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这时尽管新古典主义在艺术界仍占有优势,但它所崇尚的那种不变的美的模式和对客观对象的执著研究,同时代精神格格不人,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陈腐教条,代之而起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不仅在法国出现,它也风行整个欧洲。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同新古典主义一起并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表现。
“浪漫主义”(Romanticis)源于中世纪的传奇(The romance)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遍的兴趣,这些小说几乎都用罗曼语(Romance)写成。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称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通常包含着两个涵义:一个涵义指一种创作方法,它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个涵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潮。这儿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第二个涵义。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模仿,对共性的赞赏和颂扬。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艺术,则从表现客观对象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放弃了古典主义那种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去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而是把它作为“假托”,以富于诗意的想象和热情,通过自然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艺术成为了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创造。这种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旧的艺术风格,它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有固定的传统模式,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态度和倾向。一些艺术家对官方的正统艺术或公认的传统产生怀疑,认为这些艺术有太多的虚伪和假象,带有太多的人工痕迹。他们竭力追求那种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总是试图去表现那些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表现异国情调和模糊的幻想,艺术家们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醉心于色彩和富于动感的构图。总之,一切能够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为他们创作的对象。这种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是浪漫主义的第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