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五章 浙南三年游击战


一、再次奉命挺进浙江。出奇兵,过灵山,渡信江。

1935 年春节前后,在闽浙赣根据地崇山峻岭之中,夜幕渐渐低垂,笼罩群山, 一间竹木搭起的草屋里油灯亮了。粟裕一动不动地站在窗前,对着隐没在黑暗中的 松林竹海沉思。

这些日子,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粟裕居住的这间草屋进进出出的人特别多, 有时几个人凑在一起轻声细语商量,有时十多人围坐在桌子四周热烈讨论,每个人 的神情都很严肃。晚饭以前,一个重要会议刚刚结束,人散了,屋里沉静了,粟裕 没有和大家一起去吃晚饭,他要把会上讨论的问题和各种意见重新好好想一想,选 择最佳方案,以便作出最后决策。

前些日子,大约是 1 月底、2 月初,闽浙赣省委把粟裕和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 任刘英召去,传达苏区中央分局转来的中共中央 1 月 15 日指示电,要他们以先遣 队突围部队为基础,迅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 率部立即进入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并以积极的作战行动, 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根据地及邻近游击区域,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 军行动。这时,党的遵义会议已经举行,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岗位,正 指挥红军胜利进行“四渡赤水”战斗,摆脱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的被动挨打局面。 但是,有关遵义会议的情况,粟裕他们一点都不知道,苏区中央分局转来的中共中 央指示,也没有提到遵义会议精神。

粟裕对浙江并不陌生,1934 年他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时,曾率部路 过浙江,经历了一段艰难历程。粟裕静静听完闽浙赣省委负责人传达的中共中央指示,在片刻的沉默中,对即将担负的艰巨任务和面临的险恶形势,在脑海里飞快地 作了一番思考,然后同刘英一起站起来,坚定地说:“请转告苏区中央分局和党中 央,坚决完成任务。”粟裕认为: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是蒋介石的老巢 和发迹地。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浙江就占了蒋、陈两家。国民党统治集团中 的许多重要成员,如陈诚、胡宗南和特务头子戴笠等都是浙江人。“卧榻之旁岂容 他人鼾睡!”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就像一把钢刀对着蒋介石集团胸膛,蒋介石怎 能睡得安稳,岂能听之任之!但是浙江的工农劳苦大众是有革命传统的,1930 年初 夏,在浙江南部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它是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的编人 正式序列的全国 14 支红军部队之一,革命烽火燃遍浙南的温州、台州、丽水和金 华地区 20 余县。由于反动势力强大,红十三军失败了,浙江共产党组织遭受严重 破坏,全省已没有一块红色根据地或游击区域可以作为挺进师的依托,但红十三军 在浙南留下了不少革命火种。挺进师进入浙江,还可以同坚持在南方斗争的周围一 些省的几个老苏区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浙南山岭起伏,森林茂密,地理条件也有 利于红军挺进师活动。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怀玉山失败以后,粟裕一直在考虑这次失败的严重教训。 粟裕认为,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总结,左倾路线错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先遣队 领导人没有根据变化了的敌情、社情和地理环境,适时实行战略转变:确立分散打 游击的认识和决心,自觉把正规军变成游击队,把打正规战变成打游击战。挺进师 只要能完成好这两个决定性的转变,完全可以在浙江立脚生根。

在中共闽浙赣省委和省军区帮助、支持下,粟裕和刘英很快完成了挺进师的组 建工作,王蕴瑞为参谋长,黄富武为政治部主任,姚阿宝任政治特派员,刘达云任 供给部长,谢文清任没收委员会主任,张友昆任卫生部长。闽浙赣省委将闽浙赣独 立师 100 多名精兵补充编入挺进师。全师共 500 多人,有轻重机枪 12 挺,长短枪 400 多支。为了适应游击战争需要,师以下不设团、营、连,编成三个支队、一个 师直属队。支队实际上只是连的规模,但大都由团级干部担任领导,战士中许多人 都是有实战经验的红军基层干部。宣布挺进师成立那一天,500 多人齐刷刷地站好 队,虽然天气寒冷,大家衣服单薄,但个个精神抖擞。粟裕、刘英走到队前,立正, 向大家敬礼,刚毅的目光从排头扫到排尾。他们先宣布中央分局转达的中共中央电 令、挺进师编制及各级领导干部名单,然后分别讲话,从全国的形势讲到挺进师的 任务,从挺进浙江的困难讲到夺取胜利的信心。粟裕讲话时强调说:今大的事实充 分说明,党中央还在领导着中国革命,主力红军还在艰苦战斗,闽浙赣省委还在敌 后坚持,北上先遣队的不少老同志小是也都站在这里吗?共产党和红军是消灭不了 的,革命的烈火是扑灭不了的!我们一定要叫革命的烽火燃遍浙江。

挺进浙江,到哪里落脚?粟裕多次派侦察人员出去了解情况,和刘英等挺进师 领导反复商量研究,最后大家选择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地区,作为进入浙江创 建根据地的第一个目标。这里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可以与闽东、闽北和闽浙 赣几块游击根据地互为犄角,互相支援。这里的群众基础比较好,还有一个青帮组织,其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同共产党有联系,可以作为挺进 师挺进浙江的初步依托。这里大部分地区山岭连绵,古木参天,道路曲折,便于游 击队隐蔽和机动。

挺进浙江,走哪条路线?这是粟裕考虑的又一个问题。挺进师组建时,正是蒋 介石集团对苏区第五次大规模“围剿”之后,敌人在苏区四周重兵设防,碉堡林立, 挺进师要人不知鬼不觉地从敌人包围圈中跳出闽浙赣根据地,挺进浙江,困难很大。 粟裕和大家商量后确定,进军路线由闽浙赣根据地的上饶地区南下,先到闽北,然 后进入浙江。南下闽北必须渡过信江。敌人在信江北岸布置了几道封锁线。为了迷 惑敌人,2 月上旬,粟裕运筹了一次“声东击西”的军事行动。那时,进攻闽浙赣 根据地的蒋军第五十七师一部,驻防在江西省贵溪县的裴源、河上溪一带。粟裕率 领挺进师日夜兼程,穿越三县,向五十七师一部发动突然袭击,歼敌 200 余人,狠 狠打击了进攻苏区的蒋军气焰。就在这时,粟裕又出奇兵,命令挺进师迅速撤出裴 源,突然向北,返回闽浙赣苏区德兴县的童山关一带隐蔽。

这一带有座大山叫灵山。过灵山只有走乌鸦弄。虽说有条路,那是采药人“踩” 出来的,崎岖险峻,一边是望不到底的悬崖,另一边是直插云天的峭壁,一般人都 不知道,所以敌人没有设防。但要过乌鸦弄,没有可靠的向导不行。粟裕把这个任 务交给上饶中心县委书记徐旺生。三天后,徐旺生领了一位年过花甲、两鬓霜染的 老人来见粟裕。粟裕和蔼地问:“老人家,你是做什么活的?这一带的山路熟悉吗?”

老人身板结实,说话爽朗,他拿起旱烟管,打上火,抽了一口,乐呵呵地说:“我 常在灵山采药,哪条路都走过几十回。”又说,“那年闹暴动,山里成立了苏维埃政 府,工农药店缺少一种叫杜仲的药材,我背起药篓进了山。杜仲这味药这里很少见, 苏维埃政府洪福大,那次进山采到了一大堆。托苏维埃政府的福,这次一定能带着 你们顺顺当当过灵山。”说得粟裕和挺进师战士都笑了起来。

2 月 27 日下午 4 时左右,粟裕指挥挺进师从德兴南下,翻越灵山。采药老人 在前面带路,战士们一字长蛇阵排开,鱼贯前进,不一会就上了乌鸦弄。凭着几十 年采药练成的翻山越岭本领,老人带领几个尖兵攀登上一道峭壁,放下早就准备好 的绳子,战士们一个个拉着绳子向上爬。粟裕两臂都负过伤,攀登峭壁困难大,在 同志们帮助下,一步一步往上攀。部队胜利通过乌鸦弄,登上灵山顶。

山高风急。爬山时人人出了一身汗,登上山顶寒风一吹,冷得瑟瑟发抖。粟裕 命令部队立刻下山。战士们一夜急行军 70 多公里,路上遇到敌人喊话不理睬,打 枪不还击,关卡岗哨问话由化装成国民党军的侦察连上前应付,连续突破 6 道封锁 线,拂晓到达信江岸边。

天渐渐亮起来了,激流翻滚的信江横卧在面前。它足有百丈冤,成为一条天然 巨堑,两岸青山环绕,险峰耸立。部队如果不能在天亮以前渡过江,进入闽北苏区, 将彻底暴露在追赶过来的故人面前,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粟裕迅速派出两支小分 队,分别到上游和下游寻找船只。忽然,队伍中有人喊了声:“来船了!”粟裕寻声 望去,江上果然驶来了六七只木船。粟裕一面命令部队就地警戒,防止发生意外,一面派侦察连向船上喊话。原来这是从上饶到河口镇的运货船,他们开始以为是国 民党军队抓差,不肯靠岸,后来听说是红军,就把船驶到岸边,卸下货物,分批把 挺进师战士渡过江去。粟裕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暂时放下了。

二、在闽浙边辗转游击,创造挺进浙江建立根据地的战机。

挺进师渡过信江,3 月 1 日清晨,在上饶县石溪宿营。战士们刚刚从酣睡中醒 来,突然背后山顶响起密集的枪声,部队遭到袭击。粟裕拿起望远镜向四周山峦观 察,根据枪声判断,敌人是战斗力不强的地方部队。粟裕命令一支队迅速出击,向 敌人发起进攻,其他人员集合立即转移。朝阳从东方升起来,金色的阳光首先把山 顶照亮,从低处向高处仰望,敌人的举动看得清清楚楚。粟裕命令神枪手端起长枪 瞄准、射击,“叭叭”两声枪响,山顶上 2 个敌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敌人是铅山 县石塘街靖卫团,团丁们突然遭到打击,顿时乱作一团。粟裕接着命令:“冲锋!” 冲锋号划破长空,激荡山间。一支队战士如利箭出弦,连追几个山头。敌人四散逃 窜。整个战斗只进行了 40 分钟,打死打伤敌人十几人,俘敌 12 人。但挺进师仅有 的一部电台在遭袭击中被敌人打毁了,从此挺进师和中共中央及上级党组织失去了 联系。

石溪一带原是闽浙赣苏区上饶县河南区委领导的“灰白区”,蒋介石发动军事 “围剿”,这里和苏区失去了联系,但党团组织、工会组织和贫雇农协会、妇女会 还在。群众听说从赣东北苏区来的红军部队把靖卫团打垮了,个个喜出望外,躲进 山里的纷纷跑了回来,亲切地向战士问长问短。粟裕、刘英看到这种情况,命令部 队原地休息,分散举行群众会,开展宣传,扩大红军影响。下午,挺进师召开全师 排以上干部会,粟裕在会上讲话说:“早晨这场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我们仅有 的一部电台被敌人打掉了,这是我们的最大损失。这次战斗的教训,是我们翻越灵 山、一夜突破 6 道封锁线后产生了轻敌思想,敌人埋伏在跟前也不知道,遭了袭击。

这个教训一定要认真记住。”会议决定夜袭上饶县甘溪镇,压一压敌人气焰。粟裕 向大家详细布置了行动计划。晚饭以后,天很快黑下来了,战士们手持竹篾子编的 火把,向甘溪镇进发,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游动的火龙。已经到了甘溪镇,走在前面 的侦察排在镇外抓“舌头”时开了枪。镇上的靖卫团团丁刚要吃晚饭,听到枪声, 吓得扔下饭碗,枪也不敢放,各顾各逃命去了。这是挺进师出发以来打下的第一个 集镇,供给部干部战士全部出动,筹集粮食、布匹、食盐和中西药材。不少群众前 来报告,有个大地主兼资本家开的店铺里堆满了大米和盐。战士们进去一看,果然 满仓满囤的稻谷、白米和食盐。战士们向政治部主任黄富武请示如何处理?粟裕、

刘英、黄富武研究决定,叫这个大老板捐粮 1000 担、食盐 5000 斤和一部分现金, 限他下午 2 点前交齐,一部分补充部队,一部分分给贫苦百姓。供给部同志还在镇 上买了 1000 多匹布和 800 多元钱的中西药材、卫生器械。

挺进师在甘溪镇住了一夜,第二天继续前进,开始进入闽北苏区。国民党对苏区发动军事“围剿”,实行“三光政策”。红军战士一路上只见倒塌的房屋,荒芜的 土地,不见人烟。挺进师从闽浙赣根据地出发前,曾向闽北党组织通报了进军路线, 请他们派人接应。可是,部队进入闽北根据地时,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闽北的同 志,却到处碰到敌人。敌人似乎早已知道挺进师要从远道来闽北。这究竟为什么呢?

战士们从村里和凉亭边捡来一堆敌人的宣传品,粟裕细细翻阅,发现里面有一些是 署名李德胜的“劝降书”,这才真相大白。那个李德胜原是闽北军分区司令员,他 把挺进师要到浙江去的行动计划作为晋见礼出卖给国民党当局,叛变投敌了,并且 带着蒋军来闽北伏击和“清剿”挺进师。形势突然变得更加严峻了。粟裕和刘英决 定暂时放弃先到闽北同闽北苏区领导人黄道联系的计划,独立灵活机动作战,伺机 打开进入浙西南的通道。

3 月初,挺进师进入闽北崇安县坑口乡车盆坑,终于与闽北中共党组织和红军 会师了。战士们就像到了家一样高兴。粟裕、刘英抓住这个间隙,对部队作了一次 整顿,安置伤员,清理无用的笨重装备,特别是召开全师官兵大会宣布:中央红军 长征已经到达四川、贵州边境。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全师官兵,大家从这里看到 了红军的力量,看到了胜利,多少日子一直被压抑的情绪进发出来了,多少日子听 不到的歌声又响起来了。师部宣传员根据形势新编了一支歌,很快就在全师唱开了:

中央红军野战军, 沿途胜利多得很, 创造大片新苏区, 消灭很多白匪军。 每当歌声响起的时候,粟裕往往情不自禁地掏出随身携带的口琴,悠扬地吹了

起来,为战士们伴奏。歌声琴声吸引了闽北苏区乡亲。

1934 年 7 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浙江时,红五团二营政委洪家云,奉命 率四连和六连去闽北执行接应兄弟部队任务,后来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留在闽北 坚持斗争。挺进师和闽北红军会师后,洪家云接到通知,立即赶来和老部队会合。 在崇安县岚谷,分别 8 个月的战友重逢了。同志们热烈地欢呼、拥抱,激动得热泪 直流。大家在野外点燃起一堆堆篝火,围坐在一起开怀畅谈,说起怀玉山失败和已 经为革命牺牲的战友,心情都很沉重。火光下,粟裕笑吟吟地走过来了,同重逢的 战友一一握手,向大家问好。洪家云和战士们“呼”地围了上来,激动得说不出话 来。从此洪家云部重新归建挺进师。挺进师在岚谷进行了短期整训,刘英向大家作 政治形势报告,粟裕作部队整编和今后任务报告。粟裕说:“按照中央要求,我们 今后的任务是:跳出闽北苏区,插到浙江敌人后方去!”师部决定,将原来三个支 队扩编为三个纵队,纵队设立行动委员会。各纵队领导是:第一纵队纵队长王蕴瑞 (兼),政委刘达云(兼),下辖第一第三支队;第二纵队纵队长李重才,政委洪家云,

下辖第四第六支队;第三纵队纵队长刘汉南,政委方志富,下辖第七第九支队。师 机关人员编为政治连,连长王维信,政委宗孟平。刘英、粟裕、黄富武、宗盂平、 王维信、姚阿宝、刘达云、洪家云、方志富等 9 人组成挺进师政治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挺进师及其活动区域的党政军工作。挺进师组建时补充编人 的原闽浙赣独立师第一团 100 多人,在挺进师离开闽浙赣根据地时,大都故意掉队 跑凹老家去了。洪家云部有 150 余人,几十支步枪、几挺机枪,他们的归建,使挺 进师人员又恢复到 500 多人。

1935 年 3 月 23 日深夜,春雨紧一阵疏一阵下个不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粟裕指挥挺进师离开闽北苏区,夜越仙霞岭。

海拔近 2000 米的仙霞岭,横卧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带,成为阻隔三省交 通的天然屏障,也是敌人阻挡红军从闽、赣进入浙西南的最后一道封锁线,隘口、 要道碉堡林立。粟裕早已派人把山岭碉堡分布和敌人活动规律,调查得清清楚楚。 每天晚上 10 点以后,守碉堡的敌人就哼着小曲,到附近村里“吃野食”搞女人去 了,现在又下着大雨,真是天赐良机。部队冒雨挺进,快过封锁线了,粟裕命令大 家就地隐蔽,侦察排按照预定作战计划,迅速迂回到碉堡跟前,严密监视敌人动静。 部队加快步伐,从半山腰悄无声息地过了封锁线,凌晨 4 点多钟来到闽北浦城县仙 阳镇。小镇还在沉睡中,只有几条狗偶而狂吠几声。粟裕命令部队露宿街头屋檐下, 不准惊扰老百姓。宣传员忘记了一夜翻山行军的劳累,分头张贴标语。山村百姓都 有早起的习惯,天刚破晓,镇上的人一开门,看到满街的标语:“打倒国民党反动 派!”“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又看到蜷缩身体睡在湿漉 漉石子路上的队伍,又惊又喜。粟裕命令挺进师官兵立即开展宣传工作。这一带群 众对红军并不陌生,特别是贫苦百姓,听说挺进师就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格外亲 热。这一天,仙阳镇店铺照常开门营业,早市仍像平时一样热闹,人人脸上都露出 几分惊喜。

三、斋郎战斗。胜利完成打开进入浙西南通道的任务。

浙西南是一个重要战略地区,国民党在那里驻有较强的保安团。如何以最小的 代价顺利地打进去,是粟裕运筹挺进师进军全局的一件大事。他冷静分析敌情,认 为挺进师直接打进去,可能会遭受较大伤亡,不利于以后的坚持和发展,决定先在 外围活动,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把保安团吸引出来,给予各个打击、歼灭,伺机 进入浙西南。1935 年 3、4 月间,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在闽浙边境进进出出,

游击于龙泉河以南的庆元、景宁、松溪、政和、寿宁、泰顺一带,往返作战,一度 进到浙江省的江山县,先后打了大小几十仗,歼灭一批保安团和地主武装。

3 月 25 日拂晓,粟裕指挥挺进师,在龙泉县住溪打响了进入浙西南的第一仗, 旗开得胜,消灭地主武装一个分队,缴获枪支 40 多支,俘敌 30 多人。挺进师没收 镇上土豪的财产,打开谷仓,分给穷苦百姓。部队继续朝东北方向前进。夜里,天 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小雪,气温下降。战士们买来干柴烤火取暖,挨在火堆边宿营。 凌晨 3 点钟左右,担任前卫的部队突然遭到敌人保安队袭击。前卫部队一个反击,

就把保安队打垮了,还抓了两个俘虏。粟裕细细审问,得知江山县和遂昌县一些乡镇都驻有保安队或武装警察,正准备联合进攻挺进师。粟裕立刻和刘英商量,改变 行军路线,避开敌人锋芒,向东南转移,沿着九龙山前进。

九龙山坐落在江山、遂昌、龙泉三县交界处,海拔约 2000 米,山套山、峰连 峰,深渊绝壁,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崎岖难行,加上连日下雪,道路难辨,更 增加了几分险情。战士们手拉手艰难地往上爬,一个人不小心滑一跤,就会接二连 三撞倒一大串。山越爬越高,气温越来越低。战士们身上衣服单薄,光脚穿双草鞋, 有的连草鞋也没有,赤脚踏雪前进。许多人脚板被锋利的岩石、树杈划破了,鲜血 滴在皑皑白雪上,像绽开一朵朵红艳艳的杜鹃花。粟裕脚穿一双破布鞋,鞋底已经 磨破,扎着几张棕片。他走在队伍前面,往高坎爬时,顺手抓住身边被积雪压弯的 树枝,一用力借势登了上去,回头对后面的同志说:

“抓住它,这是我们的好帮手!” 师部宣传员手里拿着红旗,边摇边喊:“同志们加油,看谁得红旗!”有的人别出心 裁,在山上用雪堆了个“敌人”,朝着山下喊道:“冲啊,不让敌人逃跑!”战士们 的情绪都被鼓动起来了。

第二天傍晚,部队翻过九龙山,赶到龙泉县高山村宿营。刚进村,迎面走来一 位老农民,说要找“长官”。粟裕走过去,和气地问:“大伯,你有什么事吗?”他 打量了粟裕好一会神秘地问:“听说红军在江山、庆元那边打败了很多白军!”站在 一旁的战士抢着回答:“是啊!”老农民指指白皑皑的九龙山又问:“这山那么高, 你们会飞吗?”战士拍拍双腿戏谑地说:“翅膀长在这里!”粟裕和老农民都笑了。

景宁县的沙湾镇南通庆元,北达遂昌,东至温州,西连龙泉,是邻近几县的交 通枢纽。镇上驻有浙江省保安第二团一个中队,镇两头各有小塔形状的水泥碉堡。 保安团自恃这里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恣意残害周围群众,猖狂极了。挺进师决定 挥师沙湾,拔掉这颗“钉子”,压压敌人气焰。4 月的一天,晨曦微露,战士们匆 匆吃过早饭,集合好队伍,等待师首长下达出发命令,每人腰间都挂着一个小布袋, 里面装满了饭团。粟裕走到全副武装的队伍面前,习惯地扫了大家一眼,坚毅而刚 劲地说:“同志们,今晚我们要攻下沙湾镇。第一个任务是要用我们的飞毛腿越过 5 条长岭、十几座大山,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500 多名战士喊出同一个声音,震荡山谷。 粟裕命令二纵队担任前卫。队伍一会儿走在风化的山岩沙砾路上,发出沙沙的

响声;一会儿钻人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阴森潮湿。饿了,抓把饭团塞到嘴里,边 走边吃,脚下依然快步如风。日头已经过了头顶,行军速度渐渐慢下来了。粟裕命 令宣传员在前面山岗设起了“行军鼓动站”,小鼓“咚咚咚”一擂,小锣“哐哐哐” 一敲,山岗上响起了清脆的山歌:

同志们,累不累? 说不累,有点累。 同志们,苦不苦?

不怕苦,真艰苦。 为谁苦?为谁累?自己肚里都有数。 同志们,快快走, 前面已到王家口, 翻过“刀子山”, 就是沙湾镇。 经过大半天急行军,战士们都精疲力竭了,忽然听到既不像快板也不是曲子的

鼓动词,顿时来了精神,脚下不由得轻快起来了。太阳偏西时,尖刀班忽然碰到几 个农民神色慌张往山里跑。一查问,说是县老爷坐着轿子,带了六七十个民团团丁, 到王家口吃喜酒来了。粟裕一听,笑了笑说道:“真是兔子撞到枪口上了!”立即命 令:“前卫排,迅速剪断电话线,在各个山口放哨警戒,封锁消息,其他人员跑步 跟进!”说完大步走在队伍前面,带领战士急速跑了十几里山路,将王家口团团围 住。战斗进行了不过 10 分钟,几十个团丁刚刚还在兴高采烈地猜拳喝喜酒,转眼 间都乖乖当了俘虏,只是狡猾的县老爷在混乱中逃跑了。战士们在村后树丛里捡到 一只斜纹呢布鞋,是县老爷慌乱中跑丢的。

部队重新启程出发,天黑时赶完 180 多里路,来到沙湾镇附近。粟裕从二支队 挑选十几名精壮机灵的战土,在夜色掩护下分头摸到镇两边的碉堡。突然碉堡上的 信号灯亮了,奇袭碉堡成功了。守候在镇外的战士一齐行动,如猛虎下山一样冲进 沙湾镇,枪声、喊杀声交织成一片。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神兵天降,一时乱了 阵脚,哪里还顾得上抵抗,各自夺路逃命。

粟裕指挥挺进师在龙泉河以南接连打了几仗。敌人震惊,同时产生了错觉。国 民党当局判定挺进师要在龙泉河以南的浙闽边境立脚,立即把龙泉河以北的浙江省 保安团调到河南,命令福建的新十军和第五十六师北进,企图南北夹击,消灭挺进 师。粟裕却悄悄地率领挺进师向北转移了,4 月下旬进入浙江省庆元县斋郎地区。

这里地处庆元、龙泉、景宁 3 县交界,山高林密,重峦叠嶂,是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粟裕命令部队抓紧时间抢修工事,然后就地休息,养精蓄锐,自己带了几个参谋登 上海拔 1248 米的主峰,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周围地形,一个以逸待劳、以少胜多 的作战方案很快在心中形成了。

部队在村里休整了两天。战士们按照红军的老传统,利用修工事间隙,把村里 村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给各家挑水、劈柴,像对待亲人一样,并在墙上写满了“打 土豪,分田地”、

“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等大字标语。由于国民党的造谣宣传, 挺进师刚到斋郎,群众大都躲到山里去了,村里只留下几名老弱病残。他们见到红 军这样和蔼可亲,顾虑消除了,纷纷把躲在山里的亲人找了回来。

国民党当局发现挺进师到了斋郎,立刻命令保安团从东北、正东和东南 3 个方 向分进合击斋郎。浙江省保安第一团团长李秀率 1200 多人,福建省保安第二团团 长马洪深率 1000 多人,还有近千人的地主武装(主要是“大刀会”)配合。敌人用 心险恶,他们知道挺进师兵力有限,弹药不多,更无后方补给,便让地主武装打头 阵,先对挺进师进行骚扰和消耗,然后出动主力突进,以收渔翁之利。如何对付这几路敌人,粟裕早已作了周到安排,成竹在胸。

4 月 28 日早晨,太阳渐渐升高,照得群山金光闪耀。突然,山下响起了“呜 呜”的牛角号声,接着传来一阵阵零乱的“冲啊、杀啊”的呐喊声。数百名地主武 装“大刀会”会众,率先向挺进师阵地发起了冲锋。这些人身穿红色或黄色衣裤, 袒露胸膛,耳朵里塞着棉花,嘴里念念有词,自以为吃了咒符,神仙附身,刀枪不 入,大模大样地往前冲。粟裕命令部队沉着应战,把敌人放近了再打。敌人的子弹 在挺进师战士头上呼啸,炮弹在附近炸起团团烟尘,粟裕和战士们毫不理会,瞪大 双眼注视山下。敌人离挺进师阵地只有 20 多米了。“打!”粟裕一声令下,手榴弹、

枪弹一齐射向敌人。冲在前面的“大刀会”门徒哗啦啦倒了一片,死的死,伤的伤。 走在后面的看到咒符不灵验,神仙不保佑,子弹照样要他们的命,吓得魂飞魄散, 转身就逃,保命要紧,队伍乱了阵脚。粟裕驳壳枪一挥,大声喊道:“同志们,冲 下山去消灭敌人!”说完,第一个跃出掩体。司号兵吹起了嘹亮的冲锋号。战士们 看到粟师长一马当先,斗志倍增,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向敌阵。粟裕精心指挥,没有 花费多少弹药,第一个回合较量很快结束了,“大刀会”死伤 10 多人,20 多人当 了俘虏。这些人大都是山区农民,粟裕、刘英对他们教育以后,全部放了回去。

这时浙保第一团李秀部到了离斋郎 5 里地的黄麻岭。李秀自以为人多装备好, 坐在轿子里指挥作战,骄纵轻进。粟裕早已派出一支小部队,在黄麻岭一带和李秀 部若接若离,似打似走,引诱李秀一步步进入了粟裕预先安排好的阵地前沿。挺进 师居高临下,灵活机动作战,利用有利地形隐蔽杀敌。浙保第一团 1200 多人挤在 一条狭窄山谷里,兵力施展不开,优势变成劣势。李秀吓得六神无主,一会儿命令 向大垄岭进攻,一会儿命令沿放牛场前进,连续发动 10 多次冲锋,都被挺进师压 了下去。

激烈的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傍晚,李秀不甘心失败,爬到一个小山包上指挥, 被挺进师战士一枪打断了手。李秀胆战心惊,率领残部慌慌张张向斋郎东北方向的 景宁县英川溃逃。粟裕命令全师出击。战士们一直追到 5 公里外的温堆,来不及逃 跑的敌人纷纷缴枪投降。这一仗,打死打伤浙保第一团 300 多名,俘虏 200 多人, 缴获长短枪 150 多支,轻重机枪 5 挺,子弹万余发。挺进师有 20 多名战士牺牲。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闽保第二团马洪深部从庆元出发进到离斋郎 10 公里的梅岙, 就不敢再前进了。浙保第一团大败后,闽保第二团感到孤立无援,很快撤出了浙西 南。

斋郎战斗是挺进师挺进闽浙边的关键一仗。斋郎战斗的胜利,迫使国民党保安 团在以后一段时间内由进攻转为退守,龙泉河以北的敌人已比较空虚,一些反动地 主纷纷逃离浙西南。挺进师获得了开辟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有利 时机,胜利完成进军以来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打开进入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 通道。

一支只有 500 多人的装备简陋的部队,远离根据地,孤军插入国民党统治的腹 心地区,每一步都有万分艰险,每一步都可能陷入覆没境地,其艰难险阻绝不亚于当年的抗日先遣队。然而粟裕运筹和实施战略指挥,无论行军还是作战,每一步都 出乎敌人意料,叫敌人摸不透,抓不住,打不着,不但处处被动,还时时挨打。挺 进师挺进浙西南,胜利完成第一个作战任务,充分显示了粟裕从实际出发灵活用兵 的军事指挥才能。

四、借鉴井冈山斗争经验,吸取先遣队失败教训, 把工作重点放到“两个转变”。

斋郎战斗胜利,挺进师威名大振。国民党浙江省当局十分惊慌。4 月 6 日省府 机关报《东南日报》还吹嘘说:“浙省无匪迹……治安绝无问题”,不到一个月便惊 呼:“松遂龙各县大半赤化”(《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

第 1 版,。)。浙江省保安处副处长宣铁吾 4 月 30 日的一份报告,对地方 当局的心态作了形象描写:“明知景、泰(即景宁、泰顺二县)最近只四五百匪,而 县政府、县党部等非常恐慌,每天有许多的电报打来告急,好像不得了的样子。有 一县,一听到城里步哨走火的枪声,县府主持人就赶快逃得很远……专顾自己保全 性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第 481—482 页。)。

5 月上旬,挺进师在闽北政和县境内召开政委会会议。经过 1 个多月在闽浙边 进进出出作战和调查,粟裕对浙西南的具体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这时,挺进师已 改编为 4 个纵队和 2 个独立支队。在政委会会议上,粟裕分析敌情,对一个多月军 事行动的经验教训作了初步总结,提出了下一步的作战方针。粟裕认为,挺进师前 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作战。进入浙西南地区以后,再集中行动对我不利,要在这 里站住脚跟,完成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就要把武装斗争和建设新的根据地结合起 来,挺进师要尽快实现由正规军向游击队的转变,由全师集中行动打正规战到分散 开展广泛游击战争的转变。粟裕提出:把第四纵队留在龙泉河以南的浙闽边境活动, 牵制敌人;第一、第二纵队担负开辟基本区,建立根据地的任务;其余则随师部北 进,辗转游击于浙赣路以南一线。经过讨论,政委会会议决定:开创以仙霞岭及其 以东地区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具体行动方案包括:第一,选择龙泉、浦城、 江山、遂昌和龙泉、云和、松阳、遂昌东西两片地区,作为建立第一块游击根据地 的基本区,这里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工作条件;第二,。洪家云率领第二纵队, 回龙泉、浦城、江山、遂昌、衢州等县开展游击战争,宗孟平任第二纵队随军代表 兼行动委员会书记;第三,师政治部全体人员和第一纵队,分散于龙泉、云和、松 阳、遂昌等县间活动,建立共产党和各级革命组织,由黄富武、王蕴瑞、刘达云组 成政委会分会,黄富武任书记;第四,粟裕、刘英率第三纵队至杭(州)江(山)铁路 沿线附近游击,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北调,掩护第一、第二纵队活动;第五,成立浙 西南特委,宗孟平任书记,开展地方党的工作。各个纵队均采取井冈山斗争时期毛 泽东教导的方法: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每个干部、战士都要学会打游击和做群众工作两套本领。 挺进师原来所在的老部队,是中央苏区一支长于打野战的正规兵团,现在要分

散打游击,一切都得从头学起。粟裕决定把干部放到实际斗争中去锻炼,掌握新本 领,适应新形势。开始时,他让团级干部带一支小部队出去单独活动,约定 3 天后 在某地会合,以后逐步把单独活动时间延长到 5 天、7 天、10 天……干部、战士单 独活动的办法渐渐多了,胆子也大了。在单独活动中,干部、战士了解了群众的疾 苦,熟悉了当地风俗习惯,学会了一些浙南方言,积累了在新区做群众工作的经验。 开始群众对红军不了解,加上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反动宣传,男女老少都很害怕,红 军一来纷纷躲了起来,有时连个向导都找不到。粟裕和大冢一起想了个办法:部队 开到一个村子,叫侦察员装扮成百姓,满山满坡乱跑,嘴里不停地喊:“红军来了, 快跑啊!”躲在山上的群众听到喊声,以为红军来搜山了,都钻出来跟着跑。这时 侦察员再把他们拦住,向他们耐心宣传,说明红军是怎样一支部队,到浙西南来干 什么的。如果要找向导带路,说明带 10 里地给 1 元银洋。群众从亲身的接触中感 到这支部队对老百姓很亲,一点也不可怕,非但不抢百姓东西,带路还给银洋。一 传十、十传百,群众很快了解了红军,拥护挺进师。1934 年浙西南大旱,农业歉 收。1935 年春天又发大水,夏粮荡然无收,浙江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到处是灾民、 饥民。国民党政府和地主豪绅依然对农民残酷剥削,敲诈勒索,阶级矛盾尖锐。面 对这种状况,粟裕认为,这是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的最好时机。他和刘英 商量后公开对百姓提出:“打土豪,开仓济贫,帮助群众战胜夏荒。”挺进师的口号 和举动,赢得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浙西南农民的心,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欺骗宣传彻 底破产了。挺进师争取了群众,也就取得了在浙西南分散打游击、建立根据地的主 动权。

龙泉、浦城、江山、遂昌一带青帮组织有较大势力。粟裕通过深入调查,对这 个组织的领袖人物松阳县安岱后村的陈凤生和斗潭村的卢子敬,有了全面的了解。 他们和共产党及红军早有联系。陈凤生年轻时在外地经商,接触进步思想,借青帮 之名组织农友开展革命斗争,1930 年 3 月 19 日领导了攻打国民党警察所的武装斗 争。卢子敬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萌发变革思想,中途归国在乡里办 学,积极学习和传播革命道理,后与陈风生、陈丹山在松阳、遂昌、龙泉三县边境 发展青帮 5000 余人,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政治主张。陈凤生、卢子敬和陈丹 山实际上是当地很有威望的群众领袖。青帮会众绝大多数是贫苦青壮年农民,有强 烈的朴素的革命要求。挺进师一到浙西南,立即受到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和青 帮会众热烈欢迎。许多青壮年围着挺进师战士问这问那,表示要参加红军。陈风生、 卢子敬主动找刘英、粟裕介绍当地情况,真诚希望得到共产党的领导。粟裕积极主 张对青帮采取团结和教育政策。挺进师从此在浙西南就有了很强的依靠力量。陈凤 生、卢子敬、陈丹山等先进分子,在斗争中先后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粟裕提出的两个“转变”思想,使浙西南革命斗争迅速出现了新的形势。挺进 师各个纵队时分时合,机动灵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5 月 17 日,粟裕率第三纵队攻打松阳重镇古市,陈凤生组织千余农民配合,俘虏地方保安基于队 10 余人, 缴枪 20 多支,活捉并就地处决了镇长叶薪、巡官石振雄。5 月 21 日,粟裕指挥第 二、第三纵队夜袭龙游溪口,处决罪大恶极的县第三公安分局局长陈笺年。国民党 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率士官教育团到金华及浙赣铁路沿线视察。士官教育团装备 精良,黄绍竑视为“怀中利剑”。粟裕得到侦察员报告,精心运筹,以逸待劳。6 月 14 日,粟裕指挥第三纵队和师直属队,先在宣平北乡打了个漂亮仗,歼灭士官 教育团一个连。15 日又在汤溪小溪口出奇制胜,再歼士官教育团 1 个连。黄绍竑 两天损折两个连,再也没有心思“视察”,于 20 日匆匆跑回杭州。7 月中旬,粟裕 率第一、第二、第三纵队袭击龙泉住溪镇,全歼保安基干分队 30 余人,缴获长短 枪 30 余支。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处在遂昌设立“浙南剿匪指挥部”,宣铁吾任总指挥, 调集浙保 3 个团和 1 个税警团、9 个保安大队进剿遂昌、龙泉间的九龙山。粟裕巧 用声东击西计谋,引得保安团队在黑夜里互相乒乒乓乓混战一场。

粟裕及时提出并努力实现的“两个转变”战略决策,在浙西南武装斗争中发挥 了极大作用,短短 4 个多月,浙西南游击根据地迅速发展。松遂之间的安岱后、大 泮坑、大横坑、苏马坪,龙遂之间的玉岩、枫坪、小吉、上田、东畲,遂西南的王 村口、独口,龙西的碧溪、住溪,福建浦城的毛蛘,甚至丽水的雅溪、曳岭、丽云, 龙南的上田、季山头、黄桶……几乎是一片火红。这些基本地区都建立了红色游击 队,发展了群众武装,普遍成立了各种革命群众组织。住溪、王村口、官塘、枫坪、 谷陈等地建立了临时苏维埃政府。挺进师迅速发展到近千人,扩编为 5 个纵队、2 个独立支队,连同地方工作人员,不下 2000 人,还有地方武装近千人。挺进师在 浙江的第一块游击根据地,已在江山、浦城、龙泉、遂昌、松阳 5 县之间建立起来, 纵横百余公里。领导中心就放在遂昌县的王村口,师部和王村口苏维埃政府设在建 于清乾隆年间的蔡相庙内,并在这里建立了后方基地,在后山设有军需物资供应站、 军械修理所和伤病员休养所。游击区域发展到北抵浙赣路,南到闽浙边界西段,西 到赣闽边境,东到丽水、宣平广大地区。挺进师初步实现了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 在浙江站住了脚跟。

眼看“八一”建军节就要到来了,挺进师在松阳玉岩召开政委会会议,决定“八 一”前夕在浙西南开展一次以“缴枪扩军”为内容的声势浩大的大示威,各纵队全 面出击,向敌人显示红军力量,进一步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军事影响,发展 根据地。

誓师大会在遂昌王村口的天妃宫举行。王村口天妃宫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九 年,咸丰、光绪年间几次重修。庙宇构造精细,气势宏伟,基础全用块石垒砌,红 漆宫墙,相配青石栏杆,宫门上方青砖浮雕栩栩如生。主殿正中塑有天妃娘娘神像, 高处悬挂着皇帝的敕封匾。1935 年 5 月挺进师进驻王村口,宽敞的天妃宫就成为 挺进师和王村口苏维埃政府召开群众大会的会场。誓师大会开得很热烈,挺进师 5 个纵队的代表争先恐后上台表决心,互相挑战,要在大示威中比一比谁缴的枪多, 谁消灭的敌人多。

“八一”大示威打了不少胜仗,第二纵队夜袭衢州城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性。 衢州是国民党的军事重地,城东有军用的江南机场。按照粟裕的部署,二纵队从王 村口出发,经过两天翻山越岭,先在衢州南面的龙潭山上隐蔽下来。7 月 31 日深 夜,队伍悄悄地下山,在漆黑的田野时而快速疾走,时而匍匐前进,直拜火车站。 敌人的探照灯光柱扫来扫去,战士们头上身上都有伪装,敌人一点也没有发觉。战 士们先是轻手轻脚地撬铁轨,没有多久,被撬下的铁轨横七竖八地躺在路基边。突 然,二纵队的行动被敌人的巡逻队发现了,双方立即乒乒乓乓开了仗。火车站的警 备队听到枪声也紧急出动了,机枪“哒哒哒”地乱打,探照灯忽左忽右、忽前忽后 急速乱扫。二纵队领导挑选几个机灵战士摸上去剪断了照明电线,探照灯立即瞎了 眼,衢州城顿时陷入黑暗之中。城里的达官贵人、富商阔佬听到枪声已是心惊肉跳, 电灯一灭更是慌作一团。守城军警漫无目的地开枪壮胆,全城格外混乱。二纵队领 导命令一个排摸到城东飞机场。夜幕中的机场很快冲起一片火光,接着响起了震天 的爆炸声。等到敌人接通电源,调来部队包抄,二纵队早已悄无声息地转移了。在 此同时,一纵队袭击了仙居,三纵队袭击了遂昌、汤溪、金华,四纵队袭击了龙泉 八都镇,五纵队袭击了龙泉、松阳。这次行动共缴获长短枪 100 多支,轻机枪 2 挺,

扩充红军新战士 400 多人,散发标语、传单数万张。

“八一”大示威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极大地扩大了红军在浙西南新区的 影响。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也有严重的失误。粟裕以后在回忆这一段战斗历 程时说:“八一”大示威,“虽然给了敌人保安团队和反动地主武装以相当的打击, 但却过早暴露和消耗了我们的力量”(《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不久,国民党当局提前集中力量对浙西南根据地 进行了第一次“围剿”。挺进师遭受了严重损失。

五、面对蒋介石 40 个团的“围剿”, 第一次提出并运用“敌进我进”作战方针。

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无疑在国民党后院建起了一座革命堡垒,烧 起了一把烈火。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的《东南日报》大声疾呼:“浙江素称平安之区, 自粟、刘窜浙后,匪化已波及全浙……若当局未能迅速肃清,前途实堪可虑”。

蒋介石是绝不容许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他身边立足的,迅速调集地方保安团 “清剿”。保安团屡屡失败,革命烈火越“剿”越旺。蒋介石下令调主力部队人浙 “围剿”。7、8 月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先后任命卫立煌和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

担任“闽赣浙皖四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正、副总指挥。“闽赣浙皖四省边区清剿 总指挥部”原来设在江西上饶,主要对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后来移到福建南平, 重点对付闽赣边境红军。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以后,7 月下旬又移到靠近浙江的福 建浦城,9 月中旬进一步移到浙赣铁路上的浙江省江山县,一步步逼近浙西南游击 根据地。这时,刚提升担任浙江省保安处长的宣铁吾,也把他设在遂昌的“浙南剿匪指挥部”搬到了龙泉,与“闽赣浙皖四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成犄角之势,从西 北和东南两个方向把挺进师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钳制在中间。8 月 23 日,国民党 当局“闽赣浙皖四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制定了对四省边区红军游击队的《第一期 清剿计划》,明确提出“以各边区大部对粟刘”,

“限 10 月 15 日前全部肃清之”(《南 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第 484—485 页。)。蒋介石认为,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只不过是 红军的“残余”,对他们用兵只能称“清剿”,而不叫“围剿”,以示轻视。

国民党在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四省共有 63 个正规团,受“闽赣浙皖四省 边区清剿总指挥部”节制,归罗卓英统一指挥。罗卓英的十八军是陈诚起家的老本, 装备精良,兵员充足,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后来成为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黄维、霍揆彰、胡琏、阙汉骞、高魁元等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当时都是这个军的 师、团长。

按照《第一期清剿计划》,罗卓英的部署是:第十四师 3 个团在北面,第九十 四师 3 个团在东北,第六十七师 3 个团在东南,浙江省的 4 个保安团在南面,第三 师 2 个旅 5 个团在西南,郜子举的“剿共军”第二纵队 2 个支队 4 个团在西北,动 用了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把挺进师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团团包围起来。罗卓英按 照蒋介石“围剿”中央苏区的战法,命令各部都构筑碉堡,整个包围圈形成一个碉 堡圈。从北面的溪圩到南面的龙泉,又用碉堡群把包围圈分为东西两部分。还调第 五十六师的 2 个旅 6 个团,在东南方向构筑了第二道封锁线,切断挺进师向闽东、

闽北转移的退路。这次“清剿”,国民党当局出动正规军 32 个整团近 7 万人,连同 地主武装,号称 40 个团。9 月 21 日,罗卓英亲临龙泉“视察”,24 日在丽水发表 谈话,不得不承认红军在浙西南发展之迅速。罗卓英说:“当时刘英、粟裕等仅有 数百人,现在统计数达 3000 人以上……其进展程度,比江西还要厉害”(《南方三 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

明令各部队:“遵照委座(指蒋介石)历颁各项剿匪要旨……动作敏捷,勿处被动地 位,致失机宜”(《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

就在罗卓英到龙泉“视察”的时候,挺进师政委会召开会议,研究怎样粉碎敌 人的大规模“围剿”。粟裕分析敌我双方力量,认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面临的形势, 与当年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有很大的不同,反“围剿”的作战方针必须相应改 变。他在政委会会议上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提出了新的作战方针。粟裕说,当年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围剿”时,毛委员领导我们以运动战歼敌,开展反“围剿”斗 争。尽管红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但是仍然有可能集中相当数量的优势兵力,各个 歼灭来犯敌人。那时的情况是,只要有一路敌人被打败,敌人的“围剿”也就被粉 碎了。井冈山斗争时期,朱总司令和毛委员领导我们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 法,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红色政权。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只是一支游击队,一次 最多只能消灭敌人一个营,而敌人整团整师压过来。我们必须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来粉碎敌人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根据地。参加会议的人都觉得粟裕的 分析和提出的战略方针有道理。面对蒋介石大军压境,游击战该怎样打呢?大家都 期待粟裕进一步拿出办法。粟裕接着指出,游击战很难谈得上防御,虽然有时也主 动进攻,但不能大量歼灭敌人,只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实行敌进我进方针。现 在敌人压过来,我们留下一部分部队就地坚持,主力部队迅速跳出包围圈,以积极 的作战行动进到敌人后方去,吸引敌人,调动敌人,开辟和建立新的根据地,这就 叫敌进我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将领中,粟裕早在 1935 年 9 月就提出了敌进我进战略方针, 并对它通俗、形象地作了阐述。这是粟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不断上升到战略高 度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政委会一致赞同粟裕的意见。会议决定:留下第二、第五纵队和广浦独立营, 在浙西南特委和军分区领导下,就地坚持斗争,和敌人周旋;第一、第三、第四纵 队及师直属队,在粟裕、刘英率领下,从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中心南下,趁着夜幕掩 护,偷涉龙泉河,突破敌人云(和)龙(泉)封锁线。粟裕和刘英各带一部分队伍,向 南挺进到闽浙边境的福安、福鼎、寿宁、泰顺、庆元等地区活动,以吸引敌人、调 动敌人,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

罗卓英是狡猾的老狐狸,很快发现挺进师主力已经突出重围,进入浙闽边境。 罗卓英知道,在浙闽边境这样地形复杂的大山区,以数万兵力“围剿”化整为零、 分散游击的红军,劳师动众,不会取得大的效果。在罗卓英心目中,追剿突围红军 固然不能放松,摧毁共产党在浙西南刚建立起来的游击根据地,亦是当务之急。罗 卓英决定:用 1 个师约 5 个团的兵力,追堵“围剿”突围红军,务求全歼;命令几 十个团的主力部队,就地死死箍住纵横百多公里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中心区,步步 紧逼,不断收缩,彻底摧毁红军根据地。9 月 19 日,罗卓英开始血洗浙西南。浙 西南红军和人民群众陷入了极度的危险境地,遭受了持续 8 个月的前所未有的灾 难。

挺进师第二、第五纵队、广浦独立营和浙西南群众,在浙西南特委和军分区领 导下,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保卫根据地。10 月 30 日,挺进师政治部主任、浙 西南特委书记黄富武在遂昌王村口馒头岭附近遭敌袭击负伤被捕,大义凛然,威武 不屈。12 月 12 日,在丽水大水门外英勇就义。1980 年 2 月,丽水县为他修建了纪 念碑。

第二纵队是留在浙西南坚持斗争的主力。纵队政委洪家云率领第六支队,纵队 长李重才率领第四支队,大量杀伤敌人后分头杀出重围。他们袭击乡公所,痛歼自 卫队,积极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1936 年 4 月,国民党当局出动正规军 4 个团,

在江(山)浦(城)遂(昌)三县地方武装配合下,对第二纵队新开辟的根据地进行“围 剿”。在战斗中李重才光荣牺牲。正患重病的洪家云,被国民党军包围在藏身养病 的岩洞里,壮烈牺牲。

和第二纵队一起坚持浙西南根据地斗争的第五纵队,是以当地干部、共产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为主体组建起来的浙西南子弟兵,在反“围剿”中给敌人以沉重打 击,作出了很大牺牲。陈凤生、卢子敬和陈丹山都把一腔热血洒在故乡的土地上。

国民党军对挺进师游击队和根据地人民的杀戮惨无人道。他们漫山遍野放火, 来回“清剿”。抓到游击队和革命群众就砍头示众,开膛挖出心肝下酒,被捕杀和 活埋的基层干部、群众不计其数。但是浙西南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掩埋好 同志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意志更加坚定。

几十年后,粟裕回忆这一段战斗历史时,不无沉痛地说:“后来的实践证明, 我们将两个纵队的兵力留在浙西南是留得多了。如果我们当时对敌情有足够估计的 话,主力部队还可以少留一些下来;留下的部队也应该化整为零,采取武工队和秘 密工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坚持斗争。”(《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粟裕、刘英率领的挺进师主力撤出浙西南中心区,南渡龙泉河,和追堵的国民 党军周旋于浙闽边境。敌人的追堵部队有 5 个团,10 倍于挺进师,还有地方保安 团和地主武装配合。挺进师处境仍很艰险,战斗频繁激烈。10 月·5 日,在福建省 寿宁县郑家坑,粟裕、刘英和中共闽东特委主要负责人叶飞等会师。1934 年 8 月,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渡过闽江向闽浙边挺进经过闽东时,粟裕和叶飞第一 次见面,那时粟裕是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叶飞作为闽东特委和闽东红军代表前来迎 接。时隔一年,两人再次见面,战友重逢,心情都很激动。刘英、粟裕和叶飞等多 次交谈,一致认为,敌人组建了一个“闽赣浙皖四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统一指 挥四省边区部队对付红军。红色游击区却互不联系,各自为战,这对斗争很不利。 浙江与闽东、闽北这三个地区的红军和根据地应该密切联系起来,即使一时难以做 到统一行动,也可以在战略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便能更加有力地打击敌人和粉 碎敌人的“围剿”。双方很快取得一致意见: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经协商, 临时省委由刘英、粟裕、叶飞、黄富武、刘达云、阮英平、范式人、许信馄、洪家 云、方志富、许旺等 11 人组成,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 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同时相应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 委。

11 月 7 日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纪念日,挺进师和闽东红军在泰顺县 白柯湾搭起讲台,召开纪念大会。两支红军部队亲如家人,互相拉歌,齐声欢唱, 会场气氛很热烈。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主要领导人刘英、粟裕、叶飞等走 上讲台先后讲话,从苏联人民的胜利讲到中国革命的前景,战士们很受鼓舞,全场 不时发出一阵阵掌声。

种种情况表明,狡猾的罗卓英不受红军调动,集中兵力要摧垮浙西南根据地, 军事斗争形势严峻。省军区司令员粟裕反复思考,分析比较,认为浙南地区有许多 有利条件,应该把斗争重点放在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他对刘英说,浙南地区东濒 东海,南接闽东,山岭连绵,地势险要。比起浙西南来,浙南有两个更为有利的条 件:一是从 1924 年起,这里就有共产党的活动。1929 年冬至 1931 年,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武装暴动,成立了红军第十三军,红旗插遍瓯江两岸许多乡镇,在群众 中造成很深的影响。闽东党的工作也在这里有了较好的基础,可以作为挺进师的依 靠;二是这里远离浙赣铁路,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便于挺进师活动。刘英认为粟 裕的建议很有道理,并和粟裕详细研究了行动方案。

挺进师在闽东根据地经过一段时间整训,开始踏上新的征程。叶飞特地调一个 步兵排给挺进师。粟裕、刘英把一挺重机枪连同机枪班充实闽东红军。挺进师从浙 闽边境出发,向东北疾进,出敌不意攻下浙江省瑞安县的珊溪镇,先在瑞安、平阳、 泰顺三县交界地区立足,再向东南和东北发展,一直打到瓯江南部,直抵东海之滨。 粟裕灵活用兵,指挥挺进师在浙南兜了两个大圈子,把敌人拖得疲劳不堪。挺进师 乘机攻下瑞安、平阳、泰顺外围几十个重要市镇和据点,很快打开了局面。粟裕和 刘英作了分工:刘英带少数短枪队和省委机关在瑞安、平阳、泰顺地区开展浙南根 据地建设工作;粟裕率领武装部队,在浙闽边界进进出出,从浙江打到福建,又从 福建打到浙江,吸引和打击敌人,掩护和保卫省委开展工作,支援浙西南斗争,寻 找和收拢在敌人包围圈里艰苦战斗的战友。

在粟裕指挥下,部队采用迂回战术向北行动,白天隐蔽,晚上行军;有时突然 来个“回马枪”,引诱敌人“狗咬狗”自己打自己。挺进师一路上打土豪、

“请财神”, 把地主家的粮食、衣服分给贫苦农民,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乡保长、土豪劣绅, 越过浙赣铁路,直指天目山麓。围困浙西南根据地的敌人坐不住了,终于被粟裕“牵” 了出来。

坚持浙西南斗争的第二纵队,纵队长李重才、政委洪家云等大部分同志牺牲以 后,四支队支队长余龙贵带领 12 名战友,在遂昌、浦城交界的山区打游击。冰雪 封山的严冬过去了,转眼到了 1936 年暮春。这时,粟裕率主力部队回到了浙西南, 寻找散失在山里游击的红军战士。这一带是老区,乡亲们对红军很亲切。他们告诉 粟裕有一个扛机枪的高个子红军,带着 10 多个战士,常来村里活动。粟裕一听,

马上想到那个“扛机枪的高个子红军”很可能是余龙贵,心里很高兴,马上对乡亲 们说:“你们快去寻找,一定要找到他们,就说过三天金米来带他们!”乡亲们也很 高兴,不少人自告奋勇上山寻找。

那天,余龙贵和 12 名战友正在山坡上休息,远远望见几个打柴的老乡,挥舞 砍柴刀向山上跑来,边跑边喊:“可找到你们啦,可找到你们啦!”余龙贵和战友们 很奇怪,迎上去问道:“老乡,好久没有见面了,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啊?”老乡气 喘吁吁地说:“我们的队伍回来了,红军回来了!”同志们一听,又惊又喜,抓住老 乡的手,要他们说得详细一些。老乡说:“前天村里来了一支红军部队,带队的脸 色较黑,个子不高,但很敦实。他一住下就打听这里有没有红军,要我们赶快来找 你们,还说他叫‘金米’,过三天来带你们。”

“金米”,这不是粟师长的代号吗?师长亲自来找我们,大家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多激动,就像流落他乡的孤儿马上就要见到母亲一样,一个个面露笑容,心潮激荡。

第三天,粟师长果然来了。时间已是傍晚,太阳就将落山,金色的阳光洒满山村,在老乡带领下,余龙贵和 12 名战友急切地跑进村里,只见粟师长早就站立在 门口,挥动右臂在向大家招手。余龙贵和 12 名战友快步跑上去,围在粟裕身边。 粟裕挨个和大家握手,嘴里连声说:“好哇,都回来了,都回来了!”挺进师的同志 听说二纵队战友回来了,都高兴得一齐围了过来。战友久别重逢,有多少心里话要 说啊,可是许多人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余龙贵向粟师长汇报了半年来二纵队的战斗历程和重大牺牲。粟裕心情沉重, 仔细地听着,对牺牲的每一个干部、战士的情况,都询问得很详细。听罢汇报,粟 裕长时间地陷入了沉思,然后抬起头,看着余龙贵等二纵队战友,缓慢而坚定地说: “我坚信毛委员说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革命牺牲的同志的可歌可泣事迹, 我们要把它记在功劳簿上,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纪念他们!”

已是深夜了,粟裕站起来送余龙贵等回去休息,转身看见了床铺底下的油布包, 马上叫住余龙贵,笑着说:“这包玩艺儿还得你来收拾收拾!”

“什么好东西?”余龙贵问。 “机枪零件!”师长的警卫员抢着回答。

余龙贵一听,马上来了精神,顾不得回去休息,当场把油布包打开,原来是一 挺捷克式轻机枪的全套零件。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余龙贵就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 他“咔嚓、咔嚓”一阵摆弄,一挺新机枪很快装好了。粟裕接过机枪,反复欣赏, 赞许地点点头,笑着说:“好哇,一堆废铁一会就变成一件宝了!”余龙贵和战士们 都高兴得笑了。

1936 年 4 月,粟裕从国民党当局的报纸上发现一条报道,说浙东南山上有“共 匪”活动,立即率部跋山涉水赶到浙东南,转战于丽水、武义、永康、缙云、永嘉 一带,寻找战友。这时,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务厅厅长、现任第四十六军秘书处长的 陈素子,正好返归缙云老家祭祖。他看到红军势力越来越强大,便和地主、豪绅密 谋,组织了有千余人的民团,专和红军作对。4 月 7 日夜晚,粟裕师长巧用奇兵,

人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民团指挥所,活捉了陈素子和民团另一名头子、土豪李志仁。 群众一致要求枪毙这两个反动家伙。第二天,独立师在缙云召开公审大会,就地处 决了陈素子、李志仁。

5 月中旬,粟裕在缙云县壶镇王龙坑见到了张文碧带领的第一纵队 10 多名同 志。从浙西南突围以后,一纵队 60 多名精壮战士,奉命北渡瓯江,向浙东地区发 展,在当地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在敌人的“清剿”和反“清剿”中,纵队 长王屏等几十名战士先后牺牲了。张文碧等 10 多名战士在深山老林里苦苦支撑,

熬过严冬,迎来了与主力会合的春天。粟裕告诉大家,现在整个闽浙赣的革命斗争 仍很艰难,但全国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对我们十分有利。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央 红军击败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天险,长征二万五千里,已经胜利到达 陕北,革命的火焰又在北方燃烧起来了。大家听了心情都很激动和兴奋。

六、开创又一个大发展的局面。适应新情况调整新政策,游击根据地建设有许多新创造。

从 1935 年 9 月到 1936 年 6 月,是挺进师经受严峻考验的重要时期。浙西南游 击根据地暂时丧失了,但又在浙南开辟了大块新的游击根据地,并在浙西南、浙闽 边、浙东、浙南更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从总体上说,罗卓英 40 个团的“围剿”没 有能够消灭红军,挺进师虽然遭到严重损失,仍取得反第一次“围剿”的胜利。

1936 年 6 月“两广事变”爆发,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 以北上抗日为名发表通电,出兵湖南,反对蒋介石,企图夺取南京国民党政权。蒋 介石急电嫡系罗卓英部主力南调,同时采取收买两广部队的手段,对付陈济棠和李 宗仁、白崇禧。挺进师面临的敌情和军事压力缓和了。从 1936 年 6 月 1 日“两广 事变”爆发到 1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红军挺进师游击战争的第二个发展 时期。

在反第一次“围剿”斗争中,粟裕和刘英经常分开活动,组织形式也相应有了 新的变化,即组建了“突击队”和“牵制队”。所谓“突击队”,就是武装工作队, 由刘英带领,主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带领便衣队、短枪队,和省委机关一起在浙 南基本地区坚持斗争,发动群众进行根据地建设。“牵制队”是挺进师游击队的主 力部队,由粟裕带领,主要任务是在广大范围内开展公开的武装斗争,牵制、吸引 和打击敌人,掩护和保卫基本地区,发展新的游击区。

“两广事变”以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根据新形势,作出两项决定:一是刘 英、粟裕分别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挺进师政治部名义发表宣言,揭露蒋介石“攘 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反对军阀内战,要求国民政府放弃反共,枪口对外,一 致抗日;二是恢复浙西南游击根据地,许信馄任中共浙西南特委书记,同时重建第 二纵队,赵春和任纵队长,张文碧任政委,由粟裕统一领导,回到浙西南地区活动, 再度占领龙泉的住溪和遂昌的王村口。

粟裕率领“牵制队”单独活动,独立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他的军事才能和政 策水平得到了更好的发挥。这对红军挺进师游击战争第二个发展时期的出现,起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粟裕脑海里经常考虑着一个问题:红军游击队要在敌后长期坚持,形成比较巩 固的游击区,必须为游击队主力提供更多的“落脚点”和主动向敌人出击的“跳板”。 粟裕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游击根据地建设上有许多新的发展。他带领“牵制队”一 面打仗一面建设根据地,在一些重要地区把几个或十几个工作基础较好的村庄连成 一片,建成一个游击基点,相隔二三十里再建一个。这样逐步向外发展,一个个游 击基点联系起来,便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较大块的游击根据地。在较大块游击根据地 外围,还有一些小块的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基点。这些小块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基点开 始是临时性的,经过斗争考验不断加强和发展巩固,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有公开的, 也有秘密的,在敌人势力比较强大、敌我争夺频繁的边缘地区,还有“白皮红心” 的两面政权。这种两面政权,或者是把原来的保、甲长争取过来,为红军游击队做事,或者是把秘密共产党员派进去担任保、甲长。敌人来了,他们赔着笑脸接待, 虚与委婉应付,成了红军游击队的保护伞和挡箭牌;敌人走了,他们又明里暗里按 照红军游击队的主张办事。小块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完全为红军游击队掌握,当地群 众心中都明白这个秘密。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步步加紧,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粟 裕虽然被隔绝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活动,但他时刻关心着全国的大局,使局部地区 的斗争适应全国的形势和大局。他通过各种途径主动了解全国形势,以敏锐的洞察 力和卓越的决策水平,不断调整游击根据地内实行的政策,靠政策团结越来越多的 人,加上有力的武装作依靠,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基点不断巩固、发展。

浙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地主兼工商业者多。粟裕改变了过去打土豪的政策, 以抗日、反蒋为前提,扩大团结对象,缩小打击目标。粟裕调整了对敌斗争政策和 口号,对国民党的乡长、镇长和保长由镇压改为争取;把“穷人不打穷人”的口号 改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把“欢迎白军士兵杀死长官拖枪过来当红军”,改为“欢 迎白军官兵枪口对外和红军共同抗日”;把苏区沿用多年的“没收委员会”改为“征 发委员会”,对地主兼工商业者征收“抗日捐”。游击队每到一地,找到当地的士绅 地主,根据游击队的需要和征收对象的财产情况,要他们捐助一定数量的大米、衣 服和现金,并说明这是资助游击队抗日。地主士绅见红军的要求并不过分,而且很 有道理,一般都愿意捐献。有时红军游击队进村时地主士绅已经吓跑了,游击队住 在这些大户家里,杀圈里的猪,吃囤里的米,临走时留下条子,提出各家应捐的款 额,扣除吃掉的米、肉,要他们把不足部分送到指定的地方去。地主士绅回来发现 条子,再看看家财没有什么损失,心里比较踏实,大都按游击队的要求把不足部分 的钱物送去。这样做的结果,红军游击队和地主士绅的矛盾不但不会激化,相反得 到他们称道。当然也有顽固抗拒的。粟裕命令游击队先是给他写信警告,后是罚款 惩处,最后便采取强硬措施。汤溪周村有个当乡长的地主,游击队通知他出 500 元 抗日捐。他不理睬。游击队对他发出警告,加倍罚款,限期交付 1000 元,否则严 办不贷。他冷笑说:“想惩办我,谅他们没有这个本事!”粟裕决定煞一煞这个顽固 分子的气焰。游击队掌握了这个乡长的行踪,一天趁他出门,在半路上来个“攻其 无备”,把他抓了起来。这个乡长见红军游击队较了真,吓得面如土色,腿似筛糠。 游击队还是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严肃指出他的错误态度,给他讲交抗日捐的 道理,问他认罚不认罚。这个乡长连连点头,再三表示:“认罚,认罚。”粟裕下令 把他放了回去。这个乡长很快送来了捐款和罚款,逢人便说:“共军厉害,共军讲 道理!”

浙江山区竹木茂密,资源丰富。粟裕在领导游击根据地建设中,不仅重视军事 斗争,而且重视发展山区经济,专门制定了支持竹木和山货外运的政策,允许中立 的地主士绅和商人自由来去,欢迎平原城镇的商人进山做买卖。遂昌县的门阵乡坐 南向北,背靠大岭,面对金(华)汤(溪)平原,群峰守望,竹木葱茏。这里可以扼制 三条交通线,还有一条竹木放筏的必经小溪。1936 年底和 1937 年初,粟裕先后派部队到这里开展工作,实行新的政策,建成了新的游击根据地中心。门阵乡一时经 济发展,商业繁荣,被群众称为“小上海”。平原地区的客商运来了根据地极其需 要的布匹、药品,再把山区的特产运出去。离门阵较近的浙江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金 华,实际上成了红军挺进师的“军需补给基地”。商品流通,促使山区经济发展, 群众得益,生活改善,更加拥护红军,协助游击队防奸防特。

粟裕还重视团结和争取知识分子,亲自向他们特别是向青年宣传革命和抗日。 1936 年初冬的一个深夜,粟裕率领部队来到深山的一座古庙前。山区的夜寒气袭 人,战士们轻轻叩门,想进庙里避风休息。庙里是所小学,教师从门缝张望,借着 月光,看见门外站着一批衣衫不整的带枪的人,以为来了强盗,吓得不肯开门,任 凭粟裕和战士怎样解释也没有用。粟裕命令大家靠在墙脚下避风。夜风习习,寒彻 肌骨,战士们谁也没有一点睡意。有人提议:“请师长来一段口琴吧!”粟裕从口袋 里掏出多年来一直随身携带的口琴吹奏起来。粟裕吹的是许多人熟悉的《苏武牧羊》 乐曲,深沉的琴声,吹奏出了西汉使臣苏武被羁漠北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战 士们先是静静地听着,继而和着琴声低吟,最后放开嗓门高歌。琴声歌声,抒发了 红军战士誓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日长城的豪情壮志。乐声歌声刚停,庙里响起喝彩声, 接着庙门“吱”地一声打开,一名青年教师神情激昂,手提灯笼走了出来,后面跟 着两鬓斑白的老校长。校长连声说“请”,把大家招呼进门,不住称赞:“我在山里 教书多年,从来没有见过纪律这么好的军队,这位老兵的口琴吹得太好了!”粟裕 和老校长、青年教师彻夜长谈,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老校 长和青年教师频频点头拥护。后来这所小学校成了挺进师的联络点和情报站。粟裕 利用各种机会做工作,把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团结在共产党周围,通过他们,粟裕 收集到各种新出版的报纸和书刊,从中掌握了许多国内外重要情况。

粟裕领导的这个时期的军事斗争更加灵活自如,得心应手,游击战的范围更加 广泛。有了公开的、半公开的、秘密的游击基点作依托,部队打过仗疲劳了,粟裕 便带着大家急行军一个晚上,顺利转移到了游击基点。群众站在游击队一边,封锁 了消息,游击队就可以安安稳稳住下来,休整三五天。粟裕又利用这个间隙派人侦 察敌情,部署下一步行动,适时跳出去打击敌人。

“两广事变”爆发,蒋介石无暇顾及浙西南红军。粟裕率领“牵制队”掩护和 策应刘英率领的“突击队”行动,集中力量打通了浙南根据地内各县、区之间的联 系,使各基本区连成一片,然后又发展新区,扩大根据地,打通了温州沿海的交通 口岸。1936 年 8 月,粟裕、刘英与活动在乎阳北港的一支革命力量汇合。这支队 伍是由老共产党员叶廷鹏为首组织起来的。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叶廷鹏与共产党 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仍在那里发动群众,坚持斗争。挺进师进入浙江,革命形势 有了发展,叶廷鹏团结了一批革命青年,并与北港凤翱乡群众领袖郑海啸一起,在 平阳北港和瑞安、平阳边界创建了一块纵横 15 公里的秘密工作地区,主动要求闽 浙边临时省委来领导。刘英、粟裕和叶廷鹏会合,浙南游击根据地范围进一步扩大, 成为红军游击队的大后方。

粟裕率领的“牵制队”的活动范围也有了很大发展,东进可到永康、武义、东 阳、仙居、天台,南下可达云和、景宁、庆元和福建的寿宁、松溪、政和等浙闽边 地区。粟裕巧妙地把活动重点地区放在对敌人威胁最大、对外界影响最大的浙赣线 南侧,迭出奇兵,有时打到武义汤恩伯的家乡,有时打到青田陈诚的老家,有次还 逼近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

根据地进一步扩大,由浙闽边境东段向北,一直延伸到飞云江中游的南北两岸, 纵横 500 余里,成立了浙南和浙东南两个特委、10 个县委和 1 个中心县委,建立 了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党、政、军、民、学、工、青、农、妇、儿”各种组织 齐全,工作十分红火,一批地方干部迅速在斗争中成长。一度丧失的浙西南游击根 据地不仅重新组织了浙西南特委,还重建了龙浦、龙遂、江浦三个县委及若干个区 委。粟裕亲赴浦城,宣布恢复龙浦县委。浙西南为浙、闽、赣三省通道,敌人势所 必争。粟裕清醒洞察这个局势,接受第一次反“围剿”的教训,决定在这里以秘密 工作为主,表面上看起来工作不像过去那样轰轰烈烈,但更加扎实,干部群众更加 坚强,对付敌人“围剿”更有办法了。活跃在浙东地区的游击队,出没于瓯江北岸 广大地区,建立了共产党的浙东特委和几个县委,各个县委都有自己的武装。敌人 专门成立了“绥靖专员公署”对付红军浙东游击队,始终不能得逞。

1936 年底,红军挺进师再次由几百人发展到 1500 多人,地方游击队和群众武 装达到数千人。挺进师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温州、台州、处州、金华、衢州、绍兴等 地区所属的 30 多个县境,游击战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红军挺进师在浙江又呈现出 一个大发展的局面。

七、抗击敌人 43 个团的第二次大“围剿”, 创造一系列游击战的新战法。

1936 年 12 月 12 日,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西安事变”爆发。蒋 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反共内战条件,国共两党达成“团结抗战,共赴国难”协议。

粟裕和挺进师游击队是从城里搜集来的《东南日报》和上海《申报》上得知“蒋 委员长西安被扣”消息的。战士们高兴万分,奔走相告,都盼着早些把这个“独夫 民贼”杀掉。不久又传来消息,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副主席去西安做工作,“西安事 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已经平安回到南京。战士们 尽管思想上很不理解,但想到这是党中央的决定,对革命事业总是有利的,也就不 再说什么了。

早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一解决“两广事变”,就策划好了对红军南方 游击区新的“围剿”方案。10 月初,国民党军委会任命张发奎为“闽浙赣皖边区 主任公署”主任。仅仅过了两个月,国民党军委会又从湖南调来第四路“剿匪”总 指挥刘建绪代替张发奎,担任“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主任。刘建绪是个反共老 手,在湖南时同贺龙领导的红军打过仗,从中摸到了红军打仗的许多特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介石立即采取“北和南剿”反动策略,妄图在第二次国共 合作之前,一举消灭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蒋介石还派国民党 CC 系骨干分子朱家骅 接替黄绍竑担任浙江省主席,调浙江省保安处副处长蒋志英到温州地区主持“剿 共”。

闽浙赣皖四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的“清剿”范围,原来包括浙南、赣东北、闽 浙赣、闽东、皖南等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后来蒋介石把浙南红军游击区作为“围剿” 的主要进攻目标。1936 年 12 月 15 日,刘建绪由杭州到达江山“闽浙赣皖四省边 区清剿总指挥部”任总指挥,随即调集主力部队 6 个师、2 个独立旅以及四省保安 团,共 43 个团的兵力,约 10 万余人,准备大规模进攻浙南游击区。“闽浙赣皖边 区主任公署”制定了非常详尽的《闽浙赣皖边区绥靖计划》,确定军事政治密切协 同、互相推进的“清剿”要领,强调“纵横反复搜剿,以及尽绝根枝”,最终达到 “肃清闽浙赣皖边区残匪(指挺进师游击队)之目的”,并且明令“各部均于 1 月 15 日开始总清剿,限 6 个月内,将全区之匪,一律肃清”(《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第 517—524 页。)。从 1937 年 1 月 1 日开始,刘建绪不断电令所属各部队长官,加紧“清剿”、

“进剿”、

“驻剿”、

“堵剿”、“围剿”、“搜剿”、“合剿”红军挺进师。 浙南游击区的范围已经大为扩展,刘建绪不可能采取罗卓英那样包围浙西南游

击根据地的作战方针,改为拉网式逼进,由北而南、由西而东、由外围到中心逐次 展开,企图先把挺进师压向东南,然后在浙南包围聚歼。刘建绪命令第六十三师等 部由浙赣路一线向南推进,压挺进师南下;命令新五师、第五十二师及赣、闽保安 团沿江山至浦城公路及松溪、庆元、政和一线驻防,由西压迫挺进师东移;在浙闽 边大量陈兵,构筑稠密碉堡工事,专门组织了“浙闽边清剿指挥部”,任命第十九 师师长李觉和永嘉保安司令许蟠云为正、副指挥官,企图切断挺进师向福建机动的 通道,被迫转移沿海地带堕入包围圈受歼。此外,还强迫群众组织“联甲”及“剿 共义勇队”、壮丁队,配合国军“进剿”;采取移民并村,焚烧边区零星房屋、茅棚, 按人头逐日配给油盐柴米,用种种高压手段把红军和群众隔开来,然后困而消灭之。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挺进师领导对“西安事变”以后的形势还不能迅速作出正 确的判断,为了推动革命形势发展,挺进师决定对当面敌人发动一次勇猛进攻,这 就是 1937 年 1 月的“峰文战斗”。

峰文是泰顺县境内的一个村子,在根据地中心区,地势险要。粟裕、刘英决定 利用有利地形,同 4 个团的敌人作一次较量。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敌我互有伤亡,

最后形成各自据险对峙局面。从兵力对比来说,显然是敌众我寡,如果敌人的援兵 开上来,红军挺进师很可能会陷入被包围的不利境地。粟裕分析战局,认为必须迅 速结束战斗,再也不能延误时间。这时师侦察排获悉,福鼎、平阳、泰顺交界处的 大东山下驻有闽保 1 个团,战斗力比较弱。粟裕和刘英决定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吃 掉这个保安团,由此撤到峰文村南面的大山里、摆脱被动昆面。

时间已是下半夜,群山静悄悄,偶而传来几声清脆的枪声。粟裕命令余龙贵率领二纵队少数部队,迷惑和牵制、阻击峰文岭当面敌人,主力部队悄悄撤出战斗, 向大东山迂回。粟裕深知,这一仗的关键,在于二纵队能否迷惑和阻击住西、北、 南三面的强大敌人。望着粟师长严峻的脸,余龙贵回答:“坚决完成任务!”

天还投有亮,趁着浓雾掩护,粟裕、刘英率领的挺进帅主力。突然出现在大东 山下,与福建保安团接了火。敌人很快发觉了挺进师的意图,调动兵力猛攻峰文岭, 企图打开一条驰救大东山和“围剿”挺进师的通路。峰文岭是一座拔地耸立的山嶂, 岭北是 800 米高的峭壁,东南面坡度陡直,整个山峰易守难攻。满山满坡的敌人吃 力地往上爬。余龙贵命令战士沉着应战,还特意挑了几个好射手,专拣敌人指挥官 打。蛇无头不行。一个个指挥官在挺进师射手的精确瞄准下栽倒,冲锋的敌人乱了 阵脚,爬一会躲一躲,生怕红军的子弹打过来。当敌人进入火力网时,余龙贵一声 喊“打”,两挺机枪和步枪一齐“哒哒哒”地怒吼起来,手榴弹紧跟着飞向敌阵, 炸得敌人抱头鼠窜,滚下山去。

敌人调来迫击炮轰击,密集的炮弹炸得山头硝烟弥漫,碎石乱飞,碗口粗的树 干被炸断,茅草燃起熊熊大火。挺进师战士以山崖石壁做工事,这边烧着了滚到那 边去打,那边烧着了又滚到烧灭的地方坚守。敌人不断增兵,始终无法攻上峰文岭。 天快黑了,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烈,从四面八方往上爬。可是二纵队一直没有接到 撤退命令。余龙贵心想:阻击已经打了整整一天,主力肯定顺利转移出去了,如果 再在岭上坚守,剩下的 100 多名战士都会牺牲,他们可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宝贵财富 啊!余龙贵果断地下令撤退。在夜幕掩护下,大家利用战斗间隙,迅速从东南面峭 壁上攀着葛藤滑下去。山脚下是一条干涸的溪沟,大家沿着溪沟拼命往前奔。东、 南两面山上的敌人离二纵队不过百米,可是天黑雾浓看不清楚,大声喊问:“哪个 部队?跑什么!”听口音,是福建保安团。余龙贵赶忙让闽北籍战土答话:“自己人,

‘共匪’跑了,快追!”大家一口气跑了 10 多里,摆脱了敌人,来到约定的会合地 点冬瓜坪。粟裕、刘英已在这里心焦地等了好一会,一听说二纵队回来了,喜出望 外,快步跑来迎接。原来粟裕、刘英率领的挺进师主力击溃闽保一个团后,已在下 午两点钟左右撤退到了目的地,并派传令兵去通知二纵队立即撤出战斗,谁知命令 没有传达到,传令兵也没有回来,可能是途中牺牲了。

峰文战斗以后,刘建绪接连不断电令各部寻找挺进师主力和领导机关。就在这 时,浙南军分区司令员罗连生被捕叛变,供出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主要领导人 的活动地区。刘建绪立即凋集部队对瑞安、平阳、泰顺、福鼎一带发起大规模进攻。

面对严峻的敌情和形势,粟裕认为,蒋介石调集了这样强大的部队“围剿”挺 进师,用意是要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一举全歼红军南方游击队。因此,目 前这一仗很可能是国共双方已经打了三年的游击战争的最后一仗。粟裕从第一次反 “围剿”斗争的教训出发,确定了这一次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思想:在强敌进攻 面前,为了保存红军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必须确立隐蔽精干、保存力量同机动 灵活、积极作战相统一的指导思想,粉碎敌人的“围剿”。

粟裕率主力冲破刘建绪独立第九旅和保安团的几道封锁线,果断地跳到龙泉河以北的松阳、遂昌地区,回到原浙西南根据地坚持斗争。挺进师一路上穿行于敌人 封锁圈和碉堡之间,差不多天天要连打数仗,最多时一天打了 7 仗。这段时间,粟 裕按照自己确定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同敌人周旋,是他运用游击战术成 熟时期。针对敌人“大拉网”战术,粟裕采取与敌人相向对进、易地而战的打法。 敌人的“网”拉过来,粟裕率挺进师巧妙地钻过去;敌人要红军游击队的山头,红 军游击队要敌人的后方。敌人大规模“围剿”,粟裕又把挺进师主力作战单位分小、 分散,有时几十人,有时十几人,乃至几个人活动,组自为战,人自为战,人少目 标小,敌人抓不住,“咬”不着。瞅准机会,粟裕便把分散的部队迅速集合起来, 狠狠地“咬”敌人一口。农历大除夕,在龙泉通往云和的公路上,挺进师游击队成 功地伏击了敌人一辆汽车,缴获大批年货,还有许多十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的军 用地图。这真是给化整为零活动的挺进师雪中送炭!

井冈山斗争时期,粟裕在朱德、毛泽东指挥下打过许多胜仗,对红军游击战的 “十六字诀”体会很深。在浙南游击战争时期,粟裕以“十六字诀”为指导,结合 浙南游击区斗争实际,在作战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新经验。

在游击战术的具体运用上,粟裕归纳得出 6 条原则:(1)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 大的胜利;(2)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3)支配敌人,掌握主动;(4)积极进 攻,绝少防御;(5)飘忽不定,出没无常;(6)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对作战、行军、宿营等,粟裕提出了一套通俗好记的要领。在作战行动方面, 粟裕总结了这样 5 条:(1)反敌人之道而行,竭尽欺诈之能事,敌进我退,敌集我 散,敌大我避,敌小我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2)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 胜;(3)站在敌人翼侧、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4)一切作战行动必须 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等于等死;(5)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只要枪一 响,刺刀就要杀到敌人肚皮上去。粟裕认为,隐蔽游击队的行动和企图,是一条重 要的原则。因此,他十分重视游击队的行动方式,总结出了兜圈子、大小圈、“8”

字形、

“S”形、电光形、杀回马枪以及东去西返、早出晚归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做到飘忽不定,出没无常,叫敌人无法捉摸。每次行军,都要派专人殿后,负责清 除沿途留下的痕迹,踩倒的草要扶起来,足迹要抹掉,有时还故意在某个方向造出 一点痕迹,迷惑敌人。宿营一般选择小村庄,最好独立砖瓦屋,而且一定要有前后 门。粟裕规定部队实行“5 班制”,粟裕亲率一个班,成员有参谋、警卫员、卫生 员、绘图员、司号员、炊事员、理发员等,他们既是指挥机关的干部及专业人员, 同时又是战斗员,站岗、放哨、侦察、打仗样样精。每到宿营地,这个班住在中间,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一个班,哪个方向发现敌情,就由住在那个方向的 班顶住,掩护其他班迅速转移,摆脱敌人后到预定地点集合。粟裕每天都要给大家 规定至少两个集合点,如果第一集合点有敌情,就到第二个点去集合,分散集中非 常灵活,非常有效,很适应游击战的情况和需要。部队每到一地,粟裕都规定必须 认真调查地形、道路,而且规定得很细,例如,从驻地出发,往前走多少距离有岔 路,往右走通到哪里,往左地形怎样;从某地到某地,大路如何走,抄小道有几条,都掌握得清清楚楚。这样,即使在路上遭遇敌人,三转两转便能摆脱。为了做到“知 己知彼”,粟裕非常重视向敌人调查,千方百计收集敌占区报纸,细细分析,从字 里行间、正面反面判断情况。浙江通讯事业比较发达,乡镇都通电话。粟裕经常派 游击队从电话线偷听来往通话,从中了解情况。有时,粟裕还采取“火力侦察”办 法掌握敌情,先出其不意袭击某个乡公所或镇公所,把乡长或镇长抓起来,让他给 县长打电话,报告这里情势紧急,要求县里赶快派兵来。县长的答复就是最权威的 军事情报。

粟裕认为,积极进攻是游击战的一大特色。敌人进攻游击队,游击队居被动地 位,赶快转移,摆脱被动。游击队进攻敌人,游击队是主动的有计划的,而且早作 好了准备,只要情况没有变化,坚决打。在积极进攻中,粟裕运用最多的是袭击, 敌人后方是游击队袭击的主要目标。他把袭击的主要对象分为三种:一是国民党基 层政权和民愤大的爪牙。游击队经常人不知鬼不觉地把他们抓起来,根据他们的罪 行大小或杀或罚,造成地方统治者恐慌;二是袭击敌人哨兵和侦探,动摇敌人军心; 三是捕杀敌人落伍、掉队官兵,挺进师称之“截尾子”、“打尾巴”。敌人大部队出 动,都在岔路口做路标。游击队摸准了这个规律,事先在岔路口埋伏好侦察员,敌 军一过,就巧妙地移动路标,将掉队的零星人员引到设伏地段,轻而易举地活捉或 歼灭。

这段时间挺进师游击队要抗击刘建绪 43 个团的“围剿”,是粟裕在浙南三年游 击战争中最艰苦、最险恶以及作战最频繁的时期。国民党军不仅人多,往来追剿一 刻不停,而且也摸索到了一些有效的“围剿”办法。挺进师游击队时不时地在路上 和敌人遭遇,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惊险。有一次,粟裕率领的一支游击队,被敌人压 缩、包围在龙泉河和松阳溪之间一片二三十里长的三角地带。粟裕带着大家一忽儿 向南,一忽儿向北,又兜圈子,又杀回马枪,一天一夜急行军 90 公里,连打 7 仗,

才冲出包围圈。还有一次,游击队被敌人逼到了浙南的飞云江,冒险在下游渡江。 熟悉水性的粟裕刚下水,就被漩涡卷了进去。粟裕奋力搏斗,转了三四个圈子,还 是划不出来,眼看就要被漩涡卷到中心往下沉,后面的同志急中生智伸过来一把雨 伞,粟裕迅速攥住伞柄,趁势脱离漩涡。为了摆脱敌人追堵,有次游击队连续三天 三夜没有歇一会脚,最后到达金华附近的秘密游击基点,一个个倒头便睡,粟裕一 觉竟睡了近 40 个小时。

刘建绪的“围剿”动用兵力比罗卓英那次多,持续时间也长,由于粟裕领导游 击战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驾驭越来越娴熟,始终掌握着斗争的主动权,加上别的一 些因素,尽管浙南游击区的中心地区遭受了严重摧残,但是几块游击根据地坚持下 来了,而且保存了较多的干部。浙南这个红军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坚如磐石。

粟裕在红七军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及浙南挺进师(三年游击战争)工作期 间,由于对左倾错误指导下的种种作法不满和抵制,与有的领导人在工作上产生了 分歧,有过多次挨整的经历。晚年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记叙了这些经历,并以求 实向前看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说:“当时我们都还年轻,又失去了中央和中央分局的领导,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对问题的处理上,留下不成熟的痕迹” (《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解放战 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中央军区领导人,

1948 年 4 月 25 日他在华东野战军高干会议上说:粟裕“是多年受委屈的,是提拔 得最慢的一个。他受过人家的打击,决不会打击人家”。陈毅说的这段话,既是对 粟裕在上述历史时期遭受错误打击的公正评述,也是对粟裕为革命忍辱负重工作高 尚品质的赞扬。

八、根据全局形势发展变化,主动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与国民党当局达成停战协议。周子昆报告毛泽东:“粟裕还在”。

粟裕领导挺进师主力在浙南、浙西南坚持游击战争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魔爪一步一步从东北伸向华北、华东等地。1935 年的“华北事变”,使由“九一 八事变”以来逐步上升的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 事变爆发,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 年 8 月 13 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扩 大侵略,淞沪抗战爆发。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南京进行 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 多万无辜百姓惨遭杀害。寇深祸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中国共产党尽管还在艰苦的长征途中,于 1935 年 8 月 1 日发表了《八一宣言》,年底进一步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6 年 12 月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终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早就同中共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又单独活动的粟裕,以革命家的政治敏 感和洞察力,密切注视着形势发展,千方百计揣摩和了解中共中央新的精神,以使 自己的行动融人全党中心的大局。粟裕率部每到一地,就要大家广泛收集国民党统 治区的报纸和一些大城市出版的杂志,从字里行间了解情况,分析形势。通过各种 渠道,从上海等地搞来《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看到了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 和 1935 年底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了解了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总路线,马 上组织部队学习和宣传,并且发表宣言和公开信,拥护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主张。挺进师每到一个村镇,就把大字标语写到那里,过去写的内容都是“打 倒蒋介石”、“蒋介石卖国”,简短几个字,饱含着红军战士的深仇大恨。现在,粟 裕让宣传员把书写的大标堵改为“联蒋抗日”。对蒋介石要联合,战士们这个思想 弯子可就转得大了,连老乡也感到奇怪,一边看一边悄悄询问:“是不是写错了?”

粟裕耐心地给大家讲形势课,进行教育,帮助大家转好这个思想弯子,适应革命形 势的发展变化。

1937 年春,经过多方努力,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同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并通过上海地下共产党与中共中央恢复了联系。但那时粟裕和临时省委失去了联 系,处在闭塞状态。刘建绪对挺进师的“围剿”屡屡失败,格外疯狂。1937 年 4 月,粟裕率领部队转移到遂昌、金华交界地区的门阵一带活动,开辟新的根据地。他们在“白砝岗”搭草篷建营。战士们白天在山上练兵,和群众一起种苞米,晚上 下山做群众工作,发展党组织,有时还跳到外线袭击敌人,很快建立了以门阵为中 心方圆近百里的沿铁路线革命根据地。这是继浙西南、浙南之后粟裕率挺进师在浙 江建立的又一块游击根据地,并根据形势变化,在门阵采取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政 策,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周围。

1937 年 9 月,金(华)衢(州)平原不时传来消息,有的说:“国共合作了”,有的 说:“共产党投降了”,“红军被收编了”。真真假假,众说纷纭。粟裕分析形势,认 为很可能是国共合作了。他把刘亨云找来,交给他一个秘密任务。刘亨云立即带领 1 个排出发了。他们身穿国民党军装,大模大样来到龙泉县溪口镇,直往镇公所里 走。一个巡官模样的人迎上来,笑着问:“你们是哪个部门的,从哪里来,有什么 公干?”刘亨云仰着头回答:“我们是出来剿共的,我是连长,奉上级命令,有急事 要和县政府联络。”那巡官见刘亨云口气不小,看牌牌是上尉军官,哪敢怠慢,连 忙讨好地为他叫通了县政府的电话。刘亨云拿过话机,打起官腔,哼啊哈呀地问: “报上都说朱、毛红军投降了,究竟怎么回事,这共还剿不剿?”电话里传出对方 声音:“现在国共合作抗日了,蒋委员长已向全国下达了全民抗战命令。共军改编 为八路军,听从蒋委员长指挥了。”

侦察的情况证实了粟裕的判断,他迅速召开干部会议,研究行动部署,决定把 部队集中起来,进行动员和教育。大家听说国共合作抗日了,都很兴奋,觉得 1934 年 7 月接受的先遣抗日任务,到今天就要实现了。粟裕特别告诫大家说:“代表地 主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一直是工农大众的死对头。现在形势变化了,他不得不 接受中央团结抗日主张,但我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以防发生意外。”粟裕让人把 当地的保长找来,要他把挺进师的抗日宣言和通电送到遂昌县政府,要他们尽快派 代表来和红军谈判,以便早日开赴抗日前线。

遂昌县长接到粟裕送来的信,9 月 18 日便复函同意谈判,并派兵役科长朱镇 山为代表去门阵。粟裕同大家一起商定了谈判的原则和条件,特别明确了必须坚持 的几个重大问题,指派谢文清为代表出面谈判,自己悄悄坐在一门之隔的房间里静 静地听着。

9 月 19 日,朱镇山来到门阵。谢文清客气地把他请到屋里。谈判在门阵一家 姓张的村民客堂里进行,中间一张八仙桌,两边面对面坐的是血战 10 年的死对头 ——国共双方代表。尽管是和平谈判,气氛仍很紧张,还带几分杀气。谢文清腰里 别着手枪,屋外山头上加了荷枪实弹的岗哨。10 年血与火的斗争,

“围剿”和反“围 剿”,不知有多少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牺牲在国民党蒋介石的屠刀下,大仇未报, 血债未偿,今天却面对面坐着谈判合作抗日和改编红军的事来了,粟裕和挺进师官 兵个个热血沸腾。但是,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大局,粟裕再三要大家克制感情,冷 静处理团结抗日大事。朱镇山首先提出,现在国共合作了,请粟师长和全体弟兄下 山到遂昌城里集中,听候改编。谢文清根据粟裕预定的方案,当即严正拒绝,说: “为了共同抗日,我们愿意同国民党地方当局举行停战谈判。但国共合作并不是谁投降谁,当前我们应当以民族利益为重,合作共同抗日。”谢文清提出 7 早已准备 好的三点意见:第一,红军游击队将开赴浙南根据地,国民政府和军队沿途不得留 难;第二,红军游击队已经停止了打土豪,政府应给予补充弹药、给养;第三,合 作不是投降,改编不是收编,双方是平等合作。红军游击队要保持独立性,不进城 驻扎。

经过三天唇枪舌剑争论,国民党当局最后答应了挺进师坚持的原则立场和条 件,表示欢迎粟师长率部下山。这时部队早已奉粟师长命令,集中在门阵组织学习 和练兵,迎接民族民主革命新高潮的到来。1937 年 7 月成立的宣(平)遂(昌)汤(溪)

工委,也在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为即将开拔的红军游击队筹备给 养,缝制新衣。9 月 22 日夜晚,国共双方代表和门阵军民在白沙庙召开联欢会,

粟裕特地让人请来了木偶剧团为大家演出。山村沸腾了,乡亲们舞起了传统的“板 龙灯”,百多条木板长凳连接组成一条长龙,百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每人肩扛一 条板凳,踏着锣鼓点子起舞,条条板凳上都点有油灯,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火龙在 山间游动,十分壮观。

9 月 23 日,粟裕率领红军游击队和地方干部 50 多人出发了,官兵们依依不舍 地告别门阵的乡亲。门阵乡亲含着热泪送了一程又一程。红军游击队翻山越岭,避 开大道,沿着崎岖山路南下,绕过遂昌县城,经石练、湖山、王村口、大潘坑、船 寮、青田、大峃,到达飞云江南岸,和刘英派来的联络员相遇,随即一起上路,10 月 10 日抵达平阳北港,和刘英等挺进师新老战友会合。历尽劫难,胜利重逢,刘 英和粟裕两双坚强有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刘英向粟裕介绍了闽浙边临时省委同国民党浙江当局谈判的经过。1937 年 4 月,已经和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的闽浙边临时省委,了解到中共中央关于 “联蒋抗日”的主张,以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名义,向浙江省国民党当局发出“停止 内战,一致抗日”文电。刘建绪奉蒋介石之命,在报上公开表示要和浙江红军谈判。 双方代表在鳌江谈了 3 天。国民党代表妄图以和谈为名,逼迫红军投降。中共闽浙 边临时省委代表据理力争,坚持合作抗日立场。谈判随之破裂。8 月,迫于抗日高 潮到来,刘建绪亲笔致信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要求重开和谈。9 月 16 日,双方 代表在温州达成合作抗日协议。

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这是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抗日战争的两个革命战争 时期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合乎全国民心,在中国历史上 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领导人的粟裕,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得 不到中共中央任何指示的情况下,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能够如此准确地与中共中央新 的精神一致、合拍,自觉实现两个革命时期的战略转变,所采取的原则立场和策略 完全符合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这不能不令人叹服粟裕胸怀全局驾驭局部的本领。 共产党人的革命坚定性和一切以大局为重的宽广胸怀,在粟裕身上得到了完美统 一。

挺进师分散在浙南各地的游击队,先后来到平阳北港山门街集中,大约有 500人上下。这个数字和挺进师 1935 年初离开苏区挺进浙江时差不多,但成员结构有 了很大变化。原七军团、十军团的老骨干不多了,他们绝大部分已经为革命流尽了 最后一滴血。充实的许多新成份,有浙西南、浙南、闽浙边的工农子弟,有来自上 海、温州等城市的知识青年。部队装备虽然仍很落后,但官兵的思想觉悟高了,作 战经验丰富了,战斗力强了。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和国共合作抗日协议,1937 年 10 月部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 委,下辖 3 个支队、1 个教导队。“抗日游击总队”在平阳凤翱乡风林村召开成立 大会,粟裕、刘英分别讲话,阐明国共合作和部队改变番号的意义,号召大家坚决 执行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保持和发扬红军优良传统,加强学习,加紧训 练,准备开赴抗日前线。

粟裕 1934 年 7 月离开中央苏区以后,毛泽东一直挂念着这位井冈山时期智勇 双全的青年将领,苦于通讯联络中断,3 年得不到粟裕一点消息。闽浙边临时省委 和中共中央一接上关系,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来电询问粟裕情况。这时粟裕和刘英 也失去了联系,临时省委几次派人寻访都没有音信,便如实报告中共中央:“粟裕 同志可能已经牺牲。”1937 年 5 月陕北召开苏区代表会议,洛甫(张闻天)致开幕词,

首先悼念在各个战线上无数英勇牺牲的战士、我们的最忠诚的同志、中华民族的最 优秀儿女,接着宣布李大钊等烈士名单,其中就有粟裕。1938 年初,闽浙边临时 省委派人到南昌新四军军部向项英汇报工作,请示今后行动,专门介绍了粟裕在浙 西南坚持斗争的情况,并说:“粟裕现在已经回到省委,正同刘英在一起加紧培养 干部,训练部队。”刚从延安过来的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立刻把这个喜讯报告延 安:“粟裕还在”。毛泽东主席闻听非常高兴。

九、整训扩编部队,迎接抗日高潮。 率部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序列。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新的极端重要的问题摆到粟裕面前:从国内革命战 争转变为抗日战争,中共中央的总路线和方针、政策变化了,民族解放战争赋予了 革命战士特殊的新使命,斗争形势将更加复杂。如何使大家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地适 应这种新的发展和变化呢?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又同刘英反复商量,决定抓住从部 队集中到出发抗日这个间隙,在加紧练兵同时,组织党政军干部重新学习革命理论 和党的政策。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凤林村召开了扩大会议作动员,粟裕在会上作 抗战形势报告,向党政军干部提出重新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政策的任务。临时省委 和“抗日游击总队”接着决定采取两项有力措施:举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和开办“抗 日救亡干部学校”。

军政干部训练班主要集训部队连以上和地方县以上干部,每期半个月,连续办 了 3 期,粟裕亲自讲课,教育训练内容有三个重点:一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国 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关系;二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党的独立性的关系;三是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的内容和相互关系。这些党政军基层干部阶级立场坚定, 作战勇敢,为革命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就是文化水平低,理论基础薄,一开始学 习,对什么叫矛盾就是弄不懂。最后还是粟裕给大家讲了关于“矛和盾”的那个古 代寓言,才算叫大家开了一点窍,慢慢跨进了革命理论的大门。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设在山门街畴溪小学内,粟裕担任校长,公开招收抗日 青年入学培训。1938 年 1 月 5 日,温州《浙瓯日报》刊登了经粟裕亲自审定的《国 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招生启事:

(一)宗旨:培养抗日救国的军事、政治干部人才。 (二)资格:初中程度或同等学级,男女兼收。 (三)年龄:20 岁以上至 35 岁。 (四)受训时间;暂定 3 个月。 (五)校址:平阳北港。 (六)名额:100 名。 (七)报名日期及手续:自即日起至 1 月 10 日止,凡愿来训的,请至下列各处:

(1)各驻地办事处,温州九柏园头 4 号;(2)本部政治部;(3)平阳北港民教馆。 (八)开学日期:1938 年 1 月 15 日。 (九)入学手续:于开学前 3 日到校,经考试及格后编队受训。 (十)待遇:有钱出钱,没有钱由本校津贴伙食,但服装被铺自备。(《南方三年

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 消息传开,首先是温州的热血青年奔走相告,纷纷来到抗日游击总队驻温州办

事处报名。浙江其他地方乃至外省的一些向往共产党和红军的爱国青年,也赶来报 名或联系入学事宜。最后录取学员大约 150 名,大多数是中学生,少数小学生,个 别大学生,还有当过工人和小学教师的,其中女学员 30 人左右。开学典礼那一天, 粟裕和刘英都来出席,向年轻人介绍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宗旨,讲述当前抗战形 势和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说明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是培养抗日救 亡运动的青年干部。课程有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政治经济学、群众 工作、时事和农村经济、哲学等。粟裕亲自讲授游击战术课。粟裕每次来校讲课, 衣着和普通战士差不多,不同的只是有时披一件黑色军大衣。他用浓重的湖南话给 学员讲课,举出一个个实际战例,把游击战术讲得生动易懂,引人人胜。粟裕说话 很有风趣,他左臂负过伤,刘英右手腕负伤致残,有次上课粟裕说:“人们以为刘 英和我是三头六臂,其实我们两个人加起来只有一双完整的手。”说得大家都笑了。

把抗日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去论述,在共产党军队将帅中,粟裕是最早这样 认识和实践的人之一。他向学员讲授游击战术课时,开宗明义就阐明抗日游击战争 的战略意义。他说:“抗战以来的事实证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 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 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赶出去。”(《粟裕军事文集》,解放 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接着对游击队的任务、游击队的组织、游击战术、游击队的教育工作、游击队的补充与供给工作,作了全面充分的讲授。 特别是对游击战术,粟裕讲授得格外详细,分 17 个方面逐个阐述,包括游击战术 原则、游击队的动作要领、行军、宿营、侦察、警戒、破坏工作、工事构筑、通信 联络、保守军事秘密、战斗准备、战斗动作、战后动作、怎样设伏和什么样的地形 适宜打埋伏、怎样截击敌人的行军纵队和运输队、游击队的进袭和怎样进行运动防 御。对他在实战中总结概括的游击战术的 6 条原则,一条条举例详细讲解。在授课 中,粟裕第一次正式讲述了他在 1935 年提出的“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方针,这是 他对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游击战用兵“十六字诀”的创造性应用 和发展。

新四军军部成立后,连续两次来电,催促“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开赴皖南集 中。1937 年 9 月下旬,刘英曾派吴毓、龙跃到杭州,向国民党主持谈判事宜的邓 诩和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作礼节性拜访,然后乘汽车由京杭国道抵达南京,找 到八路军综述办事处。中共中央代表博古听了他们的汇报很高兴,并告诉吴、龙, 南方各省游击队准备改编为新编第四军,拟请叶挺出任军长。博古特别叮嘱在新四 军组成之前,为防止国民党阴谋,没有我博古的亲笔信,别人来调你们部队,不要 听他们的命令。所以对这两次电令,粟裕和刘英商量后都没有执行。1938 年 3 月,

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来到平阳山门街,向粟裕、刘英传达上级 指示,研究部队进一步整编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南方各游击区在极其艰苦的条 件下长期坚持英勇的游击战争,给予了高度评价。种种迹象表明,日本侵略军可能 在温州沿海登陆。为了做好日寇登陆后我在闽浙赣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 并防止国民党当局再次背信弃义,发生变故,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闽浙边临时省委, 成立浙江临时省委,刘英留下来任书记,继续主持浙江省的工作,带领部分武装人 员和干部坚持斗争;粟裕率“抗日游击总队”开赴皖南,参加新四军的战斗行列。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部分人员组成战地服务团,随部队行动。粟裕陪同曾山来到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作报告。曾山从抗日战争形势讲到党中央的主张和国共合作 抗日,从抗日救亡讲到青年肩负的历史重任。大家受到很大教育和鼓舞。

新的革命使命在召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3 月的浙南已是春光明媚,春意盎 然。18 日清晨,粟裕率领“抗日游击总队”500 多名健儿,从平阳小镇山门街出发。 和红军游击队结下血肉情谊的浙南群众,从四乡八镇赶来。他们敲锣打鼓,唱着歌, 呼着口号,站在镇中街道两旁欢送。3 年来,浙南游击区的群众把这支队伍当作自 己的子弟兵,用生命和鲜血保护这支队伍,支援这支队伍渡过难关,战胜敌人,发 展壮大。怀着依依不舍的深情,粟裕边走边和乡亲们挥手告别,和留下来坚持斗争 的挺进师新老战友握手告别。

部队经过几天行军,到达丽水县大港头。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在丽水 碧湖会见粟裕。粟裕的大名,黄绍竑早已如雷贯耳,在他的想象中,粟裕一定是个 威风凛凛的英雄,一见面却是个身材瘦小的普通人,斯斯文文像个知识分子,一双 深陷的眼睛闪着睿智的光芒,不由得肃然起敬。黄绍竑客气地留粟裕在碧湖吃午饭。席间,粟裕邀请黄绍竑去“抗日游击总队”视察。黄绍竑一口答应。饭后,粟裕陪 同黄绍竑乘车来到大港头。“抗日游击总队”这时已经集合在一座小庙旁边的空地 上,500 多人的队伍虽然装备落后,各式各样的枪支都有,不少人拿着大刀、长矛,

有的还是赤手空拳,也没有制式军装,但一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黄绍竑脸上 再次露出了钦佩的神情。粟裕首先致欢迎词,浓重的湘西话句句掷地有声。他说: “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上,凡是团结的、统一的都能有效地抵御外侮。 今天,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濒临着亡国火种的危险。‘国 共联合,团结抗日’,适合世界之潮流,合乎民众之需要。我们要为国共两党的团 结抗日,为加强民族统一战线,为增进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大团结,为驱逐日寇、 光复中华而努力奋斗。”

粟裕请黄绍竑讲话。黄绍竑再三对大家表示慰勉,预祝大家开赴前线旗开得胜, 为国家为黎民多立战功。1938 年 3 月上旬刘英随曾山去南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请 示工作,在金华与黄绍竑进行过一次会谈,要求省政府拨给“抗日游击总队”500 支步枪、10 万发子弹和 1000 套军装。黄绍竑答应发给 5 万发子弹、1000 套军装。 在大港头讲话时,黄绍竑当众宣布:“应贵方要求,经省政府批准,发给你们军装、 子弹等军需物资。”兑现了和刘英会谈时的承诺。

3 月 25 日下午 3 时左右,粟裕率领的“抗日游击总队”北进抵达遂昌。在坚 持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遂昌是红军挺进师活动的重要地区,挺进师师部和领 导中心就设在遂昌的王村口。遂昌人民把红军看成是自己的救星,他们听说“金米” 师长带领的队伍路过遂昌开赴前线抗日,纷纷赶来迎送。县抗日自卫委员会也通知 各机关团体、学校及各界人士到东岳宫集合欢迎。粟裕决定部队在遂昌稍作停留, 他把战地服务团负责人陈雨笠找来,要他们安排做好 4 件事:第一,召开各党派、

各阶层座谈会;第二,访问当地进步人土;第三,举行军民联欢晚会;第四,服务 团走上街头向群众开展宣传活动。粟裕强调说:“这 4 件事一个中心、一个目的,

都是为了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当晚 7 时左右,军民联欢大会在县城王家祠堂举行,百姓争先恐后潮水般涌向

会场。“抗日游击总队”官兵全体参加,他们身穿新军装,高唱抗日战歌,列队雄 赳赳跨进会场,1000 多名群众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粟裕英姿焕发走上讲台作团结 抗日演说:“我们的红军在浙西南坚持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由于广大人民特别是 遂昌人民积极的支援,使我们不断地取得胜利。我代表全体指战员向你们致敬。” 粟裕举起右手,恭恭敬敬地向遂昌父老乡亲行了一个军礼,全场报以雷鸣般掌声。 粟裕接着说:“自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以来,民族危机日深一日,只有各党派、 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全面抗战,才能求得民族解放、主权独立。我们 必须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对敌人的任何幻想都是灭亡之路。 我军是人民的部队,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不怕任何敌人, 不怕任何困难。现在,我们就要开赴前线,歼灭日寇,保卫神圣的祖国,保卫我们 的家乡。”粟裕和全场军民一起振臂高呼:坚持抗战到底!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26 日上午,陈雨笠代表粟裕邀请 30 多名知名人土,在县民众教育馆召开座谈

会。陈雨笠向大家宣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大家一起商讨关于释放“政治犯”问 题。不少人听了共产党的主张,纷纷站起来发言,拥护国共团结抗日,呼吁尽快释 放“政治犯”。会后,粟裕几次致函遂昌县政府和县长,指出:“自西安事变后,各 党各派划除成见,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此国共 两党亲密合作,尚有共党及共党嫌疑犯仍禁锢囹圄,诚令人不得其解!”提出释放 雷有德等 20 名“政治犯”,“俾使参加抗战”,并开列出了具体名单。

粟裕亲赴监狱看望这些为革命失去自由的志士,表示慰勉。遂昌县长复信,同 意释放“政治犯”。27 日,粟裕亲自将他们带回部队参加抗日。

“抗日救亡总队”告别遂昌继续北进,一路上不断和当局交涉释放“政治犯”。 这时,浙西南抗日救亡运动的巨浪已经形成汹涌澎湃之势,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抗 日自卫委员会”,部队每到一地都收到许多传单和慰问信,受到很大鼓舞。部队到 达龙游县,这里有铁路通往衢州,战士们要求坐火车过把瘾,同时也好早些奔赴抗 日前线。粟裕派人交涉,500 多人全部坐了一段路程火车。1938 年 4 月 18 日,部 队到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省歙县岩寺,加入新四军的战斗序列,整编为新四军 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担任二支队副司令员。

1942 年春天,在浙江坚持斗争的刘英,由于叛徒出卖在温州被捕。他在狱中 顽强斗争,坚贞不屈,5 月 18 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了。粟裕和刘英从 1934 年开始 在一起工作,共同经历了北上抗日先遣队和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这两段极其艰难的历 程,其中有并肩战斗的战友深情,也有对一些问题分歧产生的隔阂。但是,在粟裕 的心目中,刘英仍然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位为人民不屈不挠奋斗一 生的优秀共产党员。刘英牺牲以后,粟裕千方百计找到烈士的遗孀和遗孤,把他们 接到江苏淮安根据地,主动担负起了抚养的责任。刘英的岳母是一位小脚老太太, 走路不便,两个孩子还小。粟裕让人专门为他们准备了一辆马车,遇有敌情便坐马 车随大部队转移,保证他们的安全。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失去中共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领导, 面对国民党军几十个团的一次次“进剿”、“围剿”,挺进师内部领导人之间后来又 产生了严重分歧,在这样复杂和严峻的情况下,粟裕把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学 到的经验,以及在抗日先遣队时期总结的教训,运用到了新的斗争环境,坚持从实 际出发,自觉地实现由正规军到游击队和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两次转变, 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完全符合中共中央的意图。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了浙南这个支 点,在一定程度上策应了中共中央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配合和掩护了邻近游击 区的斗争,并为以后组建新四军培养、锻炼和储备了一批战斗骨干。这一切都和粟 裕能够不断地思考战略性问题,从而在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有重要关系。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形势险恶。粟裕不仅坚定地坚持下来,而且不断走向胜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粟裕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在浙 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粟裕已经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后革命胜利了,一定要把这场 艰苦的斗争好好写一本书。他把书名都想好了,就叫《信念》。每经历一次新的紧 张复杂的斗争,他的这个想法愈加强烈。新中国成立以后,粟裕经常对人说:“浙 南三年游击战争,不管形势怎样险恶,鼓舞我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是对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相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总是要 胜利的,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信念,推动着我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接受教训, 推动着我们在新的斗争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发展。”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是粟裕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军事家、战略家的一个重要历程。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