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民国导读>30章 茅盾,闻一多,朱自清,巴金,叶圣陶,老舍

导读

作者: 劝学网整理

30章 茅盾,闻一多,朱自清,巴金,叶圣陶,老舍

茅盾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生平

  •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茅盾童年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 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 1927年至1928年又先后完成发表《幻灭》、《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生平简历

  •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著作书目

  •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中国近代诗人、散文作家。

生平

在扬州长大,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并遵父母之命,与武钟谦结婚。因为家贫的关系,他要尽快读完大学,当时的大学一般是四年,但他三年便读完了。他就读北京大学时,是新潮社的创社成员,参与五四运动,亦曾参加平民教育演讲团。其间两名儿女出生。1920年毕业,其后任教中学,五、六年之间,教过七所学校,生活不稳定,年纪轻轻,家庭负担便很重,而造成了他老成持重的性格。1925年,即27岁时,在朋友介绍下,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教书。1929年11月26日,妻子武氏病逝。1931年在伦敦修读英国文学和语言学,次年回国,不久后与陈竹隐结婚。

1948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8月6日胃病复发,12日在贫病交迫下辞世。在《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认为朱自清和闻一多更胜伯夷,“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评价

关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评价,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素伯说散文集《背影》给人以“芳香的迷醉”,叶圣陶说〈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不怎么自然”。这几篇散文“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旅美学人夏志清,则认为〈荷塘月色〉这些文字“‘美’得化不开……读了实在令人肉麻”。

作品列表

  •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
  • 毁灭(1923年;长诗)
  • 散文:
    • 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
    • 背影(1928年)
    • 欧游杂记(1934年)
    • 伦敦杂记(1943年)
    • 你我
  • 语文论述:
    • 新诗杂话
    • 经典常谈
    • 诗言辨志研究
    • 标准和尺度
    • 语文零拾
    • 论雅俗共赏
    • 书评与议文
巴金

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曾用过的笔名

佩竿、极乐、非子、黑浪、赤波、壬平、甘宁、亦呜、李冷、呜希、马拉、春风、一切、李一切、余一、王文慧、马琴、欧阳镜蓉、余三、余五、余七、黄树慧、德瑞、巴金。(复旦大学教授唐金海考证,由巴金证实。)

简历

  •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
  • 1920年8月,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 1921年4月,以芾甘笔名发表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
  • 1923年,先到上海入读上海南洋中学,后到南京。
  • 1925年1月,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附中(1928年改名中央大学附中、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附中,1952年改为南师附中),1925年毕业。
  •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在1928年10月,以巴金为笔名发表译著《脱落斯基的托尔斯太论》,为此笔名最早见于报刊的文章。
  • 1934年11月赴日本留学,1935年8月回国。
  • 1957年7月,巴金和靳以主办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并担任主编。
  • 1960年8月,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
  • 1966年8月,受上海作家协会“造反派”批判,开始强迫劳动的生活,关进牛棚;被《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点名批评。
  • 1977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直至逝世达28年之久。
  • 1983年起连续五次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任职达22年之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超过百岁且在任上去世的国家领导人。
  • 1984年5月,被国际笔会第47届大会推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10月获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1985年3月26日,主持北京西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典礼。
  • 1999年2月8日,因呼吸道感染发高热并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病情反覆,从此未能出院。
  • 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 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一个愿望至死还未实现。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正因如此,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四人帮的非人道迫害。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消息指他曾表示要求安乐死,但因政治原因而遭政府拒绝并封闭消息。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作品

  • 长篇小说
    •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 《火》(共三部),1940-1945,开明书店
    • 《寒夜》,1947,晨光
  • 中篇小说
    • 《海的梦》,1932,新中国书局
    • 《春天里的秋天》,1932,开明书店
    • 《灭亡》,1929,开明书局
    • 《死去的太阳》,1931,开明书店
    • 《砂丁》,1933,开明书局
    • 《萌芽》(又名《雪》),1933,现代
    • 《新生》,1933,开明书店
    • 《利娜》,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憩园》,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四病室》,1946,良友图书公司
    短篇小说集
    • 《英雄的故事》,1953
    • 《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火》(三部),1940-1944
    • 《憩园》1944
    • 《寒夜》,1947
    • 《第四病室》,1946
    • 《复仇》,1931,新中国书局
    • 《光明》,1932,新中国书局
    • 《电椅》,1933,新中国书局
    • 《抹布》,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 《将军》,1934,生活书局
    • 《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沉落》(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 《发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还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 《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猪与鸡》,1959,作家出版社
    • 《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 散文集
    • 《随想录》(5卷)1979-1986
    • 《海行》(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 《旅途随笔》,1934,生活书局
    • 《点滴》,1935,开明书店
    • 《生之忏悔》,1936,商务印书馆
    • 《短简》,1937, 良友图书公司
    • 《控诉》,1937,重庆烽火社
    • 《梦与醉》,1938,开明书店
    • 《感想》,1939,重庆烽火社
    • 《黑土》,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龙·虎·狗》,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无题》,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废园外》,1942,重庆烽火社
    • 《旅途杂记》,1946,上海万叶书店
    • 《怀念》,1947,开明书店
    •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1951,平明出版社
    •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1951,平明出版社
    • 《慰问信及其他》,1951,平明出版社
    • 《大欢乐的日子》,1957,作家出版社
    • 《坚强的战士》,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友谊集》,1959,作家出版社
    • 《赞歌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 《倾吐不尽的感情》,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 《贤良桥畔》,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烟火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序跋集》,1982,花城出版社
    • 《忆念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 《愿化泥土》,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 《控诉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 《十年一梦》,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 《再思录》,1995,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 《静夜的悲剧》,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 译著
    •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
    •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希金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传记与回忆录
    • 《往事与随想》
    • 《巴金自传》,1934,第一出版社
    • 《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理论
    •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1930,上海自由书店
    • 《谈契河夫》,1955,平明出版社

荣誉和奖项

  • 1982年 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 1983年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1984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 1985年 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
  • 1990年 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 1990年 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 1999年 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 2003年 “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书目

  • 《巴金选集》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全集》二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短篇小说集》(一至三卷),1936-1942,开明书店
叶圣陶

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的第一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他最重要的工作原动力是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

生平简历

  •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新的教科书。叶圣陶在吴县第五高等小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
  •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生平

早年生活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三年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后来他被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学校任教,同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籍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文学推广运动

受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名新文化运动)影响,叶圣陶终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动文学运动。他曾参与北京大学的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出版小说、新诗、小品、文学批评及剧本等各种文学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成为文学家开办的书室“朴社”的编辑。

1936年,与茅盾及洪深参立“中国文艺家协会”。1941年,他成为了《文史教学》的编委会成员。叶圣陶亦是当时的反日组织“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的始创者。

政治生涯

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吐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教育及新闻理念

叶圣陶认为,教育及传媒是分不开的。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文学为人生

叶圣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动情地写道: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里,乡镇和农村,我写在那些地方观察到的事物。作为一名老师,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记录下来。在一些相当基础和浅显的层面,我关注着中国革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也记录下这些事情。”

—Hsia, C.T., 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引自59页。

他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人们的生活得到灵感。他相信文学作品不仅是用来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读者思考现实的工具。他感觉有义务去让读者知道在他们周围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为什么想要将文学和新闻报道联系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也被用来唤醒青年对社会的关心与敏感。这个观点如同新闻工作者讲述真相的基本原则。叶圣陶也以记者为毕生职业。

易读性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原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记者生涯

“我的第一职业,我会说,是个编辑。”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 叶圣陶说。 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工作的起点。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

在1930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他开始编辑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

“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对叶圣陶来说,做一个编辑不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而成为了一项职业。“在编辑当中粗心是不允许的,你必须自己检查所有的文字。编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出版物,他们的报道和他们的读者。” 编辑在检查最终成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叶圣陶认为 “认真” 对一个成功编辑的关键。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这一观点。

叶圣陶的一生致力于编辑与出版。 他从未停止过于自己“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 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庭一并移居到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

叶圣陶的出版物

叶圣陶将一生投注于新闻业。 1925年到1929年是叶圣陶出版工作的新时期。他编辑了很多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下面是他的部分著作:

现代出版业的新纪元

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它也是一位伯乐。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编辑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

创办《公理日报》

五卅运动背景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一起血腥惨案,被称为五卅运动。大约2000名上海工人和学生加入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反帝国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压迫并要求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示威者怒吼道“打倒帝国主义!”。遍及全中国的工人以全体罢工和集体示威游行的方式策应着这次活动。而后英国警察以暴力镇压示威者,早这起事件中造成12名中国人死亡。到6月1日有超过20名中国人被杀害。

“谁来讲述真相?”

没有一家上海报纸报道这起惨案。首页新闻大多是中国京剧演员的闲谈。上海报纸因为当局施压拒绝提及这起事件。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当众指责道“为什么新闻记者们如此无情地对这起骇人的血案熟视无睹?为什么他们这么害怕真相?可笑的事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叶圣陶因此与郑振铎和胡愈之(1896年-1986年)一同创办了《公理日报》 他们不顾帝国主义强力压迫,全景展示这起惨案,是为了唤醒有良知和爱国心的普通大众。同时也为了推动“五卅精神”在中国的传播。

新闻报道新方式

为了更多的报道真相,《公理日报》提供了大众的讨论场所,名叫“社会裁判所” ,以鼓励读者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观点看法。叶圣陶和其他《公理日报》的编辑们激烈的批评社会的不公。这份报纸起到了对专制政权的监督者作用,同时在早期中国现代社会中启蒙了“新闻自由”的观念。

由于财政困难和编辑们的意见不一,《公理日报》最终在创立22天后停刊。叶圣陶从没有停止追踪真相。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他参与到反抗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为民主国家的新闻自由而奋斗。

对文学的贡献

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

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

叶圣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叶圣陶不仅写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人们的余暇。“……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训练而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摘自—叶圣陶,《过去随谈》46页)

儿童文学: 培养年轻的心灵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语言与修辞 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为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注入外语元素 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写作形式成为许多作家效仿的对象。他承认阅读一些西方小说家的作品,对他的写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英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 ” 他的作品是反思与思辨的。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实而客观的观察。叶圣陶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新闻记者。对现实的观察成为了他写作的源泉,他它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叶圣陶的作品

  • 文学
    •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1918
    • 《雪朝》 (与朱自清等人合蓍) (诗) 1922
    • 《隔膜》 (小说集) (1922)
    • 《稻草人》 (小说,早年童话集) 1923
    • 《火灾》 (小说集) (1923)
    • 《线下》 (短篇小说) 1925
    • 《倪焕之 》 (长篇小说) 1929
    •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 1931 .
    • 《文心》 (教育) 1934(与夏丏尊合著)
    • 《未厌居习作》 ( 散文) 1935
    • 《圣陶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集) 1936
    • 《叶绍钧选集》 (文选) 1936
    • 《略读指导举隅》 (教育) 1946, (与朱自清合著)
    • 《儿童文学研究》 1947
    • 《精读指导举隅.》 (教育) 1948
    • 《写作杂谈》 (教育) 1951
    • 《叶圣陶童话选》 (童话) 1956
    • 《叶圣陶出版文集》 (文选) 1958
    • 《抗争》 (短篇小说) 1959
    • 《夜》 1959
    • 《平常的故事》 1959
    • 《微波》 1959
    • 《箧存集 》 (诗) 1960
    • 《潘先生在难中》 (短篇小说) 1964
    • 《叶圣陶散文》 (散文) 1983
    • 《我与四川》 (散文和诗) 1984
    • 《文章讲话》 (与夏丏尊合著) (教育) 1997
    • 《文话七十二讲》 (教育) 1999, (与夏丏尊合著)
  • 杂志
    • 《礼拜六》
    • 《上海时事新报》
    • 《上海民国日报》
    • 《文学周报》
    • 《公理日报》
    • 《国文月刊》
    • 《苏州评论》
    • 《妇女杂志》
    • 《小说月报》
    • 《中学生》
    • 《开明少年》
    • 《中国作家》
    • 《人民教育》
    • 《中国语文》
    • 《诗》
    • 《光明》
    • 《国文杂志》
    •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老舍

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生平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京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注1)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伦敦会缸瓦市堂的英文夜学学习并参加宗教服务。1922年接受洗礼。同年在南开中学的一次讲演中他说:“为了民主政治,为了国民的共同福利,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必须预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注2)

1924年秋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并开始创作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其间创作了《猫城记》、《离婚》、《老舍幽默诗文集》、《骆驼祥子》、《文学概论讲义》等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回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自1950年起老舍写下了以话剧《龙须沟》为代表的大量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新生活,歌颂共产党。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同时期创作的话剧《茶馆》是体现老舍文学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

1962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遭到批判,老舍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国后将旅日见闻写成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没有获准发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笔。此后老舍试图参加文艺工作队,想通过写快板、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也未获批准。1966年春,老舍独自前往北京郊区顺义县以养猪而闻名的陈各庄,跟那里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准备写科学养猪的快板。

江青评价“老舍每天早上要吃一个鸡蛋,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1966年8月23日,老舍等29人被红卫兵装到国子监孔庙,在震天的口号声中,跪着被轮番殴打,3小时后,被拖回单位,老舍继续被毒打至深夜,最后因为稍有反抗,被斥为“现行反革命”,抓到派出所。遍体鳞伤的老舍,终于被接回家,第二天要求继续到单位报到。第二天,老舍独自前往太平湖,在那里不吃不喝坐了一整天,深夜,投湖自杀。同日,老舍家聚集来了许多红卫兵,舒乙偷偷拿着父亲的血衬衫,找周恩来请求保护。25日清晨,老舍的尸体被发现。26日,舒乙拿着北京市文联开出的介绍信:“我父舒舍予自绝于人民,特此证明”,老舍遗体得以火化,按照"上面的规定",不准留骨灰。

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茅盾致悼词,为老舍平反昭雪,恢复其“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和茉莉花茶。

老舍一生创作了九百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舒乙等人认为老舍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对满族的隐含的、深沉的、难以言语的真挚的感情。

家庭

  • 夫人胡絜青,著名画家。1931年7月于北京与老舍结婚。
  • 长女舒济,老舍纪念馆馆长。
  • 儿子舒乙,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 次女舒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 三女舒立。

注释

  1. 《‘五四’给了我什么》,《老舍文集(十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2. 《双十》,《老舍文集(十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