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十四章 沂蒙连战连捷


一、适应两军合编、战争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全军团结凝聚力, 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特别关注技术兵种建设。

1947 年 2 月的山东解放区,虽然残冬尚未退尽,时有大雪纷飞,但已显露勃 勃生机,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

对于刚刚正式组成的华东野战军来说,军事形势与自然气候一样,尽管仍然面临着敌人重兵进攻的严重挑战,但是全军上下满怀必胜信念,迎接新的胜利的春天。 还在鲁南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粟裕就与陈毅一起分析敌我战略态势和战争发

展趋势,判断徐州地区之敌不久就会发动新的攻势,决定利用战役之间的间隙,完 成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合编,召开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 组织部队进行为期两周的休整,为迎接战争的新发展做好各项准备。

粟裕对这次休整特别重视。他认为,面对敌人的重兵进攻,战役间隙通常是很 短暂的。作为战役指挥员,要十分重视、抓紧和利用休整时间,这是我军得以连续 胜利作战的保证。在一定意父上说,要像对待创造战机和捕捉战机那样,组织战役 间隙的休整。由于两支野战军刚刚合编,战争又有新的发展,在建军和作战两方面 都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使这次整训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合编中,组成了以陈毅为书记的中共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以陈毅为 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建立了统 一集中的指挥体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 指挥交粟裕负责。陈毅对粟裕说:我们一如既往,军事上主要由你考虑。按照毛主 席、党中央赋予的作战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敌人。至于先打谁,后打谁,什 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打,请你大胆负责地考虑和指挥。粟裕说:我还是像过去 一样,尽力当好你的助手。粟裕反复强调,全野战军都要尊重陈毅的领导和指挥。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重大问题都向陈毅请示报告。两军合编以后,人们仍然习惯 地称他为粟司令。粟裕总是立即纠正,说:“我现在是副司令员,怎么还叫粟司令?

只有一个司令员,没有两个司令员。应当叫我副司令员。”后来华野参谋处给华野 首长编了代号,陈毅是 501,粟裕是 502,谭震林是 503……粟裕对这个办法很欣 赏,连连称赞说:“很好,又顺口,又保密,又好写。以后就叫我 502 好了。”陈毅 对粟裕的工作大力支持,在战役决策和战役指挥上尊重粟裕的意见。在战役发起以 后,常常离开指挥室,说:“我离开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报告,延误 时间。”但是,当粟裕在指挥中遇到故障时,陈毅就站出来讲话,有时拿起电话就 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坚决执行。”

陈、粟互相尊重,密切协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部队树立了榜样,促进 了全军的团结协作,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在原来的山东部队和华中部队之间,互 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蔚然成风。“在陈、粟指挥下打胜仗”,成为广大指 战员的坚强信念,为刚刚合编后的华东野战军顺利实行集中统一的指挥提供了重要 的思想保证。

在这次整训中,根据华野前委的统一部署,着重抓了统一作战指导思想、提高 大兵团作战能力和技术兵种的建设问题。

粟裕密切注视战争的发展趋势,探索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经过战争 初期的较量,主战场由解放区前部转入纵深,战线进一步缩短,敌我双方兵力进一 步集中,作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战略战术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这是战争发展的必然 趋势。在战争指导上,必须适应战争的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兵团作战能力,加速技术兵种的建设,准备对付敌人更大规模的进攻,打更大规模的运动战、歼灭战。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粟裕特别强调树立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思想和以歼灭敌人

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歼灭战思想。他说:“本来,大踏步进退是运动战的特点之 一。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都是为了歼灭敌人,夺取战争主动权。大踏步后退,实 际上也是大踏步前进,是进到另一个方向去歼灭敌人。”但是,这一作战指导思想 一时还没有为广大指战员所完全理解。大家对大踏步前进是乐于接受的;对于大踏 步后退,特别是打了胜仗以后还要大踏步后退,则不容易想通。过去,部队从苏中 退到苏北,从苏北退到鲁南,都曾经遇到这个问题,部队中流传着一个发牢骚的顺 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 意见?要回华中。”经过宿北、鲁南两战胜利的实践,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特别是高 中级干部对运动战、歼灭战指导思想的认识。通过华野前委扩大会议,进一步统一 了作战指导思想,为后来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中实行大踏步进退,打更大规模 的歼灭战,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提高大兵团作战能力上,粟裕特别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指挥员树立协 同作战的整体观念,提高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组织部队学习大兵团作战的战略 战术,充实和改善战斗部队的兵员和装备。粟裕提议,华东野战军前委决定,每个 纵队人数由万把人增加到两万人,每个团由千把人增加到两千人。各个战斗部队的 武器装备也有所改善。特别是利用鲁南战役中缴获的现代化装备,组建了特种兵纵 队,加强了各个纵队的炮兵部队,更使华东野战军如虎添翼。这些措施,进一步提 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大兵团作战和连续作战的能力。

对于技术兵种的建设,粟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认为,我们进行的革命战争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我们必须正视武器装备上敌优我劣的现 实,树立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的坚强信心,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 优势,依靠正确的谋略和巧妙的指挥战胜敌人;同时又要看到,武器装备上敌优我 劣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满足于用“小米加步枪”作战,而要积极创 造条件改善武器装备,积极学习和掌握使用新式武器装备的战术和技术,逐步实现 技术装备上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化。因此,他特别重视技术兵种的建设,技术干部的 培训和军事工业生产。他具体指导了特种兵纵队的组建,并派干部到东北筹建制造 炮弹的工厂。

1947 年 2 月,陈毅和粟裕找新上任的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谈话。 陈锐霆,山东即墨人,1936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国民革命军部队里当

过炮兵团长。1941 年 4 月,在豫皖苏边区举行反内战起义,参加新四军,曾任新 四军司令部参谋处长兼炮兵司令员。此次鲁南战役开始后,陈、粟派他到战场上收 集缴获的武器装备,为成立特种兵纵队作准备。

陈毅对陈锐霆说,前委决定成立特种兵纵队,把步兵以外的骑兵、炮兵,装甲 兵、工兵统一管起来,以适应打大歼灭战的要求;同时成立一所特科学校,培养技 术下部,迎接特种兵的更大发展。前委分工粟副司令员主管,今后有事直接向他请示报告。 粟裕着重谈了特种兵纵队和特科学校的建设方针问题。 粟裕说,特种兵纵队的建设,应当采取重点突出炮兵建设的方针。这和作战一

样,必须集中兵力、火力于主要突击方向,才能取胜。就是说,在你们特种兵纵队 骑、炮、装,工 4 个兵种中,突出炮兵建设。这是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是有什 么偏爱,也不是你懂得炮兵就以炮兵建设为重点。中央 2 月 1 日指示,依据全国战 争形势发展的要求,确定今后军事建设以炮兵、工兵建设为重心。根据我们华东地 区部队半年战争的体验,仗是越打越大,打大的运动战,歼灭敌人的大兵团,没有 炮兵是困难的。所以,突出炮兵建设是我军今后作战的急切需要。事关全局,必须 以炮兵建设为重点,不能有其他选择。建设炮兵本身,也应该有重点和分工。轻型 的为山炮,归各纵队建设,加强各自的炮兵团。特纵搞重型的火炮,编有野炮和榴 弹炮。骡马牵引的野炮和汽车牵引的美式榴弹炮比较,应以机动性强的榴弹炮为重 点。美式榴弹炮团,现有榴弹炮 48 门,本来可以编两个团,为了集中力量,提高 效率,

目前只编一个团。团的建设也要有重点,不能把干部、技术人员、火炮、车辆、 仪器、器材平均分配到各营,要重点配备一个营,或每营重点搞一个连。只有这样 抓住重点,才能快一点拿到前方作战。我考虑过,对榴弹炮兵部队的要求有三点: 第一要很快编组起来,拿到前方作战,以应战争急需。第二要有过硬的战斗作风。 第三要重视掌握技术。为了加快建设榴弹炮团的步伐,并能有过硬的战斗作风,我 考虑了一个办法,就是从步兵团中,每连调一个打过仗的,军政素质好的,有点文 化的班长,来当炮手。以他们作主体,再补充部分地方军升级上来的战士,争取团 结教育改造一部分炮兵俘虏,并且把各个纵队的炮兵牵引车统统调给你们。这样, 很快就可以建成一支能打仗的炮兵部队。

粟裕还指出,从长远来看,还必须抓紧技术干部的培养,以准备打更大的歼灭 战,缴获更多的火炮,迎接特种兵的更大发展。华野前委决定,以华东军政大学炮 兵大队为基础,组建特科学校,归特种兵纵队来管。

粟裕最后说,概括起来,你们有两个重点,当前的和长远的,但有轻重缓急。 当前的重点是美式榴弹炮团的建设,集中最主要的力量赶急火,把榴弹炮兵突击出 一部分,拿到前方去打仗。训练不足不要紧,陈司令讲过“以战教战”。另外一个 重点是特科学校的建设,培养技术千部,这是长远的基本建设。

陈锐霆后来回忆说:“粟裕同志这次谈话,事实上为初建的特纵制定了建设发 展的纲领。从这次谈话中,使我更加体会到,粟裕同志是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 的领导者,是一位相当老练成熟的领导者。”他们按照粟裕指示的方针和重点,抓 特种兵纵队和特科学校的建设,很快就抓出了成效,既满足了当前作战的需要,又 培养了特种兵发展需要的技术干部。两个月后,榴弹炮团就参加了蒙阴战役的主攻 作战。两年以后,炮兵部队就由 1 个团发展为 6 个团。陈锐霆说:“炮兵成倍地发 展,并没有感到干部不足的困难,主要得力于华野前委和粟裕同志的远见卓识、正确领导。”(《一代名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07—210 页。)

在组织部队休整的同时,陈、粟等还在中共中央华东局的统一领导下,与地方 机关一起,统一部署地方支援前线的工作,筹集大量粮草、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于 临沂地区,进一步部署了苏北、苏中和淮北、淮南的敌后军事斗争。

这次休整,虽然时间不长,但为以后的胜利作战打下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 的基础,使华东野战军顺利地进入了建军作战的新阶段。

二、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沂蒙山区首创莱芜大捷。 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 年初,全国战局继续以华东战场为中心展开,主战场转入山东解放区境 内。

面临和平攻势破产、军事进攻惨败的国民党反动派,采取集中重兵于主要战场 的战略部署,企图与人民解放军作孤注一掷的较量。蒋介石主持制定了一个“鲁南 会战”计划,调集 15 个整编师(军)59 个整编旅(师)31 万人于华东战场,企图迫使 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于临沂地区。其中单是用于南北两线突击集团的兵力,就有 11 个整编师(军)29 个整编旅(师),包括“五大主力”之中的两个整编师。集中兵力 之多,作战规模之大,是蒋介石发动内战以来空前的一次。为了实现“15 天澄清 鲁南局势”的企图,蒋介石特派他的参谋总长、“第一员大将”陈诚坐镇徐州指挥, 下令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亲自率领空军对鲁南地区实行“战略轰炸”。陈诚叫嚣:“党 国前途,剿匪成败,全赖于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及时发出了“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号召。2 月 1 日,毛 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这一指示指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全国范围的新的 人民大革命的阶段,全党要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军事形势已向 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我军已歼灭进攻解放区的蒋介石军队的四分之一强,开始 在几个战场上夺取了主动权。中共中央强调:“为着彻底粉碎蒋军的进攻,必须在 今后几个月内再歼蒋军四十至五十个旅,这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第 2 版,。)1 月 31 日和 2 月 3 日, 中共中央军委电示华东野战军: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连续打数个大歼灭战, 准备在 1 个半月到 2 个月内歼敌 10 个旅左右,彻底粉碎蒋军向鲁南的进攻。(《毛 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49—651 页。)

国共双方的战略态势表明,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迫在眉睫。

1 月 31 日,鲁南战役结束刚刚 10 天,国民党军队就发起了新的进攻。按照蒋 介石的“鲁南会战”计划,集结于南北两线的蒋军组成两个突击集团。南线的欧震 集团 8 个整编师(军)20 个整编旅(师)为主要突击集团,从陇海路向北攻。北线李仙洲指挥的 3 个军 9 个师为辅助突击集团,从胶济线向南攻。两个突击集团南北对进, 企图夹击集结于临沂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此外,还把原在冀南,豫北的王敬久 集团 1 个军加 3 个整编师调到鲁西南地区,企图隔断华东野战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 的联系,并伺机加入鲁南、鲁中作战。国民党军队吸取过去作战被各个歼灭的教训, 采取“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战法。在兵力部署上,采取 “烂葡萄里夹硬核桃”战术,在南线主要突击集团 3 路部队中,每路安排 1 个精锐 主力部队作骨干,左路夹“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十一师,中路夹“五大主力” 的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右路夹战斗力也相当强的整编第二十五师。陈诚依恃其兵 力上的优势,扬言:“即使全是豆腐渣,也能撑死共军!”

时刻注视敌军动向的陈毅和粟裕,早在 1 月 26 日就得知敌人有“集结更大优 势兵力与我在鲁南决战”的企图,决定集中 50 个团的兵力,粉碎敌人的新攻势。 如何打法?则经历了一个由“南征”改为“北战”的战役决策过程。

2 月 1 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制定了一个先打南线之敌,诱敌北进到临沂外围, 予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案。决定由第三纵队正面抗击中路之敌,诱使左右两路敌军 急进突出,相机歼灭其中易于歼灭的一路,然后各个击破其余两路。但是敌人不中 我计,坚持其稳打稳扎、齐头并进的战法,左右两路不仅没有突出冒进,反而就地 构筑工事,且有向中路靠拢之势。此时,南线敌军重兵密集,难以分割歼灭;而北 线敌军乘势南下,2 月 4 日进占莱芜,威胁华东野战军后方。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错乱敌人的部署,创造有利的战机,成为决定战役胜败的 关键问题。

中央军委 2 月 4 日来电指示:“不管邱(清泉)军到鲁与否,敌愈深进愈好,我 愈打得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求急效,并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临沂,则此次我必能胜利”。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第 1 版,。)

粟裕认为,中央军委作出必要时放弃临沂的指示,不仅给华野作战以更大的回 旋余地,而且对如何击败敌人逼我在临沂地区决战的企图以很大启示。他分析战场 态势,认为南线之敌在兵力、装备和物力等条件上占有优势,而且行动谨慎,不易 各个击破。我军在不能给敌军以大量消耗和实施分割包围的情况下,不宜过早地与 敌人决战。而北线之敌兵力比较少,战斗力相对不强,蒋介石嫡系和桂系军队之间 矛盾较多,而且孤军深入,已形成对我后方的威胁。敌人在战略指导上拘泥于“攻 其必争之地”的教条,认为临沂为我山东解放区首府,我军非在临沂决战不可。如 果我军放弃临沂,主力隐蔽北上,歼击北线之敌,既可置南线敌人强大兵团于无用 之地,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又可出其不意地歼灭北线的李仙洲集团,粉碎敌人 南北夹击的企图。然后,我军还可乘势进击胶济线,打通鲁中,胶东、渤海地区联 系,创造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歼灭战的条件。

这时,陈毅提出了一个“舍南取北”的作战构想。他说:与其在南线待机过久, 不如置南线之敌不顾,而以主力转兵北上,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李仙洲集团。陈、粟二人不谋而合。 陈毅要粟裕进一步思考并提出具体作战方案。粟裕分析华东战场敌我态势和战

争发展趋势,考虑改变部署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设计了应付战局发展变化的对 策。经过华东野战军前委讨论同意,制定了北上歼敌的作战方案,于 2 月 5 日未时 (13—15 时)上报中央军委,陈毅、粟裕、谭震林联合署名。

在这份电报里,他们提出了 3 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而倾向于第三方案,着重说 明了执行第三方案的好处。

这个第三方案是:“如南线敌仍不北进,或北进时不便消灭,则除以一个纵队 留临沂地区与敌纠缠外,其余主力急行北上,彻底解决北线敌人,平毁胶济线,威 胁济南,以吸引南线敌人进入临沂以北山地或增援胶济线,尔后我再举全力反攻, 各个歼灭之。如执行此第三方案,至少可以彻底解决北线敌人,利于我今后全力向 南;如临沂敌人继续北进,更便于对敌歼灭”。

2 月 6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电,表示完全同意第三方案,认为“这 可使我完全立于主动地位,使蒋介石完全陷于被动”。中央军委指示:“总之,先打 弱敌,后打强敌,力争主动,避免被动”。为此,南线华东野战军部队“在原地整 训,对外装作打南面模样”,待北线之敌占领莱芜、新泰、博山之线以后再秘密北 移;北线渤海区部队停止攻击,以使李仙洲集团放于南进。(《毛泽东军事文集》

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就这样,最高统帅部和战区指挥员上下结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一个切合

实际的莱芜战役作战方案形成了。 肩负战役指挥重任的粟裕,立即展开紧张复杂的战前准备和战役组织工作。在

他面前,摆开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 部队指战员对大踏步远程北上没有思想准备,为了隐蔽作战意图一时又不能对

广大干部战士讲明作战计划,必然会产生许多思想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 作的保证作用,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树立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思想。

准备必要时放弃临沂,又不能放得太早,要恰到好处,掌握在我军主力有可能 在北线抓住李仙洲集团之时。

沂蒙山区只有几条主要通路,而且山高路窄,崎岖难行,几十万大军同时北上, 要解决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协调各支部队的行动。

60 多万支前民工掉头北进,已经运到临沂地区的达数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 其他作战物资也要及时转运北线,要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和细致的组织工作。

最重要的是隐蔽我军意图,造成敌人的错觉,错乱敌人的部署,创造有利的战 机,迅速抓住李仙洲集团。

为了迷惑和调动敌人,陈、粟采取了一系列“示形于南,击敌于北”的策略。 一示南征之形。为了在政治上造成有利的影响,在军事上隐蔽北上歼敌的意图,

决定在撤出临沂之前,给南线之敌一个打击。2 月 6 日,指令第二纵队发起讨伐郝 鹏举叛军的战斗。郝鹏举是一个看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政客,原系国民党收编的伪军,1946 年在我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起义,1947 年 1 月又叛变投靠蒋介石, 在“鲁南会战”中担任侧翼掩护任务。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动作神速,经一日一夜 激战,歼灭郝鹏举叛军总部和两个师,生擒叛徒郝鹏举。

二示决战之形。主力部队协同地方武装,在临沂及其以南构筑三线阵地,摆出 决战架势。粟裕说,声势愈大愈好,以迎合敌人企图在临沂与我决战的心理。在主 力部队北上后,留下两个纵队于临沂以南地区,伪装华东野战军全军,阻击和钳制 敌人,造成华东野战军主力仍在南线的假象。

三示失利之形。主动放弃临沂,使敌人产生我军连战疲惫,不堪再战的错觉。 四示西进之形。组织地方武装进逼兖州,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在黄河边筹集渡

船。粟裕说,这样一来,即使敌人发现我军主力离开临沂地区,也会错误地判断华 东野战军西进与晋察鲁豫野战军会合,而难以辨明我军北上作战的真实意图。

“兵以诈立”。示形用诈,本是用兵常法,难在运用之妙。粟裕此次用诈,妙在 诈得合理,诈得可信。诈得合理,即符合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诈得可信,即投合 敌人的心理状态。国民党军队依恃优势兵力,竭力谋求在临沂地区与华东野战军决 战;又过低估计华东野战军力量,认为华野“伤亡过大,不堪再战”,预料华野不 败即退。华野先是摆出与敌人决战的架式,然后主动放弃临沂,主力隐蔽北上,出 其不意地歼击北线之敌。

国民党军果然中计。蒋介石、陈诚得意洋洋,陶醉于手下将领频频上报的“空 前大胜”,判断“华东共军伤亡惨重,无力与国军决战,企图西渡运河与刘邓会师”。 国民党的《戡乱战史》说,在华野主力向北作战略转移时,他们“一时竟不知匪军 主力所在。及至判明其企图与行动时,我南进兵团(指李仙洲集团)已被各别包围于 古马陵道中”。占马陵道,即孙膑减灶诱敌、智歼庞涓的马陵之战古战场,在鄄城、 范县之间,不在莱芜。《戡乱战史》虽然未能准确指出马陵的方位,但却道出了蒋 军重蹈庞涓覆辙的事实。

2 月 9 日,在莱芜、新泰地区进行敌前侦察的华野司令部侦察科长严振衡,与 华东军区派到桂系第四十六军的杨斯德(即化名李一明,公开身份是军长韩练成的 秘书)相遇,获得了北线蒋军作战部署的最新情报:第四十六军担任前锋,2 月 8 日进占新泰城;李仙洲总部率第七十三军的第十五师、第九十三师和第十二军的新 编第三十六师居中,位于新泰以北的颜庄地区;第十二军主力第一一一师和第一一 二师担任后卫,位于莱芜城和城北吐丝口镇。从地图上看,蒋军的阵势好像是从胶 济线倒垂下来的一嘟噜葡萄,是北上歼敌的极好目标。莱芜,新泰地区是沂蒙山区 的老根据地,群众条件好,又是理想的战场。

粟裕和陈毅一起听了严振衡的详细汇报。粟裕沉思片刻说:

“桂系想保存实力, 王耀武偏偏要四十六军打头阵,把嫡系七十三军放在中间,让东北军的十二军殿后。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予以各个击破。在南线情况不明或对我军有利时, 四十六军可能不会积极动作;如果敌人在南线得手,那就不一定了。”他向陈毅建 议:“是否要李一明告诉韩练成,我们有把握粉碎蒋军的南北夹击,要韩练成千万持重。为了不致打错,四十六军有什么行动,李仙洲集团部署有什么变化,请韩随 时派李、刘(即刘贯一,化名刘质彬,也是华东军区派到第四十六军的秘密工作人 员,公开身份是韩练成的高级情报员)两同志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根据原来的计 划,迅速切断叫十六军与七十三军的联系,首先全歼李仙洲集团总部和七十三军、 十二军,乘胜攻占胶济线,或视情况各个击破。”

“这个办法好:”陈毅赞成栗裕的意见。他要李一明转告韩练成:我们将粉碎蒋 介石这次进攻,请他等着听我们的捷报。我们打李仙洲集团时,将不打四十六军, 但一定要把部署和行动事先告诉我们,免得打错。特别不要同七十三军搞到一起, 否则会玉石俱焚。同时告诉李一明,如果四十六军同七十三军搞到了一起,就要劝 说韩练成放下武器,我们保证他的生命安全。

2 月 10 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发出在北线作战的行军命令,指令南线的一、 四、六,七纵队和北线的八、九、十纵队向莱芜战场集结地域隐蔽开进。为了迟滞 南北两线敌军行动,给我军主力部队开进集结地域争取充裕的时间,又在南北两线 巧设奇兵疑兵,指令第七纵队第十九旅一部在陇海线阻击北进的整编第七十四师, 鲁中军区部队阻击由莱芜南下的第四十六军。

陈毅,粟裕把第十九旅副旅长张锤秀找来,当面交代任务:要他带领第十九旅 1 个团和华野特务团,直接受华野司令部指挥,在沭阳地区阻击张灵甫的整编第七 十四师,不让他越陇海路北上。

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封振武奉命来到华野指挥部。陈毅、粟裕当面向他 交代任务,要他率领 3 个团的部队,阻击敌人 5 天到 7 天,使敌人不能迅速占领蒙 阴,问他有没有信心。

封振武面有难色,一时犹豫未答。他想:我这 3 个团,多数是新建的,武器装 备也差,怎么能抗击现代化装备的四十六军呢?

陈毅笑着说:“当年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身边只有两个老兵、一个琴童,迷惑 了拥有重兵的司马懿。你现在有 3 个团的兵力,还不能同敌人周旋一番吗?你这个 阻击战打得越好,越有利于我们大部队调整部署。详细情况,请粟司令给你谈吧。”

粟裕把封振武带到地图前,具体介绍了敌我双方情况和我军作战部署,然后说: “这次给你的任务很艰巨,但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争取抗击 5 天到 7 天不成问题。

首先,敌人这个部队同它的上级有矛盾,对进犯蒙阴不甚积极,正处在进退两难之 际。另外,你们可以打出主力部队的番号,虚张声势,迷惑他们。陈军长不是叫你 们唱空城计吗?就是要造成敌人的错觉。古时候不是有个孙膑战庞涓的故事吗?孙膑 用每天减灶的办法诱使庞涓上当。你这次不妨来一个增灶法,使敌人摸不清我军的 虚实。”

听了粟裕这番明确具体的分析、指点,封振武茅塞顿开,信心倍增。他按计而 行,“增灶示强”,打出 3 个主力部队的番号,机动灵活地同敌人周旋。在每一个宿 营地,特地多搭一些草铺,多砌一些锅灶,转移时一个不拆。敌人不知我军虚实, 行动犹豫迟缓。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把敌人阻挡在蒙阴以北 30 里的地方,圆满完成了任务。 南线主力部队,按照陈、粟的行军命令,分 3 路向北急进,不顾山高路险,冒

着雨雪风寒,每天从“日落村”出发,到“天亮庄”宿营。与部队并肩前进的,还 有几十万支前民工。从临沂到蒙阴 150 公里的地区内,白天宁静,夜晚沸腾:山上 山下,人欢马叫;村前屯后,熙熙攘攘;大小道路,车轮滚滚;千军万马,浩浩荡 荡。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和政委江渭清并马而行,看到这一幅人民战争的壮丽画 卷,兴奋地议论:“陈粟会合,相得益彰,挥军自如,连战皆捷。这次挥师北上, 兵力之强大,气势之雄伟,前所未有。看来李仙洲集团是难逃被歼的命运了。”

2 月 15 日,华东野战军主动放弃临沂,同时下达围歼北线之敌的作战预令。 国民党军队占了临沂一座空城,却捏造了“歼灭共军 16 个旅”的战绩,又从

空军侦察发现华野部队向西北运动,在运河架桥。蒋介石的统帅部一阵狂欢,作出 了华野“全面退却”,“已无力与国军决战,欲与刘邓部会合”的错误判断。陈诚大 吹大擂:“鲁南决战空前大胜”,“山东之大局指日可定”。

然而,国民党军将领并非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坐镇济南的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 耀武,得知华野主力向北运动,南线蒋军未经激烈战斗就占领临沂,判断华野可能 改变作战方向,有包围李仙洲集团的企图,就自行命令李仙洲全线后撤,同时打电 报给陈诚要求“准予机动作战”。

陈诚和蒋介石先后回电和写信,坚持认为“共军主力已被击溃,有过黄河避战 企图”,

“已败之师,无足顾虑”,严令王耀武重新占领莱芜、新泰,

“恢复先前态势”, 借机实行南北夹击,歼灭华野主力于沂蒙山区,警告他不得擅自撤退,“切勿失此 良机”。

王耀武无奈,只好命令第四十六军重占新泰,第七十三军军部率 1 个师折返颜 庄。不过还是打了折扣,命令其余部队原地不动。后来,王耀武查明华野主力确有 北上攻歼新泰、莱芜蒋军的企图,就不顾蒋介石、陈诚一再严令南进,而急令新泰, 颜庄部队星夜北撤。

蒋介石、陈诚与王耀武对华野行动意图判断不同,在作战指导上发生分歧,因 而引起北线敌情的多次变化,李仙洲集团六七万人忽而北缩,忽而南伸,调动频繁, 较大的部署变动就有 4 次。

“用兵之法,要在应变”。 粟裕密切注视敌军动向,敌变我变,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作战部署。但是变中

有不变,鉴于北线敌军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始终坚持原定的围歼李仙 洲集团的作战决心,并且加速实行战役合围部署。在作战指导上坚持变与不变的辩 证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北线蒋军突然后撤,是华野撤出临沂后北线敌情的第一次变化,也是最大的一 次变化。当时许多指挥员担心抓不住敌人,有的纵队指挥员建议提前出击,认为这 样即使不能抓住全部敌人,也可以切掉敌军的“尾巴”。

粟裕对这一建议进行了审慎的研究,认为我主力部队尚未全部到达预定集结位 置,还不能达成合围,仓促发起战役,无取胜把握,并且可能将敌人赶跑。相反, 如果继续隐蔽集结主力,不过早惊动敌人,就可能使敌人一时难以判明我军企图, 因而举棋不定。即使敌人不再南来,我待主力到齐后再突然发起攻击,至少还可以 在胶济路抓住敌人。因此,他坚持原定决心,没有采纳提前出击的建议,而督促各 部加速隐蔽开进,尽快完成对敌人的合围。战后,粟裕说,幸亏没有同意提前出击 的意见,否则部队一伸出去,这 5 万多敌人就很难消灭了。

王耀武执行南京统帅部的命令,要第四十六军重新南下占领新泰,第七十三军 军部率一九三师折返颜庄。这是敌情的第二次变化。粟裕认为,敌军犹豫徘徊,重 新南下,证明我军作战企图尚未暴露。因此,只是针对敌军南下的新态势适当调整 了具体作战部署,而仍然坚持歼灭李仙洲集团于莱芜地区的作战决心。

王耀武发现华野主力在莱芜地区集结,判断华野有攻歼新泰、莱芜蒋军的企图, 再次下令已进至新泰、颜庄的四十六军和七十三军星夜北撤莱芜,并令驻扎于胶济 线张店的七十三军七十七师经博山南下归建。这是北线敌情的第三次变化。根据这 个变化,粟裕决定于 2 月 20 日发起战斗,首先以伏击手段歼灭七十七师于博山地 区,然后攻歼集结于莱芜、颜庄地区的蒋军主力。

蒋军七十七师行动迅速,在华野预定发起战斗之前就进人华野伏击地域,华野 部队提前两小时发起攻击。王耀武和李仙洲因此获得调整部署时间,急令在颜庄的 四十六军撤到莱芜与七十三军会合。北线敌情发生第四次变化。粟裕当机立断,指 挥部队尽快歼灭七十七师,迅速完成对莱芜地区蒋军的合围。

2 月 21 日,华野八纵、九纵全歼蒋军七十七师,首战告捷。一纵攻克莱芜城 以西以南诸村落,击退与华野争夺莱芜城北各要点之敌。六纵突人莱芜城北吐丝口 镇,歼灭由青石桥南援之敌。至此,华野部队已全部展开,在莱芜地区形成了兵力 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基本上完成了对李仙洲集团的战役合围。

王耀武明知中计,但无可奈何,只好孤注一掷,要李仙洲冒险突围。王耀武特 派他的副参谋长罗辛理去南京,当面向蒋介石报告突围计划。蒋介石计穷智竭,只 好批准王耀武的计划。

此时,粟裕把他的注意重心集中在如何达成对李仙洲集团的全歼上,在作战指 导上辩证地处理网开一面与四面包围的关系。

当时,李仙洲的总部和七十三、四十六两个军麇集莱芜城内。粟裕认为,让敌 人撤出莱芜城,在运动中予以歼灭,对我军更为有利。为此,他首先采取围三阙一, 网开一面的战法,令城北正面阻击部队略向后缩,调虎离山,纵敌出城。莱芜城内 敌军大部撤出时,有的纵队指挥员建议截击敌人后尾部队。粟裕没有同意,而坚持 待敌人完全撤离莱芜以后再发起攻击.他说,否则敌军主力见势不妙,缩回城内, 将增加我歼敌困难。而在敌人全部撤出莱芜城,进入我设伏阵地寸,他又采取四面 包围,收网捉鱼的战法,下令城北部队尽快攻占吐丝口镇,坚决卡此敌军北撤的咽 喉要道;指令已攻占莱芜城的部队积极向北进击,防止敌人回窜;又令预伏于东西两翼的突击集团乘势猛烈夹击:国民党第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在华东军区秘密工 作人员安排下,于李仙洲率部突围的关键时刻,悄悄离开指挥岗位,使蒋军更加慌 乱。到 2 月 23 日中午,5 万多蒋军被团团包围在东西三四公里、南北十一二公里 的袋形阵地里,北进不能,南退不得,东冲西突,指挥失灵,乱作一团。到下午 5 时,李仙洲集团大部被歼灭:乘隙逃出的第七十三军军长韩浚及其残部 5000 多人, 也被华野部队截击全歼。

莱芜战役至此胜利结束。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只用 3 天时间就大获全胜,华 东野战军以伤亡 8000 多人的代价,消灭国民党 1 个绥靖区的敌指挥所,2 个军部、 7 个师共 5.6 万余人,生俘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第七十三军中将军长 韩浚和少将 17 名,击毙少将师长、副师长 2 名。然后乘胜扩张战果,几天之内就 控制胶济线 250 公里,解放县城 13 座和重镇几十个,使鲁中,渤海、胶东,滨海 4 个解放区连成一片,大大改善了华东野战军的战略态势,华东战场的形势从此转 入一个新阶段,

莱芜战役的胜利,提前完成了中共中央给予的 1 个月至 1 个半月歼敌 10 个旅 左右的作战任务。奏捷之速,歼敌之多,代价之少,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 的空前记录,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少见的奇迹。

莱芜战役的胜利,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和陈灭全力策划的“党国成败在此一举” 的“鲁南会战”计划,给极力推行全面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派以严重打击,加深了它 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加剧了它内部的矛盾和争吵。蒋介石指责陈诚指挥失当。 陈诚埋怨蒋介石干涉过多。蒋介石气急败坏地飞到济南,大骂王耀武失职、李仙洲 无能。王耀武有口难辩,哀叹:“莱芜战役,损失惨重,百年教训,刻骨铭心!”不 久,蒋介石又下令撤消徐州、郑州两个绥靖公署,组成“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 以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统一指挥徐州,郑州两绥靖公署所属部队。粟裕对 此评论说:“薛岳用兵尚属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的败将,这无异 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的更迭上,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最 后必然会走向崩溃。”(《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 莱芜战役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敌我双方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蒋介石和他的手下将领无可奈何地承认,华东野战军的决策和指挥令他们“寒

心”。蒋介石说:“现在匪军往往用佯动突击来欺骗我们国军,使我们不能捉摸他主 力的所在”。“莱芜和吐丝口一带作战的失败,匪军能集中兵力,攻击我们的弱点, 消灭我们的大军”,“可以说是(国军)最可耻的失败”。莱芜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军 将领说:华东野战军“作战指导方针正确”,“指挥卓越,捕捉战机迅速”,为了“确 保主动,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而稍受牵制,集中优势兵力,遂行各个击破,从而主 宰了战局”。

延安总部发言人发表评论,“盛赞华东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及其领导者陈毅、 粟裕两将军”,指出莱芜战役取得的空前大捷“已彻底粉碎国民党最高当局企图在山东会战中歼灭我军主力的计划,并使国民党军遭受空前未有的严重打击,因而必 然引起对于国民党军是最严重的后果”。陈毅对记者发表谈话,认为莱芜战役的空 前大胜,

“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 愈打愈妙”。(《陈毅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1 版,。)

华野广大指战员联系解放战争以来的亲身体验,充满信心地说:“再难打的仗,有 502 指挥,胜利就有把握。”

在莱芜战役的实践中,粟裕不仅再次表现了卓越的谋略思想和巧妙的指挥艺 术,而且再次表现了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理论创造作风,对莱芜战役的经验迅速作 出了科学的概括。

在战后召开的华野高级下部会议上,粟裕作《莱芜战役初步总结》。他不用讲 稿,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着重从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上总结了莱芜战役的经验 教训。他指出,“在一次战役中,仅以六十三个小时就俘虏四万多敌人,加上被我 毙伤的,共歼敌六万人左右,我仅伤亡六千余人,这在中国战史上是少有的”。莱 芜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军事上都给予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加深了敌人的政 治和经济危机,使敌人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地位。“在战略上我们争取了主动权,我 们已开始能够调动敌人,使敌人听从我们的指挥了”。

“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毛主席 战略指导的正确”。“在军长和华东局的领导下,毫不留恋地放弃临沂,北上歼敌, 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他还指出,

“这次战役值得今后学习的是,制造了敌人的错误, 错乱了敌人的部署,并掌握与利用了敌人内部的矛盾,争取了我们的胜利”。同时 指出,“我们对敌情的了解还不够,特别是对王耀武的指挥特性了解很差。如果我 们了解到王的性格大胆果断,能命令其部队一天一晚后撤数百里,那我们即可大胆 地将部队插到济南附近。这样,敌十二军(其当时部署于胶济路张店,明水一线)也 就无法逃跑了。这说明我们不仅要了解敌人的番号,兵力、装备,战斗力及部署等, 还应了解敌指挥官之性格特点。如对方是多疑的,我可多设疑兵;如对方是猛将, 我们则来一套软的”。

粟裕说,这次战役的重要收获之一,是进一步取得了大兵团打运动战的经验。 在这次战役中,“各兵团首长在山地作战,通信联络困难及超越敌第一线作战等条 件下,能按照总的意图,机动灵活、果敢坚决地完成了任务,也是这次胜利的重要 原因”。他指出,“大兵团作战,情况瞬息万变,除非敌人实行总退却,个别部队决 不能改变整个部署的决心。第一次敌情变化后,如果我们同意截敌后尾,则五万多 敌人就不易消灭。正因为我们没有动,敌人就不再怀疑,否则王耀武即使接到陈减 再向南进的命令,也不见得就会执行的”。又说,“大兵团作战,各纵队求缴获之心 不应过于迫切,而应局部服从全局,个别服从整体”。“在大兵团作战中,往往有的 部队很吃力,但缴获很少;有的部队所付代价不高,但缴获很多。因此,在评定战 绩时,主要应视对整个战役是谁起了决定作用”。

在关于以后作战和建军的意见中,粟裕强调指出,必须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 加速技术兵种的建设,培养掌握新式武器装备的技术干部,加强司令机关和参谋工作。他说:“根据战争发展趋势,当敌人被歼灭到一定程度失却进攻能力时,可能 改取守势,我将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运动战进至阵地攻击。这就需要我们 开展爆破运动,学习土工作业,加强炮兵、工兵的建设”。同时要“选择培养和大 批提拔有发展前途的新老干部,学习各种武器的不同性能和结合使用的方法,研究 对敌人新武器(如坦克、火焰喷射器等)的对策,以期在现有水平上提高一步;如仍 停留在现阶段上,将不能担负起今后更重大的任务”。(《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 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在粟裕的具体指导下,华野特种兵纵队和特科学校迅速组建起来,于 3 月 8 日在沂南县苍子坡正式成立。各个纵队也组建了自己的炮兵营,并准备在条件具备 时扩建为炮兵团。莱芜战役中缴获的大量武器装备,使这些技术兵种在装备上得到 充实和加强。

粟裕的《莱芜战役初步总结》是在 3 月 8 日作的,距离莱芜战役结束只有 10 多天。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就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而且具有很强的科学 性、创造性、预见性,是他军事理论的代表作之一。

三、打乱蒋介石的重点进攻部署,用“耍龙灯”的办法创造战机。 泰山脚下再歼蒋军第七十二师。

莱芜战役和乘胜进行的胶济线作战刚刚结束,一场更大规模的较量随即拉开序 幕,敌我双方统帅部展开了又一回合的谋略竞赛。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鉴于内线作战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了要 陈粟与刘邓一起于 5 月转入外线作战的决定,指示华野“大约本年全部时间均可用 于内线作战”,赋予他们在以后 10 个月内歼敌 40 至 50 个旅的作战任务。指出:

“考

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能大量歼敌,即是对于敌人之威 胁与对于友军之配合,不必顾虑距离之远近。转入外线之时间现亦不必顾虑”。(《毛 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蒋介石集团总结了前一段作战失利的教训,也改变了原来的战略方针,由对解 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蒋介石说,国民党军队“占地愈多,则兵力愈分, 反而处处被匪军牵制,成为被动”,“而匪军却时时可以集中兵力,采取主动,在我 正面积极活动,将我们各个击破”。因此,他决定采取“空心战术”,在大后方只留 下 3 个正规军,而将 95%的主力部队凋到前线,继集结重兵进攻陕北解放区并攻 占延安之后,进而集结重兵对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蒋介石认为,“目前山东 是匪我两军的主战场”,“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 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战区的主力,则其他战场就容易肃清了”。蒋介石 这个如意算盘,被称为“黄河战略”。

从 3 月中旬开始,蒋介石开始实施他的“黄河战略”。3 月 13 日,发起对陕北解放区的进攻。3 月 15 日,下令“堵黄复故”,堵塞花园口决堤口门,迫使黄河改 流豫鲁两省故道,企图切断华东解放区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联系。紧接着发动对山 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蒋介石集团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兵力特多,共有 24 个 整编师(军)60 个旅(师)45.5 万人,占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 27%,占其重点进攻总 兵力的 66%;二是强敌云集,“五大主力”在关内的 3 个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整 编第十一师和第五军,全部使用于山东战场;三是改变战法,采取“密集靠拢,加 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兵力密度,成纵深梯次部署, 作弧形一线式推进,企图摆脱被各个击破的命运,而陷解放军于战略战役上的被动 不利地位;四是直接指挥,蒋介石坐镇南京统筹决策,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进驻徐州 统一指挥,而由蒋介石的爱将汤恩伯担任主攻。蒋介石把最大的赌注押在山东,企 图孤注一掷,改变全国战局。

蒋介石和他的手下将领又一次错误地估计形势,其势汹汹,志在必得。蒋介石 扬言:“陈毅两战之后,元气大伤,钻进沂蒙山,以山大王战术与我周旋。我们就 在沂蒙山区把他一扫而光!”后来的事实证明,等待他们的是陈粟大军一记又一记 铁拳,被一扫而光的是他们的“王牌军”第七十四师。

不过,陈、粟并不急于动手。他们的对策是:持重待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 大量歼敌。

从 2 月底到 3 月初,陈,粟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 5 个纵队集结于淄博地区和胶 济路沿线,决定利用战役间隙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休整,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以及 参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时局和任务的指示,总结 莱芜战役经验,策划和准备即将进行的大战。

粟裕密切注视敌军动向,为筹划下一步作战而深思熟虑。在那些日子里,部队 纷纷召开庆功会,举行联欢、会餐活动。粟裕却手持中央发来的电报和各种情报资 料,在地图前踱步沉思,全神贯注地筹划作战方案。

此情此景,周围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502”的身体日见消瘦,长此下去, 身体如何吃得消!大家多么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又不敢前去劝止。因为陈 司令有规定:粟总在地图前构思歼敌方案时,任何人不准打扰。

正当大家焦急的时候,陈毅闯了进来。“好啊!大家都在饮庆功酒,你一个人关 在屋里念什么经啊!走,一起打猎去。”

“我有点累了,想休息一会。”粟裕说。 “莫来这一套。你要会休息,我还不来呢。走吧,今天一定要好好耍一下子,

痛痛快快玩一场。” 陈毅拉上粟裕,同司令部工作人员一起去打猎,一路上说说笑笑。突然,一只

又肥又大的兔子跑过。陈毅眼疾手快,一枪命中,兴高采烈地对粟裕说:“502,你 看这只兔子该怎么个吃法?”

粟裕身在猎场,心在战场,脱口而出:“这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王牌,硬吃是不行的,必须智取,而且一定要全歼。” 粟裕的回答,使在场的同志莫名其妙。陈毅哈哈大笑:“好嘛,好嘛!这只兔子

身价不低,成了张灵甫。看样子,这个张灵甫命里注定要成为我们庆功宴上的下酒 菜喽!”

古今中外的战史说明,如此全神贯注的深思熟虑,乃是将帅正确决策必需的心 理素质,然而确能具备者为数不多。拿破仑说:“军事领袖必须能够关注一组目标, 并作锲而不舍的全面考虑。”戴高乐说:“战争中的伟人经常是冷静思考的人。”与 中外名将比较,粟裕有过之而无不及。决策前深思熟虑,寻求最佳方案;看准了则 坚定不移,敢对历史负责。这是他决策和指挥的突出特点之一。

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部署是:顾祝同指挥下的 24 个整编师 54.5 万 人,除以 7 个整编师约 20 万人担任重要点线的守备和对突击兵团的策应以外,集 中 17 个整编师约 25.5 万人,以“五大主力”中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 第五军为骨干,组成 3 个机动兵团,由汤恩伯、王敬久,欧震分别担任一、二、三 兵团司令,执行机动突击任务,在打通津浦路徐济段和兖州至临沂的公路、占领鲁 西南以后,同时向沂蒙山区进犯:汤恩伯兵团由临沂向北,欧震兵团由泅水向东北, 王敬久兵团由泰安向东,对华野主力形成弧形包围态势。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这是栗裕喜爱的名言,也是他举重若轻、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的生动写照。 面对大军压境、强敌云集的严重形势,陈、粟沉着应战。他们冷静地观察和分

析形势,筹谋对策。粟裕认为,敌人在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战略战术也有所改进, 有利于我的战机可能比过去少得多。但是,敌人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在战争指 导上,存在着战略上要求速决与战役上迟疑犹豫的矛盾。在内部关系上,存在着嫡 系与非嫡系、主力与非主力、中央军与地方军、上级与下级,官兵之间的矛盾。这 些矛盾必然会表现出来,想要达到指挥和行动上集中统一是不可能的。蒋介石依恃 其强大的兵力优势,企图尽快与我军主力决战。而他的战场指挥员力求保存实力, 邀功请赏,一与我军接触,立即收缩靠拢,甚至见死不救。这种情况,给我们利用 敌人矛盾,创造有利战机,提供了客观条件。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华野前委决定 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决心与敌人作几次大的较量,动员全 军准备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在敌人重点进攻开始阶段,则采取持重待机的方 针,发挥我军优势,利用敌人矛盾,以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吸引、调动、疲惫, 迷惑敌人,审慎地观察战场形势的细微变化,分析掌握敌人的行动规律,能动地创 造和捕捉战机。如果条件具备了,就坚决歼灭之。条件不具备,就改变和放弃原定 计划,绝不轻躁作战。

从 4 月初到 5 月初的 1 个多月时间里,陈、粟指挥华野 10 个纵队,利用在解 放区腹地作战的有利条件,同敌人在鲁南和沂蒙山区周旋,时南时北,忽东忽西, 欲擒故纵,避实击虚,有利则打,不利则撤,而将主力始终集结于便于机动作战的 位置,处于主动地位。陈毅把这种战法比喻为“耍龙灯”:我军挥舞彩球逗引,敌军像长龙一般回旋翻滚。用这种办法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有利战机。 陈、粟原来计划打由陇海线北进的汤恩伯兵团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派 3 个纵队

南下陇海路东段。汤恩伯察觉华野意图,不仅不派兵回援,反而把两个军调到临沂, 密集靠拢,使华野部队不能分割歼敌。陈、粟随即改变计划,绕到刚刚调到山东的 王敬久兵团侧后,抓住他左翼薄弱环节,攻击占据泰安的整编第七十二师。

整编第七十二师,是具有几十年历史的川军主力,日美混合装备,有山地作战 经验,但非蒋介石嫡系。地形对它有利也有弊:泰安地形和工事利于固守,但北有 泰山、南有徂徕山相隔,不利于它与济南王耀武部、曲阜邱清泉部的相互支援,而 有利于华野实行分割围歼。

陈、粟抓住这个战机,迅速下定围泰(安)打援的决心,于 4 月 20 日发起泰蒙 战役,以 3 个纵队围歼泰安之整编第七十二师,以 4 个纵队待机歼灭可能来援之敌。 4 月 24 日完成了对泰安城的四面包围。

粟裕特派陈锐霆率领特种兵纵队榴弹炮团开赴泰安前线参战,进行实战锻炼。 刚刚组建不久的榴弹炮团大显神威,在围攻嵩里山制高点的战斗中,与第三纵队密 切配合,很快就把嵩里山守敌一个营击溃全歼。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杨文泉被俘后 说:“你们有这么多大炮,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你们炮兵火力组织得这么好,步炮 协同得这样好,更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在战斗过程中,杨文泉几次乞求增援,邻近泰安的各路蒋军都见死不救,距泰 安仅 1 日行程的整编第七十五师和整编第八十五师一直按兵不动。

经过 3 天激战,华野部队攻克泰安城,歼灭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部和两个旅,生 擒中将师长杨文泉,连同南线共歼敌 2.4 万余人,取得了沂蒙山区作战的第二个胜 利。

不过,华野这一段时间行动的主要目的,还是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打大歼灭 战的战机。从 4 月初到 5 月初,除了泰安战役以外,华野部队与国民党军队还有几 次交锋,由于敌军密集靠拢、增援较快又行动谨慎,而几次改变原定作战计划,放 弃出击郯城、马头、新安镇,放弃打击进犯临蒙公路之敌,撤了对进占新泰之敌的 包围,以及回师鲁中等等,没有打上一个痛快的大歼灭战。不少指战员沉不住气了, 顺口溜又流传开了:

“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们的脚板嚓嚓嚓”。 “机动机动,只走不打,老耍龙灯”。

这个情况迅速反映到陈、粟那里。陈、粟认为,指战员们这种高昂的斗志令人 喜爱,但是还要使广大指战员认识这样做的必要性,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体现运 动战、歼灭战的指导思想。他们说:“我们的电报不嗒嗒嗒,他们的脚板不嚓嚓嚓, 怎么能调动敌人呢?我们就是要用耍龙灯的战法,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造成有利 的战机,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陈、粟指示在全军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运动战,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变成广大指战员的自觉行动。

为了进一步调动和分散敌人,陈、粟计划以两个纵队南下鲁南,以一个纵队南下苏北,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军回师或分兵,以便在运动中歼敌。5 月 3 日,他 们把这个设想上报中央军委。第二天,毛泽东就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肯定了他们 持重待机的方针,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 总有歼敌机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5 月 6 日,中央军委又电示陈、粟:“目前形势, 敌方要急,我方并不要急”。“五六两月你们除以七纵位于滨海外,其余全部似宜集 中莱芜,沂水地区休整待机,待敌前进或发生别的变化,然后相机歼敌。第一不要 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 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陈、粟立即决定放弃以第七纵队南下苏北和第一纵队去 鲁南的计划;命令已位于新泰以西的第六纵队就近南下至平邑以南地区,不再以牵 制敌人为主要任务,不采取积极行动,而隐伏于鲁南敌后待命,必要时即可作为一 支奇兵使用;主力则后退一步,集结于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待机。

国民党军队果然焦急起来了。 华野的“耍龙灯”式的机动作战,诱使国民党军队跟着进行千余公里的“武装

大游行”,不仅直接削弱了敌人,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敌人内部的矛盾,错乱了敌人 的部署,造成了敌人的失误,造成了打大歼灭战的有利战机。

蒋介石原想直接指挥,高度集中,速战速决,立见成效。与他的愿望相反,由 于在他的部队中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派系矛盾,许多将领为保存实力而避免与华东野 战军决战,甚至对非本派系部队见死不救,因而行动迟疑,进展缓慢。蒋介石为此 焦躁不安,严令顾祝同加快“进剿”,限 5 月初“打掉陈,粟主力”。

蒋介石、顾祝同得知华野主力东移,他们未经严重战斗就占领了临沂、新泰、 莱芜一线,错误地判断华野“攻势疲惫”,已向淄川、博山、南麻、坦埠、沂水、 莒县一线撤退。于是决定“跟踪进剿”,并且把“稳扎稳打”的战法改变为“稳扎 猛打”,3 个兵团同时向莒县、沂水、悦庄、淄博一线推进,企图围歼华野主力于 沂蒙山区,或者把华野主力赶过黄河。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为此狂呼:“雄师北 指,气吞沂蒙!”

这样一来,“稳打”改为“猛打”,“逐步推进”改为“全线急进”,使国民党军 队密集靠拢的态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有利于华野的战机终于出现了。

粟裕总结这一段机动作战的经验,指出:这个“战机不是自然地出现的,而是 通过我军的指挥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因应而动创造出来的”。针对把这一阶 段作战行动与孟良崮战役分割开来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这一段作战行动是非 常必要的,不能同孟良崮战役割裂开来。孟良崮战机的出现,是这一段作战行动的 结果。创造战机与出现战机是因果关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两军相争,都力争 主动,力避被动,以为有利战机是‘守株待兔’可以得来的,那是违背战争指导规 律的。”(《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四、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孟良崮上全歼蒋军“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

在战机即将出现的关键时刻,粟裕注意的中心问题是: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果 断作出最佳决策。

5 月 10 日,顾祝同命令欧震、汤恩伯、王敬久 3 个兵团向莒县、沂水、悦庄、 淄博一线推进。蒋介石的“急先锋”汤恩伯不待欧震、王敬久两兵团统一行动,就 指挥第一兵团 8 个整编师向沂水、坦埠方向进攻。

当天深夜,华野指挥部侦察得知,汤恩伯兵团的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先头 部队已经进至河阳以北的苗家庄、界湖,有继续进犯沂水模样。这两支部队位于敌 军右翼,比较暴露。陈、粟当即决定,首先歼灭该敌于沂水、苏村地区。他们一面 下令参战部队向预定战场开进,一面上报中央军委。

但是,粟裕认为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并不是理想的打击对象。这两支部队 属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号称“猴子军”,打仗很狡猾,又比较顽强,同他们 作战难有俘获,往往打成消耗仗。因此,作战命令下达以后,粟裕一面指派专人给 参战部队调配充足的弹药,以保障参战部队用强大火力攻歼该敌;一面密切注视敌 情的细微变化,寻找更加有利的战机和最佳作战方案。

5 月 11 日,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从垛庄出发,经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 以南华野第九纵队阵地进攻。

敌人的行动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视。粟裕判断敌人已经发现华野指挥部位置。 蒋军这一行动究竟是局部行动,还是新的全线进攻?他特地通知情报部门严密监视 敌军动向,尽快查明敌人的作战部署。

当天晚上,华野技术侦察部门截获汤恩伯限整编第七十四师于 5 月 12 日攻占 坦埠的电令。

粟裕得知这个关系全局的重要情报,沉思大约半个小时。虽然他早就把整编第 七十四师作为预定歼击对象,为此反复构思作战方案,但是此时作出歼灭整编第七 十四师的决策,还是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他要情报处核查情报的准确性,并进 一步搜集有关情报。根据从各个渠道得到的情报,查明了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 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中心,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八十三师为左右翼;又以整编 第六十五师保障整编第二十五师翼侧,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保障整编第八十三 师翼侧,限于 12 日(后改为 14 日)攻占坦埠。同时查明,王敬久兵团之第五军、欧 震兵团之整编第十一师等部已由莱芜、新泰出动向东进犯。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左右 两翼国民党军相距只有 1 至 2 日行程。

粟裕认为,尽管敌军行动尚未完全明朗,但可断定敌人决定发动全线进攻,其 部署显然是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下实施 中央突破,矛头直指华野指挥部驻地坦埠,企图一举击中我指挥中心,陷我军于混 乱和四面包围之中,聚歼我军主力于沂蒙山区,或者将我军逼向胶东一隅,赶过黄河。

粟裕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有利战机,立即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不打第七军 和整编第四十八师,改打中路强敌整编第七十四师。迅速就近调集几个强有力的部 队,以“猛虎掏心”的战法,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从敌人战斗队形的 中央楔人,切断对我威胁最大的中路先锋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将整编 第七十四师全部干净消灭掉。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果断改变已经付诸行动的计划,作出带有很大风险性的 决策,从敌人重兵集团中分割歼灭强敌,不仅需要有压到强敌的英雄气概,而且要 有驾驭战局发展变化的战略才能。

粟裕这一新的设想,是在辩证分析敌我态势及其发展趋势,权衡两种作战方案 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粟裕认为,整编第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的“王牌军”,是这次重点进攻的骨干和 急先锋,又是我军多次寻歼的死敌。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将会给敌人以实力上精 神上最沉重的打击,对我军指战员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可以立即挫败敌人的进攻, 迅速改变战场态势,获得最有利的战役效果。如果打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敌 人很可能置该部于不顾,继续对我实行中央突破,从而使我军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 这次敌人采取挟重兵以求中央突破的战法,估计我不是主动后撤就是被突破。我们 针锋相对,一改先打薄弱之敌、孤立之敌的传统战法,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 突破,打最强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必将大奏奇效。

粟裕辩证地分析敌我兵力强弱和战场条件,认为强和弱是相对的,或强或弱, 部队本身所具有的战斗力不是惟一的因素,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兵力 对比上看,敌人对山东实施重点进攻的总兵力为 24 个整编师(军),其中在鲁中山 区集中有 17 个整编师(军),我军在鲁中只有 9 个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敌 人占有很大优势;但是,整编第七十四师已经进入我军主力集结的正面,我军部署 不须作很大的调整,即可在局部地区对整编第七十四师形成 5 比 1 的绝对优势。从 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来看,我军经过 10 个月作战,特别是宿北、宿北和莱芜战役的 锻炼,战术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各级指挥员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经验,武器装备也 有很大改善,特种兵纵队已有相当基础,火力大大加强,具备了围歼强敌的基本条 件。整编第七十四师虽是强敌,但也有其弱点。它是重装备部队,进入山区,地形 对其不利,机动受到限制,重装备不能发挥威力,甚至成为拖累,其强的一面就相 对削弱了。同时,该师十分骄横,与其他敌军矛盾很深,在我围歼该敌又坚决阻援 的情况下,其他敌军不会奋力救援。我们可以利用山区地形,采取正面反击、两翼 楔入,断敌退路、阻击援敌的战法,把整编第七十四师从敌人的重兵集团中分割出 来,予以全部、干净、彻底歼灭。

粟裕认为,这是一个既有取胜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决策。能否取得胜利,关键 在于正确的决策和巧妙的指挥。只要缜密部署,指挥上没有失误,就可以实现全歼 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意图。

粟裕后来谈起孟良崮战役的决策,针对“张灵甫孤军冒进”的错误说法,指出: 有人说是“虎口拔牙”,但老虎的嘴巴并不是张开的,只有一点空隙,我们硬切进 去,好像天桥的把式开硬弓,将敌人左右两翼撑开,把七十四师从敌人的重兵集团 中挖出来予以歼灭。不能说七十四师孤军冒进,它只是稍形突出,而且随即又缩回 去了。还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确切一些。

战机稍纵即逝。栗裕立即把他的想法向陈毅汇报。陈毅当即表示赞同:“好! 我们就是要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陈、粟决定,以 5 个纵队担任主攻,4 个纵队阻击援敌,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 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特种兵纵队配属主攻部队作战。随即作出周密的作 战部署,立即组织实施,派参谋分头追赶已经出发的部队,下令部队就地停止待命, 各纵队首长到指挥部受领新的作战任务;又派参谋处长向已到南线的谭震林转告 陈、粟的决定,请他就近向第二、第七两个纵队传达并作出部署。

如何对待这个突如其来的重大改变,对于各级指挥员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开 始虽然有的指挥员不能理解,但是很快就取得了一致认识,大家坚决拥护和执行陈、 粟的决定。这说明,华野全军上下作战指导思想的一致和对陈、粟决策指挥的信任。

5 月 12 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的电报,指示:“敌五军、十 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 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毛泽东军事文 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中央军委授予陈、粟“当机决策”的权力,体现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对陈毅、 粟裕的充分信任,为争取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不遥制”, 体现了毛泽东的指挥风格。熟悉中国历史的毛泽东,深知“将在军,不从中制”的 道理,主张在保证全军指挥集中统一的前提下,给前线指挥员以临机专断的权力, 反对“锋镝交于原野而决策于九重之中,机会变于斯须而定计于千里之外”。他认 为宋太祖遣将用兵而“遥制方略”、前线将领指挥作战“咸听成旨”,是一种用兵“弊 法”,往往贻误战机,导致“覆师丧旅”。

5 月 13 日,陈、粟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并刘伯承、邓小平,报告围歼第七十四 师的决心和计划:“(甲)七十四师真[11]日开始向坦埠进攻,八十三师在青驼寺以北 跟进,二十五师在蒙阴东南为其左翼部队,桂顽则在临沂东北汤头、葛沟。(乙)我 们今晚集结一、四与八、九纵向七十四师出击,于明晨完成包围。战斗约需两三天。 待歼灭七十四师后,再视机扩张战果。”第二天就接到中央军委复电:“以一、四、 八、九纵歼击七十四师极为正确”。(《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孟良崮位于蒙阴东南 60 公里的芦山山区顶峰,海拔 500 余公尺。沂蒙山区的山峰生得古怪,四周陡峭,形 同圆柱,顶端平坦,可以种田,当地人称之为崮。崮崮相连,据说有 72 崮。张灵 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据守在芦山、孟良崮、大崮顶几个山头、几条山谷里。

孟良崮战役,按照预定计划,于 5 月 13 日黄昏发起。粟裕到前线指挥作战, 把他的指挥所设在坦埠以西艾山脚下的岩洞里。当地群众称这个石洞为“老君洞”, 战后改名为“将军洞”。从这里向南,直到孟良崮,是一片开阔的山间平地,也是 华野正面阻击蒋军的战场。站在艾山南麓,可以用望远镜直接观察战场情况。粟裕 对这个地方很满意,说:“好!指挥所就设在这里。”随后,就爬到山头观察一个多 小时,又到前沿视察了第九纵队的炮兵阵地。回到指挥所,看到警卫员正准备去村 里借门板搭床铺,粟裕坚决不准,说:“门板是给老乡守家的,你把它借来,他们 怎么关门呢?买点高粱秸子,铺在沙子上,就可以睡觉。这是打仗,不是安家。”

粟裕认为,实现战役决心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隐蔽我军意图,达到对整编第 七十四师的合围。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令第四、第九两纵队全力抗击向坦埠进攻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堵住他的前进 道路。

二令第六纵队协同第一纵队抢占孟良崮西南的垛庄,切断整编第七十四师退 路。

三令第一、第八两纵队分别以小部队向敌左右两翼整编第二十五师和整编第八 十三师发起攻击,使敌人一时无法判明我军矛头所向而无暇他顾,主力则乘机向纵 深猛插,隔断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左右两翼的联系。

四令第二、第七、第三、第十 4 个纵队分别在敌人左右两翼外围阻击敌人援军。 华野各个纵队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从 13 日黄昏到 14 日上午,就大体

形成对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包围态势。15 日拂晓,由鲁南北上的第六纵队在第一纵 队协同下攻占垛庄,第八纵队攻占万泉山,最后封闭合围口,完成了对整编第七十 四师的包围。

10 天以前,当第六纵队奉命在鲁南隐蔽待机的时候,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 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打七十四师,绝对不要忘了六纵!”

整编第七十四师是第六纵队的老对手、死对头。第六纵队在第二次涟水战役中 与整编第七十四师交锋,吃了亏。广大指战员愤恨难平,发誓有机会一定要吃掉它。

宿北战役以后,粟裕在行军途中遇到六纵宣教部长吴强,关切地询问六纵部队 情况。吴强告诉他:“这一回没能把七十四师吃掉,反而让他占了上风,部队上上 下下都很懊恼、气愤。”

粟裕说:“告诉大家,七十四师、张灵甫逃不掉,总是要把他吃掉的!仗打得不 痛快,吃了亏,受了损失,情绪不稳定,是很自然的,要多做思想工作。”

“什么时候再打七十四师?”吴强以为很快就要发起打七十四师的新战役,焦急 地问。

“现在条件还不成熟。”粟裕十分理解部队急于求战的心情,对吴强说:“再打 七十四师,少不了你们六纵的份。”

这一次,王必成又担心错过打七十四师的机会。粟裕立即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你放心,打七十四师一定少不了你们六纵。到时候,你不想打也得打。”

在制定孟良崮战役计划时,粟裕特别提醒起草作战命令的参谋处:不要忘记六 纵。

在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候,六纵指战员听到北进敌军的炮声越来越远,北 上参战的命令却不见到来,有些人沉不住气了,怪话也出来了:

“把我们忘了,把我们扔在鲁南吃闲饭!” “我们只能吃豆腐,嚼烂葡萄,啃不了硬骨头!”

他们不知道,粟裕已经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艰巨的作战任务:切断七十四师的退 路。

5 月 12 日 16 时,一份陈、粟签署的电报发到王必成手中,命令六纵昼夜兼程, 北上参战,以 48 小时 120 公里的急行军,抢占沂蒙公路上的重镇垛庄,切断七十 四师的惟一退路,参加围歼七十四师的战斗。

以“虎将”著称的王必成,接到命令,立即率领六纵指战员两万多人以一日一 夜 130 公里的急行军,飞兵疾进。到 14 日凌晨,先头部队提前 8 小时到达垛庄以 南,15 日凌晨就在第一纵队协助下攻占垛庄,犹如神兵天降,全歼守敌一个战斗 辎重连。汤恩伯指令张灵甫派重兵死守垛庄,保护通路。可是,等到张灵甫派出的 部队赶到,垛庄已经被华野部队攻占 1 小时。张灵甫不得不丢掉他的美制重炮和其 他现代化装备,收兵退缩孟良崮、芦山地区,企图负隅顽抗,等待援军到来。

六纵指战员回想起粟裕的谈话,无不为他的神机妙算而心悦减服。他们说:

“把

我们放在鲁南,原来是一着妙棋。”“说打七十四师少不了六纵的份,就是没有少了 我们六纵的份。粟司令可是个说话算活的有心人。”

粟裕总结孟良崮战役的经验,指出“动用隐伏于鲁南的六纵队是关键的一着”。 他说:“在战役指挥中,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走第一步就预想到第二步,有时要 巧妙地预留伏笔,是灵活用兵的重要一着。此次我军诱敌深入,而又预伏第六纵队 于鲁南待机,这着棋一旦动起来,全盘就活了。”

华野敢于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完全出乎国民党军意料。华野完成对整编第七 十四师的合围以后,出现了不同寻常的战场态势:华野以 5 个纵队包围着整编第七 十四师,国民党军又以 10 个整编师(军)包围着华野。蒋介石利令智昏,错误地判 断这是“歼灭共匪完成革命惟一良机”,一面令整编第七十四师据险固守,吸引华 野,一面令第五军、整编第十一师、整编第六十五师、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八 十三师、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各部火速向整编第七十四师靠拢,又令整编第六 十四师、整编第二十师、整编第九师赶赴垛庄、青驼寺、蒙阴增援,企图内外夹击, 与华东野战军决战。

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此时战役指挥的关键问题,一个是能否迅速解决围歼 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斗,一个是能否挡住敌人的援军。他要求各级指挥员都到第一 线督战,作战形式主要转入阵地战。

5 月 15 日,华野发起对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总攻。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部队 展开了剧烈的阵地攻坚战,15 日晚上就把整编第七十四师压缩于东西 3 公里、南北 2 公里的狭窄山区,16 日下午攻占七十四师占据的所有高地。每争夺一个山头 一个高地,都要经过几次到十几次的冲锋,直到刺刀见红,战斗的激烈程度为解放 战争以来所少见。

与此同时,华野阻援部队则展开了艰苦的阵地防御战,挡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 的冲击,把敌人的各路援军阻止、钳制在华野包围圈以外。蒋军整编第二十五师、 整编第八十三师虽然与整编第七十四师相隔只有 5 公里左右路程,炮火已能打到孟 良崮,其余援敌 8 个整编师(军)距整编第七十四师也只有 1 日至 2 日行程,但在华 野部队的顽强阻击下,眼看着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围歼,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正当蒋介石一再严令增援、张灵甫频频呼救的时候,华野各部已会师于孟良崮、 芦山顶峰。第六纵队特务团团长带领突击队冲到张灵甫负隅顽抗的山洞,一举歼灭 隐藏在山洞里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指挥所,击毙骄狂不可一世的张灵甫。

5 月 16 日下午,孟良崮战役接近尾声。参战部队纷纷向前线指挥所汇报战果, 有的部队开始打扫战场、收拢部队。这时天气突变,山雨欲来,阴云密布,能见度 低。各部报告的战果,只抓到几百名俘虏。华野情报处长报告,通过技术侦察发现, 敌人还有电台在联络求援。这些情况引起了粟裕的警觉。

作战科长拿来向中央军委报捷的电报稿。粟裕摆手示意,报捷电报缓发,同时 指示:“命令各部队重新汇报战果,歼俘敌人的数字要力求准确无误。命令各部队 继续搜查,不可放松警惕,特别是比较隐蔽的山沟更要仔细搜查。没有命令,不许 停止。”

看到大家迷惑不解,粟裕解释说:“兵法上有穷寇勿追,是说狗急了要跳墙, 弄不好会被反咬一口。我们主张打歼灭战,硬是要追穷寇,不论这只狗发疯也好, 跳墙也好,都必须把它确确实实地打死才行。我把各部队上报的歼敌数字与七十四 师编制数字反复核对,还差 7000 人左右。7000 人不是个小数目,弄不好会给我们 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参谋处根据各部队清查后的战果统计,并与整编第七十四师编制人数核对,发 现各部队上报歼敌总数 2.5 万余人,与整编第七十四师应有人数 3.6 万余人相比,

还少七八千人。 粟裕当机立断,命令各纵队组织轻装部队,严密搜索。果然在孟良崮、雕窝之

间的山谷里发现集结有 7000 多敌军,正准备突围。粟裕命令第七、第八、第九 3 个纵队立即出动兜剿。各纵队指战员不顾疲劳,英勇奋战,全歼残敌,无一漏网。 至此,蒋介石的“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华东野战军全部、干净、彻底消灭,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

捷报传来,全军振奋,欢声如雷。指战员们纷纷称赞粟裕料敌如神的谋略和高 人一筹的指挥。陈毅紧紧握住粟裕的手说:

“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 在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紧张战斗中,陈毅和粟裕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给华

野指挥部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粟裕与一位纵队指挥员通话,发生了 “故障”,这位指挥员以部队伤亡太大为由讨价还价。粟裕对他说:“好了,现在陈司令同你讲话。”陈毅一面走向电话机,一面间接电话的是哪一位,拿过话筒就说: “你现在在哪里?你们几个师长到了什么地方?”对方回答后,陈毅查看了一下地图,

接着说:“你们几个师长都要到山顶去。刚才粟裕同志讲的,就是我的意见,你们 要坚决执行。部队伤亡大一些,不要紧,我手里还有预备兵力,你伤亡多少,我给 你补充多少。”电话里的对方平静了。

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粟裕脑力、体力消耗很大,身体日见消瘦,由高血 压引起的头痛症时常发作,不得不戴着一种铝制的健脑器坚持工作,在与敌人进行 激烈搏斗的同时,还要同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在孟良崮战役中,连续几天几夜不 休息,脸胀得通红。战后测量血压,血压竟然达到 220 度。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对国民党反动派是最沉重的一击,对解放区军民是极大的 鼓舞,严重顿挫了蒋介石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迅速改变了山东战局,并且推动全国 战局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5 月 22 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指出:“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 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 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同一天,延安新华社发表时 评说:“华东人民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区的人民,在全中国人民的爱国自卫战争中, 担负的任务最严重,得到的成就也最荣耀”。

“这次蒙阴胜利在华东人民解放军的历 史上更有特殊意义,因为:第一,这是打击了蒋介石今天最强大的和几乎惟一的进 攻方向;第二,这是打击了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四五个精锐师之一个);第三,这 个打击是出现于全解放区全面反攻的前夜”。“蒋介石以近一百个旅使用于华东战 场,欲以此决定两军胜负。这个主观幻想业已接近于最后破灭”。

整编第七十四师是蒋介石多次嘉奖的“模范军”,也是王耀武赖以起家的部队。 “跛子将军”张灵甫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死时只有 43 岁。蒋介石痛心疾首,哀 叹整编第七十四师全军覆没是“空前的大损失”,是“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 的一件大事”,“必须等到我们全军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之后,乃能作进一步的打 算”。王耀武则哀鸣:“七十四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战后,蒋介石故技重演, 将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撤职,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交付军事法庭审判。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这次战役的决策和指挥,鲜明地表 现了他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的独特风格,反映了他反常用兵、出奇制胜的创造精神。 他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于作战指导,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高度发挥人的自 觉能动性,敢于和善于适时把战局推向新水平,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在敌人重兵集团 中割歼强敌的范例,是战役指挥艺术上的重大突破。

粟裕总结孟良崮战役的经验,指出:“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与蒋军 在华东战场上一次正面的大规模的较量,表明了我军的作战指导、指挥艺术、战术 技术和军队士气都大大高于敌人。孟良崮战役还使我体会到,作为战区指挥员,应 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的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到了应该把战争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时,指 挥员看不出来,不敢下决心,就不可能推进胜利的进程。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 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

1947 年 5 月,人们期盼的胜利的春天终于到来了。沂蒙山区,峰峦起伏,山 花烂漫,一片大好风光,人们又唱起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歌。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区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 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接连粉碎敌人两次重兵进攻,取得一个

“空前大捷”超过一个“空前大捷”的胜利,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也 给悠久的山东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页。

山东,古属齐鲁两国,在战争史上占有特别荣耀的地位。特别是在军事思想活 跃、军事人才辈出的春秋战国时代,举世公认的“兵圣”孙武和被毛泽东称为“千 古高手”的孙膑就出生当时的齐国境内,被后人视为用兵范例的“围魏救赵”、“减 灶诱敌”等著名战法也产生在这里。现在,在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中,陈毅、 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创造了堪称现代战争楷模的崭新战法,“示形于鲁南,决胜 于鲁中”,用“耍龙灯”的战法创造战机,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于百 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在中国战争史上再创辉煌,而与春秋战国时代交相辉映。担 任战役指挥重任的粟裕,以其卓越的谋略思想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为夺取沂蒙 几战胜利、推进战争进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把作战指导的辩证法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水平。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