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作者: 劝学网整理 18章 张静江,黄郛 没有他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早日成功,没有他就没有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迅速崛起,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张静江。他——一个传奇式人物,是20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他为“二兄”、“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陈果夫称他为“党国理财第一人”;毛泽东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1906年春,他邂逅孙中山,开始从事反清斗争,为孙中山出谋划策,并倾家产资助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力挽狂澜,在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期间,为蒋介石攫取党政最高权力不遗余力,出谋划策。本书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披露了张与孙中山的生死之情及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 与蒋携手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军事政变后,决定另立中央,同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对抗。因定国都一事,他将在杭州养病的张静江邀来,征询盟兄的意见。 对于党内的分裂,张静江一直是有看法的,但形势发展至此,盟弟介石又急不可耐地显出一大霸主之雄心,客观上造成了骑虎难下之势。张静江思来想去,感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地跟着这位盟弟骑到了虎背上,不禁哑然失笑。如今,双方分歧如此之大,他除了继续做工作,尽量为两派修好以外,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张静江见到蒋介石后,劈头责问道:“介弟,你又引爆了一个炸药包,你也太性急了” 蒋介石脸上顿时有一些挂不住了,但他深知目前依靠张静江之处甚多,忍了忍道:“二兄,休怪小弟急躁。共产党和汪兆铭,断不可让其羽翼丰满的” 张静江看着蒋介石脸上的风云变幻,知道这位由自己鼎力扶助起来的盟弟已不同昨日了,于是也忍住了心中的不快,轻叹道:“事情已经做下了,多说也无益。你就直说吧,此次召我,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小弟请二兄抱病前来,乃是帮我拿主意。”蒋介石放缓了语调说,“国民政府成立在即,我想,国都定在何处为好?” 张静江抽动了一下嘴角道:“要定国都,当然以南京为好。” 蒋介石脸上掠过一丝暗喜,嘴上却故作谦虚道:“请二兄详解。” 张静江莞尔一笑道:“南京,历史上就是六朝古都,其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均适合作一国之都,这点,是不需赘述的。而总理生前,对南京的钟爱与选择,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选择南京,也是总理的遗愿。忠诚于总理者,莫不以此为最佳选择。” 蒋介石笑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有选定南京的意思。”他顿了一顿道,“那就选定南京,我看,中央各委员也是会赞同的。” 随后,两人又商量了一番对武汉方面的态度。张静江力主不宜同武汉公然闹翻,能争取仍要尽最大可能去争取。蒋介石最后同意了张静江的意见,表示试试看 是时,适逢汪精卫提议召开中央执、监委会议,于是,张静江回去后,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文,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于4月14日致电武汉,希望能促成宁汉和解,避免党内两大派系的公开冲突。拟定4月15日在南京开会。 然而,汪精卫这次没有买张静江的账,他是绝不会弃汉赴宁、受制于蒋的,更不能容忍蒋介石这个后起之辈来挑战自己在国民党内的领袖地位。4月17日,武汉方面经过几日的紧急磋商,做出决定,以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名义,向全国通电,宣布自即日起,开除蒋介石的国民党党籍,免去他在党、政、军内的一切职务。 宁汉的决裂与分流完全公开化了,对这样一个结果,张静江也只能徒叹奈何 同日,南京方面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会议通过了张静江等10人为中央组织委员及张静江、蒋介石、蔡元培、何应钦等11人为中央政治会议浙江分会委员的决议。 4月18日,南京方面置武汉通电于不顾,在南京丁家桥前江苏省议会大厅内,隆重举行了“国民政府成立典礼”,并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名义发布了关于定都南京的宣言,同时吁请武汉方面的汪精卫、谭延闿到南京来行使职权。21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宣布军事委员会由广州迁至南京。 联合冯玉祥
共同对付汪精卫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使汪精卫大为气恼。蒋介石宣布军事委员会迁徙的次日,武汉军事委员会及部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联名通电讨伐蒋介石。 面对这种局面,蒋介石心急如焚,紧急邀约张静江、吴稚晖、胡汉民等人,磋商对付武汉方面的办法。 张静江对蒋介石说:“武汉方面的威胁不是一日两日能够消除的,我给兆铭写了几封信,劝他回来同你合作,但竟如泥牛入海,可见他已铁了心另做领袖。但从军事方面来看,眼下重要的却不是武汉,而是郑州。” “二兄此言甚合我意。”蒋介石点头道。 张静江扫了大家一眼,清了清嗓子道:“冯焕章冯玉祥受武汉国民政府之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师出潼关后即与奉军激战于河南,近观战局,奉军现已呈不支之态。依我看,冯军日后必克郑州,当初在广州制定的我军宜取‘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将由冯焕章来完成,达成北伐军会师中原的壮举。如今宁汉对峙,汪兆铭必设法去拉冯焕章,一旦势成,则我同时受西、北两地威胁,何固国基﹖” 这时,吴稚晖插言道:“新桂系的李、白二人,早对我心怀不满,如若联络浙江的周凤歧,在南面动作,我岂非三面受敌﹖” “正是这样。”张静江接着继续说,“我之所以提出关注郑州,在乎冯焕章其人。他有热血中华民族的品性,在郭松龄举事兵败后通电辞职,去了苏联,至十五年1926年9月回国,才重新举旗,加入革命军行列还不到一年时间。宁汉两支,对他来说,选谁都是一样。但若我方主动,赢得其好感,则北面洞开指日可待。如能使其与我共赴革命,又何惧武汉方面的分裂﹖” “二兄此言甚佳此言甚佳”蒋介石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露出了笑脸。 “因此,介弟拟往徐州,尽量靠近郑州,以求同冯焕章联络的便利。”张静江建议道。 蒋介石遂按照张静江的意见,很快去了徐州,亲自督促北伐军同孙传芳部的作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快,汪精卫更快。在拉拢冯玉祥一事上,他已捷足先登。汪精卫于6月8日会同唐生智、孙科等武汉方面的军政委员马不停蹄赶往河南,在郑州花园饭店召开了郑州会议。这一切,令蒋介石瞠目结舌 汪精卫到郑州后,在会上将蒋介石大骂了一通,说他心怀叵测,蓄意破坏国民革命,其用意是建立自己的军事独裁。冯玉祥力劝其消除对蒋的意气之争,合力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但汪精卫丝毫不为所动,这使冯玉祥大感失望。 也是天助蒋势。冯玉祥在汪精卫离开郑州后,即接到蒋介石邀其“到徐州一晤”的电文。由于在郑州会议上对汪精卫心存不快,他一接到电报,竟毫无耽搁,立即动身前往徐州,这使蒋介石大喜过望。 对于冯玉祥的到来,蒋介石做了精心安排。他亲自率领亲信部属,到铁路黄口车站迎接冯玉祥,这使冯颇觉脸面上的光彩。接着,蒋介石又安排盛宴款待冯玉祥。宴会上,蒋介石对冯玉祥倍加推崇,搜其历年重大获胜战事,大发赞美之词。与会各部将官掌声迭起,令冯玉祥大为感动。 冯玉祥的部队自1926年9月编入国民革命军之后,在军需给养方面一直未得到有效补给,且历经苦战。至兵出潼关前,官兵连小米杂粮都吃不饱,更别提军饷的发放。武汉国民政府虽有任命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之举,但因非嫡系,在军需接济上对冯始终是说的多、做的少。冯玉祥此时已拥有兵马20万,军饷无着,难免不影响军心,冯玉样为此非常苦恼。 蒋介石对冯玉祥的底细了如指掌。宴会后,未容冯玉祥开口,蒋介石便以十分诚恳的语气对他说道:“焕章为国民革命浴血奋战,功高劳苦。中正无以为援,仅以50万银洋助饷,尚望笑纳。” 蒋介石的这些举动,的确打动了冯玉祥。在他看来,这位后起的国民党领袖胸襟磊落、慷慨大度,比之汪精卫要强多了,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如能得其相助,则奉军压力骤减,自己在陕甘豫的地盘也可保无忧。于是,冯玉祥当即将自己同汪精卫、唐生智在郑州会谈的情况,悉数告知,明确地表示了自己愿同蒋携手合作的意向。 汪精卫得知冯玉祥倒向蒋介石的消息,赶紧采取措施,另辟蹊径。他于7月15日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30次扩大会议,在会上以“清党”为由,向共产党发难,企图以此为条件,保住自己的国民党领袖地位。然而,蒋介石不买账,拒绝同武汉方面合作,于是汪精卫便任命唐生智为东征军总司令,“东征讨蒋”。其时,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也对蒋介石深怀疑虑和不满,将嫡系的第七军部署在南京以西地区,同时联合浙江周凤岐的第二十六军,对南京形成了扇形监视之势。 不利关头
劝蒋下野避风头 屋漏偏逢连阴雨,8月初,蒋介石的部队在徐州会战中被孙传芳的部队击败,蒋介石一怒之下下令枪毙了在前线与孙传芳对垒的第十军军长王天培,之后,心情沉重地回到上海,风尘仆仆地造访了盟兄张静江。 两位盟兄盟弟隔几对坐,沉默良久。 蒋介石长叹了一声,打破沉默道:“天有不测风云呀……” “我都知道了,介弟不必多言。”张静江打断了蒋介石的话,从椅子里站起来,看着这位拜弟,心中不免升腾起一股忿怨。他知道徐州一役多同蒋的刚愎自用有关,但他终于忍住没说,而换言道:“介弟,不是我说你,前一步走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再说,事已至此,你处决了王天培,又顶什么用﹖” “怎么没有用﹖”蒋介石双目一睁,身子朝前挺了挺,“临敌指挥失误,他该杀” “你就不想想,杀了王天培,敬之即何应钦作何想﹖” 蒋介石不语。
张静江接着说:“你应该清楚这里面的关系。他是黔军将领,同敬之是同乡,且交谊极深,敬之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我知道”蒋介石有些不耐烦,火气直冲地说,“娘希匹他联合新桂系的李、白,对我发难了李德邻李宗仁已经同汪兆铭暗中勾结,要来触我的霉头了” “那你打算怎么办﹖” 蒋介石没有立即回答,似乎在竭力平息自己的怒气。过了一会儿,他才以极其平静的口气说道:“二兄,我这次来,就是讨教这个问题的。” 张静江从桌上拿起一枝雪茄烟,点燃,边吸边踱开了步子。良久,才收住步子,使劲地瞪了两眼蒋介石,然后落坐在椅子里,用食指在茶几上缓缓地写了四个字。 蒋介石双眼一眨不眨地跟着张静江的手指在移动 “你再写一遍”。 张静江又用手指划了一遍。 “以退为进﹖”蒋介石盯着张静江问。 张静江沉稳地点了点头。 “你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张静江觉得言已尽此,遂起身告辞。 8月6日,蒋介石从上海动身前往南京,并电召李宗仁速来汤山一晤。见面后,蒋介石告诉李宗仁,自己决定下野,并将一份拟好的下野通电稿当面交给了李宗仁。李宗仁看完通电文稿,假惺惺地劝蒋介石顾全大局,不要下野,谁知蒋介石大手一挥,语气铿锵道:“吾意已决,德邻不必再讲”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发表了下野宣言。 蒋的为人让张初生芥蒂
蒋介石下野后,张静江也宣布离职,随后去了杭州。因他还是浙江省政府主席,又同蒋介石是把兄弟,蒋介石从南京经上海到杭州时,便由他负责接待。 张静江同浙江省防军司令蒋伯诚商量接待蒋介石的事宜。蒋伯诚真以为蒋介石失势下野了,加之南京传来讯息,说此次蒋总司令下野离宁时,同4月间蒋到南京走马上任时所受的盛大欢迎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蒋伯诚对张静江道:“张主席,我看就在市内找一家大一点的旅馆,安顿总司令吧﹖” “那怎么行”张静江顿感不悦。” “那你说怎么办﹖” 张静江叹息一声道:“人说世态炎凉,总司令如果在台上,谁敢这样待他﹖”说毕,用火辣辣的目光盯了蒋伯诚一眼,接着又说:“伯诚兄,人生在世,交朋纳友,首看一个‘义’字。以势利待友,非我辈所为,总司令今日下野返乡,我辈更不能怠慢”蒋伯诚有些脸红,最后捧出了最美的“澄庐”作为蒋介石在杭州的下榻之处。 张静江仍有些不放心地到澄庐去察看了一趟,然后吩咐随行的官员道:“电告杨司令,就说此楼暂时借用了。” 张静江所说的杨司令,是澄庐的主人——上海第一任警备司令杨啸天。 翌日中午,张静江在杭州家中设宴招待蒋介石。正吃饭时,杨啸天大汗淋淋地赶到了,进门就是一个立正:“总司令……” “我不是总司令了,”蒋介石放下筷子,板着面孔说,“但我还是国民党的一个党员我问你,是你花钱购得澄庐这华屋吗﹖” 杨啸天一愣,才知蒋介石是为此召他前来,心中紧张起来,低头不语。 “你哪来这么多钱﹖”蒋介石紧接着又逼问了一句。 杨啸天顿感芒刺在背,脸上的汗更多了,成串地往下掉不敢伸手去擦。一时间,屋内气氛甚窒。 此后,蒋介石再也未提澄庐之事,那杨啸天一个时期内更是不敢同蒋介石打照面。对杨啸天而言,澄庐无异于“雷池”,从此,他也就再不敢越雷池一步。 蒋介石走后,澄庐就此关闭。后来,它就变成了蒋介石在杭州的私产,蒋每来杭州,必住澄庐。这件事,使张静江对蒋介石的为人第一次有了一丝寒意。张静江为国民革命有倾家荡产之决心,他看重蒋介石的是政治上的雄心与谋略,他更希望蒋今后能以国父为榜样,以伟人风范治国平天下,克己而利民族振兴、利芸芸众生。如今,革命尚未成功,这位义弟便在财富方面露出了贪欲。虽说小小澄庐算不得什么巨产,但蒋介石这种见欲便贪之举动,实非张静江所能见纳。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张静江对蒋介石的“小肚鸡肠”更是感冒。 蒋介石回到奉化溪口后,得知有金兰结义之谊的儿时同学朱守梅,耗费3万银洋巨资,为其父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坟庄,便料其财产来历不明,遂动了心思。这朱守梅的确在任北伐军军需处长、南京政府军政部军需署长、浙江省财政厅长期间捞过几票,因此惧怕蒋介石查办他。故而当蒋介石问及造墓支出时,朱守梅有意隐瞒了耗资3万元的实数,谎报仅用5000元。哪知蒋介石竟顺水推舟地表示,愿出资5000元,令朱守梅给他的另一位为党国牺牲的同学周淡游修建一座同等规模的墓园。而墓园建好后,蒋应承的5000元又成空头支票,根本未予兑现,让朱守梅活脱脱吃了个“哑巴亏”。他坑了儿时好友,反而落了个“为先烈造墓”的好名声。 蒋婚姻上的变故
使张产生动摇 蒋介石下野后,曾决定去日本一游。他将张静江召到溪口来进行商量。张静江一听说蒋介石要去日本,便道:“介弟出去散散心也好。兆铭自到南京后,便以党和政府的正统地位自居,却遭到了展堂胡汉民、敬恒吴稚晖及西山会议派的反对。如今他们吵得不可开交,唐生智又同李宗仁发生了军事冲突。介弟出去避一避甚好,也省得舆论怀疑党内的这些冲突是你从中作祟。” “二兄,”蒋介石语调非常诚恳地说,“介石能有今日,蒙兄长期关照指引,介石铭记不忘。然国事艰难,介石拟有更大的政治联姻,才足以领导国民革命的彻底胜利,以谢总理在天之灵。” 张静江听了蒋介石这番话,仍有些不明就里,但他深知,自己的拜弟虽极富冒险精神,但凡事之前必权衡再三,此事当然也不例外,于是进一步询问:“介弟目前处境,确有为难之处。如能有强大的政治联姻,当然对弟之领袖地位能予更大保障。不过,此事同日本有何关系﹖难道你去找日本人来做你的后盾﹖” 蒋介石笑了笑,稍等片刻,这才轻轻说道:“宋嘉树的遗孀倪氏,也就是总理的岳母大人,此刻正在日本。” 张静江幡然醒悟,忙道:“你看上了宋家的三丫头﹖” “是的,”蒋介石点点头道,“三妹宋美龄。” 但联想到陈洁如,张静江心里很不痛快。蒋陈联姻,是蒋再三恳求于他,而由他鼎力促成的。如今蒋介石另有打算,当初对陈洁如发的誓言,何以收场﹖ “二兄,”蒋介石见张静江脸色不悦,遂明言道,“此事关乎小弟的领袖事业,不得不要求阿凤做出牺牲。我担心她一时想不通,所以想请二兄再帮一次忙……” “此事万万不成,”张静江突然激动起来,打断了蒋介石的话,“鹊桥是我搭的,如今叫我去拆桥,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 “不一定就要解除婚约嘛”蒋介石沉住气解释道,“我已同阿凤谈过,只让她离开中国,去美国学习,时间嘛,五年为限。但她不理解我,这叫我很为难” 不久,蒋介石果真去了日本,向宋夫人倪氏当面提亲,得到应允。倪氏的条件,只是要蒋介石信奉基督教。该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正式成婚。 这天晚上,张静江对夫人朱逸民说:“介弟变了,非静江昨日认识之人也” “能不变吗﹖”朱逸民接口道,“蒋宋联姻,他再也用不着依靠你这个二哥了。今后,你也莫再摆出先知先觉的架势,许崇智的先例,你莫忘了” “是啊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过,在同介弟的关系处理上,我自有主张,你不必多虑。”张静江不无感慨地说。 为统一全党
精心策划蒋出山 蒋介石去日本达到了与宋美龄联姻的目的后,于11月10日返抵上海。他首先去拜访了盟兄张静江。 “介弟,你回来得正是时候。”张静江一边示意蒋介石入坐,一边忧郁地说,“国内局势变幻莫测,李济深的胳膊也粗起来了,也想成就霸业了。” “二兄,这也许是好事吧。”蒋介石若有所思地说。 “介弟的意思莫非是……”张静江戛然而止。他洞察了蒋介石所谓的“好事”无非是可以用李济深对付南京政府,从而坐收渔利。他瞟了一眼坐在对面的蒋介石,叹口气道:“我党多难,总理在世时,党内就出现了几次纷争,好不容易达到了全党统一。总理仙逝后,党内争斗不断,实力派割地自雄,实为我党之不幸矣” “二兄,您一直是我的指路人。”蒋介石转换了口气道,“我刚从国外回来,还望二兄多加指点。” “指点谈不上。眼下宁粤对立,如何解决好党内的争端,把全党统一起来,是当务之急呀”张静江急切地说。 “目前,南京方面有何动作﹖”蒋介石试探着问。 “我还没有听说。”张静江呷了一口茶道,“不管怎么说,当前必须尽快召开二届四中全会,统一全党的思想,解决党务、军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就在张蒋会晤的第二天,南京的李宗仁、白崇禧联名发表通电,敦促粤、沪中委返宁筹备四中全会事项,但汪精卫以“南京中央特别委员会之存在,足以妨碍第四次中央全体会议之进行”为借口,提议在广州或上海举行预备会议。谭延闿赞同预备会在沪举行。16日,汪精卫、李宗仁、李济深赴沪参加四中全会预备会。 11月17日凌晨,张发奎、黄琪翔举行了驱李济深、黄绍竑的兵变,迫使驻粤桂军退回广西。11月19日广东政治分会任命张发奎为临时军委会主席,陈公博代理广东省政府主席,黄琪翔为广州卫戍司令。政治分会还通过决议:发表谴责“桂系新军阀”的声明,表示“要解除李济深的一切军事职务,以及要推翻和惩办广西将领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这一事变,是汪精卫利用粤系军队与桂系李济深、黄绍竑争夺广东地盘。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使蒋介石喜出望外,他决定联汪制桂,相约同时复职。对于蒋介石联汪的主张,张静江是完全赞成的,也是他多年的心愿。 12月3日,张静江高兴地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他从党国大业出发,力劝反汪派与汪派攻讦息战,达成党内的和平共处,促成四中全会的召开。汪精卫也非常感激张静江对他的理解和支持,按照张静江的意见,向筹备会提议蒋介石即日复职,以“解决党务、政务、军事问题的当务之急”。其他各派政治势力,也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纷纷电促蒋介石复职。于是,预备会议通过了蒋介石复职的决议,并决定于1928年元旦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由蒋介石负责筹备。 蒋介石的复职可以说是张静江精心策划的结果,对此,蒋介石也是深为感激的。预备会议后,为了加快筹备四中全会,蒋介石每天出入张公馆,与张静江商议四中全会的主要议案。在关于整顿党务和改组国民党中央机构问题上,张蒋产生了严重分歧。张静江坚持要在“完成北伐,统一全国”的大目标下联合各派政治势力,集中一切革命力量尽快达成革命之目的,完成总理未竟的事业。蒋介石则从自己重新掌握国民党军政大权的目的出发,坚持要打击南京特委会和桂系势力,扫清他重掌军事大权的一切障碍。 这一晚,张静江辗转反侧,难以成寝。他思前想后,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翌日,他给蒋介石写了辞别信。 蒋不抵抗政策
使张萌生退意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之后,蒋、冯、阎、桂四派为了共同完成对奉系军阀的北伐,暂时获得妥协。1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着各总司令刻日会师燕令》。2月9日,蒋介石赴徐州视察。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4月9日下达总攻击令。4月10日,北伐部队分左右两翼包围攻击鲁军,迅速攻占了韩庄、枣庄、台儿庄、济宁、兖州等地。5月1日,北伐部队进入济南。 当北伐部队火速向北挺进,直指平津,准备在军事上统一全国时,日本政府决定进行武装干涉。4月19日,日本紧急临时内阁会议,通过《第二次出兵山东案》。同日,急令第六师团五千人海运青岛;并电令天津日本驻军三个中队,沿津浦路南下。于是,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5月8日,张静江同谭延闿、吴稚晖一道,从南京赶抵山东兖州,去见蒋总司令。张静江满怀希望而来,打算劝说蒋介石倾全力反击日军,以洗国耻,以振民心。然而,蒋介石刚见着三人之时,就把话封住:“你们来得正好,我正要打算开一个党和政府的联席会议。日军占领济南,已成事实,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绕开济南北进,还是退回南京﹖北进的形势这样复杂,英美都在看我们的态度,日本也在看我们的态度。日本人是支持奉张的,但我们不能让它再支持下去,要让它看到中国的真正主政力量是国民党是南京” 张静江见蒋介石的主张,同自己所想完全是两码事,知道劝蒋反日已无可能,但他实在咽不下日寇涂炭生灵这口气,还是亮开了嗓门说:“介石,我不能忍受日本军队的胡作非为请求你能奋起反击,以洗国耻” 蒋介石没有立即回答,低着头边走边作沉思状,良久,抬起头来说:“二兄,你是支持我统一中国的吧﹖” “是的。” “那好。”蒋介石立定在张静江面前说,“犯而不校,圣贤所尚;小不忍则乱大谋,圣贤所戒。我希望二兄从大局着眼,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事业,我不希望再听那些为民请愿之类的高调” “罢了罢了!”张静江在心中连连叹息。带着满腔的失望返回南京,这是他第一次对昔日盟弟在政治上产生极大的失望:“一个对帝国主义如此低声下气的领袖,能为国家、为民族带来福音吗﹖” 张静江回宁后,气得病了一场。他终于明白了一点:自己当年追随国父,是为拯救国家,振兴民族之革命理想,之后鼎力扶助介石,亦是为了这个理想。介石较之国父,太缺乏铮铮铁骨和海阔胸襟,这太令人失望,但不能因领袖个人的因素而动摇初衷,放弃理想。自己在政治上虽无回天之力,总可以致力于民族实业,为国计民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本文章有删节。(相关链接:《中华第一奇人——张静江传》 潘荣琨 林牧夫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18-2章 蒋介石义兄黄郛 一
有人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莫干山别墅居住的中国人中,要算蒋介石的义兄 黄郛(音:孚)官最大也最富有了。黄郛(字膺白)1880年出生于上虞百官镇,清光绪三十年 (即1904年)受清廷选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而此时蒋介石也正好在东 京振武学校读书,他们是前后期校友,并一同创办反清杂志《武学》。《武学》杂 志是当年留学军事的革命青年们的重要言论机关,它与黄郛和李烈钧等人一起 发起的“丈夫团”,同样都是士官学校里中国学生的小组织。 那年头(1905年)黄郛是个热血青年,他反清情绪非常激昂。常对众人说: “满洲政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国人应起而推翻之。”又说:“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我辈既以推翻满清为责任,必须且有不屈 不挠之精神、不移不淫之毅力,革命乃克有济。”于是众人皆服黄郛之观念,一举 推他为丈夫团团长。丈夫团是紧接同盟会而成立的组织,团员中有蒋介石、张群、 李烈钧等二十五人。 宣统二年(即1910年),黄郛转入日本陆军测量局地形科。毕业后,即回国任 清廷军咨府。没多久,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全中国。先后有江西、山西、 云南、浙江、贵州、广西、福建、广东等省宣布独立。紧接着武昌起义。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高潮,使反动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也是光复上海,宣布上海独立的主要人物。武昌 起义后,黄郛与蒋介石聚首上海,并且参与了陈其美主持的光复上海的活动。那一 年他们在上海光复后,结拜金兰成为正式义兄。他们三人中,陈其美比蒋介石大10 岁,居长;黄郛比蒋介石大8 岁,居次;蒋介石居三。 确切些说,他们结拜金兰成为正式义兄时,有一相约,即:“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蒋介石还将此誓言刻在两柄宝剑上,分送给二位盟兄。此后黄 郛任了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参谋长,而蒋介石更是仗着陈其美的扶持,接近并步入了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领导核心,使其共享了早年革命历史的光荣。 民国二年(1913年),黄郛随孙中山、陈其美在上海参加反袁起义失败后,流 亡日本。这期间黄郛与陈其美,在组织中华革命党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黄郛对形 势估计十分悲观,劝陈其美放弃反袁活动,陈其美不听其劝,断然拒绝。黄郛就离 开日本,出走新加坡。这一走就走了七八年之久。其间因为在他与陈其美的争论中, 蒋介石支持了大哥陈其美,因此出走后的黄郛与蒋介石也很少联系。 新加坡是一个自由的港湾,然而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土。民国八年(1919年), 黄郛回国后寓居天津。他在天津休闲了四年后,入北洋政府张绍曾内阁任外交总长, 后又任高凌尉、颜惠庆内阁教育总长。民国十三年,还一度代理内阁总理,摄行总 统职务。 1926年(即民国十五年)11月22日黄昏,黄郛正在庭院里散步,忽然收到蒋介 石邀其南下的信,颇为惊讶;也满腹狐疑。他想三弟介石邀他南下干什么呢? 黄郛没有回信,也没有想到蒋介石会在一个多月后,派他们共同的老朋友张群 前来天津。张群来天津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敲开黄郛家的门道:“膺白, 别来无恙?” 黄郛被这个满身是雪花的不速之客吓了一跳,定睛一看才认出是老友张群。于 是黄郛赶紧一边将这位久未谋面的老友迎进了屋,一边说:“总参议大驾光临,失 敬!失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啊!”张群说。 “此话怎讲?”黄郛心里明白却故意这样问。 这时张群知道黄郛装糊涂,便将蒋介石的信从口袋里掏出来,递给了黄郛。黄 郛展信一览:“二兄大鉴,渴念既殷,欲言无由,持属岳军兄(张群字岳军)面达 一切,尚祈不吝教益,共底于成。” 黄郛阅后沉思良久说:“前日已获蒋先生书,但兄弟实在不才,不堪重用。” 张群听后连忙摆手打断黄郛的话说:“临别之前,蒋先生和我彻夜长谈,感怀与膺 白共同度过的日子。蒋先生说曾送给膺白兄的宝剑上刻过一句话,不知膺白记得否?” 提起宝剑,黄郛仿佛又回到了在上海结拜金兰的日子。他又沉思良久说:“我 不是不顾兄弟之情,而是我与蒋先生是无法再走到一起了。因为蒋先生以俄为师, 联俄联共倡行革命。而我的主张与蒋先生分明是两条道路。我主张离俄清党,不仅 要放弃联俄容共的政策,而且还要改变类似苏联的组织结构。这样又如何与蒋先生 ‘共底于成’?” “不、不不。”张群说:“膺白对南方日前形势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蒋介 石对苏俄顾问的专制,早已深恶痛绝。然北伐正酣,苏俄的大批军援尚不可缺,蒋 先生对苏俄不能不有所让步,对共产党不得不有所隐忍。但是这种局势不会维持很 久了。蒋先生领导的北伐军正势如破竹,底定东南指日可待。为此蒋先生正延揽人 才,以图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黄郛听张群这一席话后,颇为震惊。他心里动摇了,他想那就随张群乘船由海 道抵沪,再转赴南昌蒋介石的北伐军司令部吧。于是几天后的一个夜晚,黄郛终于 到达了南昌与蒋介石会面。 然而蒋介石把黄郛接进北伐军司令部后,黄郛深居简出,十分神秘。以至于经 常出入司令部的李宗仁深为疑惑地说:“黄郛突为何事来南昌访蒋,我们终不知其 底蕴。” 实际上蒋介石此次邀黄郛,是来与他一手策划和安排戴季陶去日本的马弯弓之 计的。也是让黄郛在他建立的国民党统治推行对日妥协政策时,做个主要执行者和 替罪羊。 事实正是如此,黄郛随后与蒋介石几升几降。比如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黄郛被任命为上海特别市市长。同年武汉发生“七。一五”事 变,蒋介石下野,黄郛也随同辞职。次年一月蒋介石重新上台,任命黄郛为外交部 长。但好景不长,五月,日军炮轰济南制造“五卅”惨案,黄郛引咎辞职,退居莫 干山。黄郛这一退就退居了六年,这六年他在莫干山过着隐居一般的生活。 二
黄郛在上海当特别市市长时,曾到莫干山向洋人购买了509 别墅。509 别墅建 造于1915年,距他购买时正好已过去了12个年头。然依旧像新建的一样。黄郛特别 喜欢它的结构、造型和布局,也喜欢它的地理环境。从茂林修竹中沿着蜿蜒的石阶 走上去,那景色真是宜人。难怪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之后,要来这里度蜜月。而509 别墅,也正因为有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来访,以及后来的第二次国共谈判(即周恩 来、潘汉年与蒋介石、张冲)而增辉、而成了莫干山最具特别的老别墅之一。 那时候黄郛把509 别墅称为“白云山庄”。其白云是他与夫人的名字合而为一 的意思。他们夫妇俩没有儿子,认了一个干儿子叫郑性白。郑性白后来就是莫干山 小学的校长,也是黄郛去世后唯一管理黄郛财产的人。 说起来黄郛的财产是很多的。除了山上的509 别墅,山下庾村也有一栋别墅。 他通常是春夏季住山上509 别墅,秋冬季住山下庾村别墅。在庾村他有五十多亩田 地,造了一个白云池、一个牛奶场、一个养马场、一个跑马场。秋冬季节里,黄郛 习惯早起到跑马场跑马,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庾村的早上由于飘坠的山岚,总是显得有些迷雾蒙蒙。而每天这个时候,马夫 总会准时把马牵到庾村汽车站前面,等待黄郛。这时的黄郛总是穿着黑色制服、黑 色长筒靴子、戴着黑色水獭帽,与他的警卫来到马儿前。上马后,黄郛还将披上一 件大红里子和外表黑色的披风。想象这副行头,跑起马来要说多帅就有多帅。黄郛 皮肤白,看上去斯斯文文的,跑起马来却也露将军本色。然而具有将军本色的他, 还是个孝子。1928年底,他刚隐居莫干山不久,就为纪念母亲三十周年忌日,筑了 一个“陟屺亭”(今称清凉亭)。清凉亭,是从瘐村攀登莫干山的门户。它绿顶红 柱,兀立高岗,是一座中国式双层四角方亭。若登亭俯瞰山下,水渠纵横,公路蜿 蜒,村落点点,炊烟袅袅;远眺钱塘江亦隐约可辨。 黄郛当年一定是看准了这里风水独好,才为母亲筑亭的。没想到他这一举措, 不仅成为了一种风景,而且还成为了一种路标,即:一路通荫山街,一路通武陵村。 有人说黄郛山上有一个防空洞,专门用来放贵重东西。其实确切些说,那是一 个暗道。那个暗道在黄郛居室内,就像当年革命工作者的秘密通道。我猜想这一定 是黄郛派人秘密凿成的,以便用来意外不测时逃生。这个当年要“放弃联俄容共政 策”的蒋介石义兄,没想到在他死后第二年,共产党周恩来、潘汉年就来到了他的 509 别墅与蒋介石国共谈判。 应该说黄郛对莫干山还是做了不少事。他从建筑“清凉亭”后,又发起并集资 兴建了“莫干山讲经堂”。1931年夏又发起成立了“莫干山公益会”,并当选为常 务董事。而更重要的是,他在1932年在庾村创办了莫干山小学,让很多穷苦人家的 孩子读书。 莫干山小学设有农事实习场(含蚕种场)、造林场、苗圃、花园、蓄牧场等。 这真是一所高级的乡村小学,学生除了上课读书,还可以参加实践劳作。 莫干山小学大门口,黄郛还建造创办了一个藏书楼(据说是为了纪念其父亲造 的)。藏书楼如今依然安在,只不过它早已不藏书了。它的门口杂草丛生,不远处 现代红砖石柱也添了几个。而莫干山小学,也早已是新建的现代化三层楼教育楼房 了。 那时候黄郛只要住在山下的别墅里,就会抽空招待一些小学工作教职员工,谈 及小学所属农村改进会设一医诊室计划,并设想改变一些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他 对他们说:“有人只知贪图吃喝玩乐,做官发财谋私欲,以二十元一月之工资看不 起,不愿在农村做一真正工作。是没有责任心,不足取。”接着他勉励大家:“只 要努力于国家的工作岗位,改变社会形势,不会没饭吃,没屋住,没钱用的。” 1933年初,已经隐居近六年的黄郛,决定在509 别墅围墙、门楼外的一个空旷 的场地边,开始修筑他的511 别墅。511 别墅原主是美国洋人潘慎文的产业,黄郛 当年与509 别墅一起买下它的时候,嫌它遮挡了509 的风景就把它拆为平地。如今 作为一个政客,隐居这么些年来,说实在黄郛心里也有点闷。于是就想着按自己的 心愿,造一栋取暖设备较好的别墅。 接下来他就自己设计了一栋像车厢一样长长的别墅,上面画着四五个取暖壁炉 的烟囱。并承包给了一个工匠头头,让他们务必按照他设计的去造。而且要选用青 色花岗岩石头,与509 别墅基本配套。 然而事情却富有戏剧性地发生了,正当黄郛把全部心思投入建筑511 别墅的时 候,蒋介石忽然命令他北上。尽管隐居期间蒋介石对他有过多次征召,曾任命他为 驻德、驻英公使和江苏省政府主席等要职,但他都一次次地婉言拒绝了。然而这一 次非同以往,这一次是蒋介石的命令;也是他寂寞久了,想出去解解闷的时候。于 是他立马奔赴北平,上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说得实在些,就是 北上帮助蒋介石收拾长城抗战失败的残局。这一点黄郛作为蒋介石义兄,是很够义 气的。 1933年3 月,蒋介石动用了63万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 然而正当蒋介石热衷于消灭共产党时,日本策划并开始了实施夺取热河并进图华北 的阴谋。1933年3 月,热河沦陷。5 月,日军向长城一线发起进攻,直逼北平。驻 守长城的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日军进攻,但南京政府依然没有抗战到底的决心。蒋介 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把“剿除长江流域之赤匪”当作主要任务, 而把北方抗战失败的责任推给张学良。蒋介石小时候的绰号:瑞元无赖。这不是没 有道理。从长城抗战失败这件事情上看,他把责任推给张学良就十足地暴露了他本 性中的劣根性。 1934年4 月,日本发表天羽声明,狂妄地以东亚主人和中国的保护者自居,反 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对此,南京政府只是在形式上表示抗议。而实际上蒋 介石召来黄郛,其目的就是与汪精卫等作出对日外交的决策,并决定与日签订“塘 沽协定”。随后又和日本达成华北与伪满洲国之间通车、通邮协议,并在山海关及 长城各口设立关卡和税卡,开始经济往来。这实质上就等于变相地承认了伪满洲国。 1935年1 月,日本外相广田发表演说,标榜“协和外交”,同蒋介石相呼应。而蒋 介石进一步推行了媚日外交,则遭到了舆论界的反对和全国人民的愤怒。与此同时, 黄郛也逃脱不了蒋介石帮兄的罪名,尝到了辱国的罪责和耻辱。于是就在这年的夏 天,黄郛托病返回了莫干山,欲想重新过隐居生活。 三
1935年夏天,离开莫干山两年的黄郛发现山上又有一批华屋相继落成。他们是 张静江410 别墅、潘梓彝92B 别墅、张啸林546 别墅、杜月笙547 别墅和周庆云从 美人手中购得房产权,后几经修缮改建的69、70别墅,以及他的511 别墅。511 别 墅终于按照他的设计方案落成了,这使他了却了一桩心愿。 511 别墅坐北朝南,长长的一排房子东边略矮一些的那一间,就像一个火车头。 它轰隆隆地不知在黄郛心目中,要开向何处?四个壁炉烟囱,果然像哨兵那样站在 屋顶上。也许人生本来就是一列火车,而黄郛这列火车因为与蒋介石成了义兄,而 开得特别了些。 那年夏天回到莫干山不久的黄郛,感到肝脏不舒服,有时会隐隐作痛。但他没 有太在意,忙着给511 别墅挑选一些新家具。应该说他真的是很想住进511 别墅去 的,并且准备冬天也住在那里。那里每个房间都有壁炉,不会冷也可以看山上的雪 景。这是个颇有诗意的想法,黄郛为这个想法而激动。他不会作诗,就兴笔写了 “莫干山”三个大字。后来就在距511 别墅不远处的一个亭子里,有人把黄郛这 “莫干山”三个字,筑成了一块碑石。 那年头黄郛也许一方面在政治上遭受了辱国的罪责和耻辱,另一方面因身体欠 佳而格外喜欢安静。然而同是国民党元老的张静江,由于出身商人又喜欢热闹,欲 将把莫干山建成一个繁荣热闹的避暑区。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张静江计划在 莫干山建造四座电力上山机,由山脚到避暑区,几分钟可达。经过建设厅有关部门 设计,并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慎昌洋行接洽,四座电机约需70万元。而当时莫 干山在盛夏期间,周末从上海、杭州等地前往的游客经常在万人以上,加上山上常 住的避暑居民,估计四座电机平均每日收费2000—3000元,暑期三个月即可收回成 本三分之一,如将票价改为四角,亦仅轿价的十分之一,一年之间可将全部投资收 回。张静江毕竟是个主办过第一届西博会的生意人,他觉得这样划算的事情不能不 做。于是立即购置机器,开始施工。 应该说黄郛当初耳闻张静江要在莫干山造电机,就颇为不齿。他认为添置电机, 根本没有必要。于是常对人说:“避暑原是有钱人的事。大好避暑胜地,弄得猫狗 都来!现在上海的印度阿山,每礼拜也来凑热闹了,还有什么意思!静江还要造电 机,势非变成一个大世界不可。我坚决反对!”然而张静江对此置若罔闻,我行我 素,照样施工。 黄郛一看事已至此,已非言词所能奏效,心里的肝火就忽然旺了起来。他想无 论如何拼上老命,也要把莫干山从张静江手里争回来。于是他联合当地一批土豪, 并鼓动山下以抬轿为生的农民,由他亲自带领奔赴工地,捣毁机械,将施工人员全 部驱逐。 莫干山管理所在山脚下原驻有警察十多人,他们见黄郛当众声言:“打出事来, 由我担当。”便不敢过问。事后张静江大为震怒,却也无可奈何,此事不了了之。 张静江的电机计划也只得作罢。但张静江与黄郛从此反目成仇,互不搭理。 1935年冬,黄郛突然肝部疼痛难忍,就遂去上海治疗。他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自己患了肝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这意外的打击,使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1936 年初,他终因敌不住疾病的疼痛与折磨,病故于上海。后来家属把他的尸体从上海 运回莫干山,并把他葬在莫干山鹿庾村。 那时候在众多莫干山避暑名人中,只有黄郛是真正叶落归根葬在莫干山鹿庾村 的。他在墓穴中安静地躺了三十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的墓遭毁。 1984年墓又重修。这就是蒋介石义兄黄郛,在莫干山的最终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