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民国蒋经国密码>069. “公仆”冬令营

蒋经国密码

作者: 郭晨

069. “公仆”冬令营

“公仆”夏令营办了20多期,1942至1943年间,在虎岗正气中学,蒋经国利用寒假,亲自主持了两次冬令营。为期两周,自兼营长。并邀其弟蒋纬国任第三大队大队长。

参加冬令营的学员除公署、部、府青年干部外,连外调当区、镇长的也召回集训,每期总人数一百多人。此次训练与夏令营不同,开学典礼之后,即编成十人为一小组,署、部、府、区、乡(镇)人员混合搭配,在十个人中选一小组长,掌握学习。这次集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由各人汇报本身工作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没有军训课。

在为期约两周的冬令营众多活动项目中,有几项特别重要,足以体现冬令营的宗旨、目的和影响:首先,入营的第一件事是填表。每个人填的表格有五六张,包括自传在内的几乎什么都向你问到:如志愿、信仰、崇拜何人等等,各人填的也是五花八门,古今中外,无奇不有。志愿包括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信仰包括三教九流,崇拜何人,则更是上至孔夫子,下至孙中山,各个朝代都有崇拜的人,如关公、岳飞、秦始皇、唐太宗等,外国的英雄、科学家,就是没有填信仰共产主义和崇拜马克思、毛泽东的,就是有也不敢填写。填写信仰三民主义和崇拜蒋介石的,要算是最时髦最多的了。

第二件事,就是蒋经国公开宣布号召参加三青团组织,由他作集体入团的总介绍人。在他的亲自动员之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填表申请参加三青团。

在受训期间,每天早晨起来跑步不管是寒冬腊月,都要打赤膊(老人、妇女除外),从西门出,经南门、东门绕城一圈跑回来,达一个多小时,蒋自己也身体力行,打赤膊,边喊口令边跑步。在受训期间,蒋营长还带学员们到梅林替老表割禾,他自己也一样干,不吃老表的饭,由学习班送饭来吃,更不要老表的报酬,老表只须拿工具来,就可以等着把稻谷挑回家去。

有一次,蒋经国来到一个小组参加讨论,要他们每人都发言。轮到兰子卿发言时,他说:“农村土棍太多,犯罪够不上,欺压人民有余,乡公所对这种人不好处理,除暴安良不易推行。”

蒋经国立即说:“那好办!土棍子给我用棍子打,以棍对棍嘛。”

在后一次冬令营中,蒋经国出台演话剧、爬马祖岩山。那天爬山前,蒋经国把学员们召集在山坡下,坐在草地上,教他们唱他编的顺口溜:

田是我们的田,地是我们的地,我们的田地不能让给日本鬼。大家快快团结起,赶走日本鬼。饭是我们的饭,菜是我们的菜,我们的饭菜不能让给贪官吃。大家快快团结起,赶走贪官吏。

这天晚上,虎岗灯火透明。冬令营的学员正在这里举行周末晚会,晚会由蒋经国主持。

晚会开始时,礼堂里的人们唱起了蒋经国教唱的夏令营、冬令营歌——《虎岗谣》:

太阳出来照虎岗,岗上青年脸发光,齐声作长啸,
好象老虎叫,一啸再啸,新的时代来到了。

晚会开得很热烈,蒋经国和他的夫人蒋方良、弟弟蒋纬国都登台一道表演了节目,蒋氏兄弟表演摔跤,更增添了晚会的热烈气氛。

这时第三大队队员点名要胡文明和蒋纬国进行摔跤表演,胡文明感到很为难。蒋纬国是留德回国,派到胡宗南部队当连长,后来接受蒋经国的邀请担任虎岗夏令营、冬令营第三大队大队长的,胡是该大队第一中队队长,负责军事管训。纬国一来到虎岗夏令营、冬令营,就跟胡学摔跤,很快掌握了摔跤要领。他们虽然都很年轻,但纬国身材高大,胡很矮小,凭个头他也要砸胡一筋斗。胡看看他,他却坦然一笑,首先出场,胡只好上台与他摔跤了。

蒋纬国利用身材高大的优势,使用了“手别子”,胡左架,他右架,左手抓住胡的袖子右手抓住胡的衣领,两手向右后方一拉,左脚进一步落在胡的两脚前,膝一屈,身子迅速向左转,右胯靠紧胡的腹部,同时两手向左前方下拉,蹬左腿,向左抱腰,猛一甩脸,将胡摔倒在地。台下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第一局胡败了,但他不甘心,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决定改变战术,避短扬长。在第二个回合中,胡使用了“抓袖穿裆靠”的方法,将纬国摔倒在地了。顿时,台下又响起了掌声。这时,纬国并不气馁,也不脸红,很快总结了经验教训,要与胡继续交锋。一交手,胡不防,被纬国冷不丁一招“缠麻花”撂翻在地。纬国以二比一取胜了。按说应该停止了。但他兴味正浓,学生又鼓掌要求,只得再来一局。第四局中,胡瞅准他身体后仰机会,来了个“含脯搂子”,摔他个仰面朝天。二比二平了,还得摔,人们都要看个究竟,都伸长了脖子,要看他们决一雌雄。

第五局,他们两摔得难分难解,人们也看得眼花缭乱,摄影记者更是忙个不停,绕着台沿“咔嚓咔嚓”地拍。摔着摔着,纬国手脚并用,进招“抓袖、领外勾脚”,只见他右手抓领,左手抓袖,右手向下按,左手向右前下方拉,迫使胡的身体左转。说时迟,那时快,他右腿突然上步,落在胡的左脚后,勾住胡的左脚跟,左脚又突然上步,落在胡的左脚前,两手又向前下方推按,右腿伸直,右脚向左上方勾起胡的左脚跟,摔了胡一个仰巴叉,引起了全场的哄堂大笑。结果,蒋纬国以三比二获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