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十三章 艰难和胜利的转折


一、华中野战军挥师北上奋战淮海。粟裕预言: 撤出两淮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从 1946 年 9 月两淮失守到 1946 年 12 月宿北战役和 1947 年 1 月鲁南战役胜利, 是华东战局的第一个转折过程。这一转折的基本内容是:华中主战场由解放区前部 转入纵深地区;敌我双方兵力更加集中,华东战区打歼灭战的规模越来越大;华中 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作战转为战役上协同作战,直至组成统一的华东 野战军。

在这一转折过程中,粟裕面对强敌压迫和内部不同意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 责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提出关系战略全局的建议,出色地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战役指挥任务,表现了驾驭全局、掌握未来的战略才能,因敌变 化、出奇制胜的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高尚品德,以及不断 探索战争规律、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理论创造作风。

1946 年 8 月下旬,在粟裕的前线指挥所里,又挂起了各种比例尺的地图,有 当面战场的,有华中及其邻近地区的,还有全国范围的。

此时苏中战役的最后两仗正在激烈地进行。 粟裕料定苏中战役已经胜券在握,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步作战方向的选择

上,一次又一次地进行面对地图的计算和思考。 人们都知道粟裕爱看地图,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有人问他:“您天

天看地图,这上面究竟有什么奥妙啊?” 粟裕回答:“奥妙无穷啊!熟悉地图,熟悉地形,是军事指挥员的基本功。不谙

地图,勿以为宿将。” 面对地图的计算和思考,是粟裕决策思维的一种特有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

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静态分析和 动态分析结合起来,对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对可供采用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在他的头 脑里,地图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静止的,而 是运动的。各种作战方案,千军万马的行动,都像放电影一样,在他头脑里一一演 示出来。

当年的作战参谋秦叔瑾回忆说:“在我所接触到的军事指挥员中,还没有一个 像他那样精通地形图而又熟记战区地形的。粟司令用图有一个特点,他不仅看当面 五万分之一的地图,而且要看友邻部队地区的二十万分之一图,还有更大范围的五 十万分之一图和全国一百万分之一图。也就是说,他不仅是考虑当面的战役、战斗, 还要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所以,他总是把战役的局部和战略的全局结合得很好。” (《一代名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39—240 页。)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古今中外的优秀军事 家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军事决策上的全局观念和战略远见。粟裕不仅深得此中精髓, 而且善于把它变成活生生的实践。现在,他和华中野战军的其他指挥者一起,从“谋 全局”而“谋一域”,从“谋万世”而“谋一时”,正在精心筹划华中野战军的下一 步作战行动。

当时华中战场的态势是:南线国民党军队,经过苏中几战,被华中野战军阻截 于海安、如皋以南地区,它所占据的海安、如皋成为孤立的据点;北线国民党军队, 经过朝阳集、泗县两战,与山东野战军对峙在淮阴、淮安以北的泗阳、众兴一线。 种种迹象表明,国民党军正在调整部署,增调兵力,策划第二期作战行动,企图南 北对进,会攻两淮。

粟裕判断,战场将由华中解放区前部向纵深转移,这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 但是,转移的时机和方向,以及转移以后的战略布局,则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8 月 31 日,苏中战役的最后一仗胜利结束,粟裕就在发给中央军委和陈毅、 张鼎丞、邓子恢的电报中提出了华中野战军“今后之作战方针”。电报说:“我们现 在包围海安,加强政治攻势,迫广东军(共五个营及师旅两个直属队)起义,否则拟 于军事准备充分而有把握时攻占之。但在此期间如敌二十一师(两个旅已到南通)及 二十五师(一个旅已到泰州口岸线)来援时,则决舍海安而歼灭其援队。海安得手后, 部队必须休整二十天至一个月,再行相机攻占泰州、仙女庙之线,但必须予二十五 师以歼灭性打击,与扫除扬泰线,以巩固邵伯外围,而后转移主力于淮南,恢复三 分区(即淮南津浦路以东地区),并设法截断蚌浦路,以配合淮北之作战”。

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作战部署。攻占海安还是打击援敌,对海安是围而不攻还是 攻而取之,都作了两手准备。关键在于争取时间组织部队休整,为下一步作战创造 条件。因为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 40 多天激战,平均每 6 天打一仗,已经十分 疲劳,急需休整和补充兵员。加上冬季即将到来,又急需准备越冬衣物。

此电发出前后,粟裕与谭震林曾于 8 月 27 日、8 月 29 日、9 月 2 日发出 3 电, 向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分局报告华中野战军行动计划,基本精神与此 电相同。

中共中央军委于 8 月 31 日、9 月 2 日、9 月 4 日连发 3 电,认为粟裕和谭震林 “所见甚是”,“计划甚好”,指示“各事照你们计划办理”,不管敌情如何变化均须 休整,“养精蓄锐,以备再战”。中央军委指出:“如能照你们所说吸引蒋军数个师 向苏中增援,那对于全局有很大利益”。9 月 4 日的复电进一步明确指示:“希望能 于九月上半月完成东面作战任务,下半月休整。十月上旬攻取扬泰线,中旬休整, 下旬进入淮南作战”。同时指出,“准备在主力他调后仍有得力部队留苏中作战,保 卫苏中不失”。(《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49、454、461 页。)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 8 月 29 日发电报给陈毅,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 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要求陈毅率山东野战 军主力“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每次歼敌一团 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中央军委指出:“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 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 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由此可见,中央军委当时的意图仍然是将华中野战军主力使用于南线,北线的

作战任务由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承担。

5 天以后,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二十八师进至宿迁、睢宁一线, 第七军的两个师则进至泗阳以北的洋河、凌河一带,即将与集结在泗阳地区的山东 野战军主力当面对峙。9 月 4 日,陈毅和宋时轮提出了山东野战军行动的 3 个方案,

上报中央军委,并告华中分局。 陈、宋提出的 3 个方案是:“第一案,北移沭阳,迎击东进之七十四、六十九师,可保持鲁南联系,但只 能留九纵守泗阳、众兴,力量是不够的;第二案,就地出击洋河,估计要打桂系两 个师,必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现地待机,桂系来攻,可予以歼击,桂系不 来,则待蒋军分路东进后,北打蒋军为有利”。

从 9 月 5 日到 7 日,华中分局和华中野战军负责人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 震林连发 4 电给陈毅、宋时轮并报中央军委,建议山东野战军主力留在淮阴、泗阳 地区集中兵力打仗。

粟裕和谭震林在电报中判断:“敌占宿迁、洋河之线,有进犯两淮之极大可能, 来直捣我华中之心脏,与截断华中与山东之联系”。而“山野目前之布置似乎尚让 敌过运河以东再与敌决战,如决战顺利两淮当无问题,否则华中局势将受极大影 响”。因此,“请求山野必须在淮泗地区打几个仗以挫敌锐。否则两淮不保。如两淮 失掉,不仅政治影响不佳,且直接影响南线作战甚大。斯时,扬泰敌军有再攻邵伯、 高邮的可能,在淮南敌人亦有过南山河及宝应向淮宝进攻可能。如是我运河线三面 受敌,尤其影响战争动员与供应(目前因淮南、淮北被占,使苏中部队炮弹、榴弹 极感缺乏)。如此对山野大军作战固不利,对苏中兵团亦将受很大影响”。粟裕和谭 震林提出,“如山野必须离开淮泗而向北转移攻势,则请求将二纵(四、九旅)留下。 我们当于攻占海安后,暂时放弃苏中之较有利局面,而转移主力于淮泗”。

这是粟裕、谭震林第一次主动提出,华中野战军主力的作战方向由西进改为北 上。

9 月 7 日,陈毅到淮安华中分局,与张鼎丞、邓子恢商谈淮北战局和作战部署。 同一天,他们收到了中共中央 9 月 6 日发出的给陈毅并告山东、华中领导人的电报。 电报说:“请你考虑调第八师即回鲁南,暂时受叶飞指挥,协同一纵及两个地方旅 组成鲁南前线,我们准备派徐向前同志来鲁负鲁南前线指挥之责。你率二、七师及 九纵组成淮海前线,准备敌截断陇海时,亦有一个时期留在淮海区域。如此则胶济、 鲁南、淮海、苏中 4 个前线均有适当兵力与指挥人员,而你则负统筹各个前线之责,

并直接指挥淮海。这样是否妥当,或有其他方案,望考虑见复。”这个电报表明, 中共中央正在考虑改变华东现有指挥体制,而要陈毅留在淮海地区指挥作战。

经过商谈,陈毅与张鼎丞、邓子恢取得一致意见,认为“集中兵力在淮北大有 开展机会”,“全国战局均需要在淮北打几个胜仗”,目前秋高水落,敌情及气候、 地利开始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九、十两月在淮北集中兵力正好作战,可望改变 战局”。因此,建议第八师暂不北调。9 月 7 日,陈毅和邓子恢、张鼎丞向中央报 告了会商结果。

9 月 7 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取得定陶战役的重大胜利。中央军委于 9 月 8 日电 复陈毅、邓子恢、张鼎丞:“我刘、邓已大胜,对你们必有帮助。同意八师暂不北 调,俟秋高水落,集中兵力在淮海歼敌,并与粟、谭南北配合,巩固两淮,开展局 面。”(《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和敌军南北夹攻两淮的严重局势,粟裕和谭震林 于 9 月 8 日发出两电:一报中共中央并陈毅、宋时轮、张鼎丞、邓子恢,再次提出 “苏中主力决心放弃围攻海安,求得十天左右之休整,逐渐转回泗阳地区,求得给 桂顽以打击,稳定华中局势”;一报陈毅、宋时轮并中共中央、张鼎丞、邓子恢, 认为“军长将主力转至沭宿间阻顽东进之方案,在实质上将使敌人迅速占领两淮及 运河线,变成放弃华中而使山野主力被迫撤回山东。如此,苏中主力势必造成我军 因无后方补给,在强敌三面包围下没法北撤,只有渡长江南进”。提出:“如军长仍 坚欲北开,则我们坚决要求调二纵全部留下由韦国清统一指挥,钳制敌人,俟苏中 主力北转,以求阻击南下之敌。否则华中局势变化,责任难负”。

9 月 9 日,中央军委电复粟、谭 9 月 8 日两电:“同意放弃[攻取]海安,休整十 天,准备向北机动”。”(《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这是中央军委对华中野战军主力作战方向的一次重 要调整,即由向西进军改为向北机动。至于何时向北机动以及要不要攻取海安,随 着战局的发展,经过了几次变动。

第一次变动在 9 月 9 日和 10 日,由放弃攻取海安改为继续攻取海安。粟裕、 谭震林考虑到定陶战役大胜的有利形势,同时收到陈毅和宋时轮表示决心歼击宿迁 东进之敌,“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并要“粟、谭部队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 机转移为最好”的电报,于是下决心攻占海安。粟裕的电报说:“原以淮北战局尚 未开展,两淮告急,故拟放弃[攻取]海安北上参战。现刘邓军大捷,军长率部亦准 备出击,淮北战局开始好转,两淮危险大减。因此我们仍决定继续攻占海安,以争 取苏中万余人之参军补充”。海安得手后,休整一短时期,“再定北移或西攻”。9 月 10 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指示:“如你们认为攻占海安于大局有利,则可决心攻 取海安”。

第二次变化发生在 9 月 10 日和 11 日,由攻取海安改为放弃攻取海安,华中野 战军主力休整待机。9 月 10 日,粟裕所举影响淮北战局的两个有利因素发生变化。 定陶战役的胜利,虽然已将整编第十一师及第五军吸引向定陶、曹县地区,但是并 未改变敌人向华中增调兵力以求“迅速结束苏北战事”的战略部署。陈毅与山东野 战军务师会商的结果,

“均不主张在泗阳作固守防御,故采取由北转西的进攻方针”, 山东野战军主力北移六塘河以北,准备“由宿北绕道攻古邳、双沟、睢宁等地”, 而在敌人南进之两淮方向只留第九纵队守备泗阳。同时又得到情报,汤恩伯将接替 李默庵负责南线指挥,准备于 10 月初发起第二期进攻。粟裕认为,“此种可能性极 大”,而且“估计敌人不增援则已,如欲增援则必有强大部队和整个行动”,“其第 二期进攻兵力可能比第一期为多,唯进攻手段可能会比第一期更疯狂、毒辣、谨慎”。 “我即或攻占海安而今后仍有失陷之极大可能”。

“依作战指导来说,恐在第二期作 战中尚须引诱敌人更深人一些(或在必要时再放弃一些地方),才更便于消灭敌人与 粉碎其第二期进攻。因此,与其现在占海安则不如以攻海安之伤亡留作第二期作战 消耗,对整个战局之长远打算更为有利”。9 月 10 日,粟裕将上述估计和对策报告中共中央军委、陈毅并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建议放弃攻占海安的计划,第五 旅北援淮北,第一、第六两师集结于苏中整补待机。

9 月 11 日 1 时,中共中央军委电复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对华中野战军主 力行动方向提出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你们必须于数日内夺取海安,以便休整十 天,于九月下旬采取新行动,事前破坏汤恩伯计划;或放弃海安进攻扬泰线,得手 后休整待机。究以何者为宜,望按实情处理”。此电表明,中央军委对华中野战军 主力的出击方向,尚未最后确定。

第三次变动发生在 9 月 11 日和 12 日,中央军委指令“粟、谭率主力即开两淮”。 此时,淮北战局急剧变化,国民党集中第七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二十八师 等 3 个军南下,向两淮进攻。粟裕于 9 月 11 日连发两电给陈毅、宋时轮、张鼎丞、

邓子恢、谭震林并报中共中央军委,认为“敌既集中三个军向泗阳进犯,九纵无论 如何吃不消”。虽已令第五旅北开,但因天雨所阻,沿途为水网地带,先头部队 18 日才能赶到淮安,第一、第六两师最快 25 日集结两淮。

“因此,在一、六师未到前, 建议山野主力当依靠泗阳正面阻击部队之翼侧向敌作反突击,歼敌一部,以挫敌锐。 待一、六师到齐后,两个野战军配合击敌,效果较大。如山野单独挺人敌后,恐难 于短期转变战局,亦不易调转向两淮进攻之敌”。

陈毅于 9 月 11 日午时和酉时连发两电给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张鼎丞、邓子恢、 粟裕、谭震林,称已与张鼎丞、邓子恢商定,“山野决心在淮泗间歼敌,以保卫两 淮,以改变战局。部队明晚即可部署就绪。分批歼敌两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

中共中央军委也于 9 月 11 日连发两电给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 林,第一电指示“粟谭率主力即开两淮机动位置。到达后,如北面南下之敌已歼灭, 则在两淮休整待机,或配合二、七、八师全力打开淮海局面,或向南攻取扬泰线, 或向淮南路东歼敌”。第二电指出,“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指令“粟率苏中 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主力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 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 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9 月 12 日,中共中央军委又连发两电 给陈毅、宋时轮,进一步明确指出:你们此次歼击南下之敌,务期必胜,首先只打 一个旅,以期速决尽歼,得手后再打一个旅,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旅。特别强调:

“此

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粟裕接到中共中央军委电令,立即收拢部队,冒着酷暑大雨,昼夜兼程北上。 9 月 13 日,粟裕(谭震林已于 10 日由苏中前线返回淮安)率领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 到达东台县城以南的富安,在那里发电报给陈毅和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报告: “五旅一部昨晚已由东台北来,其余正续进中。一、六师北来参战当不成问题,祈 放心。虽然他们对苏中有些恋恋不舍,但会绝对服从整个战争利益的”。粟裕到达 富安时已是半夜,没有停留,立即乘汽车北上,第二天下午到达华中军区驻地淮阴城东 10 余公里之马厂王高村。 此时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已经攻占泗阳,开始向淮阴进攻,与华中野战军第

九纵队、第十三旅在泗阳、淮阴间激战。淮安城内时闻炮声隆隆,形势异常紧张。 陈毅决定由谭震林组织指挥所,统一指挥第十三旅十八团、第五旅、第九纵队

及淮宝地方部队,担任保卫两淮和淮宝地区的作战任务;以山东野战军主力第二纵 队、第八师和第二十旅阻击可能由众兴东犯之国民党第七军。同时指令谭震林:

“为

防万一,请准备随时能破毁淮阴北大桥”。 9 月 15 日,两淮保卫战开始。

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分析两淮战场敌我态势,认为第七十四师已经 进至淮阴西南的马头地区,我阻击部队的反突击只能阻延敌军前进,而不能歼灭该 敌,改变战局,两淮仍然危险。同时,据守泗阳、众兴一带的敌第七军动向尚未判 明。如仅以山野各部对付第七军,“恐难解决战斗,且仍是一场恶战,对今后继续 作战不利”。因此,他们在 9 月 15 日和 16 日连发两电给陈毅并报中共中央,建议 山东野战军主力即移淮阴附近,首先集中全力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 1 个旅,然后再 进行第二步作战。电报说:“我们始终认为,山野不宜守待七军,而以转移主力首 先歼灭七十四军为宜。其理由如下:甲,战局不宜长期僵持,否则敌人深入马头, 逼近两淮,对我有重大威胁,于今后作战不利。乙,初战必须完全胜利,应以先打 战力较弱的七十四军为宜,该军弹药消耗至尽。丙,目前单以山野与七军作战,恐 难完全解决战斗,即或能顺利解决,亦消耗较大,对今后续战不利。丁,初战选较 弱敌人打,完全取胜利,对于鼓励士气,振奋人心,发动后勤及顿挫敌锐,均有极 大作用。在一、六师未到前,单以五旅,皮旅及九纵,只能抵挡七十四军前进,尚 嫌单薄,但又不便抽兵协同山野对七军作战。如山野以一部钳制七军,则一、六师 虽未到,我们亦可集中七个旅(山野四个旅及华中五旅、皮旅、九纵)对七十四军作 战。此战胜利,一、六师已可到齐。斯时即可集中两个野战军西进或对七军作战, 均可有把握打开局面。有上述理由,特再建议先集主力解决七十四军”。

9 月 17 日,第五旅到达淮阴。第六师先头部队到达淮安北郊的板闸墁。粟裕 于当天拂晓由华中军区驻地马厂赶到淮阴指挥作战。他和淮阴前指一天连发 4 电给 陈毅,报告淮阴战况,说明“此间局势很坏”,建议和恳请山野主力南下参战,“否 则淮阴难保”。同时报告,

“王营南北大桥均已架好,可二路纵队通过。山野如南来, 一部可在淮阴飞机场西北地区宿营,一部可在王营宿营”。

9 月 18 日,陈毅先后发出 3 电给粟裕、谭震林。第一电说“为保卫淮阴,决 以二纵全部六个团今(十八)星夜赶赴淮阴,协助守军(皮旅、五旅、九纵)歼击七十 四师,以七、八师仍于渔沟、来安间阻击桂顽”,要华中野战军“无论如何坚持两 天,韦(国清)到即分配出击任务”。第二电说“桂顽三个团猛攻渔沟,我各部遂加 入战斗”,“但仍尽可能一二个团今夜南下淮城”。第三电发出时已是 18 日 18 时, 说“决派十九旅五十六团明晓赶到王营”。

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二十八师 4 个旅,分作一、二梯队,在空军配合下,向淮阴城轮番发动猛烈进攻。华中野战军守军以劣势兵力英勇抗击,17 日一天就击退敌人 5 次进攻,18 日又击退敌人 3 次进攻。粟裕得知陈毅决定第二 纵队全部来援,立即调整作战部署,以一部分兵力转入敌后,给第二纵队援军让出 阵地。他在发给中共中央和张鼎丞、邓子恢、陈毅、宋时轮的电报中说:“淮阴危 机,已屡祈救。念我六师一个旅今晨可到板闸墁,军长已决四二九旅来援,因此我 们明晚即可转入反攻,首先歼敌人之一个旅,尔后再歼敌其余部”。中共中央连夜 复电,表示“甚好甚慰。望鼓励士气,完成歼敌任务”。

接到陈毅 18 日 18 时来电后,粟裕立即指派参谋张剑到淮阴以北迎接五十六团, 并要他转交一封亲笔信。

团长、政委同志: 欢迎你们南来参战。特派张剑参谋前往迎接。你们到淮阴后,找五旅联络,归

成钧旅长、启民政委统一指挥。预祝你们胜利。

粟裕 9 月 19 日 3 时

张剑骑马走过淮阴城北的盐河,看到王营大桥已经修复,桥面铺上了木板和柴 草。他在王营以北接到五十六团,随即把他们带到淮阴城下。

此时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部队已突进淮阴城关,由两个连迅速扩大到一个 团。谭震林赶赴淮安督促第六师先头部队北开,粟裕在淮阴城郊的洪福庄坚持指挥。 考虑到淮阴守军经过一周激战,极其疲劳,而且华中野战军主力、山东野战军援军 均未赶到,再打下去要吃亏,决定主动撤离淮阴,到两淮以东地区休整待机。

华中野战军守军撤出淮阴以后,中共中央军委于 9 月 20 日发出给陈毅、粟裕、 谭震林并告张鼎丞、邓子恢的电报,指示:

“我放弃淮阴后,各部主力撤至距敌较远地区休整,以一部扰击敌人,待一、 六师到达之后,待敌分散有机可乘之时,各个歼灭敌人。依据苏中经验,敌分散占 领我区,利于我各个歼敌,人民亦可从战争中获得锻炼,唯军事工业须迁往安全地 点”。(《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为了避免有利于敌不利于我的决战,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随后撤出淮安。 两淮保卫战,使气焰嚣张的蒋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一次尝到华中野战军铁拳的

滋味。但是,两淮是华中解放区首府。国民党军占领两淮,自然是大喜过望,一片 欢呼。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连夜向蒋介石报功,说张灵甫“深体委座宏旨, 指挥有方”,“出师三日,连下两淮”,“粟裕主力死伤殆尽,争相逃之天天”。蒋介 石立即传电全军:“张灵甫不愧为模范军指挥官,李延年果不负党国厚望。两淮既 克,平定苏皖不远,希再接再厉,迅速扩大战果,谨备勋章重赏以待”。在庆功会 上,李延年手捧蒋介石的嘉奖令,大吹大擂:“国军像整编七十四师这样的部队不 要多,只须 10 个,就安邦定国了!”

然而蒋军官兵中也有头脑冷静的人。据说当时蒋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则趣闻:蒋军七十四师猛攻淮阴,死伤惨重,阵亡团长 2 名、营长 6 名,本拟调回南京休整, 但蒋介石突然来了一个电报,对该师进占两淮“备极嘉奖”。师长张灵甫为此冲昏 了头脑,拍着胸膛说:“拿下涟水再说!”10 月 19 日该师向涟水猛扑。结果,涟水 没有拿下,七十四师 6000 余官兵却在涟水城下找到了他们的归宿。因此有人说, 蒋介石的嘉奖令是张灵甫的催命符。

放弃两淮终竟是一件大事,在华中党政军民中引起了种种议论,有人认为应当 像“保卫马德里”那样坚守两淮,有人认为撤出两淮是打了败仗。

9 月 25 日,粟裕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 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众所周知,我们所进行的运 动战,胜败不决定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决定于有生力量的消长。如果我们的有生 力量没有损失,则某些城市的暂时放弃,正可以分散敌人的兵力而造成有利于消灭 敌人的条件。”(《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粟裕后来谈到淮阴失守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指出:两淮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坚 守,当时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 两淮,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若因两淮是华中首府,便以保守这个城市为目标, 同敌人进行战役决战,则是错误的,那就会吃大亏。但是,我们没有想到丢得那样 快,我们的工作又没有放在两淮较快失守的可能性上,以致造成工作上的被动,部 队、地方一度产生思想混乱,甚至埋怨情绪。这是一个值得十分重视的教训。

二、华中分局建议山野和华野集中行动改变战局。 中共中央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华中野战军撤出两淮以后,华中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北两线国民党军队对 华中形成半包围态势。主战场将由解放区前部转人纵深地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 战军在淮海地区会师,有必要也有可能从战略上配合作战转变为战役上协同作战。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迅速改变战局,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 中心问题。

粟裕认为,随着战争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战线逐步缩短,敌我双方兵力更加集 中,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将是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大野战军会师,为我军集 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了必要条件。争取主动、改变战局的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 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只有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敌人的战略围攻,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

9 月 20 日,即撤出淮阴的第二天,粟裕就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一起发 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提出了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以改变战局的建 议。电报说:“为了改变华中局势,我们建议,以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 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攻占睢宁、灵璧、泗县,并扫除陇海东端之曹八集、大许家等处敌人,以恢复淮北路东地区,第二步攻占津浦路,配合刘邓包围徐州。 这样李延年部必然东调,我可在其运动中求得逐步歼灭他之有生力量。”(《粟裕军 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陈毅于 9 月 21 日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并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同意 华中分局哿(20 日)夜建议,山野、华野集中由淮海区向西行动的办法,并主张两个 野指合成一个”。

张、邓、粟、谭和陈毅的电报先后传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9 月 22 日和 23 日,中央军委先后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两份电报,同意集中两

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战局”,并且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 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 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 央文献出版社,9103 年 12 月,第 1 版,。)

这个战略决策和与之相应的组织决定,是在上下结合的基础上作出的,并且为 后来的战争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落实,却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粟裕接到中共中央 9 月 23 日电示,立即率华中野战军主力由益林县城(现阜宁 益林镇)北移涟水以东地区,并指示华中野战军司令部赶印淮海地区的地图,准备 执行两军会合在淮海作战的任务。

两军会合以后第一仗怎样打,才有取胜把握和有利于转变战局?在中央军委和 陈毅、粟裕之间进行了反复的讨论。

9 月 26 日,中央军委发电报给粟裕、谭震林:“山野、华野会合后,第一仗必 须打胜。你们对于当前战役意见如何?两军何时可在何地会合?你们两人是否应当早 日去陈处共同计划一切?”

粟裕、谭震林于 9 月 27 日将与陈毅会商的结果报告中央军委,说华野与山野 已在涟水南北地区会合,并与陈毅反复会商作战部署。陈毅提出,集中 21 个团歼 击由宿迁东进之桂系第七军。粟、谭建议,第一仗以打蒋系整编第七十四师为宜。 电报回答中央军委关于当前战役的询问说:“我们意见,两军会合,初战必须全胜。 华野全部经两淮月余之战斗,未得休整之前,暂不宜与桂顽进行恶战。山野部队亦 应以先打较弱之敌以提高士气为宜。如我主力与桂顽决战于沭(阳)涟(水)中间地区,

则沭涟两城有被七十四军(按:即整编第七十四师)及六十九师攻占可能。因此,我 们曾建议以山野一部守沭阳,使一部钳制桂顽,而集全力解决由两淮进攻涟水之敌 七十四师(可能有二十八军之一部配合),而后再依战况发展集全力歼灭六十九师或 桂顽。如获全胜,也可乘胜收复两淮”。

中央军委于 9 月 28 日电示陈毅:“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我们意见:(一) 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二)不要分兵打两个敌人,必须集中打一个敌人。”(《毛 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粟裕分析华东战区敌我态势及其发展趋势: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下的12 个军(整编师)29 个旅,其中 12 个旅集中于淮海地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合并后总兵力将达到 10 万人以上。他认为,我军必须在 1946 年冬到 1947 年春歼 敌 20 个旅 20 万人,才能根本改变华东战局。只要在指挥上不犯错误,是可以完成 这个艰巨任务的。淮海地区的作战是有决定意义的作战。“淮北战斗之胜败,不但 关系华东及山东之安稳,而且对全局都有重要之作用。如果我在淮北把敌人打下去, 逼蒋无法分向其他方向增援,这对山东、热河、东北、山西都是一个直接的援助”。 9 月 30 日,他和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将上述分析和估计报告中 共中央和华东局。(《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284 页。)

同一天,中央军委电示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你们须力 争于三个月内外歼灭薛岳七至十个旅,刘邓则担任歼灭五军及十一师。总之,今后 一时期内,主要打击薛岳,转换战局。”(《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中央军委和粟裕的电报同时发出,不谋而合,对华东战局、主要打击对象和作 战任务的分析判断几乎完全一致。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陈毅与华中分局诸同志一起,商定了作战部署以及山野、 华野合并后的指挥体制,于 10 月 1 日上报中共中央。陈毅在报告中提出,集中山 野、华野主力于宿迁、沭阳之间,六塘河以北地区,准备歼灭渡运河东进之敌,或 西渡运河收复淮北。报告中还说:“两次到分局会议,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今 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中共中央于 10 月 3 日电复陈毅并告张鼎丞、邓子恢、粟裕,指出:

“部署甚好,

“希望你们在淮海方面打几个好胜仗”。

“目前你处与刘邓之任务是集 中全力歼灭薛岳十个旅左右,即能转换战局”。(《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 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中共中央这个战略决策和相应的组织决定(山野和华野两个指挥部合并,陈、 粟统一指挥),由于敌情的变化和我军内部不同意见的讨论,未能立即付诸实施。

10 月上旬,敌情发生变化。国民党军队得知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并且得知 山野、华野主力有进攻宿迁、截断其后路的企图,便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一面由 两淮东犯涟水,威胁华野后方,一面由鲁南进占峄县、枣庄,威胁山东解放区首府 临沂。

面对这种形势,粟裕和张鼎丞、邓子恢于 10 月 7 日连发 3 电给陈毅,建议首 先歼灭由两淮东犯涟水之敌,同时积极准备执行淮北作战任务。他们认为,如此才 能保障坚持苏中之后路,对今后进入淮北亦有很大帮助,否则苏中全失,于华中固 不利,于山东及整个大局亦不利,并且提出“盼军长来此间统一指挥”。电报中说, “我们始终认为,统一指挥是今后取胜的基本条件,因此建议山野、华野司政机关 必须合并,不要仍存两套司、政”。“为确保指挥统一、指挥协同计,建议陈、粟会 合在一起”。

望坚决执行”。

陈毅于 10 月 7 日和 8 日电复张鼎丞、邓子恢和粟裕,同意华中野战军南移作 战计划,同时提出“目前趋势是分布南北作战,你们南下负责打南面,我在北面照 顾”。

“如鲁南紧张,则应考虑山野回固根本”,

“我便不能南来你处,只好分任南北”。 10 月 9 日,陈毅决定山东野战军回鲁。他在发给中共中央并告华中和山东负责人 的电报中提出:

“我意山野必须迅速回鲁,华野应迅速北上或派队巩固淮海区”,

“或

竟不顾淮海糜烂,让山野北上打仗之后再南下”。 华中分局张鼎丞、邓子恢、曾山接到陈毅 10 月 9 日电报,当天就发电报给中

共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山野、华野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 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处”。因此“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第二天又发电报给中共 中央并告当时在涟水前线的粟裕、谭震林,说他们 3 人当天就去陈毅军长处商谈。

他们的做法,无论是向中共中央报告自己的意见,还是向陈毅当面陈述自己的 意见,完全符合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现象。中国共产党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员有权“向党的任何机关 直至中央提出建议和声明”。当时,粟裕正在涟水前线,并未参与张鼎丞、邓子恢、 曾山发电报提意见这件事。可是,在 1958 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有人却把这封电 报诬蔑为“反陈毅”,无中生有地指责粟裕在这份电报上签了名。

这时敌情又发生变化。两淮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得知华野主力南下,立即停止向 涟水进攻,而集结于两淮附近。粟裕和谭震林决定,停止对两淮东进之敌作战,华 野主力转兵北上。粟裕、谭震林于 10 月 10 日将上述决定报告华中分局。10 月 11 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并陈毅和华中分局,建议集中山野、华野主力沿陇海路 西进,威胁徐州,直逼津浦,迫使鲁南、淮海之敌回援。他说:“目前鲁南局势骤 紧,此对华中之坚持亦有极大影响。鲁南不保,华中将难于坚持。但华中如不能坚 持,则将使我大军局促于鲁中地区更为不利,造成山东莫大困难。为欲挽救此种危 局,非集中华野、山野全力以赴不可,为此必须抛开次要,求其主要”。他还特别 说明,这个方案完全是从全局利益出发,“对鲁南极有利,唯华中要吃亏,特别是 后方冬衣(均在曹甸以东地区)有损失可能”。(

《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中共中央考虑了各方面的意见,于 10 月 13 日发电报给陈毅、张鼎丞、邓子恢、 粟裕、谭震林,明确指示:“你们仍照过去决定集中山野、华野全军(包括八师)在 淮海地区打几个大仗,开展局面,对淮海本身,对鲁南,对苏中,对配合刘邓均好, 对将来出大别山转入外线作战(几个月之后)亦有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陈毅接到中共中央指示后,提出了山野、华野全军人鲁的主张。他在 10 月 13

日亥时(21—23 时)发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说:“目前行动以迅速出击鲁南为宜。在 淮北,敌有准备,工事坚固,敌火下渡河有困难,战场不好。在鲁南,战场好,供 应便利,易求运动战,可避开桂系。山野,华野同去,胜利有把握”。

对于这场有关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的争论,中共中央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10 月 14 日 8 时至 9 时,1 个小时之内,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 份发给陈毅,一份发给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

中央军委给陈毅的电报说:“现在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人 鲁,假如人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 渡运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作战列为 方案之一。何以元亥电又不相同?如按元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间 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

中央军委给张、邓、粟、谭的电报说:“陈军长元亥电仍主张山野、华野全军 去鲁南,你们意见如何?速告。你们觉得全军去鲁南歼敌把握如何?如确有歼敌把握,

自以去鲁南打较在淮海打为有利。因鲁南敌歼灭后,即可出陇海,淮泗,对华中局 面并非不利。问题是歼敌究以在何地为宜。”

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后,认真分析在淮海作战和在鲁南作战的利弊得失。 他认为,从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要求来看,把鲁南作为诱敌深入的底线固然比淮海 好。但是,从战局发展趋势来看,也存在 4 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第一,蒋介石 军队当前的进攻重点在华中,如果我全军即刻人鲁,敌人的进攻重点也将由华中转 入山东,华中将过早地丧失,对于我长期作战不利。第二,两淮失守后,敌人已对 我军形成半包围态势,如果不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大规模的歼灭战;下一步作战就会 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第三,我军撤出两淮,在群众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波动, 如果不打一个胜仗就全军入鲁,对民心、军心不利。第四,为在苏北敌后开展游击 战争,也需要主力部队再打一个胜仗。因此,在全军人鲁以前,应当在淮海地区打 一个好仗。(《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06—40 页。)

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商谈,陈毅与华中分局诸同志取得 一致意见,决定暂缓去鲁南,而首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好仗。10 月 15 日子时(23—1 时),陈毅与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将商谈结果报告中共中央。当天就收到中共中 央的复电。

中共中央的复电指出:“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南京息,蒋方计划,引我去 山东,我久不去,乃决心与我在淮北决战。此种情况于我有利。望你们集中山野、 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 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 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 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第 1 版,)

一场关于战略出击方向和指挥体制的讨论,在中共中央的直接指导下,终于得 出了正确的结论。

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组织决定: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员以战役指挥权。这不仅在当时各战略区、各野战军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外军 事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陈毅和华中分局诸同志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组织决定统一行动,山野、 华野主力集结于沭阳、宿迁两侧,待机迎击东犯之敌。

10 月 18 日,陈毅、粟裕、谭震林联名将上述部署报告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 央军委第二天复电指出:“部署很好,望坚决执行”。

从此以后,粟裕就担负起合并后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以及后来正式组成 的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重任。

三、涟水城畔铁拳痛击张灵甫。 利用矛盾妙算智斗“猴子军”。

淮海地区的一场大战尚在酝酿过程中,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在苏北和鲁南 相继举行了 6 次规模不等的战役,包括东台防御战,涟水保卫战、峄东反击战、台 枣反击战、淮沭路反击战和盐南反击战。粟裕直接指挥了其中的东台防御战、涟水 保卫战和盐南反击战等。

涟水保卫战,是 6 仗中持续时间最长、杀伤敌人最多的一仗。在作战指导上, 粟裕特别注意处理第一仗与第二仗以及以后诸仗的关系,强调在打第一仗时要为第 二仗、第三仗创造条件。

10 月 19 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主力刚刚集结于涟水以北的沭阳,宿迁 地区,陈毅与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会合在一起,两淮地区的国民党军队 就重施“避实击虚”的故技,向涟水城发起进攻。

敌人的动向,不仅早在粟裕预料之中,而且对此作了充分的准备。5 天以前, 他就把一支奇兵埋伏在涟水城内。

10 月 14 日清晨,第五旅(当时改称第十一纵队)司令部传达粟裕的指示,要该 旅第十五团团长李士怀到涟水城北的樊卜庄华野前线指挥所,给这个团下达了“不 惜一切代价在涟水防守 7 天 7 夜”的战斗任务。

李士怀对这次粟裕面授机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记述当时情景说: 根据以往的经验,指名一个团长到粟司令那里去,由他面授机宜,任务一定非

比寻常。我一时猜不透粟司令会给我什么样的任务,心情不由得有些紧张。但当我 想到几小时后,就可见到苏中七战七捷的卓越组织者指挥者,使敌人闻名胆寒的粟 裕司令,又不由得无比兴奋。早饭后,我跨上战马,带着一名作战参谋和一个警卫 员,风驰电掣地奔向华野前线指挥所。刚跨进门,粟司令高兴地迎了上来:“你们 辛苦了!弄水喝,休息休息。”

我一面喝水休息,一面注视着在屋里漫步的粟司令。他身穿灰布军装,腿上打 着绑腿,腰上束着皮带,显示出军人特有的干练利索气质。他矮矮的个子,清瘦的 面容,浓黑眉毛下面,一对略微下陷的眼睛,更显得炯炯有神,给人一种沉着冷静、质朴谦和、平易近人的感觉。粟司令拉开遮在后墙上的白色帷幕,一幅巨大的苏北、 鲁南形势图显露出来。

粟司令说:“现在把野战军交给你们的任务讲一讲。”我跨前两步,站到了地图 跟前。

“依据敌军当前的部署,蒋介石很快就要向我们发起一个新的进攻。进攻方向 可能有两个:一是集结于宿迁及洋河、埠子集地区的敌六十九师四旅、保一纵等 5 个旅,自宿迁东犯我陇海线上的新海地区,以切断我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的联系;

二是盘踞于高(邮) 宝(应)、兴化地区的敌二十五军,来安、渔沟、王营、码头 一线的桂系七军和猬集于两淮及其以东的七十四师、二十八师,

自两淮进窥涟水,或沿通榆公路北犯盐阜,借以分割我整个华中。”粟司令讲 到这里,两道浓眉紧锁起来,眼睛里射出逼人的光芒,用湖南乡音深沉地说:“敌 人是一个大胆的行动。形势对我们来说是严峻的。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阴谋,华中 分局研究决定,把华中主力集中在六塘河以北、沭阳以西和淮安、马厂、钦工一线 的机动位置上。”

粟司令简明扼要分析形势之后,把话题转到第十五团的任务上来,说:“最近 得到消息,七十四师可能要进攻涟水。为了争取主动,决定把原来防守涟水城的皮 (定钧)旅调出来,作为机动部队,派你们这个团来接替涟水的防务。”

提到七十四师,我团指战员没有一个不咬牙切齿的。它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 先锋。近三四个月来,真是“冤家路窄”:在六合,我们和七十四师打;到天长、 马坝,又和七十四师打;淮阴保卫战,我们的对手还是七十四师。这次防守涟水县 城,一对“冤家”又要碰头了。我不由得脱口而出:“七十四师!”

“对,七十四师一定会来!”粟司令说:“七十四师侵占两淮,损失惨重,被我 击毙团长 2 名,营长 6 名,主力五十八旅已不能再战,本拟调回南京休整,但蒋介 石突然打来一个电报,对该师侵占两淮‘备极嘉奖’,弄得张灵甫昏头昏脑,争着 留在苏北参战,要结束苏北战事再回南京。”粟司令下达命令:“你这个团,要不惜 一切代价,在涟水城防守 7 天 7 夜!”

“当然,1 个团想挡住七十四师,守住涟水城 7 天 7 夜,是困难的。你们先守 起来。你们旅有 3 个团控制在茭菱附近,还有其他友邻部队也可以随时来增援你们。 把过多的兵力陷在阵地上,削弱机动兵力,对大规模歼灭敌人是不利的。”粟司令 把我引到摆在桌上的涟水地图前,对第七十四师可能选择的主攻方向, 以及我们如何设防,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和指示。听了这些分析和指示,我的 头脑中立刻构成了一幅如何摆兵布阵、坚守 7 天 7 夜的作战蓝图。

最后,粟司令关切地问道:“这次任务很重要,很艰苦,还有什么困难?” 我说:“粟司令,我提点要求怎么样?” “可以!” 我们有三条要求:一是伤病员能及时运下来;二是弹药再能补充一些…… 说到这里,粟司令接过话来说:“你们在如皋的加力战斗中缴获不少嘛!”我不得不佩服粟司令对下情了解的精细。的确,我们在加力战斗中有大批缴获。我点点 头表示是的。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三条要求:战斗减员望能及时补齐。

粟司令高兴地说:“好嘛!能解决的尽快解决。” 时间已经是中午了。粟司令见我叫警卫员备马,热情地挽留我们一起吃午饭。 接受粟司令给予的任务以后,李士怀立即率领部队开往涟水城内,投人了紧张

的战前准备。 与此同时,苏北地区党政军民也紧急动员起来,为保证涟水保卫战的胜利,抓

紧进行后勤准备工作。淮海区、盐阜区各县都成立了后勤司令部,由县长任后勤司 令,县委书记任政委,建立了具有严密组织、科学分工和统一指挥的战地后勤机构。 组织了民兵参战团,组建了粮草供应站和伤员转运站,筹措了大批粮草物资。在涟 水县(含涟东县),两万多青壮年参加担架和运输队;妇女连夜磨面,做军鞋;儿童 团在各个要道路口站岗放哨,盘查可疑行人;1 万多名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 育,慰问伤病员和军烈属。民兵参战团加紧修路、造桥,协助部队赶修作战工事。 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在废黄河、盐河、六塘河上修建了几座简易大桥,保证部队运 动和支前物资的转运。涟东民兵参战团一昼夜在涟水城南废黄河大堤上协助部队挖 战壕 500 多丈。在涟水境内,建成了两个可供给万人需要的油盐供应站。在部队行 军路上,每 3 里设一茶水供应站。涟水城镇工商界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尽可能满足 部队需要。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前线,要人有人,要物有物。

果如粟裕所料,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二十八师一九二旅共4 个旅 3 万余人, 在张灵甫指挥下,兵分 3 路,向涟水城扑来。

陈毅和粟裕、谭震林当机立断,改变集结整训计划,集中 23 个团的兵力,迎 击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二十八师一九二旅于涟水城下。陈毅、粟裕、谭震林、 张鼎丞、邓子恢于 10 月 21 日将上述作战部署报告中共中央。当天晚上,粟裕就率 领华野司令部部分人员开赴涟水前线。

粟裕分析当面敌军情况,对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桂系整编第二十八师采 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

整编第七十四师,是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一,美械装备,训练有素, 战斗力较强,号称蒋介石的“御林军”、“王牌军”。在战争初期,它从南京开赴内 战前线,首占六合,天长,再占淮阴、淮安,骄横跋扈,气焰嚣张。对于这个内战 急先锋,粟裕决定集中华野主力第一师、第六师和第十纵队,予以歼灭性打击。

整编第二十八师,战斗力较强,战术比较灵活,被称为“猴子军”。在淮南、 淮北的战斗中,表现特别顽强,尤其担心在战斗中大量减员,我军要俘虏他一人往 往要付出伤亡四五人的代价。针对这一特点,粟裕指令部队,在与整编第二十八师 第一九二旅交战中,要尽量杀伤敌人,迫使它知难而退,对内战采取消极态度。

张灵甫志在必得,指挥 3 万余军队,在飞机掩护下向涟水城发起猛烈进攻,企 图速战速决,占领涟水。他兵分 3 路,而把攻击的重点摆在涟水城南的废黄河河套 地区。废黄河,又称淤黄河。南宋光宗五年(公元 1194 年),黄河在铜瓦厢(今河南兰 考境内)决口南下,夺淮人海,流经涟水。清咸丰五年(公元 1855 年),黄河再次在 铜瓦厢决口,河道北徙,改经山东入海。涟水一带黄河故道泥沙淤积,河床高过两 岸平地。废黄河河堤横亘涟水城南,高过城墙,成为涟水城天然屏障。

张灵甫把他的五十一旅摆在正面,向废黄河河堤冲击,以为只要渡过河堤,涟 水城就唾手可得。然而他没有料到,粟裕早就把一支奇兵埋伏在这里,第五旅第十 五团在河堤上构筑了防御工事,沿废黄河北岸大小 3 道河堤设防,阵地前沿及河床 底部设置鹿砦,全线以交通沟相连。指战员们斗志昂扬,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国民党军的进攻,遇到了华野部队的顽强抗击,每发动一次攻击,就留下一堆 尸体。激战至 10 月 28 日,粟裕下令全线反击,敌军有的被歼,有的投降,有的溃 退。张灵甫组织“督战队”,以几十挺机枪阻击溃退蒋军。整编第二十八师一九二 旅大部被歼,旅长曾振负伤,率残部溃退,被张灵甫的“督战队”杀伤数百人,还 有不少人在渡河时落水身亡。曾振丢开整编第七十四师,率残部逃往淮安。随后, 张灵甫也急忙收拾人马,逃回淮阴。

涟水保卫战,从 10 月 19 日开始,到 11 月 1 日结束,历时 14 天,歼敌 9000 多人,其中整编第七十四师 6000 多人,整编第二十八师一九二旅 3000 多人,缴获 各种炮 15 门,各种枪 7000 多支、炮弹和枪弹 40 多万发,击落敌机 1 架。张灵甫 再次尝到了粟裕铁拳的滋味,打破了七十四师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一仗,华野部队也付出了伤亡 6000 多人的代价。特别是第十纵队司令员谢 祥军光荣牺牲,是一个重大损失。粟裕为此深感痛惜。他后来说,涟水保卫战基本 上是一个消耗战。但是,这一仗打得气焰嚣张的七十四师伤了元气,使我军取得了 打大仗、打恶仗、打硬仗的经验,保住了涟水城,对华中区领导机关转移山东起到 了掩护作用,在稳定华中战局上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为后来宿北战役的胜利 创造了条件。如果不打这一仗和东台防御战、峄东反击战、台枣反击战以及后来的 盐南反击战,放敌人长驱直人,集中兵力打宿北战役的决心就不那么好下了。

经过这一战役,粟裕对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二十八师区别对待的策略也收 到了预期的效果。张灵甫发电报给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第七军军长方先觉,头 脑显得稍为清醒了一些。他说:“匪军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数月来,匪 军向东则东,往西则西。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 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吾公以为如何?”不过,他还是过于乐观了。实际上,并未 等到“年余”,仅仅过了半年,他和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就全军覆没了。而“猴子 军”整编第二十八师则惊叹:“中共军避实击虚,迅雷不及掩耳,使你措手不及。” 有了这一仗的教训,整编第二十八师以后打仗就不再那么积极了。

四、一手抓打仗,一手抓建军。总结战争初期的实践经验。

涟水战役前后,粟裕一手抓打仗,一手抓建军,组织部队利用战斗间隙抓紧整训。这次整训,从 9 月下旬延续到 11 月上旬,其间因涟水战役而一度中断。整训 的主要内容,是组织部队,特别是干部学习中共中央的《三个月总结》和中央军委 《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总结战争初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统 一战略战术思想,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他自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同时组织 部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9 月 25 日,粟裕利用撤出两淮以后的短暂休整时间,在华中野战军干部大会 上作苏中战役总结报告。这个报告,在 8 月 31 日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理论 化,对战争初期的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总结。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阐述了 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强调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根据这个基本指导思想,“我们执行了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则恰恰相 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实行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术上的速决战。“我们要迅 速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必须迅速消灭敌人一路或两路,迅速解决战斗。 尤其是在敌人占优势的战役中,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法”,

“在战斗中采取三个至 五个打敌人一个的办法”。只要把这个报告与中央军委《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 灭敌人的指示》和中共中央的《三个月总结》加以比较对照,就可以看出,粟裕在 战略战术指导思想上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是如何的一致,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 丰富和发展作出了何等重要的贡献。

10 月中旬,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在苏北地区会师,粟裕及华中军区其他 领导同志与陈毅会合于涟水与沭阳交界的陈师庵地区。10 月 20 日,陈毅报告中央 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山野、华野两机关靠拢,相距五里,我与粟、谭即日会 合,住华野开始工作”。但是,第二天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二十八师就 向涟水进攻,因而决定改变集结整训的计划,发起涟水保卫战,粟裕到前线指挥作 战。10 月 27 日,涟水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陈毅和张鼎丞、邓子恢决定:粟裕、

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在涟水城西附近整训,陈毅率山东野战军司令部和第八师返回 鲁南。

在返回鲁南以前,陈毅在华中军区军直干部大会上作报告,讲了三个问题:

(一)

三个月自卫战争中经验的总结;(二)粉碎蒋美的政治攻势与和平攻势;(三)我们今 后的工作。当时负责会务工作的华野政治部秘书处长谭肇之回忆,陈毅到场就向到 会干部拱手致意说:“你们打得好啊!佩服!佩服!”陈毅的讲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的是:战略要地也可以放弃,最后还可以收回。他从淮阴失守讲起,说:两淮能不 能守?是不是“马德里”?失守不可避免,造成的困难是有的,但对整个局势没有大 的影响。临沂能不能守?也可以守一下,最后还是不能守。张家口,敌人是要进攻 的,能不能打?也可以打一下,最后是要放弃的。延安能不能守?我看也要放弃的。 这些统统都不要紧,最后全中国都是我们的。陈毅作完报告,当天晚上就率领山东 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八师返回鲁南。

涟水战役以后,粟裕抓紧战役间隙,继续组织部队休整。从 11 月中旬到 12 月 初,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先后在涟水附近召开华中军区党代表大会和营以上干部大会。粟裕在会上作军事工作报告,着重讲组织大兵团作战问题。他还和华中野战军 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一起,组织指导部队总结了“立功运动”、“溶化俘虏”、“评定伤 亡”等政治工作经验。

立功运动,原称“功劳运动”,是在苏中战役中首先在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二 团开展起来的。1946 年 11 月,延安新华社广播推广了这个团的经验,称它为“人 民自卫战争中的一个创举”。1947 年 2 月 4 日,《解放日报》发表《再论立功运动》 的社论,指出:“自从去年苏鲁皖部队首创立功运动以后,全解放区部队机关已经 普遍推行。这一运动,显然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争取胜利的有效工具和很大的推动 力量。”

溶化俘虏,是在忆苦教育的基础上,首先在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三团开展起来 的。在苏中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大多数是饱受剥削压迫的工农家庭子弟。 经过忆苦教育,提高了阶级觉悟,立即掉转枪口参加战斗。他们受过正规的军事训 练,战术、技术比较好。参加革命队伍后,不少人迅速成长为战斗英雄、基层干部, 不仅解决了我军的兵员补充问题,还有利于我军战术、技术的提高。有些人说:蒋 介石不仅是一个“运输队长”,还是一个“训练部长”。那时部队中随处可以听到这 样一首歌:“天下穷人是一家,蒋介石叫我们互相来残杀。如今来到解放军,不分 什么你我他,团结在共产党领导下,地主军阀都打垮。”

评定伤亡,也叫“民主战评会”,是在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九团首先开展起来 的。涟水战役以后,九团用这种方法总结伤亡较多的经验教训,不仅增强了指战员 之间的团结,而且促进了学习战术、技术的积极性。评定伤亡与立功运动互为补充, 既提倡英勇作战,又讲究战术技术,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措施。粟裕对这一经 验非常重视,认为它找到了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的结合点。

这三项具有独创性的经验,当时被称为“政治工作的三把钥匙”。在粟裕和钟 期光等人的热情支持、积极推广下,迅速在华中野战军各部队中广泛开展起来,成 为华中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的重要保证。

五、宿北战役。华东战局第一个转折的标志。 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最感紧张的第一次。

第一次涟水战役以后,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短暂的整训,又在粟裕的组织 指挥下,从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8 日发起了盐南反击战,歼灭由东台北犯之敌 5000 多人。12 月 9 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盐城前线之捷》的时评,指出“这 是五个月来粟裕将军所部的第十一次大胜仗。这十一次大胜仗歼灭蒋军足足有九万 人。苏皖军民光荣的自卫战绩,最生动地证明了蒋军的必败”。

与此同时,栗裕密切注意华东以至全国战局的发展,筹谋未来的作战行动。 这时全国战局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经过 7 月到 10 月 4 个月的作战,国民党

军队被歼灭 32 个旅,占其总兵力的六分之一。虽然侵占了解放区 153 座中小城市,却不得不分兵把守,反而成了它的“包袱”,能够机动作战的兵力日益减少,因而 战线太长与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反,人民解放军却由战争开始时的 127 万 人增长到 137 万人,野战兵团在战争中不断充实和加强,机动兵力大大增加。战局 的变化,正如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论战局》所指出的那样,今后几个月,对于 战争双方都是“最紧张的一段”。

处于这个“最紧张的一段”,战争双方都在谋划新的对策,竭力争取战局朝着 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延安制定了新方针。11 月 21 日,周恩来率领中共和谈代表团由南京返回延安 的第三天,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在延安枣园举行会议,分析当前的形势,确定 以后的方针。他们认为,蒋介石召开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和平谈判的大门已被关 闭,“边谈边打”的局面已经改变。毛泽东说: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方针是一无自由, 二要消灭,他是不允许共产党在保持一块地方的条件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因此,

“我

们的方针是战争的方针,这是确定了的”。毛泽东指出,过去几个月内消灭了国民 党 38 个旅,使有些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停止了进攻,证明打歼灭战是可能的,也 是能够改变战局的。他说: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消灭国民党七八十个旅,就可以 消耗掉美国七八年中援助蒋介石的所有积蓄,使国共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达到 平衡后就容易超过,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 后就可以再向长江以南”,大约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达到这一目标。(《毛泽东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第 781—782 页。)毛泽东强调,今后数月 的关键仍然是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步扩大歼灭战的规模,从根本上扭转战 场形势,夺取战争主动权。

南京发动了新攻势。蒋介石坚持武力统一中国的反动政策,悍然召开一手包办 的“国民代表大会”,又从后方抽调 5 个军约 16 个旅到内战前线,维持其对解放区 的全面进攻。其进攻的重点仍然摆在华东战场,投入了 25 个整编师(军)68 个旅(师) 的兵力。投入兵力之多,居全国务战场之冠。

因此,全国各个战场比较,在华东战场上,双方投人的兵力最多,仗打得最激 烈,战役的规模也最大。

1946 年 11 月底到 12 月初,蒋介石为配合其伪国大的召开,制定了一个迅速 结束苏北战事的计划。在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下,集中 12 个整编师(军)28 个旅(师)的兵力,从东台、淮阴、宿迁、枣庄和峄县 4 路进攻,企图切断山东与华 中的联系,聚歼华中野战军主力,或者逼迫华中野战军退到陇海路以北。

这时,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主力位于苏北盐城、涟水一带,陈毅指挥的山东 野战军主力位于鲁南地区。

在北起鲁南峄县南至苏中东台的 1000 余里的战线上,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 之中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十一师在内的几十万蒋军三面压来,对华野和山野 形成了半包围态势。国民党军队在兵力和态势上占据优势,华野和山野处于相对劣 势和被动地位。为了寻求正确的战略战役决策,迅速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在中共中 央军委的指导下,粟裕与陈毅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探索。

12 月 6 日,陈毅先后提出 4 个作战方案,上报中共中央并告华中军区。他认 为,4 个作战方案,各有利弊,“以集中力量确保沭阳,歼击十一师之一路为最好”。 7 日又电示华中野战军:集中兵力首先歼击由两淮进犯涟水之敌,尔后集中山野、 华野全力夹击进犯沭阳之敌。

粟裕接到陈毅的方案时,正在盐城以南指挥作战。他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在 4 路敌军中以由宿迁东犯沭阳、新安镇的一路对我威胁最大。只有集中主力歼灭这一 路敌人,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但是,当时华野主力正在盐南作战,阻击东犯沭、新 敌军的兵力比较薄弱。如让宿迁之敌东进,势将形成三面应敌的不利局面。因此, 他在 12 月 8 日与谭震林联名发电报给陈毅,建议山野主力迅速南下,至少进至陇 海路边,以便能在两日内赶到宿迁、沭阳地区参战。陈毅 12 月 9 日复电,同意粟、 谭 8 日电部署,决定率领山野主力连夜转移到山东与江苏交界处的码头、沂河北岸 机动位置,两夜即可到达宿沭路作战,同时兼顾打击鲁南之敌。

这样,集中山野、华野主力先打宿沭一路蒋军的决心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正确的战略意图,必须通过战役的胜利来实现。 中共中央军委认为,歼灭进攻沭阳之敌极为重要,而且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

胜,对这次作战的组织指挥极为关注。12 月 9 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陈毅并告张 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应待盐城作战结束,粟率一师北返,并待敌情完 全明了后再考虑部署。届时请粟提出计划电告”。

12 月 9 日,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报告盐南战役歼敌 5000 多人。 12 月 11 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庆祝盐城大胜,望对指战员传令嘉奖”。同时指 示:“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把战役指挥的重担加在了粟裕肩 上。

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电示,立即由前线出发,昼夜兼程,赶到位于涟水、沭阳交 界处的华中军区驻地张集,同从鲁南南下的陈毅会合,共同策划和指挥宿北战役。

粟裕多次谈起,他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 和淮海。宿北战役是第一次。他说:我协助陈毅同志指挥宿北战役,深感责任重大, 心情紧张。这一仗是山野和华野会合后第一次协同作战,也是华东战场上化被动为 主动的关键一仗。直接参战的部队大部分属于山东野战军,指挥机关也是山东野战 军司令部,我对指挥机关和参战部队不熟悉,感到心中无底。中央军委早有要求, “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如何完成中央军委交给的战役指挥任务,又处理好 上下左右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但是,考虑到战争全局的 利益,考虑到中央军委的重托,决心打消一切顾虑,把这一仗打好。

粟裕和陈毅等领导人一起,密切注视敌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部署。他们 分析敌我态势,判断在 4 路敌军中,东台、两淮、峄枣 3 路敌军曾遭到我军打击,顾虑较多,进展不会太快,而由宿迁东进之敌,以为我山野、华野主力尚在鲁南和 苏北地区,可能乘虚冒进。这一路中的整编第十一师,装备精良,兵多将骄,刚从 中原战场调来,对淮北地形、民情不熟悉。整编第六十九师由 3 个不同建制的旅合 编而成,内部矛盾较多,战斗力较弱。师长戴之奇是三青团中央委员,政治上极端 反动,不久前刚被蒋介石提升为中将师长。此人军事指挥无能,政治冒险精神十足, 必图邀功冒进。于是,决定出其不意,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先打弱敌,以 24 个 团的兵力,首先围歼立足未稳之整编第六十九师于宿迁、沭阳,新安镇三角地区, 分割、阻击并视情歼灭整编第十一师;同时以 28 个团的兵力分别监视和阻击其他 3 路敌军。

12 月 14 日,陈毅、粟裕将这个作战部署上报中共中央军委。第二天就收到中 共中央军委复示:“决心与部署甚好。战况望随时电告”。

果如粟裕等人所料,敌人按照预定的计划,由宿迁向沭阳、新安镇攻击前进, 整编第六十九师和整编第十一师主力呈扇形展开,出现了我军予以穿插分割,各个 歼灭的大好战机。陈,粟当机立断,调整部署,指挥部队隐蔽接敌,向整编第六十 九师发起突然攻击。

在这次战役中,第一次使用“华东野战军”名义:12 月 13 日发出的预备命令, 署名“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 榘”。指挥机构称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所。几位领导人的分工是:陈、粟一起指挥 全战役,谭震林指挥阻击进犯涟水和盐城之敌,陈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直接指挥 第一纵队、第八师作战。

战役发起以前,陈毅和粟裕率领前线指挥所到达宿迁东北的阴平、叶庄;战役 进行中,又前进到靠近主战场的司吾山五华顶。在整个战役进程中,陈、粟密切合 作,紧紧把握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及时地对部队发出具体指令。据华东野战军前 线指挥所《宿北战役阵中日记》记载,从 12 月 14 日到 l9 日,陈、粟发出的指令 有 34 次,其中标明“陈示”或“陈令”的 8 次,标明“粟示”或“粟令”的 14 次, 只标明“示”或“令”的 12 次。除此以外,还有陈毅、粟裕写给陈士榘,唐亮的 指示信 1 件。

当时的淮海区第三中心县委和第三支队负责人章维仁,曾经奉命来到前线指挥 所,亲眼看到陈、粟紧张而和谐指挥的生动景象。

前线指挥所设在阴平西面叶庄的一个独立家屋,三间坐北朝南的草房,前面是 土墙围绕的小院子。

12 月 15 日清晨,章维仁走进草房,只见墙上挂满了地图,粟裕副司令员站在 一条板凳上,一手按着地图,一手拿着话筒,正在与前线指挥员通话。他有时对站 在左边的陈毅司令员讲几句话,陈毅点点头,又继续与前线通话。大约过了半小时, 才与前线通话完毕。

陈毅司令员转过身来,对章维仁说:“这次我们布了一个口袋阵,六十九师已 经被我军完全包围。”他哈哈大笑,用右手指指军服上的口袋说:“这一仗是瓮中捉鳖,我们完全有把握在一周之内消灭它!” 战役于 15 日黄昏发起。华东野战军出其不意的攻击,打了蒋军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纵队经过一小时战斗,歼灭整编第十一师工兵营和骑兵营大部,攻占了距离整 编第十一师师部仅 300 公尺的曹家集,接着又切断了整编第十一师与整编第六十九 师的联系。第八师经过彻夜激战,先后 4 次向据守峰山之敌发动猛烈冲击,在 16 日拂晓占领峰山,并且打退了敌人的多次猛烈反扑,控制了关系战役全局的制高点。 第七师、第五旅和第九纵队则控制了嶂山以北以东阵地,进一步切断了整编第六十 九师师部与所属四十一旅的联系。整编第六十九师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不断向整编 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呼救。在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奇伟与前线指挥官胡琏、戴之奇 之间,展开了一场惊慌失措、相互指责的呼叫。戴之奇哀求:“拉兄弟一把!”吴奇 伟命令胡琏:“请你强渡六塘河,向戴先生靠拢!”胡琏则哀叹:“戴先生不堪设想 了!”

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粟裕命令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九纵队和第五旅, 以迅速勇猛的动作,向被包围在人和圩等地的整编第六十九师展开进攻。17 日下 午 2 时,陈、粟命令:第九纵队归第二纵队指挥,并于今日集中全力解决人和圩之 敌。第二纵队和第九纵队当即调整部署,运动接敌,但是到 18 日零时仍未展开攻 击。粟裕下令:务限于 18 日拂晓前坚决攻下人和圩!各部队奉命发起攻击,由于准 备不足,未获成功。当即总结教训,经过充分准备,于 18 日黄昏发起总攻。经过 3 个多小时激战,全歼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部及其二六七团,接着又歼灭其四十一旅 大部。至此,蒋军整编第六十九师全军覆没,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中将副师长饶 守伟、少将参谋长张东彝被俘,宿北战役胜利结束。

在宿北战役进程中,华东野战军在鲁南、涟水和盐城方向的部队积极打击敌人, 对宿北战役起了有力的钳制和策应作用。其中涟水阻击战,虽然由于指挥上的一时 失误,被敌军攻占涟水,我军伤亡 4000 多人,打了一个消耗仗,但是毙伤整编第 七十四师 4000 多人,并把它阻止在六塘河以南,保障了宿北战役的胜利进行。

宿北战役歼敌 2.1 万余人,是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也 是华东战场上歼灭战规模越来越大的良好开端,是华东战局第一个转折的标志。

中共中央军委于 12 月 18 日发出贺电,“庆祝宿沭前线大胜利”,指出“此战胜 利,整个苏鲁战局好转”;“涟水暂失,不足为患”。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为此发表题为《蒋介石孤注一掷的失败》的社论,指出:“这是苏皖解放区超过以 前十一次大捷的空前的大胜利,也是今年七月以来整个爱国自卫战争中空前的大胜 利”。“宿北大捷对于今后的战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六、鲁南大捷。胜利实现华东战局的第一个转折。 独创性的战争转折理论。

宿北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粟裕和陈毅等一起开始酝酿组织下一次战役。粟裕认为,宿北战役虽然给一路敌军以歼灭性打击,迟滞了其余 3 路敌军的进攻,但还 只是把敌人的半包围圈打开了一个缺口,敌人并没有改变他的进攻企图。从总的战 略态势来看,我军尚未完全摆脱被动局面,只是开始扭转战局。要从根本上改变战 略态势,还必须组织新的战役,以新的胜利实现我军的战略意图。问题在于如何选 择有利的作战方向和打击目标。

这也是中共中央军委正在考虑的问题。 从 1946 年 12 月 18 日至 25 日的 7 天时间里,他们密切注视着形势的发展,设

想过多种作战方案。 还在 9 月、10 月间,陈毅就曾经和华中分局的同志多次酝酿过,集中主力,

西渡运河,恢复淮北,逼近津浦路及徐州,以调动敌人,寻机歼敌于运动中。12 月 18 日辰时(7—9 时),陈、粟把这一设想进一步具体化,上报中央军委。同一天 12 时,中央军委尚未接到陈、粟建议电以前,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 裕并告张鼎丞、邓子恢、张云逸、黎玉的电报,指出:“第二步作战,似以集中主 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获得巩固,然后无顾虑 地向南发展,逐步收复苏北、苏中一切失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 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正当粟裕和陈 毅等人认真研究领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时,又接到中共中央复电,同意他们提出的 “迅速西进迫近津浦徐州”的方案,说“如你们觉得这样有利,可以这样做”。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12 月 19 日中午得到情报:薛岳令整编第七十四师及桂系 第七军之第一七一师由涟水向北进攻,限 23 日攻占沭阳。陈、粟立即召开紧急会 议,商讨行动方针。认为国民党军如果按照薛岳的命令北进,势必孤军冒进,有利 于我就近转移兵力将其歼灭在运动中。陈、粟决定,除以一部兵力北上攻歼邳县地 区之敌外,主力先南下歼灭运动中的整编第七十四师。12 月 19 日和 20 日,中共 中央军委连发两电,同意陈毅、粟裕的主张,指出:“七十四师向沭阳前进,先打 该师,甚为必要。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第 1 版,。)可是,直到 23 日,整编第七十四师仍在原地未动,并与第七 军、整编第二十八师互相衔接,企图等待欧震兵团到齐后再继续北犯。敌人队形密 集,不易分割。

敌变我变。陈、粟果断放弃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的计划,决定按中央军委的意 图,主力回师鲁南,并于 24 日将这个方案报告中央军委。当天,中央军委就复电 指示,如放弃打整编第七十四师的计划,似宜集中 25 个团左右的兵力,在鲁南地 区歼灭蒋军整编第二十六师,迫退冯治安部。25 日又电示陈、粟:“鲁南战役关系 全局。此战胜利即使苏北各城全失亦有办法恢复。你们必须集中第一、第六、第八、 第四、第九、第十各师及一纵,警旅等部,并有必要之部署准备时间,以期打一比 宿北更大的歼灭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这个过程表明,中共中央军委和战区指挥之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 相尊重,互相启发,终于求得最优作战方案。

粟裕说:经过这样一个反复酝酿的过程,加深了我们对于在鲁南作战重要性的 认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一再指示,要在鲁南作战,使鲁南获得巩固,实际上是指 出了在今后一定时期山东将是华东的主要战场。如果继宿北战役之后再在鲁南打一 个大歼灭战,不仅能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使华东、华中两路野战军完全会合,而且 能为今后在山东作战创造良好的战场条件。鲁南巩固了,以后南下、北上或西进, 都会取得行动的自由。如果分兵进入淮北,远离后方,不仅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 行动,而且不一定能调动进攻鲁南和苏北之敌回援。

确定了作战方案以后,如何选择打击目标,就成为定下战役决心的重要问题。 向鲁南解放区进犯的一路国民党军,这时仍停留于临沂西南地区。其中马励武

指挥的整编第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部美械装备,是这 一路的主力,位于峄县以东的马家庄、太子堂地区;周毓英指挥的整编第五十一师, 原是东北军部队,位于枣庄地区;冯治安指挥的整编第三十三军(后改称第三绥靖 区),原为西北军部队,位于台儿庄、四户镇地区。后两支部队装备较差,与蒋介 石的嫡系部队有矛盾,有浓厚的保存实力思想。

针对上述敌情,陈、粟等原来准备先打弱敌,首先歼灭冯治安部的整编第五十 九师;后来改为先打强敌,首先歼灭马励武的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

为什么作出这种改变?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 也更加切合当时鲁南战场的实际。整编第二十六师是鲁南一路蒋军主力,消灭了它, 华东战局即可好转;若先打整编第五十九师,即使全胜,恐也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鲁南问题。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虽是强敌,但它孤军突出,态势对它 不利,又与冯治安部有矛盾,冯部不会积极增援,存在着强中有弱的因素。先打强 敌,我军虽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条件更多,特别是战役一开始就可以集中 27 个主 力团打蒋军 6 个团,兵力 4 倍半于敌,占有绝对优势。粟裕说:“选弱敌打,这是 我军常用的一条原则。但有时为了迅速改变态势,扭转战局,我们也在有把握或既 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先打强敌。”(《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 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战争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反常用兵并非违反战争的客观规律,恰恰是适应战 争的特殊规律。出奇制胜,常常被视为险着,也确实具有风险性。要做到似险而非 险,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对敌我双方情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历代军事名家都 是反常行险的行家。“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粟裕就是这种善于反常用兵、出奇制胜的行家里手。

作战部署确定以后,除谭震林留在苏北指挥坚持华中的部队以外,陈毅、张鼎 丞、邓子恢于 24 日、粟裕于 25 日先后向鲁南转进,29 日又在陇海路以北的桃林 会合在一起。经中共中央批准,华东局与华中分局、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山东野 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机关合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1947 年 1 月 2 日,鲁南战役发起以前几小时,毛泽东仍在关注战役的准备和 指挥,他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电报询问:“打马励武是否准备完毕?粟及一师是否已 至鲁南与你们在一起?”指示:“你们应以宿东战役(即宿北战役)为例,力争打大歼 灭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陈毅、粟裕于 1 月 3 日联名复电,报告他们已经会 合在一起,第一师已经参战,对马励武的作战已于 1 月 2 日晚上开始。

陈、粟强调,对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的作战,要突然发起进攻,迅 速包围分割,各个歼灭敌人。参战部队夜行晓宿,隐蔽开进,到达指定地域集结待 命,在紧张的战前准备中度过 1947 年元旦。

陶勇率领第一师部队昼夜兼程北进,越过陇海路时,被国民党空军侦察发现。 陶勇请示粟裕,是否还要昼夜兼程。粟裕说:“为什么不能将计就计迷惑敌人呢?”

命令他们以营连为单位继续白天行军。这一反常行动,果然造成了敌人的错觉。他 们认为,我军一贯夜间活动,现在竟在白天行军,断定我军“败退山东,不堪再战”。

马励武的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对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意图毫无察觉, 仍按预定计划由峄县向东进攻,一路进展颇感顺利,几天内就攻占了向城、卞庄等 许多城镇,到达临沂县境。马励武以为临沂城指日可得,下令部队停止在马家庄一 线,搜罗鸡猪牛羊,运来兰陵美酒,大吃大喝,庆祝新年。喝得醉醺醺的马励武口 出狂言:“再过 3 天,我可以打赌,国军一定能进临沂城。进不去,砍我姓马的脑 袋!”然后,就离开部队,回峄县城里过新年去了。

正当马励武在峄县城内怡然自得地观看京剧《风波亭》时候,风波果然来了。 华东野战军比预定计划提前两小时发起对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的攻击, 把敌人打了个晕头转向,很快就失去了统一指挥。经一夜激战,歼灭整编第二十六 师师部及两个旅大部,把整编第二十六师残部和第一快速纵队包围在一个狭小地区 里。

1 月 4 日,华东野战军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突然寒风劲吹,雨雪齐降,顿时 坑里积水,道路泥泞。参谋请示粟裕:“计划有无改变?”粟裕说:“不变!这是天老 爷帮我们的忙。雨雪交加,道路难行,把敌人的重装备陷在那里,他就更难逃脱了。”

整编第二十六师残部和第一快速纵队眼看增援无望,企图向峄县方向夺路逃 窜,恰巧进入下湖、漏汁湖一线水洼地带,汽车、坦克、大炮等重型装备在泥泞中 艰难地爬行。华东野战军部队冒着寒风雨雪奋勇攻击,只用几小时就把号称“国军 精华”的快速纵队打成了瞎子、聋子,瘫子。到 4 日下午 3 时,除 7 辆坦克漏网逃 到峄县以外,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 3 万余人全部覆灭。

马励武在日记中哀叹:“此诚余带兵以来对外对内作战损失最惨痛之一役也!” 他认为,造成这一“空前覆败之局”的原因,是他们战略指导错误,而共军作战计 划完善。他写道:“孤军深入已属兵家之大忌,而况孤军久立不退亦不进,致为匪 所乘”;而“匪对我孤军深人一切明了后,乃下定一完善之作战计划,将我包围, 所以陷入重围,成为被动。”

战斗刚刚结束,粟裕就同华野司令部的几位同志赶到战场视察,只见坦克,大 炮和汽车漫坡遍野横七竖八地停在那里,各种枪支,弹药以及通信、工兵器材累积 成堆,美国造的生活用具,食品、药物、被服遍地皆是,一批批全身沾满泥污的俘 虏被押下战场。第一快速纵队的坦克兵说:“我们在印缅战场作战 3 年,一直是向 前冲,美国人对我们也很看得起,想不到今天会败得这样惨!”华东野战军指战员 忘记了连续几昼夜奋战的疲劳,在凛冽的寒风中打扫战场,用冻僵了的双手比划着 讲述打坦克、缴大炮、捉俘虏的经过和体会,双眼红肿、布满汗垢的脸庞上露出自 豪和胜利的笑容。粟裕目睹此情此景,心想:这些忠诚无畏的勇士们,是多么可敬 可爱啊!人民子弟兵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下所发挥出来的巨大物质力量,是敌 人永远也无法估量的。

粟裕说,他在鲁南战役的指挥上,同宿北战役一样,最特出之处是慎重。因为 这次作战有几个特点:一是敌人阵势摆得很长,成犄角之势,易于相互策应,我军 处于几路敌人紧逼之中;二是作战对象生疏,除了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主力部队, 还有多兵种组成的快速纵队,过去未曾打过;三是两个野战军会合作战,与半数参 战部队初次接触,互不熟悉,不大摸底。这些都使他兢兢业业,格外慎重。现在初 战虽胜,仍不敢松懈,又进入紧张的思考。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二阶段作战方向的 选择上。

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预定方案是寻歼冯治安的整编第三十三军,相机收复台 儿庄、峄县。在第一阶段作战过程中,粟裕就反复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共 中央的扭转战局、巩固鲁南的战略意图。他认为,为了打开鲁南局面,为继续打大 歼灭战创造较好的战场条件,只打下峄县不行,还要攻克枣庄。枣庄是敌人在鲁南 的重要据点之一,位于我军出击方向翼侧,如果不打下来,敌人就会依托这个据点 从侧后攻击我军,对我很不利。枣庄有日伪时代就开始修筑的坚固防御工事,攻克 它可能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但对打开鲁南局面极为重要。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以后, 敌情发生变化,冯治安的整编第三十三军退缩到运河以南,寻歼整编第三十三军的 战机已失。粟裕当即向陈毅提出战役第二阶段同时攻取峄县、枣庄的建议。陈毅表 示同意。中共中央军委迅速批准了他们的作战方案。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战场情况和指挥部队作战,粟裕率领一个轻便指挥所, 于 1 月 9 日拂晓到达峄县、枣庄前线指挥作战。

攻打峄县的战斗进展顺利。1 月 9 日晚发起攻击,11 日凌晨就全歼守敌,生俘 敌中将师长马励武。攻城部队第八师中矿工出身的指战员较多,擅长爆破技术,在 攻城战斗中发挥了威力。峄县战斗一结束,粟裕就进城研究爆破技术,要第八师指 战员详细介绍了突破南门以及巷战中火力、爆破、突击结合运用的经验,并且立即 把他们的经验通报枣庄攻城部队第一师。

攻打枣庄的第一师,素以擅长野战、灵活机智、作风顽强著称,但是较少城市 攻坚经验。驻守枣庄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一师,在日伪遗留工事基础上,又构筑 了大批集团地堡,形成了核心阵地与外围阵地紧密连接的防御工事,自吹“固若金汤”。攻城部队虽然打得英勇顽强,但受不会爆破的限制,进展迟缓,仅攻占大部 分前沿据点,两次攻城失利。这时,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一师及整编第六十四师已全 部进至台儿庄、韩庄一线,整编第七十四师正向新安镇前进中。当务之急,就是力 争在敌援兵到达之前攻克枣庄。

1 月 14 日,粟裕下令停止攻击,研究对策。他与第一师副师长陶勇、第一纵 队司令员叶飞、第八师师长何以祥商量,增加攻击枣庄的兵力,第一纵队派两个团, 第八师派 1 个团,协助第一师攻打枣庄。同时,把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康林找来,一 起研究如何在攻城部队中学习和推广爆破技术。

粟裕招呼康林坐下,对他说:“康林同志,你们三团历来是能打硬仗的,可是 啃枣庄却啃不动了,怎么样,碰到麻烦了吧?我们师对坚固设防之敌的攻击还是第 一次,我把你找来,是想听听你下一步的打算。”

康林说:“师长(当时粟裕仍兼一师师长)命令停止进攻是正确的。我也正准备 向张(震东)旅长汇报,我们三团善于打野战,而眼下是攻坚,部队缺乏攻城的作战 经验,一下子很难适应。”

“说得对。”粟裕点点头,“但是办法你想过没有,工兵参谋同志?”在粟裕担任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总指挥的时候,康林在那里担任工兵参谋。

康林讲了他对攻城作战的想法和建议。康林认为,要攻破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 必须使用连续爆破的办法。建议组建一个五六十人的攻城先遣组,分成爆破、火力、 突击几个小组,进行专门训练。另外挖一条坑道,直通枣庄城墙脚下,这样爆破更 加安全可靠。

粟裕高兴地说:“好啊!毛主席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的想法真是不谋而 合啊!”转身征询陶勇等同志的意见:“你们以为如何?”陶勇等表示赞成。

粟裕问康林:

“你过去学过爆破,你觉得这次有把握吗?火线练兵需要多长时间? 敌人的城墙有 1 丈余宽,炸药包不能太小,这可不像炸个小炮楼子那么容易。”

“有 3 天时间就可以训练出爆破组。再准备好火力和突击力量,攻城问题可以 解决。为了增大爆破威力,一包炸药来它三四十斤。只要炸开一个缺口,部队就可 以进去了。”

“对!”粟裕眉毛一扬。“还应该再大一点儿,每包来它五六十斤,让敌人好好 地坐坐咱们的土飞机。我们不攻则已,攻则必破。就这样定了,你马上回去组织实 施。”

康林临走时,粟裕又嘱咐他:“你回去后,要发动群众,多调查研究。让广大 指战员都懂得爆破技术的重要性,学会用爆破来消灭敌人。”

3 天以后,粟裕又把康林叫来,了解组建和训练爆破组的情况。康林汇报说, 按照师长的指示,发动群众献计献策,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不到 3 天战土们就掌 握了爆破技术,还反复进行了抢占突破口的训练,指战员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 粟裕满意地笑了,点点头说:“很好!”

与此同时,第一纵队、第八师抽调的 3 个团也冒雪到达指定攻击位置。各部队准备就绪。为给原为东北军的整编第五十一师留最后一次机会,特地给师长周毓英 送去陈毅、粟裕署名的劝降信,但是未见积极反应。

粟裕的指挥所离前线很近,敌机不时飞来轰炸扫射,曾经两次射中粟裕住房。 有一次,敌军在飞机掩护下朝粟裕的指挥所扑来。粟裕轻轻拍掉敌机轰炸时落在身 上的尘土,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歼击来犯之敌。

在敌机频繁轰炸的情况下,为了不暴露目标,不能生火做饭,粟裕和指挥所的 同志一起,用井水泡又冷又硬的煎饼、窝窝头充饥。他对这种生活早已习以为常了。 负责生活管理的副官周俊才记述当时情景说:那时野战军首长的伙食标准是每餐一 荤一素两菜一汤。但货源少,条件差,有时没有荤菜,就清炒辣椒。粟司令生活简 朴,对自己要求很严。有时来了客人,才关照好好招待,也不过是增添一两个菜。 枣庄战斗胜利结束后,粟司令说:今天请你们吃一顿。我们做了白米饭,两个菜, 一个猪肉炒大葱,一个炒鸡蛋,大家美美地饱餐一顿。

1 月 19 日下午,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对枣庄守敌发起总攻。在炮兵火力支 援下,各部进行连续爆破,共打开 5 个突破口,突入市区,与敌展开逐屋逐堡争夺。 战斗到 20 日 13 时,守军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部及两个团被全部歼灭,中将师长周毓 英以下官兵 3700 多人被俘。慑于华东野战军威力,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前进,只 有临城一路援军与华野第一师第一旅稍有接触。

鲁南战役胜利结束。在从 1 月 2 日至 20 日的 18 天的时间内,经过两个阶段连 续作战,全部歼灭国民党军整编二十六师、整编五十一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共 5.3 万 余人,生俘两个中将师长,缴获坦克 24 辆、汽车 474 辆、各种炮 217 门以及其他 大量武器装备,创造了华东战场上一个战役歼敌数字的新纪录。1 月 14 日和 21 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先后起草两份电报,指示:“枣庄攻克,五十一师全歼,甚 好甚慰。望对有功将土予以嘉奖”。指出:“三十五天内你们歼灭第六十九、第二十 六、第五十一等三个整师,取得空前大捷”。

“鲁南胜利,局面打开,我已夺取主动, 敌已陷于被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18、632 页。)

1947 年 1 月 23 日是农历春节,华东战区双喜临门:一个是鲁南空前大捷,一 个是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自从 1946 年 9 月 23 日中共中央指示“山野、华野集中 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以来,经过 4 个月的曲折道路,两个野战军终于在胜 利声中正式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 林为副政治委员,下辖 11 个步兵纵队,还有一个新组建的特种兵纵队。

粟裕此时感到少有的轻松。他对机要秘书说:“走,小徐,散步去。” 他们踏着积雪,朝村外走去。大雪之后,田野白茫茫一片。除了村头几声犬吠,

大地静悄悄的,一改几天来枪炮轰鸣的紧张气氛。粟裕边走边哼学生时代就喜欢唱 的歌曲《葡萄仙子》。

云儿飘,星儿摇摇, 海早息了风潮。

爱喧闹的虫, 爱唱歌的鸟, 爱说话的人, 都一齐睡着了。 从宿北战役到鲁南战役,胜利实现了华东战区战局的第一个转折。宿北战役是

这一转折的标志,鲁南战役是宿北战役的继续。 粟裕说,在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经历过 3 个转折:第一转折是从两淮失守到

鲁南战役,是主战场由解放区前部转入纵深,两支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转为战役上 协同的转折;第二个转折,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是由内线歼敌到外线出 击的转折,也是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第三个转折,从豫东战役到淮海战 役,是由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的转折。在这 3 个转折中,我们有一个由不够自觉到 比较自觉的过程。第一个转折,不够自觉,但是取得了实践经验。有了这个经验, 第二个、第三个转折就比较自觉了。

后来,栗裕在总结战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战争转折理论。他 认为,战争进程中的转折,包括 3 个层次,即战略转折、战区转折和战役转折。他 所说的战区转折,就是在一个战略区范围内的全局性战略性转折。他说:“在战争 全局的转折和战役的转折这两个高低不同层次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层次,就是战区 的转折。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全国性的战争中,必须划定几个战区。拿华东战 区来说,人口、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华东我军兵力也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战 时兵力,在中央总的战略方针下,有相对独立自主的一个方面。在这个战区内,根 据敌我双方的变化,(战局的发展)又形成若干段落。在这一个段落与下一个段落之 间,形成了战区的转折。这时,战争的许多方面,如作战对象、作战地域、作战规 模、作战方法会发生变化,各方面的关系表现得错综复杂。作为一个战区的指挥员, 要注重各个段落之间的转折。这是在战区指挥上最不容易掌握的时节。”(《粟裕战 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25—426 页。)

这一战区转折理论,加上他的战略转折理论和战役转折理论,构成粟裕的战争 转折理论,是他对军事科学的独创性贡献。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