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梵高(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生于荷兰,是个牧师的儿子,梵高曾做过画商、书店伙计、传教士等,但都失败了。大约在1880年,梵高决心成为一名画家,自此到他短暂的生命结束前的十年里,梵高以无比的热情,极为紧张地为绘画工作着。1888年,这位热情的荷兰青年离开巴黎,到法国南部去找寻强烈的光线和色彩。一月份,梵高来到了阿尔,打那以后,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梵高和他色彩丰富的作品。关于油画《文森特的卧室》,有梵高留下的三封书信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理解。1888年10月,当梵高完成《文森特的卧室》后,他给在巴黎的弟弟提奥和友人高更写了两封信。一年后,当梵高自己复制这幅油画时又给在哈格的妹妹菲尔写了一封信,并把复制品送给了她。在给高更的信中梵高还添上了画的草图,他写道:“……另外,为了装饰我的房间,我画了一幅描绘自己寝室的30号的油画。它与你也知道的本色木家具一样是修拉式的。描绘这样一间空空的房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色块是用大笔触平涂的,墙是淡紫色的,地板是褪了色的赭石,椅子和床是铬黄,枕头以及床单是用含绿的柠檬黄,毛毯用血一般的红色,梳妆台是橙黄色,洗面具为蓝色,还有窗框是绿色。我通过这些色彩想表现出绝对的休息之感。只有黑框中的镜子是白色的。你如果来的话,我想请你看看这幅画和许多其他作品。我们还可以讨论这些画,因为我完全像梦游症者一样在作画,有时自己也不知道在画什么……”
油画:文森特的卧室,画家: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的卧室》中梵高描绘这间卧室采用的手法非常简单、易懂。首先是轮廓线——占去画面右边大部分面积的床,以及椅子、桌子、镜子、天顶、门等所有的物体,都有明确的轮廓线框着。再看梵高《文森特的卧室》中画面的透视,整个房间及其摆放的家具都符合透视规律,显示出屋内的深度与空间感。家具之间的位置关系也非常明确,看上去它们确实存在于屋子中。这样的透视关系起到了延伸构图的作用,观者无疑正站在房间的这一端,随着视线可以自由进入卧室内,向窗外眺望。不过,如果我们用近乎冷漠的理性眼光来判断房间的大小、床的尺寸,两扇门的具体位置以及物体之间的关系,却不会有满意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整个画面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房间,那些极为平凡的描绘手法也魅力无穷的原因:整个房间如同白日梦一样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气氛。
从梵高寄给提奥的信中我们了解到,他非常想让他的画具有他欣赏的日本彩色版画那种直接而强烈的效果。梵高渴望创造一种淳真的艺术,不仅要吸引富有的鉴赏家,还要能给予所有的人快乐和安慰。为此,梵高从印象主义方法和修拉的点彩法中吸取了教益。通过描绘阿尔附近吉普赛营地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淳真的艺术。梵高所使用的一道一道的笔触,使色彩化整为零,同时传达出了自己的激情,也能就此告诉我们他的一些心理状态。梵高始终如一地使用这种画法,这对他来说最能帮助表现艺术家的振奋心情。《吉普赛营地》为这个新手段提供了充分的天地,在涂色、勾线之中,梵高使我们发现了乡间小路上车乏马倦的行旅之美。
油画:向日葵,画家:文森特梵高
梵高在巴黎时就已画过一批向日葵,那时画面上的向日葵只是分开散放在桌子上,没有在构图上做过多的讲究。梵高来到阿尔之后,为了装饰房间又构思了一系列的向日葵组画,并把它们悬挂在涂成黄、蓝色背景的墙面上。这些令人振奋的金色的花放射出了一种耀目的光辉,在梵高眼里,它们不是那种传统模式中做装饰房间之用的静物花卉,而是太阳的一部分,是对阳光及紧张的生命力的一首颂诗。
今天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梵高的“向日葵”,我们得多少了解一下他的绘画技法,尤其是用纯色点画的笔触。当梵高的灵感涌动时,他的笔画接续联贯而来,好像一段话或一封信中的词语一样滔滔不绝,这种笔触是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之下完成的。在梵高之前,还没有任何艺术家曾那样始终如一,那样卓有成效地使用这种手段。与丁托列托、哈尔斯、马奈这些也曾使用大胆、粗放笔法的大师不同的是,梵高的笔触传达的是心情,而以往大师的笔触表现的是绝妙的技艺和呈现景象的魔力。
油画:盛开的果园和白杨,画家:文森特梵高
梵高曾写道:“我常想,要是我能够多花些时间来画真正的风景画,那该多好!我经常看到各种奇景,使我不由自主地说:我在画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风景。”渴望描绘风景,是梵高内心经常涌动的想法,他认为许多风景画家并没有真正认识自然,从而画出的东西不能让人满意。因为,只有认识了自然,画出来的东西才是新鲜的和真实的。《盛开的果园和白杨》这幅油画不仅效果强烈,而且非常微妙,同时又是深思熟虑的,它给了我们一片纯朴的田野。我们由此相信,在自然界中,处处都有感情和灵魂。
我们说,梵高作品的重点不是关心正确的表现方法。梵高用色彩和形状来表达出自己对所画东西的感受和希望别人产生的感觉。梵高不大注意所谓的“立体的真实”,即大自然的照相式的精确的图画。只要符合梵高的目标,他就夸张、甚至改变事物的外形。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梵高那不受羁縻的性情,然而内心炽热的情感又使梵高经常陷入一种焦困的境地。
油画:自画像,画家:文森特梵高
1889年5月,梵高进入精神病院,在清醒时继续作画。这幅油画《自画像》,是梵高在最后的、痛苦挣扎的岁月里完成的。如果我们能意识到,面前的这位画家,并非我们头脑中那位享受盛誉的梵高的话,或许我们更能体会到画面描绘的是一位怎样的人:一生中,梵高大部分日子孑然独处,周围既无朋友也无伙伴。对梵高来说,几乎没有人可以让他吐露心曲,没有人可以让他与之讲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抱负和梦想。重温其艺术作品的魅力,也许是对这位已逝去的孤独者的最大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