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桥中华民国史 作者: 费正清 外国军事援助 中国军队不完全是单独作战,朋友们的援助——或者缺乏这种援助——对国民 党人抗日斗争的性质有重大影响。从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对外国的援助和调停寄 予巨大的希望。西方民主国家确实同情中国抗击彻头彻尾的侵略行径,但它们的同 情转化为物质援助毕竟太慢。相反,倒是苏维埃俄国成了国民党人的第一个异常慷 慨的朋友。尽管莫斯科与南京之间的关系紧张了10年,两国政府对遏止日本在亚洲 大陆扩张却具有共同利益。因此,甚至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俄国人对国民党人的政 策就已经变得温和了。他们曾经鼓励第二次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期间,他们劝告安 全释放蒋介石。而且早在1937年9 月——没有等到缔结一项正式的援助协议——他 们就开始发送物资给国民党人。1937—1939年期间,苏联供应总数大约为1000架飞 机,2000名“志愿”飞行员,500 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大炮、军需品和石油。这些 是根据总额为2.5 亿美元的三项中期低息(3%)贷款提供的。这些源源不断的援助, 到1939年9 月欧洲战争开始以后才减少。但是,苏联的援助一直延续到1941年希特 勒军队开进俄国。意味深长的是,实际上俄国援助没有一项是输送给中国共产党人 的。按照中国驻俄国大使蒋廷黻的说法,“莫斯科对在中国激起反对日本比传播共 产主义更感兴趣”。 西方民主国家对中国请求援助反应比较迟钝,并且态度暧昧。战争第一年,法 国提供了一笔500 万美元的小额贷款,以建筑一条从印度支那边境到广西南宁的铁 路。美国用全部买进价值为1.57亿美元的中国白银的方法来支持中国的法币储备, 从而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但是,直到1938年12月,战事爆发将近一年半 之后,美国和英国才分别同意总数为2500万美元和50万英镑(合200 万美元)两笔 为数不大的对华贷款。而且,美国和英国害怕疏远日本,特别禁止中国人使用这些 借款购买武器和其他战争物资。从1940年开始,西方的援助逐步增长。美国允诺的 贷款1940年为4500万美元,1941年前期为1 亿美元。1941年后期,美国按照新近的 租借法案条款,开始也向中国发送军械和其他物资。美国志愿队,一支在陈纳德指 挥下以“飞虎队”著称的空军小分队,1941年下半年在缅甸投入战斗。在战斗四年 半以后,西方民主国家的援助总额才与俄国所提供的大约相等。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战争的关注明显增长。但是,当时成为盟友的两国 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烦恼。关系紧张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美国从未提供中国人认为应 向他们提供的大量军事支持和物资援助。1942年前期,日本人切断滇缅公路后,通 往中国的主要补给线是从印度出发,飞越喜马拉雅山麓起伏的丘陵,到达云南昆明 的危险的航程。关系紧张的部分原因,则是美国飞机不足,越过这条有名的“驼峰” 的补给物资与重庆所表示的需要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尽管有运输上的困难,假 如西方盟国的政策不是先打败德、意,然后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中国本来是可以得 到多得多的援助的。例如,在1941年和1942年,美国仅仅分配给中国租借援助总额 的大约1.5%,1943年和1944年只有0.5%——尽管这个数字在1945年上升到4%。国民 党人对“欧洲第一”的政策愤愤不平。 1942年后,困扰中美关系的许多抱怨和误解,是围绕约瑟夫·W.史迪威将军这 个人物出现的。珍珠港事件时,被视为美国军队中最有才华的军团指挥官史迪威将 军,起先被遴选为派往北非的最高作战指挥官。但是,由于他对中国的出色了解和 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对他的器重,他被改派担任后来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所 说的“在整个战争时期指派给任何美国人的最困难的工作”。史迪威被选派为蒋介 石的盟军联合参谋部的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后,他特别受到指示,要 “为进行战争提高美国对中国政府援助的效力和帮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作为 在中国的美国战区司令官,不可避免地在中国人对华盛顿的优先政策的不满面前, 史迪威首当其冲。他与蒋介石首次闹翻,是在缅甸的盟军败绩问题上。他们代表了 不同的世界,并且都不喜欢对方。在史迪威的许多品质之中,他对缺点直言不讳, 不善外交,不能容忍装腔作势和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喜欢辛辣地讽刺。蒋介石正 好相反,尚虚荣,不直截了当,含蓄,并且非常注意地位上的差异。史迪威很快把 蒋介石视为“一个无知、专横、顽固不化的人”,他把国民政府与纳粹德国的独裁 和强盗行径等同起来。史迪威在朋友中间轻蔑地称蒋为“花生米”,而在1944年中 期,他私下反复这样思索,“中国顽症的治疗在于除掉蒋介石”。他问:“为什么 暴死这次就不能在适当的地方降临呢?”蒋介石知道史迪威对他的态度和轻蔑看法, 反过来也厌恶这个美国人。至少早在1943年10月,他就试图把史迪威调离中国。但 史迪威有马歇尔将军的信任,他保持其职务直到1944年10月。 与他们的个人不和搅在一起的,是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目标根本不同。史迪威只 关心增进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军事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开始训练飞越驼峰到 达印度的中国军队,并建议国民党军队应从根本上加以改编。他断言根本的问题不 是缺乏装备,而是有用的装备未被有效地使用。他争辩道,这支军队“总的说来处 在令人绝望的状态,营养不良,不发薪饷,未经训练,照管不周,而且贪污腐败”。 作为一种补救办法,他建议把军队的规模裁去一半,清洗不称职的指挥官,并由美 国来训练和装备首批30个师,最后达到100 个师的精锐部队。他还建议,由美国训 练的中国师发动一场攻势来收复缅甸,因为只要日本控制那个国家,中国的外国补 给物资就只有依赖飞越驼峰流入的有限货物。史迪威认为,只有靠开辟一条经缅甸 的陆路,才能输入充足的物资来装备中国军队,以大举进攻在中国的日本人。 蒋介石把与日本打仗置于一个较低的优先地位。在他看来,在盟国参加战争以 后,最终战胜日本是肯定无疑的。但是,他与共产党人的角逐尚属未定之局。因此, 他主要关心的是保存和增强他和国民政府的权力。史迪威关于改编军队和对日本人 发动进攻的建议,对蒋是最讨厌的事,因为这些建议有打破他所造成的政治力量微 妙平衡的危险。比如,他装备最好的军队是忠诚于他的人所指挥的,纵令他们往往 在军事上是不够格的。假若照史迪威极力主张的那样去办,军官们都得任人唯才, 那末军权将落到他的潜在政敌们的手里。举一个恰当的例子,史迪威十分尊重白崇 禧将军,很想委派他担任国民党军队中具有实权的职务。史迪威所忽视的,而在蒋 的思想中最先悚然出现的,是白崇禧是一个有着长期反叛中央政府历史的前广西省 军阀。同样在1943年,史迪威建议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在华北联合发动一场对 日本人的战役。然而要劝导共产党人参加这样一场进攻,势必要把武器和其他物资 供应他们,蒋当然不能接受重新装备或以其他方式加强他所憎恶的人的方案。 史迪威名义上的部下陈纳德将军,与蒋介石的意趣比较投合。珍珠港事件后, 陈纳德重被征调进美国军队,而他的“飞虎队”改编为中国航空特遣队(后来的第 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对空军打击力量保有近乎宗教般的信念。他于1942年10月声 称,他以105 架战斗机、30架中型的和12架重型的轰炸机,就能“使日本垮台…… 很可能在6 个月之内,顶多在一年之内”。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对蒋介石是有魅力 的,因为它将使中国成为主战场——从而使国民政府有资格要求更大份额的物资援 助——而无需大量耗费自己的资源。那么,史迪威所要求的军队改革和积极参加地 面战争将是不必要的。 在华盛顿有马歇尔将军和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作后盾的史迪威,强烈反对 陈纳德计划。他争辩说,这个计划的关键性缺点是一旦空袭有效,日本人将攻击和 摧毁美国的空军基地。鉴于中国军队当前处于无能状态,那些空军基地十分脆弱。 但罗斯福却站在陈纳德和蒋介石的一边,于是陈纳德的空中攻势开始了。到1943年 11月,在中国境内的日本基地和沿中国海岸的日本船舶蒙受重大损失。此外,日本 当局担心美国人将利用桂林和柳州的空军基地发动对本土岛屿的袭击,摧毁其军事 工业。于是,史迪威最担心的坏事不久成为事实。因为日本于1944年4 月发动一号 作战——这是自1938年以来他们在中国发动的最大和破坏性最强的一次战役。它切 断了国民党人的防线,甚至形成对昆明——中国未被占领地区的一个战略枢纽—— 的威胁。这一军事威胁,恰好与经济萧条和正在增长的政治不满同时出现。 一号作战战役的成功,使中国在军事上处于绝境。为寻求解决这场危机,罗斯 福于1944年9 月19日,要求蒋介石授权史迪威“不受限制地指挥您的全部军队”。 史迪威亲自送达这份电报后,在他的日记里记载:“我把这包红辣椒面交给花生米, 然后叹了口气往后一靠坐了下来。投枪击中了这个小人物的太阳穴,并且穿透了他。 真干净利索,他除了脸色发青,说不出一句话来以外,眼睛一眨也不眨。”但是, 史迪威的狂喜是短暂的。蒋懂得由史迪威来指挥作战,中国的政治权力也许将缓慢 地然而却确定无疑地从他的掌握中滑落。这种情况他是不能接受的。他不屈不挠地 劝说罗斯福召回史迪威。1944年10月19日,艾伯特·C.魏德迈将军被任命为蒋的参 谋长和在华美军司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