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氏家族全传 作者: 朱小平、吴金良 1.讨袁失利的副产品--接近孙中山 蒋介石一枪掀掉了革命党领袖陶成章的天灵盖,也就此揭开了同盟会与光复会 之间积怨既久的矛盾盖子。这个矛盾盖子一经揭开,就再也捂不住遮不住了。蒋介 石的这一枪,固然是沉重地打击了光复会,可是他本人甚至连主使他枪杀陶成章的 “义兄”陈其美都没有想到的是:打击了光复会,非但没能使同盟会成为“永占优 势之政党”,相反却大大削弱了革命的力量,致使后来在反袁的二次革命中失去了 光复会这一重要支柱,结果被袁世凯轻易击败,弄得陈其美、蒋介石在国内无处安 身,连孙中山也不得不亡命海外。 蒋介石的这一枪,于敌于友都是至关重要。 杀了陶成章,蒋介石被陈其美送出国门,逃到日本。陈其美送蒋介石的理由很 简单:留学深造。这个借口几乎欺骗了所有的人。连和V护山都一直被蒙在鼓里。而 蒋介石虽然在多年以后自吹自擂,说他杀害陶成章是“辛亥革命成败的最大关键”。 可是,一向喜欢邀功、居功的蒋介石却始终不敢拿这件“丰功伟绩”作为向孙中山 讨赏的资本。孙中山在世时,蒋介石和陈其美对这件案究竟是何人所为一直缄口不 言,直到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才“想起”这件事来。 蒋介石亡命日本,一边学习,一边担任了《军声》杂志的编辑工作,并且亲自 为这本杂志撰写了《发刊词》,指明办刊宗旨为:“将欲揭破各国之阴谋,而晓音 暗,警告国人以未雨绸缎之计者”。这一时期,蒋介石大有“弃戎从文”的劲头, 先后发表了《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战后军政之经营》、《巴尔干战局影响中 国与列国之外交》、《军政统一问题》等一系列文章。他撰文向往一个大同的世界, 幻想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全世界各种族和睦相处,没有战争,也就不需要军队, 只需警察来维护社会秩序即可。他还在文章中指出,在将来的一个时期内,日本和 俄国最有可能与中国打仗,并且警告国人:无论哪个国家侵略中国,中国都将不堪 一”击。他因此大声疾呼,指出当时的中国应当建立一支有60万兵员的正规陆军来 保卫国家。 蒋介石的确是个帅才,是个政治家兼军事家战略家的好坯子。他的关于中国很 可能受到日本或俄国的侵略的预言,真还有点儿“高瞻远瞩”的味道。更值得人们 注意的是,他在文章中所下的“中国将不堪一击”的论断。也许这是一种思想根源, 它直接导致了十数年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时,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的出 笼。却原来,蒋介石早在1912年就种下了“不抵抗主义”的思想祸根! 呼吁中国建立一支至少60万人的陆军部队,这是蒋介石不切实际的一种幻想。 他在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中,还着重批评了军权和政权集于各省总督一人之手的政 治制度,他说:“这种政治制度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总有一天会变成由许多各自 为政的王国组成的一个松散的拼盘。”不得不承认,蒋介石说得非常正确。据此, 他得出结论:中国的军权必须由中央政府来掌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至此,我们又找到了蒋介石大搞政治与军事独裁的一个思想根源。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组成临时 政府,他本人就任临时大总统。在胜利的形势下,大多数革命党人产生了一种错觉, 认为共和制度已经实现,今后的任务就应当是兴办实业、改良民生了。幼稚的革命 党人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临时大总统”很快就在内外交困、腹背受战的情况下 不得不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位后,立即变了脸,强制实行个人独裁 的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打击革命力量,并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在上海车站将鼓 吹议会政治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刺伤。 宋教仁被刺时,陈其美就在现场,他当时是亲赴车站为宋教仁送行的,故尔亲 眼目睹了这场血案的全部经过;他旋即下令全力侦破此案,务须缉拿真凶,为他的 革命战友报仇雪恨。 不久,案情大白于天下。在全国进步舆论同声谴责袁世凯的暴行的情势下,袁 大总统终于按捺不住,撕下了拥护共和制的假面具,加速了专制独裁的步伐,调动 军队南下包围国民党人当权的湘、赣、皖、苏四省,随时准备用武力对付国民党了。 正式成立还不足一年的中国国民党一下子就面临着灭顶之灾了。 当时正在日本考察访问的孙中山,闻知宋教仁被害之后,立即赶回了上海,按 孙中山的主张,他要立刻组织军队,兴师讨伐袁世凯。可是,陈其美等一些国民党 要员认为当时的军事准备不够充分,力主“法律解决”,并坚持认为现在已是民国 时代,为了百姓的安定,不能轻言动用武力。双方争执不下,意见始终不能统一, 以致延误了讨伐袁世凯的最好时机。直到当年7月,袁世凯得寸进尺,先下令撤免赣、 皖、粤三省都督,继而又公开指斥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捣乱”,要“举兵征伐”, 派北洋军进驻江西,这才使江西都督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于7月12日在江西湖口宣 布独立,并组织讨袁大军。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 紧随李烈钧之后,苏、皖两省分别于7月15日和7月17日宣布独立。陈其美也于 7月18日宣布上海独立,并通电讨袁,建立了上海讨袁总司令部,陈其美自任讨袁军 总司令。 这时候,蒋介石正积极准备赴德国学习军事。战事爆发后,蒋介石立即赶到上 海,投奔陈其美。不过,蒋介石来上海找陈其美,初衷并不是想要协助讨袁的。他 在日本呆了一年,边学习军事边办《军声》杂志。可惜,杂志因故停刊了。蒋介石 便从日本返回国内,回到溪口老家,开始为赴德学习做准备。蒋介石是不肯轻易改 变主意的。他到上海,找到陈其美之后,并未改变赴德的计划。后来,还是在孙中 山的“劝说”下,他才同意留在上海,帮助陈其美组织武装讨伐袁世凯。 蒋介石按照陈其美的命令,只身到驻沪袁军第九十三团去做“发动起义”的工 作。这个九十三团当时驻扎在龙华,是陈其美的旧部。蒋介石来到九十三团后,召 集各部官兵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大家倒戈反袁。直说得唇干舌焦,好歹算是说服了 一个营。当时陈其美准备用来举义讨袁的兵力很可怜,包括被蒋介石说服的这一个 营,加上陈果夫组织的军校学生奋勇军。刘福彪的福字营和居正控制的吴湘炮台等, 总共只有不足万人的兵力。 不过,陈其美这个人毕竟还算个英雄人物。复杂的人生经历,十里洋场摸爬滚 打的经验,加上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使陈其美抱定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 陈其美自己也曾说过,他素来是“以冒险为天职”的。所以,在根本无法像“第一 次革命”那样动员光复会、民团、商界和会党力量的情况下,虽然讨袁义军势孤力 单,他还是下令起事了。 7月23日凌晨,陈其美一声号令,指定制造局为首攻目标,起义开始了。 在陈其美的统一指挥下,蒋介石率九十三团的一营兵力向高昌庙进攻,松军向 龙华守敌进攻,陈果夫的学生奋勇军主攻西炮台。双方在黑暗中激战数小时,由于 守军枪械精良,弹药充足,且人数也大占优势,讨袁义军虽付出了较大的死亡,仍 未能获胜。攻击开始后,海军的三艘兵舰也协同守军开炮猛击讨袁部队,战至大亮, 讨袁义军终于无功而返。 7月24至25日,讨袁军再次发动攻击。可是守军占据有利地形,加上明显优于讨 袁军的火力支持和随后赶来的援军参战,所以,尽管讨伐袁世凯是义军全体官兵同 仇敌汽的精神支柱,尽管大家不畏牺牲,个个奋勇,却到底未能越过雷池一步。 至8月上旬,全国讨袁的形势的日益艰难,袁军乘胜挥师南下,将上海讨袁部队 重重包围。8月13日,讨袁失败了。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二次革命中,蒋介石从上海举事开始到讨袁失败,一直跟随 陈其美“躬赴火线,往来指挥”。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被袁世凯宣布取缔,刚刚组建一年的年轻的国民党面临着 土崩瓦解的危险,革命陷入了低潮。 但是,蒋介石本人也未曾预料到的是:二次革命讨袁的迅速失败,反而成为他 接近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契机。 讨袁失败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国内无处安身,只得再度流亡日本。蒋介石 和陈其美在上海东躲西藏了一阵子,因为袁世凯悬赏5万元缉拿陈其美,陈其美在上 海也难以容身,遂于1913年9月偕同蒋介石到了宁波,企图运动浙军起义,但未能成 功。10月初,陈其美奉孙中山电召去了日本,留下蒋介石负责上海讨袁事宜。蒋介 石坚持了两个月,工作无法开展,袁世凯又缉拿得紧,无奈,也去了日本。 蒋介石这一次赴日本,完全是流亡。但是,由于孙中山、陈其美也在日本,在 陈其美的引荐下,他与孙中山相识、相熟、相知,由此逐渐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 蒋介石第一次面见孙中山,是1910年的事。那时,蒋介石加入同盟会还不到3年, 能面见同盟会总理,完全得益于陈其美。这一次,又是因为陈其美,蒋介石才接近 了孙中山,得以追随左右。所以,说陈其美是蒋介石的“革命引路人”,是一点也 不夸张的。 头一次与孙中山见面之后,孙中山对蒋介石的看法就颇令人鼓舞。孙中山曾对 陈其美说:“我们的革命运动实在需要这样的人,对同盟会来说,是很难得的人才, 他一定会成为革命的实行家。” 初次见面就留下了如此印象,殊为难得。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孙中山的 眼里变得更成熟、更坚强了。 短暂的二次革命讨袁行动遭到惨败,刚组建的中国国民党被袁世凯抓的抓、杀 的杀,弄得七零八落。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了袁大总统政治餐桌上的一盘菜,而 苦心孤诣制作了这盘“菜”的“厨师”们--孙中山及其一大批革命党人都不得不 亡命海外,眼睁睁地看着袁世凯在中国大地上为所欲为。一句话,二次革命给中国 的革命者们除了留下遗憾、沮丧和血的教训之外,任何有益的东西都没有留下。 可是,对于蒋介石来说,他应当感谢袁大总统镇压二次革命的果决和迅猛。因 为,如果不是二次革命的失败,他也许永远没有机会接近孙中山。 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革命的失败,使蒋介石成为最大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