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爱逃学到海边的莫奈,到巴黎的美术学校后,照样有课就跷。他觉得自学比在课堂上学到的更多更有趣。
他在瑞士学院和在葛列尔画室,认识了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和巴齐耶,也常在吉鲁波瓦咖啡店里和塞尚、德加、马奈等高谈阔论,切磋画艺。他们排斥想象艺术,脱离学院派训练后,他们更加倾心于室外的写生,拥抱大自然,探讨阳光和大气的素材效应。
但由于沙龙强烈限制巴黎艺术家的绘画自由,这群同病相怜的画家,总被沙龙无情地排拒于门外。既然如此,他们决定要“自力救济”,用自己所创的“新艺术”公开向沙龙挑战,时间就订在1874年4月15日,地点在纳达摄影师的工作室。
第一次同人画展以“匿名艺术家合作协会”之名,展出30位会员的165幅作品。
到了画展第10天,《锡罐乐》报纸引爆了一起严苛的批评火力,标题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
路易,渥塞勒借着和一位有名的风景画家约瑟夫,梵尚一起参观画作的时机,以两人的对话形式写下这篇专栏评论。
文中,当他们来到毕沙罗的《耕地》前,这风景画家只见眼前一片朦胧,慌忙地把眼镜摘下来擦拭干净,再戴上去仔细瞧,还是不清楚,他疑惑地说:
“奇怪?这到底画了什么?”
“画的是田地。”有人告诉他。
“啊!”他惊讶地问:“这是田地?一点儿也不像!这只是在肮脏的画布
接着,当他们走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时看到:除了正在升起的朱红太阳外,在弥漫朝雾的海面上,全部都“模糊不清”,只剩下几笔粗略勾勒的小舟和波影。
看到如此“不专业的画”,渥塞勒感到被画家侮辱了,讥讽地说:
“这画到底在画什么?可否请你帮我看看目录是怎么写的?
“上面写说是《日出,印象》。”
渥塞勒说道:“是喔? 《印象》啊?被我猜到了。”
“我心里正想着,既然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画里,必然有印象……。但画法实在太放肆了,用笔那么粗糙,连粗糙的壁纸都比这幅画画得精细。”
最后,走到了出口,他盯着守卫的脸东瞧西看,批评的话锋此时达到了最高潮。
“啊!这幅‘肖像画,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都清清楚楚的。这应该不是印象主义吧!”
真是一篇充满嘲讽味的文章,不过,渥塞勒的话还真说中了这群画家捕捉瞬间光影印象的特质,他下的标题“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使得“印象主义”的名称就此定了下来,而莫奈的这幅《日出印象》,无意中竟成了开启“印象主义”之门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