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三章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


一、跟着毛泽东、朱德学打仗, 学到了指挥作战的精髓。

在战争年代,粟裕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军事,他的成长道路是从战争中学习战 争。

从 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开始,到参加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粟 裕一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身在军队最基层和战斗第一线,学军事的注意力却 放在高层次战略决策和战法问题,在实战中学到了毛泽东、朱德指挥战争的精髓, 从红军的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高级指挥员。50 多年后粟裕回忆这段历程,深有 体会地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 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找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 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74—75 页。)

南昌起义部队向广东进军,沿途同国民党军队打的都是正规战,两军对阵,正 面交锋,谁把谁打垮就是胜利。后来,起义部队几经消耗,只有几百人了,不能再 按老办法打了。朱德、陈毅决定把部队带上山打游击,在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 义县西边一带活动个把月,上上下下都觉得这样搞有出路。根据形势变化,战略战 术要从打正规战转变为打游击战的认识,就这样在实践中产生出来了。湘南起义以 后,朱德、陈毅运用打游击性运动战的新战法,创造了以 1 个团的兵力打败许克祥 5 个团的以少胜多的范例。粟裕细细体察这段亲身经历,从失败和胜利正反两个方 面学习军事战略转变的道理。

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和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新成立的红四军和敌人周旋 所采取的战争形式,初期以游击战为主,也有比较初级的运动战,后期则是游击战 和运动战相结合。红军的军事训练不同于国民革命军,完全从实战出发,适应新的 战略战术要求,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部队活动和作战区域都是大山,平时特别重 视爬山训练,提高官兵山区作战机动能力。粟裕在连队当指挥员,每天起床第一件 事就是集合部队爬山,不管山多高,粟裕带领大家一个冲刺到了山顶,休息几分钟又快步冲下山来,完成任务再吃早饭。夜战训练也是重点课目。有的战士头脑里残 留不少迷信思想,夜晚在荒山坟地摸爬滚打,怕碰上“鬼”。粟裕给他们讲科学知 识,以科学破除迷信,夜晚和大家一起操练,消除战士的顾虑,把连队锤炼成“夜 老虎”。部队弹药奇缺,1 支枪一般只有 3 发子弹。这 3 发子弹怎样使用,粟裕专 门作了规定:冲锋前打一两发,打的是排枪,造成声势,压倒敌人。接着大家端着 枪勇敢地往前冲,节省子弹,不准打枪。第三发留在追击时用。平时训练,谁都舍 不得打实弹。因此,粟裕特别重视射击训练,每天组织全连苦练单手无依托举枪瞄 准,许多人练出了好枪法。粟裕在二十四师教导队时练过手劲、臂力,现在练得更 强壮了,单手举枪瞄准,可以坚持 20 分钟,瞄准和射击精度很高,在部队很有点 名气。

上井冈山不久,毛泽东、朱德就总结提出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 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 16 个字听得明,记得牢,包含的道理弄 得清,粟裕把它作为学习军事指挥的好教材,熟记在心,结合战例细细体会,举一 反三运用。

朱德用兵灵活机动,对付不同的敌人,采用不同的战法。粟裕在朱德直接指挥 下作战,连连取胜。打歼灭战是红军作战的基本方针,战略战术的运用常以歼灭敌 人为作战目的和获胜标准。对付战斗力不强、一打就垮的敌人,朱德常常采取穷追 猛打的战法;对付战斗力较强的敌人,则运用迂回包围战术。井冈山第二次反“进 剿”作战,粟裕跟随朱德向江西遂川一带运动,突然遇到了江西国民党军第三十一 军一部。该部是地方部队,战斗力不强,和红军刚一接触就慌忙后撤。朱德立即命 令追击,一面领着部队跑步猛追,一面不停地督促大家:“快追,快追!”粟裕带领 全连跟着朱德军长连续追了 35 公里。粟裕和红军战士天天练爬山,体力强,耐力 好,追得敌人一个个气喘吁吁,溃不成军,结果俘敌营长以下官兵 300 多人,缴枪 250 多支。粟裕把这种迅猛追击总结为歼灭敌人的一种战术。

1928 年 6 月,粟裕运用毛泽东、朱德讲授的战法,在七溪岭打了一个漂亮仗, 展示了这位年轻军官的勇气、胆识和指挥才能。那时,蒋介石国民党抽调湘、赣两 省各 5 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进剿”。湘敌吴尚部 5 个团由茶陵向宁冈推进,赣敌杨池生、杨如轩部 5 个团由吉安向永新推进。毛泽 东、朱德指挥红军,对战斗力较强的湘敌采取守势,集中兵力打战斗力较弱的赣敌。 红军主动撤出江西永新县城,退到根据地中心地区宁冈,把主力集中在敌人进攻的 必经之路新、老七溪岭,控制要冲,寻机歼敌。粟裕那时在二十八团当连长。朱德 命令粟裕控制老七溪岭。粟裕率领全连迂回赶到时,赣敌右路先头部队已抢先占领 了老七溪岭制高点。粟裕组织部队多次攻击,从早上打到中午,都没有成功。经过 半天激战,双方都很疲劳了,枪声一停,敌人一个个躺下休息。粟裕却成竹在胸, 他抓住时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时隐蔽接敌,突然发起攻 击,出其不意,突破了敌人防御阵地。七溪岭山峦重叠,地形险要。粟裕冲在最前 面,迅速冲上了制高点。他回头一看,发现只跟上来 9 个人,连队其他人还在后面。

粟裕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怎么办?退下去,等于又一次攻击失败;冲过去,敌 众我寡,力量悬殊,危险性很大。狭路相逢勇者胜。粟裕没有犹豫,当机立断,把 9 个人分成两组,6 人控制制高点,接应后续部队,自带 3 名战士,越过山顶,猛 追逃敌。翻过山坳,粟裕发现有百余名敌人猬集在一起,立即冲上去,大声喊道: “放下枪,你们被俘虏了!”留在制高点的司号员十分机灵,在山顶吹起了冲锋号,

旗手又不停地挥动手中的红旗。敌人一时懵了,不知道红军上来了多少人马,后面 还有多少人马,吓得乖乖地缴枪投降。粟裕命令俘虏把枪机卸下,背着枪下山,4 人押了上百名俘虏。敌人完全被粟裕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气概镇住了,没有一人敢 乱说乱动。粟裕的精彩指挥,迅速在红军中传开,被誉为“青年战术家”。在朱德 指挥下,这次战斗取得了歼敌 1 个团、击溃 2 个团的重大胜利。红军趁胜追击,一 直追到永新,重新占领永新县城。红军官兵中很快流传开了两句顺口溜:“不费红 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指杨池生、杨如轩)。”

这次战斗胜利,粟裕进一步深刻体会到了毛泽东、朱德坚持井冈山斗争所采取 的战略和作战方针的正确:对湖南采取守势,因为湖南的敌人是地方军,有一定战 斗力;对广东不主动惹它,因为广东的敌人是正规军,战斗力较强;对江西则采取 攻势,因为江西的敌人是从云南开来的,既水土不服,又不愿为江西的军阀老财卖 命,士气低落。粟裕把这种战略、战法概括为“打弱不打强”。在兵力使用上,毛 泽东、朱德很注意发挥各支部队的特长:战斗力较强的团用在打迂回、打进攻,战 斗力中等的团用在协助正面攻击,战斗力较弱的团用在牵制和骚扰敌人。同时还注 意针对敌人弱点作战。从云南来到江西的杨池生、杨如轩部,官兵大都抽鸦片,刚 过足烟瘾时部队很有一些战斗力,可以打几个冲锋,往后就不行了。摸准了这个特 点,毛泽东、朱德便命令红军先和敌人“熬”,“熬”得他们烟瘾发作,又流鼻涕又 流眼泪,哈欠不断,一点精神也提不起来,这时红军一个冲锋,就把他们冲垮了。 粟裕在实战中学习,在实战中体会,学战略、学战法,提高实战本领,一点一滴地 增长军事才干。

二、红军基层部队的党代表。

毛泽东的建军主张和根据地建设思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朱德、毛泽东分别领导的两支红军部队井冈山会师以后,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

队这个重大课题,摆到了毛泽东和朱德面前。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极大的精力, 亲自领导了军队的全面建设和改造:在红军中肃清旧军队习气的残余,与旧军队的 旧制度、旧思想、旧作风、旧习惯彻底决裂,把贫苦农民、知识青年、旧军人改造 成无产阶级的革命军人,按照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建设一支中国共产党绝 对领导的人民军队。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粟裕还是一名基层干部,他经历了军队建设 和改造的各个重要阶段,又爱思考问题,对毛泽东的主张和建军思想体会很深,得 益很大。后来他独当一面领导革命和战争中,对军队和根据地建设所采取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做法,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都可以从他在井冈山战争时期跟着毛泽东、 朱德学习找到源头。

1928 年 4 月底,毛泽东、朱德在砻市龙江书院文星阁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 接着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两个会议,一个主题,都是研 究建军原则。作为连队党代表,粟裕参加了这两次会议,直接聆听毛泽东在会上讲 话,阐述建军原则。精深的马克思主义道理,毛泽东讲得通俗生动,许多没有文化 的泥腿子、庄稼汉一听就懂,牢记心里。毛泽东在会上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 意”,详细解说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与保持人民军队本质的关系。粟裕跟 随朱德、陈毅转战粤、闽、湘、赣边途中,经历过几次卓有成效的整顿和整编,军 队面貌大变,但回想起来,粟裕感到毛泽东阐述得最深刻,说到了根本上,说到了 最关键的问题,也说到了大家心里。

不久,毛泽东又召开了一次连以上党代表会议,再次讨论建军原则问题。粟裕 在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学习时,接受了不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 原理教育,但二十四师的教育特别是军事教育,基本上沿用的是旧军队那一套,强 调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现在,粟裕这样来自基层连队的政工干部,能够和毛委员 等领袖人物坐在一起,平等商讨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这本身就是新的建军思想的 生动体现,粟裕感到心情特别舒畅。他联系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在会上毫无顾虑地发表了不少看法。就在这次会上,毛泽东重申了“三湾改编”, 时确定的“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军队 的领导。朱德、陈毅领导南昌起义部队在大庾整编的时候,特地派党员担任连队的 领导干部,加强了基层党的力量,但党支部还只是建在团上。毛泽东的“支部建在 连上”这个建党措施,就使党的工作在部队基层扎了根。粟裕经历了这个过程,又 在连队担任党代表,深深感到毛泽东的主张高明,意义重大,衷心拥护。回到连队, 他按照毛泽东的教导,认真发展党员,很快把中共党支部建立起来,成为连队的战 斗堡垒。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粟裕多次调动工作,一会儿任连队党代表,一会儿任连长, 每次调动都是为了加强连队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加强政治工作。连队新成份和解放 过来的战士多了,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上级便调粟 裕去当党代表。某个连长军阀作风严重,需要调离。连长谁来当?上级又想到了文 武双优的粟裕,于是他便由党代表改任连长,既负责军事工作,又做政治工作。

在旧军队里,官大一级压死人,长官打骂和体罚士兵是常有的事。红军是新型 的人民军队,毛泽东早就明令实行官兵平等,建立全新的官兵关系,规定长官不得 随意惩罚士兵,特别是废除了肉刑。但由于红军中一部分部队来自旧军队,一部分 军官原来就是旧军队的长官,习惯了过去那一套,军官打骂士兵的风气一时还比较 盛行。粟裕坚决拥护毛泽东倡导的官兵平等原则,在自己连队废除了肉刑,但受旧 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遇到一些做了坏事的人,觉得还是要给他一点苦头吃,不然 改不过来。连里有个通信员喜欢赌博,屡教不改,一次他正在赌钱被当场抓住了。

粟裕很生气,就对他罚站,命令他脚跟并拢,两腿半弯曲下蹲,双手举起。大家把 这种惩罚架势称为“两腿半分弯”,身体再壮的人,这样站久了也受不了。这个通 信员虽然吃了苦头,但嗜赌的恶习还是改不了。为了教育这个人彻底改掉恶习,粟 裕想了很久,最后觉得还是应该给他讲明道理。后来,这个人又一次赌博被抓住。 粟裕这次没有罚他,把他叫到连部,耐心地同他谈话,讲赌博的坏处,讲革命战士 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和旧的恶习决裂,一连讲了两个小时,讲得他掉下了眼泪,既 痛心又羞愧,发誓以后决不再赌博。这个通信员明白了事理,果然不再赌了,还检 举别的经常赌博的人,协助连队干部做好禁赌工作。粟裕从这件事深刻体会到了政 治思想工作的威力,感慨地说:“对待自己的同志,舌头比拳头还灵啊!”

在粟裕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很牢固的观念:只要是毛泽东、朱德提出的,坚决照 着去做,没有错!井冈山斗争时期部队生活很艰苦,那时布匹缺乏,即使有钱也难 买到,军衣都是自己动手缝。有时领到的是白布,又没有染料,怎么办?粟裕和大 家一起找来锅底灰,放在锅里煮,再把白布放进去染成灰黑色。连里没有人会做衣 服,怎么办?粟裕第一次做裤子时,先把身上穿的裤子脱下来,沿缝线拆开,分成 一块一块,再照着样子剪裁,照着样子一针一针缝。做一条新裤子,同时还要拆一 条、缝一条旧裤子,自己做的新裤子穿在身上感到特别高兴。天气冷了,部队缺之 棉衣,毛泽东、朱德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穿棉衣,把棉衣让给伤病员。粟裕 带头响应。

部队的伙食费,除粮食外油盐和菜每人每天 5 个铜板。那时按市价 1 块银元可 以换 330 个铜板。每个星期还可以分一次节余的“伙食尾子”。战士们用这仅有的 属于个人的一点钱,买来最便宜的油豆腐打“牙祭”。粟裕和战士们相处像兄弟, 大家都爱把他请去,一起吃得很开心。主食几乎餐餐吃红米、南瓜。南瓜吃多了胀 肚,不舒服。战士们风趣地编了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 餐餐吃得精打光。”歌谣生动地唱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粟裕很喜欢 这支歌,经常和战士们一起高唱。由于敌人封锁,生活上最困难的是缺少盐。长期 没盐吃,行军、作战没有一点力气。粟裕便和战士们一起把长在房屋墙脚下的一种 白毛刮下来,熬成硝盐。这东西又苦又涩,但总比没有盐要好。有时部队筹款多了, 就能发点零花钱,多的时候一人一次可以发四五元,大家便用来剃头、买牙刷、肥 皂,有时候还可以买只鸡改善生活。多数时候是连续几个月不发 1 元钱。部队生活 虽然艰苦,但从朱军长、毛委员起,吃的穿的用的都一样,当官的没有一点特殊。 只有军医受优待,每月给发 10 元零花钱,因为部队军医很少。而旧军队官兵差别 很大,当官的还克扣当兵的军饷,所以常常有闹饷的事。红军中官兵一个样,从来 没有闹饷的事发生。

在红军驻地到处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红军中官兵夫薪饷吃穿一样,军阀 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部队吃的粮食都是自己从山下往山上挑的。有一次,朱 军长开会回来,走在路上正好遇到挑粮队伍,就跳下马抢过一条扁担,和大家一起 挑了起来,还让人把体弱同志的粮担放到马背驮上。红军中很快传开了“朱德记”扁担的佳话,一直从井冈山时期流传到现在。粟裕在和战士挑粮的时候,亲眼看到 过朱军长挑粮和那根写着“朱德记”3 字的扁担,心里热乎乎的。粟裕从这里看到 了伟大革命家的榜样力量、人格力量,看到了毛泽东建军思想的真谛。

几十年后,粟裕回忆起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倡导的官兵平等原则,有 一段极其深刻的论述:“也许现在的青年人不能体会到官兵平等、废除肉刑这些基 本制度所产生的强大威力,因为他们是在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而当时, 这些基本制度,唤醒了被压迫者长期被压抑着的人的尊严,激发着对未来美好的无 限希望,成为大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牺牲的强大力量。这些新型的制度,是进行 政治工作的强大武器。那时对于红军最有力的宣传就是:‘红军官兵平等’,‘红军 不打士兵’。这简单的语言,对劳苦农民和广大士兵,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它是红 军阶级本质的具体体现。”(《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粟裕参加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在斗争实践中确立了根据地建设的思 想,这对他以后独立领导和支撑一个战略地区的武装斗争,并且取得重大胜利,奠 定了很好的基础。

南昌起义部队潮汕失败以后,朱德、陈毅率余部艰苦转战,一直想寻找一个革 命立足点。南昌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的时候,毛委员领导的井冈山红色根据地已经 初具规模。粟裕上井冈山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革命有了一个“家”了,再也用不着像 陈毅形象比喻的那样做“釜底游魂”了,心里无比喜悦。

在朱德、毛泽东领导下,粟裕带领连队积极参加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湘 南起义以后,部队打下一个地方,夺取了政权,也要做群众工作。粟裕把两种做法 进行对比,仔细思考:湘南起义以后做群众工作,重点是扩大红军,较多从军事上 着眼。上井冈山后,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两件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了。粟裕觉得井 冈山的做法高明得多了。毛泽东规定所有部队都要做社会调查。粟裕带领连队完成 一天的训练任务后,就按照军部发给的社会调查表要求,认真进行调查:驻地的地 主、富农、中农、贫农各有多少,各占多大比例,各阶层分别占有多少土地及所占 土地的比例,群众斗争情况,当地工价、物价,地方农产品、土特产品生产情况, 地形特点,河流宽窄、深浅及流速、流量、流向,粟裕对每一项都了解得很细,除 了把调查情况写成报告上报外,还和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把调查的过程变成学政治、 学经济、学军事、学阶级斗争的很好途径。

每到一个新区,粟裕都积极参加建立中共地方党和政权的工作。他总是先物色 对象,然后有目的地让他送情报,经过几次考验,任务完成得都很好,就作为建党 建政骨干,地方党组织和政权很快建立起来了。毛泽东常说:人不能老走着,老站 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红军的屁股。毛泽东用幽 默、形象、通俗的语言和比喻,说明了中国革命富有创造性的一个伟大思想。毛泽 东把武装斗争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领导方法,概括成好懂好记的两句话: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保证部队参加根据地建设工作制度化,对纠正单纯军事观点起了重大作用。耳提面命,粟裕在井冈山经常直接聆听毛泽东讲 革命道理,结合实际体会,认识不断提高。

1928 年夏天,井冈山根据地红军遭受了“八月失败”,这件事从反面教育粟裕, 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提出的根据地思想的重要意义。

红军初创时期流寇思想、乡土观念、极端民主化比较严重,一些人不愿意在农 村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认为老在山沟里哪能打天下。还有人觉得老住在一个地 方,土豪打完了,没有猪肉、鸡子那些好东西吃了,总想打到外面去、打到城镇去。 这种错误思想很容易接受党内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中共湖南省委派杜修经来井冈 山,趁毛泽东不在的时候,把红四军主力二十八团、二十九团都拉到湘南去了。第 一仗就是打郴州。战斗开始还顺利,打下了郴州县城,缴获颇丰。黄昏敌人反攻了。 红军一梯队和二梯队相继垮下来,只好退出郴州,缴获的两房子枪支弹药全丢掉了。 粟裕那时在二十八团三连任连长,奉命掩护部队撤退,经资兴,转战到了桂东。由 湘南暴动的农民武装发展建立起来的二十九团乡土观念更重,战斗一失利部队就散 了伙,战士们都往老家跑。这就是军史上说的“八月失败”。毛泽东闻讯,带了 1 个营到桂东来接二十八团,并且交代留在井冈山的三十一团,见面不准讲二十八团 的缺点和失误。二十八团受挫后情绪低落,粟裕听说毛委员亲自来接大家,心情非 常激动。两支部队见面,战友重逢,倍感亲密,有的同志说这是第二次会师。

在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去湘南的时候,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乘机对井冈山根 据地发动了“会剿”,出动 4 个团占领了宁冈的茅坪,向黄洋界。肖口进攻。守山 的红军只有 1 个营,他们运用毛委员的战略战术,利用黄洋界有利地形迷惑敌人, 打击敌人,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井冈山根据地转危为安。红军战士套用京剧 《空城计》的唱腔,编了一段唱词,叫《空山计》,歌颂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很快 在红军中传唱开了。1978 年春天,粟裕重访井冈山登黄洋界,情不自禁地唱起了 当年唱熟的《空山计》: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 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 我举目抬头来观看, 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 只因我农民斗争少经验, 三十一团分了兵, 二十八团又离开了永新。 你连占我宁冈茅坪多侥幸, 贪而无厌又来夺我的五井。 你既来就该把山进, 为何在山下扎大营?

你莫要左思右想心不定, 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援兵。你上得山来我别无敬, 我准备了红米南瓜,南瓜红米, 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

我毛泽东在黄洋界上把驾等, 等候你到此谈谈心。

1928 年 10 月上旬,湘赣边界共产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离茅坪镇几里地的步 云山召开。会议针对“八月失败”造成的损失,既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又批 驳了一味主张分兵,东流西走,走州过府,不要根据地的流寇主义。毛泽东在茅坪 八角楼写下的那篇著名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为这次党代 表大会写的决议案的一部分。粟裕参加了这次会议,受到很大教育。他根据自己的 理解和体会,把毛泽东的根据地建设思想概括为两句话:打仗是为了建设根据地, 建设根据地是为了给打更大的胜仗创造条件。

1929 年 12 月底,中共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 即著名的“古田会议”。粟裕参加了会议。对于粟裕来说,参加这次会议,是对毛 泽东建军思想的一次系统学习,也是对红四军中共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影响的一次系统清理。会议制定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制度,粟裕 打心眼里拥护,在以后几十年的军队工作中,不管客观条件如何变化,按照“古田 会议”决议精神建设部队,始终是粟裕严格遵循的最高原则。

三、进军赣南、闽西。在新的作战中学习战略决策和指挥。

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较好,反动 统治力量薄弱。但井冈山地区经济落后,范围狭小,缺少回旋余地。它西有湘江, 东是赣江,都是流急水深,不能徒涉,限制了红军的行动;向北是九江、南昌、武 汉、岳阳等大中城市,向南是国民党军力强大的广东。从战略和发展观点看,以井 冈山作为红军的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但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从政治、经济、 军事、地理和群众基础种种条件分析,紧相毗邻的赣南、闽西,可以在 30 多个县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有条件发展成为大块根据地。1928 年 12 月,彭德怀、黄公略 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主力上了井冈山。蒋介石集中湘、赣两省 6 个旅约 3 万兵力, 对井冈山发动以前未曾有过的联合“会剿”。1929 年 1 月 4 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前 委、红四军军委、红五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及边界各县中共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 1 父,作出了红四军向赣南出击,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的决定。10 天以后的 1 月 14 日,粟裕跟随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自离井冈山,出崇义,战大庾,折南 雄,过三南(全南、定南、龙南),经瑞金,血战大柏地,攻占宁都城,一路征战,

历时 3 个月。对红军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长距离战略转移。粟裕亲身参加了这段 历程,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种转移,认为它既是退却,又是特殊形式的进攻,即从一个方向和区域向另一个更有利的方向和区域去求得发展。粟裕就是这样不断在实 践中学习、思考,加深对毛泽东、朱德的战略思想和用兵之道的理解。

四军下井冈山第一个目的地是大庾,在大庾城东北与赣军 3 个团激战失利,二 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身负重伤,不幸牺牲。何挺颖是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优秀政治 工作领导干部,深受粟裕和官兵爱戴。粟裕听说何党代表牺牲,十分悲痛。

红军沿粤赣边界转战。蒋介石前堵后截,穷追不放。红军连战失利,陷入被动。 1 月底的一天凌晨,红军突然遭到赣军刘士毅部袭击。粟裕所在的二十八团担任后 卫。二十八团团长林彪却拉起队伍就走,把毛泽东、朱德和军直机关都抛在后面。 红四军领导机关身边只剩下 1 个后卫营掩护,情况危急。后来,毛泽东带着机关干 部冲出来了,朱德等却被打散了。粟裕带着连队来到一个叫圣公堂的地方休息,听 说军长失散了,急得就像天塌似的。战士们个个心中悬着一块石头,为军长的安危 担心,都打不起精神。二十八团是参加南昌起义的老部队,粟裕担任过起义总指挥 部的警卫班长,行军作战,朱德总是和二十八团在一起,对粟裕很器重。粟裕和战 士们也都敬重、热爱朱军长。下午 4 点多钟,朱德脱险回来了。粟裕和官兵们看到 军长安然无恙,非常高兴,士气顿时高涨起来了。不幸的是朱军长的爱人伍若兰被 敌人抓去了,后来惨遭杀害。

毛泽东、朱德和红四军前委都在认真考虑如何摆脱敌人,变被动为主动?前委 曾决定分散活动,但分散很可能被各个击破,很快放弃了这个计划。爱动脑子的粟 裕也在思考:在敌占区活动,长距离转移,面对敌人的围歼和种种不利条件,如何 处理好走与打的关系,争取主动?粟裕认为,只有走得好才能走得脱,既尽量避免 对我不利和不必要的战斗,保存有生力量,又能选择有利时机,打击敌人,夺取主 动权。粟裕认为,走好是打好的前提,打好了才能走得更好,始终掌握着打仗的主 动权。粟裕在战略转移中思考得到的这些真知灼见,在以后的战争实践中不断被深 化,被丰富,成为粟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这时已是隆冬,部队穿行在崇山峻岭,山岭一片冰雪。红军战士身上穿的还是 单衣,而且都已破破烂烂,山风劲吹,冻得瑟瑟发抖。毛泽东、朱德指挥官兵不停 地走着,每天五六十公里。粟裕想的和毛泽东、朱德正在指挥红军做的是那样地一 致:用走得好来实现打得好,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粟裕越走越感到脚下生风。连 续的急行军,炊事担子掉在后面,赶不上为大家做饭。粟裕和战士们想出了“快速 煮饭法”,他们每人带一个搪瓷缸子,一到宿营地,各人往自己的搪瓷缸子里放一 把米,加上水,一个班烧起一堆篝火,把缸子放在火中,大家围着火睡觉,等到醒 来时饭也熟了,吃过饭接着走,既省事又省时间。粟裕在走的过程中学到了毛泽东 的战略战术。

粟裕和红军战士们继续向东疾走,经瑞金北部,向大柏地前进。国民党军依然 在后面紧追。红军好长时间没有打仗了,一直被国民党军追着跑,战士人人心中憋 着一股气,燃烧着一团火。朱德军长照例跟着二十八团行军,走在粟裕他们身边。 先是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几个战士装作没有看见朱德,自言自语发起牢骚,大声说:“当军长,不打仗!怕死就让我们来指挥好了!”谁知朱军长接过话茬说:“你 们想打仗吗?打就打!”说罢,军长大衣一甩,粟裕和战士们立即跑过来领受作战任 务。朱德带领大家一个反冲击,很快把尾追的敌人打垮了,还缴了七八十条枪。战 士们兴高采烈,围着军长有说有笑。这一仗并不是偶然的胜利,毛泽东、朱德早就 选好了打击敌人的好战场好战机,朱德军长又因势利导战士的杀敌情绪。敌人一路 紧跟着红军追赶,骄横不可一世,说什么也没有想到红军会突然来个反冲击,被打 了个措手不及。

毛泽东、朱德牵着刘士毅的鼻子走。刘士毅错误估计形势,还以为红军陷入了 困境,急切地想邀功领赏,加紧往前追赶,十五旅更是孤军突出,弱点已经暴露出 来。

农历除夕,红四军到达大柏地。官兵们先是打土豪、送旧年,然后封锁消息, 主力埋伏在离大柏地 10 多公里的石板道两旁山间树林里。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天 下起了毛毛雨,雨停了便刮风,风停了又下雨,粟裕身上穿的单衣湿了又干,干了 又湿,裹在身上非常难受。大约下午 3 点钟光景,刘士毅部大摇大摆地来了,毫无 觉察地走进了包围圈。红军官兵立即开火,双方激战整整一夜。粟裕指挥连队扼守 要隘,把刘士毅部死死堵在伏击圈内。这一仗,红四军歼灭刘士毅部两个团大部, 活捉团长以下官兵 800 多名。这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陈毅 来给中央写报告,称大柏地战斗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大柏地战斗胜利,红军改变了大庾失利造成的被动局面。实践证明毛泽东、朱 德军事战略的胜利,也证明粟裕关于走与打的辩证关系的认识符合实际。红四军乘 胜进占宁都县城。在宁都战斗中,粟裕臀部受伤,被送到卫生队治疗。这是粟裕第 二次负伤。

1929 年 3 月 12 日,部队进至闽西长汀四都镇,接着围歼驻在长汀的地方军阀 郭凤鸣旅,全歼郭旅 2000 多人,旅长郭凤鸣在距城 10 公里的长岭寨被击毙。红军 乘胜占领汀州。这是红四军占领的第一个大城市。很快在这里打开局面,接着建立 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1929 年 4 月蒋桂战争爆发。毛泽东、朱德抓住战机,立即挥师江西,打通闽 西与赣南的联系。闽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5 月 23 日红军进占龙岩县城。按照敌 我力量对比,红军完全可以打下闽西另一个城市漳州,但毛泽东和朱德决定不打。 这是为什么呢?粟裕细细琢磨。原来漳州是福建地方军阀张贞的后方基地,红军如 果打漳州,张贞势必会向蒋介石求救。蒋介石正好乘机派中央军进入福建内地,这 不利于红军在闽西发展和苏区建设。毛泽东、朱德用兵着眼全局,深谋远虑,给了 粟裕许多启示。

1929 年 6 月 22 日,中共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粟裕参加了这 次会议。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住在永定附近一座叫天子洞的大山 半山坡上养病。粟裕带领三连担负保卫毛泽东的重任。粟裕把全连分成两部分,亲 自率领一部分跟随毛泽东身边,另一部分在住地附近活动,严密监视敌人。粟裕每次到毛泽东住地去看望,总是见到毛泽东在聚精会神写东西。粟裕悄悄地走进去, 停留一小会,看看没有事,又悄悄地走出来,不敢去打搅。广东军阀陈维远的部队 就在永定附近,始终未敢进山活动。

1929 年 9 月上旬,红四军发展到 7000 多人。部队又一次整编,粟裕由三连连 长升任一纵队二支队党代表,时年 22 岁。

1929 年 10 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红四军由闽西进入广东,开辟新的根据地。 从井冈山开始,粟裕一直跟随毛泽东转战,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已有很深的认识。 毛泽东从南方数省敌我力量对比出发,提出了“攻赣、防湘、不惹粤”的战略方针。 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方针是正确的。中共中央进军广东的指示显然和毛泽东的一贯主 张不一致。但是中共中央的命令不能不执行,结果部队遭受了很大挫折,中共中央 不得不放弃打到广东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定。

1929 年 11 月初红四军撤回赣南、闽西,继续发展,后来建立了以赣南、闽西 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两个中央政权对立的局面,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粟裕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又从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短短两年多一点时间, 经历 3 次大的战略转移,从战士成长为红军的基层指挥员。他的职务决定他有时能 直接听到毛泽东和朱德的讲话,从中认真学习,吸取营养,但更多的时候是从执行 毛泽东、朱德的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中学习。粟裕平时话不多,但爱思索、想问题、 善总结,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他提供了学习的丰富材料。他从这些曲折中体 会到成功或失败,都与战略出击方向的选择紧紧关联在一起。

他在晚年撰写战争回忆录时说:“出击方向的选择是战略问题。要对敌我形势 作正确的分析,要对具体地域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条件作综合 分析,尤其要注意选择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环节和注意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同时 出击时机的选择也十分重要。”(《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粟裕跟随毛泽东、朱德学习选择战略发展方向问题,得益 匪浅。

四、左倾领导一再指示主力红军夺取大城市。 第二次打长沙,从实践中接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1930 年上半年,全国革命形势发展很快。随着“立三路线”在上海中共中央领 导机关占统治地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也影响了红军作战指导。在错综复杂的形势 下,粟裕随红军部队开始了新的行动,经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战斗历程,受到新的锻 炼和考验。

1 月,粟裕与支队长肖克率二支队随主力红军进军赣南,2 月下旬在吉水、吉安 一带参加消灭单独进犯苏区的唐云山旅战斗。战斗中,一发迫击炮弹打过来,在粟 裕身边爆炸。粟裕只觉得头部被猛地一击,昏了过去。他在地上躺了一会,挣扎着站起来,可是说什么也站立不稳。战士们见他满脸是血,急忙把他送到后方医院, 治疗 3 个多月,6 月初才伤愈归队。根据中央指示,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整 编组成红一军团,粟裕任红十二军五支队支队长。在以后的革命战争岁月中,工作 一劳累,战事一紧张,他就要犯头痛病。解放以后医生检查,发现他头骨里有块弹 片。粟裕这时才想起是消灭唐云山旅战斗头部负伤时留下的。这块弹片直到粟裕去 世遗体火化,才从骨灰中取出来。

8 月,中共中央指示主力红军攻取大城市。粟裕率部由赣南向湖南进军。红军 官兵个个满怀革命激情,斗志高昂,一夜急行军 35 公里,直奔文家市。河水阻隔, 大家顾不得找船摆渡,奋勇游水过去。20 日拂晓,红军犹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敌人 面前,不到 1 个小时,装备精良的敌戴斗垣旅就被消灭了,旅长戴斗垣被打死,俘 敌 1 阗 0 多人。也许是急行军出了一身汗,接着游泳过河着了凉,粟裕当天晚上就 发起高烧,也没有什么药吃,凭着年轻壮实,抵抗力强,蒙头睡了一晚上,第二天 就好了。

8 月底,部队奉命第二次打长沙。粟裕支队的任务是从南面大托铺攻城。这时 的形势与 7 月下旬第一次打长沙时大不一样。长沙守敌达 31 个团,计 10 万人,周 围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有外壕、铁丝网、电网等好几层障碍物。而红军不会搞 近迫作业,连交通壕都不大会挖,又不会爆破,更没有炸药,挖工事的铁锹也很少, 完全没有打坚固设防城市的装备和技术。粟裕利用黑夜掩护,组织部队悄悄挺进到 敌人铁丝网前,破坏敌人工事,挖掘前沿工事。天一亮,敌人发现了红军的意图, 立即组织反击。粟裕便命令挺进到城下的部队撤下来。可是晚上再突到前面去继续 挖时,头天晚上挖好的工事已被敌人破坏了,只得重新来。红军发动了两次总攻, 都失败了,伤亡很大。粟裕心情焦急,同时产生了许多疑问。他冷静对比敌我,认 为以红军现有的力量和装备、技术,根本不具备攻打大城市的能力,在上海的中共 中央提出的“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口号虽然动人,但一时成不了现实,他企盼 早日纠正打长沙的错误决定,避免不必要的过大伤亡。9 月 12 日,毛泽东、朱德 果断下令撤长沙之围。粟裕闻讯称赞毛泽东、朱德决策英明。

第二次围攻长沙历时 16 天,昼夜作战,粟裕连续 10 多天没有很好睡过觉,高 度疲劳。部队转移到醴陵,他竟一觉睡了 2 天 1 夜,才缓过劲来。

部队在株洲、醴陵、萍乡、攸县一带活动,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周以栗为代表, 要主力红军回师打南昌。红军一些领导对打大城市很有兴趣。毛泽东坚决不同意长 江局的决策,反复做工作说服了周以栗,决定改打江西中部的中等城市吉安。毛泽 东指挥红军从湖南向江西杀了个回马枪,10 月 4 日顺利攻下工商业发达的吉安。

中共中央接着又派涂正农来宣传“立三路线”,要红军继续打南昌、九江,会师武 汉。结果涂振农又被毛泽东说服了,同意毛泽东的主张。毛泽东还积极做红军高级 指挥员的工作,在峡江一带不停地开会统一思想。这时毛泽东已经敏锐地洞察到蒋 介石就要向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了,红军应该有所准备,便在 11 月 1 日运用 政治委员具有的最后决定权,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和政治委员的双重身份,和朱德总司令一起签发命令,红军紧急渡过赣江,进到东固地区整训,准备迎击强大 的敌人。

部队在峡江转来转去的时候,担任支队长的粟裕,知道有的领导人仍然热衷于 打大城市,领导层中对红军下一步行动的意见不一致,等待作出最后决定。但粟裕 从打长沙的教训中深切地感到,红军不能再去打南昌、打九江,当务之急是准备对 付即将进犯苏区的敌人。他接到毛泽东、朱德署名的命令,压在心上的一块石头放 下来了。

五、20 多岁的红军师长反“围剿”屡建战功。 毛泽东填词称赞:“前头捉了张辉瓒”。

1930 年冬天,粟裕调到红二十二军任第六十五师师长。军长为陈毅。 1930 年 12 月,蒋介石调集 8 个师 10 万军队,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了第一次军

事“围剿”。红二十二军缩编成第六十四师。粟裕后来担任了六十四师师长,参加 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时年 23 岁。

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总指挥是鲁涤平,部队以平均日行 35 公里的速度, 多路向中央苏区进攻。张辉瓒的十八师和谭道源的五十师,是鲁涤平的嫡系,也是 这次“围剿”的主力。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待机破敌”的作战方针,和朱德一起指挥红军向根据地中部退却,集中 4 万兵力的 绝对优势,在运动中寻机分别歼灭各有 1.4 万人的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红军东渡 赣江,12 月 25 日在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特意写了一副对 联,贴在主席台两旁的柱子上,高度概括了歼敌的战略指导思想,上联是:“敌进 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粟裕反复吟诵, 钦佩这副对联概括得好,短短 46 个字,把红军的战略战术说得明明白白,通俗好 记,称赞它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认真揣摩,细细研究,灵活运用到指挥作战中。 红军第六十四师武器装备比较差,除去几百条土造的“单打一”长枪外,其余都是 梭镖,因此有人称六十四师是“梭镖大队”。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粟裕带领下参 加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取得了辉煌胜利。

毛泽东、朱德原来准备先打谭道源师,两次设伏都没有得到战机。这时,张辉 瓒师孤军深入,弱点逐渐显露出来。朱总司令、毛总政委决定把张辉瓒的十八师一 步步引进龙冈予以歼灭。粟裕领导的六十四师参加了这次战斗。12 月 29 日,张辉 瓒师被诱进入龙冈。30 日清晨,龙冈大雾笼罩。上午 10 时左右,浓雾渐渐散去, 毛泽东、朱德下达了战斗命令,埋伏在龙冈四周的红军一齐出击,敌人顿时慌了手 脚,乱了阵势。战斗持续到黄昏,敌十八师不漏一人一枪全部彻底干净被歼灭,师 长张辉瓒也当了红军的俘虏。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胜利。第六十四师大改装,所有的梭镖和土造的“单打一”长枪,全部换上了五响快枪“汉阳造”。 战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填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以磅 礴的气势,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同时记录下了粟裕率领的六十四师参 加战斗的辉煌战绩: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毛泽东、朱德接着指挥红军打谭道源师。粟裕率六十四师担任正面攻击。战斗 异常激烈。谭道源依仗优势装备,向粟裕师发起反击。前面的部队一时未能挡住敌 人攻势,被冲开一个缺口。敌人一直冲到六十四师师部指挥阵地跟前。这时师部只 有一个警卫排,加上司号员、通信员等少数几个人,形势非常危急。粟裕临危不乱, 指挥大家全力拼杀,不让敌人再前进一步。突然有人在粟裕身后打冷枪,子弹从他 身边穿过,把通信员打死了。后来查明,打冷枪的是一个混到红军队伍里的坏分子, 他原来想在混乱中打死粟裕,也许是害怕,手一抖打偏了。幸好军部就在六十四师 指挥阵地后面山头上,相距只有二三百米,发现这里情况紧急,立即派 1 个连增援,

从翼侧迂回到敌后,实施两面夹击,把这股敌人消灭了。1931 年 1 月 3 日,红军 歼灭谭道源师 1 个旅,俘敌 3000 多人。

打张辉瓒和打谭道源两仗,前后相隔不过 5 天,战果悬殊。作为红军师长的粟 裕,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战略战术的运用问题,他对这两仗作了对比,打张辉瓒 部队迂回得好,红军从四面八方重重包围敌人,张辉瓒无路可逃,乖乖就歼。打谭 道源,有 1 支红军部队行动慢了点,对敌没有及时形成包围,因而没有获得全歼敌 人的胜利。粟裕从中得出两条经验:第一,山地作战是红军的主要形式,部队一定 要善于爬山,谁先抢占山头谁就占据优势,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占据优势;第二, 打歼灭战,迂回、包围很重要,特别是山区作战,只要迂回得好,把几个口子卡住, 就能形成包围,敌人插翅也跑不掉了。粟裕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总结得出的 经验,以后发展成为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战法,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地聚歼敌人。

红军以后的几次反“围剿”,粟裕都在前线带兵作战,他有意识地体会毛泽东灵 活用兵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

蒋介石的第二次军事“围剿”,于 1931 年 4 月 1 日发起进攻,总兵力增加到 20 万,由何应钦指挥,摆开了“一字长蛇阵”,西起赣江岸边,向东一直延伸到福建 省的建宁,战线长达 500 公里,左、右两翼战斗力很强,中间是一些杂牌部队。能 否以根据地为依托,粉碎敌人的“围剿”,苏区和红军领导层中意见不一。中央苏 区中央局几次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粟裕每次都参加了。会上,毛泽东反复阐述红军 留在中央根据地作战的理由。粟裕越听越觉得毛泽东的主张正确,坚决支持留下来 打。几种意见争论很激烈,会议一次次开,结论还是定不下来。毛泽东早就成竹在胸,预作运筹,他一边参加会议讨论,一边命令部队向东固方向推进,逐步作好战 略展开。当大家终于同意毛泽东的意见时,部队已经完成战略部署。

怎样确定作战方向呢?毛泽东的形象比喻,给粟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毛泽东说: 现在敌人的阵势是只螃蟹,两边两只大钳子,中间是个软肚皮。软肚皮好打,但搞 得不好,钳子就会夹过来。毛泽东又精辟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斗争:蒋介石一 贯借刀杀人,扫除异己。红军先打中间软肚皮的杂牌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不会积 极前来救援。战局发展完全如毛泽东总政委所料,红军从富田、东固之间打起,对 准中间软肚皮的上官云相、孔繁祥两支北方部队开刀,长驱 15 日,横扫 700 余里,

一直打到福建省的建宁。敌阵左翼蒋介石的“四大金刚”陈诚、罗卓英、赵观涛、 卫立煌四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都没有出动;右翼蔡廷锴、蒋鼎文两支部队也是作壁 上观。红军顺利捅破了“软肚皮”。国民党军队的“一字长蛇阵”全线崩溃。5 月 31 日,蒋介石的第二次军事“围剿”以失败告终。

粟裕经历了第二次反“围剿”的高层决策过程,又在师的领导岗位上参加了作 战的全过程。他深刻体会到第二次反“围剿”,是正确选择打击目标的一个典范, 毛泽东、朱德指挥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红军和根据地优势,准确选 择歼击对象,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一般说来打仗总是先打弱敌。 但什么是强敌?什么是弱敌?粟裕认为这些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强敌因未展开,虽 强犹弱;弱敌作困兽斗,虽弱亦强。所以,强与弱因时因地因情况不同而变化着, 关键在于正确判断,难就难在正确选择。粟裕钦佩毛泽东、朱德对这个作战原则的 运用得心应手,深受教育,深得教益。

蒋介石第三次军事“围剿”来势之快,出乎红军意料。蒋介石集中 30 万兵力, 亲赴南昌行营指挥,并变换作战方针,实行分路围攻、长驱直人战略,趁红军主力 还在分散做群众工作之机,急速推进到苏区中心地区,占领了东固、富田、东韶、 黄陂等许多地方。毛泽东、朱德快马传令,3 万多红军主力部队日夜兼程,神不知 鬼不觉地转回到了苏区。毛泽东、朱德灵活指挥红军避强击弱,先打上官云相。8 月 7 日至 11 日,红军接连打了 3 个歼灭战,毙、伤、俘敌 1 万多人,从被动中初 步夺得了主动。毛泽东、朱德又充分利用在苏区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故示假像, 牵着敌人穿行于高山险路。敌人像匹瞎马乱奔了两个月,有 3 个师在运动中遭到红 军歼灭性打击,其余部队受尽苏区军民不断袭扰和坚壁清野之苦,哀叹“肥的拖瘦, 瘦的拖死”。就在此时,两广军阀趁蒋介石陷在江西脱不出身,向湖南衡阳进兵。 蒋介石一时变成两面受敌,不得不对红军实行总退却。红军趁势分路出击,又歼敌 2 万多人,赢得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在敌人撤退的时候,红四军和红三军团联手打了一场恶仗,对手是战斗力很强 的蒋鼎文、蔡廷锴。双方打到最后都急红了眼,蒋、蔡集中军官、军士冲锋,红军 则集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拼杀。双方伤亡都很大。粟裕率部参加了这场恶战。他 认真总结这一仗的教训,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和敌人硬拼,因为敌人已经决定撤退了, 又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他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名战场指挥员,随时都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切忌感情冲动,特别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保存有生力量任何时候都 至关重要。

粟裕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下作战,以少胜 多,以弱胜强,对毛泽东、朱德用兵之灵活,创造和捕捉战机之巧妙,深为钦佩。 他细细体会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感到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 较量,也是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战争指挥艺术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从此, 随着职务的变化,粟裕处处注意学习和研究指挥艺术,特别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的 军事运筹,逐步达到了很高境界。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1931 年 11 月,粟裕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不久中央军 委在江西瑞金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红军学校),叶剑英担任第一任校长。红军 学校下设 4 个连,粟裕被调任三连连长。红军学校每期学习 3 个月。四连即政治连 是第二期成立的,粟裕又被调去担任政治连连长。叶剑英调任红军参谋长以后,肖 劲光、刘伯承先后担任校长。政治连有 400 多名学员。粟裕对学员要求很严格,又 处处以身作则做榜样。每天的军事训练很紧张,粟裕和 3 名排长亲自讲课做示范。 负责讲军事课的还有伍修权、朱瑞等。政治连特别重视政治教育,教员中有从苏联 回国的蔡畅、郭化若等。红军学校经常请一些领导人来校作报告,邓颖超就给大家 讲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课。政治连住在一家祠堂里,尽管很拥挤,粟裕还让 腾出一间洁净明亮的房子,布置成为“列宁室”,墙上贴着标语、地图,桌上放有 书报,训练之余大家都爱到这里来看书学习,开展娱乐活动。粟裕经常和大家一起 唱歌做游戏,辅导文化低的学员学文化。政治连的墙报办得很有特色,版面是一块 布,贴满稿件,挂在“列宁室”墙上,每周出一期,都是学员自己写的,内容都是 发生在连队和学员身边的新事。政治连学员毕业回到部队,许多人担任了政治指导 员,为加强红军的政治建设作出了贡献。1960 年,粟裕去广州,同当年在中央苏 区红军学校政治连学习的廖冠贤不期而遇。二人回忆起将近 30 年前的这段难忘经 历,粟裕动情地说:“红校四连的同志们多数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至今留下已知 道的,只有你我二人。我们是幸存者,创业难啊,不要忘记死难的烈士!”

1932 年 2 月,在红军学校带过两期学员的粟裕,被调回红四军仍任参谋长。1932 年 12 月,粟裕被调任红一方面军教导师师长。半年后学员毕业,教导师随即解散。 1933 年 1 月,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的红十军奉调到了中央苏区,和红三十一师合 编成立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肖劲光,粟裕被调去担任参谋长,不久参 加第四次反“围剿”。

六、坚持正确路线,反被左倾领导内定为 “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人物”。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规模超过了以往几次,集中 50 万兵力, 分左中右三路,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同时进一步加紧经济封锁。这时王明左倾错误已经扩展到中央苏区,毛泽东被排挤出了红军领导岗位。第四次反“围 剿”作战是周恩来、朱德指挥的。他们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用兵,先 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再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粟裕 所在的红十一军在东线福建方面作战。周恩来、朱德命令红十一军伪装红军主力, 执行牵制任务。2 月中、下旬,粟裕协助周建屏军长、肖劲光政委率红十一军先打 新丰镇,再东渡抚河,大摇大摆地向黎川前进,迷惑、吸引敌人,掩护红军主力秘 密转移到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敌,在宜黄的黄陂山打了个漂亮的大兵团伏击战, 全歼敌五十二师,五十九师仅一个团逃脱。3 月中旬,红十一军再次奉命担任钳制 和吸引敌人先头纵队的任务。粟裕精细筹划,在地方部队配合下,牵着敌人先头部 队鼻子加快南进步伐,与后续部队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为主力红军创造了各个歼灭 的战机。埋伏在东陂地区的主力红军又打了一个漂亮的山地运动战,一举歼灭敌十 一师大部和第九师一部。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结束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进一步发展,命令红军部队进 行所谓“不停顿的进攻”。5 月,粟裕与政委肖劲光奉命率红十一军进攻江西东部 的硝石。驻防硝石的是 1927 年在湖南发动“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部第二十 四师,战斗力比较强。红军战士恨透了许克祥,仇人相见,战斗十分激烈。天下着 雨,红二十八师攻打一个山头失利,形势紧张。粟裕和肖劲光闻讯赶到前沿,组织 部队再次冲击,迅速把敌人打垮了。红二十八师乘胜追击,没有料到敌第二梯队突 然从红军后面打了过来。这时粟裕手中已没有部队,情况极其危险。粟裕立即带领 身边的警卫人员冲上去堵截,压住敌人进攻。一颗子弹飞来,击中粟裕左臂,血管 被打断,鲜血直流,粟裕当场昏了过去。幸好身边的警卫员懂得一些急救知识,迅 速用绑腿把粟裕左臂上部扎紧,止住了流血,又找来担架,抬着粟裕送往 20 多公 里外的救护所。山道崎岖,雨大路滑,走了三四个小时才送到。第二天,粟裕负伤 的左臂肿得像腿一样粗,皮肤变成了紫褐色。救护所见伤势严重,连忙把粟裕转送 到了军医院。医生一检查,子弹是从左前臂的两根骨头中间穿过去的,骨头都伤了, 还打断了神经,已经感染,出现坏死现象。医生决定立即截肢,否则有生命危险。 粟裕想,只剩下一条胳膊,在前线作战该多不方便,坚持不截肢。他对医生说:

“即

使有生命危险,我也不锯胳膊。”医生只好尊重粟裕的意见。 伤口很快化脓了,需要开刀。医院没有麻药,医生拿来几根麻绳,把粟裕的左

臂紧紧绑在凳子上固定好,然后切开伤口,挤出脓血,清除坏死组织。粟裕疼得浑 身大汗淋漓。他用右手紧紧抓住桌子,咬紧牙关,刚毅地坚持着支撑着,没有喊一 声痛。医院没有药品,治疗就靠盐水。医生把蚊帐布剪成二指宽、五六寸长的布条 子,放在盐水里浸泡,每天早晨从子弹进口处捅进去,第二天从子弹出口处抽出来, 再放进一条清洁的布条子。这样捅了几个月,每捅一次粟裕都是钻心痛,伤口虽然 没有再感染,可就是长不好。眼看敌人第五次军事“围剿”就要开始,其他伤员一 个个伤愈出院返回前线,粟裕心中焦急如焚。就在此时,粟裕经历了一次遭敌特袭 击的危险。

那是一个赶集日子的早晨。军医院设在硝石南边的团城。敌人的便衣队伪装赶 集混了进来,袭击军医院。医院毫无准备,又没有武装力量,大家立即分散四处隐 蔽。粟裕一跑出门就遇到 4 个敌人便衣。敌人紧迫不放。粟裕虽胳膊负伤,但两条 腿很利索,而且平时训练有素,一口气跑了 10 多公里,甩掉敌人,转危为安。后 来粟裕被送到方面军司令部手术队,用当时根据地最好的外科药品碘酒治疗,不到 半个月伤口就长好了。这是粟裕第四次负伤,左臂虽然保住了,但留下了终身残疾。

粟裕伤愈出院回到部队时,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一个多月。中共中央决 定成立第七军团,下辖十九、二十、二十一师。十九师是由红十一军改编而成的。 寻维洲任七军团军团长,肖劲光任政委,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兼第二十师师长。11 月 11 日参加了浒湾、八角亭战斗。

浒湾、八角亭靠近敌人的战略要点江西抚州的金溪县。守浒湾的是冷欣的 1 个师,下辖 5 个团。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七军团正面进攻,夺取浒湾,三军团迂回侧 后。七军团发起攻击后,与固守八角亭的敌人形成对峙。粟裕率领的二十师是刚由 地方部队改编成立的,全师只有 2000 多人,而攻击正面宽达 10 公里,还要派出 2 个营去掩护兄弟部队,用在主阵地的兵力实际上只有 1500 人左右。敌人发现三军 团进攻其侧后,立即倾全力猛攻正面。粟裕指挥二十师和十九师一起奋力反击,第 一天把敌人打垮了,还缴了几百条枪,天黑后各自收兵。从枪声判断,三军团和敌 人打得很激烈,但三军团一次也没有和七军团联络,彼此不知道对方情况,没有协 同配合,各自打成了消耗战。第二天早晨,敌人继续在正面猛攻,还出动了飞机、 装甲车。红军战士没有见过装甲车,面对这样的铁家伙,不知该怎样对付,十九师 的阵地被敌人两辆装甲车冲垮了。擅长游击战的红军指战员,从来没有见到过飞机 轰炸场面,望着集中投下的炸弹,有人大声叫喊:“不得了啦,不得了啦!”他们不 是胆小怕死,而是不知该怎样对付敌人的空中袭击。粟裕指挥的二十师阵地战斗也 很激烈,敌人以密集队形冲杀,二十师师部阵地最后只有机枪排的一挺重机枪,仅 剩 70 多发子弹。机枪排长舍不得把子弹打光,粟裕抢步上前,夺过机枪,猛扣扳 机,“哒,哒,哒”,70 多发子弹一齐射向敌阵,遏制了敌人的攻势。子弹、手榴 弹全打光了,粟裕和战士们就用枪托和石头砸,一直坚持到天黑。敌人进攻的枪声 渐渐停止了,粟裕率领幸存的战士们沿着抚河撤退,第二天早晨才找到七军团指挥 部。

浒湾战斗失利,粟裕总结得出了很多教训。从红军总兵力看,是完全可以把敌 人消灭的。由于红军通讯联络太差,兄弟部队之间没有一点配合,对敌没有形成有 力夹击,打成了伤亡很大的消耗战。这次战斗,红军还吃了不了解敌人新式装备的 大亏。50 多年后粟裕还说:“这一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说明随着战争规模 的扩大和敌军武器装备的变化,我军的战术、技术也需要相应地发展。所以我历来 主张要给部队讲真实情况,让部队了解敌人。由于受‘左’的影响,有一种倾向, 就是不敢实事求是地讲敌人的力量。”(《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粟裕认为,实事求是看到敌人的优势,绝不是左倾领导人所说的“恐敌病”。了解敌人才能最终战胜敌人。与其战争打响了由于缺乏 思想准备而“恐慌”,不如交锋前“恐慌”。战前“恐慌”还有时间做好工作,研究 对策;战时“恐慌”想补救已经晚了,等待的只能是打败仗。

此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战略已在中央苏区占统治地位,提出了“御敌于 国门之外”的方针,共产国际又派遣只会用地图指挥作战的李德来担任军事顾问。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肖劲光被撤销七军团政委职务,由乐少华接任。部队 的气氛和过去不大一样了,沉闷、压抑,没有生气。粟裕也被乐少华扣上了“反对 政治委员制度”的帽子,受到限制和监督使用。50 年后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时,

披露了这段现在看来是那么荒唐的事,说起了这顶大帽子的由来:“我们在闽赣边 执行牵制任务时,一次我们阻击向江西前进的敌第十师李默庵部,消灭了一部分敌 军。我从前沿跑回来请示是否继续追击。当时军团长和政委坐在一根木头上。军团 长说:‘好,好,好!’表示要继续追击。政委没有作声。我以为他同意了,一转身 就走。他突然跳了起来大叫:‘站住!妈那个 X,政治委员制度不要了!回来!回来!’ 我们只得停止追击。当晚军委来电批评我们为何不继续追击。他才没有说的。但他 从此把我作为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人物加以限制和监视。”(《粟裕战争回忆 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05—106 页。)

浒湾战斗以后,粟裕率部队在清流、归化、将乐、沙田一带活动。军委给七军 团的任务是无论如何都要拖住福建方面的敌人,不让他们向江西增援。七军团兵力 不多,不能打规模大一点的运动战。粟裕从实际出发,积极筹划打游击性的运动战。 他指挥部队占领交通要道附近的山头,居高监视敌人,发现敌人向江西方面行动, 马上就打出去,袭击敌人尾巴,把大部队吸引回来,牵制住敌人。粟裕还谋划了奇 袭永安县城,取得很大胜利。

永安是国民党军鲁涤平部的后方,县城周围筑有较高的城墙。这时红军战士已 经学会了一些攻城技术。粟裕总结第二次打长沙的教训,组织指挥战士把坑道一直 挖到永安城墙脚下,又找来一口棺材,里面装满黑色炸药,挑选一批战士伪装出殡 队伍,把棺材抬到城门口,趁敌不备点着引信,把城墙炸开一个大缺口。预先埋伏 在城边坑道中的战士一跃而起,冲进了永安县城。那个负责点燃导火索的工兵排长, 因为来不及撤离,被炸塌的城墙埋在里面,光荣牺牲了。打进永安城,缴获了敌人 一个兵工厂。中央苏区派来了许多民夫,把兵工厂里的武器、弹药、机器都搬走了。 在清理战利品的时候,还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部队打下兵工厂,发现有许多长 方形的铁皮桶,里面不知装的是什么,摇摇还有液体流动的响声。通讯员想办法打 开了铁皮桶盖,点了根火柴,凑到桶口去察看,谁知“嘭”地一声巨响,桶里那水 一样的液体烧起来了,幸亏扑灭得快,没有造成大火,那个通讯员为此受了处分。 原来铁皮桶装的是美国援助蒋介石的汽油,汽油一碰到明火,自然要燃烧爆炸。贫 苦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从来没见过汽油,更不懂得这些道理,挨个处分实在有点冤!

由于攻占永安城的胜利,七军团受到了表扬和奖励。然而,粟裕和红军战士们 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局部的个别的胜利,却无法扭转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造成的失败,也无法在总体上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粟裕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和指挥下转战,在血与火的

斗争中学习、成长。领导层中正确与错误不同意见的争论,胜利与失败正反两个方 面的经验,给粟裕学习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 生动的教材。他在实战中逐步加深了对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理解。粟裕 从亲身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

“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 战。”(《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从此以后,粟裕更加自觉地刻苦地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站在战略 的高度思考作战,从全局出发驾驭局部,即使是在以后长期远离中共中央乃至与上 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也尽可能地去了解和重视学习战略性问题,所以能 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作出正确判断,采取适应新情况的方针政策,把革命推向前 进。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