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民国蒋经国密码>101.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蒋经国密码

作者: 郭晨

101.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青春年华风流倜傥的蒋经国,在赣南这块小天地里如鱼得水,如蛟入海,雄心勃勃大干了一场,施展了他的青春抱负,度过了他一生最灿烂的日子。

纵观小蒋在赣南专员任内全部为政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收拾“烂局”,打通政令阶段。这个阶段从他1939年3月就职,到1940年3月第一次反共大逮捕,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

二、建设“新赣南”阶段。从1940年春,召开“第四区扩大行政会议”正式制订“新赣南三年建设计划”起,他公开提出建设新赣南的“五有”目标,以后改为“五年计划”。这个阶段大约用了三年时间。

三、官职挂名阶段。从1944年至1945年止,1945年初,赣州沦陷,1945年6月,他正式辞职。

客观地说,小蒋在赣南为政取得的成绩仍是可观的,而且是有客观评价的。当时的区区赣南吸引了许多中外记者和知名人士来参观访问。访客对于原本十分穷困落后的赣南,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情况相对照,印象格外深刻。

《纽约时报》记者艾特金森报导,蒋经国的改革计划使得赣南地区面貌一新。抗战之前,赣州只有3家工厂,现在已有44家工厂,包括1家酒厂、1家面粉厂、1家火柴厂,若干纺纱厂。赣南虽是农业区,可原本粮食严重短缺,现在的产量却足可供应10个月的消费,预期到1944年就可完全自给自足。在艾特金森眼里,赣州是中国最现代化、最干净的城市。

当时国内的舆论说他推行的赣南新政是“中国战时政治的一项奇迹”,为“地方建设创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甚至有人说:“抗战时期,中国有两个半天下:重庆是一个,延安是一个,赣南可算半个。”这未免言过其实,评价太高。他走了以后又有些刻意贬低他的评论,也失之偏颇。

风云散尽,风光不再,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褒也好贬也罢,都是一时之议。扣除掉宣传和意识形态需要的部分,沉淀后客观地说,蒋经国在赣南的治绩按照当时的环境条件说来,殊为不易。他最可观的一项成绩是推动治安,又不失地方民心。解决“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工做,人人有书读”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一点实效。上级交付的征兵员额,他可以如命完成,但是和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不同的是,在赣南农村征兵,并没有造成百姓害怕、仇恨当局的情绪。他个人清廉正直的官声,真正与百姓同甘苦,因此得到百姓信任的故事,至今还在赣南百姓中流传,这就不容易。铁打的赣州流水的专员,赣州走马灯似的换了多少专员,留下的名声最好故事最多的恐怕还是蒋专员。

综观蒋经国的赣南新政,可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个特定历史条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日本帝国主义已把侵略的魔爪伸进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另一是蒋经国时正29岁,刚刚从苏联回来,他经历了磨练,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他“很有前进的思想,需要有机会去求证”。而且希望在“最坏的条件下去试试”。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蒋经国赣南新政的推行出现了一些与其他人物在其他地区(如蒋介石在四川,何应钦之弟在云南)推行新政不同的特点。由于这样的特点,“新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政的本质决定了新政的推行不能彻底,新政的最终效果也是有限的。

赣南时期作为蒋经国的从政实习期,意义重大。他在赣南确立起自己的为政风格,树起自己的为政旗帜,成为他个人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成功多于失败,才干多于平庸,从而确立起他在国民党官场的青年才俊地位,为以后的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到江西和赣南任职后,涉及党政军经团等方面,通过这些任职,蒋经国对国民党政权的中下层有所了解,对国民党的现状有所了解,可以说掌握了国民党中下层工作的经验。所以说,蒋经国与其他的军政要员相比,多了一个中下层工作的经验;而与中下层官员相比,又有一个他人所没有的、权势熏天的父亲。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从儿子在赣南的表现中看到了儿子的潜力。有此两条,最后完整地从其父手中接下国民党政军的大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