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十章 进军苏浙皖


一、中共中央决定:“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第三次先遣,跨江南下,发展东南。

1944 年下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越来越好。在中国敌后战场,共产党 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态势,正在转变为敌人的孤立据点被大片抗 日根据地封锁和包围。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进一步筹划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 区的战略部署,决定留守延安的八路军三五九旅一部南下向湘粤发展;在华中的新 四军,一部向西向河南发展,一部向南向东南沿海发展。1944 年 9 月 27 日,中共 中央向华中局发出《关于发展苏浙皖地区总的方针和部署》的指示:“我军为了准 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新的发展部署,特别是浙江的工作, 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随后中共中央又指示华中局:新四军在执行西进、南下两大任务 中,应以南下为主,江北兵力尽可能抽调南下,一切工作首先着眼保证南下任务的 完成,争取全面控制苏、浙、皖、闽、赣诸省,使我党我军在举行战略反攻时处于 有利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第一师(包括苏南地区的第十六旅)担任南进 任务。

对于发展东南,粟裕怀有特殊的感情和革命责任感。当中共中央提出具体方案 交华中局商议,华中局就此事征询苏中意见时,粟裕激动不已。从 1934 年 7 月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到三年游击战争,粟裕先后奉命执行向闽、浙、皖、赣 挺进和在皖南、浙江创建苏维埃根据地的任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浙闽边保 住了战略支点。1942 年 5 月,他根据浙江敌我斗争形势,就向华中局和新四军军 部提出建议:增派部队向浙江发展。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陈毅回电指示:由于整 个情况尚不明朗,目前仅可作准备。并于 6 月 21 日致电毛泽东、中共中央,认为:

七师、一师建议南进,目前仅可准备,不宜轻动。毛泽东复电指示:“皖南、浙西 只可发展游击,我主力不应南进。”(《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但陈毅对粟裕的建议很重视,7 月便 派谭启龙到浙东去加强领导,8 月又派何克希带一批干部到浙东。陈毅还叮嘱何克 希,经过苏中的时候,要听取粟裕的指示。粟裕在苏中热情接待了何克希一行,并 从部队中抽了几个曾经在浙江打过游击的干部如张文碧、刘亨云等随何克希前往。 苏中区党委和一师给浙东区以积极的多方面的支持,一直十分重视保持苏中与浙东 的海上通道。以谭启龙、何克希为首的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在日伪顽夹击的 复杂形势下艰苦奋斗,不仅建立与坚持了三北(指姚江以北的余姚、慈溪、镇海地 区)游击根据地,保存了浦东原有的阵地,而且建立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敌后根据 地,依托四明山向南和向浙赣沿线的金华、义乌、兰溪方向发展。

1942 年 5 月,根据华中局决定,镇丹武、苏常太、澄锡虞地区正式划归苏中 区党委领导,改建为苏中区第五、第六分区。粟裕对上述地区的斗争作出新的部署, 并派部队和干部加强向南发展的领导力量。指示他们:“务必完全控制沿江一线, 以便将来作战略转移。”1942 年 12 月,经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同意,粟裕又派王 必成率领第一师第二旅及苏中党校、抗大九分校渡江南下,并将第二旅与第十六旅 合编为新的第十六旅,作为坚持苏南抗日斗争的主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 是 1944 年的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反抢粮斗争,十六旅的 力量伸展到了苏皖边的长兴、郎溪、广德地区,各分区也已连成一片。粟裕的这些 部署,为恢复和发展苏南根据地,进而开辟苏浙皖边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创造了 条件。

东南的山水牵动着粟裕的心。他反复研究分析中共中央指示和华中局的征求意 见电,心潮在涌动,决心把自己关于发展东南的想法报告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

关于发展东南的指挥人选,中共中央原来的意见是派叶飞、朱克靖(苏中三分 区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担任。粟裕认为,在苏浙地区他先后有抗日先遣队、浙南三 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先遣支队和江南指挥部几个阶段的经历,对那里的地理、社情 较为熟悉;苏浙现有的十六旅,浙东游击纵队及浙南游击队等,过去一直受他的领 导和指挥,在干部关系上较好处理,由他南下对全局较为有利。他把请缨执行南下 战略任务的意见上报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研究了粟裕的建议, 认为“粟南去担任发展浙江任务确较为佳”。10 月 23 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将 他们的意见并粟裕原建议电报毛泽东、刘少奇并陈毅。翌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新 四军军部:“同意粟裕率两个团南下发展苏浙”。(《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94 年 11 月,第 1 版,。)11 月 2 日,毛泽东、刘少奇致电华 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设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统一指挥 苏南及全浙”。并指示再抽调干部、部队南进。

11 月 12 日,粟裕、叶飞一起到淮南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开会,根据 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研究发展东南的方针、政策、步骤、方法和可能抽调的力量及坚 持苏中的有关问题。20 日,华中局将研究结果上报中共中央:由粟裕先率 3 个团(七 团、特一团、特四团共 7000 余人)及党政干部 300 余人南进,配合十六旅、浙东游 击纵队,进占吴兴、长兴、安吉、武康间之敌后地区,作为控制天目山全部之前进 阵地。中共中央复电同意发展东南的部署。

12 月 5 日,苏中成立了南下司令部,为保密起见称练兵司令部,整训部队和 开展大练兵,积极进行南下的各种准备工作。已成为“关中”的苏中积淀 4 年的底 蕴这时释放出了它巨大的能量。新四军第一师暨苏中军区开展了全面的扩军运动, 迅速将一部分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以保证粟裕率一师主力南下后苏中留有足够的 兵力。中共苏中区党委抽调了大批地方干部,筹集了大量军需物资,支援向南发展。 军工部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赶造出 500 门小钢炮、5000 发炮弹。粟裕非常高兴,

专门派人给后勤战线的军工们拍照褒奖。南下部队每连装备 3 门 52 毫米小炮,营 成立了装备 73 毫米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机炮连,团成立了装备 82 毫米迫击炮的炮兵 连。这些装备在后来的天目山战役和部队北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部队进入新区运输供应是个突出问题。粟裕派得力干部先行南下,迅速建立起 了从上海经无锡至长兴的比较安全可靠的运输线。从 1944 年底到抗日战争胜利的 半年多时间里,这条交通运输线为苏浙军区运送了大量物资,护送了近百名军工技 术人员、汽车司机和其他同志抵达苏浙军区。

南下开辟新区,技术侦察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粟裕未雨绸缨,早有准备。他亲 自选调干部,提前送他们到新四军军部学习,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为他们解决生 活困难。有的干部原来在部队做技术侦察工作,后来转到其他工作岗位上去了。粟 裕马上把他调了回来担任原来的工作。

渡过长江是所有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4 年前,粟裕和陈毅一起开辟苏北,曾 率江南指挥部及部队渡江北上,但那时毕竟人数较少。这一次他要率部队、地方干 部及机关人员近万人,在同一时间内偷渡长江南下,之后还要跨铁路、渡运河、过 公路,穿越几道封锁线,必须精心准备,缜密部署。粟裕多次召开座谈会,征询各 级干部和沿江居民、船工、渔夫的意见,实地勘察流向、水速、潮汐起落等水流规 律,查阅水文资料,最后选定东、西两个渡江地段,一是嘶马、大桥段,二是仪征、 东沟段。粟裕又专门指示在上下游各延伸数十公里地段,从南京到江阴间,每数公 里设一个观测站,24 小时不问断观测、侦察江面和两岸敌人的活动,包括日伪舰 艇船只往返航速、巡航方向、路线、次数和岸上敌军活动状况,切实掌握了敌人活 动规律。粟裕决定分成东西两路渡江,两路走的路线不同,过江过路的方法也不同。 东路由刘先胜、陶勇等率特一团、特四团和机关后勤,从江都大桥地区嘶马、大桥间渡江,经丹(阳)北、句(容)北南下。他本人率领的西路第七团和干部队从淮南出 发,在仪征、东沟(六合城东南)间渡江。为防意外,粟裕还在岸边预留了担任警戒 和掩护的足够兵力。与此同时,江南部队和干部、群众,为江北部队渡江、过路、 越运河也作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这一年冬天苏北特别寒冷,临近渡江日子又下了一场大雪,更是平添几分寒气。 入夜之后朔风凛冽,天寒地冻。12 月 26 日,粟裕率领的西路部队进至离江边约 15 公里的小营宿营,准备 27 日渡江。27 日晚上,粟裕身穿一件黑色短皮夹克,头戴 棉军帽,也没有放下风耳,站在江边注视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从口袋里掏出怀 表看时间。透过冷月清光,可见粟裕的神情是那样从容、沉稳。这时他刚满 37 岁。

粟裕指挥侦察分队先行过江。他们悄悄登上南岸的龙潭码头,先把十几个厂警 之类的便衣武装稳住,接着大部队从沙窝子乘木船分批顺利过江到达南岸。有两艘 日商轮船也被东路部队巧妙地调用参加运输。龙潭西靠伪首都南京,东邻伪江苏省 会镇江,均有重兵驻守,两地之间的龙潭、下蜀、高资等铁路车站都是日伪据点, 铁路与江岸平行,中间地带很狭窄,地形不利,但也正因为如此,敌人想不到新四 军敢于从这里在他眼鼻子底下通过。由于人多船少,来不及运送第二次天即将亮了, 后续一个营于次日晚仍然利用龙潭码头渡江。

“长江是我们的——我们可以千百次地自由来去!”这是一首在新四军中、在华 中根据地群众中很流行的歌曲。然而,近万人在日伪封锁极为严密的长江防线上偷 渡,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在粟裕的万无一失部署和指挥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 共同努力下,确实做到了“自由来去”。

部队过江后迅速从下蜀、龙潭之间通过京沪铁路。粟裕等同前来接应的丹北、 茅山地委和江(都)镇(江)工委的领导同志及十六旅派来联络的参谋见面。大家格外 兴奋,倍感亲切。各方的准备极为充分,甚至还出色地做了伪军的工作。东路部队 从新丰据点过铁路和运河时,伪军头目把日寇“邀请”到据点里面吃喝作乐,把大 部伪军都拉出去了,只留少数在岗哨上,实际是为新四军大部队通过作警戒。

12 月 31 日,粟裕率部到达溧阳陶庄。这里是 1938 年新四军挺进江南建立的 第一块根据地茅山根据地中心区。部队休息 3 天,高高兴兴过新年。军民一起联欢 聚餐,热闹非凡。1945 年 1 月 4 日,粟裕率部继续南进,6 日晚到达目的地浙江长 兴县的仰峰芥,与在当地坚持的十六旅会合。十六旅官兵举着用竹篾点燃的火把, 为踏雪夜行的大部队照明。1 月 15 日,陶勇、刘先胜所率东路两个团与粟裕汇合。东、西两路大军全部胜利完成南进的长途行军任务。

1 月 11 日,粟裕电告新四军军部,为使敌伪顽不易知道我们虚实,建议对外 称纵队,十六旅为第一纵队,辖一、二、三支队;浙东部队为第二纵队,辖四、五、 六支队;陶(勇)旅为三纵队,辖七、八、九支队。13 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 浙军区,统一指挥江南、浙东部队,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未到 职),刘先胜为参谋长。华中局委托粟裕以华中局代表名义全面领导江南、浙东两 个地区的党委工作,建立全面统一的指挥。部队整编按粟裕建议实施:第一纵队司令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二纵队司令何克希、政委谭启龙;第三纵队司令陶勇、 政委阮英平。4 月,叶飞率领的苏中第二批南下部队到达,编为第四纵队,司令廖 政国,政委韦一平。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苏浙军区的活动范围包括苏南、浙 西、浙东 3 个区域。苏南区指的是江苏的长江以南及皖南的宣(城)郎(溪)广(德)和宣 (城)当(涂)芜(湖)地区;浙西区指的是钱塘江、富春江及其上游信安江(衢江)以西以 北地区;浙东区指的是钱塘江至信安江东南、瓯江以北地区。

挺进新区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粟裕抓紧时间统一整编部队,确定战略部署。 苏浙军区组织团以上干部集训,学习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苏中 部队过去长期活动于平原水网地区,今后向南发展的地区都是山地。粟裕亲自向连 以上干部作山地战的专题报告,使部队尽快适应山地作战尤其是大兵团山地作战。 他着重讲了掌握山地特性与大兵团作战的关系、大兵团山地战的行军和宿营、大兵 团山地作战的一般要领以及大兵团山地作战的参谋工作和后勤保障等。关于山地作 战的一般要领,粟裕强调指出 8 条:

1.少数固守正面,集中绝大兵力突击敌人侧后; 2.控制制高点; 3.统一意图,发挥机动; 4.根据上级意图独立完成任务; 5.协同动作; 6.多采用短兵火力袭击; 7.注意通讯联络; 8.注意地形了解。 粟裕不断在战争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第二次反顽战役结束后,他将自己关

于山地作战的观点、见解整理成《山地作战问题》一文,下发部队和上报新四军军 部。军部将此文刊发。后来二野还转载了这篇文章。

粟裕关于大兵团山地作战问题的论述,对苏浙部队尽早完成从平原水网到山地 作战的转变和从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做了很好的理论准备。

与此同时,粟裕结合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江南江北部队在会师中要注意团结 的指示精神,号召新老部队之间、地方武装与主力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当地同 志与外来同志之间都要互相尊重,虚心学习,组织部队间以连为单位选派代表互访 互学,交流作战经验,增进革命友谊,提高日后协同作战的自觉性。同时,还加强 了形势、任务和政策、纪律教育,要求提高革命责任感,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 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 月 21 日,粟裕向《苏南报》记者发表关于目前时局的谈话,指出:法西斯 已临末日,我们的任务是加强团结,组织广大民众及人民武装,扩大解放区,争取 战略反攻的胜利。

2 月 5 日,天空疏云,山野残雪。苏浙军区在浙江长兴县槐花磡温塘村大操场 上召开盛大的成立大会。主席台正面青松翠柏装点,一条红色横幅上写着:“苏浙军区成立大会”8 个大字。会场两侧挂满了各地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祝 贺军区成立的锦旗。会场周围树立的标语牌上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必胜!” 由几十名司号员组成的军乐队排列两边。上万名抗日健儿组成的队伍威武雄壮,排 在最前列的是从日寇手中缴得的九二式大炮、各种型号的迫击炮和轻重机枪,队伍 更显得英姿勃勃。

粟裕和刘先胜等军区领导在军乐声中步下主席台,绕场一周检阅队伍。苏南行 署主任吴仲超代表江南 1000 多万人民向粟裕赠送锦旗并致词,庆祝苏浙军区正式 成立,欢迎粟裕就任军区司令员,领导江南广大人民准备反攻。粟裕在全场热烈的 掌声中走到台前,向到会的党政军民致意,并简述了抗日大好形势,强调指出:

“今 天军区成立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检阅我们自己的力量,而且是向苏浙人民宣誓, 我们将竭尽一切力量,完成准备反攻,驱逐敌寇,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任务。”

2 月 22 日,苏浙公学经过一个多月筹备正式创立,粟裕兼任校长。苏浙公学 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干部,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新四军向日寇收复失地,首先遇到的对手却是国民党正规军 ——天目山第一次反顽大捷。

粟裕深知,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给予的任务是,南下首先进占苏浙皖边敌后地区, 进而依据天目山打通浦东、浙东联系,协同浙东部队向浙江全省首先是浙江沿海发 展,并相机进入福建。总的战略设想是,一旦战略反攻开始,我军能够“破敌、收 京、人沪、配合盟军登陆”,在日寇垮台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如果那时国民党 发动全面内战,则我们能够在东南就地坚持独立抗击。归结起来,挺进苏浙敌后的 具体任务是:深入苏南工作,打开浙西局面,打通与浙东联系。其中首要是打开浙 西局面。打开了浙西局面才能保障苏南工作的深入和有依托地向浙东发展。

江苏、浙江两省是我国的富饶省分,抗战前是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时是日伪统治中心所在的腹心地区,沿海还是英、美盟军可能登陆的地域,敌顽 都极力想占有这一地区。新四军向苏浙敌后发展,便构成了日、顽、新四军三种力 量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这是错综复杂、尖锐微妙的三角斗争。长期的斗争经验告诉 粟裕:日、顽之间是既矛盾斗争,又默契反共,甚至公然勾结;他们都想制服对方, 又都想借刀杀人,利用对方打击和消灭新四军。新四军在这里既要打击日伪,又要 警惕顽方的反共阴谋,特别要防止日、顽的夹击。在斗争中要充分注意和掌握日、 顽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斗争又因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形势的影响而更加复杂。 美国看到胜利在握,对华政策转为扶蒋压共的方针;日寇为了集中兵力准备太平洋 战场的决战,对蒋介石正加紧实施又压又诱和策动内战的方针。国民党顽固派则企 图利用这种新的形势对共产党施加压力,并集中精锐部队驱赶新四军。因此这一地 区的斗争又具有中、美、日国际斗争背景的色彩。

粟裕准备向东南敌后发展的新区,处于国民党第三战区的东北侧,扼长江三角 洲西南门户。长期以来第三战区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制造“皖南事 变”后仍把主要矛头对准新四军,专同新四军在东南争夺。粟裕形象地说:“我们 去向日寇收复失地,国民党顽军就向我们‘收复失地’,历来如此。这次我们开辟 浙西抗日根据地也不会例外。因此,我们既要对付日寇,又要对付顽军。这一点, 要和部队讲清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首先遇到的对手主要将是国民党正规 军。”

综合各方面情况,粟裕进一步分析敌情:杭州西北的天目山是浙西的脊梁。北 麓和东麓的县城及较大集镇此时都为日、伪占领,但总的来说日寇已走下坡路,兵 力使用捉襟见肘,因而主动作战行动已经不多。天日山地区集中的国民党中央军, 在数量上、战斗力上均高于南下前的估计,占有绝对的优势。粟裕手头只有第一、 第三两个纵队。第二纵队长期活动于浙东地区,此时还未与他们打通联系。粟裕反 复盘算着、思谋着怎样合理运用有限兵力,发挥出各部队的优势,给敌以最大的打 击,以达成总的战略目的。

1945 年 1 月 17 日,他将顽情报告新四军军部,提出两个作战方案:一是全力 向孝丰地区出动,尔后在反击中控制天目山,再向浦东和浙东发展;二是先以一部 进入天目山支脉莫干山地区,尔后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指杭州湾北的 乍浦、平湖、嘉兴、海宁、海盐地区)的联系,再向浙东发展。

粟裕在电报中对两个方案的利弊进行了详尽分析。第一个方案的优点是可以迅 速打开局面,完成控制天目山的任务,但以目前力量而论,不是很有把握,如后续 部队不能迅速南来,还可能陷于僵局,而且我军主动进入顽区作战,在政治上、军 事上都对我不利。第二个方案虽然发展较慢,但较稳妥有把握,且可以进一步摸清 情况和创造实施第一方案的有利条件。粟裕同时还估计,如我以第一纵队进入莫干 山地区,顽方可能以主力向北挺进,逼我于吴兴、长兴以南水网地区背水(太湖)作 战,另以主力一路截断我第一纵队向西北转移之路;更大可能是仅以小部牵制我第 一纵队,而以其强大主力袭击我后方,寻歼我指挥中心。双方的争夺重点将在天日 山主脉。如果这样,我便可就势实施第一方案,也并非对我不利。

1 月 20 日,新四军军部复电同意执行第二方案。 粟裕将一纵、三纵布成犄角之势,以第一纵队伸人敌后,伺机进退,亲率三纵留在宣(城)长(兴)路以北备战整训,盘马弯弓,待机而动;浙东的第二纵队则隔江 活动,遥相呼应。

2 月 10 日,正是农历新年前夕,大家都在忙碌着准备过春节。夜晚,刺骨的 寒风卷着雨雪,劈头盖脸袭来,天空云层很厚,能见度很差。这样的时候敌人容易 麻痹,粟裕抓住战机,擂响了向敌后行动的战鼓。一纵从郎(溪)广(德)地区出动,兵分 3 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粉碎了日伪和土顽多次出扰,全部进入莫干山区。 第三纵队七支队担任侧翼掩护,进至广德以南柏垫以东地区。

顽军已于 2 月初得悉新四军一师主力南下并与十六旅会合的消息,认为新四军南下是企图进入莫干山建立根据地后,可能进入杭嘉湖与海北地区,准备尔后协同 盟军登陆作战,以争夺国际信誉。当他们发现一师主力越过广(德)泗(安)路南下并 东进时,顽第三战区以陶广为总司令的苏浙皖挺进军总部即令第二十八军以第六十 二师主力“迅将该匪歼灭,毋使坐大”;并令“忠义救国军”、浙江保安二团、挺进 第一纵队等部协力堵歼。顽军查知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已全部进入莫干山,广德以南 仅有七支队,即集中第六十二师全部、“忠义救国军”1 个团、浙保第二团共 5 个 团,经孝丰及其西北向第七支队突然发起进攻,吹嘘以 5 比 1 的优势两天解决战斗。

一石激起千重浪。粟裕以一纵这块石子投向东面的莫干山,顽军果然积极动作 起来,抢先动手对付新四军,使自己处于“政治上不利”地位,而新四军反击则师 出有名。孝丰城是浙西山区与平原交界点之一,既是天日山北部门户,又是浙西与 苏南、皖南来往的要冲,位置极为重要。欲控制天目山,必先控制孝丰。顽军主力 由孝丰西北攻击苏浙军区第三纵队部队,也正按照粟裕设想的作战方向发展。

2 月 12 日,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役打响。第三纵队第七支队奋起自卫,当日 在广德正南上堡里将顽“忠义救国军”一部击溃,随即以一部进至孝丰北之阳岱山、 景和里一线。这是大战的前奏曲。13 日,粟裕电令王必成率一纵主力日夜兼程西 移孝丰以北,投入孝丰地区交战。15 日命令第三纵队之第八、第九支队投入战斗。 经过两天激战,16 日晚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开始全线反击。顽军抵挡不住,又获悉 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正回师西进参战,当即全线溃逃。

一纵队三支队六连 16 日夜间在向战场开进途中,发现有队伍向相反方向乱跑, 便问是哪一部分的。对方答:“是六连的。”六连连长一听心里窝火:“还没有打仗 连队就成了这个样子!”他大喊:“我是六连连长,六连的向这边走,一个跟一个,不准掉队!”那些乱跑的兵便一个个插到队伍里来了。走不多时,队伍中有人开始 发牢骚骂娘了。连长心里更怀疑了,仔细一辨认,虽看不清脸,却看出那些兵军帽 上没有防寒护耳,心里明白了。他悄悄地作了布置,然后一面鸣枪,一面高喊:缴枪不杀!”吓得那些兵有的就地缴了枪,有的跑进路边树林里躲藏。天明后,三支 队组织部队分片搜索,陆续搜出 300 多人,顽军第六十二师一八五团团长也在里面。

17 日上午,第一纵队乘胜追击,于孝丰以北之塔山将顽第六十二师第一八四 团残部击溃,午后 1 时占领孝丰城。残顽向孝丰城南报福坛逃窜。18 日,第一纵 队占领报福坛,并配合第三纵队于孝丰西会歼顽“忠义救国军”一部。残顽向天日 山和宁国窜去。

粟裕率新四军一师主力南下第一次反顽自卫战胜利结束,共歼顽 1700 余人, 缴获迫击炮 3 门,重机枪 12 挺,轻机枪 30 余挺,步枪 600 余支。第一次缴获了美 制新式武器汤姆式枪、卡宾枪。此役双方作战兵力对比基本上是 1 比 1。粟裕巧妙 运筹,灵活用兵,同顽较量第一个回合便轻取孝丰,取得了对国民党正规军战而胜 之的不少经验。粟裕同时又发现了部队不适应新情况的薄弱环节:报务员太少,通 讯联络差,王(必成)旅不能按时赶到(王旅于敌溃退后 2 小时才赶至敌溃退路上),

结果仅将敌人击溃而未能全歼。陶(勇)旅部队不善爬山,缺乏山地搜索经验,对钻人山林夺路而逃的敌人追赶不上,整个战役缴获不多,顽方未受严重打击。但新四 军一师主力南下初战告捷,打出了威风,大长了志气。

这一次战役结束后,粟裕让释放的俘虏给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带去 一封亲笔信。这封信写道:

“卑职率师南下抗日,正缺武器弹药,承蒙你慷慨解囊,无私奉送俘虏 1700 名,迫击炮 3 门,重机枪 12 挺,轻机枪 30 挺,汤姆式机枪 14 挺及步枪 700 支, 解我燃眉之急,真乃雪中送炭,我等万分感激。武器乃多多益善,你如愿再次相送, 我仍来者不拒。谢谢!”

顾祝同收到这张开付给蒋记“运输大队”的收条,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任凭几路来,我只打一路——天目山反顽第二次大捷。

第一次反顽作战结束前,尽管新四军还有追击能力,但粟裕规定部队占领孝丰 后仅把追击深度进到报福坛、渔溪口一线。对此,作为战略区的指挥员,粟裕有着 深远的考虑:一则有理有利有节,适可而止,在政治上主动;二则部队要抓紧时间 深入农村工作,把根基深深扎在群众之中;三则从军事上考虑,天目山易守难攻, 顽军有纵深配备,过于深入顽区对我不利,强攻凭险据守的顽军,必将付出较大的 伤亡。粟裕估计顽军在初战中遭受的打击还不很大,必定不肯善罢甘休,第二次进 攻将接踵而来,不如以逸待劳,待顽出击,在天目山外于运动中歼其有生力量,然 后乘胜而进,使顽虽占地理之利却无据守之优势,这样就可以较小代价迅速占领天 目山。

粟裕决定在顽军再次进攻之前不作主动出击。粟裕料敌如神,此时顽军确实在 部署对南下新四军的再次进攻。

一天,粟裕来到刚从苏北平原南下的第三纵队。第三纵队尽管战前专门进行了 山地战的各方面训练,但训练与实战还有一定的差距,作战中不如已在江南战斗几 年的第一纵队缴获多,干部战士有些想法。粟裕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亲自给第三纵 队连以上干部讲山地战斗课。第三纵队的基层干部绝大部分来自苏北平原和水网稻 田地区,过去从未爬过山,甚至在南下之前还未见过山。粟裕从最基本的爬山要领 讲起:“你们上山要用脚尖,而下山时要侧身用脚跟,这样不但速度快,而且不会 喘大气。”粟裕接着重点给大家讲山地作战的规律、特点及注意事项,“山地战斗, 往往看得见,却打不着,为什么?因为你站在山上,看得远。守山头我们只要派小 部队,把大部队掌握在指挥员手中,用来包围迂回。打完仗一定要派部队搜索,敌 人往往在溃逃时把重武器和弹药扔进灌木丛中。山地行军也和平原行军不一样,在 平原行军前头放几个尖兵就行了,在山地尤其是大山之中行军,要特别注意左右两 面搜索。敌人要打你的埋伏,必然隐蔽在两面山腰。”

粟裕侃侃而谈,结合第一次反顽作战实际,以战教战,不需讲稿,不照本宣科。 他说:“山地战斗,山那么大那么高,又有竹林、树林掩盖,我们守山头要把部队放在半山腰,而且要派出战斗组到山下。枪声一响,战斗组边打边撤,此时连队指 挥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掌握敌情。” 他还对部队宿营警戒、哨兵和流动哨配备,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形放军事哨和派 出战斗小组等一一详细讲解。

会场鸦雀无声,大家对粟裕极有针对性的讲课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 沉,听课的干部们都觉得脑中充实多了。

2 月 24 日,中共中央就新四军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致电华中局,指出:在 日军打通浙赣铁路以前,苏南、浙东、皖南的新四军部队应巩固现有地区,深入农 村工作,整训和扩大部队,随时准备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可能的进攻,准备将来大举 向南跃进。28 日又致电华中局指出:“粟部占莫干山后,暂不宜深入突进,以巩固 现地,诱顽来攻为宜”(《新四军——文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 年 2 月,第 1 版,。)。

果然,国民党顽固派不甘心失败。实际上在顽军第一次向苏渐军区部队突袭遭 到反击时,陶广已调第一九二师、第五十二师各一部驰援。无奈六十二师和“忠义 救国军”垮得太快,他们纵然赶去亦属徒劳。孝丰乃战略要地,顽军绝不会坐视天 目山“门户”被新四军控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密令陶广所部相机在孝丰附 近将新四军南下主力围歼,粉碎新四军打通海北和浙东的企图,严防新四军以天目 山作根据地。顾祝同也十分重视政治影响,再三叮嘱:“对剿匪部队行动严守秘密, 勿使盟军发觉,以重国际听闻”(《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26—327 页。)。

对于将同顽军连续作战,粟裕早有充分预见。第一次反顽战役前他就判断:“顽军既置重兵于天目山,我要进入杭嘉湖敌后,必将遭到顽军的拦击,这样就不可避 免要与之进行一场恶战,战场将在孝丰地区。而且由于顽区纵深大,后备雄厚,作 战将不止一次。”(《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通过进一步侦察,粟裕得知这一次陶广以第二十八军军长陶柳为前线总指 挥,出动 12 个团,兵分四路,呈马蹄形向孝丰分进合击,包围过来。

粟裕分析认为,敌进攻部署的重点在孝丰以西,骨干力量是左中路的第五十二 师和第一九二师各 1 个团,都是顽中央军,是第三战区主力。五十二师更是训练有 素,反动教育深入,装备精良,配有苏式轻重机枪,是各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这 个师在“皖南事变”中充当刽子手,此次又任急先锋。左路是浑名“猴子军”的“忠 义救国军”,好打滑头仗,然而在得势时是有攻击力的。从整个兵力对比看,顽军 2 倍于我,表面上气势汹汹,但建制混杂,指挥不统一,内部矛盾重重。粟裕决定 利用山地有利地形,以各个击破的战法对付顽军的分进合击:任凭几路来,我只打 一路。

粟裕用少量部队钳制其他几路,将首歼重点对象选为西路,也就是敌人的左路, 集中兵力捏成一个拳头,求歼第五十二师的第一五六团和“忠义救国军”主力。粟 裕命令第三支队一部及独立第二团在孝丰周围担任正面守备,命令第八支队布防于孝丰西北一带阻击,第一、第三纵队主力分别控制孝丰及其西北地区,待机由孝丰 西南和西北向西实施迂回包围,南北对进,合击进至攀丰西侧的顽军。

陶广严令各部抱定“有我无敌的决心”,务必达成夺取孝丰围歼新四军的目的。 但顽军内部矛盾重重,发起进攻的时间原定 3 月 1 日,后来推迟至 3 日。首先由“忠 义救国军”向孝丰西北之牛山、八卦山进攻,其他各路亦步步进逼。4 日至 6 日, 战斗十分激烈,许多阵地反复争夺。6 日晚,苏浙军区各守备部队先后发起反击。

战役发展到了转折关头。7 日,粟裕抓住战机,果断命令第一、第三纵队主力 全线出击。西路“忠义救国军”见势不妙,早早溜之大吉,置翼侧中央军第五十二 师一五六团于不顾,将其完全暴露。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决定切断顽第一五六团退路。 双方在报福坛附近的黄泥岗遭遇,展开激战,反复争夺有利地形。第三纵队最终把 一五六团消灭,顽军团长被击毙,副团长被俘。苏浙军区部队接着又在孝丰西南歼 灭第一九二师一部。

顽军进攻的重点一路完全按粟裕的设想被歼灭了,其他各路哪敢再上,赶紧回 缩逃遁。陶广 4 路分进合击的计划成了泡影。顽军兵败如山倒。

粟裕挥师扩大战果,决心占领天目山,指挥部队乘胜追击。天目山从东北向西 南走势,绵亘百里以上,层峦叠嶂,竹林茂盛,山势险峻,大多数时间山头总是云 雾笼罩,显得神秘莫测。天日山分东西两座,主峰均高达海拔 1500 米,支脉莫干 山、昱岭、百丈峰等绵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 1941 年 2 月的一份指示电中就曾 说,江南根据地是华中第二个战略中心,又分为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赣边四个 方面。苏南是江南聚集力量的中心。这个方向“将来应准备出天目山”(《毛泽东 军事文集》第 2 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粟裕南下后渴望早日控制天目山,如今实现这一宿愿的时机已经成熟。

东、西天目山之间的鞍部有个地方叫羊角岭,海拔 1100 米,岭上秃石耸立, 形似羊角,岭脊长约 14 公里,是从北面进入天目山地区的必经之地,两侧悬崖峭 壁,自古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第一次反顽战役中被击溃的顽第六十 二师,就是从这条险道钻进天目山的。此次一纵队二支队一路尾追逃敌,顽军如惊 弓之鸟,竟然不敢据羊角岭这个天险抵抗。二支队乘机巧夺羊角岭,一鼓作气直下 天目山南部的一都。溃退到一都的顽军正想歇息,听到一点响声立即惊慌逃命。美 军一个气象组住在天目山主峰,他们没有走。一纵队先头部队一到,美国人就送来 名片,要求会见新四军高级指挥官。二支队长吴咏湘带着指挥组同他们接触,由会 讲几句英语的卫生队长担任翻译。双方谈得很融洽,最后互赠了礼品,美方送给吴 咏湘一支卡宾枪和一些急救包之类,吴咏湘回赠他们一支手枪。此事后来在国民党 第三战区引起不小的震动。顾祝同曾再三叮嘱“剿匪部队行动严守秘密,勿使盟军 发觉”。然而盟军到底还是知道了,更糟的是战役结果事与愿违,顽军大败,这杯 苦酒顾祝同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了。

3 月 11 日,华中局致电苏浙军区:“你们在两次反顽大战中,再度创造以少胜众的新记录,捷报传来至以为慰。特再传令嘉勉,以昭有功。”(《钟期光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1995 年 10 月,第 1 版,。)

3 月 12 日至 26 日,粟裕指挥苏浙军区部队又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完全占领天 日山并解放了临安,第二次反击战胜利结束。苏浙军区部队再歼顽第一五六团团长 朱丰以下 1700 余人,缴获许多枪炮弹药。浙西纵横 100 余公里的广大地区,包括 长兴、广(德)南、孝丰、安吉、武康、德清、吴兴、余杭、临安、于潜、富阳等 11 个县的大部或一部均为苏浙军区控制。

四、“如果手中有 3 个纵队,就能成建制歼灭敌人”。 坚主后续梯队及早南下。

1945 年 4 月 4 日,苏浙军区领导机关离开长兴西北的仰峰齐,到孝丰城与前 指会合。苏浙局面随着两次反顽战役的胜利已初步打开了。但粟裕并未因此松一口 气,忙着部署部队做好深入发动群众的工作,以巩固现有地区,发展敌后新区,还 将相当的精力用于抓军事工作。第一、二次反顽作战虽然战役目标都实现了,但歼 敌与缴获不多,原因在哪里呢?粟裕静静地思索着。他总结得出的结论是:“从顽军 方面说,他们总想保存实力,进攻时等待观望,撤退时争先恐后,一碰硬马上缩回, 我们布下的口袋他不钻,而且部队撤得很开,不像黄桥战役时那样靠拢。从我们方 面说,虽然山地战的适应力提高了,但长期在游击战争中养成的独立自主各自为战 的习惯一下不易改变,各打各的多,协同配合少。从打游击战向打运动战转变、向 进行大兵团协同作战转变,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完成。”(《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 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除了以上这些原因外,粟裕深深感 到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兵力不足。二纵孤悬浙东,只能与一、三纵进行战略配合。粟 裕在排兵布阵时总有兵力不敷使用之感,只好将两个纵队靠在一起,作战时不得不 一根扁担挑两头。粟裕用兵善于使用预备队,现在他手中根本没有预备队可用,导 致围歼战变成击溃战。他设想:如果手中有三个纵队,就可以拿一个纵队堵截,两 个纵队突击,仗就好打多了,就能成建制歼灭敌人。

粟裕期望着南下后续梯队尽早到来。 中共中央最初计划在粟裕率部南下后,再派第二梯队甚至有可能派第三梯队南下,新四军军部也南移皖南,陈毅由陕北回来主持,组成“江南大营”,大举发展 东南。第二梯队原计划为两路:一路由谭震林率二师五旅南下皖南,向皖浙赣老苏 区发展;另一路由叶飞率一师一个主力旅南下天日山,渡富春江,与浙东游击纵队 会合,进入闽浙赣老苏区。由于日军收缩兵力,停止向正面战场进攻,还先后撤出 南宁、柳州、福州以及新昌、兰溪等地,形势变了,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大举南 下计划。

但粟裕坚持后续部队宜尽快南下,至少叶飞部尽快南下。第一次反顽战役结束, 他即建议华中局:

“希谭(震林)部及张宜友(新四军第一师第五十二团团长)等能早南来”(《新四军——文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 年 2 月,第 1 版,。)。 2 月 26 日,他收到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来的电报:谭震林、叶飞两部 暂缓出动。即于 28 日起草报华中局电:建议叶部“仍如期南来”(《新四军——文 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 年 2 月,第 1 版,。),以利苏浙地区的巩 固和发展。

3 月 2 日,新四军军部复电,叶、谭两部暂不南下。粟裕又发电“坚主叶仍提 早出动”。他在上报军部的电文中提出:“自职等南渡后,敌、伪均多方注意,长江 沿线多设碉堡,职部留江北之弹药,数度偷渡未成。谭、叶固可随时出动,但长江 阻隔,决非铁路、公路、河道可比。俟敌增加据点,恐长年累月亦难通过。故职等 再三建议,请令叶部南来。到此后,可留宣长路北及溧武路以南之广大地区,分别 集结整训。”3 月 4 日,新四军军部将粟“坚主叶仍提早出动”的电文转呈中共中 央。(《新四军——文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 年 2 月,第 1 版,。)

3 月 11 日,中共中央致电华中局:“叶部可即令其南渡,谭部仍留现地待机。 粟、叶两部以加强苏、浙、皖交界根据地工作为主要任务。”(《新四军——文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 年 2 月,第 1 版,。) 经周密准备,4 月 7 日,叶飞、金明(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政委)等率由一团、特二团和江高独立团组成的教导旅并地方干部 200 余人渡江南下。谭震林政委不能 到职,粟裕提议留在苏中的钟期光南下协助主持政治工作。经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批 准,钟期光到达苏浙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因政治部主任萧望东未到职,由钟期 光行使主任职权。粟裕在孝丰东南吴家道与大家会合。老战友相见,十分欣喜。教 导旅番号改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一团、特二团、江高独立团分别改称第十支队、 第十一支队、第十二支队。

第二次反顽战役结束不久,粟裕对当前形势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顽方第二 次进攻失败,士气更加沮丧,兵力更感不足,他们已经知道苏中新四军第四纵队南 下,正在加强防御,构筑碉堡线,第三次进攻时间将会推迟。这对我巩固现地区是 有利的。粟裕等苏浙军区领导决定抓住这一机会,结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有关指 示,大力进行新区根据地建设:5 月在临安地区成立浙西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并先 后建立了天(目山)南、天(目山)北地委、专署和杭嘉湖工委及 8 个县的抗日民主政 权;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揭露日伪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欺骗宣传与反共内战 阴谋;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初步发动和组织群众;以主力一部为骨干,建立和发展 地方武装。在军事方面,立即部署大部主力整训,总结实战经验,进一步提高战斗 力。

与此同时,粟裕加紧了向新区发展的筹划,力争尽早派部队开进新区。叶飞率 部到达浙西前,他就建议新四军军部:拟叶飞同志到后,即令廖(政国)旅派一小团 渡富春江,进至金(华)萧(山)地区,打开该地区局面,不仅对浙东有利,对分散顽 方对天目山之主力亦有极大作用。新四军军部复电“同意”。4 月中旬,粟裕决定 再派一部进入杭嘉湖地区。新区从来没有到过新四军,进入新区的部队一定要给当地人民良好的影响。粟裕认为八支队是反“清乡”地区的翻身农民组织起来的,会 做群众工作,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八支队。部队出发前,他还让第三纵队首长亲自 转达他的指示:“部队去杭嘉湖,首先必须政治上打胜仗,部队一切行动都要服从 这个大前提。”

粟裕派八支队进军杭嘉湖地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考虑:杭嘉湖是粮源充足的地 区,打开这一地区,至少可解决开进部队的粮食问题。浙西原本缺粮,1944 年又 灾荒严重,加上顽军封锁了皖南宁国粮道,缺粮问题更是雪上加霜,非常突出。老 百姓早就家无存粮,吃南瓜叶和野菜了,有的甚至开始吃青苗。军队吃的粮食主要 是从苏南解放区远道运来的,经过 100 多公里路程的背驮肩挑,一担米除去民工来 回口粮,就所剩无几了。此时一般部队只有 10 天粮食,个别单位已经断炊,以野 菜、竹笋充饥。浙西盛产毛竹,部队起初吃猪肉烧竹笋觉得鲜美异常,后来老是竹 笋充饥,清肠刮胃,吃下去感到比不吃还要饿。

面对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粟裕等军区领导绞尽脑汁。他们派三纵队陶勇率领 第七、第九支队回苏南打击抢粮的日伪军,同时解决自身的粮食问题。为了节约粮 食,部队改吃稀饭,减少餐数,停止操练活动,减少体力消耗。有的连队让战士卧 铺休息,听指导员讲故事。粟裕等军区首长以身作则,与指战员同甘苦渡难关。一 次,军区机关司务长好不容易在孝丰镇买回一头猪,煮好后叫大家吃猪肉,可是没 有饭光吃肉也不行啊!粟裕知道后,叫警卫员把他和叶飞副司令带的 10 多斤面粉全 部拿来,给军区机关的同志烧面糊糊吃。后来干脆叫副官把他的一匹马也杀了,给 大家当粮食吃。那匹马是车桥战役的战利品,是陶勇送给他驮东西的。

为了把有限的粮食合理分配和最有效地使用,军区组织了粮食领导小组,由叶 飞副司令亲自主持分配。粟裕号召军区机关和各部队开展开荒生产运动,种粮种菜。 他自己租借了贫农李茂才的一畦地,种上瓜菜,与夫人楚青带着儿子小戎在地里耕 作,浇水、松地。粟裕的举动,鼓舞了部队和周围群众,一起种菜渡荒。

粟裕深知,这些生产自救措施有的只能救燃眉之急,有的短时间难起作用。部 队分散四出采购、筹集粮食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能轻视。不妥善解决严重缺粮 问题,不但部队不能支持,人民也不能生活。经请示新四军军部,粟裕等苏浙军区 领导决定把解决粮食困难问题和深入敌后工作结合起来,以战备姿态分兵就粮和开 展对敌斗争。为防止顽军乘机进攻,粟裕对分兵深入敌后的地区、方向、距离一一 细心考虑,既有利于筹粮,又有利于发展,还要便于及时集中,并本着这一原则调 整部署:以一部担任孝丰、天目山正面防务,扼要完成半永久性工事构筑,使之在 抗击顽军进攻时能坚持到部队集中;其余各部基本上以支队为单位分赴苏南太湖以 西地区、皖南宣芜地区、浙西杭嘉湖地区,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工作,一面休整训练; 另以一部向杭州、余杭、富阳间游击。就在此时,多年一直孤悬在浙东敌后的浙东 纵队(即第二纵队)第一次和苏浙军区主力部队打通了联系,开始摆脱长年处于日伪 顽夹击下的艰苦局面。

一天,粟裕在看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时,发现皖浙交界处有大片空白,便将测绘参谋秦叔瑾找来,一起研究如何补测。秦叔瑾按粟裕指示组织 6 个人,用一个 半月时间将空白处补测完毕。为了保证测绘工作进行,粟裕亲自写信要陶勇派部队 掩护。地图整理拼接好马上印发部队,正好赶上天目山第 三次反顽作战使用。在这个地区指挥作战的七支队支队长谭知耕、九支队支队长俞 炳辉兴奋地说:“粟司令想得周到,有远见。”

五、驾驭变化,能动示形,诱敌深入。顾祝同、李觉终于上当了。 苏浙军区部队分兵不久,情况骤变。 国民党军对苏浙军区部队第三次大举进攻迫在眉睫。

1945 年 5 月 5 日至 21 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 5 月 14 日在大会作政治报告说:

“党内许多同志夸大中共力量……我们必须消灭之”。 在 5 月 18 日的大会上蒋介石又强调: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 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就在这次大会闭幕后两天,即 5 月 23 日,蒋介 石便命令上官云相指挥第三战区 10 个师的兵力,向苏浙军区进犯。顾祝同还派人 会见大汉奸周佛海,表示希望南京与重庆配合共同剿共。顽、伪达成了夹击苏浙军 区部队的默契。

粟裕对形势的变化早有估计,并预有措施。28 日,从各个方向都传来了顽军 出动的消息。粟裕当机立断,于 29 日晚集中一、三、四纵队的 3 个主力支队,决 定乘顽立足未稳予以打击,打破顽方之进攻部署,便于我集中分散之兵力。粟裕迅 速组成了由叶飞、王必成、陶勇、廖政国等参加的前线指挥部,叶飞任前敌指挥。 同时发表《告浙西同胞书》,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向新四军进攻之阴谋, 号召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为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顽军的第三次大举进攻而斗争。

第三次反顽战役由此揭开序幕。 5 月 29 日晚,叶飞率 3 个主力支队向凭堡据守的参与“皖南事变”的刽子手顽七十九师发起反击。第一纵队王必成司令亲率一支队,第三纵队陶勇司令亲率七 支队,第四纵队廖政国司令亲率十支队,3 个威震大江南北的“老虎团”并肩作战, 4 位虎将共同指挥,其势锐不可当。经过 3 个整晚激战,突破顽军筑碉防线,占领 与平毁碉堡 300 余个,6 月 2 日攻占新登城。顽七十九师残部退守新登以西地区。 苏浙军区部队继续向城西南发展。顽突击第一队奉命星夜赶到战场。突击第一队属 突击总队建制。突击总队又称突击军,全部美械装备,经英国教官训练,编制系五 五制,总队下辖 5 个突击队。每队辖 5 个战斗营及工兵连等直属分队;每营辖步兵 4 个连,重机枪、迫击炮各 1 个连;1 个营约 1000 人,相当于 1 个小团;1 个突击 队相当于师,战斗力甚至强于第五十二师,是顽方最精锐的部队。

6 月 3 日,顽七十九师在突击第一队增援、独立第三十三旅配合下实施反扑。 双方反复争夺要点,激战一夜,苏浙军区部队再次重创顽军。突击第一队副司令受 伤遁逃。苏浙军区部队共歼顽 2300 余人,自己在连续攻坚苦战中也付出了相当代价,伤亡 900 余人,特别是第一纵队一支队支队长刘别生在前沿指挥时不幸中弹, 英勇牺牲在新登密山脚下。

从缴获的文件和俘虏口供中进一步证实:顽军确已向苏浙军区新四军大举进 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担任总指挥,并已到了前方。第二十五集团军总 司令李觉代替被撤换的陶广为前敌总指挥。顽军援兵正不断向新登方向开来。

粟裕指挥分散的苏浙军区部队逐步收拢。在此情况下仗应该怎样打呢?粟裕考 虑了三个方案:一是增援新登,继续在新登作战;二是撤退一步,在临安与顽军决 战;三是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寻机再战。粟裕审慎地考虑了以下情况:

1.日寇正加紧策动顽军进行内战,目前不但不再向浙赣线进攻,而且放弃金 华、兰溪等地,默示顽方放胆调用后备力量进攻新四军。顽、我已形成正面冲突。 日军正部署由杭州、湖州等地出动向我苏南、浙西根据地“扫荡”。

2.顽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6 月 1 日电令,以一部凭碉堡固守新登、于潜、 千秋关、夏红庙、水东镇之线,主力袭击苏浙军区新四军侧背,企图围歼我于临安 地区。新登当面顽军正运动集结,宁国方向顽军不断进扰我孝丰西侧阵地外围,并 窥视我后方。

3.我在新登前线仅三个支队,连日激战部队过于疲劳。新登地区狭窄多山, 而且是顽筑碉地带,我如继续在此作战,至少会有 2000 人以上伤亡,其中干部伤 亡数将占很大比重。即使能获全胜,顽将紧接着发动第四次规模更大的进攻,我将 不得不长期纠缠于艰苦的自卫作战之中。如与顽硬拼消耗,不仅不利于当前,更不 利于今后发展。如在临安决战,虽可稍有休整,并有获胜把握,但基本情况并无大 的改变,而且临安东邻余杭、杭州,敌情顾虑更大。

4.顽军有广大后方,人力物力充足,后备兵力雄厚,可以得到源源增援接济。 苏浙军区部队刚开辟的新区群众尚未发动,工作缺乏基础,一切军需补给完全仰赖 苏南供应,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尤其是严重缺粮。新登作战中部队两天未吃 上饭;而苏南在 3 个月中已动员民工 50 万人次,如此下去人力物力均难支持。

5.苏南新区地方工作尚未深入,广大伪化区与接敌区尚未开辟;浙西地方工 作数月来全力解决财经困难,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和各种建设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杭 嘉湖、沪杭沿线、太湖边宣当芜等广大敌后之敌后地区均有待开辟。我若继续被长 期的反顽作战所牵制,必然严重影响上述地区的开辟和建设,而只有直正发动了群 众,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粟裕的最后结论是不可在新登恋战,也不宜死守天目山,应该主动撤离新登、 临安,诱使敌人脱离堡垒阵地,然后在运动中继续消灭顽军有生力量。粟裕立即把 定下的决心通报给了在前指的叶飞。二人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命令很快传达到了新登前线:6 月 4 日夜间新四军主动从新登全线分路撤退。 奉命刚渡过富春江赶来增援的第十一支队官兵一时转不过弯来,与敌奋战数日并做 好发起新的攻击准备的第一、第七、第十支队更是大惑不解。特别是第一支队的官 兵们,他们失去了刘别生支队长,情绪激动,难以控制,决战复仇的心情更为强烈。但是高度的纪律观念和对粟裕的无限信赖,各部队都坚决执行了命令。

8 日,各支队继续从临安北撤。 此时,野战医院有伤病员 1000 多人,分散在 3 个医疗队,因连日大雨,还未撤走。野战医院院长陈海峰连夜赶到孝丰向粟裕请示。粟裕果断决定:“伤病员一 个也不能丢!你们马上回去准备撤。天明以前等我的答复。”陈海峰返回医院不久就 接到通知,粟裕派部队来帮助运送伤病员。天刚蒙蒙亮,苏浙军区一分区独立团官 兵赶到。指战员和医务人员一起上山砍竹子,搓草绳,做担架。凡能走动的伤病员 组织起来自己走,其余的用担架抬,仅一天功夫就把分散在各村各户的 1000 多名 伤病员集中起来,安全运送到宣长公路以北一带根据地。

10 日,华中局指示粟裕并报中共中央:在目前情况下,可留贺下部分武装坚 持游击战争,主力转至敌后地区。

粟裕、叶飞、金明、朱克靖、刘先胜等党政军领导联名上报华中局,建议:暂 时放弃天日山,向敌后之敌后发展。11 日,华中局复电批准。

天目山一直由第一纵队三支队防守。这里是战略要地,粟裕曾再三指示三支队 黄玉庭支队长和王直政委:“天目山是新登的西北翼,是宁国、屯溪的要冲,守住 天日山,就可以保证我出击部队后侧的安全,因此要决心死守。”第三次反顽战役 发起后,天目山防线受到顽军不停的攻击。新四军守备部队与顽军激烈对抗 10 多 个昼夜,始终把天目山防线控制在自己手中。如今,忽然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命 令他们撤出天目山,到孝丰地区集结待命。15 日,三支队利用地形和既设工事, 节节抗击,掩护机关、辎重转移,逐步撤离了天目山。在孝丰龙王庙,黄玉庭和王 直面见粟裕。粟裕听取了他们的汇报,留他俩一起吃中饭。望着他俩对撤离天目山 大惑不解的神色,粟裕笑了笑说:“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打仗也一样。敌人 也是人,有脑筋,会走路,他打着打着变了招,我们就得跟着变招;即使他不变招, 我们也常要根据战场的推演来变化打法。这叫敌变我变,敌不变我也变,一个明智 的指挥员必须有这种辩证头脑。现在,整个战场起了变化,你们再死守天目山已失去意义,还守在那里做什么?你们看吧,如今是到了不守天日山的时候啦!”

局势在进一步向严重方向发展。与顽军早已达成默契的日伪军,除向茅山地区 “扫荡”外,不断派部队骚扰进攻,企图切断苏南与浙西新四军的联系。顽军发动 这次大规模进攻是下了很大决心和作了周密部署的,他们早已与日伪沆瀣一气。粟 裕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从天目山后撤是为了寻找战机,但这仗非打不可,不打这 一仗,面对敌顽的夹击,要到敌后去发展是不可能的。不打不足以粉碎其进攻,不 粉碎其进攻就不能保持战场的主动权。目前除掉击退顽军的进攻之外,没有别的选 择。这与 4 年多前的黄桥决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黄桥决战,决定顽我在苏北 的抗战领导权归属问题,此次天目山反顽发生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前 夜,国共双方提前展开较量,胜者无疑将在未来的再较量当中至少占有心理优势。

大战在即,粟裕的日常生活和平时一样,处理完工作便拿起农具到屋前的菜地 劳动,同老农讨论怎样才能收成多一些。每天仍和往常一样喜欢看地图,所不同的是看地图的时间更长,神情更专注了。他常常仰起头,伸出手掌,丈量着几乎覆盖 了整个墙壁的作战地图,左看右看,静静沉思,良久不语。地图所展示的地方历史 上有过多次鏖战,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受袭击和方志敏蒙难的怀玉山区就在 附近。历史在告诫粟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更何况当面顽军又是蒋介石的精锐, 是由美、英装备和训练的现代化部队。

看似平静,实则粟裕脑海里思潮翻滚。部队一撤新登,再撤临安,三撤天目山, 由于仓促撤离战场,物资、伤员都由部队自抬自运,人员纷杂,道路拥挤。这种现 象使顽军产生错觉,认为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已是“伤亡惨重,溃不成军”。粟裕 决定充分利用这一假象,进一步诱敌深入,瞅准战机,各个击破。他指示部队加强 战役伪装,还特意能动示形,诱顽军上当。

当地负有盛名的方司令(一支队长刘别生别名方志强)在新登作战中牺牲了,战 时主官阵亡按理要保密,粟裕却让许多人抬着大红棺材招摇过市。

设在天目山的机关、医院、工厂、报社和军需物资向宣长路北转移,按理应当 秘密行动,粟裕却让大家公开向群众告别,大白天行进。

部队从前线山头撤下来,子弹带是空的,米袋也是空的,粟裕却要他们从人口 集中的新登县城通过,还叫后勤人员在街上到处买粮食。

第十一支队只是一支执行掩护任务的小部队,粟裕却让他们摆出主力大部队的 架势,进行运动防御,且战且退,使顽军认为新四军确是在败退。

顽军吃过新四军的亏,并不轻易上钩。起初,前敌总指挥李觉还是比较谨慎, 再三告诫各部:“不要受骗上当,丛林深谷,容易埋伏,务必严密搜索。”如果说新 四军新登撤退时的“败退”迹象没有打动他的心的话,那么,再退临安,甚至撤出 战略要地天目山,就没有理由不使李觉相信新四军真的是败退了。 粟裕有意让部队放松看管,一些顽军俘虏跑回去报告说:“新四军真的在败逃!”

再狡猾的狐狸终究要败在精明的猎人手下。顽军被粟裕一系列的示形假象所迷 惑,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也开始相信新四军真的是败退了。

6 月 9 日,顾祝同电令李觉以有力兵团肃清东西天目山新四军并筑碉固守,主 力组成左右两个“进剿”兵团,依托东西天目山,分由临安、宁国两地向孝丰分进 合击,务期一举略取孝丰,求歼新四军主力;并续调突击总队第二队和第一四六师 前来参战。李觉接令后即调整部署,右“进剿”兵团由七十九师、突击一队、突击 二队(欠两个营)组成,以突击总队副司令胡琪三为指挥官;左“进剿”兵团为五十 二师、一四六师、独立三十三旅、挺进第二纵队和“绥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 以江南苏皖边区“绥靖”指挥部指挥官刘秉哲为指挥官;中路担任扼守东西天目山 各隘口,并策应左右各兵团作战,由第二十八军军长陶柳指挥,下辖第一九二师和 第六十二师的 1 个团,“忠义救国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各 3 个团和新编第一 团;场口及新登附近由挺进第三纵队和浙保第四纵队担任守备。总兵力共 15 个师7.5 万人。李觉限令各部于 15 日前完成各项准备,18 日前占领各出击要点,19 日 开始全面进攻。

大军直指孝丰,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顽军妄图一举攻占孝丰,围歼苏浙 军区新四军;围歼不成也要把他们赶回苏南,或逼他们退入杭嘉湖地区,假日伪之 手予以消灭。 李觉不无得意地向顾祝同报告:“据各部报称,18 日止,东西天目山已无敌踪,扫 荡之战,于焉告终。”

粟裕此时保持着极为冷静的头脑,他对敌情作了进一步分析判断,认为:顽军 这次进攻兵力虽然众多,但其中路“忠义救国军”和二十八军的主要任务是扼守天 目山隘口,意在牵制我,防我再次向南突进。该两部两次受我打击,不敢轻进。西 路即左兵团虽有 6 个师的兵力,但第一四六师担任守备的占了两个团,只一个团参 加第一线作战,并且是担任翼侧掩护;挺纵、绥纵等部或守备或跟进配合,只是起 辅助作用;进攻的骨干力量是五十二师和独立三十三旅。独立第三十三旅虽然编制、 装备、战斗力与正规师相等,但这个旅为保存实力好打滑头仗,拣便宜时进得快, 碰硬时也溜得快,不会真正出力。第五十二师的一个团在上次作战中已受到歼灭性 打击,这次我们要对付的主要是另外两个团。东路有三个师兵力,突击总队虽然是 精锐部队,但我们已与之较量过。突击第一队同第七十九师在新登作战中均被歼一 部,战斗力大损,突击第二队前来参战的只占该队的五分之三。所以对东西两路的 任何一路,我集中力量都有把握予以歼灭。顽军仍然是分进合击,我必须仍以各个 击破对付。

粟裕还对顽、我兵力、战斗力等进行了量化对比,真正做到知彼知己。他认为: 在兵力上,我虽只有主力 3 个纵队的 9 个支队和 1 个独立二团共 2 万余人,顽我兵 力总对比是 3 比 1 强,但我已完全集中,对付其一路尤其是集中对付其中一个部队, 则我又将是优势。而且各部队经过前 2 次作战锻炼,协同动作和战术运用都有提高, 已逐渐适应山地作战,兄弟部队间相互了解,团结信任,抢挑重担,对顽军脾性特 点也已摸到,经过几天休整体力有所恢复,粮食尚能勉强维持,部队求战情绪高, 地理、群众条件转为有利于我。顽军已脱离其既设筑碉地带,打运动战正是我军之长。

敌情明了后,粟裕立即排兵布阵。顽军左右两个集团远距离分头开进,前进速 度不一致。第五十二师好大喜功,行动积极;东路右集团却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加 上苏浙军区以小部队进行麻雀战迟滞其行动,前进缓慢。粟裕决定采取先阻东打西、 后阻西打东的战法,连续作战各个击破两路顽军,并把作战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先歼西边的顽左翼骨干第五十二师,相机求歼独立第三十三旅;第二阶段,视 情况发展移兵东向,再歼顽右翼集团。

粟裕以第八、第十一两个支队和独立第二团组成阻击集团,任务是在孝丰周围既顶住顽军的进攻,又拖住它不使脱离。以第一、二、三、七、九、十共 6 个支队 组成突击集团,位于孝丰西北地区伺机出击。已进入敌后的第十二支队仍隐伏在莫 干山以东待机。

6 月 18 日,顽第三十三旅为了抢头功,谎报军情,宣称已夺取孝丰城。第五十二师师长张乃鑫连忙派侦察排长带人去孝丰城联系,结果被游动在孝丰城郊的新 四军侦察部队抓住,连人带信押送到粟裕面前。俘虏的口供印证了粟裕已掌握的情 况,顽五十二师不再步步为营,而是孤军深入了。此时东路顽军仍然按部就班前进, 先头部队与五十二师距离达 20 公里。粟裕估算,我以 6 个支队围歼第五十二师两 个主力团,有把握在两天之内解决战斗。顽东路军想在这两天之内与五十二师会合 这是绝不可能的。

歼敌良机终于出现了。粟裕以军事家特有的敏锐牢牢把握了这一战机。

六、天目山第三次反顽大捷。中共中央高度评价粟裕。

1945 年 6 月 19 日夜晚,云淡星稀,风平树静。粟裕果断下达了反击命令,第 一纵队第一、二、三支队对付顽第一五四团,第三纵队第七、九支队和第四纵队第 十支队对付顽第一五五团,分别进行包围歼击。反共急先锋五十二师一心想再做“皖 南事变”中伏击新四军军部那样的美梦,扬言“再打一个茂林,完成皖南剿共未竟 之功”。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针锋相对提出了“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报仇”这 一激励人心的口号。

双方刚一接触,顽第五十二师还以为这是新四军小部队的夜间骚扰。紧接着枪 声四起,战斗越来越激烈。顽五十二师发现情况不妙,各个方位的退路已被截断。 第一纵队一部楔入顽五十二师与三十三旅接合部,直插杭岭头第一五四团团部。顽 第一五四团指挥中断,一片慌乱。第一纵队顺势将独立第三十三旅的 1 个营歼灭,独立第三十三旅害怕被围,仓皇溜走。 天亮时五十二师的两个团已陷入新四军重围之中。

围歼第五十二师是整个战役的关键。粟裕与钟期光站在山头上观察战场,及时 处置瞬息多变的情况,调整部署,指挥战斗。突然,粟裕从望远镜里发现对面山头 的敌人正在组织炮击,当机立断拉着钟期光迅速离开。他们跑出不远,敌人的炮弹 打过来了,正好落在他们原来站立的地方。几十年后钟期光回忆说:“这个惊险场 面,终身难忘。”

20 日下午,歼灭第五十二师已成定局。比原计划少用了一天。粟裕决定加快 战役进程。此时,中路的“忠义救国军”、第二十八军奉令驰救第五十二师,但他 们害怕被歼未敢轻动。这正符合粟裕的预料。粟裕应付裕如地把指挥重点从西线转 向东线。他命令守备集团调整任务抽出八支队乘夜潜入顽右兵团阵地,切断顽军东 南退路。命令突击集团除留第九支队收拾残顽并负责西线警戒外,其余全部东移。 命令守备部队放开道路让顽右兵团进入孝丰空城。命令预伏在莫干山以东的十二支 队 21 日晨赶到白水湾、港口地区,抄袭顽右兵团后路,堵住顽被包围后的惟一缺 口。

粟裕的回马枪杀得如此迅速有力,连第五十二师一夜间就被歼灭李觉尚不知 情,仍错误地认为新四军主力还在孝丰以西与第五十二师激战,电令右兵团连夜向孝丰、鹤鹿溪挺进,协同左兵团夹击。 顽突击第一队一部进入孝丰空城,见势不对急忙退出,但已来不及了。顽第七十九师与新四军在孝丰城东北制高点五峰山展开了激烈争夺。新四军抢先 5 分钟占 领山顶,把第七十九师打了下去。

决战时刻临近了。 粟裕命令第四纵队第十支队从孝丰正面向东出击,打乱了顽敌部署。 粟裕命令第八支队由正面阻击转为乘夜间挥兵东进,插向东线顽军第七十九师和突击第二队的腹心地带。 粟裕及时从围歼第五十二师的战场调回了第七支队,向顽军第七十九师防地发起攻击。 敌我双方出现了互相分割、互相包围的混战局面。最后,第八支队在第七支队有力支援下,打得敌人四处逃窜,乱作一团。 作为粟裕一着“伏子”的第十二支队,这时按粟裕命令从莫干山地区迅速奔赴孝丰战场,投入到最需要兵力的地方,突然出现在顽军溃退路上,犹如一把利剑横 挡在南逃顽军胸前。

顽军被新四军压缩于孝丰东南之草明山、白水湾、港口的狭小山谷地区,狼奔 豕突,拼死突围。新四军各路部队咬紧牙关,在顽军“肚子”里大胆穿插分割,加 速歼敌。

23 日,总攻开始了。粟裕一改夜间发起攻击的常规为白天攻击。粟裕称这叫 让“敌人想不到”。顽敌完全没有料到新四军会在白天发起总攻,仓促应战,乱了 阵脚。粟裕指挥部队利用白天观察的便利,充分发挥迫击炮、小炮的优势,大量杀 伤猬集的顽敌,壮大声威,压倒敌人。经过两昼夜激战,顽军突击第一队除留守临 安一个营外全部被歼灭,第七十九师、突击第二队大部被歼,残顽夺路南逃。

这次战役共歼顽军突击第一队少将司令胡旭旰、第五十二师副师长韩德考、第 七十九师参谋长罗先觉等以下官兵 6800 余人,其中俘虏近 3000 人,缴获各种炮 17 门,轻重机枪 130 余挺,长短枪千余支。

顽军绝没有想到他们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并占有绝对优势兵力的第三次进攻就 这样快的以惨败告终。突击总队是中央军的精锐,装备一流,训练有素,官兵臂上 都佩带有“奇兵”二字的袖章。战后,有个被俘的突击总队军官怎么也弄不懂他们 这样的“奇兵”,是如何稀里糊涂被吃掉的,嘴里不停地唠叨:“你们是怎么打的?是谁指挥的?”过了 10 多天,粟裕与钟期光一起到战俘集训班给被俘军官作报告。 他们见到了指挥这场战役的苏浙军区新四军最高指挥官——粟裕。粟裕手中没有讲稿,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纵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揭露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阐述天目山战役新四军完全是被迫自卫,责任不在新四军,等等。 被俘的军官对粟裕的报告报以热烈的掌声。会后战俘们讨论粟裕的报告,对粟裕赞 不绝口。有的说他智慧过人,有的说他有儒将风度,有的说他用兵如神,都说:

“这次见到粟司令真是三生有幸!”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以这样好的方式粉碎国民党第三战区发动的第三次大规模 进攻,从而一举争得共产党、新四军在苏浙地区的主动地位,也出乎新四军军部的 意料。战事极为紧张,粟裕机断专行,于 6 月 19 日抓住战机果断发起战役后,一 直没有空隙向军部及时报告。22 日,华中局以为苏浙部队已进入敌后,还就在江 浙敌后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问题致电粟裕。但这时反顽战役正进入第二阶 段,围歼东路之顽战斗方酣,粟裕全身心专注于作战指挥,顾不上将当面情况报告 军部。直到战役胜利结束后,粟裕才得抽空与叶飞一起将顽军第三次进攻部署、动 员兵力情况和战役结果报告军部。军部于 28 日转报中共中央。新四军军部这时对 苏浙军区部队的处境才松了一口气。中共中央对苏浙局势的担心也放下来了。

29 日,华中局致电粟裕等指出:“此次主动退出天目山,诱顽深入而齐歼的模 范经验,值得深刻研究和发扬。”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盛赞苏浙部队打得好。 此时,粟裕和苏浙军区领导对是否要重占天目山进行着反复思考。顽军惨败,退出临安及孝丰全境,在天目山的部队电已大部后撤,仅留少数扼守要隘,并有逃 窜模样。苏浙军区部队如乘势挺进,天目山唾手可得;如任其喘息休整,构成深沟 高垒,那时再行攻占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华中局也同意他们派一两个团回占天目山, 掩护主力休整与开展敌后之敌后工作。但粟裕没有马上行动,他再三研究国内外大 局,仔细慎重考虑,结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一系列指示,认为:国际形势已发生重 大变化,德国法西斯投降了,日寇也败在旦夕,国内局势处在重大变动中。从当面 局部看,固然以迅速重占天目山为有利,但从整个国际国内形势看,则以不占为宜。

6 月 29 日,粟裕将自己审慎考虑后的意见上报华中局,认为不需再进占天目 山。他列举重占天日山有三点不利:1.我主力大部仍将与顽主力对峙,无法安心 休整,而自新登作战至孝丰作战,已连续战斗一个月,部队极度疲劳,伤亡甚大, 极需好好休整。2.主力大部如仍控制天目山地区,粮食供应甚难,势将大部由苏 南供给,如此苏南又将陷于供应战争之苦境,无法以全力进行深入巩固工作与发动 秋收群众运动,打下深厚工作基础。3.将影响以大力进行敌后之敌后工作。粟裕 强调:战斗应迅速结束,以便适时争取时间休整部队,深入苏南工作及开展敌后之 敌后工作。为此目的,粟裕在军事上作了精心部署:1.第一纵队全部回苏南就粮 与休整。2.第三纵队以一个团固守孝丰(构筑坚固据点),以两个团向宣当芜地区 活动,开辟该地区之敌后工作及打通皖南联系。3.第四纵队以一个团(十一支队) 仍开回浙东,即拨归浙东建制,以便在浙东组成:个团之主力;另以一,个团(十 二支队)在莫干山、杭嘉湖深入敌后活动,并即将第十二支队地方化;第四纵队主 力(十支队)控制于孝丰以北广德以南地区休整,掩护孝丰与莫干山;另派少数部队 向天目山游击。

粟裕将自己的考虑和决定上报华中局后,稍稍松了一口气。一个月来他连续运 筹思考,判断情况,部署用兵,指挥作战,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疲劳至极点。 加之当地气候初春已感烦热,盛夏酷暑更是闷热难当,蚊虫又多,赶都赶不跑,粟裕更消瘦了。前些日子他患疟疾,带病指挥作战。如今疟疾刚好,但随之又得了美 尼尔氏综合症,发起病来天旋地转,呕吐不止。然而粟裕的心情很高兴。他后来在 回忆录中写道:“天目山战役是我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激烈和艰苦的重要战役之 一,也是我华中部分主力锻炼成长的重要战役之一,正是通过天目山战役的胜利实 践,使我们提早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后来蒋介石对我们全面大 打时做了思想上和战略战术上的准备。”(《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作战是以打内线的分散的游击战为主,这是中共中 央确定的战略指导方针。但粟裕在指挥天目山三次反顽作战中勇于创新,因时而变, 因地而变,因敌而变,因情措法。“皖南事变”后,蒋军一部分官兵错误地认为新 四军只是些残兵败将,不堪一击。天目山战役,大煞国民党中央军之骄横气焰,极 大地鼓舞了新四军士气。战斗中缴获的大量美式装备,不仅使新四军各个班、排普 遍加强了近战火力,有的还配备了火焰喷射器,各团、营都增建了配有重型武器的 机炮连,通讯联络手段也相应改善了,这些都为解放战争初期作战奠定了物盾基础。 更重要的是经过天目山三次反顽作战,锻炼了部队,苏浙军区的部队在全军率先实 现了由分散游击战争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以后遂行解放战争的战略、战 役任务在军事上作了重要的准备。许多在天目山作过战的同志后来回忆说:经过天 目山战役,为以后打苏中战役苏中(七战七捷),打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等 战役,做了最重要的演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对粟裕的打运动战、歼灭战的 一套战略战术都有了深刻领会。

天目山战役胜利是给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极好的献礼。作为天目 山战役的指挥者粟裕,正是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 委员。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出席了“七大”,返回新四军军部后他向军部直属单位 排以上党员干部传达“七大”精神,谈到华中地区和新四军中哪些同志被选上中共 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时,特别对粟裕作了介绍。他说:“粟裕同志在天目山地区连 续打了几个漂亮仗,中共中央首长非常高兴,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在酝酿选 举中共中央委员人选时,给予粟裕同志高度评价,并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 五十万军队’。”后来的历史发展,证实了中共中央领导的预言。

随着三次反顽作战的胜利,新四军的影响迅速扩大,苏浙局势揭开了新的一页。 7 月 13 日,“忠义救国军”第二纵队第四团第二营决定起义投奔新四军。粟裕派陶勇率第九支队接应。营长姚建率部近 200 人起义成功。粟裕立即接见了姚建, 给姚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0 多年后姚建回忆起此事说:“一见粟司令,我就感到 仿佛回到家里见到亲人一般。粟司令讲道理就像谈家常,叫人觉不出他是个大首长。 我平日看到的是国民党军官欺上压下,专横跋扈;来到革命队伍里,看到官兵一致, 上下平等,自己好像变了个样!”

在粟裕领导和指挥下,分兵敌后地区的部队一面休整,一面开展工作;第四纵 队率第十、第十一支队再渡富春江,在第二纵队和地方武装配合下,横扫金(华)萧(山)地区的伪军和地方游杂部队,挺进至浦江、金华附近。

8 月初,华中局决定:原苏南、浙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为苏浙区党委。9 月 1 日, 中共苏浙区委正式成立,由粟裕、金明、吴仲超、叶飞、江渭清 5 人组成,粟裕任 书记,金明任副书记。在此之前,粟裕一直作为华中局代表,统一领导苏南、浙西、 浙东三个区党委的工作。

粟裕对苏浙局势充满信心。一次,他同夫人楚青登山远眺,思绪万千,情不自 禁出口咏道:“山发人深思,海令人遐想,朝霞鼓舞我迎战现实,夕照启发我思索 未来。”

此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这抹“朝霞”,又在鼓舞着粟裕迎战新的 现实。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