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逐步形成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 建议集中华野全军攻济打援。 1948 年 7 月,豫东战役结束以后,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参战部队,转移 到鲁西南、豫皖苏地区,组织部队休整,筹划下一步作战。这时,他反复考虑的是, 从战争全局的发展趋势来看,华东野战军的未来出击方向问题。 豫东战役以前,他在 4 月 18 日的电报中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 3 个纵队暂不 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当时就提出,在打完第一个歼 灭战以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 二个歼灭战”。(《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经过豫东战役的实践,粟裕对战争规律的探索又前进一步,逐步形成了南线决 战的战略构想。他回忆这一探索过程说:“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 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这种大歼灭战发 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 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 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为最有利。 因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开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 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山东和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中原接合 部,距华北也不远,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 集中兵力打蒋系的徐州集团。如兵出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 徐州集团之间,桂系可能参战。”(《粟裕淡淮海战役》,《党的文献》1989 年第 6 期。) 这个过程表明,粟裕对战争规律的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他不仅预见到随着 歼灭战规模的不断发展势必形成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且通过对江南和江北、中原 和徐蚌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徐蚌地区是进行这一决战最佳战场的科学结论。 粟裕认为,豫东战役的胜利,实现了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的转折。当前的问 题,是如何推动战局向战略决战的方向发展。无论是正在酝酿的济南方向的作战, 还是未来的徐州方向的作战,都要同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联系起来考虑。 7 月 13 日,华东野战军许谭兵团一举攻克济南、徐州之间的兖州。济南周围 300 公里的广大地区被华野控制,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据守的济南成了 一座孤城。这样,就把举行济南战役问题提上了日程。 7 月 14 日,中央军委来电提出:“拟令许谭于攻克兖济后,休息两星期,即向 济南攻击,迫使邱黄两兵团分兵北援(敌非北援不可)。此时,你们则寻敌一部攻击, 使敌既被迫分散,又首尾不能相顾,利于我之各个击破及尔后之大休整。”中央军 委的电报指出,采取这一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敌人,保证华野主力安心休 整。认为“此种分散敌人的行动,似以许谭攻击济南为最有效。”同时指出,“目前 许谭不宜和你们集中行动,若许谭加入鲁西南,将迫使邱、黄集中,不易求得歼击 机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这一作战部署,当时还是征询意见,要他们考虑电 复。但是,从 14 日到 16 日,中央军委连续发出 7 份电报,一次比一次明确地提出, 要许谭兵团在 10 天内外迅速夺取济南,然后“于十月间南下配合粟陈、韦吉打几 个大仗,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这个部署与粟裕的战略构想显然有所不同。如何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什么 时机、用什么样手段攻占济南更为有利?粟裕为此反复思考。他分析敌我态势和部 队现状,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并且征询陈士榘、唐亮、 张震的意见。经过 3 天深思熟虑,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他认为,即将进行的济南战役,是继豫东战役以后又一次高度集中统一的大兵 团攻坚战歼灭战,战役的规模可能更大,对华东以至全国战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战胜利,不仅可以解除我军南进的后顾之忧,而且可以为在徐蚌地区进行战略决 战造成有利战略态势。在战略决战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攻济是否成功,与战略决 战关系很大,必须谨慎从事,经过充分准备,集中兵力来打。同时,无论是从当前 敌我态势还是从战争发展趋势来看,有必要也有可能集中华野全军打更大规模的歼 灭战。济南北靠黄河,南倚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济南守敌 10 余万人,而 且拥有在日伪工事基础上扩建的坚固完备的防御体系。打这样坚固设防的省会,华 野还是第一次。同时,敌人在徐州地区集结有邱清泉、李弥、黄百韬 3 个兵团,其 机动兵力约有 17 万人,随时可以北援,攻济与打援势必同时进行。能否取胜,关 键在于集中更多的兵力。只有集中华野主力全力以赴,才能确有把握地争取攻济打 援的胜利。只有集中更多的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略态势, 推动战局向南线战略决战发展。 他还认为,当时攻占济南的条件还不成熟。华野几个兵团虽已互相靠拢,但尚 未完全集中,部队连续作战后急需休整补充。许谭兵团兵力不足 10 万,攻济与打 援势难兼顾。如果攻济主要是为了分散敌人,以保证华野主力休整,则不必采取这 一行动,因为已经采取互为犄角的兵力部署,达到了保证休整的目的。同时,在豫 东战役以后,我军已经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济南战役的筹划和准备不像以往的战役 那样紧迫,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以后再动手。 根据这样的分析判断,粟裕和陈士榘、唐亮、张震于 7 月 16 日联名发电报给 中央军委,提出华野全军首先休整一个月,然后协力攻济打援的建议。电报中说: “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于打援 中选择有利阵地,求歼邱兵团之大部或全部,均有可能。为求迅速攻占济南,必要 时此间可抽出几个长于攻坚的部队参战(估计有半个月时间即可)。只要济南能解 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推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有极 大可能。”(《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中央军委充分考虑了粟裕的意见。当时华东进入雨季,部队运动、作战将会遇 到许多困难。中共中央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要许谭兵团立即攻占济南的决定, 指令华野各部立即转入休整。中央军委的 7 月 23 日、26 日电报指出,“雨季已到, 你们决心进人休整是正确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休整结束以后,集中华野主 力,或在陇海路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由粟裕和陈士榘、唐 亮、张震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野各部先后转入休整。 为了给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条件,确有把握地争取攻济打援的胜利,粟裕 又两次向中央军委建议,集中华野全军执行下一步作战任务。8 月 10 日,他在与 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联名的电报中提出,雨季休整结束后,集中华野全部 (包括许谭兵团、韦吉兵团在内)30 余万人,或先攻济南,或先转到外线打大规模的 歼灭战。(《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8 月 23 日,他和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等联名建议,调苏北兵团参加济南战役。中 央军委批准了他们的建议,“同意调苏北兵团主力参加攻济及打援战役”(《毛泽东 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 按照这个部署,华野各个兵团开始从苏北、皖北、豫东各地向山东集结。在攻 济打援战场上,华野参战兵力达到 15 个纵队 32 万人,超过了国民党济南守军和可 能增援之军总数 28 万人,第一次实现了华东战场上华野兵力超过蒋军的优势,从 而使华野在战役和战略上都掌握了主动权。 到了 8 月下旬,国民党统帅部才发现解放军向山东增兵,判断华东野战军先攻 徐州再夺济南,后来又判断华东野战军“围济打援”。蒋介石指令制定了一个投入 27 万兵力的会战计划,要王耀武率 10 万守军“确保济南”,要杜聿明指挥邱清泉、 李弥、黄百韬 3 个兵团随时准备北上增援,在兖州、济南之间同华野主力会战。然 而,这个部署不仅晚了一步,而且由于蒋军内部矛盾重重,迟迟未能落实。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在战前这场谋略竞赛中,华野不仅先敌一步,而且高敌 一筹,未战而胜负之势已定。 二、攻济打援并举的作战方针。用兵布阵的辩证运筹。 1948 年 8 月上旬,华野各部休整尚在进行,粟裕就率领华野指挥机关由豫皖 苏转移到鲁西南地区,与在兖州地区的华野副政委谭震林会合,并在曲阜主持召开 华野前委扩大会议,统一攻济打援的作战指导思想,调整华野各部会合以后的内部 关系,制定攻济打援的具体作战部署。攻济打援的各项准备,随即全面展开。 8 月 10 日,粟裕与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报 告华野全军休整后的作战计划,再次提出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他们提出 3 个可供 选择的方案,并且权衡 3 案利弊,认为以执行第三方案最好。这个第三方案是: “攻 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他们认为,这个方案的好 处是:可以使攻济与打援有重点地进行,达到一箭双雕之目的;在预设战场上打击 援敌,可以利用有利地形运动歼敌;部队在有后方条件下作战,人民支援,补给容 易,将大大提高战斗力。此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可以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 成一片,把战场向南推进,使徐州处于我军包围之中,造成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 敌的更多有利条件,从而迅速改善中原战局而威胁长江南北。 中央军委 8 月 12 日复电,估计济南战役有 3 种可能的结果,提出攻济打援作 战的初步设想,“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 目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此后 10 余天内,中央军委与华野之间电报来往频繁,华野高级指挥员之间也 反复商讨,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攻济打援的辩证关系。 粟裕认为,攻济打援这种战法的特点,就是在保证有足够兵力攻下济南的前提 下,以较多的兵力用于打援,求得在攻克济南的同时,歼灭敌人援军之一部。当时 济南已是一座孤城,而可能增援之敌是 3 个兵团 17 万人的机动兵力。只有攻济打 援并举,并以较多兵力用于阻援和打援,才能造成有利的战略态势,给攻济作战以 足够的时间保证,并且确有把握地消灭一部分援军,力争消灭邱清泉的第五军。 攻城打援并举的战法,在粟裕的战斗历程中是曾经采用过的。在抗日战争中, 粟裕指挥的车桥战役,就是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方针,用较多的兵力打援,目的是 攻取日军据点车桥,并解放一片土地。粟裕在谈到车桥战役的作战方针时说过,这 是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的质变条件下,所采用的新战法。在长期革命战争中, 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我军一直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基本作战指导思想。当 前,敌我力量对比已经出现空前变化。中国革命战争在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 已经发展到最后夺取大城市的新时期。要以新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歼灭敌人有生力 量与夺取大城市的辩证关系。这次济南战役与过去的“攻坚打援”、“攻城阻援”、 “围城打援”以及“攻城打援”不同。即使是刚刚结束的豫东战役也有不同,那是 “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目的仍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次济南战役,不仅要歼 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要达到夺取济南城并巩固占领之目的。 对于攻济打援的战法,开始并没有被所有高级指挥员理解和接受。在讨论作战 方案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问题:“攻济打援,到底哪个是重点”?“在兵力分配上如何保证重点”?有人认为,既然济南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攻克济南,就应当把兵力 部署的重点放在攻济上,阻援打援不必使用那么多的兵力。担任攻城指挥的许世友 极力主张,把作战部署和兵力分配的重点放在攻城上。 针对这种情况,粟裕把统一战役指导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组织纵队以上指 挥员学习领会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辩证地认识攻济与打援的关系。 在曲阜作战会议上,粟裕首先阐明了济南战役的作战方针及其战略意义。他指 出,济南战役的作战方针是打下济南并歼灭援敌,结束山东战局,以全力夺取中原。 打下济南以后,就可以将战局推进一步,在中原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 把战争推向长江沿岸,造成随时可以渡江的条件。同时指出,济南战役将是一场严 重的艰苦的战斗。济南是徐州的屏障。没有徐州就没有中原。守济之敌会死守,增 援之敌猛而多。王耀武指挥能力较强。济南城长期设防,迭次增修,不同于潍坊、 兖州、开封、洛阳,不能轻敌。中央军委指示,阻歼援敌才能争取时间,争取时间 才能打下济南。预计有三种可能:援敌很远已经打下来,援敌很近才打下来,援敌 逼近仍打不下来。我们要避免第三种可能,争取第一、二种可能。 毛泽东也亲自出面做思想工作。他在给许世友的电报中指出: “此次作战目的, 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 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 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 ( 《毛 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在上下互相启发和不同意见的讨论中,不仅统一了作战指导思想,而且丰富和 完善了攻济打援的战法。 在统一战役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粟裕主持制定了攻济打援的作战部署。这个部 署提出,济南战役于 9 月 16 日发起,以攻占济南为惟一目的,并求歼援敌之一部, 坚决阻击援敌使其不能迫近济南,以保证攻济集团有足够时间攻占济南。在兵力部 署上,以参战兵力的 44%用于攻城,以 56%的兵力用于打援。攻城集团,由 6 个 半纵队、特种兵纵队大部分和一部分地方武装共 14 万人组成,大部分是长于攻坚 的部队。打援集团,由 8 个半纵队、特种兵纵队一部分和一部分地方武装共 18 万 人组成,大部分是长于野战的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野前委决定,在粟裕 统一指挥下,攻城集团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 林、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打援集团由华野司令部直接指挥。 这个作战部署于 8 月 31 日上报中央军委,9 月 2 日就得到中央军委复电:“完 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部署。”(《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这种攻济打援的战法以及兵力部署上的辩证运筹,不仅经过济南战役的实践检 验是正确的,而且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几十年后,粟裕回忆济 南战役时,针对一些人把攻济与打援割裂开来,认为“济南战役就是攻济,打援则是另一个未能实现的战役计划”的说法,指出攻济与打援都是济南战役不可分割的 组成部分。徐州地区的敌人,正是慑于我军打援集团兵力强大,才不敢贸然进犯。 敌人援兵不敢北上与我打援部队交手,正说明攻济打援方针的正确。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孙 子兵法·九变篇》。)。 三、中共中央军委指令“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周恩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1948 年 9 月 6 日,离济南战役发起时间还有 10 天,粟裕就率领华野指挥机关 由曲阜转移到宁阳西北的大柏集,进入指挥位置。大柏集位于济南、兖州之间,南 靠打援战场,北距济南 80 公里。在这里,他可以更好地关照全局,兼顾攻济打援 两个战场。 济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东西兵团重新会合后第一次大兵团集中作战。大兵团作 战,要求指挥上的高度集中统一,要求各部队密切协同动作。当时陈毅已调到中原 工作。中共中央决定,陈毅在华野的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担负着领导和指 挥华野全军的重任,除了集中精力对付敌人以外,还要用不少精力调整内部关系。 他的指挥环境是相当艰难的。为此,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致许世友的电报中强 调指出,“这次作战部署是根据军委指示决定的”,并在指令许世友、谭震林、王建 安担负攻城集团指挥责任的同时,再次重申“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表明了中 央军委对粟裕指挥环境的了解和全力支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 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济南战役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粟裕把他的指挥重心首先放在攻济作战上。 粟裕指挥作战,一向主张知彼知己,把决策和指挥建立在对敌我双方情况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据当年的华野参谋回忆,粟裕每打完一仗,总是首先抓三件事:一 是要参战部队搜集敌方的电报密码,以供研究、破译之用;二是派参谋人员下部队 了解作战情况、作战经验以及各级指挥员在作战中的表现;三是找俘虏的敌军高级 将领谈话,请他们谈我军战斗动作的优缺点,谈他们所认识的敌军将领的指挥特点。 在他随身携带的资料中,除了有附有照片的我军团以上干部名册以外,还有记载敌 军师以上指挥官情况的卡片。这一次,他在对济南守敌及其主帅王耀武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周密的作战部署。 王耀武是粟裕的老对手了。在一年前的莱芜战役中,陈、粟指挥的华东野战军 “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决心歼灭李仙洲集团于莱芜地区。与蒋介石、陈诚 的错误判断相反,王耀武判断华野有北上企图,立即下令李仙洲向北撤退。这件事 给粟裕留下了深刻印象。粟裕在总结莱芜战役的经验教训时指出:“这次战役值得 今后学习的是,制造了敌人的错误,错乱了敌人的部署,并掌握与利用了敌人内部 的矛盾,争取了我们的胜利”。同时指出:“我们对敌情的了解还不够,特别是对王耀武的指挥特性了解很差。如果我们了解到王的性格大胆果断,能命令其部队一天 一夜后撤数百里,那我们即可大胆地将部队插到济南附近,这样,敌十二军也就无 法逃跑了”(《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 所以,粟裕认为, “王耀武之指挥,经一年多了解,是蒋军中指挥较有才干者”(《粟 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在部署攻济作 战时,必须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对付济南守敌,既要斗力,更要斗智,依靠正确 的谋略和巧妙的指挥,造成敌人的失误,错乱敌人的部署。 王耀武在 8 月间就发现华野部队北上,并判断华野下一个作战目标“必是济南 无疑”。于是加紧进行备战活动,请求蒋介石增调八十三师加强济南防务,修筑工 事和城东飞机跑道,储备粮食弹药等等。但是,他错误地判断华野的作战意图,又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防御能力。他以为华野将沿用围城打援的战法,目的在于打援。 因而心存侥幸,以为只要坚持十天半月就可以渡过这一关。他自恃工事坚固,估计 外围能守半个月,市区至少能守一个月。不料华野这次作战是攻济打援并举,不仅 要消灭援敌,而且要拿下济南城。 在攻城作战部署上,曾经发生重点放在西面还是放在东面的争论。粟裕坚持把 攻城重点放在西面。他分析王耀武的兵力部署,寻找他作战部署的弱点和要害,从 而选择集中使用兵力的重点。王耀武把济南划分为东西两个守备区,东守备区由国 民党中央军 5 个旅担任守卫,西守备区由吴化文的整编第九十六军等杂牌部队 5 个 旅另两个总队担任守卫,在兵力部署上东强西弱,显然以东线为作战部署的重点。 西线的吴化文战前已有弃暗投明表示,如能在战场起义,就可以使敌人西部防线出 现缺口。飞机场也在城西,我军攻下机场,不仅可以切断敌人的空中补给线,断绝 敌人的兵力和物资来源,造成“瓮中捉鳖”之势,而且还会给敌人以精神上的严重 打击。所以,西线就成为敌人作战部署的弱点,也是他的要害。我们攻其弱点和要 害,就可以打乱敌人的部署,还可以促使吴化文起义。针对敌人防区广阔、兵力分 散、机动兵力少的弱点,粟裕将攻济部队分为东西两个集团,实行钳形攻击,同时 并进,多路突击,连续进击,使敌人难以判明我军主攻方向,不给敌人以喘息时间。 同时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争取吴化文起义。他特别强 调,将攻城兵力首先重点使用于西线,以迅速攻占机场为第一作战目标。为了保证 西线作战有足够的兵力,粟裕决定从总预备队第十三纵队抽调一个师或更多的兵力 加入攻击机场的战斗。 在战役即将发起时,许世友、谭震林提出从西线抽调一个纵队到东线。粟裕坚 持仍按原定部署实施。他指出,集中兵力的原则是对的,但要使用在重点上,再次 强调“总以能迅速攻占机场为第一步作战目标”(《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 7 月,第 1 版,。)。粟裕后来谈到这一点说:“毛泽东同志说集中 兵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的体会,如何判断和选择重点是关键”(《粟裕战争 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 为了打好这关键的一仗,粟裕特地由大柏集赶到西兵团驻地,参加他们的作战会议,研究制定西线作战方案,并在营以上干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 出,西兵团的任务是夺取吴化文守备的机场和商埠等地段以后,攻向老城。济南虽 然不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市,但它毕竟有王耀武的 10 万重兵把守,有日寇占 领时期和近期王耀武抢修的坚固防御工事。因此,我们既要藐视敌人,树立必胜的 决心和信心,又要不犯轻敌的错误。吴化文受我政策感召,可能率部起义。但是我 们夺取济南战役的胜利决不能寄希望于吴化文的起义,而要毫不动摇地建立在打的 基础上。要采取穿插迂回、大胆楔人、打开口子、突人纵深、分割围歼的战法,支 解敌人的防御体系,“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华野把攻击的重点放在西面,这确实是致敌于死命的一招。王耀武也料到了这 一点。他判断“解放军的主力在西,先集中力量取下飞机场,以截断守军空运”。 于是,急令他的总预备队抽调两个旅向西增援。这样一来,恰好为华野东线作战造 成了有利条件。 9 月 16 日夜,正是中秋节前一天,秋高气爽,月明如昼。王耀武和他手下将 领忙于准备过节月饼。华野东西两兵团按照预定计划同时发起攻击。经过一夜激战, 东兵团以出乎王耀武意料的速度,迅速攻占王耀武视为济南屏障的茂岭山、砚池山。 华野东线攻势迅猛凌厉,王耀武又错误地判断形势,以为华野主攻方向在东线, 急忙把已经调到西线的两个旅调到东线,并将原来部署在飞机场以西的一个旅调到 商埠加强城防。这样一来,又给华野西线作战造成了有利条件。 华野西线兵团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扫清敌人外围据点,并用炮火控制了西郊机 场,切断了敌人的空中通道。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促使吴化文率领 3 个旅 两万余人起义,在敌人的西部防线打开了一个大缺口。 王耀武坚守济南的信心动摇了,连忙发电报给蒋介石,请示“可否一举突围”。 蒋介石复电,要他“坚守待援”。王耀武无奈,重新调整部署,作垂死挣扎。 粟裕认为,以西线为重点攻城目的已经达到。为了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决定乘 敌人调整部署之机迅速扩大战果,指令攻城集团实行东西对进,充分发挥钳形攻势 的作用,向商埠和城区猛攻。9 月 20 日,他在给攻城集团指挥员的电报中指出: “战 局可能迅速发展,望令各部就现势以三、十及十三纵并力向商埠攻击,得手后,则 全力攻城”。 在向商埠攻击过程中,围攻邮电大楼(第二绥靖区司令部驻地)的战斗打得十分 激烈。经过反复较量,华野攻城部队终于把负隅顽抗的蒋军 1 个团统统消灭,战士 们冲进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大楼。豫东战役中的解放战士熊金发第一个冲上楼顶,从 旗杆上扯下青天白日旗。在战士们的欢呼声中,那面破旗伴着硝烟飘落下地。 在熊金发背后,是他的排长。这位来自苏中老根据地的青年干部,对粟裕怀有 深厚的感情,高兴时喜欢说:“我们是粟司令的战士。”批评人时常讲:“你自己看 看,哪一点像粟司令的兵!”熊金发转过身来问:“排长,我像不像粟司令的兵?” 排长响亮地回答:“你是粟司令指挥下的英雄战士!” 从 20 日到 23 日,华野攻城部队攻占商埠和外城,紧接着向内城发起总攻。 9 月 22 日,粟裕为防止济南守敌突围逃跑作出部署,命令第十一纵队进至莱 芜地区,第六纵队进至新泰地区,苏北兵团抽一个纵队进至蒙阴桃墟地区,组成 3 道截击线,命令第一纵队主力于济宁、兖州间机动,配合攻城部队,截击济南突围 之敌。 王耀武看到大势已去,丢下他的残兵败将,化装潜逃。可是他终于不能逃出人 民战争的天罗地网,刚刚逃到寿光县,就被当地民兵活捉了。 在阻援打援战场上,粟裕采取“夹运(河)而阵”的作战部署,把打援集团的 18 万部队分别部署于运河两岸。在运河以西,配置两个纵队另两个旅,利用水洼地带 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构筑四道防线,坚决阻击由鲁西南北犯之敌。在运河以东, 配置 6 个纵队另 4 个团,将打援战场选择在运河以东的邹县、滕县之间,准备歼灭 由运河以东或沿津浦路北进的援敌,以歼灭邱清泉的五军为主要作战目标。粟裕认 为,这种部署的好处是:无论敌人沿津浦路还是沿运河两岸北进,都不容易靠拢, 而易于被我各个分割歼灭;我军以兖州为中心布阵,主力部队转移方便;打援战场 距济南较远,有利于保障攻济部队作战,也有利于尔后扩大战果。 后来得知,指挥邱、黄、李 3 个兵团增援济南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 果然随着粟裕的指挥棒行动。他自作聪明地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扬言主力沿津浦 路北进,实际上大部沿运河东岸北进。如果他放胆北进,正好投入粟裕预设打援战 场。但是,他们得知华野有强大打援兵团严阵以待,又慑于豫东战役区寿年兵团被 歼的命运,虽经蒋介石一再严令督促,仍然迟迟不敢向前推进,每天只缓缓前进一 二十华里,避免与华野打援集团交战。直到华野攻克济南,邱清泉兵团才进至鲁西 南的成武、曹县地区,而黄百韬、李弥两个兵团则尚在徐州地区集结过程中。邱清 泉得知济南失守,连忙缩回徐州,商丘一带。 在阻援打援战场上,国民党援军虽然逃脱了被歼灭的命运,华野却也达到了坚阻援 敌使其不能迫近济南,使攻城部队有足够时间攻占济南的目的。 粟裕作为济南战役的主要指挥者,不仅参与了济南战役的战略决策,主持制定 了攻济打援的作战部署,并且指挥了济南战役的全过程。这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历史 事实。可是,由于后面将要提到的原因,在一些出版物中,包括党史、战史资料和 某些将军的回忆录,甚至在有关济南战役的纪念物上,济南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竟然 换上了别人的名字。济南战役是谁指挥的?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今天却成了需要 考证的问题,实在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四、当济南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 提出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济南战役实现了中央军委设想的最好结果,只用 8 天 8 夜就攻克济南城,全歼 守敌 10 余万人(包括起义者两万余人),生俘王耀武以下国民党将领 23 名,并且迫 使临沂、烟台等地敌军弃城而逃,山东全境除青岛等少数据点外都获得解放。由于在阻援打援战场上不战而胜,担任阻援打援任务的 8 个半纵队就成了下一步作战的 生力军。 中共中央对济南战役的胜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这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 展中给予敌人最严重的打击之一”,“胜利影响已动摇了蒋介石反动军队的内部”, “华东和中原的全部解放,已经更加迫近”。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 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 解放军的攻击了”。周恩来后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毛泽东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 济南战役创造了攻打敌人重兵防守、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成功经验,同时宣告 敌人“重点防御”战略方针的破产。蒋介石对他的美国主子说,他对“济南之战的 结局深表失望”,“过去不惜任何牺牲以坚守坚固据点或主要城市的老战略必须改 变”。美国舆论界的调子也来了一个 180 度大转变。济南战役以前,他们说“共产 党的军事力量尚未达到夺取国民党任何一个防守较强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现在, 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 什么阻挡了。”(《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 济南战役还创造了接管大城市的成功经验。在济南战役准备过程中,华东局和 华东野战军就组建了济南军事接管委员会和警卫部队,抽调并组织接管人员学习城 市政策,制定了接管敌人军政机关、处理敌伪人员、稳定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生活 供应的具体措施,因而济南一解放就迅速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防止了各种 破坏现象,为以后接管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济南战役最重要的意义,是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并促使中共中央对原 来的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调整。 济南战役前夕,中共中央于 9 月 8 日至 13 日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了用 5 年 左右时间,建军 500 万,歼敌 500 个正规师,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战 略目标。两个月以后,中共中央考虑到从豫东战役到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的实践经 验以及全国战局的发展,改变了对战争进程的估计。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形势 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 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 “这是由于四 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英勇作战的结果,而特别是南线的睢杞战役(即 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北线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诸战役(按:即辽沈战役) 的结果”。“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 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 5 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 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 倒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18-219 页。)从此以后,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了原定战略部 署,继辽沈战役之后,又连续发起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加快了整个解放战争战略 决战的历史进程。 1983 年夏天,有几位党史军史工作者访问粟裕,提出了一个问题:“听说在济 南战役结束的头一天,您给毛主席提出建议,下一步打淮海战役。是这样的吗?” 粟裕回答:“是这么回事。打仗像下棋一样,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来说,不能 看一步走一步,至少要看两步走一步。淮海战役,在济南战役前就考虑了。” 1948 年 8 月到 9 月,粟裕在筹划和指挥济南战役过程中,就反复考虑华野未 来的行动方向问题。他认为,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还是以兵出徐蚌线以东为宜。 如果回师中原,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寻战于徐州西南,我军将处于蒋军的徐州集团 与武汉集团之间,一开始就将与优势之敌决战。如果兵出徐蚌线以东,首先攻占淮 阴、淮安、高邮、宝应,那就可以暴露津浦线,孤立徐州,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 要加强)津浦沿线及江边。这样,就可以减少敌人的机动兵力,便于我恢复江边工 作,为将来渡江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将来华野全军进人陇海路以南作战时,也便于 得到华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和交通运输的方便。 基于这样的考虑,粟裕在 8 月 23 日给中央军委的请示电报中就提出: “两个月 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 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当时就是想以这一作战行动为下一步作战和渡江创造条件。 在济南战役过程中,徐州援敌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徘徊,不敢北上与华 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在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 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已逐渐成熟。因此,他进一步策划在徐蚌地 区的作战行动。他设想,在南下作战攻取两淮及高邮、宝应时,也采取“攻济打援” 的战法,以苏北兵团加一个纵队担任攻城任务,全军主力则置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之 间的运河两岸,以歼灭可能自徐州、海州线来援之敌。如果敌人不来增援或者来援 被阻,则进行第二步作战,以 3 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粟裕战争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593、601 页。)这个战役的名字,他也 想好了,就叫淮海战役。 9 月 24 日早晨 7 时,当济南城内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粟裕判断攻济战 斗已经稳操胜券,徐州之敌停止北援的可能性很大,就将上述方案报告中央军委, 建议举行淮海战役。 粟裕在电报中说:“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 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 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 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 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粟裕军事文集》,解放 军出版社,1989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3—394 页。) 有人说,粟裕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战争指导上,他常常在认识上居于领先 地位,在实践上又走在前列。他的战略远见,不带有任何主观随意性,而是实事求 是的科学预见。经过豫东战役的实践,他对战争规律的探索又前进一步,逐步形成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并且通过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进而提出举行 淮海战役的建议,一步一步地推动战局向南线战略决战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