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 作者: 杨者圣 第08章 侍与从 愿作2号,不愿作1号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蒋介石与陈布雷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谜,是一个永远也说 不尽的话题。秋宗鼎在《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一文中回忆:“遇有重大事件,蒋 时常单独约陈密谈,有时谈至深夜。陈为蒋密谋划策,内容很难为局外人所能知晓。” 陈对蒋的政治黑幕,从来都是守口如瓶,“筹策漠献,胥关大计”。在许多问题上, 陈与蒋虽因所见不同,常对蒋陈述异见,但最后必毫无保留地服从总裁意旨。故时 人评价陈布雷是:“以总裁之忧为忧,以总裁之乐为乐。”陈把一切功劳和光荣都 归之于蒋介石,一切劳苦和委屈都由自己承当。 这是就大计而言,若论工作态度,蒋君章(陈布雷秘书)回忆:陈的办公是全 天候的,不管昼夜,都在斗室中工作。我们做他属下的,也就随时听候召唤,协助 工作。所以在重庆,在南京,我都住在布公办公室的宿舍中,无所谓办公时间。蒋 君章并说:“所有工作,都为蒋委员长而努力。他每天无昼无夜地工作,蒋委员长 什么时候都找得到他,照着工作的时间性,分别缓急,立刻非常正确地执行,他彻 底做到蒋委员长的私人秘书和无名英雄的实际。他任蒋委员长机密幕僚近20年,始 终得到最高当局的信任,完全是他的人格修养和工作态度的结果。” 陈之侍蒋,完全是一台“工作机器”,终日只知工作,不知休息,更不知娱乐。 即以重庆时期而言,在美专街的一角小楼上,一边是他的卧铺,一边就是他的写字 桌,室内几张沙发和坐椅,都是极普通的;另有一张长的高枕沙发,那是他疲倦时 休息用的,算是奢华的摆设了。书桌上置有普通电话和军用电话各一具,蒋什么时 候有电话,他便什么时候接听。需要秘书协助,便随时召唤,丝毫不会耽搁。在侍 从室工作过的同僚都认为:陈之思想,固与蒋氏不可分离;甚至陈之生活,亦无形 中与蒋发生联系。譬如:蒋氏未就寝前,陈不肯就寝;蒋已起身,陈亦必起床;午 后,蒋休息时,陈氏始稍事休息。陈无论到达何处,必告家中以地址,盖恐蒋随时 召见或通话耳。 有人称陈布雷是没有私人生活的政府要人。重庆时期,夫人王允默住北碚,陈 布雷有时返家,一宿而还。南京时期,王允默住上海,陈布雷除休养及过年外,绝 不离开南京一步。如果一定要说陈有什么私人享受的话,那就是听一段南方滑稽广 播,或与子女弟侄等闲话家常而已。 最得国民党各界推崇的,是陈布雷的“政治公德”。国民党要人张道藩评价: “布雷先生服务新闻界甚久,其学问文章国人已有深切之认识,不待赘述。自其追 随总裁左右参与机要以来,为时10有余载,其得总裁信任之专一,其与总裁关系之 密切,及所处地位之重要,在干部同志中实无出其右者,而其对总裁之忠忱爱护, 服从体贴,亦无人能与之相比拟。古今来若干小人,假借与元首之关系,作威作福, 营私舞弊者,不可以数计。布雷先生不特从未有此种败行,甚至于未见其借此等关 系对人稍露矜骄之色,此岂道德学问修养稍差者,所能望其项背。”陈对蒋的这种 忠实驯顺程度,在国民党官方,称之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在一般民众, 则谓之:“死心塌地,愚不可及”。 大凡与陈布雷有过一面之交的人,无不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显赫的高 位与谨慎的举止,熏天的权势与怕事的个性,在他的身上是那样自然地糅合在一起。 据汪日章、居亦侨及秋宗鼎等僚属回忆:陈布雷个子矮小,弱不经风;冬瓜型 的脸庞,瘦削干瘪,枯黄失血,活像一个老太婆;见了人,身体好像站不起来,眼 睛也好像睁不开似的;无论是在同僚或部下面前,总是恭敬有加,谦逊有礼;在大 庭广众之中,总是静声静气,走在旁边,轻轻侧身而过,如果你不注意,似乎他不 在场一样。 陈的这副尊容,不要说别人不敢恭维,就是他本人,也深觉“对不起”党国, 甚至时不时的拿自己开涮一下。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行政院长蒋介 石当仁不让,自兼国府主席,并有意想让陈布雷就文官长一职。陈坚辞不就,宋美 龄嗔怪陈布雷迂腐顽固。陈提出的理由竟是:“像我这样一个人,摆在礼堂上也太 不像样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怕树叶子掉下来打破头的人,竟然长期居于权力中枢,成 为朝野瞩目的实力派人物。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玩味的问题。在民国历史上,多少豪 强枭雄人物,一个个走马灯似地上场又下场,芒硝火焰般起来,芒硝火焰般熄灭。 倒是陈布雷这样一个弱不经风的“病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却成了国民 党政坛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一位20余年长盛不衰的“不倒翁”。也许,这可以从一 个侧面诠释蒋介石构建权力之塔的某些特点。 其实,国民党政治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是一种铁幕政治,也就是所谓“幕后 政治”。何廉是30年代学者从政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行政院政务处长等职。何在 回忆中,把国民党政坛分为“圈内集团”与“圈外集团”,称翁文灏和自己都属于 “圈外集团”,是政府的“装饰品”;而把陈布雷称之为“圈内集团”,是政府的 里层人物。何廉回忆说“在洛阳的时候,我有机会很好地结识了一两个人。一个是 陈布雷。他追随委员长多年,十分忠诚,头脑清醒,是支优秀的笔杆子,委员长的 公告、文件等,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笔。后来我在政府中遇到困难时,他帮了我极大 的忙。他的思想同样不属于现代人。”并称:“他对国内政情十分熟悉,也了解政 府里的各类人物。他是个很谦逊的人,很少在大庭广众前发表意见。委员长说什么, 他也很少有异议。他从委员长那里接受命令,就会最忠诚地加以执行。” 何廉对蒋的评价是:“就我这些年来(从1937年抗日战争到抗战胜利)对政府 和委员长的观察,我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委员长或许不是国家从事经济建设的理 想的领导者。他主要是一个具有中世纪思想意识的人,他对经济建设的认识,和19 世纪早期的维新派李鸿章、张之洞没有多大不同。对委员长来说,经济建设意味着 经济的移植”。又说:“从委员长看来,人事关系的重要性超过机构设施,而委员 长要求于部下对他的忠心和驯服超过对才干和正直的要求。”何廉多次说到:陈布 雷的思想“不属于现代”,而蒋更是“具有中世纪意识的人”。 以此可知,蒋与陈的结合,是两个“不属于现代人”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看, 也可以说是两个“封建造民”的结合。也许一般人都以为,陈能够得蒋宠信,源于 陈的“一支笔”,蒋的文章、演讲、函电,甚至日记的校订、回忆录的整理等等, 都离不开陈布雷的笔杆子。固然,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仅看到 这一点,不免失之肤浅。事实上,蒋、陈能够长期合作,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他们 在气质上的类似,源于对中国封建文化的认同。一个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思想,一 个具有浓厚的忠君报主意识,用一句大俗话来说,一个锅要补,一个要补锅,据此 而奠定了蒋、陈20年合作的思想气质与感情基础。 陈布雷正是在这一点上,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及所从事的工作,从不敢越 雷池一步。对此,陈布雷曾有许多表白。早在从政初期,陈就当面向蒋表示:“愿 为公之私人秘书。位不必高,禄不必厚,但求对公能有涓滴之助。”这也可以说是 为陈布雷从政所定下的一个基调。据杨玉清回忆,陈曾亲口对他说:“我的志愿, 一直是想作蒋先生的私人秘书。当蒋先生北伐以后到上海第一次和我见面时是这样, 以后我一直是这样。当我第一次对蒋先生这样讲时,蒋先生说:‘那我怎么敢当呢?’ 我说:‘你是全国的领袖,我作你的私人秘书是很大的光荣,怎么说不敢当呢!’” 其实,不但是杨玉清听到了这个话,陈布雷的许多同僚好友也都曾听他说过。 平时,陈与一些知己好友闲聊,亦常以半玩笑、半认真的口吻说:愿作NO.2, 不愿作NO.1。即愿作2号,不愿作1号。亦即甘作军师、顾问、幕僚,在幕后出谋划 策,做羽扇纶巾式的策士。有人形容,陈布雷连日连夜地为蒋一个人效劳,便是睡 觉时,也是一只眼睁,一只耳张,以便接受蒋的旨意。民国以来,忠心事主,只知 顺从,而不敢违逆者,唯此一人。 陈布雷的这种对蒋的一片忠心。若深入一步看,又不尽然。汪日章的一个说法, 可作参考。江说:陈感蒋知遇之隆,不得已供驱使,表示将来还要回到教育界新闻 界操旧业。陈布雷说对政治不感兴趣,也不愿从政。但从其所撰写的文章,看其思 想意趣,则又言不由衷。应当说,汪的这番话,差不多接近陈布雷的心理内核了。 一个居于政权峰层的权要,在国民党政坛上浮沉了数十年的“不倒翁”,居然总是 说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从政,也不愿当官,这个话本身就有点滑稽的味道,也就 充满了“伪”的气息。汪日章当过蒋的侍从秘书,又在陈布雷手下工作多年,了解 蒋,也了解陈,对政治上的黑幕又看得太多,自然能言别人所不能言。因此,汪日 章能从陈布雷的表白中,看出“言不由衷”的成份。 陈布雷的这些表白,绝不仅仅是一种闲聊。事实上,这正是他为了表明自己绝 无政治野心,而使出的重要手段。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的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不 断地拒绝各种新职。从陈布雷加入蒋幕开始,一生中拒绝接受的各种新职,不下10 数个。诸如:1928年,蒋有意任陈布雷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陈坚辞;19 36年8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刘庐隐因杨永泰被刺案而免职,叶楚伧与陈果夫联名 推荐陈布雷兼领中央宣传部长职,蒋已有九意。陈坚谢不就,并谓:“党中用人, 每喜以重叠之数职加诸一人之身,亦不问其个性能力及自身志愿如何,予向来最不 以此为然。”蒋不便勉强,部长一职遂由副部长方治代理。陈布雷对于自己先后兼 领的中政会及国防会议副秘书长等职,亦曾数次面汪或面蒋请辞。对于被蒋指定为 三青团常务干事一职,陈也是屡次面蒋陈述无兼顾之精力,终因未蒙蒋许可而作罢, 但陈对三青团事务,终不热心。 考察陈布雷的思想动机,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应当说,其中既有怕烦,精力不 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种种想法;更有避免抓权揽权,以免招蒋猜忌的诸多考虑。 其实,陈布雷不愿兼领新职,不断请求辞去兼职,始终摆出一副不愿从政,不愿做 官的架势,但辞来辞去,所辞的大都是一些有职无权的虚职,而给他带来无穷烦恼 的侍二处主任一职,终其侍从室结束,从未坚辞。以此可见,陈以种种借口,不肯 多所兼职,虽然给蒋的印象是不愿多负责任,不愿多做工作,却给蒋留下了不愿抓 权,没有野心的好感。失分与得分两相比较,自然是得大于失。如此,蒋也才能放 心地把陈布雷留在身边长达20余年之久。陈的这一手腕,绝不是一般的政客所能掌 握的。 “当代最理想的幕僚长”
被台湾作家李敖称作国民党文学侍从之臣的曹圣芬,曾任蒋介石的记录秘书多 年,也算是侍二处主任陈布雷的老部下了。曹圣芬在一篇《怀思感旧录》中,曾经 生动地描述过陈布雷的侍蒋之道,并誉为“陈布雷先生的风格”,而大加推崇。曾 说:“晚近幕僚之道,不足论矣,不是主管不尊重幕僚的地位,把幕僚视同奴属, 便是幕僚乘机弄权舞弊,结党营私,竟很少道义的结合。而布雷先生则是当代最理 想的幕僚长之一。他与领袖之间,真所谓精诚无间,领袖对他特别敬重,他对领袖 绝对忠诚。无论任何场合,他可以说没有自己的得失,没有自己的荣辱,他以领袖 的得失为得失,以领袖的荣辱为荣辱。他之所以能作到这个境地,乃是由于他心境 的纯洁,毫无私念和私欲。他从不位置私人,从不想扩张自己的权力。在侍从室的 时候,领袖为事实的需要,几次要扩大他所主管业务的范围,他总是如若不胜的推 荐其他同志来担任。终其侍从室第二处主管任内,工作同志始终只有20余人。” 曹圣芬的这个评价,尽管不乏溢美之词,但在描述陈布雷侍蒋之道时,倒也说 出了当时的事实。接下来,曹开始接触到实质问题了。曹说:“尽管他置身政治的 里层,领袖对他信任有加,但他时有廊庙山林之思。三十四年冬,侍从室结束以后, 有一天我和布雷先生闲谈,他说:‘宋朝有一种制度,凡于国家有功勋的大臣,到 了晚年退休的时候,他可以请求朝廷去管理一个寺院。我想我回到南京以后,无论 鸡鸣寺或灵谷寺,如果让我管领一处,借那清静的环境,来整理国家的文献,那才 是名山盛业哩。’那种眉飞色舞的神情,及今思之,犹在目前。” 这真是有意思,陈布雷居庙堂之高,思江湖之远,想的是如何能开创一代名山 盛业。自然,这也无可厚非。他对未来,怀有种种擘划和理想,尽可以说。不过, 让人不甚了然的是,天下人多得很,陈布雷有密友,有同僚,有兄弟,有子女,陈 布雷有什么知心话,尽可以向他们倾诉,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一个汪日章, 一个曹圣芬,都是蒋介石身边的侍从秘书,与蒋的关系极为密切。虽然,他们也可 以说是陈布雷的同事,但毕竟不能算是陈布雷的亲信部属,也没有多少深交。以陈 与汪的关系而言,甚至可以说很成问题。然而,陈布雷总是喜欢把进退浮沉这种敏 感的政治抉择,向两个关系不密的“内宦”倾诉,岂不令人费解。其实,这正是陈 的机心所在,汪、曹都是蒋的近臣,终日不离蒋的左右。陈在汪、曹面前说这些话, 正是一个“曲径通幽”式的表明心迹罢了。陈之用心,可谓良苦。事实上,国民党 胜利还都之后,陈布雷何尝想到去管领鸡鸣寺或灵谷寺,以开创一代名山盛业? 说到陈布雷被陈立夫胁迫加入CC系一事,更可以看出陈布雷的机心之深。陈训 慈回忆:战前三四年,陈立夫一次曾用小车邀约陈布雷郊游。车越开越远,终在一 条僻巷的楼房前停下。陈立夫说,这是“好友的家”。不料一上楼,走进一间较暗 的中厅,有香烛供设,陈立夫便说:“布雷先生,领袖依先生为辅弼,我辈对先生 的道德文章更是敬佩之至。我们党内的热血同志为了拥护领袖,组织了一个小团体, 素来景仰先生,今天特邀先生填表参加我们这个团体。”说着,陈立夫便把表格拿 到陈布雷面前,说:“布雷先生很忙,就不要照表格中的项目一一填写了,只要布 雷先生签上名,别的项目就照先生的履历表由秘书去填了。”陈布雷一听,马上虎 起脸来说:“立夫,我们党内不能再有小党的,你们就是给我填了表也不能算数, 这名我也不能签,并且我还要把这件事报告领袖。”陈立夫笑笑说:“领袖知道的, 先生参加了,领袖不会责怪你的”,并以软硬兼施的口吻说:“今天无论如何要请 你入盟”。 在这四周无声的孤楼中,在陈立夫等一干人强制下,陈布雷被弄得不知如何是 好,只得勉从才走。迨一回到寓所,他立即恨恨地对陈立夫说:“立夫,这样做不 行!我马上报告委员长,全不算数!”于是,陈布雷当天即将经过详情报告蒋介石, 并连连否认说:“立夫这样逼我的做法,我不承认!那不能算数,那不能算数!” 岂知蒋说:“立夫几个人组织团体的事,我知道,你能参加也好。”陈布雷不改初 衷,并大义凛然地申述:“我在你左右担任这样的职责,必须不偏不倚,才可做事。” 据说,蒋表示同意,并批评了二陈的做法。陈训慈回忆,布雷和我们诸弟谈到这件 事时,曾说:“这事在一些有关的要人中也有些传开了。”言下不胜恨恨。 的确,陈立夫这种做法,实在是过分了,简直是形同绑架,逼良为娼了。按照 陈立夫飞扬跋扈的个性和霸王作风,也是完全做得出这种事的。陈立夫出于团体利 益需要,急于拉陈布雷入伙,手段上未免就有些不够光明正大,这也情有可原,政 治家从来是只讲目的,不讲手段的。而且,在陈氏兄弟认为:CC这个组织,在蒋先 生那里是挂了号的,也就说是领了“营业执照”的,甚至可以说法定代表人就是蒋 介石。出了问题自有蒋先生罩着,用不着顾虑这顾虑那,尽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 陈立夫之有这种形同绑票的做法,固然荒唐,但并不奇怪。 问题不在陈立夫,而在陈布雷。第一,以陈布雷的倔强个性,并不是一个容易 被要挟的人。如果他不肯加入某个组织,他会直言拒绝。除了蒋介石以外,任何人 以蛮力逼迫,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第二,在某些特殊场合下,他自然也会作战术 上的退却,违心地接受一些既成事实。但陈布雷从来都是标榜以“恕道”对待朋友 的。以陈立夫的胁迫来说,固然是违背了陈布雷“君子群而不党”的信念,但是, 陈布雷回到寓所后,已向陈立夫当面表明:“立夫,这样做不行!”事情到此为止, 既可以不违背意愿,又可以保全朋友之道,岂不两全!为什么还要来一个画蛇添足, 补上一句:“我马上报告委员长,全不算数!”难道不报告委员长?就不能“全不 算数”吗? 显然,陈布雷这样做是大有深意的,其真正目的:就是要到蒋先生面前表白一 下心迹:“我在你左右担任这样的职责,必须不偏不倚,才可做事。”如果按照 “抗战前三四年”与“我在你左右”这两个已知条件,那么可以推测:当时,陈布 雷的身份,大抵是在结束客卿生涯之后,进入南昌行营之始,刚刚接受了设计委员 会主任的新职。陈布雷在入幕伊始,就以好朋友垫背,向蒋先生献上一颗忠心,这 正是陈布雷的厉害之处,而且,何尝不是陈布雷的“野心”?陈布雷的这一手段, 看似很拙,其实却是精明到家了,非陈立夫之流可以望其项背! 可笑的是,在拉人入伙的问题上,陈布雷反对别人强人所难,他自己就曾强人 所难。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声誉,在知识分子中江河日下。为此,陈布雷倡率大学 教授、著名科学家等学者名流,积极加入国民党组织,美其名曰:扩充“正士”, 提高国民党的素质。然比较自爱的文人,无不对国民党敬而远之。当时,陈布雷颇 思函征浙大校长竺可帧先生入伙,但陈训慈等人认为陈布雷的官方色彩太重,主张 以翁文灏转请为宜。陈布雷以为不然,谓“国民党惟有今日,约请国内有志之士为 绝好机会,因吾人今日请人入党,不是共安乐,乃是共艰危,受之者必不以为件, 亦决不认为孟浪”。陈布雷不改初衷,并要求陈训慈在其同学好友中“转为征求”。 虽然竺可帧先生终未“应征”入伙,但陈布雷的这一活动,在重庆时期始终没有停 止。陈布雷并致信陈训慈,自称:“呼吁正士加入本党,乃兄在今更所竭力主张者, 虽响应者寥寥,然此志仍不放弃。”又谓:“立身行己如我者,有心人想不致羞与 为伍。”据陈训慈回忆,陈布雷这一扩充“正士”的活动,成果有效也有限,终其 抗战胜利,经他倡导应征加入国民党者,只二三人而已,这使陈布雷颇感失望。最 后,还是蒋介石使出国民党总裁的蛮力,强行规定:凡是大学校长必须是党员,硬 给竺可帧先生及许多大学校长头上套上了一顶国民党党帽。蒋介石的这种高压手段, 比之陈立夫当初强拉陈布雷入伙时所采取的那种鬼鬼祟祟的小手段,不啻是江湖大 盗与梁上君子之别。 陈布雷虽然玩不起蒋介石这种“一网打尽”的大盗手笔,但弄一点突然袭击的 小手段,还是可以的。一次,陈布雷与天主教神父方豪见面。方是浙江余杭人,毕 业于杭州神学院预校及宁波圣保禄神职学院,此后在浙东地区开展传教活动。抗战 爆发后,离浙入滇,襄助“政治神父”于斌复刊《益世报》,与陈布雷由同乡而同 道,关系自然也就进了一步。从1941年起,方豪历任浙江、复旦、辅仁、津沽等大 学教授、系主任、院长等职,也算是进入了教育界的学者名流之列,亦成为陈布雷 刻意拉拢入伙的对象之一。一次,陈布雷邀方豪见面,开口便说:“我们谈得来, 因为你虽为神父,并不动辄劝我信教。”方也凑趣地说:“因为你也不拉我入党。” 这在方豪而言,只是一时的唱和,他当然知道陈布雷决不会要拉一个神父加入国民 党组织。那里知道陈布雷早已是饥不择食了,当即拿出一张入党申请表,递了过去, 镇定自若地说:“今天我就请你入党。”陈布雷此举,简直让方豪目瞪口呆,不知 所措了。 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陈布雷素以无派无系著称。早期,张静江要拉陈布雷 出山,其理由就是:“君性情温和,且得人望,吾浙省府正欲得一味甘草以调合党 政之间。”这以后,陈布雷经多年的政坛搏杀,并根据自身不善权变的特点,进一 步为自己设计了一条为官之道,这就是:一方面不断表明自己绝无任何政治野心, 以求得蒋的绝对信任;一方面要善于在CC系。黄埔系及政学系等各种政治派别之间 周旋,力求在派系的夹缝中争得立足之地。 据此,陈布雷虽然位居政坛中枢,却始终遵循一条原则:不入CC系,不附黄埔 系,不跟政学系,也不靠孔、宋系,更不去利用戴笠、徐思曾的特务势力,而是特 立独行,洁身自好,自诩为“无派、无系、无权、无势、无财”的五无人物。一次, 重庆《新民报》名记者浦熙修采访陈布雷,曾直言不讳地问到:“布雷先生属国民 党中何种派系?”这个问题,在浦,本无贬斥之意;在陈,却有被戳到痛处的感觉。 故陈初以“无可奉告”作答,转而又闪烁其词地说:“这个问题,好比待字闺中的 少女,有人问她:‘你的爱人是谁?’她势必难以答覆。我告诉你,国民党中我的 好朋友甚多,如张群先生,吴铁城先生,陈果夫、陈立夫、陈诚先生,朱家骅先生 等都是。” 陈布雷的答记者问,意思是说,在国民党内,他只有朋友,而没有派系。但给 人的印象,似乎党内只有这几个人,才是他的好朋友。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要 说真正的好朋友,从元老派里,首先要数于右任、叶楚伧、戴季陶、邵力子,包括 已死的邵元冲等;在同辈人中,潘公展、程沧波、胡健中等,关系都不同寻常,特 别是潘公展,可以说从《商报》开始,就是一起赤脚穿草鞋打天下的“铁哥”,关 系更要在一般朋友之上。至于侍从室的同事陈方、李惟果等人,不但是朋友,而且 更是亲信了。说到张群、吴铁城、陈果夫、陈立夫、朱家晔等人,固然也可以说是 朋友,但要说“好”到什么程度?是大可疑问的。若说穿了,这只是陈布雷玩弄的 一种平衡术而已,意在表明他与各主要派系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没有特别的亲疏 罢了。 具体说来,陈布雷与政学系巨头张群、吴铁城的关系,只能马马虎虎地算作朋 友而已,远够不到一个“好”字;陈诚是黄埔系的中坚人物,也是陈布雷素所尊敬 的要人,但要说到关系好到哪里去,却也未必,盖因陈布雷平时与黄埔系人物素少 交往,或许可以誉之为君子之交吧;陈果夫、陈立夫是CC系主脑,应当说,陈布雷 与他们关系是相当不错的,但这也只是指战前及抗战初期而已。到了抗战中、后期, 关系已不复当年。此间,侍三处主任陈果夫常派办公室主任罗时实到陈布雷办公室 走动,意在联络感情,打听消息。陈布雷大为警惕,竟关照他的秘书说:“不要多 接待,不要任意谈处里的事,防止内部消息外泄”。陈布雷并告诫亲信部属:“以 往我虽反对二陈自立派系,勾心斗角,但还以为不致如孔、宋一辈人之公然贪污, 现在他们办起什么中央信托局,并将某一银行也把持起来,搜刮以肥私,可说与孔、 宋是一丘之貉了。”话已经说得这样难听,还要说是什么好朋友,岂不可笑?至于 说到自成一系的朱家骅,似乎与陈布雷的关系也是不错的。陈训慈先生说:若就业 务联系而言,陈布雷与陈立夫及朱家骅都有较多接触,很难作具体比较;若说感情 与看法,“布雷毋宁说与朱家骅的隔阂较少,对二陈是有反感的”。但是,就是这 个朱家骅,由于在蒋的57岁生日时,居心叵测发动教育界搞什么马屁“献鼎”活动, 被陈布雷于暗中一番进言,引起蒋的警觉,结果朱被蒋氏骂了个狗血喷头。朱的热 脸贴上了蒋的冷屁股,这件事在重庆政坛一时被传为笑谈。这样看来,陈、朱关系 能好到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煮酒论‘英雄’”
陈布雷在国民党内,确是一个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物,一个“群而不党” 的古之君子。固然,陈布雷的所谓无派、无系、无权、无势、无财,未必完全可以 当真。不过,比较而言,陈布雷在处事的公平、看人的公允、持论的公正等方面, 确有略胜一筹的地方,非一些国民党庸才可比。 陈布雷长期担任侍二处主任,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人物,并在日记及一些文件 资料中留下不少对民国人物的考评之语。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 角度和层面,透视陈布雷的内心世界,深入观照陈布雷的政治性格的丰富性。 政学系领袖杨永泰,在国民党历史上,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若从才干说, 陈布雷比之杨永泰,可以说毫不逊色;若从权势上说,进入侍从室时期的陈布雷, 比之南昌行营时期的杨永泰,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不同的是,陈布雷所持的是 一颗忠心,杨永泰所持的是一颗野心,由此注定了是陈布雷而不是杨永泰与蒋介石 长期合作下去。甚至杨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 在汉口遇刺身亡。这件事对陈布雷而言,一定不会轻松,也一定在他的心灵深处, 留下了深深的刺激,这是因为:陈布雷不可能不知道,他与杨永泰相似的地方太多 了,或许他正在沿着杨永泰的一条老路走过去。正是在杨永泰死于非命的那一天, 陈布雷在日记里写下了对杨永泰的观感:“畅卿为人自负太高,言论行动易开罪于 人,一般对之毁誉不一,然其负责之勇,任事之勤,求之近日从政人员亦不可多得, 竟死于非命,致足惜也。”陈布雷的这个评价不带派系色彩,尚算公允,可作杨永 泰的盖棺论定之语。透过这个评价,我们似乎也看到了陈布雷本人的从政之道,这 对于深入认识陈布雷的政治性格,可谓帮助极大。 同为政学系领袖的黄郛,于1936年12月6日在上海病逝。黄于辛亥革命期间,为 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师长,与沪军都督陈其美、沪军团长蒋介石结为盟兄弟。1921 年以后,此公周旋于北洋政府上层,由外交总长而教育总长,一度代理国务总理摄 行总统职,可谓得意。北伐战争期间,黄投到盟弟蒋介石的麾下,开始再造“辉煌”。 此后,黄总计代蒋办了两件大事,被引为终身之憾:1928年5月,在南京政府外交部 长任内,代蒋与日方交涉处理“济南惨案”;1933年5月在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 会委员长任内,代蒋与日本主持订立《塘沽协定》等。这两大事件的办理,均遭国 人一致痛斥。黄的这些近于卖国的媚日行径,有主观心理,也有客观因素,然蒋不 置一言,面对遍身污水,黄有许多说不出的苦衷,故自称是代蒋“跳火坑”。陈布 雷对黄的处境略有所知,所作盖棺论定之语是:“黄氏智虑周敏,富于肆应之才, 然两次当外交之冲,均蒙恶名以去。病中郁郁,闻颇不能自解,竟以殒身,亦时代 之牺牲者也。”虽为寥寥数语,陈在字里行间却寄寓着一种惺惺相借之感。 “前人踬,后人戒”,出于黄郛的教训,陈布雷任侍二处主任期间,对外交事 务的处理,始终怀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1939年11月,苏 联飞机来去兰州,事先未通知国民党方面。国民党航委会副主任黄秉衡来电请示如 何处理?陈布雷不敢表示意见,提出向蒋报告,唐纵非常不满,评论“陈主任处事 非常谨慎,尤其对于国际问题,丝毫不敢作主”。结果蒋严令当地要有严重表示, 通知苏方“未得通告不许自由入境”。唐感叹这是“何等正当之处置”。 德波战争之后,中国驻法公使兼驻国联理事会代表顾维钧来电请示对波兰新政 府承认问题,顾电中有所谓:如英法要求时,顺便做一人情,以讨好感,对俄亦易 解释等语。唐纵认为:“此种人情,不但不足以讨好英法,且将无以对俄解释。” 对顾维钧的请示电报,陈布雷依然不愿签注意见,准备照抄照呈。唐纵看不下去了, 只好“凭忠愤,自己负责签上”。结果蒋当日便批示严电中国驻波兰公使王景歧回 国,并不得随便表示态度。唐纵看到自己的意见被蒋重视,遂“引以为慰”。 1940年10月初,合众社披露日德意军事盟约,并透露附有4点秘密条款。其时, 中国驻德武官桂永清亦报告国内,谓德国元帅戈林约其密谈,希望中日战争和平解 决。唐纵主张将桂永清的报告签附意见呈蒋,陈布雷大加反对,认为所谓日德意协 定另有附件之说,纯属新闻电讯所传,“此等事关于国家命运至大,不可轻率以乱 主帅之意念”,故不主张签拟。唐纵感叹,“此所谓老成持重之意也”。 更有一事,令唐纵几于泪下。1942年7月1日,唐纵主张用中文复英大使函,陈 布雷认为无此前例,坚不同意。唐纵认为:“外使可向我政府用英文,而我何以不 能用中文?此非自贬国格,自视甚卑之弱国或殖民地之思想乎!不禁为之流涕。” 陈布雷处理外事时的小心谨慎,已经到了诚惶诚恐的境地,亦可看出黄郛的凄惨下 场,对陈布雷的刺激之深。 若论私谊,陈布雷与陈诚并无深交;若论私德,唯陈诚最得陈布雷推重。这是 因为在陈诚的政治性格中,有许多与陈布雷类似的地方,诸如:对蒋介石绝对忠诚, 反对贪污腐化,嫉恶结党营私等等,但是,陈诚那种蔑视权贵、锋芒毕露的政治作 风,又让陈布雷感到过于直露,恐固树敌太多而难以承担大任。1936年11月11日, 陈诚向陈布雷辞别,离开洛阳前赴武汉。临行前,陈布雷婉言规劝陈诚,谓“将来 正有非常重任待君来担当,宜稍抑纵横扬溢之热情,保留为来日之用,若锋棱太露, 徒招不必要之怨尤,亦非所以善尽此才之道也。”陈诚感于陈布雷的一片赤诚及眷 爱之心,当场表示接受。陈布雷见此,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余妄有箴规,竟蒙 采纳鄙言,殊感其虚衷纳言之雅。辞修勤劳刻苦,律己谨严,遇事负责,确为值得 敬佩之人。唯委座信任既专,各方不免注目,辞修激于当世之婚姻,亦更奋励激发, 愿挺身而分尽怨谤。” 陈布雷素来谨言慎行,对事从不轻下论断,对同僚亦不轻下考评之语,像他对 陈诚这样,当面对一个权要人物进行“评估”,尤为罕见。陈诚能够从政坛上崛起, 一路隧升,最终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国民党“副帅”,可见不是出于偶然。至于对 陈立夫、朱家烨等一类风云人物,陈布雷平时很少谈及。有之,也只是就某一方面 的表现,发表一点只言片语。诸如:1937年5月6日,陈布雷随蒋出巡杭州,新任浙 江省政府主席朱家晔来访,谈及省政建设问题。陈布雷称赞朱家晔:“谈省政设施 头头是道,其长才与气魄均足令人惊佩,而各项政务均能举其内容概略,尤以谈保 安、行政建设与财政,为能扼其要,实为前数任所不及。”1938年9月4日,教育部 长陈立夫登门造访,大谈其教育方针,陈布雷感叹:“阐述其对于训育纲目之理论, 滔滔清辩,约一小时始毕其词。”朱、陈之外,另一个善谈的辩才是交通部常务次 长卢作单。一次,卢与陈谈及建设方案,陈的感觉是“滔滔若悬河,听之不觉疲, 其口才可佩也”。 在陈布雷的印象中,著名军事理论家、陆军大学代校长、陆军上将蒋百里先生 也是一位善谈的大家。1938年9月5日上午,陈布雷奉蒋介石之命,赴武汉德明饭店 往访蒋百里先生。座间,蒋谈及欧洲局势及抗战后中国青年之进步,约一小时半。 陈布雷的评价是:“百里先生之谈锋,真一时无两者矣。”下午,陈布雷奉蒋谕再 访蒋百里,并相偕至蒋介石官邪晚餐,陈布雷称“听其伟论甚多”。这一年的11月 4日,蒋百里先生在广西宜山逝世,陈布雷感叹:“如此人材,环顾国内实亦寥寥, 方幸其主持陆大,必与建军前途有所贡献,竟尔姐谢,岂胜悼惜。”陈布雷时在南 岳,当即代蒋发电致唁,并通知中央通讯社拍发新闻电。 除了以日记、函电及当面直言等方式对政界人物进行考评外,陈布雷亦曾写过 一些联语,以评论政界要人。其中,以一首悼念上海市社会局长吴醒亚的挽联,以 及一首戏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的趣联,最为著名。 吴醒亚曾任国民党南方革命政府大本营秘书,1927年春,陈与吴在南昌国民革 命军总司令部相识,遂成好友。此后,吴曾出任安徽省党部主任委员兼民政厅长, 一度代行省政府主席职,为蒋所赏识。尤其是吴长于肆应,刚柔相济,胆识过人, 气魄恢宏,深为陈布雷所佩服。据说,蒋委吴以上海市社会局长职,亦有暗许上海 市长的意思。然天有不测风云,1936年夏初,吴应蒋召赴庐山谈话,突发脑溢血症, 死于庐山。6月5日,陈至庐山鄱阳路代蒋慰问吴的家属,吴夫人凄然诉说:醒亚半 生革命,备受刺激以殁,负债5万,遗孤4人均幼,茫茫来日,何以为生?陈布雷闻 之至为悲慨。第二天,陈布雷为吴醒亚书写挽联一首:“相逢戎幕,许结深交,长 忆十年前磊落权奇为我馨;执手匡庐,遽成永诀,何堪千里外登山临水送君归。” 其时,陈布雷曾有“人生如梦,殊深感慨”之语。 张道藩早年曾入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法国巴黎艺术学院专攻油画,1926 年5月,以3幅油画入选法国国家沙龙举办的春季展览会。回国后,弃画从政,出任 CC系头子陈果夫的秘书,从此渐露头角,次第出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浙江省政府 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30年代,曾先后任交通部、内政部、教 育部常务次长。此间,张道藩涉猎戏剧。小说等文学领域,小有成果,并参与发起 成立中国文艺社、公余联欢社话剧团、国立戏剧学校、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 组织,颇有影响。1938年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会间,陈布雷 以张道藩的从政经历及文学艺术方面的趣闻轶事,戏撰一联相嬉:“交通、内政、 教育,一次、二次、三次,是何其次也,岂竟万不得已而求其次?国画、小说、戏 剧,心长、才长、艺长,既无不长矣,未妨一塌刮子尽展其长!”由于联语中运用 汉语词汇的谐音义的特点造句,从而造成语意双关的修辞效果,借以表达其“谐音 藏别意”的戏联趣旨。同时,也展现了陈布雷难得幽上一默的雅兴。此联在会间不 胫而走,以至识者无不认为是民国名联之一。张道藩更是奉为至宝。据闻,张赴台 后,仍将陈的戏联书于扇面,以招摇过市,抬高身价,可见该联影响不小。 陈布雷一生都是把蒋介石作为皇帝看待的,顺理成章,在陈的心目中,蒋经国 也就是皇太子了。故“蒋太子”从苏联回国之初,陈布雷便奉“老皇上”手谕,以 “太子太傅”的身份,肩负为“太子”洗脑的神圣职责,使其合于“老皇上”的三 民主义之道。此后,陈不但亲为“太子”择师课教,而且亲自审读了“太子”的留 苏日记,从字里行间考察其思想脉络,尔后约见“太子”谈话,从各方面予以考评 及教导。1938年1月13日,陈布雷看了蒋经国所写的《欧洲十三年》一书,大加赏识, 认为:体例新颖,“其生活丰富,经历艰困不一而始终乐观,足证其意志之坚定, 文字亦流利畅达,殊为佳著。”过了几天,小蒋拜访陈布雷,一番谈话,陈感到 “一种活泼精进气象,令人感动,其见解亦多从实地经历而来,有极精到处。唯对 于推动民众之方法,则颇觉其观点太偏,未能了解中国社会问题之真相也。”陈布 雷忠于“先主”,一时爱屋及乌,竟惠及“后主”了。真可谓“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者臣心”。 陈布雷生性羞怯,为人拘谨,自己爱面子,亦从不轻揭别人的面子,纵论国民 党政界人物,亦以褒扬为多,少有攻击之语,以免伤感。但是,这一原则不适用于 董显光。重庆时期,董显光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身份主管国际宣传业务,遂成宋 美龄的人。大凡国民党“圈内集团”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严峻事实,一旦成为 “后党”分子,往往比“皇党”的权臣还要吃香,且地位更加巩固。董显光也是吃 准了这一点,从此小人得志,颇有点目空一切了。 对于政坛小人,陈布雷大都是敬而远之,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但董显光这个 小人,陈布雷就是“躲不起”,因为涉及到国际宣传方面的稿件,特别是涉及蒋介 石的演说及文告等重要文件,按例:中文必须经陈布雷提供,译成外文稿,也必须 有陈布雷参与把关审核,最后由主管国际宣传的宋美龄“说了算”。但以陈布雷的 身份,自然不便在“后宫”中经常走动。这样,宋美龄那一头的关节,大多由董显 光去通关引渡。而董显光每每自得于这样一个权力,且不允许他人从中分其杯羹, 以至于假传“懿旨”,弄权作势,以售其奸,使人难分真伪,陈、董矛盾由此而生。 陈布雷固然是大人不记小人过,但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之下,也有点是可忍,孰不 可忍了。1942年10月25日,陈布雷跑到唐纵那里,把久已蓄积的满腔怨愤,大发了 一通。陈说:“董显光之浅薄狂妄,令人愤慨,而彼不知天之高,地之厚,洋洋乎 天之骄子。孔子曰: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在陈布雷的一生中,以这种口气骂 人的,实为少见。 陈布雷给蒋氏写了一辈子文章,从未公开提及哪些文章是自己所写,对于蒋的 文字水平,更是从不道及,以免影响领袖清誉。有意思的是,陈布雷亦曾私下对蒋 的文字水平作过评价,其中固不乏吹捧之嫌,但也多少道出了蒋在文笔上的某些毛 病。1937年4月6日,陈布雷校阅蒋的《自反录》第三卷,一时兴起,在当天的日记 中写道:“党委员长之笔墨自有一种真挚热烈之意趣,即其三十以前之所作者亦不 无可存,而近年思想益成熟,与昔时自更不相同,所可惜者喜用长句,又用虚字尚 不尽惬当(最喜用‘其’字,多可删者)耳。”俗话说:文如其人,信然!蒋历来 喜欢借装腔作势的文字,以掩饰他在思想上的苍白,蒋之喜欢用长句、虚字,盖因 其文笔低下,思想苍白,理论贫乏所致。 独树一帜的官邸派,
陈布雷自称无派无系,政治上光棍一条,这话也对也不对。倘若考察他与国民 党各主要派别的关系,陈布雷的确不能算是派系中人;倘若把以侍二处为核心的一 批官邸人员,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现象来考察,就可以发现:其实在国民党政坛上, 早就形成了一个新派系,这就是“官邸派”(也有人称之为“清流派”),而陈布 雷就是这个派别的核心与灵魂。 侍从室虽然只是一个幕僚机构,所谓位不算高,权亦不算大;然而,由于他的 服务对象是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万乘之君”,这样一个近水楼台的位置, 无异于封建时代的宦官机构,其权力拓展的空间,可以说小到无孔不入,大到大边 无际,其实际权力,绝不是任何一个浮在面上的中枢机构所能比拟的。作为陈布雷 来说,从1936年初侍从室进行第一次改组,到1945年侍从室结束,在长达10年的时 间里,屁股没有挪动一步,忠心代蒋把守着这样一个政治权力的核心机构,其地位 之尊,权势之大、影响之深,无可测度;也有人说,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不作 第二人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普遍把陈布雷看作是侍从室的化身,是有一定 道理的。事实上,陈布雷正是通过对侍从室的精心运作,从而注入了自己的政治性 格,并在国民党政坛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作风,亦即官邸派的主要政治特点。 官邸派的第一个政治特点,就是注重考察蒋介石心理状态,从而揣摩逢迎,投 其所好。大凡在蒋身边的侍从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这就是蒋这个人很难侍 候。蒋为人精明,个性乖僻,性格多疑,心理阴郁,让人投机不得,取巧不易,怠 慢更难,蒋的难侍候是出了名的。但是,陈有一个最大优势,这就是当蒋遇有重大 事件时,大都要单独约陈密陈,由陈条陈各方面的意见,以供蒋决策;蒋每次对文 武官吏讲话,或由陈事先起草讲话稿,或由陈预拟讲话提纲。即便是蒋即席讲演的 记录稿,也要经陈润色才能定稿;此外,凡是侍一处、侍二处发出的重要电稿,都 要经陈一一审阅订正。因此,陈布雷不但对蒋的意图十分熟悉,而且对蒋的心理状 态考察极为周密;对侍从室的业务及蒋对各方面的指示精神,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 和把握。在此基础上,陈针对蒋的性格特点,每有建策,鲜有不中。 在陈布雷的影响下,侍二处的一班幕僚经办文牍,无不多方揣摩蒋的心理,以 窥其意图,把握办事的分寸和诀窍。就以文件呈核来说,侍二处每日收到的建议书、 报告书之类的文件,几乎是天天一大筐,无论蒋是怎样的三头六臂,毕竟他的一天, 也只有24小时,所看公事,自然有限。于是,蒋便来个规定:每天只准送呈10件。 超过这个数字,就要训斥:“为什么不按规定行事?我又不是事务官,要你们干什 么?”话虽这样说,可是作为幕僚人员,就有些难办了。一方面,下面送来的公事, 自称样样都是军国大事,以幕僚的眼光,哪里能件件弄得清爽:谁重要,谁不重要; 另一方面,蒋看公事,总是下面欲其多,而本人欲其少。若是做幕僚的按一二三四, 分出轻重缓急,权衡去办,往往因此而得罪权门,由此种下祸根。 况在蒋的眼里,权力重于生命,芝麻大的权,常常看得比磨盘还大。陈布雷就 曾经向唐纵发牢骚:“委座处理政治,如同处理家事,事事要亲自处理,个人辛苦 固不辞,但国家大政,不与各主管官商定,恐将脱节。”唐纵也每有这方面的体会, 1943年4月,唐纵天天收到治安方面的报告,鄂陕甘边区警备总司令祝绍周报告说, 甘肃可谓全是民变,征粮的人便是逼迫民反。唐纵认为:“今日地方胥吏,对于征 兵征粮二事,无不藉此作弊害民。政府非此不可,胥吏以此作福,民间则以此荡产。 此等情形,与历代末朝相似”。对于这类官逼民反的动乱事件,说它是大事,确是 不小,涉及政权根本,岂可等闲视之!说它是小事,确是不大,盖因天天发生,各 级官僚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这样一来,唐纵难办了,是否需要向蒋呈报, 唐纵请示陈布雷,以为:“如不报告,壅于上闻,负责太大,如一一报告,则又刺 激委座心情不宁”,如之奈何? 遇到这一类事,最让侍二处的一班幕僚头皮发大。但钉子碰多了,积以时日, 也就慢慢开窍,知道蒋讨厌哪些公事,爱看哪些公事。比如,倘是蒋的亲信爱将或 宠臣,或是为他吹捧的御用文人,以及知名学者之类,这些人的所谓报告或建议, 蒋不但另眼相待,而且往往要用红蓝铅笔圈圈点点,表示欣赏;至于一些逆耳之言, 蒋是听都不要听的,不要说看了,不用说,这些公事最好免呈。涉及到一些难以掂 出份量的重要公事,陈布雷等,一班幕僚也有办法,这就是拟出提要,再附上公事 送呈,阅与不阅,由蒋圣裁。蒋看了提要,感到兴趣,自然会看原文。如此,积日 既久,侍二处的这批幕僚,大都养成了善于揣摩、俯仰依人及雕琢文字的“绍兴师 爷”。这一派别始终能得到蒋的宠信,其源盖出于此。 官邸派的第二个政治特点,就是注重规行矩步,清廉自律,以至赢得“清流派” 的声誉,这一点在陈布雷身上尤为明显。陈作为侍二处主任,常常要代蒋接见一些 社会名流或专家学者。接见时,陈遵循言多必失的古训,尽量少讲话,不表态,以 免被人利用或产生误导。抗战初期,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梁士纯教授要求谒蒋,蒋 要陈代见。梁以时局真相及政府方针质询于陈。陈认为梁的见解多不正确,故详切 规正。谈话进行了2小时。事后,陈深海“今日所言者太多,所谓未可与言而与之言, 后当戒之”。 陈布雷位高权重,找他办事的络绎不绝,甚至请他帮忙开后门的亦不在少数, 而陈最感心烦的就是这一类人情世故。陈在日记中写道:“缮发私函六七函,均为 答复请托等事。迩来易感心烦,而此等函件络绎而来,欲一一应付势有不可能,若 峻拒太甚又觉不近人情,唯有随到随复,以直言告之。而身畔又无一私人书记,遂 多日久搁置者,此亦足使心理不快之一主因也。” 曾有人评价:“布雷先生的性格,是很温和的,真是‘与人无忤’,‘与世无 争’。任何人,见了布雷先生,他老是那样谦恭,那样客气。不过他接近群众的机 会很少。”陈对自己的这一性格做过一番解释:“有的人写我孤僻,骂我骄傲,其 实这都是冤枉。以我的身体,以我的性格,以我今天的地位和工作,不适宜于会客, 不适宜于讲话,不适宜于社会。甚至于有时候纪念周我也不到。每到一回会必是满 载而归,遇着了朋友,他们都是以请求委座有事托我,我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 所以与会回来之后,一定要把一件一件事替朋友办妥,让其放心。” 战前,陈布雷在南京工作,则把家安在上海;战时,陈布雷在重庆工作,则把 家安在北碚,与王允默及子女常分居两地。在陈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侍 蒋,一方面也是为了切断人情往来上的干扰。居住方面,陈只求简朴、安静,反对 张扬、奢侈,重庆美专街一幢两层楼房,既作办公室,又兼卧室,并有一部分房间 由侍二处的职员占用。这里可以说是国民党的神经中枢之一,也可以说是蒋介石的 思想加工厂,仅陈布雷一个人在战时“生产”的各种文章,就不下1000余篇。据有 心人统计,蒋在抗战期间共发表各种文章657篇,其中大部分为陈布雷在美专街“生 产”。以如此简陋的“生产”设施,制造出了如此重要的“产品”,这在国民党内, 无人可以超越,也无人可以替代。 陈长期为蒋炮制文字,绞尽脑汁,心事重重,精神压力太大;加之长年服用安 眠药,脸呈灰黑色,把身体弄得很坏。陈布雷一次去云南,吸毒人“慧眼识俊杰”, 竟与陈接头打听“吃黑米”的事。弄得陈大为灰心,一度对自己失去信心。 陈的日常生活异常简单。重庆时期,许多好友都劝陈要注意增加营养,陈总是 说:“以我今天的生活,营养已经很够”。事实上,每餐也就是四菜一汤而已。这 样一个标准,当然也不能算差。但是,以他的身体、地位及责任,以当时国民党权 势阶层的生活水准而言,这样一个伙食,自然也不能算好。陈生于浙东,喜吃海鲜 之类。然到了重庆,远在大后方,自然不再有此口福。尽管这样,陈已感心满意足。 一次,杨玉清劝他要注意营养,陈解释说:“如果是在英国的话,已经超过了一个 人应该享受的定量。我现在每日除了正餐以外,还有委座和夫人所赠的一瓶牛奶, 还可以吃牛油,还可以有几片面包。” 战后,国民党大小官僚无不大发接收财,有权有势的几于一夜间顿成巨富,从 此挥金如土,穷奢极欲,唯官邸派在这方面尚能自律,丑闻不多。至于陈布雷,依 然是一贫如洗。南京市《救国日报》记者到湖南路508号陈公馆采访,没有见到陈布 雷本人,却对门卫大发了一通议论。“我跑过多少码头,见过多少公馆,像你们这 样可怜的只有两家,一家是陶部长(指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陶希圣)公馆,一家就是 你们了。还不如一个小老板。”联想到陶希圣曾经当过汉奸,或许在陶部长的意思, “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而颇有些讳“光”,也讳“亮”,不太敢在生活上 过于放纵自己;如此看来,在这位记者跑过的码头中,真正可怜的“码头”,就只 剩下一家陈公馆了。 据陈的身边人回忆:陈生活俭朴确是事实。根据陈的意见,管总务的金省吾秘 书对生活费控制很严。大菜师傅每天上街买菜,总是买些青菜、萝卜之类。重庆时 期,像四川特产如灯影牛肉;南京时期,像南京特产如板鸭之类,他们根本就没有 见过。即便是中秋令,或双十节,也不肯买1只鸡,或1只鸭,或1只蹄膀进门,只和 平常一样,猪肉不超过2斤。陈最为享受的一个大菜,就是大葱烧鲫鱼。据说,一次 大菜师傅买了一只约2斤重的甲鱼,劈成4块烧好,陈吃了,认为太浪费,违背了标 准,就通知金秘书辞退了大菜师傅。这件事对公馆上下刺激很大,从此,谁都不敢 乱来了。 据工作人员回忆:陈从不收礼,上门送礼的也不多。南京时期,舟山一位官员 曾送来一大包目鱼干,硬要放在收发室。收发室不收,那人摸出一张卡片,放下就 走了。收发何仲明只好在登记本上写上那人的姓名,然后将目鱼干送到厨房,由厨 房、门卫等一干人吃掉了,陈一点不知道。一次中秋节,上海一位国大代表送来5盒 月饼,收发何仲明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如法炮制,替陈布雷“代劳”了。据陈公馆 警卫胡宏猷回忆:“我们在陈公馆总算捞到这两次‘外快’。” 陈最忌讳涉足赌场、烟花巷或酒馆等处;最反感的是有人上门送礼。不论看到 什么人,若提着礼物上门,一概拒绝。但有两样东西,陈可以破例,一是高级香烟, 一是进口安眠药,而且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当然,也要看是什么人所赠。据说, 送得最多是蒋夫人,一来她有这个能力,二来她有这个财力,大概在陈认为:这个 秋风不打白不打。所以,大凡蒋夫人所送,陈都是来者不拒的。陈嗜烟如命,据说 一天吸烟50支以上。这样大的烟瘾,这样大的需求量,自然使得他在这方面硬不起 来,只好心甘情愿地接受“腐蚀”。 陈布雷有一辆轿车,但平时很少乘坐。杨玉清曾劝他抽空看看戏,调剂一下精 神生活,陈解释说:“到娱乐场去,不是不愿,却是不能。以我的身体,以我的体 质,不能走路,更不能走较远的路。那末,到娱乐场去,一定非坐车子不可。以今 天抗战,物力艰难,坐着车子去到娱乐场所,人家对我纵不加指责,我自己的良心, 也有些不安的。”一次,国民党中央机关公布各位要人的汽车用油结果,陈公馆名 列第一。陈布雷大发脾气,责问手下人,何至于此?表示要亲自控制用车,并提出 把耗油多的旧车,换成耗油少的福特新轿车。 陈布雷的薪水不算少,但由于子女多,开支大,生活常有拮据之感。但是,以 他的地位和权势,要想找一条生财之道,机会是很多的,别的不说,随便向哪个部 门暗示一下,都会有人忙不迭地请他兼职。只要一兼职,马上增加一笔收入,名之 曰车马费,这类现象在国民党内是堂而皇之的事情,就连蒋介石对陈的那种可怜兮 兮的样子,都看不过去了,曾主动劝他弄一份兼职,并表示要帮助联系。以蒋的骄 情与冷峻,这可是绝无仅有的事情。然陈一概婉拒,最后只同意接受了“中国文化 服务社”董事长的兼职,原因是这一兼职没有车马费。 陈自己不捞钱,也反对手下人捞钱。实际上,以侍二处的任何一个幕僚,要想 捞点外快,发点小财,机会是很多的。但是,受陈的影响,谁都不敢乱来。即使有 之,也是以很隐蔽的方式进行。倘以唐纵来说,身为蒋介石的情报总管,再兼军统 局帮办,威权之大,不言而喻。然而,唐平时埋头苦干,严守秘密,既不愿外出拉 关系,出风头,也不愿卷入贪污舞弊事件,故生活常有捉襟见肘之感。1943年底, 唐纵在日记中写道:“私人经济,负债1万元。全年生活尚过得去,至年底生活更形 困难。”唐的黄埔六期同学沈重宇任重庆长江实业银行董事长,为了让“老大哥” 免受“孔方兄”的气,有意聘请唐为长江实业银行挂名董事,每月赠送一份“干薪”, 唐总是不敢接受。沈深知唐是不愿直接挂出自己的大名,灵机一动,就以唐的儿子 唐雪东为挂名董事。结果,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竟然成了陪都金融界中人物。作为 一种交换,沈重宇后来由唐纵一手推荐提携,进入侍从室,成为少将高参,一跃而 成为国民党“内廷”人物。一个国民党的大特务头子,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还要如 此战战兢兢的,这也就不容易了。陈布雷曾评价唐纵:“公正恬淡,不与人争权争 势”。可见,在这一点上,陈布雷对唐纵亦有很深影响。 国民党高于养成所
官邸派的第三个政治特点:是自成一系。在外边,不允许公开加入各主要派系 的活动;在内部,不允许拉帮结派,相互抱成一团。各种公私应酬,都要减少到最 低程度,甚至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陶希圣回忆:“凡在侍从室工作的人都是六亲 不认的。我在里头做了好几年的组长,起初还无所谓,后来也六亲不认了,甚至经 常不能回家,也不能随便到哪儿去应酬,如果要到某一个地方必须预留下一个电话, 而重庆并不是处处有电话的,这样便什么应酬也没有了。就是在办公的时间里,大 家一人一个桌子,背对背,就是面对面也不相干,一个人手里所做的事别人也不晓 得。这成了一种习惯,并没有特别要求保守秘密,而自然形成一种保守秘密的习惯。” 陶并说:“在这种情形下,布雷先生变成很严肃,很谨慎的一个人。而当重大的事 情发生时,他更是缄默了。当史迪威事件发生,那是当时极大的秘密,布雷先生就 好几天没有下楼,独自在楼上的小房间里用膳,我们有好几天都没有看到他。” 大家都承认,官邸派的这一特点,主要是受了陈布雷的影响。就陈布雷本身来 说,无论是在《天铎报》时期,还是在《商报》时期,都是十分豪迈的报人性格。 但是,自成了蒋的入幕之宾后,一变而成为小心拘谨的作风,甚至到了遇有重大事 件不敢下楼吃饭的程度,真让人叹为观止。 官邸派的第四个政治特点;既对蒋介石表示绝对忠诚和驯顺,又对国民党的腐 败政治表现出强烈不满。这个派别始终认为蒋的主张是好的,蒋的人格也是好的, 坏就坏在蒋用的这一班官僚不好,如孔、宋之流等。于是,以陈布雷为首的官邸派, 利用日夕在蒋身边工作的机会,巧妙地向蒋贡献一些所谓政治革新的建议,以清除 腐败政治,巩固国民党统治,借以反映这一派别的政治要求,以扩大其政治影响。 对于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官邸派是观察最深、感触最多的一个政治派别。1942 年8月间,唐纵曾将国民党政坛上的腐败分子归纳为8类人:“当今之世,欲求闻达, 行不由径者滔滔皆是,兹就其所知者列单于下:1、品格高尚为人赞扬,但攫权得势 者多为小有才智,恭顺权贵,为权贵者所赏识提携;2、学识渊博为人称道,但踞高 位者,多为善权术长机智,应变有方,处事圆滑之人;3、对上要善承意旨,不可自 作主张,上之所欲者集全力为之,上之所恶者竭力避免,是非曲直不必计及,信任 第一,是非其次;4、对同僚,应酬可以换取同情,同情即是友谊的保障,一切过失 误会,皆可消释;5、对下操纵在手牵制得法,苛刻严峻,反为当权者得意之作,宽 恕仅为儒生之谈助;6、初起时必须利用机会,假借名义,自抬身价,大吹法螺,便 可幸进,埋头苦干者未必得直;7、及在位,多做事多烦恼,不做事大家好,一年不 倒,资格到手,二年不倒,官位稳固;8、洁身自好,是个好人,好人是个空名誉, 忠厚老实是无用之别名,老实人只能粗茶淡饭,莫想乘肥马衣轻裘,妄想必多灾难, 倒不如安分下场。”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了。 1944年5月29日,唐纵到一个军统特务训练班主持毕业典礼。进入该班的学员, 都是因为犯有过失而被戴笠禁闭一年以上的大特务,释放后再经该班短期训练,然 后分发工作。训练班经过考察,认为这些人大多刚直,性情孤僻,工作能力很强。 唐听了汇报,一下子触发了他那久已失衡的心态,为之感叹:“历史上刚直孤僻者, 未有不失败。官运亨通的人多半是圆滑,江洲上的石头没有一个是方角的,方的都 给水荡平了。山峰也是圆的,方的终会给风雨削平了。树木的干儿,也都是圆的, 这是适者生存的道理。人类也不能逃出这个例子。历史上有能用刚直孤僻的人,是 最成功的,但是刚直孤僻的就不容易遇着这长官的。”半年后,唐纵进一步总结了 为官之道,在日记中写道:“做官有道乎?曰有,顺承上意,少找麻烦,责任不负, 笑骂由人;既得之,少谈理论,多看现实。既以其道取之,亦以其道守之,这是时 下做官的道理。这一个习染已成风气,如是不做官的人也得如法炮制,因为应酬忙 碌,无闲研究问题,一切公事由下处理,不做官也得做官僚了。此种习气不涤除, 政治真是危险!” 上面这几段话,居然是从一个深受最高当局宠信的大特务嘴里说出来,真让人 有惊心动魄之感。唐纵是陈布雷手下得力干部,陈布雷对唐的认识是:“才长心细, 识解宏通;领导组务,秩然有方;处烦理剧,因应裕如;注意广泛,判断敏锐;处 理外事情报,颇能运以精心”等等,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唐初进侍二处时,与陈 的关系并不算好。然到了抗战后期,唐多次要跳出侍二处,均被陈布雷留下,陈、 唐关系已经相当改善了。从唐本身来说,曾有过一周3迁的升官纪录,同时一方面吃 着长江实业银行的一份“干薪”,一方面享受着军统局按月“补贴”的巨额车马费。 应当说,比起陈布雷等官邸派中人,他大概也算一个“行不由径”者。即便这样, 他还要发出“好人是个空名誉,忠厚老实是无用之别名”等种种感叹。从唐纵的满 腹牢骚,多少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确是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境地。 面对这样的危局,陈布雷曾多次向蒋进言,欲图有所挽救。抗战期间,陈布雷 曾对邵毓麟说:“委员长是全国领袖,系国家安危于一身,譬如说他是火车头,牵 拉着满载全国军民的长列火车前进,有时速度太快,路基不平,左右颠簸摆动太猛 的话,就难免没有危险。我的作用,就等于‘刹车’,必要时可使速度稍减,保持 平衡。”后来,陈布雷对杨玉清也说过类似的话:“我接近委座,愧无积极贡献, 仅在消极方面,曾作善良之建议而已!”这话听起来相当自负,不过,也确是一句 大实话。 官邸派的重要人物陈方,也有过类似的贡献。陈方其人,本为杨永泰的得意高 足,与政学系的关系较深,不少派别对此颇有警惕。然陈布雷颇不以为然,并起而 为之辩护,称赞陈方:“才思敏瞻,且亦勇于负责,而其信仰统帅,感激图报,则 在行营时已有甚深之关系。故一般同志或以其曾从杨畅卿(指杨永泰)共事,而疑 其或有派别作用者,余则深知其空洞而平直也。”对于陈方的才干,官邸派均为之 心折。1940年初,唐纵有一个报告呈蒋,未引起蒋的重视。过了一段时间,陈方就 同一个问题再拟再呈,则得蒋重视。唐感叹:“芷町所呈委座之意见具申,我承认 有见解,但是有些地方觉得还有斟酌之处。呈上之后,委座非常重视。而我前此所 呈之报告,并不得委座若是之重视,何故?此中必有两个原因:一、芷町了解委座 意旨更深切,所拟办法更易接近委座之思路,与推行容易;二、他的文字确是比我 好,写得透彻明了,更能将顾虑之处,一一预为说明,使上面容易采纳。”在黄埔 系中,唐纵也算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才子。但是,比起江西才子陈方来,也不得不甘 拜下风。 陈方拥蒋忠蒋,与陈布雷没有区别;陈方对蒋的大权独揽,小权亦揽的专制作 风,颇有微词,与陈布雷也没有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陈方敢于发发牢骚,而陈 布雷就不容易做到。陈方甚至敢就蒋的统治作风,专门向蒋作过一次进言,以所谓 “马尾法”,讽示蒋的大权小权“一把抓”;并引用项羽猜忌范增,讽示蒋的不善 用人,耽心蒋这样做,对国民党统治不利。结果,蒋一阅了事,对陈方倒也没有嗔 怪。这样的忌讳之语,放在陈布雷身上,是断断不敢进言的。 其实,官邸派的努力,没有也不可能使国民党的政治有所振作,这使陈布雷与 陈方、唐纵等人既忧心忡忡,而又感慨无奈,多次哀叹:“今天才知道‘领袖’的 地位越高,确是既孤且危的啊!”事实上,在整个抗战时期,官邸派对政治的影响 力,虽然有效,终究有限。考察官邸派的最大贡献,只能算是为国民党培养和储存 了一批政治敏锐、工作勤奋、作风严谨、生活上比较注意自律的技术官僚。在蒋介 石蜗居台湾之后,这一批技术官僚利用国民党进行政治反思的“改造运动”,纷纷 走上政坛,成为五六十年代台湾政坛的要角。这些人在台湾政坛的崛起,固然有着 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不是一言可以尽述。但是,他们都在侍二处时期接受了陈布 雷的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诸如,侍从秘书俞国华、周宏涛,外文秘书沈昌焕,记录秘书曹圣芬、萧自诚 等,都可以说是陈布雷的僚属。到了五六十年代,这一班幕僚纷纷崛起台湾政坛, 尤其是五十年代初的国民党改造阶段,在一个由16人组成的改造委员会里,不但有 沈昌焕、萧自诚名列其中,而且又有周宏涛担任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张其昀工作。 结果,陈布雷一手创建的国民党官邸派,成为台湾政坛最具实力的政治派别之一。 官邸派的崛起,亦曾成为蒋的希望之星,企图加以利用,借以抑制以贪污聚敛 著称的孔、宋集团。1943年3月8日晚,蒋破例在官邸宴请侍从室主任林蔚、陈布雷 及侍二、侍四、侍六组组长。晚餐内容为4菜一汤,中餐西吃,每人一碟。餐后,蒋 涉及到这次聚餐的主题了,郑重提出:“侍从室务须设法推动各部院之工作”,并 将加强侍从室业务组织案批下。此后,在陈布雷及林蔚的主持下,侍从室连续两天 进行研究,认为:“委座已感觉各部院之工作,不能符其期望,故望侍从室能代其 推动工作。但恐侍从室亦将使其失望”。最后,大家研究了加强侍从室业务的4点内 容,但坚持认为:“如果照委座之意实施,将来不免弓愧误会,此事恐诚难着手。” 官邸派的出工不出力,使蒋大为不满。为此,蒋再次召集侍从室组长以上干部 训话,斥责侍从室组织不健全,认为“侍从室工作守成有余,开展不足,许多事不 能积极推动,徒然谨慎小心,这不是开国的精神。又谓气魄、度量、识辨最要紧。” 蒋的锋芒所向,差不多是直指陈布雷了。此后,蒋再次批评侍从室不能“辅弼领袖, 燮理阴阳”;认为:“将来侍从室工作要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对各机关要能密切联 系与考核功令,尤其能够明了下情,侍从室不必专办公事,公事由各部负责,而注 意于生动的工作。”这等于是说:侍从室将由原先的幕僚办事机构而变为工作指导 机构,这显然超出了侍从室所能承担的范围。 陈布雷得知蒋的这个意思,惶恐元及,私下对唐纵说,自己系一狷介之士,来 徙委座,原为文字工作,今委座要自己负荷如此重责,实无法承担,正考虑进退问 题,惟恐增加委座之烦恼,苦于措词耳。到了这一步,陈布雷已是欲退不能了。而 官邸派的作用,在国民党大陆统治时期,亦已成了强弩之末。 “我如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
到抗战中后期,陈布雷在思想上陷入越来越深的苦恼,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作 文时的言不由衷。陈布雷曾多次向同僚。部属及密友倾诉过这种思想上的痛苦,这 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最高当局,原本就有以自己的名义滥发文告的嗜好。但在抗 战之前,由于蒋的本职只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至于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行政院 等礼仪活动中的应景文章,自有胡汉民、林森、汪精卫等人出面应付,毋需蒋介石 事必躬亲。所以,那个时候的官场文章虽多,总还有个节制,陈布雷也还隔三差五 地有个苟延残喘的机会。然而,进入全面抗战之后,情况为之一变。蒋一身兼任国 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4大要职,可谓开国民党 权力集中之先河。权力高度集中,自然是言论高度集中,文章也是高度集中,涉及 到要捧蒋先生出场的机会,更是不胜招架,各种讲演、训词、文告、文章、函件之 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以一般人而言,不要说应付,便是看一眼,也会头晕。 最让人叹气的是,蒋的身体极好,精力旺盛,各种官场活动既多且滥,差不多 是逢会必讲,逢文必发,终日乐此不疲,兴趣盎然。苦就苦了陈布雷,成天陷于文 山稿海之中,不能自拔,其苦恼既多,而又无人能够理解。特别是到了抗战中后期, 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事败退,朝野一致声讨。在这种危局下,陈布雷还 要顺承蒋意,极力以一支秃笔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歪曲是非,粉饰现实,其言不 由衷之苦,自是局外人难以体会的。 众所周知,蒋的重要文告,大多由陈一手包揽。陈却总是说:“每一篇文告的 每一段乃至每一句或每一字,都是委员长的。”其实,陈对每一篇文稿都是反复斟 酌、修改,易稿两三次,是为正常,甚至有易稿18次的。如此作文,不用说没有乐 趣,简直就是服劳役了。有时,或是为了保密,或是为一气呵成,陈布雷每每把自 己关在寓所里,一日三餐都不下楼,可见其为文之专;如是在出巡途中,则往往躲 到一个旅馆里,闭门不出,以便专心炮制。浏览陈布雷的日记,给人印象最深的, 就是他每逢写不出文章时那种痛苦莫名的情景,这真是:世人都说文笔好,个中辛 苦有谁知!陈侍蒋22年,为蒋所撰写的文章之多,无可计数,但他从没有讲过写文 章是一件乐事,总是说:“我写文章是呕心沥血之作。”故杨玉清说他是:“诸葛 本非求自达,庐陵志不在文章”。这当然有些溢美了,不过,也多少有些相符。 一般人都以为,陈洞悉蒋的心理,善于揣摩蒋意,俯仰承顺,替蒋捉刀,无不 切中蒋意。这一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要说陈布雷替蒋捉刀,完全没有自己的 观点,所有的文章都是马屁之作,也不尽然。’陈以善写政论文著名,文章的针对 性、战斗性、政治性、思想性都很强,这说明陈并不是一个在政治上毫无主见,俯 仰由人的“幕府师爷”。问题是,陈很清楚:自己所服务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官僚 政客与军阀豪强,而是一位顺应“天命”、统驭万民的“天子”,是一位威福随心、 生杀擅断的最高统治者。在这样一位专制“君主”面前,倘若一言不慎,拂逆圣心, 都有可能遭致灭门之祸,甚至蒙以乱臣贼子的骂名。 陈布雷正是以提着脑袋做文章的心情,替蒋炮制各种文稿。加之,蒋氏为人乖 僻而又善变,精明而又昏债,重诺而又寡信,这使不少人都感到在蒋手下做事很难。 即以写文章来说,”蒋的文字水平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乎庸。但是,蒋并不 这样认为,他自己从不肯动笔,事事要别人代劳。别人按他的意图写好了,他又总 是不满意,往往动笔,大删大改,弄得面目全非,不忍卒读。其中缘由,盖因蒋最 忌让人看出这篇不是他的“墨宝”,也不是他的思想和风格。大则大改,涂涂抹抹, 就是为了加进自己的东西,让人看出文章是蒋某人所做的。 秋宗鼎对蒋的这个特点说得很清楚。秋说:蒋每次对他的文武百官发表施政演 说,事先常同陈布雷单独商量,斟酌拟订讲话提纲。有时,蒋自己也写提纲,再经 陈为之条理润饰。但是蒋在讲话时,不习惯照念讲稿,还是由他自己信口开河,速 记人员照原话一字不易地记录下来,送给陈审阅。经过陈的一番文字加工,最后送 给蒋亲自核定发表。在整理过程中,有时,陈觉得蒋的原话不妥当甚至用语粗俗, 替他文饰一番。但蒋与御用文人的见解多有不同,在最后定稿时,蒋往往仍把他的 原话保留下来。其实,蒋这样做,正是为了在这些文章或小册子中,打上自己的特 别印记,以便让人一眼看出:这篇文章或小册子是蒋自己做的。 所以,蒋的御用文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为蒋写文章,太差了固然不行,因为 没有体现出领袖的学养和水平;太好了也不行。因为那样与蒋所能达到的思想层面 脱节,蒋反而会觉得你是在故意卖弄学问,哗“主”取宠,以至常有不豫之色。如 果照搬蒋的原话,蒋也不会中意,认为你的笔头水平太低;如果发挥过多,蒋亦不 会满意,认为你没有吃透精神,难免牵扯过广,缠夹不清。于是,有人总结,替蒋 做文章,必须是:主题是蒋确定的,但是要有所深化;见解是蒋提出的,但是要有 所发挥;语言是蒋自己的,但是要用出新意;格式是蒋喜欢的,但是要有所变化。 这样,照搬不失提高,提高不失原意。 写文章竟有这么多禁忌,当然不会是什么乐事。曾在北伐期间给蒋写过文章的 郭沫若先生就说过这样的话:“给蒋介石拿笔杆子,可真不是好差事!”据说,陈 布雷曾于私下表示:郭沫若的话说得很对,是由衷之言。陈布雷为蒋写文章,数量 既多,时间又长,感慨之良深,教训之深刻,那是不用说的。但以陈的个性,又绝 不会轻易道及这方面的苦衷,只在忍无可忍时,才会在知己好友面前偶尔提及。 据陈训慈先生回忆:1942年11月间,蒋之奉行亲美反苏的倾向日益明显,借口 召邵力子先生回国述职,准备将驻苏大使易人。邵初回重庆,一时找不到住宅,被 陈布雷延入美专街2号寓所居住,与陈布雷居住的美专街1号相连。这个时候,陈、 邵在政见上已有距离,但旧谊不忘,状如家人。其时,陈训慈常有机会向邵力子先 生请教,谈及乃兄终日忙于文告的撰拟,不但篇幅很长,且多滥调失当的苦恼。邵 亦有同感,并认为乃兄有很多说法在外交上影响不好。当陈训慈提及蒋对乃兄的文 稿任意增删,弄得字句不通,甚至折腾至深夜匆忙送通讯社等种种哭笑不得的苦况 时,邵力子叹道:“这还得怪令兄太‘听话’了!”邵想起力劝陈布雷出山就任教 育部常务次长一事,颇感内疚地说:“也怪我,不该推他下水。”邵总是惋叹陈布 雷拘谨服从,以为陈不妨少写。但以陈的陷入之深,哪里能够做到。陈布雷曾于私 下对陈训慈说:“为一个不懂文字而又刚愎任性的主子写文章,真是莫大的痛苦!” 甚至自怨自叹地抱恨:“这种‘生活’简直不是人过的!” 居亦侨曾给陈布雷当过副官。在《跟随蒋介石十二年》一书中,居回忆陈说过 类似的话。陈说:“我自入蒋幕十多年,自己认为只写过两篇好文章:一是《告黄 埔同学书》;一是抗战初期的《告全国军民书》。我最痛苦的是为不懂文字的人写 文章,把文章改得鸡零狗碎,文不成文!”陈布雷并说:“余今日作文,不能自作 主张,我的躯壳灵魂,已与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这简直就 是灵魂的呼号。居亦侨回忆,最让陈布雷难堪的一次捉刀之作,是在抗战胜利时, 陈布雷奉谕起草《和平建国纲领》,内中有几条是中共提供的。蒋审核时发现,大 为不满,虽未当面训斥,但声色颇厉地说:“这个纲领基本上要重写”。陈听后深 感羞辱,为之倦容满面,精神沮丧,内心十分痛苦。 其实,陈对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文稿,不要说推倒重来,就是轻加增删,他也 深感忌讳。一位侍从秘书曾在陈布雷送蒋呈核的文稿上,修改了一处地方。陈深感 羞辱,甚至气得几夜失眠。陈素以文名自负,蒋以一国之尊,要改他的文稿,陈尽 管一百个不愿意,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至于蒋身边的秘书,居然也敢对他的文稿 砍砍削削,直把“文胆”置于何地?据说,除了蒋氏之外,能够批评陈氏的,只剩 下第一夫人宋美龄。宋曾批评陈的文章太长,陈当即表示:一篇文稿交了卷,我自 己也不想再多看一遍。 陈的这种灵与肉、做人与作文的苦恼,越到后期,越趋强烈。陈有一句名言: “我如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心情。战后,陈回到南京, 曾经托翁泽永在上海代买一支派克自来水笔。翁买妥后,决定赠送,并附去一封短 笺,复述了周恩来所说的“希望他的笔不要为一个人服务”那句话。陈旋即复函, 内中写道:“笔是我托你买的,怎么好让你赠送呢?不过来信中有的话,确令我感 慨万千!”陈并说:“我自从脱离报界以来,就不能舒畅自如地用我的笔表达我所 欲言。我事实上不过是一个记录生,最多也只是书记罢了。”信末,陈布雷为之感 叹:“笔啊!笔啊!我要怎样才能不辜负送我笔者的好意?”字里行间,陈布雷那 种万般无奈的心绪,一览无遗。 先贤有言:“代大匠斫者伤其手”。作文本就不易,为人作文尤难,为统治者 作文更难,为蒋这样的统治者作文,真可谓难上加难!哀哉,陈布雷! “政治,太肮脏了”
陈布雷的思想苦恼,究其原因之二,便是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入抗战 中后期,陈布雷已经意识到:当初作出从政的决定,是自己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 陈布雷想起1930年冬天,因蒋介石、胡汉民的“约法之争”,一时朝野沸腾,文武 纷争。其时,陈布雷在浙省教育厅长任上,被蒋内定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 陈目睹胡、蒋开战,深为党国的前途担忧,更感于党人意气之盛,叹执政当局负责 之难。据此,陈明确向蒋表示:“政治这东西我更视为畏途”。言下有辞职之意, 不想再干下去了。蒋明白了陈的意思,不觉哑然失笑,当即劝慰说:“布雷先生你 真是书生气十足,政治这东西,就是要运用权术,不可退避。你不能走,要帮我的 忙,帮到底。” 陈布雷想起来,那个时候真是把政治看得太简单了,蒋虽然告诫了,“政治这 东西,就是要运用权术”,但陈布雷毕竟不在政治的里层,对所谓的“运用权术”, 总觉得轻飘飘的,分量不重,甚至还带点神秘意味,让人觉得好奇,总想把头伸进 去看个究竟,哪里知道“里层”的厉害。经过这十几年的政坛浮沉,陈布雷痛定思 痛,这才体会到:“政治实在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何谓“最肮脏”?陈布雷 对陈训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个党,也不让我乐观。六大上有人写诗:‘蒋 家天下陈家党’,我不同意。但从我的位置上看:它确实病得不轻:明争暗斗、四 分五裂、醉生梦死、贪赃枉法……提起来就让人生气。因此,委座才说:本党今后 若不好好精诚团结,将来大家都要死无葬身之地。” 陈训慈感到老哥太消沉了,于身心将大不利,于是劝道:“二哥何必如此忧国 忧民。古人说:忧伤身。你身体不好,一半源于忧。”陈布雷说:“人生之所以不 能无疾病,一由醉梦富贵心,二由怕老病死心,三由执著赏嗔心。一二两点庶几可 免,唯执著太过,要好之心太强,而力不足以副所愿,我该警惕的应是赏嗔心。大 哥廉介恬淡、卓尔不群,心向往而力不逮。君木师三十多年前就指出我不是从政的 材料,批评我年轻气盛、锋芒外露。可惜,我从政以后才明白了此话的份量,但为 时已晚,后悔已来不及了。” 从政治的肮脏,说到政治的危险,这是陈布雷拚十几年的从政经历,才换取的 一点人生经验。陈布雷曾经对曾国藩得以善终的秘诀作过一番研究,得出曾国藩的 经验,就是始终保持一种“畏盈之心”。曾于日记中记载:“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 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在写给老弟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提 醒这位因首破金陵而飞扬跋扈的“九帅”:“处大位大权,又兼享大名,自古曾有 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两字者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可渐 渐收场耳”。并说:“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 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陈布雷亦对自己的老弟陈训慈感慨地说:“现在唯 一的愿望,是回到南京以后,请求退休,颐养天年,终老山林。” 若就个人气质而言,陈布雷其实是最不适宜于从政的,更没有“资格”出任 “军机大臣”这样的“首辅”之职。台湾学者南怀谨先生说:“一个当首相、当主 管的,要能藏垢纳污,肮脏的东西也要包涵一点,完全要求清高是做不到的。”这 个观点不但是历史经验与人生经验的概括,也是陈布雷从政失败的一个真实写照。 试想,处于陈布雷的境地,既不能做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从而激流勇退,优游山林;又不能做到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从而藏 垢纳污,沆瀣一气;那么,他怎能不忧虑:“将来大家都要死无葬身之地”;又怎 能不哀叹:“后悔已来不及了”。 吸取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陈布雷坚决反对子女走从政之路,以免 重蹈自己的覆辙,被政治“一网打尽”。陈布雷共有7子2女。前妻杨宏农生3子2女, 是为长子陈迟,名积泉;次子陈过,名积皋;三子陈适,名积皓;长女陈琇,名细 儿;次女陈琏,名伶儿。续弦王允默生4子,是为四子陈迈,名积皑;五子陈进,名 积哲(早夭);六子陈遂,名积明;幼子陈远,名积乐。到抗战后期,长子陈迟已 至而立之年,幼子陈远亦已是翩翩少年。 陈布雷素以孝悌传家著称,对待子女,一方面是严格家教,希望子女能脚踏实 地学一点真本领,保持清白家风,不要做华而不实、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另一方 面是严禁他们走从政之路,力求凭借技术专长,自立于社会。陈布雷经常告诫子女: “人贵自立,但求一艺随身,即可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我不希望你们飞黄腾达, 更不希望你们做官,只要求你们平凡正直,尽忠于国家,自立于社会。惟平凡乃能 安于清贫,不争名,不趋利;惟正直乃能摒除私念,守正不阿。”陈布雷教勉子女, 最为注重“正直平凡”4字,谓“能守正直,则不致为环境所左右;能甘平凡,方可 透彻了解自身之能力志趣,以谋对国家社会作适当之贡献。”从上面的两段话中, 可以看出陈布雷深受诸葛亮《诚子书》的影响。 为禁止子女从政,陈布雷亲自为他们选定学业专攻方向。1932年夏,长子陈迟 中学毕业,曾有两个志愿:一是学农科,研究如何化杂草为肥料;一是进中央政治 学校,走从政救国之路。陈迟征求父亲的意见。陈布雷断然表示:“即使情切救国, 也莫要学政治。政治,太肮脏了!”陈迟遵从父亲的意思,进了浙江大学农学院, 终成为农产品专家。在父亲的禁令及长兄的影响下,次子陈过进入浙江医专攻读医 学专业,成为内科专家;三子陈适学测量,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科,长期在武汉测绘 学院任教授一职;四子陈迈习土木工程,毕业于交通大学,后任上海铁路局工程师; 六子陈遂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工科,幼子陈远后来到北平攻读文科等。子女们在回忆 父亲时,也都深深地被父亲的一颗深沉博大的爱心所感动,感叹地说,他叫我们不 问政治,可能他自己对国民党的腐败政治太厌倦了。 有趣的是,像陈布雷这样身居国民党“内廷”,并且严格禁止子女涉猎政治的 权势人物,竟在子女辈中出现了数名中共党员。陈布雷下达的“禁政令”,有效地 禁止了子女从事国民党之政,却未能禁止子女从事共产党之政,这真是一个让人深 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让陈布雷头痛的问题。或许正是陈布雷倡率的清白家风,在子 女们的性格中,注入那种对腐败政治的痛绝之感,由此而促使他们走上追求革命的 道路。在子女辈中,最大的“问题”人物,便是次女陈琏。 从陈布雷来说,对子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关心疼爱他们,自然是一碗水端得平 平的,没有彼此之分,一定要说有什么特别不同的话,那么也就是平时有意无意地 对次女陈琏更多地倾注了一份父爱。陈布雷不是一个重男轻女之人,当然也不是一 个重女轻男之人,他这样做的目的,源于一种心理上的内疚,对大难不死的女儿, 始终怀着一种无法摆脱的负罪感。怜儿在成长过程中,即使有时因不懂事而冒犯了 他,作父亲的也并不深究,总是期望用加倍的怜爱来补偿早年的过失。 也许是父亲过分宠爱的原因,陈琏从小就表现出一种敏感、倔强的独立性格。 还在陈布雷任浙省教育厅长期间,父亲便嘱咐陈琏和陈琇:“女孩子家最好是学师 范,将来不能在社会上做事,也好在家教育子女”。于是,陈布雷指点两个女儿去 考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细儿(陈琇)考普师二年级插班生,怜儿(陈琏)考幼师 一年级新生。”姐妹俩遵命赴考。数日后榜发,陈琏列幼师班23名新生的榜尾,就 是说,和当年应童子试的父亲一样,背了榜。“肯定是因为阿爸的面子照顾我进去 的。”倔强的陈琏深感羞辱难当,且暗下决心:宁肯再考一次,也不愿依靠父亲的 权势入学。回到家里,陈琏蒙着被子大哭了一场。后来弄清,学校此次发榜以姓氏 笔划为序,录取新生中,以繁写的“陈”字笔划最多,从而殿后。一年后,陈琏听 说父亲当年毕业的浙高录取率,只有考生的十分之一,当即瞒着父亲投考,终于如 愿以偿。这是陈琏第一次拂逆父命。 1937年9月初,正是淞沪抗战打得如火如茶的时候,上海的许多学校已在战火中 毁于一旦。陈布雷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当即作家书数缄,并致细儿、怜儿、 皑儿一函,嘱令停学一年,“以细儿仍欲往杭执教兼旁听浙大课程,而怜儿更决心 欲入学,皑则以应否入学请示于其母,其实同济校舍已毁于炮火之下,即欲入学亦 无法也。儿女长大以后即各有志愿,不能相强,然女儿单身在外何能放心,故驰书 告之,恐已不及阻止耳。”少女陈琏那种倔强独立的个性,已经渐露端倪。字里行 间,父亲已有力不从心之感。不久,经陈布雷安排,陈琏随母亲王允默等家人先期 入川,安家重庆北碚。在这里,陈琏进入北碚国立二中读书,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 亡运动,一年半以后,由蓝若林(原名吕淑兰)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隶 属中共北碚特别区委。 陈布雷固然不清楚女儿已加入中共组织,成了埋藏在自己身边的一颗“定时炸 弹”。但女儿身上的一些异常现象,自瞒不过父亲的眼睛。1939年秋天,陈琏背着 父亲考取了昆明西南联大。对此,陈布雷没有严厉责备,但决定在陈琏临行前,作 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陈布雷耐心地说:“怜儿,沙坪县有中央大学,为什么非去 昆明不可,这不是舍近求远么?”女儿振振有词地说:“进联大,是为的读地质。 守在家门口,只能培养弱不禁风的小草,难得长成撑天柱地的大树。”这是当时年 轻人的时髦语言,陈布雷不好反对,只得说:“入中央大学,与你细姐在一起,也 好有个照应。一个女孩子,只身在外,我不放心呀。”这倒也是一句大实话,不完 全是出于政治考虑。不过,女儿已经是中共地下党员,成了组织的人了,怎么能说 是“只身在外”哩?这话当然不好挑明,陈琏只好说:“我早已不是小孩子了。正 因为我是女性,更该到外面去磨练。再说,到那边,我八叔照顾,阿爸还有什么不 放心的。”八叔叫陈训愿,字叔同,时任国民党中央社昆明分社社长。陈琏有此一 说,其实只是一个遁词。不过,对陈布雷倒多少是个安慰。 陈布雷见亲情已不能感化女儿,企图再从正面突破。于是告诫:“怜儿,我历 来反对自己的子女搞政治。譬如你的大哥陈迟,早年想考中央政治学校,我就极力 反对。青年人何必卷人政治呢?我希望你们能脚踏实地学些技术。你大哥后来改学 农业,这就对了。”陈琏据理力争:“爱国总是无可非议的,抗日救亡,爱护国家, 人人有责。”谁能说爱国不好呢!陈布雷无法说服女儿,只得退守最后一条防线, 恳求陈琏:“青年人要求进步,我不能阻挡。希望照顾我特殊的政治地位,不要公 开地同你父亲树起两面对立的旗帜。”并说:“我希望你无论如何不要参加反对政 府的活动。”陈琏也说,我一定保持清白家风,但是绝不能同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 污。 在当时,西南联大既是战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也可以说是大后方学界 民主运动的一座战斗堡垒,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陈琏到了这里,不但如鱼得水, 比在重庆时显得更为活跃;而且结识了青年才俊袁永熙。在陈琏的一生中,袁永熙 与陈布雷是两个影响最大的人物。 袁永熙是中共领导的“第二条战线”上的一位传奇性人物。袁出身于一个有钱 有势的家庭,大姑是晚清“盛京将军”赵尔巽的儿媳妇,二姑是民初大总统徐世昌 的儿媳妇。父亲起家于袁世凯的新军,在军阀向日本大借款时,抢到一个肥缺:营 口海关负责人,颇有横财。从此移居天津意大利租界,一边做官,一边经商,可谓 八面风光。随着北洋军阀的倒台,袁家虽然失势,但子女却接受了现代新思想的教 育,置身于新知识分子阶层。 袁永熙为北平清华学生,抗战爆发后,南下昆明报考西南联大经济系,并加入 原清华进步学生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该队“云南地方总队部”组织干 事。从此,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并很快被吸收加入共产党。1939年6月,袁出任中 共西南联大支部第一任书记。在其任职期间,联大的秘密党员从6人发展到83人,占 云南全省247名党员的三分之一。 陈琏考入西南联大的时候,正是袁永熙出任联大党支部书记不久。于是,经中 共南方局介绍,由袁永熙在昆明市郊的一所农舍中接受了陈琏的组织关系。从此, 在袁的领导下,陈琏分管女生工作。陈心地坦荡,为人真诚,乐于帮助同志。袁永 熙曾患有肺病,身体较弱。陈得知后,即多方面给予关心照拂。正所谓患难见真情, 在白色恐怖中,一对革命青年的感情不断升华,从而有后来的恋爱结婚。1940年9月, 联大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袁永熙任总支书记,陈琏任宣传委员,一时成为西南学 运战线上一对比翼齐飞的“双杰”。 陈琏进入西南联大后,陈布雷曾电八弟陈训愿,要他对陈琏的活动就近进行 “监护”。陈训愿报告陈琏是为西南联大学生民主运动中的风云人物,陈布雷闻讯, 为之忧心忡忡,写信劝告女儿不要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放弃那些过于尖锐的 观点”。但是,这个时候的陈琏对民主革命的投入程度,用陈布雷曾经说过的一句 话来形容,也已经是“无法自拔”了。 “家里面不谈政治”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西南联大的三青团组织趁势反击进步学生运动。 2月下旬,三青团头子康泽带着黑名单及举办集中营的计划,赶赴昆明,准备大肆逮 捕进步学运领袖。为防不测,中共云南省工委决定将已经暴露和受到注意的党员与 进步骨干撤离联大,疏散到昆明四郊隐蔽。 袁永熙与陈琏等人隐蔽到滇南的锡都个旧,袁以《曙光日报》记者作掩护,陈 以石屏师范教师为职业,在个旧地区继续开展民众运动。这是陈琏一生中,第一次 面临与家庭切断亲情关系的艰难抉择。行前,陈琏踌躇良久,提笔给细姐写了她称 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说:“时代既然决定了要在我和家庭之间来排演悲剧, 我是无法拒绝的。我很想申辩几句,我很想得到你的谅解,然而在信里你说我能说 些什么,我只有期待于将来,将来我是会被辩护被理解的。这里我只有希望你尽可 能的为我弥补我走了后给家里留下的难以弥补的大窟窿。父亲那里特别需要你的安 慰,随便你用任何方法,我都愿意接受,让一切爱我的人忘了我或者痛恨我,但不 要让我而伤害了任何人。细姐,再会了,我去的地方很远,我们也许永远见不着了, 不要为我烦扰,多多保重自己,我,我自己也会留心,你放心,相信我,相信你的 怜妹,不是随便给自己选择路的。这道路诚然会很艰辛的,但是为着祖国的自由, 我没有别的话说。” 这无疑就是一封诀别信了。据说,当陈布雷从陈琇手中得到这封信,看到“排 演悲剧”4个字时,手都发抖了,全家都为此惊恐不安,姐妹情深的陈琇,早已哭成 了泪人儿,她们只相差1岁,在一起长大,上同一所小学、中学,直到陈琏去西南联 大,她们才正式分开。至于心地善良的王允默,始终是把陈琏视同己出,爱护备至, 当她看到信中有“也许永远见不着了”一句,顿有五内俱焚之感。 然而,家中受打击最大的还是陈布雷,只有他才能更加深切地感觉到这封信的 份量。这与其说是一封告别信,不如说是一封决裂信,表明女儿与父亲从此将分道 扬镳了。女儿的性格,陈布雷早已领教,一旦认定的事情,便会全身心地去做,真 可谓是“遭世险倾,九死不悔”。但是,怜儿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这是因 为他已经把怜儿当成爱妻杨宏农的化身。杨宏农是在生养怜儿时死去的,从生死轮 回的观点来说,陈布雷相信杨宏农的灵魂一定注入了怜儿的躯体。事实上,怜儿长 大后,在长相、心地及很多方面,都极像杨宏农。这使陈布雷从怜儿身上,越来越 多地看到了杨宏农的影子,也深深地倾注着他。对杨宏农的相思和报答之情。可是, 现在怜儿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陈布雷似乎看到了杨宏农那哀怨责备的目光。 陈布雷急了,无论如何,他不能没有怜儿,否则,他对不起已经死去的爱妻杨 宏农。于是,他摇通了中央社昆明分社的电话,反复叮嘱陈训愿,一定要把陈琏找 回来。然而,陈训愿答复:在整个昆明地区,遍找无着,没有人知道她的消息和任 何去向。 陈琏的失踪,一下子令陈布雷陷入魂不守舍的状态。美专街的常客、时任郭沫 若秘书的翁泽永知道了这件事,便及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郭沫若,郭转报周恩来。 据翁泽水回忆,有一天晚上,周恩来与邓颖超来到郭沫若的住处,把他叫了过去, 严肃而又亲切地问明了情况之后,对翁说:“你可告诉布雷先生,不要急,如果陈 琏进入了八路军或新四军驻区,我们一定能查到。”10多天后,周恩来对翁泽永说, 他已分别电询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处都没有陈琏。周恩来分析:“如果不在前方, 一种可能是隐蔽起来了,也有可能被特务绑架了,大家再设法找一找吧!”翁把这 一情况转告陈布雷,陈感动得连连说:“太感谢了!太感谢了!” 1941年冬天,袁永熙到重庆中共南方局汇报工作,由沈钧儒先生的侄女通过秘 密渠道引进曾家岩周公馆。两年前,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曾举办一期西南8院校党支 部书记训练班,袁永熙由此结识邓颖超。故这次袁永熙一进周公馆,邓颖超就急切 地问:“小袁,你们隐蔽在哪里呀,我们正找你们哩!”当晚,袁永熙向邓颖超及 西南工委书记钱瑛等负责人详细报告工作,谈到陈琏时,袁说:“她转移到宜良的 狗子街农村去了,还没有找到职业。陈布雷正在寻找她。”钱瑛当即指示:“知识 分子在农村,若没有社会职业掩护,反而容易暴露。”邓颖超也说:“还是派人把 她找回来,留在她父亲身边可靠。” 袁永熙当即安排陈琏秘密返渝。为避免特务注意与怀疑,陈琏启程前,由红岩 村派人与陈琏商定,在重庆、昆明两地的报上,各登了一则小广告,即为:“怜儿, 见字盼即返家。父示。”不久,陈布雷即接到女儿即将返家的信函。顿时,举家为 之庆慰,都以为是小广告生效。 陈琏返渝后,先找到红岩村,认为不少同学、好友都已奔赴陕北,自己亦渴望 能转往延安学习。周恩来予以劝导:“你的情况和别人不同。现在国民党反共,但 究竟还说是国共合作抗战。你如去了延安,布雷先生向我们要人,你说我们是给好, 还是不给好?”邓颖超亦晓以大义,希望她留在重庆求学,同时仍可秘密从事革命 工作。 陈琏听从周恩来指示,返家与父亲、母亲等家人团聚,随后转入重庆中央大学 历史系学习,星期六则回到美专街寓所,陪伴父亲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陈琏在陈 布雷身边,向父亲转述了种种社会新闻。一次,陈琏向父亲谈到士兵们因痛恨孔、 宋官僚集团,曾将孔氏劳军时发给的香烟、毛巾丢进厕所里,结果将厕所都塞满了。 陈布雷深知,以今天的社会而言,重要的不是考证这些传闻是否属实,而是作为当 局来说,要从这些传闻中及时掌握民心舆情,调整政策措施。但是,当局的问题也 就难在这里,越是民心所向的东西,越是不被重视。结果,民心都给共产党笼络了。 如此下去,国民党岂得不败?不过,这个话怎么能在怜儿面前讲呢!因此,自从陈 琏回到重庆以后,父女俩似乎达成了一个默契:说的人,是姑妄言之;听的人,也 是姑妄听之。双方虽然都没有放弃影响对方的念头,但也知道对方不是那么轻易能 够影响的,从而也就多了一份容忍,很少再有过去那种唇枪舌剑式的正面冲突了。 “ 正面冲突是减少了,但父女之间的政治隔膜并没有消失,相反,却多了一层雾 里看花的感觉。对自己的政治观点,弄不清对方仅仅是一种容忍呢?还是一种默认? 在老谋深算的父亲面前,孩子毕竟是孩子,就连她想出的“政治诡计”,也显得是 那么稚气。一次周末返校,陈琏故意将一本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遗忘”在 父亲的卧室。 第二个周末,陈琏回到美专街。饭后,父亲若无其事地拿出那本《新民主主义 论》,递给了陈琏,说:“怜儿,你前次忘了一本书了”。沉默了一会儿,陈布雷 接着说:“怜儿,我多次说过,希望你体会阿爸的苦心,不要去从事政治活动,就 是静心读书,‘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陈琏一边观察父亲那表情木然的面 色,一边也以激动的口吻说:“阿爸,我不是不懂得体谅你的苦心,但是作为子女, 我们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气节,我们有我们的原则……”父亲知道再说下去,少不了 又是一场政治冲突,于是当即打断女儿的话头,说:“好了,不要说了,家里面不 谈政治!” 陈布雷反对子女从事政治活动,但是却积极鼓励他们报名投军,参加抗战。19 43年末,侄儿陈迨在重庆南开中学率先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陈布雷闻讯,异常欣 喜,挥笔写道:“你是我家第一个请缨入伍的志愿兵,门楣有光,我祖我父亦将含 笑。长风万里,壮哉此行,练得好身手,学得好技术,报效国家,复仇雪耻。我以 满腔热烈的情绪,期待尔凯旋归来。”嘉许之意,溢于言表。 1944年,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铁蹄直逼贵州,贵阳告急,重庆摇动,蒋以 “十万青年十万兵,一寸山河一寸血”作口号,招募大、中专学生入伍,从而在大 后方发起了一场青年从军运动。于此,陈布雷一家出现数人竞相投军的感人场面。 先是三子陈适(在同济大学测量专业学习)主动报名加入炮兵;次是四子陈迈(在 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积极报名参加工兵。 由于父亲有不准从政的训示,两个孩子都拿不准这件事该不该让父亲知道。陈 适踌躇良久,深伯父亲阻拦,最终还是没有禀报。陈迈还在犹豫之中,不想已被陈 布雷得到消息。岂知父亲不但不予阻拦,相反大为嘉许,甚至写下一首五言长诗, 题为《送迈儿从军至壁山》,予以嘉勉:“名儿日阿迈,字儿曰季前;儿今从军去, 能为弟兄先。当时命名意,相合何适然!儿性纯驯笃,赋秉得之天;一旦奋壮志, 猛着祖生鞭!问儿何所愿?破虏靖烽烟。问儿何所忆?乡土陷腥膻。问儿何所乐? 驱敌东海边。国家有急难,吾宁计安便?貔貅十万众,联臂自翩翩。誓为先驱卒, 不愧先泽贤。再拜别父母,会看儿凯旋。汝父嘉尔志,汝母有欢颜;人生大幸事, 忠孝得两全。贻儿以短襦,戎装裹鲜妍。愿儿身壮健,祝儿金石坚;勖儿无他语, 报国及盛年。我心殊欢悦,我有笔如椽,盾鼻染余墨,为写送行篇。” 这首诗不但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之心,而且其通俗易懂与明白晓畅的特 点,也一反其写文告时所常用的那种文白相间的风格,使人看到了陈布雷写作的另 一面。从诗中连用的3个“问儿”句,可以看出陈布雷在构思时,有意借鉴了《木兰 辞》的写作风格。 后来陈布雷知道陈适亦报名参军,既高兴又嗔怪地说:你怎么不早说呢?为父 的虽然屡屡告诫你们不要卷入政治,要学技术,但是爱国大业,匹夫有责,你们青 年投笔从戎,理所当然耳! 在这场从军热潮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幼子陈远。陈远时在南开中学初中部读书, 1928年生,还不到从军年龄,因受家庭熏陶,居然瞒着父母去报了名。在体格检验 时,唯恐体重不足,甚至揣了几块石头在口袋里。自然,“诡计”最终没有得逞, 这使得满怀从军热望的陈远颇为失望。陈布雷知道此事后,亦给予嘉勉,劝他过两 年再报名。 在当时,不但国民党高干子女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兵役,即便是一般商人职员 的子弟,但凡有一点门路,也没有人会要求从军。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 代表居里到重庆访问,调查中国的财政危机状况及权势豪门的贪污腐败情况,其中 曾特别提到政府高层官吏的子女中,有170余人在战争期间逃避兵役,在美国过着寓 公生活。像陈布雷这样的权要人物,为了鼓励子女从军,又是题字,又是写诗,大 肆宣传发动,真是“傻冒”到家了。 抗战期间,陈布雷曾两次面临家庭中的不幸变故,一是“吟兄”何呤囗的自杀, 另一件便是大哥陈屺怀的去世。1944年10月21日,陈屺怀先生在浙江云和病逝。陈 布雷闻讯痛哭,悲怅万状,并为之设奠遥祭。陈布雷常对人说:从警龄受业,到出 外就学,乃至进入新闻界,做人作事,没有一样不是沐大哥的教诲。诚哉斯言! “不够左,不够革命” 作为清流派的人物,陈布雷一生以忠于国民革命自许。然而,抗战后期,他竟 被革新派运动目为保守派人物而遭到非议。 所谓国民党内的革新运动,本是出自一批CC系头面人物的策划,并联合一部分 黄埔系分子共同发起的。公开的口号是:恢复党内民主,整顿吏治,铲除腐败,重 振国民党的统治效能。真正的目的,则是为了抵制政学系分子的势力扩张,防止他 们进一步利用蒋的新专制主义,把持党内要津,玩弄密室政治,进行政治走私,不 断窃夺国家权力。因此,所谓的革新运动,说穿了,也就是国民党内的一群“饿汉 子”,向一群“饱汉子”夺取政治权力的派系之争。说得难听一点,无非是狗咬狗 罢了。 本来,这一场权力之争与陈布雷毫不相干。陈果夫等人要夺权,尽可以向政学 系夺好了,与陈布雷何涉?问题是:所谓的革新运动,一时间闹得声势颇大,以至 朝野沸腾,上下攻讦,隐隐然开始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以陈布雷对党国命运 的关注程度,自然不能完全无动于衷;加之革新运动的矛头所向,全然不考虑投鼠 忌器的问题,颇有对“蒋公”不恭的味道。以陈布雷对蒋氏的忠实驯顺程度,这就 更不能置之局外了。 1945年4月8日,陈布雷公开发表对革新运动的看法,明确表示,对于党的问题, 对于CC组织,并不以为然。陈布雷说,陈果夫手下的几员大将张厉生、张道潘之流, 都与CC渐渐远了。对于改造党的意见,虽有必要,但实施太难。譬如,都说现在的 干部不行,但行的干部又在哪里?新的干部又如何起来代替旧的干部呢?这是一个 大难题。陈布雷痛惜地说:“目前的党,是发牢骚的集团,既无权又无能。如果使 党员来监督政府,推行政策,贯彻主张,这是多难的事,担任此项工作的党员,是 第一流人才,何可期诸一般党员。”陈布雷的态度很明朗,他是坚决反对革新运动 的。 4月11日,陈布雷再次就革新运动,向唐纵表示自己的忧虑:“自去年后,感觉 对外联系不容易。去年起,新进的人,立论高,气势逼人,拼命拉着政府向左边跑”。 陈布雷说,我并不是不赞成变,但是我们不能离其本,策略可以变,立场不能变的; 果夫先生近来不常见委座,见到委座也不常发言。现在的时局是左的势力甚为抬头, 右的势力日见低落。 对于民主宪政运动,陈布雷的主张便是:制宪而不行宪,并为此面蒋进言,蒋 亦表示采纳。然而,后来军委会参事室主任王世杰面蒋力争,蒋表示采纳王的意见: 制宪行宪一起搞。蒋并当面批评陈布雷:“汝何必胆怯!”陈布雷则感叹政府威信 日益低落,一旦行宪,后果恐将不堪。 其实,用不着等到行宪,后果已经不堪了。唐纵在7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上 午往见陈主任,彼满面愁容,为国忧惶!为政府威望日落而惧,为参政会纠劾孔祥 熙、盛世才案处理困难所苦!” 所谓参政会弹劾孔祥熙案,指孔祥熙私吞美金债案。抗战后期,孔祥熙、宋蔼 龄夫妇指使中央银行的几个蟹脚,用瞒天过海的手法,私分美金公债达5000万元之 巨,形成民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巨案,该案成为国民党当时最受党内外、海内外、 国内外一致党病的话题。然而,这样一个“天案”,在蒋介石的庇护下,不但孔宋 夫妇安然无恙,照样安享荣华富贵;便是已经被关进牢房的几个蟹脚,也在宋蔼龄 的援救下,被宣布释放,从此逍遥法外。为此,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四届一次大 会,云南省参政员陈雅赓等人向大会提出弹劾孔祥熙贪污美金公债案。蒋感到参政 会虽是“清谈馆”,所谓的提案,提了也是白提,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不过,这 件事真的闹开了,到底有碍党国观瞻。 于是,蒋的策略是:第一步,命参政会主席团主席王世杰出面劝说陈雅赓,辩 称:“此案提出,恐被人借为口实,攻击政府,影响抗战前途。”王并威胁说: “案情性质尚属嫌疑,若政府调查事实有所出入,恐怕对于提案人、联署人以及大 会的信誉,都会有损的。” 蒋料到这一手大概不会有什么结果,第二步,便是派陈布雷以新闻界老前辈的 身份,对陈雅赓等人再作下以说词,表面上肯定这个提案虽有价值,“不过,有个 投鼠忌器的问题,就怕一经大会讨论,公诸社会,恐使美、英、苏等友邦更认为我 们真是一个贪污舞弊的国家,对抗战不继续予以支持,那么,影响之大,将不堪设 想。”据此,陈布雷建议:将提案改为书面检举,由主席团负责亲交国民政府主席 蒋先生认真查办,比较妥当等等。 结果,陈雅赓等人检举孔祥熙的提案资料,终在陈布雷及各方的压力之下上交, 从此犹如泥牛入海,全无消息了。后来,虽由参政员傅斯年在大会上搞了一个口头 质询案,也曾轰动大会,但原稿仍由陈布雷奉谕派人强行提走,说是蒋主席要提前 审阅,事实上也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所谓参政会弹劾盛世才案,亦即参政会期间酝酿提出的一份边疆提案,揭露盛 世才在统治新疆期间,先后杀害民众达数万之多,流离失所者20余万,许多参政员 强烈要求追究盛世才的罪行。然而,盛在蒋的庇护下,得以逍遥法外。蒋说:“盛 世才来重庆,是我叫他来的,他的一切都由我负责。”并说:“盛同志带来了5万两 黄金给中央,试问民国以来,有这样的好人吗?”蒋之所谓好人坏人,只有一个标 准,这就是看贡献给中央的黄金是多少,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结果,参政会提出弹劾盛世才一案后,蒋还是叫陈布雷到会上去做工作。可是, 人命关天的大事,怎可以用5万两黄金就一笔勾销?何况受害者达数十万之众!这也 是一个让陈布雷头痛的问题。 7月26日,陈布雷与唐纵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唐纵总结“抗战八年,发生 许多严重问题,这些严重问题的来源,一则由于历史的积病,一则由于人为不贰。 人为不善是由于违反革命的原则,今天许多问题都牵涉到基本问题,动动小处无济 于事,动到大处,则顾虑太多,危险愈大,所以牵到根本问题便打消了。这些基本 问题,如果没有革命精神,是不会有决心的,无论制度、人事、理论莫不如此。” 唐纵谈到这里,陈布雷喟然自疚:“我对不起领袖,这些事领袖多交给我做,可是 我都打消了!我也知道这是一个错误,想改,可是改不过来,也许是身体的关系, 也许是性格的关系!” 此后,陈布雷曾经作过一次深切反省,认为:有许多应该做的事而没有做,现 在后悔无及。他承认没有团体的观念与团体的生活方式(孤独的生活),所以失败! 事实上,这也是陈布雷一贯奉行的从政原则和为巨之道,即:一动不如一静,多一 事不如少一事。陈布雷认为这是他遭致失败的原因,亦是在六全大会上遭人党病的 原因。 1945年5月,国民党六全大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的实质是:政治上坚持独裁、准 备内战;经济上扩大垄断和私人资本,以及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等。故陈布雷在起草 大会宣言时,有意避开国共合作、联合政府、民主宪政、政治革新,党内民主、战 后建设等敏感的中心问题,大谈什么:“我中国当前最急要之任务,无过于充实军 队之配备”,“我全党同志与全国同胞,为国家民族效忠之途径,厥为完全实行三 民主义”等等,大唱了一通高调。许多代表听了,都是一头雾水,有不知所云之感。 故在大会期间,有代表直言不讳地批评宣言稿“不够左,不够革命”;更有的代表 挖苦“大会宣言狗屁不通,总裁左右都是一些酒囊饭袋”;甚至还有人将蒋介石的 过错都归咎于受左右蒙蔽,声称要排除被指为“左右”之人。 陈布雷听了这些指责,大感委屈,当场为之落泪,以为:如果说我文章不好, 我不介意(其实也是介意的),只是说我不革命,我就不能不伤心。我以领袖之心 为心,一切都为贯彻领袖意志出发,周旋于各方面之间,尽协调维系之责,以求国 是到达最高境界,奈何不见谅于众?后来宣言固然获得通过,但陈布雷为此终觉心 情抑郁不振。 1945年,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年。在局外人看来,蒋似乎成了领导民族抗战的 英雄人物,满头光环,通身堂皇,从此登峰造极,江山稳固了。然而,身居中枢的 陈布雷看得很清楚,国民党里已经是危机四伏了。以党内而言:派系纷争,矛盾重 重,不啻一盘散沙。一个六全大会,使得党内矛盾彻底暴露,为争夺六届中央执委 名额,各派系竟不择手段地相互攻讦、诋毁、咬斗、厮杀,简直使出了18般武艺, 大打出手,实在让陈布雷看不下去。以党外而言:共产党已经日趋强大,非抗战前 可比。过去有外敌当前,两党尽管积怨甚深,但毕竟还能找到“共同抗战”这样一 个共同语言,正所谓“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若外敌既会,必将是国共分裂, 烽烟再起。让人不能放心的是:今日之国民党,恐已不是中共之对手;一旦国共开 战,后果何堪设想? 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别人都是欣喜若狂,唯陈布雷 是“独上西楼”,愁绪满怀。1945年8月10日下午7时,驻重庆的美国军人首先从东 京英文广播里听到消息:日本天皇在御前会议上作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定,并 以照会形式托瑞士政府转达美、苏、英、中四国请求投降。为此,驻渝美军纷纷涌 到门前的马路上,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入夜,广播电台播出了响亮动听的音乐, 重庆街头灯火通明,鞭炮声相继而起,美国军人仍在马路上狂呼不止,中国小儿则 绕街三匝,奔跑跳跃。 但是,直至10日晚11时,中国政府尚未接获正式通告。唐纵来到美专街陈公馆, 看到陈家的孩子正在窗外燃放爆竹欢呼。陈布雷见状,为之大盗,以为消息尚未进 一步证实,不该有燃放爆竹之举。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天 夜晚,重庆街头人如潮涌,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人们 终于听到了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陈布雷自然也是兴奋的,脸上还挂出了少 有的笑容。然而,当侄女陈约文拿出爆竹,想请伯伯亲手燃放时,陈布雷竟阴郁冷 漠地说:“有什么可快乐的,艰苦的日子还在后头哩!”陈布雷对妻子王允默说: “太突然了,准备不足啊!”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高层,大概只有陈布雷看到了一个更为致命的政治危机。 矶啻硖耍际且煌肺硭胁恢浦小? 故在大会期间,有代表直言不讳地批评宣言稿“不够左,不够革命”;更有的代表 挖苦“大会宣言狗屁不通,总裁左右都是一些酒囊饭袋”;甚至还有人将蒋介石的 过错都归咎于受左右蒙蔽,声称要排除被指为“左右”之人。 陈布雷听了这些指责,大感委屈,当场为之落泪,以为:如果说我文章不好, 我不介意(其实也是介意的),只是说我不革命,我就不能不伤心。我以领袖之心 为心,一切都为贯彻领袖意志出发,周旋于各方面之间,尽协调维系之责,以求国 是到达最高境界,奈何不见谅于众?后来宣言固然获得通过,但陈布雷为此终觉心 情抑郁不振。 1945年,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年。在局外人看来,蒋似乎成了领导民族抗战的 英雄人物,满头光环,通身堂皇,从此登峰造极,江山稳固了。然而,身居中枢的 陈布雷看得很清楚,国民党里已经是危机四伏了。以党内而言:派系纷争,矛盾重 重,不啻一盘散沙。一个六全大会,使得党内矛盾彻底暴露,为争夺六届中央执委 名额,各派系竟不择手段地相互攻讦、诋毁、咬斗、厮杀,简直使出了18般武艺, 大打出手,实在让陈布雷看不下去。以党外而言:共产党已经日趋强大,非抗战前 可比。过去有外敌当前,两党尽管积怨甚深,但毕竟还能找到“共同抗战”这样一 个共同语言,正所谓“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若外敌既会,必将是国共分裂, 烽烟再起。让人不能放心的是:今日之国民党,恐已不是中共之对手;一旦国共开 战,后果何堪设想? 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别人都是欣喜若狂,唯陈布雷 是“独上西楼”,愁绪满怀。1945年8月10日下午7时,驻重庆的美国军人首先从东 京英文广播里听到消息:日本天皇在御前会议上作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定,并 以照会形式托瑞士政府转达美、苏、英、中四国请求投降。为此,驻渝美军纷纷涌 到门前的马路上,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入夜,广播电台播出了响亮动听的音乐, 重庆街头灯火通明,鞭炮声相继而起,美国军人仍在马路上狂呼不止,中国小儿则 绕街三匝,奔跑跳跃。 但是,直至10日晚11时,中国政府尚未接获正式通告。唐纵来到美专街陈公馆, 看到陈家的孩子正在窗外燃放爆竹欢呼。陈布雷见状,为之大盗,以为消息尚未进 一步证实,不该有燃放爆竹之举。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天 夜晚,重庆街头人如潮涌,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人们 终于听到了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陈布雷自然也是兴奋的,脸上还挂出了少 有的笑容。然而,当侄女陈约文拿出爆竹,想请伯伯亲手燃放时,陈布雷竟阴郁冷 漠地说:“有什么可快乐的,艰苦的日子还在后头哩!”陈布雷对妻子王允默说: “太突然了,准备不足啊!”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高层,大概只有陈布雷看到了一个更为致命的政治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