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艺术天地经典画廊>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艺术


【简介】【华托】【布歇】【弗拉戈纳尔】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尤其是在法国路易15统治时期的一种艺术和室内装饰风格。洛可可风格是在意大利巴洛克盛期精致的曲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结果,形式更为纤细小巧,色彩鲜明。洛可可风格是对路易14时代的庄重、豪华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一种反叛。致力于表现颇为琐细的宫廷生活的轻快、亲密的场景,有时也表现田园风光。以妩媚和矫揉造作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等。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洛可可追求轻盈纤细的秀雅美,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以回旋曲折的贝壳形曲线和精细纤巧的雕刻为主,造型的基调是凸曲线,常用S形弯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对艺术史缺乏了解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洛可可艺术只是一种绘画的风格。事实上,它的涵义远非如此。它不仅包含绘画,还涉及到音乐、文学和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它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甚至使服装潮流、室内装饰风格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洛可可艺术以纤细、轻巧、华丽和烦琐的装饰性特征取代了巴洛克艺术的豪华、浮夸、宏大与气势。洛可可艺术风格与以往艺术风格有所不同的是,它并非纯欧洲的,当中杂糅了东方艺术的一些元素,中国清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就被有机地融入其中。从16世纪末叶便开始流行的中国热,在洛可可艺术勃兴的时期达到了高潮。

在此之前,画家笔下的人物无论地位尊卑,大多相貌丑陋、目光无神,而在洛可可时期画家们的作品中,他们则变得面目清秀,神采奕奕。从服装款式到室内装饰再到家具的样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艺术性与品位的提高了。

洛可可艺术的产生是对法国古典主义原则的一种反叛,并非对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一个反叛。洛可可艺术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自身需求的了解,这使人们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时的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生活。生活的艺术是要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而无需去追求那种宏大与壮丽的气势,大而无当于生活毫无意义。因此在建筑方面便呈现出一种小巧和精致的特点。庭院式建筑很快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时尚。人们都热衷于修建小花园,园内假山与植物相映成趣,曲径与回廊相得益彰。建筑师们一反过去的做法,认为建筑不应该只图外观的宏伟与壮观,而应该在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到舒适。在建筑的表面上大做文章无疑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愚蠢做法。

在绘画方面,洛可可风格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和全裸、半裸的女性人体以及精美华丽的装饰为描绘对象。一方面它不免流于浮华与做作,另一方面却以一种轻快优雅的风格使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给人以亲切愉悦的感觉。

洛可可艺术的风行与几位重要人物密切相关。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蓬巴杜夫人。这位原名为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的女人,出生在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的家庭,后来成为了路易十五的情人,还被封为侯爵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和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的身份引领着艺术的潮流,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这位过着钟鸣鼎食的日子而又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对洛可可艺术风格情有独钟。正是由于她的推波助澜,洛可可艺术风格方才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行其道。

另外,还有两位艺术家也值得一提,这就是皮加尔和法尔科奈。他们代表着洛可可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得到过蓬帕杜夫人的赏识和帮助。

让.巴蒂斯特·皮加尔是是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的优秀学生,在留学罗马期间曾创作了一幅小稿《系鞋带的墨丘利》,为他赢得了巴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院士的荣誉。后来,他又完成了《要墨丘利传信的维纳斯》。这两件作品均受到了国王路易十五的喜爱,并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皮加尔的成就更受到了蓬巴杜夫人的赞赏,他被蓬帕杜夫人留在身边,并为她工作了十个年头。在此期间,皮加尔以蓬巴杜夫人为原型,创作了《妆扮友谊之神蓬巴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这两件作品都堪称上乘之作。作品中这位文化保护人被塑造得十分完美,既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又有亲切迷人的形象。

与同时代的许多雕刻家不同的是,皮加尔不仅钟情于洛可可风格,同时他也不放弃对其他艺术风格的探索。他晚年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拔刺少女》,就有着明显的古希腊遗风。皮加尔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风格多样化的雕刻家。

另一位杰出的雕刻家是与皮加尔齐名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他的经历也与皮加尔十分相似。他们年轻时同师一门,都是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的得意门生。他也曾受命于蓬巴杜夫人,为她工作了许多个年头。

他后来全面主持了赛夫里陶瓷工厂的工作,还接受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著名的《彼得大帝骑马像》。

法尔科奈是一位善于表现女性的雕刻家。他的刻刀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块块冰冷丑陋的石头,在他的刻刀下都变成了一个个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娇小可人的女子,仿佛呼之欲出。其造型之生动,情态之丰富,手法之细腻,令人惊叹。法尔科奈刻刀下流淌的灵秀之气,更让人望尘莫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外,弗朗索瓦·布歇也是洛可可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趣而又随和的人。他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交游很广,因而人缘极佳,到处都有他的朋友。他不像许多艺术家那样深居简出,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他注重享乐,经常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过着贵族般的生活。但这种花天酒地的日子并没有泯灭一位站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的责任心,他依然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今天我们还能很容易地看到他留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房门以及首饰盒和瓷器上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多以牧歌和田园式的爱情神话故事为题材。布歇熟练的笔法和华美的色调,使其作品呈现出富丽、高贵的气韵,有一种让人兴奋的装饰效果。如果你对洛可可绘画风格尚不甚了解,你只需要去看看布歇的作品就会心中有数了。布歇最为有名的代表作是《维纳斯之胜利》、《早餐》、《蓬巴杜夫人像》等。他不凡的成就和和蔼谦逊的为人还使他获得了“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

在艺术上倡导严肃风气的国王路易十五去世之后,法国人浪漫放纵的天性又仿佛嫩苗破土,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于是,出现了一批善于表现男男女女狂歌达旦时轻松、欢乐、极富生气场景的画家。华托、朗克雷、布歇以及弗拉戈纳尔等便是这批画家的代表。他们笔下所展现的风俗画卷似乎告诉人们,浮华的巴罗克时期已经远去,纤巧、华美而又精致的洛可可之风正吹拂着古老的法兰西大地。

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还有一种新的画法重显生机,那就是粉彩画。粉彩画其实算不得什么新的发明,一个世纪之前就有人用这种粉彩颜料作画了,只是那时还不叫粉彩,而被称为蜡笔。由于它不像油画颜料那样具有耐久性,容易褪色,因而需要用一种胶质物将其附着在画纸上。可能当初人们把兑入颜料中的胶当成了蜡,因而蜡笔这一名称被叫开了。奇怪的是,这种颜料出现之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100多年之后,当人们突然发现这种颜料能够画出非同寻常的效果时兴奋不已。那种鲜艳明丽的感觉即使油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正好切合了当时的艺术时尚和大众的审美趣味。于是,多年之后,它在洛可可时期艺术家们的手里发扬光大了。

粉彩画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位画家是出生在瑞士的让·埃吉安·利奥培尔。瑞士虽然是个多山的国家,但在艺术上却没有出现过什么高峰。利奥培尔是这个国家,也是整个欧洲最为优秀的粉彩画家。他有一幅著名的粉彩画,名叫《巧克力女郎》,这是第一幅用于广告的真正的艺术品。这幅画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阿姆斯特丹艺术博物馆。

洛可可艺术之风吹向英国,一批杰出的英国画家相继出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肖像画的代表人物雷诺兹、庚斯博罗、罗姆尼、劳伦斯。风俗画的代表画家则是贺加斯。贺加斯的出现使英国绘画艺术掀开了新的一页。当时贺加斯被称为“画家中的塞万提斯”。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怪杰,热衷于道德教化工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画笔来鞭笞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不仅是贺加斯,那个时代的英国画家们都各有所长,特点鲜明。威尔逊和约翰.克罗姆都终身致力于水彩画的推广,同时创立了具有影响力的诺威奇画派,并留下了许多传之久远的作品。另外,在当时十分流行的风景画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当中最有名的是康斯太勃、科特曼和透纳。他们的风景画很有新意,耐人寻味。透纳是一位较为长寿的画家,到19世纪中叶时76岁的透纳方才离开人世。他还有幸看到了火车。在他留给我们的那幅以火车为题材的作品中,他用传神的笔法将那个呼啸狂奔的巨兽描绘得生动逼真。

这些画家都有着超凡的画技和卓越的想像力,他们用画笔勾画出的那个时代的风貌比任何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都要生动和形象得多。在这些画家的努力下,英国绘画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尤其是在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此后风景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并在美术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来,康斯太勃和透纳成为了英国风景画的一代宗师。   虽然洛可可风格有它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将整个时代都装扮得富丽堂皇的艺术也有它致命的缺陷。这种具有强烈贵族色彩的宫廷艺术,自然源于上流社会的需求。在18世纪贫富悬殊极大的欧洲,那些高谈阔论的女士们、先生们总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成天坐在宽敞舒适的客厅里大谈自由、平等、博爱,却连给那些将他们的客厅装饰得富丽堂皇的人一个正眼都舍不得。而那些终身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的人地位卑贱,从生到死都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制作了无数的艺术品,却永远无缘享受它们。

而那些上流社会的先生、小姐们驱使这些可怜人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与虚荣而终身劳作。这时的艺术成为他们相互攀比的手段。洛可可风格就在这样的攀比中走向了奢靡,也很快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更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而寿终正寝。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即被路易十五的另一位情人杜巴利夫人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取而代之.


【代表人物】:华托布歇弗拉戈纳尔

让-安东尼·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

让-安东尼·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1684出生于法比交界原属佛兰德斯的瓦兰希恩村,1721年死于法国马斯河畔诺让市。华托是18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最重要的画家,洛可可艺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高潮,是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浮华柔媚、内容贫乏的艺术运动,代表着法国封建王朝衰落时期贵族富豪们庸俗的审美趣味。

画家让-安东尼·华托本人并非贵族出身。华托是一个烧砖瓦窑为生的农村手工业者的儿子,1864年10月10日生于法比交界、原属佛兰德斯的瓦兰希恩村。1702年华托来到巴黎,最初在画店里当学徒,为趣味不高的雇主临摹一些销路旺盛的意大利、荷兰的古典作品。后来,在舞台美术家克劳德·吉洛特(claude Gillot, 1673-1722)的工作室当助手,这使他对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来的艺术生活中,华托不但经常描绘演员的生活,如《意大利喜剧演员》、《滑稽丑角吉洛》等,而且在自己的油画技巧中大量地吸收舞台场面的构图方式。

让-安东尼·华托的一生才华横溢却极为短暂,1871年,年仅37岁的华托就因肺病复发,咯血不止,在马斯河畔诺让市自己的画室中与世长辞。

让-安东尼·华托死后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素描手稿,这些手稿被后人们命名为《千姿百态的形象》,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画家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