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桥中华民国史 作者: 费正清 日本的二十一条 1911年10月中国革命爆发时,日本政府主要关心的是保持1905年战胜俄国后在 满洲得到的权益。由于与清政府订有协议,而革命党是未知因素,外相内田康哉和 驻北京的公使伊集院彦吉两人倾向于向清政府提供援助。甚至在革命遍及长江以南 后,他们仍坚持这种主张;许多保守的日本人争辩说,甚至一个由清朝统治北方的 分裂的中国,也比一个由民国统治的统一的中国好。一种遍及全中国的共和制度, 将成为日本君主制度的反面榜样,也将危及日本的利益。所以日本政府建议英国政 府组成联合军事远征队。它也同意满足清政府购买军火的请求。英国拒绝了日本的 建议。英国的大部分利益在革命军控制的地域内,而援助清政府将危及这些利益。 因此伦敦答复说,虽然它赞成中国的君主立宪,但它并不认为外部干涉是可行的。 当11月13日袁世凯终于回到北京时,英国人已在扮演他与革命者之间的秘密调停人。 因此甚至在袁正对日本外相伊集院宣布他支持君主立宪时,他已开始与革命党人和 谈。甚至北京与革命党人的谈判代表唐绍仪也赞成共和。形势向着袁世凯为总统的 共和制方向稳步发展。于是袁世凯的熟练的政治手腕赢得了英国的支持。日本觉得 在所有列强中它在中国利害关系最大,但没有英国盟友的支持,它不能派遣军队, 也不能要求保持清朝的君主立宪。干涉失败后,日本政府开始与英国协力并转向不 干涉。 不少日本民间人士坚定地支持孙逸仙的革命运动。据说有600 多人曾到中国参 加革命。有些人曾活跃于日本的民权运动,并认为中国革命符合中国的民主化利益。 多数人相信,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于从西方统治下解放亚洲是必要的。然而其他许多 人,是以他们自己的利益至上作为“革命者”去中国的。最初这些日本人受到中国 革命党人热烈欢迎,但不久他们被当作麻烦的肇事者而受到冷落。有影响的右翼分 子头山满等知名日人跑到上海,试图控制冒险家们的活动和行为。 中国的革命力量部分由于财政原因,终止了与袁世凯议和。例如,孙逸仙抵达 上海后,立即与三井公司上海办事处接触请求武器。它的负责人同意几笔大的贷款 ;日本的目标是把汉冶萍公司置于中日共管之下。1912年3 月10日,袁世凯作为临 时总统在北京上任后不久,日、美、英、德、法、俄组成了银行团,签字同意贷款 给中国。 日本已经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外务省试图通过在北京的谈判稳定中日关系。这 种努力,被未来几十年将会损及日本对华政策的那种独立军事行动所削弱。战场上 的军人比外务省的代表更具侵略性,而日本对侵略分子的专擅行为普遍接受,并纵 容了他们。政府以外的日本人对政府政策的第一次挑战,是满蒙独立运动。一个曾 参与清朝警察改革计划名叫川岛浪速的活动分子,已经与满族贵族成员发展了亲密 的私人关系。1911年革命期间,川岛和一群日本军人密谋使满洲和蒙古独立,并劝 说满族肃亲王(善耆)领导这次行动。根据计划,肃亲王离开北京前往关东租借地 的旅顺,于1912年2 月2 日到达。但由于日本外务省一再向军队提出抗议,肃亲王 被迫脱离这次运动,并隐居旅顺。(他的女儿与川岛结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 日本人的合作者而被处死。) 川岛小组成功地从日军获得了一大批武器和弹药。仇视汉人的强烈情绪在蒙古 人中间流行,而且很少有人欢迎将来接受袁和他的政权统治的想法。两个蒙古王公 受到川岛的诱惑,参加了满蒙独立运动。然后,武器在日本人护送下运进内蒙,用 马车从南满铁路的公主岭站西运。然而,这支护送队受到中国政府军队的攻击,13 名日本护卫人员和9 名蒙古人丧生,这次周密的冒险就这样结束了。但是,直到1931 年满洲事变,日本人继续卷入满洲和蒙古的独立运动。 非官方干涉的另一端,是日本人帮助革命党人反袁。当1913年7 月称为第二次 革命的反袁运动爆发时,它在7 周内就被镇压了;而孙逸仙、黄兴和军事领导人李 烈钧不得不逃命。袁世凯政府请求英国和日本不要接纳中国的政治避难者进入其领 土。尽管外务省作了最大努力,日本民间人士和军官还是帮助了革命党领导人逃跑。 黄兴乘日本军舰“龙田丸”从南京到上海。从那里他乘日本私人轮船逃到香港,然 后转到另一艘开往日本门司的日本轮船。孙逸仙从上海到福州,日本轮船“抚顺丸” 在那里把他接走,经台湾把他带到神户。李烈钧在战斗失败后,于1913年9 月1 日 获准在长沙的日本领事馆避难,然后乘日本轮船前往汉口,从那里他乘军舰“伏见 丸”逃脱。 二次革命因三次意外事件而受到损害,这三次事件影响日本舆论反对他们政府 的谨慎政策:扣压一名日本陆军上尉,逮捕一名陆军少尉,以及袁军进入南京时的 暴力行为导致三名日本人死亡。东京外务省寻求以温和外交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被 这些“侮辱”激怒了的日军要求惩罚那些责任者。当压力升级时,外务省政治事务 局局长阿部守太郎被一名强硬派青年杀害。几千名愤怒的东京市民示威反对外务省 的政策。这些压力迫使外务省向袁世凯政府交涉。东京政府最后占了上风,但在此 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革命党人在内,广泛显示了反日的猜疑和敌意。 当1914年7 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中国马上提出了一项二十四 点声明,表示不介入战争。声明的要点是交战国不能占据中国领土或领海,或在中 国领土或领海上交战;以及不能利用中国领土作为发动进攻的地区。交战国的军队 和武器如经过中国领土,将依法扣留或没收。 至于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稳定其帝国主义利益的机会。日本从俄国获 得的满洲的利益只要短时间去经管,而对德国曾于1895年组织三国干涉的有意侮辱 现在能够予以反击。然而,英国试图劝阻日本方面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而澳大利 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自治领甚至更反对日本卷入。英国以保护太平洋上英国商业 航运免受德国武装商船袭击的方式,试图限制日本参加海上行动。然而日本不愿接 受这样一个受限制的角色,并于8 月15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不迟于9 月15日“无条件并无偿地将胶州租借地全部交给日本帝国政府,以便最后将其归还 中国”。外相加藤高明的看法是,如果无偿得到胶州租借地,可以在相当时间内归 还中国;另一方面,如果以鲜血和金钱的高昂代价获得,日本不会轻易将其放弃。 由于德国没有对最后通牒作出答复,日本宣战,并封锁了德国租借地内的青岛。 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日军决定从背后进攻德国防区,但这样做需要通过中国领土, 违犯了中国的中立。东京向北京施加很大压力,要求把山东省排除在中立区之外, 但被外交部总长孙宝琦坚决拒绝。相反,中国在山东集结了大量军队。尽管中国怀 疑日本在以武力占领后会信守诺言将胶州归还中国,但中国最后屈服了。 1914年9 月2 日,日军在山东半岛北部登陆。然而日军不是全力进攻德国在胶 州湾的防区,而是以部分兵力占领潍县,然后西向,占领通往济南的山东铁路全线。 日军随后又攻占青岛。然而,甚至在德国投降后,日本仍沿铁路全线留驻军队。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处境孤立。英、法、德全神贯注于欧洲的战争,没有时间 和资源关心亚洲。英国也感到日本的利益集中在华北,可能有助于稳定英国在华中 和华南的利益。此外,因为协约国在欧洲受到很大的压力,英国愈来愈感到需要日 本的帮助,所以默许日本向中国施加压力。俄国自己正在策划向中国的渗透,也不 反对日本的行动。只有尚未卷入欧洲战争的美国,给中国一些同情。但即使是美国, 主要关心的仍是欧洲的战争,不希望为中国而与日本对抗。由于不能指望外部的帮 助,最后外交部次长曹汝霖向日本人转达了袁世凯就日本的经济要求进行谈判的意 愿;作为回报,希望日本严格控制在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 于是战争年代为日本提供了一个稳定其与中国关系的良机。由于用武力攻占的 山东需要重新谈判,似乎这是重新谈判满洲租借地的适当时机,不需很长时间去进 行。欧洲不可能干涉。许多日本团体煽动与中国全面解决;老政治家们认为,鉴于 欧洲自相残杀,意见一致是重要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急进团体提出了全面推翻中 国政权的理由。甚至再度在日本避难的孙逸仙,也认为他看到了帮助反对袁世凯的 机会。不消说,军队领导人态度特别坚决。 外务省及时制定了十四条要求表,列为四号和七点“希望”(第五号),大隈 政府在11月11日的内阁会议上正式通过。1915年1 月18日,日置益公使在北京直接 把它们交给袁总统,并以一种傲慢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解释;他向袁保证,如果它们 被接受,日本将控制在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和留学生。 日置益要求袁对要求内容和谈判过程保密,但北京政府通过年轻的外交官顾维 钧很快把要求的内容泄露给美国公使保罗·芮恩施。孙宝琦辞去外交部总长,由陆 征祥接替。然后开始了缓慢的谈判过程,其间袁耗尽了日本人的耐心。在84天中, 进行了25次正式谈判和20次非正式谈判,作了许多修改。在谈判过程中,美国政府 对日本的要求以及谈判的方式越来越不安,而美国舆论则转向反对日本。国务卿威 廉姆·詹宁斯·布赖安最初准备接受日本大体上不谈“第五号”的保证,但当明白 日本人并未对他坦诚相告,以及芮恩施公使应中国的警告从北京发回日本人侵略的 紧急预告时,威尔逊总统接过来指导美国的反应。最后东京放弃了“第五号”,并 于1915年5 月7 日发出最后通牒。于是中国屈服了。5 月9 日晨一时,新任外交部 总长陆征祥和次长曹汝霖来到日本使馆,并按他们的最后修订文本接受了要求。最 初要求与最后要求之间的区别,包括它们的长期效应,可以用下表概括。 按帝国主义的先例来看,二十一条并不包含什么新东西;除满洲租借地的扩张 外,它们也不意味日本在中国更有地位。它们符合列强在华所获特权的顺序,也没 有直接威胁美国的经济利益, 二十一条
或直接与贸易方面“门户开放”的总原则对抗。日本人把第五号“希望”,看 作是给予他们的同胞以西方传教士已经享受的权利;中国大多数派系都已寻求日本 的顾问和武器。日本外交的迟钝和愚笨是要求的特色。全世界特别是美国注意到一 个诡计多端的日本在西方列强全神贯注其他地区时欺负虚弱的邻邦。由于要求保密, 日本外交官使中国政治家因泄露假定并不存在的要求内容而惶恐不安。1915年5 月, 日本人向袁世凯提出的最后通牒,使其感觉迟钝到了顶点。在中国人原来不同意的 各个方面,这份最后通牒并没有使日本有多少收获,但为每年5 月25日成为国耻纪 念日提供了象征。日本企图阻止中国的共和民族主义保卫自己的地位,而这种企图 以推进民族主义并使其集中为反对日本而告终。二十一条使中国和美国大众如此激 愤的原因是它们的不合时宜。它们是按照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的掠夺精神炮制的, 但晚了20年,在中华民国和美国的进步运动兴起之后。从任何意义上说,它对日本 是一次得不偿失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