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六章 威震江南


一、毛泽东指示派有军事知识之人去江南侦察。再次受命抗日先遣。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经过多 次谈判,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布国共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协 商,蒋介石同意将共产党留在南方 8 个省 14 块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 编为新四军,任命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10 月 12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颁 布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番号。10 月 14 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由项英担任主席,陈毅担任副主席。刚成立的新四军下 辖 4 个支队。1938 年 3 月,第一、第三支队先后在安徽省歙县岩寺集中。4 月,二 支队抵达岩寺。长江以北的第四支队也在皖西集中。

粟裕是 1938 年 4 月中旬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到达皖南岩寺的。部队整 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二支队下辖第三、第四团。粟裕任二支队副司 令员,司令员是张鼎丞。这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近 10 个月。占领上海、南京 的日本侵略军正把主要兵力集中投放在徐州方向,企图进一步夺取徐州,打通津浦 线。中共中央对刚组建的新四军发出一系列指示,要他们深入敌后,创建以茅山为 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4 月 24 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项 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并特别强 调“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东 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从第一、二、三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侦察分队组成先遣 支队,共 400 多人,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熊梦辉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处主 任。熊因病未到职。

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军部赋予先遣支队挺进苏南敌后战略侦察的具体任 务是:在政治上,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宣传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展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军事上,在新四军主力部队开进之前,先到江南侦察了解日 军、伪军情况,特别是敌人的薄弱环节,了解江南平原的地形及风俗民情、群众条 件,附带了解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为后来开进的部队创造和准备条件。

此时粟裕刚到皖南仅几天。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在召唤。他毅然受命,再次担 当起了先遣抗日的重任。粟裕深知,一支仅有数百人的游击队,深入到已经沦陷的 江南侦察,在日本侵略军重兵控制的腹心地区活动,困难很多,危险很大。粟裕同 时深知,先遣支队的成败关系甚大,但是只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方针、策略,运用 红军时期担负先遣任务和在敌人腹心地区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一定能够 在苏南敌后站住脚跟。他对完成这次任务满怀信心。陈毅知道粟裕肩上的担子很重, 便将身边得力的副官和测绘参谋派到先遣支队。粟裕感动地说:“陈毅同志把强兵 能将都调来给我了。”

临行前,新四军军部召开先遣支队到敌后作战略侦察动员大会。新四军领导人 到会讲话,进一步明确先遣支队担负的任务的重要意义,强调大家一定要在粟司令 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团结战斗,胜利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

4 月 28 日,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时节,粟裕率领先遣支队出发了。陈毅从岩寺 赶到南陵,与驻扎在这里的川军交涉,为先遣支队疏通前进道路。再往前就是日本 侵略军占领的宣(城)芜(湖)路封锁线了,陈毅才和粟裕挥手告别。

先遣支队编成极为精干,下辖司令部、政治处和三个侦察连,成员全是经过十 年内战的骨干。干部实行高配。侦察员都是干部。三个侦察连挑选的都是各支队武 器装备最好的连队。

先遣支队向敌后开进愈深入,战争的气氛愈紧张、愈浓烈。自从出征以来,粟 裕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列,每天出发时都要集合大家讲话,明确当天的任务和要求。 一到宿营地就抓紧时间了解社情民情敌情,勘察地形,做群众工作。夜深了,部队 休息了,粟裕还在和各级领导研究情况,部署第二天的工作。粟裕这一年刚好 30 岁,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始终精力旺盛,斗志高昂。

先遣支队到达南陵县城时,受到当地百姓热烈欢迎。部队在东门外宿营。连日 行军疲劳,指战员们很快进人了梦乡。子夜时分,粟裕突然下令紧急集合。指战员 们站好队,粟裕讲话说:“同志们,我们是负有光荣任务的部队,群众所以欢迎我 们,是因为我们不是从前方溃逃下来的,而是向敌人开进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 们必定受到了敌特、汉奸的监视。这里离敌控的芜湖很近,说不定我们的行踪已经 被敌人发觉了,敌人很可能对我们发动突袭。因此我们决不可高枕无忧,必须立即 转移。”

天刚破晓,敌人的飞机果然来了,在南陵城东门上空盘旋,狂轰滥炸,俯冲扫 射。全城群众都在为先遣支队担心。而这时先遣支队早已平安转移到离南陵不远的 麒麟桥一带山村宿营了。队员们被炸弹的爆炸声惊醒,望着东门外腾起的滚滚烟尘,

由衷地佩服粟裕料敌如神,指挥英明。南陵群众发现先遣支队安然无恙,由惊转喜, 议论纷纷,都说这支部队是神兵。国民党东北军部队也称赞说,新四军指挥员有远 见,敌人飞机炸了个空。

先遣支队深入敌后,沿途受到很多不应有的阻碍,特别是那些一心只想抢地盘 的所谓“游击队”,更是处处刁难,不让通过。直到 5 月 19 日徐州失陷那一天,先 遣支队才正式进入苏南敌后战场。

粟裕这时更忙了。每到一地,他部署好部队的宿营与警戒,就亲自动手调查研 究,找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和村长、商人、农民谈话,了解情况。经常一夜只休息三 四个小时。为了迅速弄清敌情,粟裕不仅派出便衣侦察,还派出三个组进行武装侦 察:一个组去丹阳一带侦察常州方向的情况,一个组去龙潭、下蜀一带侦察南京方 向的情况,一个组从溧水县以北的乌山越过京杭国道,经句容天王寺,到了茅山的 乾元观,后又经宝堰到上党,侦察镇江方向的情况。武装侦察组迂回于南京近郊, 出没于铁路沿线,游击于敌人后方,侦察敌人军事部署和行动,并且测绘了地形图。

进入江南敌后以后,粟裕几乎天天都要把部队行动和侦察得到的情况发电报告 新四军军部,亲自动笔写了一份综合报告,派专人送回皖南。粟裕根据战略侦察掌 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对江南敌后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形势和经济情况、社会情 况、地理地形、群众条件等,作了极其详细的分析汇报,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 议,供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决策参考。 粟裕的汇报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粟裕从全局上分析新四军挺进江南战场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江南处于日寇侵 略我华中内地的主要后方。新四军进入江南,能够大量地牵制日军的兵力,对全国 的抗战局势有利。南京、芜湖失陷以后,江南战场在战略上降到了次要地位,日寇 下一个进攻目标是徐州,抽调了最强大的兵力到津浦线去作战,包括京沪杭、京芜、 京杭在内的整个东战场地区,兵力相对不多,这就有利于新四军在这一带站住脚跟, 发展壮大,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粟裕从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对敌我双方作了详细对比,实事求是地指出,从江 南整个情况来看,敌人处于优势,我们处于劣势。粟裕进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以 大量事实说明,敌人的优势和我们的劣势都是暂时的,是可以转变的。 政治方面:

敌人占领了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气焰嚣张,骄傲蛮横,肆无忌 惮,三五个士兵,甚至徒手士兵,也敢到远离据点十里、八里的村庄横行。这就孕 育着“骄兵必败”的历史必然。日寇在占领区内到处建立伪政权(维持会),培养了 许多汉奸、护路警。这些民族败类死心塌地为日寇效力。人民遭受敌人烧杀淫掠, 敢怒而不敢言,一时毫无抵抗的能力。 军事方面:

敌人占领了一批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更便利其继续向我们进攻,特别是控制 了交通线和掌握了交通工具,往来顺畅通行,毫无阻碍。但敌人兵力不足,在交通

线上相距五六十里地才有一个据点,每个据点多则 20 余人,少则仅 3 人或 4 人。 但他们的兵器及技术条件都占了优势。江南的(江)宁镇(江)丘陵地带也有利于敌人 机械化部队和骑兵展开。粟裕分析我们各方面所处的暂时劣势,着重汇报了江南人 民的情绪,指出:京、沪、杭、芜等地相继失守,给江南人民的抗日情绪以极大的 打击。南京失陷以后,江南已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人民感到无所依恃,政府的抗日 国策也无法传达到人民中间。江南老百姓已有半年多没有见到中国军队了,渴望有 一支能打日寇的军队。而那些留在沦陷区的所谓“游击队”,其成份最大部分是流 氓、地痞、土匪,还有吃了败仗的散兵游勇。他们不仅不抗日,还和日寇互相默契, 互不侵犯,却对新四军先遣支队百般阻碍,不让通过;对老百姓敲诈勒索,奸淫抢 掠。群众恨之入骨,咒骂他们是“小日本”。有些地方的群众自动组织起来武装自 卫,和这种“游击队”对抗。江南人民不了解新四军,看见他们穿和国军一样的军 装,误认为也是这种“游击队”。这样增加了先遣支队深入江南敌后侦察和发动群 众的困难。

粟裕在报告中向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提出,在苏南敌后广泛开展发 动群众的工作,在当前至关重要。他说,上海、南京失陷后,中共江苏省委虽然在 群众中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仅仅局限于上海周围一些地区。对老百姓提出 的一些现实问题,一时也很难使他们得到信服的答案。如不少老百姓提出:“既然 你们说抗战一定会胜利,敌人力量在削弱,为什么徐州又撤退了呢?”这些都要通 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去解决。

粟裕还详细汇报了先遣支队在苏南敌后开展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做法和已 经取得的效果。

粟裕率先遣支队走到哪里,就把宣传工作做到哪里,全体指战员人人都是宣传 员。先遣支队在乌溪镇召开群众大会,粟裕站在一张方桌上对乡亲们说:

“我们新四军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来到敌后南京城下,为执行中国共产 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解放江南人民而战斗到底!新四军是保障人民利益的队 伍,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收复失地,希望各界人士大力配合。”在小丹阳、薛镇, 粟裕召开地主士绅、民主人士座谈会。在亭头,粟裕接见了安徽当涂青年抗日救亡 团负责人朱昌鲁。救亡团成员主要是学生和小学教员。朱昌鲁向粟裕详细汇报当涂 青年抗日救亡团的情况,并提出参加新四军的要求。粟裕赞扬救亡团的抗日举动, 接受了他们的要求,派政治处干部陈雨笠负责指导救亡团的工作。薛镇地区的刘一 鸿是当涂县采石镇邮电局长、国民党员,毅然决然带了队伍投向新四军。他激动地 对粟裕说:“我为何要投奔共产党,道理很简单,蒋介石不抵抗,国民党太腐败!

我是中国人,不甘忍受日寇的蹂躏欺侮。我要抗日,所以我到新四军来了。我要把 鲜血洒在疆场上!”

粟裕率先遣支队在敌后作战略侦察,特别强调部队一定要严格执行铁的纪律, 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表明新四军是民众的队伍,取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江南 群众不了解共产党、新四军。先遣支队初进江南时,群众不让他们进村进屋,队伍

一靠近村庄,群众自卫组织就开抢。粟裕命令大家不准回击。有时无法进村做饭, 便以干粮充饥,在野地露宿。有时还饿肚子。遇到下雨,没有地方躲避,个个都成 了“落汤鸡”。但是从支队司令粟裕开始,大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十项注意”。粟 裕反复强调,对群众不能直呼“老百姓”,要亲切地尊称“老乡”。先遣支队终于以 秋毫无犯的模范行动赢得了江南群众。长久以来,江南群众中流传这样一句话:

“出

门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现在大家把这句话改成“遇到新四军,亲如一家人”。 新四军的美名很快传遍江南。乡亲们把战士们请到家里作客,协助先遣支队送

信、带路、打探消息、捕捉敌探、破坏敌人交通,还出现了牺牲自己生命救护新四 军伤员的动人事迹。先遣支队与江南人民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

粟裕率先遣支队深入江南侦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向新四军军部的汇报有 事实有分析,既充分看到了在敌后活动的种种困难,又提供了怎样在不利条件下做 好工作、开创局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1938 年 5 月 4 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电示新四军:“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 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 5 区之间广大地区 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 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人苏州、镇江、吴淞 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 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5 月中旬,陈毅 率一支队由皖南东进,沿着先遣支队开辟的路线向敌后挺进,通过宣(城)芜(湖)路 封锁线,6 月 3 日抵达苏南的高淳。粟裕闻讯立即赶去。8 日,一支队与先遣支队 在石臼湖东的溧水会师。粟裕根据敌后侦察 20 天的情况,向陈毅汇报了长达 5 个 小时。陈毅对粟裕卓有成效的工作极为满意。

陈毅向粟裕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向敌后进军,发动广泛的游击战的“五四”指示 精神。粟裕结合亲身的实践,更深刻地领会了十共中央的战略意图。粟裕还同陈毅 就江南形势、新四军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二人看法完全一致。

先遣支队深入江南敌后作战略侦察的任务至此已圆满完成。粟裕在新四军波澜 壮阔抗日战争历史的开卷,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章。

二、韦岗处女战。陈毅赋诗称赞:“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来嘉奖电:所属粟部,殊堪嘉尚。

粟裕考虑问题从来都是走一步、想几步,预作谋划。深入苏南敌后的所见所闻, 引起粟裕许多思考,一个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深远意义的问题在他脑海里盘旋: 日本侵略军步步进逼,国民党正规军节节败退,老百姓对抗战胜利缺乏信心。粟裕 和先遣支队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江南人民逐渐了解了新四军,但他们心中仍在嘀咕: “新四军好是好,可是队伍少,武器差,能打败鬼子吗?”江宁铜山镇叶家庄一个 叫叶文明的士绅,有一次直言不讳对粟裕说:“你们讲的抗日大道理非常正确,你

们这支部队作为抗日宣传队是无可非议的。如果你们真要同日军交战,就不那么简 单了。国军百万大军,还有飞机、大炮、坦克支援,在上海、南京都遭到惨败,何 况你们……”粟裕认为,苏南的形势和群众的情绪已向先遣支队提出了一个责无旁 贷的问题:尽快打一个胜仗!江南百姓需要用打胜仗来激发抗日热情,鼓舞胜利斗 志;新四军指战员们渴望用胜仗来煞一煞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他们的不可 战胜神话,同时显示自己的战斗威力。几天来,粟裕一有空闲就对着作战地图凝思: 新四军深入江南敌后的第一仗必须打胜,不许打败!这一仗怎样打,选在哪里打呢?

粟裕的目光渐渐停留在地图上一个名叫“韦岗”的地方,前几天他率领先遣支队侦 察敌情到过这里,他随手拿起一根火柴棒,在地图上量出韦岗到南京、镇江的距离, 计算日军增援部队到达的最快时间。利用韦岗有利地形出敌不意打一个伏击战的方 案在粟裕脑海里愈来愈清晰。

恰在此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于 6 月 11 日下达命令,要新四军“派 兵一部,挺进于南京、镇江间破坏铁路,以阻击京沪之敌,务于 3 日内完成任务, 否则严厉处分”。新四军军部当即决定:由粟裕率先遣支队及一支队各一部,共 4 个连,携带电台一部,由现地出发,务于 3 日内到达镇江、龙潭间完成破坏该段铁 路的任务。

任务来得突然、急迫。经过短促动员和紧张准备,当日下午 4 时粟裕便率先遣 支队两个连和一支队两个连由溧水县李家山出发了。同时,陈毅率一支队向东到竹 箦桥,再向北折宝堰、白兔,相机策应。

粟裕本来准备在当晚通过天王寺与溧水间公路,部队刚到新桥东北 5 里地的王 庄,就为国民党军七十六师警戒部队所阻,一直被拖延到 12 日午后才由王庄继续 前进,连续 3 个雨夜急行军 100 公里,15 日拂晓前进抵句容至下蜀公路以东的徐 家边隐蔽。当日下午 4 时出发,晚 10 时到达下蜀,按预定计划开始破击铁路。粟 裕一边指挥,一边和大家一起奋力干,4 个半小时破坏铁路 40 米。此时已近凌晨 3 点钟,粟裕命令警戒部队向火车站之敌发起攻击,进行袭扰,同时散发传单,张贴 标语,虚张声势,扬言要在数日内攻克句容县,造成敌人恐慌,引诱敌人增援,以 便寻机歼灭之。16 日黎明前部队全部安全撤至下蜀以南 20 公里的东谢村隐蔽休整。

京沪铁路交通被迫中断数小时。 新四军胜利完成破路任务,大大激发了官兵的斗志。下蜀与韦岗相距不远。积

极作战是粟裕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他决定立即奔赴韦岗,按预想的方案打一场伏 击战。

韦岗位于镇江西南 15 公里,相对江南平原、水网地形来讲,这一带是丘陵和 小山地,镇(江)句(容)公路从这里蜿蜒通过。在韦岗以南的公路东侧有标高 198 米 的赣船山,西侧有标高 455 米的高骊山,公路夹在两山脚下,形成一条弯道。敌人 的汽车南来北往,每天有五六十辆,通行时间以上午 8 时至 9 时和午后 4 时前后最 多。粟裕把干部召到一片竹林开会,宣布在韦岗伏击敌人车队的决定。他说:“为 了求得秘密,伏击队必须在夜间急行军出发,拂晓前进入伏击阵地,采取突然行动。”

他亲自给部队作战斗动员,说明首战的重要意义,向指战员提出吃苦耐劳、迅速、 隐蔽、灵活、勇敢等战斗要求,最后从各连挑选精干人员百余名,组成 6 个步枪班、 1 个机枪班、1 个短枪班,参加战斗行动。

午夜以后,粟裕下令部队从下蜀后山出发。天正下着大雨,能见度极差,周围 是黑糊糊的一片。粟裕率参战部队消失在茫茫雨夜之中,沿着曲折泥泞的小路,向 伏击地点韦岗急行军。部队到达赣船山与高骊山之间的预定地点后,粟裕立即布置 大家隐伏千公路一侧有利地形,准备截击日军汽车队。

17 日上午 8 时 20 分,由镇江方向开来的日军第一辆汽车逼近伏击区域。先遣 支队机枪班迎头射击,击中汽车,车上敌人弃车逃命。也许是天雨有雾,也许是公 路弯道,后面的敌人没有发现前面的情况,没有听到枪声。六七分钟后,第二辆汽 车进入伏击区,又遭到新四军机枪、手榴弹一阵猛击,翻人公路北侧水沟中。车上 坐的都是军官,驾驶员和日军少佐土井被当场击毙,大尉梅泽武四郎潜伏在车底下, 用刺刀刺伤近前搜索的新四军战士,当即被击毙。又过了约 5 分钟,敌第三、四、

五辆汽车接踵而至,车上约有日军 30 余人。粟裕命令已经全部进入阵地的战士们 猛烈射击,第三、四辆车被击中。第五辆车见势不妙,紧急刹车停在伏击火力射程 之外,车上日军全部跳下车,潜伏在公路两侧,以密集的火力抵抗。一场激战过后, 日军只抢了一部分伤兵和死尸上车逃走了。粟裕命令部队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及 焚毁日军汽车,然后迅速分路撤退。很快自镇江开来 17 卡车日军,还有 1 辆坦克,

赶到战地大肆轰击,又飞来 3 架飞机低空盘旋侦察。而此时粟裕早已率部安全撤离 了。

韦岗伏击战激战半小时,击毙日军 10 余名,伤数十名,击毁汽车 4 辆,缴获 长短枪 10 余支,日钞 7000 余元,以及车中满载的军需物品。

韦岗伏击战的胜利证明:日军的暂时优势并不可怕。新四军在江南敌后完全能 打胜仗。粟裕兴奋之余,作五言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 处女奏凯还。”陈毅司令员喜闻新四军深入苏南敌后首战告捷,在宿营地又看到几 百名乡亲兴冲冲前来围观战利品,当即口占七绝一首,抒发心中的欣喜:“故国旌 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新四军军部盛 赞:“先遣队的确起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基础”,并“在全军 表扬,号召全军学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向新四军军部发了嘉奖电:

“叶军长:

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1938 年 6 月 17 日,也就是韦岗战斗结束的当天,粟裕给新四军军部写了一份 长达五六千字的报告,题目就叫《卫(韦)岗处女战》。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汇 报奉命破坏铁路的全部情况,第二部分汇报韦岗战斗经过。报告特别强调了韦岗战 斗胜利的意义,指出:“(1)这是本军出动江南的处女战,这一胜利真是旗开得胜,

因此大大地提高了战斗情绪及本军的政治影响。(2)自南京失陷后,江南广大人民 未见过中国军队的胜利,这次战斗大大的振奋了群众。(3)战区司令长官给我们的 任务只是破坏京镇铁道,但我们不仅完成了破坏铁道的任务,而且更加倍地取得了

战斗的胜利,这使本军提高了在抗战军队中的地位。(4)打击了日寇横行无忌的行 为。”(《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09 年 7 月,第 1 版,)

由于韦岗战斗的这种特殊作用和意义,粟裕在报告中以政治家、军事家的睿智 和眼光,详细论述了敌我双力的优点和弱点,为新四军军部制定深入江南敌后的战 略战术,为兄弟部队正确吸取经验教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丁极其有说服力的 战例作佐证。

韦岗战斗的特点是伏击日军的汽车。日军依仗其机械化优势,在江南平原地区 作战机动性很强。伏击敌人运兵车将是新四军在江南作战的一种重要形式。粟裕敏 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在报告的最后部分专门列出一节,论述今后伏击敌汽车应注 意之事,从打汽车之地形选择、火力配备、截获后的处置等 10 个方面,分别加以 详细阐述,连一些细节都介绍得很周到,如投掷手榴弹的提前量应为多少米,为兄 弟部队提供了克敌制胜的许多好经验新招数。

韦岗战斗结束没几天,国民党第三战区某游击司令部派人来找粟裕,向新四军 要日本步枪 2 支、手枪 1 支、军刀 1 把、望远镜 1 具、军大衣 1 件、军帽 1 顶、皮 鞋 1 双等,并且提出要以 1 挺机枪换 1 支日本步枪。粟裕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 要,我们可以送给你们,只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打个收条给我们。”来人灰溜溜 走了。对粟裕此举很多人不解,问道:“粟司令,人家出高价同我们交换,赚钱的 生意你不做,还要白送给他们?”粟裕笑眯眯地说:“你们都是小傻瓜,如果按来人 的意思做了,我们就上当了。他们若得到这些日本武器装备,就可以拍出照片,到 处吹牛皮,说这仗是他们打的。”经粟裕一指点,大家豁然开朗。

6 月下旬,临时组建不到两个月的先遣支队光荣完成了历史使命,几个连队各 归原建制。新四军军部来电称赞:“先遣队的确起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 发展和胜利基础”。(《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

。)

三、小丹阳反“扫荡”。奇袭官陡门。国民党军专请传授游击战经验。 日军惊呼:“新四军是个神”。

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苏南,杀敌攻城,捷报频传。他们首次生俘日军,首创攻 入县城,摧毁伪政权,火烧京沪铁路重要据点新丰车站,全歼日军 80 余人,南京、

上海为之震惊。第二支队奉命也于 6 月中旬从皖南出发,先后到达(南)京芜(湖)铁 路以东(南)京杭(州)公路以西的江宁、溧水、高淳及安徽的当涂地区,开展抗日游 击战争。新四军军部指示:

“二支队主力到达指定地点后,归粟指挥”(《新四军—— 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完成先遣抗日任 务的粟裕回到二支队。不久二支队司令部移驻当涂塘南阁。

6 月中旬,国民党军同日本侵略军进行的新一轮武汉会战已经开始。南京失陷 以后,武汉实际上成了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8 年 5 月日军攻陷

徐州,随即大规模向武汉进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集 100 余万兵力,在安徽、 江西、河南、湖北等省抗击日军进攻,保卫武汉。23 日,新四军军部指示挺进江 南敌后的新四军:“目前中心任务是,开展胜利的游击战来配合各方执行保卫武汉 的总任务,同时使本军在全国政治地位提高”(《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 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然而,在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日军驻 有重兵的江南丘陵、平原和水网地带,能不能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除了韦岗战斗 外还缺乏更多的作战实践。在共产党内部,甚至在新四军高层,看法也不一致。新 四军官兵打惯了山地游击战,能不能在日军占有极大优势条件下进行丘陵、平原和 水网地区游击战,并且取得胜利,谁都心里没有底。从作战对象讲,同国民党军较 量过 10 年,对他们摸得比较透了,但对付日军将是怎样呢?大家都缺乏了解,心中 没有底。

粟裕认为,8 省健儿走出深山野林,汇成新四军的抗日铁流,只是从政治上、 思想上、组织上完成了转变,至于军事上的转变只能靠军事实践来完成。根据新四 军军部指示精神,粟裕率领二支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更加广泛的丘陵、平原、 水网地区敌后游击战和发动群众的工作。

7 月初,二支队三团一营伏击当涂至芜湖之间的火车,击毁敌军车一列,缴获 大批军用品。8 月 5 日,第二支队一部在芜湖以东永安桥与日军遭遇,首次俘获日 军 1 名。8 月中旬,二支队司令张鼎丞率第四团从南陵出发,通过封锁线,到达第 二支队司令部当涂县塘南阁。后来张鼎丞根据上级安排去延安。

国民党当局对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一方面玩弄“借刀杀人”诡计,企图借 日军之手消灭这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另一方面又实行“画地为牢”,规定江南新 四军活动的区域,只能在京沪铁路以南,东西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宽只有五六十 公里的一块狭长地带作战,倘若“越界”,就要被视作违反“军令”、“政令”处罚。

粟裕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冲破国民党当局设置的“牢笼”,领导和指 挥二支队迅速展开于京芜铁路以东、京杭公路以西地区,独立自主地游击江南,打 击日本侵略军。

此时,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正酣。国民党当局迫切需要深入江南敌后的新四军 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更多地牵制敌人一些兵力。新四军不负众望,以一系列的战斗 行动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这是日军万万没有料到的。日军立即调整兵力部 署,采取防御性的攻势反扑。8 月 22 日至 26 日,日、伪军出动步兵 4000 余人,

骑兵 500 余人,并有轰炸机 20 余架配合,兵分八路,水陆并进扫荡,企图一举聚 歼初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于小丹阳。

粟裕敏锐地注视着敌情发展,筹谋应敌良策,决定采取敌进我进游击战术,变 被动为主动,分散袭击敌人后方。粟裕命令二支队三团一部进袭当涂,造成敌之恐 慌;一部进击南京以南的陶吴,牵制敌兵力;另选精兵一支,奔袭南京近郊,夺取 雨花台制高点,袭击中华门内外日、伪军事目标。此时一支队已动员广大地方武装 及人民群众将京沪、京杭、镇句、句丹、京镇各公路彻底破坏,并派部队进袭麒麟

门,给南京敌人以极大威胁,有力地配合了二支队的作战行动。日军到达小丹阳, 不见新四军踪影,却连连收到后方告急电报,慌忙撤退回防。粟裕抓住战机,命令 部队勇猛追击,连克小丹阳、薛镇、护驾墩、博望等村镇,毙伤敌 50 余人,粉碎 了日军的合击计划,自己无一伤亡。

粟裕指挥的敌后游击战节节胜利,打得日军胆战心惊。日军气急败坏又无可奈 何地说:“新四军是个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

1939 年 1 月,粟裕亲自组织指挥了奇袭官陡门,在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战 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驻有伪军 200 余人,据点四周河沟交叉,离飞机场 6 里许,离铁路仅 3 里,南面 8 里的永安桥北面 10 里的年陡均有日伪军驻守。可 供进攻官陡门的路线有两条,都要通过几条深不可徒涉的河流,并且必经敌人之青 山、苗池据点。官陡门有什么风吹草动,西、南、北三面各据点派出的增援部队, 在半点钟内都可以赶到。出动飞机不到两分钟就可以飞临上空扫射。官陡门的街道 建在河两岸的堤埂上,不到 100 米长,全是砖瓦房屋,河上只有约 1 米宽的木板桥 贯通。敌人认为这是最安全的地方。粟裕却在这样的地方导演了一幕出奇制胜的活 剧。

1 月 18 日,粟裕在二支队司令部驻地狸头桥对参战的三团作了简短动员,便 率队北进,25 公里路只一次小休息就走到了,当天下午便停止行动宿营。第二天 上午部队继续原地休息。下午,粟裕组织队伍悄悄地上船,突然转向西开,划到丹 阳湖西岸。部队翻过堤埂,改乘早已预备好的几只装肥料的船,继续由水道西进, 午夜以后到达预定地点隐蔽集结。这里距攻击目的地还有 35 公里。20 日下午 5 时,

粟裕带领部队冒着寒风向西疾进。21 日凌晨 2 时行进到离官陡门差不多 20 里的地 方,前面还需渡过一条河。如果再走水路,敌人可能已经封锁渡船。粟裕当机立断, 多绕 5 公里地改走陆路,一定要抢在天亮前发起攻击并结束战斗。部队跑步前进,

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头道桥据点,4 时许隐蔽到达敌据点前沿。按照预定作战方案, 粟裕率主力过桥,从西向东打;另一部留在河东岸打。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冲锋 号声和“缴枪不杀”的呐喊声响成一片。突击队迅速冲破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敌 人来不及从掩蔽部里跑出来,就被炸了个人仰马翻,不是丢了命,就是当俘虏。新 四军一举攻占了伪军司令部。

战斗只花了 8 分钟,连清扫战场总共用了 20 分钟。周围之敌还没弄清怎么回 事,粟裕已率部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安全撤出了。奇袭官陡门,粟裕指挥的新四军 以轻伤 2 名的最小代价,换来俘敌 57 名的重大胜利,打死打伤的敌伪无法统计,

还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粟裕组织指挥游击战的美名在江南广为传颂。重庆《新 华日报》后来发表了粟裕撰写的介绍战斗经验的文章《芜湖近郊官陡门的奇袭》。

1939 年 1 月,粟裕根据挺进江南敌后的实战经验,与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合 编了一本《实战经验录》,2 月 25 日延安翻印了这本小册子。粟裕对挺进江南敌后 的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粟裕认为,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进行的

完全是游击战。相对八路军来说,新四军人少,武器装备也差,没有打大仗的经验, 活动区域狭小,作战条件更差,通讯联络也很落后。一、二支队惟一的通讯工具是 各有一架电台,可以互相通报情况,与军部联络。而敌人交通方便。新四军处在敌 人据点网之中,打大规模的战斗或运动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关于游击战的协同和原则问题。粟裕认为:在形式上看是各打各的,但是是在 统一意图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的。我们的原则是积小胜为大胜,不贪多,哪怕只打死 一个敌人,只缴一支枪都是好的。只要天天有胜利。

关于战法问题。粟裕认为:要打夜战、近战、白刃战、伏击战、袭击战……这 是由于我们的武器装备等条件决定的。日本的武器精良,我们拼他不过。只有近战、 夜战、白刃战,才能避开故人之长,发挥我军之长。打他措手不及,使之处于被动。

关于打击对象和目标选择问题。粟裕说:新四军专打弱敌,或打敌人弱点,打 的是运动中的敌人,一般不打驻止之敌。

关于战术动作问题。粟裕认为,过去三年游击战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山区打的, 而现在则在丘陵、平原、水网地区。在这样地区作战,要求更加速战速决。解决战 斗要求非常迅速,必须采取突然的、短促的像闪电一样的突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不让敌占领一个阵地,使其没有站足的地方,没有还手的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更 有效地消灭敌人。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我们要像鹰抓兔子式的才行。战斗行动最多 两小时,一般的超过两小时不能解决战斗的,就果断撤出战斗。在敌人增援快的情 况下,一定要注意迅速脱离和远离敌人。

粟裕的思考非常细致周到,他强调:战前的侦察、破坏交通非常重要,如地形 要详细侦察(哪些地形我用,哪些地形留给敌人),要预先作出周密布置。作战方法 和作战手段只能用一次,要适当及时的改变,否则敌会迅速的抓住我们的规律,而 使我们吃亏。

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对粟裕高超的游击战组织指挥艺术非常敬服,专门派人来 请粟裕去传授游击战的经验。粟裕连续给他们讲了几个小时,有理论有战例,生动 活泼,通俗深刻。许多国军将领深感获益匪浅。一名川军师长感慨地说:“粟司令, 从前我对你们共产党的军队是有点瞧不起的。可是今天听了你的报告,我才知道你 们的水平太高了。共产党里有你这样的人,难怪立于不败之地!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在粟裕领导下,二支队在取得一系列游击战胜利的同时,较好地开展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地做好群众工作。粟裕对敌后抗战中的群众工作,也有许 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他认为,中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种情况下的 群众工作较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着许多新的特点:日本侵略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 敌人,侵略它国使其根本没有社会基础,因而它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敌人还 孤立。江南平原、水网地带虽不如山地较容易开展游击战,但内在潜力较山区有过 之而无不及。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能给新四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只要把 群众组织起来,新四军非但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同样也能建立较大根据地。

粟裕十分注意发现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群众的领袖。他认为,

这样做“新四军就与群众之间搭起了桥梁,架起了一条线。”在粟裕的组织领导下, 二支队活动区域普遍建立起了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工人救国会、商界救国会、 教育界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一些地方还发展了新党员,成立了共产党 的组织。

二支队防区周围有巫恒通、樊玉琳、孔庆哲等地方实力派武装。粟裕与他们频 繁接触,对他们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巫恒通领导的自卫武装后来接受新四军的领导, 1939 年初成立的新四军新三团,就是以巫恒通领导的自卫武装为基础组建的。1939 年 9 月下旬,国民党当涂县政府恢复组织,粟裕领导的二支队很快与他们加强了联 系,双方约定交换军事情报,共同组织县的动员委员会,修理军械,医护伤病员, 领导人互访,达成了合作抗日协议。

粟裕认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应首先在开明士绅中找对象,通过他 们去扩大统一战线更容易收效。有些士绅、地主吃过日、伪军的亏,心中有一股怨 气,去做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容易成功的。新四军英勇善战和模范遵守纪律的影响、 教育作用很重要,这样会使这些人正确地认识共产党、新四军,并对共产党、新四 军产生向心力。政策和力量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之根本。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工作的方式和细节,粟裕也总结出不少新经验。他认为,对象不同,方式不同,要 有适当分寸。有时要负责人亲自出马,同他们接触周旋,给他某种面子,甚至抬他 一下;有时负责同志就不能出面,以免增加他欺骗群众的资本。

新四军对日、伪作战取得一系列胜利,在江南敌后百姓之中树起了崇高的威信。 日、伪军连遭打击再也不敢轻易出动,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某些保障。随之而来的便 是群众积极要求抗日和参加新四军,部队迅速发展壮大。

粟裕对那些勾结日伪、阻碍抗战、残害群众的土匪武装,经多次教育无效的, 采取了坚决的打击行动。粟裕认为,非此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非此不足以平民愤, 非此不足以严惩汉奸卖国贼。国民党溃军军官朱永祥率众千余人,自称“苏皖游击 司令”,名为抗日救国,实则扰民诈财,不亚寇匪。群众恨之入骨,称之为“小日 本”。后来朱永祥竟发展到与日伪沆瀣一气,勾结日伪袭击新四军。1938 年 7 月 6 日,新四军一支队一部与二支队一部在当地民众武装配合下,将朱部一举歼灭。朱 永祥被活捉,解送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法办。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经过半年多的斗争,在敌后先后建立起了茅山、丹北、 横山、江句、句北、小丹阳等 10 多块小型的游击基地,拥有 40 万人口。

1940 年 1 月 1 日,当时在新闻界颇有影响的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粟 裕将军会见记》的文章,作者署名“任重”。文章一开始就说:“在江南游击区里流 行着一支歌曲,其中有两句是‘司令将军亲自上火线,弟兄们赶快冲上去’。我想 这一定是指粟司令。”文章称:“在日军重兵包围之中,在江南最艰苦的游击区里能 与这位后方民众所称颂的游击司令会面,实是十分幸运的事情。”

文章以崇敬的深情,称赞粟裕“率领先遣支队挺人京镇沦陷区”,取得韦岗处 女战、官陡门之战的胜利,而且“不断地向日人进攻,一直进攻到南京、镇江的外

围日人的据点里”,“简直要使外来侵略者发抖”。 文章作者说,他在南京附近与粟司令会面,差不多每夜秉烛长谈,听粟司令从

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分析江南游击区错综复杂的抗战形势。作者高度评价粟裕 这位青年将领对江南大局观察的敏锐,对政治有深刻的认识,军事上深知战略战术, 而且深知敌我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作者经过“实际的观察与考 查”,得出了一个结论:“粟司令不是一个平凡的军人”。他不但“运筹帷幄之中”, 而且“决胜千里之外”。

四、具有战略远见的举措——创办教导队, 以先进的军事思想培养教育干部。

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粟裕用了相当的精力,对部队教育训练特别是干部培养 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成为他在江南时期军事活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

粟裕率部从浙南开赴皖南集中时即敏锐指出:“现在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充实 部队新的血液。”粟裕率二支队挺进江南以后,充分利用江南有利条件,大量吸收 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青年充实到抗日的洪流中来,二支队的骨干得到了很大加强。

对于这样一支部队应该怎样加紧教育训练?对于这样一支干部队伍应该怎样加 紧教育培养?粟裕认真地思索: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干部都有一定的战斗经验,但 文化素质差;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文化基础虽好,但缺乏战斗经验。从整体上说, 他们都普遍缺乏现代战争知识。而新四军面对的恰恰是现代化装备的日军。粟裕认 为,培养训练干部增强现代战争意识,加强现代战争知识的学习已是当务之急。

二支队挺进江南初期,处在一种特殊环境中,教育训练部队主要采取以战教战 的方法,打一仗马上就总结经验教训,以实战经验和要求来教育干部,训练部队。 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和部队发展,支队司令部专门组建了一个训练队,经常抽一到两 个连来宣城县狸头桥司令部进行军事轮训,每次两到三个月。集训内容:军事以射 击、投弹、刺杀等技术为主,辅以队列、战术训练,总结战斗经验;还有政治、文 化学习。

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人少、枪少,尤其是干部骨于少,有的连队只有连长一 个人主持全面工作,直接制约和影响了部队的壮大和发展。粟裕把江南新四军发展 的目光投向苏北以后,更感到培养和训练干部的紧迫,仅靠军事轮训远远不能满足 部队发展需要。粟裕认为必须办一个教导队,更好地解决于部、骨干培训问题。

1939 年 3 月,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根据军部命令,组织 10 个人到前方参 观学习,以充实教学实践内容。粟裕亲自向参观团介绍情况。参观团结束活动返回 军部时,粟裕又一次会见他们,特地对参观团说,我们这里要办一个教导队,需要 有办教导队经验的人。我已给军部周子昆副参谋长打电报,建议你们留下一个人。

军部教导总队七队队长杜屏是到二支队的参观团成员,军部决定派他到二支队

工作。1939 年 5 月,杜屏奉命来二支队报到。粟裕亲自接待,任命杜屏为教导队 队长,并向他详细介绍自己的想法。粟裕说:“教导队的干部,指导员、文书、文 化教员、军事干事、政治干事我们都准备好了。下一步主要就是选调学员。学员以 班排两级干部为主,少数为连级干部,训练时间半年左右。”粟裕亲自审定学员名 单,严格把关,不合格的坚决退回部队。粟裕特别强调“三不要”:一是体弱多病 的不要;二是在部队表现不好的不要;三是没有培养前途的不要。第一期学员 90 多人,都是从各部队精心挑选出来的。粟裕还认真审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中军事 训练课占 70%,政治教育课占 30%。军事训练主要有游击战术、射击、投弹,还 有班、排、连、营 4 级攻防战术。政治课主要是统一战线、群众工作、政治常识及 个人教育等。

二支队教导队成立后,粟裕对教导队的建设倾注了很大心血。他对教导队的训 练事必躬亲,提出明确的要求,还每星期听取一次汇报,并组织检查,亲自督促、 示范、讲解、授课。1939 年 8 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组建江南指挥部。月底,粟裕 前往具体负责江南指挥部组建工作,他别的部队没有带,只带了教导队,并亲手操 持了一、二支队教导队的合并,成立了江南指挥部教导队,杜屏任大队长,温华贵 任教导员,下设 3 个中队。原二支队教导队的学员并未因合并而影响教学,到 11 月初完成计划规定的学业后毕业。

粟裕还通过言传身教,对机关干部进行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军政素养和业务 能力。江南指挥部驻地的早晨,天刚蒙蒙亮,起床的哨音刚响,指挥部机关人员跑 到训练场,这时粟裕已经着装整齐地站在小山坡上等候大家了,几乎天天这样。发 现操练和指挥上的问题,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走来,耐心指出,亲自示范,一一纠正。 粟裕从不大声斥责人,即使批评也是声调平和,脸色并不严峻,有时还带着一点笑 意。但他那深邃的目光里有一种力量,使你觉得非改不可,非学会不可。训练时每 个人都那么认真,不敢疏忽大意。一次射击练习,有几个刚来不久的青年学生觉得 已经达到了要求,便趴在那里悄悄谈起天来。突然他们觉得有人过来了,抬头一看, 粟裕已站在身前。粟裕一声不吭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铜元,放在一个学生的枪上, 发出口令:“击发!”随着扣动扳机时的振动,铜元掉到了地上。粟裕拿过枪,一个 卧姿趴下,让那学生给他放好铜元,发出射击命令,几次击发铜元纹丝不动。他站 起来走了。这件事前后不过几分钟,除了一个口令,粟裕没有多说一句话,可是对 几个青年学生和指挥部人员的教育很深。对于刚调来司令部担任见习参谋的新成 员,粟裕鼓励他们大胆工作,有意布置他们起草文书、命令,去现场测绘地图。写 不好、绘得不准确,他一一指出,让他们重做,在实践中提高,使他们的工作很快 适应战争的要求。

粟裕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开会,应邀去新四军教导总队第九队讲军事课。第九队 是高干队,学员多数是红军出身的营团干部,他们来自工农,文化基础较差。粟裕 结合实际战例讲课,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广征博引。学员们听得懂、记得住、领 会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粟裕几次回皖南军部,都被教导总队请去讲形势、上军

事课,成了他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学员们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

1940 年 4 月 16 日,粟裕给集中整训的主力部队指挥员讲授《关于组织战斗》 课,听课的都是各级领导干部,大都没有系统地学过军事理论,不少人打了十几年 仗,取得过不少胜利,但对怎样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在理论上说不清楚。粟裕以 自己的丰富实战经验和深刻的理论思考给大家讲课,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讲得通 俗易懂。他在讲课中着重指出:“什么是组织战斗?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 是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要保障战争的胜利,一定要把人 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好;战争的哪一方能多动员些力量,那一方就 多一层胜利的保障。”(《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 粟裕认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式武器不断产生出来,同时战争的

性质、战争的范围和规模、战争的形式和手段,都在不断变化,于是军队的指挥关 系也不断演进。粟裕把有军队以来到现在的军队的指挥关系分为三个时期,逐个讲 解,使大家了解过去,更好地掌握现在:首先是火药发明和用于战争之前的冷兵器 时代,军队作战的战斗队形和战术,无论攻和防都较简单。所以只有简单的指挥关 系,通常由军队的主将以口语或旌旗、鼙鼓之类的信号传达命令,进行指挥,称之 为“司令时期”;二是火器发明,特别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发生的法国大革命 和拿破仑战争,使军事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指挥关系复杂起来了,有了参 谋处的雏形组织,称为“拿破仑时期”;三是 19 世纪初叶以来,人类经过第一次世 界大战,目前正在进行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更加发展,由于 战争的需要,军队的编成和武器装备日益复杂、精良,现代化海空军和装甲兵的出 现,使战争由地面扩展到海上和空中,由线式的战争发展成为面的和立体的战争。 因此在军队使用和指挥关系上也起了变化。作战时,要使各军兵种在规定的时间和 战线上协同配合,发挥最大威力,取得预定效果,就必须有周密的组织部署,所以 现在是“组织战斗时期”。

他所以讲这些内容,是联系到江南新四军下一步发展方向和作战规模变化的需 要。他说:“可能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更大规模的仗。打大仗,不像打小仗那样, 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走;这样多人,如果打不好,走是走不了的。所以,现在我 们就要作准备,准备愈充分,胜利愈有保证。”(《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 7 月,第 1 版,第 33—34 页。)接着他又从明确任务了解意图、战争动员、

侦察、制定作战方案、战时勤务和战后勤务等问题,分门别类讲述。讲课中粟裕一 概以实战为例说明问题,所引用的战例大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所以讲得生动活泼。

那时粟裕刚从三年游击战争的深山老林里走出来,投入江南敌后抗战的洪流, 仍处在一个范围不大的作战圈子里,然而他讲授的《关于组织战斗》课,体现了粟 裕的认识和思维的超前性及视野的开阔性。他的“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 是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的观点、关于“由线式的战争发 展成为面的和立体的战争”的阐述,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他的三个作战指挥时期

的划分和界定也是科学的,是符合战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粟裕之所以具有超前 的思维意识与现代的军事理论观念,很重要的一条是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注重 研究新情况。当年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都记得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大堆书,多数是 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还有《孙子兵法》等。1940 年春,部队缴获到 一台收音机,粟裕要司令部安排人每晚轮流值班,收听新闻广播,并速记下来,选 重要的每天抄送首长传阅。诸如这种通过各个渠道收集来的情况和信息,丰富了他 的头脑,扩大了他的视野,使他虽处局部,却能从全局思考问题,把握今天,预想 明天。

五、积极思考江南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 任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坚定贯彻“向北发展”。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新四军挺进江南,坚持敌后抗战。然而,粟裕对与之较 量过 10 年的老对手国民党当局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1938 年 10 月 25 日武汉失陷,抗日战争逐步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 段。日军停止了正面战场的进攻,对国民党政府由集中军事打击改为以政治诱降为 主、军事打击为辅,将重点转向华北、华中占领区,对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 四军。在国民党蒋介石方面,当初把新四军放在敌人统治力量最强、交通最方便、 作战最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战争,虽有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的作用和需要, 但主要意图是想假日军之手削弱以至消灭新四军。然而,半年多过去了,陈、粟等 领导的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扎根于江南这片沃土,发展壮 大。国民党蒋介石对此非常嫉恨和恐惧。正面战场一连串失败,以蒋介石为首的一 部分人对抗战采取消极态度,对内对外政策有了很大变化。并于 1939 年 1 月国民 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政策,设立了 防共委员会。以此为标志,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在不断悄然升级。

挺进敌后的新四军处在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夹击的错综复杂形势之中, 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处境更加严峻了。粟裕形容这种军事、政治斗争的 复杂形势是“党内外,敌友我,矛盾重重相交错”。一从敌方说,江南是日军侵华 的指挥部所在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工农业发达,是军 需、给养的补给基地。从 1939 年 1 月起,日军在京镇芜三角地带进一步增加兵力,

采用攻守并用的战术,深入重要集镇,构筑“梅花桩”式的据点,加强了对新四军 挺进江南初期创立的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二从友方说,国民党第三战区抛 出了《江南沦陷区内诸种武力之整理方案》,对新四军活动区域采取“画地为牢” 政策,规定江南新四军只能在江宁、句容、丹阳、镇江、当涂、芜湖等县境活动。 还成立了所谓“第三战区抗敌总动员委员会”,规定一切社会宣传、群众工作、扩 军、减租减息等均由该会负责,任何驻军不得插手。三从我方说,面对这种形势, 江南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更显得重要,粟裕更为关注。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便不能从根本上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限制和束缚,也就谈不上发展由共产党领导的独 立自主的抗日局面。而恰恰在这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上中共党内意见尚未统一, 一波三折。

早在 1938 年 2 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就对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指出:

“目前

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5 月 4 日又进一步指示:“在 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 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 机动灵活,也能够克服这种困难……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 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毛泽 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粟裕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挺进江南以后积极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很快打开了江南敌后抗战局面。

而这时新四军高层领导中对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方针存有不同的意见,项英 主张“在皖南要建立一个根据地”,并作出了“部队不宜全部出动”的决定,致使 新四军的部分主力、许多骨干和大批新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滞留在皖南,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新四军在敌后的迅速发展。

1939 年 2 月 23 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工 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他是借视察 第三战区工作的机会,专程来新四军传达和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

皖南春早,景色宜人。周恩来的到来,使云岭更加生气勃勃。 新四军主要领导和各支队负责人聚集在皖南。粟裕从苏南回到军部参加这次重

要会议,听取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的《关于统一战线工作》、 《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报告。周恩来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 必须“独立自主”地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 地。会议期间,周恩来同新四军领导交谈,广泛听取包括粟裕在内的各支队负责人 和其他干部的意见。他肯定一、二支队在江南敌后的发展是符合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的。经过整整两天讨论,根据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指示精神,周恩来与 项英等商定新四军今后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从 此在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之间、军部和各支队之间,对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形成 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皖南之行是粟裕进入江南敌后以来参加的一次高级别会议,讨论的是新四军战 略发展方针这样的重要问题。这使他对全国的斗争形势和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粟裕非常拥护周恩来与项英等商定的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积极贯 彻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

粟裕率二支队挺进敌后,既以主要精力考虑对付日军,还以相当精力注意友军 的磨擦;在开展敌后抗日斗争中,既贯彻中共中央的“独立自主”原则,又关照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因反对磨擦而遭致破坏。粟裕把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 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最终以军事斗争的胜利来推动政治目标的实现。国民党第 三战区给新四军二支队划定了南京、天王寺、秣陵关这个最长距离不过 30 公里狭 长三角地带的活动区域。粟裕认为,不能盲从这个规定,必须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束 缚。结果二支队向南打到高淳、郎溪,西南打到芜湖,东北打到镇江、金坛一带。 在冲破种种束缚的过程中,粟裕巧妙地把握好“度”,不四面出击,过分刺激友军。 抗日无罪,冲破防区的抗日行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斗智的结果,二支队一次 次地打到防区以外,虽也遭致国民党第三战区的“追查”、“警告”,但他们也不好 过深追究,最终造成一个个冲出防区的既成事实。而冲出防区的每一次行动,不仅 在军事上打击了日寇,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二支队活动的根据地也 在一次次冲出防区作战行动中扩大、延伸,部队得到了锻炼、提高、发展。二支队 挺进江南敌后不到一年时间,便由原来的 1700 余人发展到 6000 余人。

此时,苏南的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移驻溧阳山丫 桥,又成立了第一游击区指挥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兼总指挥,江南行署主 任、六十三师师长冷欣兼副总指挥,并将四十师、五十二师一部前调,监督新四军, 蓄意挑衅。日、伪军也增加兵力,对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扫荡”。 1939 年 4 月 10 日,日军千余人分三路向二支队驻地狸头桥进犯,寻歼新四军第二 支队主力。粟裕派少数兵力佯动,阻滞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相机打击敌人。阻击 部队顽强抗击敌人 5 小时后迅速撤出。当晚敌人进至狸头桥附近,却找不到二支队 的踪影,只好宿营于红杨树。这时,粟裕派出的游击小组夜袭红杨树之敌。黑夜中 日军固守房屋应战,第二天早晨灰溜溜地撤退了。这一仗二支队毙敌 40 余人,伤 敌 30 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分进合击计划。

为加强统一领导,集中力量打破敌顽夹击,坚持江南敌后抗战,1939 年 8 月, 新四军军部决定第一、第二支队合并指挥。11 月 7 日,江南指挥部在溧阳县水西 村正式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刘炎、钟期光分任政 治部正副主仕。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及地方武装共计 1.4 万余人。

陈毅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政治上恢廓大度,有远见。粟裕对中共中 央的决策也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且长于战役的组织指挥,用兵如神。在陈毅领 导下,作为陈毅的助手,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而陈毅又把全盘的军事 指挥重任放手交给了粟裕,让他尽情地施展。陈、粟二人同住在水西村一家李姓的 宗祠内。白天二人根据分工忙着各自的工作,晚上,透过宗祠阁楼的灯光,便可看 见陈、粟在一起商议军政大事的身影。在江南指挥部粟裕负责的摊子大了,担子重 了,工作更忙了。指挥陈毅把主要精力用在抓统战工作上。新四军军部虽然下达了 罗忠毅任参谋长的命令,但罗忠毅一直在二支队司令部驻地狸头桥主持工作。这样 粟裕便兼起了江南指挥部参谋长职务,作战、训练、后勤及地方政权建设等全盘工 作落在了他的肩上。1940 年 2 月 7 日(农历除夕),陈毅亲笔写了一副对联:“轻裘 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贴在粟裕宿舍门上,称赞粟裕面对繁忙工作所表

现的敬业、负责精神,同时提醒他注意身体和休息。 就在江南指挥部正式成立那一天,宝堰日军一个加强中队采取夜间出动、拂晓

攻击的战法,奔袭延陵。陈、粟早有准备。日军扑了个空,灰溜溜地撤回据点。陈、 粟又安排好了击敌方案。日军还在途中,王必成团长率领的新四军第二团突然杀了 出来,会同新六团、丹阳独立支队,将日军包围在贺甲村。8 日下午 3 时,王必成 指挥各部发起总攻。日军依托有利地形,构筑环形工事,负隅顽抗。新四军前仆后 继,连续攻击拼搏,经过 26 小时强攻,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击毙武村中队长 以下日军 168 名,生俘 3 人,缴获轻机枪 4 挺、步枪 28 支、掷弹筒 2 具、指挥刀 2 把。延陵大捷,开创了江南敌后歼敌的新纪录,受到延安总部通报表彰。

江南局势越来越严峻。新四军在国民党顽固派和日军的进攻中处境更加困难。 1939 年 11 月 7 日,秦邦宪、董必武、叶剑英等在重庆与新四军军长叶挺商谈,一 致认为新四军只有坚决而秘密地执行以一部坚持江南现地区,主力向江北发展的方 针,把工作重心移到江北去,才能保全武装,继续发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一步 指出:华中为我党我军最重要的生命线。我党我军不控制华中不能生存。并在军事 上派八路军主力 2 万余人南下。已进入华中敌后的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 奇,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与持不同意见同志的讨论,也认为苏北是当时华中最 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是我军的战略突击方向。这样,发展苏北的任务便由关系 新四军发展方向的一个局部问题,上升到关系对日、对顽斗争的全局位置上来了。 粟裕坚决拥护和赞同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认为“向北发展”已到了时不我待的程 度,应当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力争主动。

事实上,江南新四军“向东作战”目的达到后,陈毅和粟裕一直在考虑“向北 发展”的问题,并且积极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粟裕认为,新四军在江南主要与日军 作战,打的是一些小规模的游击战,一旦向北发展,势必要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 挠,就会与他们打更大规模的仗。粟裕站在这个战略高度思考,从皖南回到江南后, 在集中整训主力部队指挥员向他们讲授《关于组织战斗》军事课时,反复提醒大家: “可能不久将来,我们要打更大规模的仗”。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提前作好准备:作 战对象要从主要打日军变为打国民党顽固派,作战形式要从打日军的小规模游击战 变为打国民党顽固派的大仗。

大约是在 1939 年 10 月底 11 月初,出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粟裕及时紧 紧抓住,协助陈毅做了一篇“向北发展”的绝妙文章。

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通过他的同乡、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 五军军长王敬久,弄到 10 万发子弹。王敬久要李明扬自己派部队去取。因途中要 通过日军严密控制的重重封锁线,危险很大,李明扬决定找新四军帮助,托人捎了 一封亲笔信给陈毅。11 月 11 日,陈毅接信后即找粟裕商量。粟裕毫不迟疑地提出:

从二支队抽出力量,由卢胜、陶勇率领四团团部及第二营,担任协助护送弹药的任 务。弹药于 11 月中旬送到了李明扬手中。卢胜、陶勇所带的部队也借机渡江北上,

后进入苏皖边区,与先前渡江北上在那里活动的梅嘉生支队合编为苏皖支队,最终

同活动在淮南的第五支队取得了联系。这是粟裕协助陈毅走出的“向北发展”关键 一着棋。接着,粟裕又和陈毅走出了另一着妙棋,决定叶飞率领老六团由苏南开到 扬中,与管文蔚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然后渡江北上,加强苏北力量,在扬州 东部地区开展斗争。这样,大江两岸的苏南、苏中、淮南三面联通,互为犄角,造 成了新四军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发展的有利态势。

新四军东进北上和八路军南下,蒋介石十分害怕。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劲旅一旦 会合携起手来,共同发展华中,在蒋介石看来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他急令顾祝同 和韩德勤先在江南江北形成两面包围新四军的战略态势,再乘机拔掉眼中钉。1939 年底,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指示中强调指出:顾、韩兵力在冬季反攻名义下,从江 南、江北两面包围新四军,各地必须在一切地方准备对付突然事变。为此,1940 年 1 月项英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东南局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联席会议。项英 主张:皖南与江南组成两个独立作战单位,在不影响争取苏北的条件下,由江南加 强皖南力量。在国民党大举进攻皖南新四军军部时,先打破其进攻,随即向浙、闽 发展。会后,项英将这一决定上报中央军委。

项英的主张传到苏南,粟裕坚决反对新四军军部“向浙闽发展”。在这方面粟 裕是有切身体会的。历史的教训不能重演。粟裕向陈毅谈了自己的看法。陈毅完全 同意粟裕的意见,反对项英的主张。4 月 21 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可以和中共中 央直接通电报了,陈、粟等 4 人联名向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份电报,建议皖南新四 军军部及主力部队东移苏南,并提出“皖南、苏南分则力弱,合作可以开展局面”, “应先放弃皖南,集中全力发展苏南,直到海边”(《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 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

中共中央书记处也复电项英,重申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不同意由江南抽兵 到皖南。再次强调“江南陈毅同志应努力向苏北发展”(《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 社,1991 年 8 月,第 1 版,。)。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磨擦在向严重化方向发展。顾祝同调集 5 个师、1 个旅, 连同地方保安团约 18 个团的兵力,切断新四军皖南、苏南之联系,围歼皖南、威 逼苏南之企图已昭然若揭。同时勒令新四军江北第四、第五支队和叶飞、陶勇部队 南调。蒋介石的目的是要截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南北联系,陷人皖南、苏南狭窄地 区,任其摆布,最终消灭之。

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粟裕认为,苏南与皖南最大不同点,苏南是敌后地区, 国民党军队不敢去,即使去也是少量的。真正磨擦起来,新四军未必吃亏。皖南地 非敌后,皖南新四军处在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的三面包围之中。蒋顽对两个地区形 势的分析说得更为露骨:“叶、项在皖南,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陈、粟在苏南, 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

以当时新四军兵力来看,实难在皖南、苏南两处应敌。可行的策略是皖南军部 率部即向苏南靠拢。一旦两处会合,身处敌后,东进北上,就更如“海滨之鱼”住 苏南、苏北纵横驰骋,纵然与顽磨擦,也有全胜的把握。4 月 9 日,中共中央军委

指示项英:如顽军大举进攻皖南、苏南,军部与皖南部队向陈毅靠拢为有利。粟裕 完全赞同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

5 月 2 日,陈毅和粟裕再次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把皖南主力集中苏南,并指出: 皖南部队企图于顽方进攻时长征闽浙,不可轻试。

可是项英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以种种理由不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军部北 上江北和东移苏南的指示。形势越来越严峻。粟裕想尽一切办法,力促皖南主力迅 速北上或东移苏南。

5 月 4 日,中共中央再次指示新四军“军部、后方机关及皖南主力移至苏南”, 同时指出: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主力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在苏南、苏北广大敌人 后方直至海边之数十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也是在这 天,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了《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 的进攻》的极为重要的指示,即第二个“五四指示”,严肃批评项英的严重右倾观 点,强调: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 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 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 展。

收到中共中央第二个“五四指示”,陈毅和粟裕立即召集团级干部会议传达, 研究拟订了贯彻实施的具体计划。经商议,于 5 月 17 日、19 日和 27 日,由陈毅 以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的身份三次致电中共中央和项英,促请军部及皖南主 力速移苏南。考虑到电报不能详细地、原原本本地反映他们的意图,又派江南指挥 部政治部民运科长曾如清专程赴皖南汇报。

为迎接新四军军部东移,粟裕从军事上做好了周密安排。三四月间,粟裕亲率 战地服务团前往溧阳山丫桥冷欣的副总指挥部,以汇报和“慰问”为名,侦察冷欣 进攻新四军的意向、方案及其指挥部周围地区兵力部署,设想反击和进攻冷欣指挥 部的作战计划。

粟裕对此行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考虑得很周到,出发前就向随行的作战参谋交 代,一路上要注意观察打听,到了冷欣指挥部就以卫土身份出现,见了大官不要害 怕,见机行事。到了山丫桥,粟裕去给冷欣汇报,要作战参谋带了材料和地图跟随, 嘱咐参谋利用挂地图的机会,观察原挂在那里的冷欣部队的部署图,用脑子记下来。 粟裕在山丫桥三天,每天清晨都和参谋起来跑步锻炼身体,每天各跑一个方向,把 看到、了解到的情况悄悄绘成图。粟裕特别关照要注意收集纸篓和厕所里的纸片。 参谋人员果然在厕所里发现一张国民党挺进纵队南调茅山的草图。返回江南指挥部 后,粟裕根据这次实地侦察,很快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冷欣一旦对江南新四军发 起进攻,粟裕只要用两个加强团,便可拿下他的指挥部。

粟裕还派作战科长吴肃率领侦察组,配合军部作战科长李志高率领的侦察组, 由江南和皖南分头对进侦察,为军部东移勘察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出发前粟裕向

吴肃作了专门交代。吴肃返回江南指挥部后向粟裕详细汇报。粟裕据此拟定了派三 个团接应军部东移的计划。粟裕与参谋人员精确计算,从江南指挥部控制的水阳、 狸头桥及江南指挥部驻地到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仅 80 到 150 公里路程,互相 对进,一昼夜便可接应上。

然而,由于项英的错误,皖南新四军东移之事最终没有实现。 此时大江南北反共风云日紧。蒋介石部署的由顾祝同、冷欣、韩德勤、李品仙

从南、北、西三个方面向新四军进攻的阵势已基本就绪。苏南的冷欣企图合围新四 军江南指挥部。江北的韩德勤步步紧逼已北渡长江的新四军部队,并断绝了江上交 通线。形势发展到了最后抉择的关键时刻。粟裕和陈毅每天晚上都要商讨到深夜。 粟裕敏感到此时如不跨江北上,江南新四军势必陷入冷欣的包围之中,后果不堪设 想。他向陈毅直抒己见,坚决主张北上。6 月 15 日,陈毅将他与粟裕商讨的最后 结果急电中共中央和项英、刘少奇:“目前只有集中苏北攻击韩或者集中苏南打冷 欣两个途径。一切应付已到穷尽之时,再不决定必致苏北苏南两方受损”。“我决心 布置移往苏北”。“皖南军部方面宜速部署”。(《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年 8 月,第 1 版,。)

在粟裕周密筹划下,北移的全部工作已经准备完毕。陈、粟决定将指挥部及所 属北上部队首先移到茅山。粟裕率部离开水西村,过溧(水)武(进)公路,亲去茅山 地区扩军。冷欣发现江南新四军主力有渡江北上意图,连夜调集两个团赶来堵截。

6 月 18 日,粟裕调兵遣将,在茅山脚下的西塔山附近亲自指挥反顽战斗,歼灭国 民党军两个团各一部。粟裕接着又巧施“金蝉脱壳”之计,引诱前来“扫荡”的日 军和顽军乒乒乓乓打了几个小时,双方才发现自己打的不是新四军。冷欣气急败坏 地说:“粟裕真厉害,我们上了大当,吃了大亏。”

江南还未摆脱危险,江北又出现了剑拔弩张局面。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 长江将以 10 倍的兵力大举围攻驻郭村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这时陈、粟紧急商定:

陈毅身着便衣于 6 月 28 日夜由扬中过江,处理江北事端;粟裕组织机关、部队随 后跟进。就在粟裕部署部队过江的时候,郭村战斗爆发。陈毅退至长江中的新老洲 写信给粟裕:“速派主力部队,克服一切困难,渡江支援”。

粟裕立即加快了渡江进程。他深知军中电台和机要人员的重要,7 月初亲自安 排先把十几个机要人员化装送过运河和铁路,一直看着他们平安过去才返回部队, 半夜再率指挥部机关及大部队通过运河及铁路封锁线,抵达江边。

7 月 8 日,粟裕率江南指挥部渡过长江。此时郭村保卫战已获胜利。江南与江 北两支新四军部队胜利会合于吴家桥地区。驰骋江南两年的粟裕开始投入到苏北抗 日洪流之中。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