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七章 黄桥决战


一、领导部队树立打大歼灭战思想。东进攻取黄桥。

1940 年 7 月 8 日,陈毅、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抵达苏北。7 月 12 日,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 委,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粟裕时年 33 岁。

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有 2000 多万人口,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定的重要战略地 位。这里盛产粮、棉、盐等战略物资,既是控制日寇沿长江进出的重要翼侧,又是 连接新四军与八路军的纽带。苏北的抗日局面打开以后,向南可以和共产党领导的 江南抗日部队相呼应,扼制长江下游,直接威胁南京的日本侵略军总部和汪精卫伪 政府;向北、向西发展,可以与山东、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连接,直通华北、 中原。因此,苏北是侵华日军、国民党顽固派、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三种力量的必 争之地。

1939 年底和 1940 年初,中共中央作出了大力发展和巩固华中的战略部署,1940 年 4 月 5 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 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 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 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命令八路军主力两万多人由冀鲁 豫分路南下,会同新四军第四、五、六支队以及由江南指挥部领导的已到达苏北的 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共同完成发展华中的任务。当时的苏北除日本侵略军外,广 大敌后地区大都为国民党所统治。蒋介石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 令韩德勤,素以反共专家著称。他从不抗日,却不断制造磨擦,摧残抗日力量。他 指挥的苏北地区国民党军总兵力有 16 万人,其中韩系 8 万人,号称 10 万人,嫡系 主力是第八十九军和独立第六旅。其他是驻在泰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鲁苏皖边区游击 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部,驻在曲塘一带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他们深受韩德勤 排挤和歧视,政治态度和韩德勤有差异,属中间势力。李明扬是老同盟会员,有一 定的民族意识。贵州籍苗族人陈泰运属宋子文系统,有一定的抗日意识,前些时候 遭韩德勤软禁,得到了共产党的帮助才脱险。因此,苏北抗战的主要障碍是韩德勤。 新四军北渡长江,必然为韩德勤所不容。新四军与韩德勤的斗争,中心是夺取抗日 战争领导权问题。新四军要坚持和发展苏北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必须 从韩德勤手中把苏北抗战的领导权夺过来。早在 1940 年 5 月 8 日陈毅就向中共中 央提出:“解决苏北问题,应先向省韩下手。”(《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粟裕对苏北的各种派系武装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力量最大的是日本侵略军, 占领了长江北岸及运河沿线各县城及大镇、要点;其次是韩德勤部,控制了东台、 兴化、阜宁及广大乡村;再其次是李明扬部,控制了泰州和如皋以南地区;先行渡 江在苏北活动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力量很小,仅开辟了吴家桥小片地区,只算得上第 四位或者第三位。粟裕分析李、陈等地方实力派与韩德勤之间的矛盾,认为他们间

的矛盾虽有其自身的利害关系,但也包含有坚持抗战与破坏抗战的成份。在苏北国 民党顽固派与新四军之间,李、陈等地方实力派处于重要的地位。如果他们能保持 中立,新四军就便于同韩德勤作最后的较量。粟裕完全支持陈毅提出的“联李、击 敌、反韩”的斗争策略。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扬州、泰州间的塘头进行了整编,所属部队整编为三个纵 队 9 个团。一纵叶飞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一、四、五团;二纵王必成任司令员,

刘培善任政委,下辖二、六、九团;三纵陶勇任司令员,刘先胜任政委,下辖三、 七、八团,全部共 7 删余人。紧接着陈、粟召开会议,讨论新四军以何处为中心建 设根据地问题。对这个问题会前有三种议论:一是扼守扬(州)泰(州)地区,二是北 进兴化,三是进取黄桥。粟裕力主东进黄桥。在会上,粟裕发言充分阐述进取黄桥 的理由:第一,黄桥处于靖江、如皋、泰州、泰兴 4 县之间,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 据地,便于向(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发展。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可 以与我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和切断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 第二,已为北渡新四军控制的吴家桥、郭村一带,原为李明扬和李长江的势力范围, 地区比较狭小,如果向外发展,势将与二李发生矛盾,影响全力对韩,与我统战方 针违背。水城兴化是韩德勤盘踞中心,周围全是水网,对我进出不利,且地域偏西, 对日寇威胁不大。第三,占据黄桥一带的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一贯勾结日、伪, 积极反共,敲诈勒索,久失人心,而且战斗力较弱,易于歼灭。第四,黄桥地区有 我党的工作和影响,群众基础好。我军东进抗日,必能获得地方党的配合和广大人 民的热烈拥护。

粟裕的意见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同志赞同。陈毅当即决定:部队休整一个星期, 尔后向东挺进。苏北指挥部随即发布了政治动员令,提出“团结、抗战、反顽”口 号,要求全体指战员做好打运动战、歼灭战的充分准备,严格执行纪律,宣传党的 政策,开展群众工作。

进军黄桥,必经二李防区。陈毅和粟裕研究决定同“二李”谈判,明确告诉李 明扬、李长江,新四军东进以后,把每个月能收税 5 万元的吴家桥地区让给“二李”。

以此为条件,请他们协助新四军东进。 有的同志对此不很理解,认为让出吴家桥一带是“太大方了”;有的担心“二

李”出尔反尔,不让新四军经过其防区。粟裕耐心地向大家解释,做工作。粟裕说: 我们这么做有利于集中共力,不用分兵去把守吴家桥。而“二李”得了吴家桥,增 加了收入,扩大了地盘,还把我们送到抗日前线去,离他们更远一些,他们何乐而 不为呢?

经过多次淡判,双方达成口头协定:“二李”掩护新四军东进;新四军东进后, 即将江都县(即扬州)境内的仙女庙(现江都市)以东的宜陵、吴家桥地区的 15 平方公 里防地让给“二李”,但“二李”不得摧残新四军党政干部和群众;将来如果韩德 勤与新四军作战,“二李”须严守中立;今后抗敌一致行动。

“二李”的工作做通了,但粟裕深知,前面还有曲塘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黄

桥一带的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韩德勤更是在北面窥视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一举 一动。部队在出发前抓紧休整,粟裕亲临前方做好东进的各项具体准备工作。

眼前摆着两个对手:税警总团和保安第四旅。粟裕认为税警总团属争取势力, 至少在同韩顽大战之前要尽可能地争取,打他主要是为了拉他。对极为反动的何克 谦部,则必须狠狠地打击他,消灭他,而后新四军才能进驻黄桥。一旦与这两部交 起火来,应区别对待,把握不同的“度”数。粟裕找各个纵队指挥员开会、谈话, 让他们都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和策略,同时积极作好对付韩德勤的作战准备。

为了使部队适应即将到来的作战对象、作战规模的变化,粟裕多次深入部队进 行教育动员。新四军挺进苏北,情况变化了,军事上必须来一次转变,即由游击战 向运动战的作战方式的转变;在作战指导上也要树立打歼灭战的思想。粟裕特地在 塘头附近彭家庄召开了苏北指挥部参谋工作会议,并亲自在会上作《战时参谋工作》 的报告。他指出:“我们要依据环境,依据我们的技术、物质条件和有生力量,区 别不同作战对象,确定我们的作战方针。对日寇,因为它装备技术比我们强,还是 同它打游击战。其规模大小,因地制宜。”“在苏北,目前敌人的据点少,间隔、空 隙大,可以采取游击兵团形式,打大一点的游击战。对于正在准备向我们进攻的顽 固派军队,因为他们除了数量多,装备好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我们,完全可以而 且必须采取主力战、歼灭战、运动战的自卫作战方针,集中几万人进行会战,在会 战中歼灭他。”(《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早在三个月前,即在江南水西村时,粟裕便对局势发展作出了正确判断,极有 远见地断言:“可能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更大规模的仗。”如今江南新四军主力已 北渡,“不久的将来”变成了“就在眼前”。因为韩德勤秉承蒋介石意旨,决不容新 四军在苏北立足生根,必定要乘新四军立足未稳而解决之。粟裕形象地分析说:他 (指韩德勤)来进攻,我们背靠长江,退无可退,只有坚决自卫,下定破釜沉舟的决 心,要包打胜仗。这一仗打成平手不行,或者只消灭他一部分也太可惜,非要打个 干净彻底的歼灭战不可。假如打得他只痒不痛,他以后还再来,所以现在的问题是 如何能把他吃干净的问题,只要我们从各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一定能搞好。

粟裕提早进行了战略战术动员。他在东进前的一次会议上说:“像今天这样集 中兵力准备打的大仗,还是五六年前在内战中打过,在座的高级干部有的参加过, 中下级干部基本没有参加过。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和抗日战争以来,没有打过这 样的大仗。这几年部队长期分散,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通信联络很困难,都 是各打各的。虽然部队游击战术有了进步,但滋长了一些游击习气。这种情况,对 于集中兵力打大仗是很不利的。”为了确定和贯彻好打歼灭战的作战指导思想,他 要求部队第一要绝对服从命令,第二要严格遵守时间,第三要树立兵团观念,第四 要协同一致。

7 月 25 日,陈毅、粟裕率部按计划开始东进。部队通过口(岸)泰(州)线上的“二 李”防区时,李部如约让路,朝天鸣枪,以掩韩顽耳目。“二李”给韩德勤报告称:

“在缪湾一带发生激战”,“新四军伤亡惨重,一部绕道东去……” 韩德勤得知新四军东进消息,一面打电话责问李明扬为何不阻拦,一面命令何

克谦率保安第四旅由黄桥及其以南地区向北攻击;命令陈泰运税警总团由曲塘南下 至北新街一带,妄图南北夹击,消灭新四军于运动中。陈、粟早已成竹在胸,把同 顽固派争夺中间派的策略思想运用于军事,把政治仗同军事仗结合起来打。新四军 东进到北新街以南,粟裕突然命令部队调头向北,击溃陈泰运两个团,歼灭 1 个多 营,然后把俘虏的官兵都释放,并归还了缴获的武器,叫他们回去告诉陈泰运,只 要不打内战就可相安无事。在对付陈泰运的同时,命令第二纵队攻占黄桥以北及东 北的蒋垛、古溪、营溪,第一纵队攻占搬经,截断何克谦的退路,第三纵队攻占黄 桥及其以南地区。

7 月 27 日,二纵已经包围营溪,何克谦部负隅顽抗。粟裕亲临第一线指挥。 在接敌运动中,随行的两名参谋人员被冷枪打伤。粟裕处险地而不慌,依然坚毅沉 着,双目炯炯注视周围,机敏前进。天蒙蒙亮了,粟裕靠近到距敌三四百米的斜坡 上,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敌人火力点和兵力配置。二纵这时缴到了一门八二炮,但不 会使用。粟裕得知此事,要王必成找使用过这种炮的解放战士来打。王必成叫人把 从蒋垛俘虏的国民党军炮兵排长带来,用这门炮摧毁了敌碉堡。营溪被新四军攻克。 之后,又经 28 日一夜激战,各部胜利完成了任务。29 日凌晨解放黄桥。此战歼何 克谦部主力近 2000 人,在共产党团结抗日号召下,何部两个团由陈宗保等率领于 战后起义。随后,陈、粟率指挥部开进黄桥。当晚各界群众 1000 余人在黄桥中学 操场举行军民联欢大会。

顺利攻取黄桥,是实现建立大黄桥根据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步。紧接着,陈、粟马不停蹄,以黄桥为中心,积极开展大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活 动:分兵发动群众,清剿散兵游勇;成立泰县、如皋、靖江、泰兴、江都 5 个县政 府,委派惠浴宇、梁灵光、刘万里、陈同生等任县长;指示管文蔚筹建苏北临时行 政委员会;成立苏北军政干校;出版石印的《抗敌报》(苏北版);建立 4 个税卡, 5 天便收税近 6000 元;10 天内扩大新兵 100 多名。同时,陈、粟还派部队攻下了 黄桥以南靖江县属的孤山、西来镇等日、伪据点,挫败了日军两次报复性“扫荡”。 根据地的各方面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扎实深入,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声威大 振,群众情绪高涨,以黄桥为中心的大根据地很快初具规模,为以后与韩德勤决战 准备了比较理想的战场。

从 7 月 29 日进入黄桥那天起,粟裕更加繁忙了,他除了参与领导根据地建设 的各项工作外,还对照着军用地图,一一实地核对黄桥及其附近地区的桥梁通道、 村舍、房屋、树林、田畴等等,对黄桥地区的地形特点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个准确的 了解和把握,随时准备在黄桥地区同韩顽进行一场大的较量。

二、从攻占黄桥到退出姜堰。政治仗与军事仗巧妙结合。 积极准备“独立作战”解决韩德勤。

陈、粟进占黄桥,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大根据地,韩德勤感到这是对他的莫大 威胁。他的主力在兴化附近,鞭长莫及,只有强令南面的“二李”和陈泰运等地方 实力派武装来对付陈、粟。但他知道,“二李”、陈泰运等是靠不住的。于是,他于 8 月 14 日派一姓仇的代表来黄桥向陈、粟问罪,诬称陈、粟率部“擅自江南北进”,

“此次攻占黄桥各地,尤违中央抗战及团结御侮之旨”等,最后假惺惺地以高姿态 同陈、粟达成协议:韩部驻姜堰、曲塘一线,不再南下;新四军驻黄桥、蒋垛、营 溪、花园桥一带.不再北进。实际上韩顽暗中却在调动兵力,调整部署,妄图消灭 新四军于立足未稳之时。

粟裕根据多方面的情报分析,对韩德勤军事上的阴谋看得非常透彻:韩方作出 和平姿态,同意各守防地,一是缓兵之计,在他们的主力尚未到海安、姜堰一线之 时用来限制新四军,使新四军不好进一步夺取姜堰等要点;二是懈兵之计,使新四 军麻痹松懈,不作应战准备,以便他们密调主力,突然袭击。粟裕精确计算、判断, 还有半个月时间韩德勤将向新四军发动进攻。8 月 15 日,粟裕以个人名义报告中 共中央和叶挺、项英、胡服(刘少奇),提出对付韩德勤挑战的部署:(一)派一纵队(即 管文蔚、叶飞部)全部即东进如皋以东南及南通以北攻石港,以截断省韩与上海之 交通,使海门、启东全人我手;(二)二、三纵队主力及直属队仍控制于黄桥至如皋 之线,加紧江北地方工作及本身扩训;(三)为集中力量以对付不可避免之省韩的进 攻,决将张道庸(即陶勇)全部东移,而将塘头、宜陵地区暂放弃并借此为争取二李 之中立;(四)今后与江南交通已由江上另新建路线,正在开始。粟裕在报告的最后 表示:“我们决以全力对付”韩德勤。

从军事实力看,韩德勤数倍于苏北新四军。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原来的 意图,是要等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增援部队南下后,与苏北新四军一起解决韩德勤。 中共中央为此还对韩德勤公开提出了“韩不攻陈(毅),黄(克诚)不攻韩;韩若攻陈,

黄必攻韩”(《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第 1 版,。)的严重警告。粟裕分析形势,认为苏北局势已发展到“箭在 弦上”的紧要关头,离决战的时间不多了,苏北新四军必须立足于独立解决韩顽而 不依赖八路军部队南下的远道增援上。陈毅报中共中央和胡服的电报也建议,八路 军和新四军五支队迅速推进到运河以东增援,同时表示:“我们亦积极准备单独解 决决战任务。”(《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年 8 月,第 1 版,。)

粟裕果断地将塘头、宜陵一带的新四军撤离东移。这样虽然使苏北指挥部与淮 南五支队的间隔更遥远了,苏北指挥部也更不能抽出部队去接应五支队东渡运河过 来增援了,但达到了集中兵力。后来的实践证明,粟裕的这个决心是正确的。由于 种种原因,八路军南下部队前进速度不快,不可能对苏北指挥部新四军作直接的战 役配合。暂时放弃的“已得阵地”,在决战胜利的条件下恢复并不太难,而最大限 度地集中兵力才是对决战生死攸关的第一要着!更何况与韩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的 新四军,每增加或多集中一名士兵,便可增加几倍的信心和勇气。

一切都在粟裕的预料之中。8 月 21 日,韩德勤在东台副总司令部下达了分左、 右两翼向黄桥地区新四军进攻的作战命令。为了把“二李”、陈泰运拖上战车,韩 德勤特任命李明扬为进剿军总指挥,李守维、李长江为副总指挥,陈泰运为右翼副 指挥官,要求在 8 月 30 日集结完毕,9 月 2 日起开始攻击前进。与此同时还下令 封锁粮食,不准海安、泰州一线以北大米产区的粮食南运,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更 增加了困难。 “狼总是要吃人的”。粟裕经常用这句话告诫作战部门的同志看清韩德勤的反动本 质,作好对付韩德勤进攻的准备。

粟裕深知,韩顽这次进攻,意味着新四军将第一次和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正面交 锋。新四军处于“东南一隅”,兵力对比上居绝对劣势。粟裕当然希望八路军部队 迅速南下,配合新四军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但他和陈毅还足以可能出现的最困难情 况为着眼点,向中共中央和胡服、叶挺、项英表示了自己的决心:“积极准备单独 解决决战任务”,并协助陈毅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陈、粟的意图得到了中原局领导人胡服的支持。胡服当即决定“以 9 个团从苏 北全部南下”,配合陈、粟解决韩军主力。然而尽快实施远道增援是不现实的。后 来事实证明,在这次战役中,八路军南下部队只是作了战略配合。

与此同时,陈、粟做好了单独解决决战任务的部署。粟裕从新得到的各种情报 正确判断:韩军虽倾力来犯,但右翼只有“二李”、陈泰运的部队。新四军渡江北 进,对“二李”、陈泰运早做了大量工作,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已在他们身上产生了 作用;而且“二李”、陈泰运也不愿受韩德勤驱使与新四军拼实力。他们只是接受 命令而未执行,这样右翼等于无翼。左翼虽是韩军主力部队,但也只是一一七师(少 1 个旅)、独立六旅(少 1 个营)、保安一旅(少 2 个营)。这样算来,韩军进攻的总兵 力不过 7 个团。情况变得对新四军有利起来了。

陈毅和粟裕商量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一方面严守自卫立场,坚持不先放第 一枪;另一方面逐步收缩,诱顽左翼深入新四军防区,再集中兵力予以各个歼灭。 韩军左翼骄横冒进。9 月 5 日,保安第一旅占领营溪,同一天,一一七师打到古溪 北面,随即猛攻古溪。此时粟裕早已做好了反击的部署。5 日夜,新四军第一纵队 按预定计划出击营溪,一举击溃韩军先头部队保一旅两个团,俘虏数百人。接着第 二纵队、第三纵队从古溪正面出击。韩军一看势头不妙,即以一部兵力以强大火力 掩护主力迅速缩回曲塘、海安。新四军反击得手。陈、粟命令释放俘获的保一旅全 部人员,发还了他们的枪支。保安一旅是新四军的争取势力,中共江北特委对他们 早已做了不少工作。大战还在后头,陈、粟绝不放过争取任何可能争取的力量。陈、 粟此举在各保安旅、团中影响甚大,尤其是保一旅旅长薛承宗大为震动,在以后的 黄桥决战中果然保持了中立。

营溪反顽是新四军与韩德勤在军事上正面交锋的第一仗。这一仗的胜利使粟裕 更加坚定了“单独解决决战任务”的决心。后来,面对韩顽大军压境,9 月 11 日 中共中央又明确来电:“八路军、新四军只能作战略配合,不可能希望他们作战役

配合”,要陈、粟“准备独立作战”。虽然形势非常严峻,但在陈毅统一领导下,粟 裕依然从容布兵,敢于迎接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

营溪之战,韩德勤尝到了新四军的厉害,便改变战术,缩据水网地区暂不出击, 指令保安第九旅张少华部进驻原税警总团防地姜堰,严密封锁新四军粮源,并挟制 “二李一陈”,企图把新四军压缩在沿长江狭小地区,勾结日伪合击。姜堰是运盐 河上的重镇,素有“金姜堰,银曲塘”之说,有着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是周围有 名的粮、棉、盐、油主要进出地。姜堰一卡住,运盐河以南黄桥地区的生活必需品 马上就会发生困难。权衡整个情况,粟裕深深感到,与韩顽长期相持对我十分不利。 要摆脱困境,必须首先打下姜堰。

保安九旅在姜堰一带借查封粮运敲诈勒索。韩军军官们却自己运粮走私,甚至 资助日寇,大发其财。粮食缺乏,物价暴涨,民众绅商苦不堪言,对韩德勤的封粮 苛敛大为不满。陈、粟决定先在政治上揭露韩德勤粮禁真相。老百姓中很快传开了 4 句话:“饿了老百姓,肥了韩德勤,难了新四军,帮了日本兵。”各界代表纷纷出 面奔走和平,反对粮禁,强烈谴责保安九旅。苏北名宿韩国钧致函陈毅,引经据典, 痛斥时弊:“征引及宋、明不亡于外寇,而亡于内部,痛心之言,闻之泪下!”

保九旅已处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境地。用武力解决保九旅,攻占姜堰, 打开粮源,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

负责军事指挥的粟裕,早已将张少华的保九旅驻防情况摸得一清二楚。韩德勤 在姜堰驻有 6 个团,而粟裕手中的部队总共不过 9 个团,用 9 个团对据堡固守的 6 个团实施攻坚,伤亡势必不小。粟裕决定用调虎离山之计,将韩顽驻姜堰部队调走 一部分。他命令一个纵队东进佯攻海安,乒乒乓乓打得很剧烈,并威胁如皋、海门、 启东。自诩精于谋略的韩德勤果然上当,像听从粟裕的命令一样立即把姜堰驻军调 了一部分到海安,只留下两个团驻防。

保九旅旅长张少华依托姜堰南面的运盐河,构筑了以 36 个碉堡为核心的防御 工事,并加设了电网,以求固守。粟裕决定采用“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皮里去” 的战术,挑选两个排的优秀战士组成“勇敢队”,担任突击任务,在碉堡与碉堡的 间隙中穿越,直捣保九旅司令部,乱其指挥,得手后再由里向外打,实施内外夹攻。

粟裕谋划的这种战法收到了奇效。9 月 13 日,粟裕以第二、第三纵队围攻姜 堰,第一纵队在白米、马沟一带打援。在夜色掩护下,由共产党员率领的“勇敢队” 悄悄涉水渡河,自姜堰镇北突击,用橡皮裹着刀把的马刀,奋力砍倒电网,猛插进 去。保九旅做梦也没有想到新四军会这样打进来,顿时阵脚大乱。担任突击任务的 “勇敢队”很快打掉了保九旅司令部,然后由内向外刊,四面开花冲击。新四军主 攻部队也迅速由外向内攻击。粟裕实施内外夹击,仅一昼夜就结束战斗,攻克姜堰, 歼敌千余,缴获一大批军用物资。

打开姜堰,粮源畅通。为保持政治上的优势和进一步争取上层人士,陈毅和粟 裕张弛有度,再次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表明共产党、新四军初 衷不变。苏北知名人士韩国钧、黄逸峰、朱履先等积极响应,联名向各方军事长官

发出呼吁电,希望各方“停战息争,一致抗战”。在陈毅建议下,大家商定 9 月 27 日在姜堰召开苏北各界军民代表会议。韩国钧、李明扬、陈泰运都将派代表参加。

然而,韩德勤反共是铁了心的。在此之前,他已召开了旅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 会议,并在嫡系心腹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和独立六旅旅长翁达两名中将的唱和下, 决心在一星期内把陈、粟“赶下长江”。韩德勤向亲信布置了两条密计:一是佯攻 姜堰,诱新四军分重兵把守姜堰,韩军主力却从海安、曲塘出击,直取陈、粟大本 营黄桥。二是要陈、粟退出姜堰,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在他看来,新四军以鲜血 换来的“金姜堰”是决不会退出的;如果不退,他就有了向新四军进攻的借口。

韩德勤拒绝参加苏北军民代表会议,还在会议前夕通过韩国钧向陈毅转来电 报:“新四军如有合作诚意,应先退出姜堰,再言其他。”中间人士都非常担心,认 为韩德勤要价太高,新四军必不答应,和谈必将失败。

陈、粟对韩德勤的阴谋洞察无遗。粟裕早已在军事上作好了对付韩德勤的作战 部署。9 月 27 日,各方代表云集姜堰,军民代表大会正式召开。陈毅慷慨陈词,

语出惊人,宣布新四军退出姜堰,表明共产党顾全大局、忍让求全。陈毅铿锵恳切 之言,博得了所有代表的同声赞叹。

让新四军退出姜堰,只不过是韩德勤的托词而已。果然,会议在结束的时候又 接到韩德勤电报:新四军必须立即撤出姜堰,经黄桥开回江南,否则无商谈余地。 代表们闻讯大骂韩德勤言而无信,姜堰的普通民众也被激怒了。大家更加同情和拥 护陈、粟,在短时间内筹措 6000 多元慰劳新四军。

陈、粟决定新四军撤出姜堰,并送个大人情给“二李一陈”,进一步争取他们。 “二李”得知他们将从新四军手中接防姜堰,白捡到“金姜堰”,喜出望外,立即 派部队单独接管姜堰。陈泰运则从陈、粟那里得到 100 多条枪。“二李一陈”皆大 欢喜,深感新四军讲信义,向陈、粟保证,如韩德勤进攻新四军,他们决不参战, 并答应给新四军提供情报。陈泰运还与新四军订立了条约:如果韩德勤叫他打新四 军,他朝天开枪,新四军不必还枪。韩德勤什么也没有捞到,反而加深了与李、陈 的矛盾。

粟裕后来回忆这一段尖锐复杂的斗争时说:“我军自攻取黄桥到让出姜堰,把 军事仗与政治仗、自主的原则与以退为进的策略结合得十分巧妙。尤其是姜堰,如 不夺取,便没有让出的文章司做。而让出姜堰,对我是‘一举三得’,既揭露了韩 德勤积极反共、破坏抗战的罪恶阴谋,在政治上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极大同情,造 成我党我军完全有理的地位;又加深了苏北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还使 我适时集中了兵力,在军事上对付韩顽的进攻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处置是陈毅同志 对党的斗争策略的杰出运用。”(《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9 月 30 日,新四军信守诺言,全部退出姜堰。就在这天,韩德勤电令所属各 部“务集中力量”,对新四军“包围而歼灭之”。看来韩德勤不把陈、粟“赶下长江” 是绝不会罢休的。

决战黄桥已是不可避免。陈、粟向中共中央报告称: “韩之进攻企图已极明 显,一周内大战必爆发。”

“部队已积极准备作战,以独立作战为原则”。(《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 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

早在 9 月 13 日夜新四军攻克姜堰时,粟裕就以战略家的眼光估计:“15 天到 20 天之内,顽军将有大动作……这才是苏北命运的决战。”从那以后过了 20 天, 即 10 月 3 日,韩军果然大举进攻,决定苏北命运的大战爆发。

三、以五千人劣势迎击韩顽三万余人进攻, 战略上战役上都要以少胜多。排兵布阵奇中见奇。

新四军进驻黄桥已经两个月了,粟裕对黄桥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形已经了如指 掌:黄桥为中心的地区,北面、东面是通扬运河,南边是长江,西南有一条从泰州 到口岸的通江运河,周围有如皋、泰兴、靖江等日军据点。这个地区河多、桥多、 路窄,对于顽军的重武器如各种山炮、野炮之类,实在是天然的障碍,韩顽窜犯不 易,逃跑更为困难。相反,那黄桥周围的旱地,高秆作物半割半留,既便于伏兵隐 蔽、藏匿,又利于迂回、突击。新四军尽管占了地利优势,但粟裕仍感压力极大, 因为敌情毕竟太严重了。韩德勤调集 26.个团,总兵力 3 万余人,组成右、中、

左三路向黄桥扑来。中路是进攻军的主力,以其嫡系部队组成。右路是“二李一陈” 的部队,总兵力 1.2 万人。蒋介石、韩德勤以高压辅以利诱,令其向新四军进攻,

同时掩护中路军。左路由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 5 个保安旅的大部组成, 攻击黄桥东南地区,牵制新四军防御兵力。中路本身又分为三路:八十九军的三十 三师为左翼,由加力、分界攻黄桥东面;独立六旅为右翼,由高桥南下,攻黄桥北 面;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亲率一一七师大部及军部直属队、炮兵居中,由营溪南下, 攻黄桥东北。

大兵压境,仗怎样打呢?粟裕心里非常清楚,他掌握的部队总共只有 7000 人, 而战斗部队不过 5000 人,就是与韩顽三路大军中的任何一路相比,也不占优势。 以往红军、新四军与敌人作战,在战略上是以少胜多,在战役、战斗上都是以多胜 少,当前的形势却要求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都要以少胜多,还必须 打歼灭战,使他无法卷土重来,以利于新四军开辟苏北、发展华中。 粟裕将所有智慧溶人了制订黄桥决战的作战计划之中。按照粟裕的思想,作战部门 很快拿出了三套方案供选择:

一是乘韩德勤进攻黄桥时,新四军以一部主力攻占海安。好处是在敌强我弱的 情况下在军事上争取主动,避实击虚,出乎敌人意料,容易取得胜利。但在韩德勤 主力尚未被歼的情况下,攻占海安很不容易。若攻不下海安,黄桥又丢了,不仅会 影响士气,还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情绪,对新四军失去信心。

二是乘韩德勤还未向新四军进攻,先以一部兵力向东发展,控制通、如、海、

启几县,造成北进东台的局面,以主力守卫黄桥地区。这个方案的好处是继续东进 有胜利的把握;把通、如、海、启等县变成新四军的根据地,可以同上海、江南连 成一片,这是战略上的胜利;新四军东进和北进,韩德勤必然派一部分兵力对付, 这样使他兵力分散,防御线宽,有利于新四军黄桥决战;在东边创造了一块新区后, 可与西边黄桥地区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而且人力物力都能得到迅速补充。然 而,我军兵力本来就少,如果派一部东进,黄桥部队减少,黄桥就未必能保住;还 有可能韩德勤下决心集中兵力攻下黄桥后再打东边。先敌出击向东发展,也会影响 对中间势力开展统一战线,新四军就更为不利了。

三是全力依托群众觉悟较高、粮草充足的黄桥,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最 后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并保住黄桥。以黄桥为轴心,主动权仍然在新四军手里, 可以利用轴心向左右自由转动,自如用兵;依托黄桥作战,完全是自卫,在政治上 可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黄桥离顽军驻地较远,在顽军行军的过程中,新四 军可利用时间充分准备,部署兵力,以逸待劳;可以大量吸引韩军,并且充分利用 有利地形,机动使用兵力,迟滞、消耗和钳制各路敌人,最后各个歼灭。

粟裕反复权衡,分析比较,决定采用第三方案。 粟裕接着又专注于首战对象的选择上,这将极大地影响决战的进程,甚至关系

整个战局的成败。粟裕对韩德勤三路大军方方面面作了分析对比,把首歼目标定在 了韩德勤系统的有名主力独立六旅翁达部上。粟裕认为,新四军首战歼灭翁旅,对 于拉开“二李”、陈泰运同韩德勤的距离,稳定李、陈的立场将起重要作用,韩德 勤的右翼就失去了掩护。翁旅是韩德勤中路右翼,把它消灭了,就把韩德勤的中路 军打开了缺口,新四军就可以实现对韩军主力的包围与迂回。翁旅是韩德勤嫡系主 力,如首战被歼可以给韩军士气以严重打击,使其他杂牌军不敢动作。首战歼灭翁 达旅,对战役的转变会起决定性影响。

翁旅在韩德勤的战斗序列中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全旅 3000 多人,清一 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枪,每个步兵连都有崭新的捷克式机枪 9 挺,装备漂亮,号 称“梅兰芳式”部队,军官大都是军校毕业生。正因为他自恃强大,说什么也不会 想到新四军首战拿他来开刀。韩德勤早在“围剿”中央根据地时就和红军交过手, 略知共产党军队作战原则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更不会估计到这次会先打强敌。 粟裕对韩德勤和翁旅的了解真可谓洞若观火。

粟裕决定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守卫黄桥。粟 裕了解自己的部队,三个纵队都善于勇猛攻击,第一、第二纵队兵力比较充足,第 三纵队全部不足 2000 人。粟裕决定把一、二纵队用于突击方向,隐蔽集结于黄桥 西北顾高庄、严徐庄、横港桥地区待机。第二纵队又派出两个营实行运动防御,诱 敌深入。命令第三纵队担任黄桥守备,并派出一个营进至分界以西地区,用散兵战 积极阻击敌人,迟缓其行动,疲惫其兵力。

粟裕这样部署有他极深的用意的,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做到了集中最大兵力。 这是粟裕指挥新四军独立歼韩最大胆也是最得力的一着。但风险也大,尤其是黄桥

方向以常人想象不到的极少兵力担任守卫,其能否成功将是达成战役目的的关键。 三纵队是粟裕亲自带起来的部队,他深信部队能够经得起考验和胜任正面阻击任 务。

粟裕将作战计划送给陈毅。陈毅连声叫好,称赞说:“首歼独六旅是一着奇兵! 整个作战计划处处都是奇兵!只有这样打才能解决问题。我完全同意,交给大家再 讨论一次就下达。”陈毅听说粟裕将把守黄桥的任务交给陶勇的三纵时,马上体察 了粟裕的另外一层心意:三纵的老底子是粟裕带起来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 此次坚守黄桥的部队,必是挨炮弹多、伤亡多、缴获少。粟裕偏偏把这个绝对的“苦 差”交给自己的老部队。这不能不激起陈毅内心的强烈震动!他注视着粟裕清瘦而 平静的面庞,平和而深情地说:“黄桥,就交给陶勇吧!”

粟裕对日寇是否会趁机“搅”进来的可能性也进行了分析。判断顽军向新四军 大举进攻时,日军会坐山观虎斗,日顽联合攻击新四军的局面不会出现。粟裕对“二 李一陈”总还是有些担心,尽管统战工作已做到了家,但中间势力总有他天生的摇 摆性。而粟裕的作战方案,恰恰是以“二李一陈”不在背后捅刀子为前提的。粟裕 将自己的担心向陈毅提了出来。陈毅爽朗地说:

“泰州方向由我和朱克靖顶着。”陈、 粟还商定:把留在江南的两个主力营都调过来,而且照会“二李”:“敝军两个团即 将过江通过贵军防区”,暗示“二李”不要轻举妄动。陈毅又把朱克靖、黄逸峰等 派到“二李”指挥部和各中间势力部队去掌握动向,并发动朱履先等再次致电重庆, 请蒋介石命令省韩将部队调去打日军,进一步赢得政治上的主动。

粟裕大胆用奇兵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陈、粟随后召集各纵队领导干部开会。粟裕在会上宣布了作战计划。大家很快

统一了认识。叶飞、王必成、陶勇相继表态:誓死保卫黄桥,坚决打好这一仗! 黄桥和黄桥周围的党政军民都迅速行动起来。政治部印发了军分会和党代表的

《敬告指战员同志书》,反复强调打好这一仗的政治、军事意义,号召全体同志为 打败顽军的进攻而战,为巩固和扩大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而战。地方党政机关和人 民群众掀起了支援子弟兵作战的热潮。数千民兵和人民群众扛着门板和各种器材帮 助部队赶修工事。在支前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救护站、担架队迅速组成,待命出 动;老百姓家家磨面、烧水、烙饼,仅黄桥镇上就架起了 60 多个烧饼炉为前线烘 烧饼。《黄桥烧饼歌》响彻四方

黄桥烧饼黄又黄, 黄黄烧饼慰劳忙。 烧饼要用热火烤, 军队要靠百姓帮。 同志们呀吃个饱, 多打胜仗多缴枪。

…… 粟裕在黄桥负责战场指挥。陈毅坐镇距离黄桥十几公里的严徐庄掌握全局。粟

裕全身心地投入到黄桥决战的具体作战指挥中去了。 抗战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反磨擦战役开始了。

四、坐镇黄桥指挥。一举解决苏北问题。 中共中央书记处评价黄桥决战胜利“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9 月 30 日,韩顽全军出动。然而天公不作美,连降大雨,韩顽不得不放慢行 军速度,甚至停止开进。对新四军来说这是及时雨,为更周密布兵,建立稳固的防 御阵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按照粟裕的部署,此时一、二纵队已经展开。粟裕与陶勇披蓑戴笠来到黄桥东 门,检查工事构筑。对于黄桥的防御,鉴于兵力严重不足,粟裕只能保证重点,机 动部署。黄桥周围全长约 2 公里,粟裕与陶勇商定,西边、南边不派部队,由后勤、

伙夫担子担负警戒。北门只放一个班。其余兵力全部集中在东门之南、北一线。整 个防御部署不墨守陈规,积极灵活。

10 月 2 日下午,雨停转阴。3 日,太阳出来了,雨过天晴。顽第八十九军军长 李守维下令所部攻击前进。按照粟裕的指示,新四军第二、第三纵队前出的各个营、 连开始节节阻击、袭扰,以打乱八十九军的进攻节奏,迫使其提早展开攻击队形。 营溪、古溪、加力等地都有新四军预设阵地,摆出了“坚守”的态势。顽军咄咄逼 人,在炮火掩护下冲锋前进。新四军前出部队达到了阻击效果和目的,佯装“仓皇 溃退”。顽军便兵分几路扑向黄桥,当日中午开始炮击黄桥新四军外围阵地。下午, 外围前哨战打响。翌日凌晨 4 时,第八十九军三十三师向黄桥东门发起了猛烈进攻。

黄桥决战形势严峻。苏北各种政治势力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黄桥这块弹丸之 地。4 日下午,李明扬宣布“谢绝会客”,中止了和新四军方面代表见面,日夜询 问前线战况;陈泰运派人在通扬河堤上向南眺望;泰兴日探进到黄桥以西七八公里 的石梅观战;周围伪军据点的汉奸队伍也在注视黄桥的风云变幻。一时间,以黄桥 为中心的苏北战场上,出现了两方对战、多方围观的奇妙局面,观战各方都在暗地 准备应付突变。

粟裕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周围一切,表情严肃、平静。苏北大地上的这种奇局告 诉他:必须在军事上迅速歼敌取胜。

顽军的进攻是疯狂的,枪声炮声震耳欲聋。他们想首轮总攻便将新四军黄桥防 线彻底冲垮,竟一次投入 3 个多团的兵力。4 日上午 11 时顽军开始初次总攻。正 在这时,江南来增援的一个营已经赶到。守卫黄桥的指战员士气大振。顽军猛烈的 炮火把新四军防御工事大部摧毁了。新四军防御部队伤亡较大。顽三十三师一部居 然在尘土硝烟中突进了东门。情况异常紧张。黄桥如果失守,后果不堪设想。第三 纵队司令员陶勇、参谋长张震东把上衣一脱,挥动马刀,带领部队冲出去,硬是将 顽军杀出东门,然后架起机关枪,把进攻的敌人死死封住。顽军的首轮总攻被挫败 了。

粉碎顽敌的第一次总攻,只是黄桥决战的序幕。此时,粟裕计划的首歼对象独 立六旅翁达部尚未登场。翁达自以为棋高一筹,满心要等新四军主力在黄桥以东拼 得焦头烂额时,他再率部亘人北门,稳拿头功,所以姗姗来迟。

粟裕的决心并未因翁达迟迟不出现而改变。黄桥方向打得非常激烈,粟裕依然 命令第一、第二纵队严阵以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这 是粟裕最喜欢的一句为将之道的名言。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使他深深懂得:善于坚 持正确的决心,不为各种突发的、危急的意外情况所转移,往往是取胜的关键。

果然,下午 3 时翁达率领他的 3000 名“梅兰芳式”部队开始向黄桥进军了。 粟裕立即命令:守卫黄桥的第三纵队以全力阻止敌人突击,尤其要打破敌人黄昏时 的第二次总攻,为求先发制人,以 1 个团左右的兵力先敌出击,以打破敌第二次总 攻。之后他便离开指挥所,带着随身警卫直奔北门,去指挥歼击翁达的作战了。

歼击翁旅是整个决战的重头戏,粟裕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极为细致周密,尤其 是出击时机的把握更要恰到好处。如果突击过早,只打到它的先头部队,没有打到 它的要害,顽军不但可以退缩、避免就歼,而且还会暴露新四军的部署和意图;如 果出击过晚,顽军多路会攻黄桥,新四军将难以坚守,观战各方就可能争先扑杀过 来,情势会更危险了。因此,把握最有利的出击时机无疑是圆满达成首歼任务的第 一要着。根据侦察员报告:翁旅前锋已抵黄桥以北两三公里处。粟裕亲自登上土城 高处观察,进一步判明情况。他看见北面两三公里远的大路上,有许多群众惊慌地 向西南奔跑,判明独立第六旅的先头部队确已来到。熟谙各种行军作战数据的粟裕 做了一番精确计算:独立第六旅采用一路纵队前进,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 1.5 米,

全部 3 删多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长蛇阵。从黄桥到高桥约 7.5 公里,其先 头部队抵达黄桥以北 2.5 公里时,后尾必然已过高桥,也就是说敌人已经全部进入 了新四军的设伏地区,此时出击正可以将独立第六旅拉腰斩断。

粟裕决心采用“黄鼠狼吃蛇”的战法,实施多路突击,特别要首先歼其首脑机 关。决心下定,粟裕立即要通陈毅的电话:

“陈司令员,敌人已经进入了我们的伏击圈。我看可以动手了!” “还是再等一等!” “不能再等了,再等就错过时机了!”粟裕在电话里坚持说。 “那就听你的!”

粟裕放下电话,马上向突击部队下达了攻击命令。 第一纵队的战士早就急不可耐了,接到攻击命令,便如猛虎下山,分 4 路插入

敌人行军纵队,迅速将独立六旅切成几段,首先歼其旅部和后卫团,迫使先头团回 援。然后以一部迂回到翁旅后方,乘势将其包围。经过 3 个小时激战,独立第六旅 大部被新四军歼灭,中将旅长翁达自杀身亡。

外号“梅兰芳式”部队的独立六旅刚刚“登台表演”,便全军覆没了。顽军中 路右翼被斩掉,主力第八十九军便完全暴露和孤立了。

此时,顽第三十三师集中 3 个团果然准备于 4 日黄昏向黄桥作第二次总攻。新

四军第三纵队按粟裕妙计以 1 个团兵力先行出击,打破了敌总攻计划,并且俘获了 一部分人、枪。顽军计划的所谓第二次猛攻破产了。

危险阶段过去了,战局出现对新四军极为有利的转折。粟裕及时把指挥重心又 转到关照黄桥城下及其以东地区。根据各方面的敌情报告,粟裕判断:黄桥东面之 敌第三十三师正在集结,准备于 5 日拂晓总攻,第二梯队(估计系第一一七师)已进 至西官庄、刘家堡之线,准备于次日拂晓配合第三十三师作第三次猛攻。粟裕立即 决定:第三纵队于 4 日晚 12 时以两个团的兵力出击黄桥东面之敌,打破其拂晓的 总攻击,并配合突击部队夹击该敌。

10 月 5 日凌晨 3 时,黄桥以东西官庄附近枪声密集,粟裕判断新四军第二纵 队已经抄袭到敌后,急令第三纵队出击的两个团迅速猛攻。原来第二纵队已在 4 日 午夜悄然向东南穿过八字桥插至分界,将顽军归路截断。在新四军第二、三纵队的 勇猛攻击下,韩顽拂晓总攻又告失败。李守维预感大势不妙,急将第八十九军大部 集结在黄桥东北一线,企图最后猛扑黄桥或固守待援。此时新四军第一纵队已进至 八字桥以南地区与敌人对峙。新四军完全形成对敌包围态势。粟裕决定 5 日下午对 包围之敌实行总攻。

战场情况千变万化。就在此时,粟裕得到密报:韩军增援部队约 8 个团已进至 黄桥东北不远的地方。粟裕平时对韩军兵力编成作过深入研究,各种情况都准确地 装在他心中。粟裕判断顽军增援部队不可能有 8 个团,但两三个团或有可能,便果 断应变,尽量提前实行总攻。但是提前总攻的命令已经来不及下达了,粟裕想了一 个妙策:命令第三纵队以小部队向黄桥以东之敌佯攻,引起敌人回击,造成浓密的 枪声,以此作为同第一、第二纵队的联络信号。在战场上枪声就是命令。第一纵队 听到枪声迅速南下,第二纵队则立即西进。粟裕紧接着命令第三纵队全部出击。他 不无幽默地对三纵队领导说:“第二纵队已插到如黄公路分界一带,切断了顽军归 路,今晚就要消灭韩的嫡系八十九军军部和一一七师。你们纵队趁顽军混乱时,从 黄桥东门及其两侧地区全线出击,配合第二纵队聚歼第三十三师,狠狠地打,这样 韩德勤就输得连裤子也要送进典当铺子喽!”

战争也有其戏剧性。顽第三十三师昨天还在猛攻黄桥,气焰不可一世,今天却 已是士无斗志、溃不成军了,最终大部被歼,师长孙启人被活捉,只有少数残部突 出重围。孙启人被俘后说:“不瞒长官,我看过《霸王别姬》的戏,有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我今天尝到的滋味,比那还要严重得多!”

粟裕命令各部克服各种困难,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加速对第八十九军军部及一一七 师的围歼。 晚上 9 时,韩军主力大部被歼。为扩大战果,粟裕下达了追击命令,要求各部不顾 疲劳,不惜一切牺牲,不重缴获,乘胜追击,占领海安。

三个纵队按照粟裕规定的路线和任务,一路快跑,向海安追击前进。 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南)通(赣)榆公路、(南)通扬(州)公路以及

从海安向东延伸到黄海边的公路都联结于此;贯穿南北的串场河,沟通东西的运粮

河,在此交汇。控制了海安就能割断如皋、南通、海门、启东 4 县顽军与海安以北 顽军主力的联系。占据海安,无疑为新四军今后进一步发展苏中抗日斗争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所以粟裕指示各部“不顾伤亡、不计俘获,占领海安就是胜利”。他还 亲自对从江南赶来的增援部队作战斗动员说:“同志们,你们从江南赶来,本来应 该让你们休息一下,现在任务紧急,只能先执行任务了。”

6 日清晨,顽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见军部已被彻底歼灭,妄想渡河逃窜,失 足落水,淹死于八尺沟河中。

新四军务部按照粟裕命令,逢水过水,见桥夺桥,边打边追,直奔海安。驻海 安顽军见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新四军胜利占领海安。

韩德勤见大势已去,率残部千余人向老巢兴化狼狈逃窜。 陈、粟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命令追击部队到达东台便停止向西北前

进,给韩德勤留下一条后路,做到仁至义尽。同时,派出一支部队沿通榆公路北进, 迎接南下的八路军。

至此黄桥决战胜利结束,共歼顽军第八十九军及独立六旅等部 12 个团,连同 被歼的保安旅团,共歼敌 1.1 万多人,其中第八十九军中将军长李守维、独立第六 旅中将旅长翁达及旅、团长数人毙命,俘第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第九十九旅旅长 苗瑞林及第一一七师参谋长等师、团军官 10 余名,下级军官 600 名,士兵 3000 余 名。缴获长短枪 3800 余支,轻重机枪 189 挺,山炮 3 门,迫击炮 59 门,还有大批 弹药和军需物资。

10 月 10 日,苏北新四军部队前锋与黄克诚率领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先头部 队会师于东台县白驹镇。11 月 7 日,陈毅、粟裕率苏北指挥部和地方党政领导同 志在海安隆重举行大会,欢迎刘少奇和八路军南下部队的领导同志。粟裕主持了这 次大会。战士们盼望已久的大会师,终于在决战胜利之后实现了。

黄桥决战,新四军获得了军政全胜。战后不久,粟裕在海安西寺干部会上作了 《黄桥战役总结》的报告,深刻指出这次决战胜利的意义:“首先,解决了一个最 大的问题,就是使中国最进步、抗战最坚决、革命最彻底的八路军、新四军会合起 来了,能够互相取得更好的配合和更多的发展;使苏北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华北的 抗日民主根据地联成一片;不仅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而且使华中革 命势力取得第一步的优势,也就是增加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利条件。这是第一等的 重要意义。”“其次是,造成了我党我军在苏北抗战的领导地位。”“第三,大大发挥 了统一战线的威力,获得了丰硕成果。”“第四,使韩德勤最终丧失了单独向我们进 攻的能力。”“第五,解决了抗日的后方问题。”(《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 7 月,第 1 版,第 57—58 页。)

黄桥决战新四军取得了历史上空前的胜利。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评价黄 桥决战“有伟大的决定的意义”。(《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年 8 月,第 1 版,。)

中共中央书记处指出:黄桥决战以后,“苏北大部为我占领并联成一片,此为

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 社,1993 年 4 月,第 1 版,。)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