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军阀史话 作者: 丁中江 002章 早年的袁世凯 北洋时代是袁世凯开创的,因此我们先介绍一下袁世凯。 袁是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名世凯,字慰亭,别号容庵。他出生于清咸丰九年 (1859年)八月廿日。出世的地方是项城县北的张营。因有捻军,袁家遂徙居张营东廿 里,筑寨聚处,称为袁寨。袁家在陈州府是一个世家,他的父亲袁保中(字受臣)在地 方上位列钜绅,剿办捻军期间,筹办团防,平捻有力;袁的叔父是袁保庆(字笃臣)一 向追随世凯的叔祖袁甲三。袁甲三是淮军中剿平捻军最有功勋的名将,最后官拜总督。 袁保庆随袁甲三转战皖豫两省,颇著功绩。 袁世凯排行第三,他的父亲因为自己兄弟袁保庆征战在外,年已四十还没有儿子, 而自己却子女很多,因此便把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为其养子。 袁世凯过继到叔父家以后,颇获宠爱。他天性聪慧、好强、有决断,六岁启蒙,他 的启蒙老师也姓袁,是个不第秀才,名叫袁执中,也是袁保中的远房族弟。袁读书写字 虽然悟性很高,却极不用功。 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庆在山东做道员,袁时年八岁,也随养父一块到山东,袁 保庆替他请了一位老师王志清为他课读。过了两年,袁保庆由山东调到江苏,袁亦随同 前往。同治八年(1870年)袁保庆由扬州调到江宁(即南京),这时袁世凯生父袁保中 夫妇和他的长兄世敦(字厚甫)、次兄世廉(字清泉)都迁到南京来同住。保中和保庆 俩兄弟对袁都很溺爱,所以他虽和两个哥哥一块读书,却极不用功,时常逃学,这时他 不过十二三岁,善骑悍马。业师曲沼颇擅武艺,教以拳术,袁便以驰马试剑为乐。同治 十二年(1874年)五月袁保庆卒于江南盐巡道任内,他生前好友刘铭传、吴长庆来给他 治丧,并把袁送回原籍项城。 过了一年,袁的堂叔袁保恒回家,见袁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命他和二哥世廉一 同赴北京,受业于堂叔袁保龄。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袁生父去世,这时袁保恒任户 部左侍郎,对袁的管教更严。第二年秋天,袁返项城应乡试落第,他的生母刘氏和嗣母 朱氏给他娶了一位于家的小姐为妻,袁这年是18岁。婚后再到北京,随袁保恒堂叔到河 南赈灾,因嗣母朱氏病重赶返项城,而袁保恒则在开封任内病故。光绪四年(1878年) 十二月袁妻于氏临盆生了长子克定于陈州。 袁习制艺不守绳墨,他喜读周犊山文,但又不肯卒读,仅摘取周文中豪迈不羁之句, 朗朗成诵。对于引经据典,也不求甚解。所以他所作的八股文,表面上似能模仿周文的 皮毛,而蛮横无理,则又不失袁本人野性难驯的本色。他的老师王雁臣曾命题“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他撰写一篇八股文。及呈卷,则所作之文, 前后多不成句读,惟其中有二小段妙句,可资奇文共赏。句云“东西两洋,欧亚两洲, 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 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王老师看完这篇文章,为之咋舌不已。 袁亦喜作诗,但不谙平仄,不讲对仗,所赋律绝,多不合体裁;惟桀骜不驯的气慨, 则跃然纸上,流露无遗。尝作感事诗七绝一首:“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肯;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又有登雨花台所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大江滚滚向 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诗以言志,可以看出他 的怀抱。 袁自幼好大言,归里守制时,有空即泛览兵书,虽不能通晓其意,但对客谈兵,每 侃侃无作色。他曾经对一位老朋友说:“过去我好奋匹夫之勇,现在学了万人之敌,才 知道好勇斗狠,实在没有什么用处。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 可横行天下。”他的书房中摆满了六韬三略,阴符,兵经新旧各版,搜罗颇富。当时同 县有汤侍郎公子名叫曲池的,有周郎癖,对宋元以来的曲本,广加搜集,无一不备。因 此,乡人把这两位名公子称为“汤曲痴”与“袁书呆”取其同音,以资嘲笑。 徐世昌未仕时,当过塾师,曾在洛阳、安阳、扶沟、淮宁等县衙办理文案诸务。光 绪五年(1877年)馆于陈州李氏(署淮宁县事李觐侯。淮宁今淮阳,清代为陈州府首县), 与袁订文,袁年十九,徐廿五,两人交称莫逆,时相过往。徐欲入京应试,因阮囊羞涩, 无法启程,袁素轻财尚侠,且自命和徐是道义之交,于是到处张罗,替他筹到一笔资金, 以壮其行色。徐晋京,果然一试而酬。及袁返里后,和他音问渐疏。数年后,徐探知袁 蛰居故里,便写信劝他出外谋事,为进身之计。袁经老友一番劝告,心为之动,乃筹妥 川资,并携带家中仅有的细软古玩,遄赴上海,打算叩访当时以同知官上海水利厅的王 雁臣老师。这时沪上青楼中有一名妓叫做吕商英的,三年前曾下嫁某巨商,以不见容于 大妇,遂下堂重操旧业。虽年近花信,而秀丽依然。世凯偶于座上遇见,惊为天人。商 英善琵琶,袁亦精此技,引为知音,遂成入幕之宾,晨昏颠倒,乐不思蜀。他赠商英一 对联句云“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己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怀多”。不久他所携带 旅费,都做了缠头之资,当年溷迹金陵困顿旅途的苦况,又重现于目前,不过,这次和 上次不同的,离家时还带些古董可以变卖,或可济燃眉之急。于是找出两个鼻烟壶,为 其叔祖袁甲三之遗物。壶各长三寸,口径半寸,质玛瑙,色甚鲜明,中现龙凤花纹,价 值2000余金,托一位嫖友把这一对玛瑞鼻烟壶转押上海陆巡道,得500金。事有凑巧,这 位陆巡道是王雁臣的亲戚,陆便把这对鼻烟壶给王雁臣看。王一看,便认出这是袁家的 宝物,追问何以会落到陆的手中。陆将经过说给王听,王始知袁已到沪月余,因流连平 康对他避不见面,现在床头金尽,竟押售祖物度日,急急派人把袁找来,严加责备。袁 被王老师严词责问,不禁潸然泪下,自怨自艾,缕述艰窘,王深知这门生才有余而德不 足,遂于言词中,加以刺激,促其反省。允其暂住,袁在窘迫中获得安身之所,自感万 幸。从此刻苦奋励,闭户读书,每日学作楷书与笔札,历时两月,足不出户。王雁臣每 出入,尝暗中窥袁动态,见其奋勉攻读,一洗从前恶习,并察阅他所作的笔札亦渐流畅 达意,便欣然出资为袁赎回二玛瑙壶。 陈寿撰《三国志》,描绘曹操幼年生活和嗜好,细腻而生动,后来罗贯中借此发挥, 千古而下,把曹孟德塑造成历史上最特出的奸雄。那段故事是说曹操童年时曾向一位有 知人之术、会品评人物的许劭请教自己的未来,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闻之大喜而去。由此可见曹操童年时即以奸雄自许。袁世凯也是一样,他19岁时曾 在陈州府城隍庙前找一位很出名的相命先生看相,这位江湖术士大约70多岁,招牌叫 “瞿然惊神算”。这位先生对袁端详很久,用极端严肃的口吻说:“公子天庭广阔,来 自富贵之家,少年英发,出人头地,中年位跻公卿,50岁微有挫折,但正是以退为进, 祸为福倚,此后有七年大运贵不可言。”袁辞出后,瞿然惊望着他的背影说:“此子不 同凡人,如宿命论定,乃乱世之枭雄。”那时陈州有一位翰林学士段晴川,知人论世。 有独见之明,凡经他品题之人,莫不声誉噪起。袁也曾往谒,段学士认为袁的功业将凌 驾其叔祖袁甲三之上,但才气有余而制艺不足。 袁在家乡时间不多,因此一直没有好好读书,他的爱好是饮酒和驰马,每饮酒必豪 饮数斗,骑马则驰骋郊原。当时陈州府的太守吴重熹,也是袁的父执,常常劝戒袁,但 袁并不接受。 袁世凯早年受堂叔袁保恒督教最严,袁也最畏敬袁保恒,所以在他随袁保恒在北京 读书那三年,最为驯顺,书也读得很多。袁保恒认为袁思虑太多,防患太深,遇大事必 须当机立断。这些提示,对袁世凯后来任事决断有很大影响。因为,在袁来说,他的亲 生父亲和他接近太少,嗣父则过于溺爱他,对他有深厚教诲的,则是在他亲父和嗣父都 已去世后,认真管他的堂叔袁保恒。 袁保恒病殁于河南开封任内,第二年清廷把袁保恒的捐款移奖袁世凯。清朝盛行捐 官,袁世凯因不善制艺,乡试落第,得到叔父的余荫,为中书科中书。他并不把这个捐 官放在眼里,不过他自己是个落第书生,叔父已死,没有人督教他了,这时他把所有的 诗文和书籍都用一把火烧掉,自己对自己说:“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 之间以自误岁月?” 他的“四方之志”并未落空,光绪六年(1880年)冬天,庆军统领吴长庆督办山东 海防,王雁臣向吴推荐袁世凯,吴长庆就调他到山东军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