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艺术天地油画首页艺术资讯画展信息 > 菩萨蛮”朱叶青个人作品展

菩萨蛮”朱叶青个人作品展

菩萨蛮”朱叶青个人作品展

展览名称:“菩萨蛮”朱叶青个人作品展

展览城市:北京

展览时间:2012.09.08——2012.11.02  

开幕时间:2012-09-08 15:00 

展览地点:EGG画廊

展览简介

我描绘的是消逝的景色,也就是死去的风景,在山水画史上,风景一次次死去,而一次次重返。人也是这样,每个人投胎轮回,形貌不同,仍然是自己。“菩萨蛮”朱叶青个人作品展将于2012-09-08~2012-11-02在北京举行。

画家简介

朱叶青 1957年4月27日 生于杭州

  1975年 南京 高中毕业

  1975年——1978年 南京五金搪瓷厂 搬运工、钳工、铣工

  1978年——1982年 入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班 师从邓白先生

  大学三年级 陶艺作品参加由浙江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主持

  在日本静冈举办的艺术展 浙江美院唯一参展人

  1982年——1983年 大学本科毕业 分配国家建材研究院陶瓷硅酸盐所

  陶瓷考古研究 权威著作《中国陶瓷史》由该所参与筹备

  1983年——1984年 中国展望出版社 美术编辑 文字编辑

  编辑《中国商品》

  1984年——1986年 中信公司情报出版部 属于中信资深初创期记者、编辑

  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欧洲咨询年会成员)

  总经理:经叔平 当时是赵紫阳的顾问,现为全国工商联主席、民建主席

  (注:中信咨询约近百人,由法律、文化、经济、外交等各类人员组

  成,承接国家级大项目咨询,被当时业界称为“精英的精英”,

  每个成员进入皆须通过荣毅仁、经叔平的亲自面试。)

  *参与接待美国布鲁津斯学会

  (该会与蓝登公司齐名、素有美国影子内阁之称)

  *与英国郎文出版公司合作

  编辑出版中国当时最具权威的《中国投资指南》

  参与本书具体指导工作有:于光远、薛暮桥、宦 芗、季崇威等

  *与德国出版社合作 编辑出版著名的《中国国际投资》

  *兼《现代摄影》杂志撰稿、图片作者

  *兼《消费者》杂志 编辑 记者 专栏作者

  *兼《中国物流》杂志

  *参加1985年中央讲师团 赴南昌师院美术系教毕业班

  辅导学生中有获国际设计星光大奖

  *赴西藏参加战地记者团、

  *参加记者协会组织的民俗探险等考察活动 云南、贵州等地

  *代表中央电视台赴新疆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采访

  1987年 辞职 自由职业

  兼任英文、法文版《中国与非洲》杂志编辑

  1990年 兼职策划深圳海王公司CI 设计海王商标、企业形象

  (《工商时报》《中国青年报》予以报导)

  *制作当时中国最大的电视广告 两千人、直升飞机航拍

  *主持策划、设计著名品牌“美登高”公司商标、产品形象等

  *任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文物鉴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任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理事

  鉴定古代陶瓷、家具

  专事历史与文物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辽宋金西夏等北方地区窑口陶瓷

  拜著名学者刘新园为师

  (刘新园先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研究中国古陶瓷第一人)

  *国家文物局主持 参加四人专家组

  对深圳市成立中国古代家具博物馆资质进行评审

  评审委员:朱家晋 胡德生 张德祥 朱叶青

  *多次参加协会组织的讲课活动

  *受法国杰里公司委托 任《法显西行》记录片编剧

  赴印度考察法显和尚西行路线 考察印度文化及佛教遗迹

  *导演《民俗短片》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送法国电视节 获银奖

  *中央电视台96中秋晚会总策划、撰稿

  列席“98国际古陶瓷研讨会”

  全面考察北方地区辽宋金陶瓷产生窑址及佛教石窟

  1999年 *参加北京大学陈嘉映教授主持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讨论班

  2001年 就《文物法》问题分别与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上海文管会主任

  许永翔、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对话,刊于《人民日报•质量万里

  行》《中国商报》《中国收藏》

  *考察江南古民居 并为《江南古镇查济》一书作序

  2002年 *图片作品参加纽约佩斯大学02年艺术展

  作为自由撰稿人 近年来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作品约数十万字

  《中国新闻周刊》(专栏)

  《文明》《国家地理》

  《北京纪事》主笔

  《视觉21》《视 点》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市场报》《经济日报》(副刊专栏)

  《大江南时报》《音乐周报》(专栏)《服务导报》《中国商报》

  《中国收藏》《粤海风》《钟 山》《雨 花》

  2003年 出版《十三不靠》、《欢乐宗教》随笔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考古学 副教授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 任国家海外珍贵文物征集小组顾问

  为国家财政部把关,赴香港收购嘉木堂明朝家具

  所购得古家具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

  为国家文物局把关购买香港古董商翟建明收藏古代磁枕

  该批藏品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出版“朱叶青杂说系列”《

  《平淡映月》、《清汤白水》、《抬头看天》《古董主义》、《昏晕哲学》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该书获得05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大奖

  2005年 出版《那年那天》 三联书店

  2006年 《因为好》《很滋润》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或者是惑》商务印书馆

朱叶青的艺术生活

  朱叶青是画家、诗人、摄影家、收藏家,还是作家,他的文字充满了灵性。2005年,“朱叶青杂说系列”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最近,中国友谊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最新散文集《十三不搭》。解读历史,调侃生活。风格诙谐幽默,思想睿智、犀利、独到,于只言片语间透出生活智慧和人生豁达。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叶青用一副麻将里面的小和“十三不搭”来形容自己的大半生:虽然真正的赌徒蔑视十三不搭,我却甚是喜欢,一来我非真正赌徒,再者,实在以为十三不搭酷似我人生的经历……我常谓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大失败,若能以小和来补尝大失败,也是很划算的,精英赌徒不屑的小把戏,我已然很满足了。

  艺术家中的浪子

  采访朱叶青之前,看过他的随笔集,觉得他的散文读起来有滋味,每一篇文章有意味和神韵,像中国的艺术品,但又贯穿着一个现代艺术家的思想。这大概源自他在北京20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这20年恰好是城市改造时期,北京始终是个大工地”。在记者眼中他是艺术家中的浪子,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无意中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读朱叶青的书,想象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收到他从电子邮箱发来的照片,呵呵,一位大侠形象呼之欲出。在采访中,有一个细节能很好地说明朱叶青的个性: 2005年,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朱叶青杂说系列”在德国获得图书装帧设计界“世界最美的书”称号,记者问“您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看,这套书何以获得这个奖项?”你猜朱叶青怎样回答?“我翻开这些书,封套结实,打开很有难度,恨不能气死读者,所以就获奖了,我是这样想的。”

  瞧,艺术家就是这样有个性!

  漂泊北京 20年

  朱叶青1978年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朱叶青来到北京,先是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后任职于一家当时为人所羡慕的大公司,却为了体会“自由”辞去了工作,开始了写就他此后人生底色的“南小街”生活。

  尽管朱叶青说起这些时总是轻描淡写,但隔着时间的帷幕我们还是不难猜想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人为了这份“自由”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清贫”或者“风骨”于是成了朱叶青不肯放下的两个关键词。

  对于自己那段漂泊的生活,朱叶青介绍说:“当年的生活是清贫的,许多朋友去看我都会扛上一箱方便面,朋友的妻子来都会偷偷放下 50元钱而迅速离去,穷人之间相互赠予的物质财富,极贫乏,能够有方便面,五十块钱,很多很多矣。”

  沧桑之后,谁能想到,朱叶青竟然是如此平静与欢喜。2004年,朱叶青回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并推出两本新书:《因为好•十三不靠先生的哲学》和《很滋润•十三不靠先生的一天》。依朱叶青洒脱不羁、追求自由的个性,在外漂泊了这么多年,为何又回到了母校任教呢?朱叶青调侃地说:“找碗饭吃,混养老金。”记者在跟他联系采访时,偶然听他说起下午学生要来,想来,在一切归于平淡之后,做学问是朱叶青现在最想做的了。

  因怀念写就《那年那天》

  去年,朱叶青还写了一本颇具影响力的书——《那年那天》。朱叶青说自己写这本书是以艺术的名义,是因为怀念。朱叶青向记者介绍说,这本书的缘起也很有意思,上世纪80年代,一批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赴敦煌写生,正好遇到中央美院大名鼎鼎的袁运生先生。借着摇曳的烛光,袁运生为这批年轻人画了肖像。时隔二十多年以后,朱叶青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了大部分被画者,对于各自的昨天与今天做了随兴的勾勒。在这些人中,有的在法国已经成为声名赫赫的艺术家,有的成为成功的商人,有的被关在美国的监狱。朱叶青说,那年那天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77、78级”,而另一个关键词是“浙江美术学院”。

  “十三不搭”是十三个梦

  朱叶青是一个杂家,他博览群书,研究和涉及的领域广博,包括文物、历史、摄影、画画、写作等。为人洒脱不羁,生活随性自由,不拘一格。在接受采访时,朱叶青说:“我的梦有十三个,恰好凑成一副麻将牌里的小花色,十三不靠,等着最后一张牌,就该和了。”

  朱叶青幽默地说,在这十三个梦想里面,有一个是他最想做的,那就是美食家。在《十三不搭》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叫《馋嘴》,朱叶青写道:“我的看法是一个人馋嘴,那一定是幸福的,说明有一副良好的胃口。是否也可以延伸到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我想也一定是可以的。”看来,朱叶青不仅馋嘴,还为馋嘴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今生靠卖“手艺”为生

  在采访的开始,记者问到在北京漂泊的 20年时间里,靠什么为生。朱叶青并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但在采访的最后,朱叶青说起自己的生活:“我此生是靠卖字、卖稿、卖古董为生。将来有可能还会学金冬心老来卖画为生。但愿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避免像金冬心老先生晚年呆在废弃的旧庙里俨如朽木而无以度日。”

  朱叶青说,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性格造就了经历,还是经历改变了性格,不过自己很享受“十三不搭”的生活,他说:“我满足于写作,是因为我惧怕与人打交道。尤其是去打那些要动花花肠子的交道,真是累人。我把时间看作是比做小买卖更加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