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二十一章 进入统帅部任副总参谋长


一、毛主席亲自点将。 周恩来、朱德登门传达中共中央命令。就任副总参谋长。

1950 年 12 月,粟裕赴苏联检查治疗疾病。多年的戎马生涯,紧张的作战指挥, 加上战争中先后 6 次负伤,颅内、体内留有弹片、弹头,粟裕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 经常头晕头痛,解放战争结束时头痛已发展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为了能早日恢复他 的健康,中共中央决定粟裕去苏联治疗。他在夫人楚青陪同下到达莫斯科,经 1 个 月的初步检查,诊断为长期过度紧张疲劳及受伤次数较多,且有 2 次伤及脑神经, 需较长期治疗休养。去高加索进行 2 个月物理治疗后,脑功能有不少恢复,即返回莫斯科,旋又发作严重腹痛,这也是他在战争年代多次发作的病痛。经检查认为是 慢性阑尾炎,决定手术。开刀后发现并非阑尾炎,而是整个肠子错位,且互相扭结, 有的地方已阻塞得很细。手术进行了近 6 个小时,把肠子恢复到基本正常的位置。

医生判断这是战争中翻滚、摔打、跌撞过重、过频造成的严重内部伤害。腹部手术 后脑神经毛病又复发,经一段治疗有较大进步,肠胃也比过去好得多。赴苏联检查 和治疗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新课题一直萦绕在粟裕心中。为了 解苏军现代化建设的状况以作我军建设之借鉴,他在治疗期间抽空参观了莫斯科周 围的坦克、炮兵等特种兵院校。1951 年 5 月,徐向前总参谋长率中国政府兵工代 表团赴苏商谈购买武器和我国兵工厂建设问题,粟裕与徐向前一起,又参观了苏军 的一些院校和军事工厂。8 月,粟裕身体基本痊愈,9 月,从苏联回国,在北京稍 事休息。

一天,周恩来和朱德一起来看望粟裕。简短的相互问候之后,周恩来对粟裕说: “中央决定,调你到总参谋部工作,中央让我们俩来同你谈谈,向你传达中央的这 个命令,希望你能尽快到职。”粟裕听后大感意外。

从国外回来后,粟裕也想到过下一步工作的事。他认为国家正面临由战争向建 设的重大转变。军队的任务也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变。在这个过渡时期,他希望能 够有一个机会,系统地总结整理一下过去战争的经验,并探索、研究未来战争问题, 这就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工作环境,最好是部队或学校,就是没有想到过到总部工作。 听了周恩来和朱德传达中央命令,他便恳切地推辞说:“我水平很有限,总部的工 作恐难胜任,是否考虑别的同志为好?我到下面抓抓部队工作或搞学校工作都可 以。”周恩来、朱德说:“你来总部工作是毛主席点的将,我们认为你来工作是合适 的,你还是服从决定吧厂粟裕只好说:

“既然组织决定了,我服从组织决定就是了。” 10 月 1 日上午粟裕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阅兵典礼,晚上又去城楼观看广

场上空的焰火。毛泽东与他亲切交谈。 关于粟裕是不是少数民族,是不是苗族这个问题,毛泽东就是在这次交谈中间

及的。 国庆节以后,粟裕返回南京,向华东军区和南京市领导作工作交代,同时向军

区机关干部及正在召开的华东军区暨三野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作了多次国内外形 势报告。11 月 12 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 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为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 员的职务。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杨尚昆主任打电话给粟裕,传达毛主席指示,催 他尽快到京上任。粟裕略事准备,即于 12 月 9 日离开南京,11 日到达北京,次日 即向中央军委报到,就任副总参谋长。

粟裕的右臂战争年代负过伤,子弹头一直留在臂内,也许是太劳累的原因,刚 上班几天旧伤突然复发,疼痛难忍,不得不住院手术,取出了残留的子弹。粟裕人 在医院心挂念着统帅部的工作,1952 年元旦刚过,1 月 2 日就急着出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随即下达通知:“粟副总长已到部开始办公。” 自从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后,我国军事建设的客观情况发生了基

本的变化,进入了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与现代化装备相适 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 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粟裕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重要时刻进入统帅部工 作,而粟裕参加军队二十多年,一直在第一线作战,从未在统帅部工作过,这无疑 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但面对党中央的信任和托付,他勇敢地担起了历史的重担,在 指导全军作战及建设的岗位上,他的军事才能闪耀出了新的光辉。

二、以主要力量抓大事、抓战略性问题。 毛泽东说:粟裕能比较好地看出问题。

从战区来到中央,从野战军进入统帅部,领导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粟裕认真地 思考着、比较着。粟裕到任以后,分工管作战、训练及海军、空军和陆军各特种兵。

情况明才能决心大。粟裕把领导工作的重心,首先放在了解总部机关的情况上。 解放初期的总参谋部在中南海居仁堂办公。总参二级部和总部各单位住地很分散。 他每天到各单位去直接听取汇报。他给随身秘书交代:“你们是秘书,不是收发和 传达。接到情况报告和收到文件要做些调查研究,提出你们的见解,你们的意见被 我采纳了,就是我的意见,如果出了问题就是我的问题。现在首要的是先了解情况。”

这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国内肃清国民党军残匪和解放沿海岛屿的作战尚 未结束,军队已开始精简整编和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工作千头万绪。粟裕经 过全面了解情况和认真思考,认为总参谋部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统帅全军的办事 机构,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应以主要力量抓大事,抓战略性问题,给党中央和中 央军委当好参谋,并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做好军队作战和建设的组织协 调工作。

那么,什么是当前军事工作的大事和战略性的问题呢? 粟裕感到,现代化、正规化和诸兵种合成军队建设,军队体制和定额,条令和

规章制度的制订,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需要急办的事,但由于种种因素,当前在军 事建设上和作战准备上,还存在较严重的分散主义和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国防建设 的重点也不明确,一些重大问题尚待确定。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首先明确总 的战略方针,明确统一的作战和建军计划。不解决方针和计划,难以从总体上协调 和合理地安排作战、建军的一系列问题。

他把这些想法,先后和各军兵种领导同志交谈,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同意 他的看法。他又把这些想法当面向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和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 周恩来支持他的看法。毛泽东也向他表示:“应有个作战计划。”

与此同时,粟裕建议加强总参作战部的领导力量,中央军委决定调张震来当作 战部长。

1952 年春,国家着手制订从 1953 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责成粟裕参 加制订计划的工作,以制订相应的军队建设五年计划。粟裕认为拟制军队建设计划, 必须请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确定国家总的战略方针,如假定作战对象、防御方 向、建设重点等,才能使制订计划有所依据。为此,他于 1952 年 4 月 4 日向毛泽 东、朱德、周恩来等军委领导呈送了建议首先确定国家整个战略方针的书面报告。 报告说:“我们的海军、空军与各特种兵都有了 3 年或 5 年的建设计划,陆军也有 了全盘的整编与装备计划,但以上计划还只是各兵种、部门各自的单个的计划,而 未能全盘配合起来,以至发生一些紊乱现象与不应有的浪费,甚至相互发生矛盾或 脱节的现象。”粟裕在报告中举例说,如要塞的建筑,设于“与整个战略无关重要 的地点”,基地的建设“未能很好照顾到基地在国防上的意义与价值”等等。同时 “对国防建设经费开支主要方面是什么?次要方面是什么?目前尚未订出一定比例,

以致各兵种都认为自己系统的建设重要,都希望多得经费,而未能照顾到整个国防 建设的需要与其重点所在以及将来是否适用”。“总之,在大陆业已全部解放,全国 完全打成一片的今天,大规模工业建设行将开始,为了应付敌人侵袭,更有力地保 卫国防与国家建设的安全,军队系统中的这些各搞各的紊乱现象应该停止”。为使 军委各部门的建设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建军计划与整个国家建设计划 密切的配合起来”,“必须首先确定我们国家的整个战略方针”,包括假定作战对象 及其可能进袭方向和我们的建设重点等等,以制订我们的国防建设计划和作战腹 案。

这是粟裕到总部后提出的第一个很有见地的建议,引起了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 重视。4 月 5 日周恩来作了批示:“上星期六,粟裕同志来和我谈了这些问题。我 告他本来拟在‘三反’后请林(彪)来主持谈谈这类国防问题,然后提中央讨论。现 在林病尚未好,拟乘刘伯承来京时期,约集少数军委同志先座谈一下这类问题,归 纳出几个具体意见,再提中央讨论”。后来中央军委约少数同志进行座谈,归纳出 几点意见上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又进行讨论,明确了亟需确定的战略性问题。

粟裕到总部半年多时间,就建军、作战、教育训练等方面问题,先后上送了七 八个有分量的报告,均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毛泽东认为粟裕反映的情况和看出的问 题“好得多”(1952 年 7 月 26 日毛泽东在粟裕报告上的批示)。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5 月 27 日,粟裕给各总部、各军兵种正式签发通知: “为重新制订全军之国防建设五年计划,请即拟订你们的国防建设五年计划及

逐年实现之计划大纲。定于 5 月 30 日上午 9 时在居仁堂开会,统一审核,并订出 整个的国防建设五年计划大纲”。在 5 月 30 日前后,粟裕参加了各军兵种、各部门 五年建设计划的汇报会,结合未来作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指出各军兵种现在的 弱点、未来战争中应达到的要求及建设的重点等等。他和彭德怀、聂荣臻一起听取 海、空军和特种兵关于五年建设计划的汇报后,强调要重视空军后备力量的建设问 题。他说,陆军步兵后备力量有民兵,装甲兵和炮兵有拖拉机手。海军虽困难,还 有民用商船可以培养海员。空军就比较困难,尤其空勤最困难,飞行员是大事。因此,航空学校要增加,先增加预科总队。选调飞行员全国部队要普遍查体、登记。 各大城市要组织工人、学生参加航空俱乐部,培养航空后备力量。

1952 年 6 月 24 日,聂荣臻和粟裕联名向毛泽东主席上报了经过综合平衡的全 军《军事建设五年建设计划初稿》。初稿提出五年内达到完成必要的作战准备和全 军建设、军兵种建设的重点和要求,并就敌情估计、国防部署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和 建议。

毛泽东于 1952 年 7 月 18 日对这个计划作了批示:“聂粟所拟军事五年计划及 附件已阅过,基本同意,可即照此部署,请彭主持”。彭德怀于 7 月 19 日正式在军 委主持日常工作。

这是建国初期第一个由中央军委审定的军队建设的全面计划,它成为指导这一 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依据。

为落实《军事建设五年建设计划》的装备与技术方面的有关事项,1952 年 8 月 17 日至 9 月 24 日,粟裕参加了周恩来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访问。粟裕 负责与苏联有关部门商谈《军事建设五年建设计划》中需请苏方帮助解决的技术、 装备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粟裕的努力,计划中关于主要技术、装备的要求,都得到 了由苏方提供的保证。

1952 年夏,粟裕还主持了胶东半岛地区设防问题的研究。研究前他先派视察 组和测绘队到现地视察和勘测,然后召集有关单位及苏联专家研究了数次。研究到 构筑工事的要求时粟裕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使武器装备有了极大变化,在敌人 拥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阵地 的构筑应以坑道为主,结合一部分掘开式的掩盖工事,同时要重视工事的隐蔽、伪 装和绿化。参加会议的部分苏联专家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他们主张海岸炮要 构筑暴露阵地,能打 360 度。并且坚持非要我们接受他们的意见不可。粟裕严肃地 对顾问说:“我们的飞机没有你们多,海岸炮没有掩蔽阵地,如果给敌人打掉了,

360 度连一度都不度!”粟裕不惟外国专家的意见是从,坚持从国家实际情况出发的 态度,受到了与会不少同志的称赞。

8 月 9 日,粟裕向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上报了关于胶东半岛地区设防问题的 报告。报告共分 4 个部分:一、关于重点设防方针问题;二、关于工事构筑的要求; 三、关于胶东半岛修建国防工事的组织领导问题;四、准备工作。在关于重点设防 的方针中,粟裕建议“首先以××××为重点,争取在 1954 年夏、秋季完成该区 的国防工事建设”。“争取在两三年内完成山东半岛有计划、有步骤的国防建设计 划”。在关于工事构筑的要求中,粟裕认为,根据朝鲜战争的经验,“敌人在海、空 军方面还占有相当优势的条件下,我们的海岸炮兵工事,必须要能坚固持久的抗御 敌人巨型炸弹和巨型舰炮的轰击;步兵的工事能抗御××加农炮的轰击和发扬我火 炮的威力两者并重。因此,在工事的建筑上,应采取以坑道为主结合一部掘开式的 掩盖工事。但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即有两种不同的见解”。然后粟裕将部分苏联专家 主张的“建设露天阵地使射界能达 360 度”的意见,和大多数同志主张“以坑道为主,结合掘开式的掩盖工事”的意见,进行了介绍,并认为:“海岸炮兵露天阵地 建设对于发扬火力有其优点,但在我还不能握有制空权和制悔权时,这种工事容易 被敌空军海军所摧毁,不能持久易失效能”。

“而坑道工事虽易受炮音震撼和瓦斯的 影响,这些技术问题可以用通风、避音、散音等设备来解决。至于坑道工事建筑虽 较困难,但其主要优点为坚固性大,可以持久的控制一定的航路(水道),对敌舰进 行战斗”。粟裕最后表示:“我们意见,似以后者为好。这一问题请决定,便于由工 司与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作业图案的设计”。

8 月 11 日,毛泽东对粟裕的上述报告作了批示:“构筑国防工事的两种不同意 见,我倾向于同意粟裕等人的意见”。这就解决了当时国防工程建设上的一个重大 问题,使我国后来的国防工程建设走上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1953 年 12 月至 1954 年 1 月,中央军委召开全国军事系统高级干部会议,对 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在会议筹备过程中,粟裕对将在会议上 作的军委报告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积极参与了意见。这次会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的转换时期,起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对指导人民解放军现 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具有深远意义。

1952 年 12 月 2 日粟裕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三、建设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 从解决建设方针、建设重点抓起。

暂缺

四、建军先建校。 整编整顿已有军校,筹划建设新院校。

粟裕到总参谋部工作不久,就在一个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完全统一的现代化国 防军,必须从培养干部做起。他说:只有勇而无谋不能成为将才。现代战争要求各 级指挥员不仅有勇,还要有谋,谋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其办法首要的是办好学校。

粟裕在战争年代没有机会进军校学习,但他深知军校对培养军事人才的作用, 并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中央苏区时期他担任过红军学校队长。抗日战争开始以后,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先后兼任平阳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抗大九分校、苏中公学、 苏浙公学、雪枫大学等校校长,常常在戎马倥偬中抽出时间去学校上课,检查、视 察工作,了解教学和教职学员的思想情况,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现在他站 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为着完成国家赋予军队的新的重要职责及任务,考虑着军队 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并且首先把重点放在大力抓好军队院校的整编和整顿工 作。

经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改建和增建,到 1952 年初,人民解放军有高初级步校17 所,同时有一大批专业技术学校。粟裕对这些学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 校比较杂乱,数量多而质量不高,没有典型的好学校,有的学校领导和师资力量不 强,办校思想不明确,不能适应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1952 年 2 月,粟裕提出对 现有军校进行统一整编,统一学制,明确教学分工和办学方针,并根据建军要求新 建必要院校的设想。

粟裕责成总参谋部有关部门与总政治部、总干部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协商研究, 提出了初步的军校整编方案。粟裕想到这个方案必须与在军事上有很深造诣的军事 教育家刘伯承商讨一次,征求他对军校整编方案的意见,并和他商量军事学院的扩 编事宜。1952 年 3 月,粟裕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他的想法。经毛主席批准,南京 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于 3 月 30 日抵京。粟裕立即召集会议,邀集各有关单位领导 与刘伯承一起商讨军校的整编问题。粟裕在会上说:“联合兵种联合作战的一套, 我们未学到,在座者只有刘院长学过。今天我们特请他来,把我们已经研究的学校 整编初步方案,交换一下意见”。他接着介绍了步校整编的初步方案,谈了军事学 院在保持原来状况的基础上,增加海军系、空军系、政治系,并考虑增设装甲、炮 兵系的意见,最后又谈了干部教育、学员条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粟裕说: “必须采取少而精的办法,办好几个学校”。“要集中力量进行干部教育,所有排以 上干部都要进军校学习,经过一次正规的教育。学员入学条件要把严,有些干部要 先学文化,提高文化水平,可以缩短进学校的时间”。“为了解决教员的不足,军校 可以先办一期,把学员培养出来,变成更多的教员”。

粟裕把他的想法详细介绍以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伯承院长完全同意 粟裕的院校改革思路和所提的军校整编方案及办学要求,对军事学院增开几个特种 兵系和政治系,也表示赞同。军队学校的整编方案就在这次会上基本确定下来了。

4 月 18 日,粟裕与代理总长聂荣臻联名写报告给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朱德、 周恩来、林彪副主席。报告提出:为统一干部培养和统一教育方针与内容,提高教 学质量,建议对军队院校进行整编。拟将军事学院增加到 9 个系,其中 2 个系(速 成、政治)招收师以上学员,余为团、营干部。步兵学校由现在的 17 所缩编为总高 级步校 1 所,高级步校 2 所,步兵学校 9 所。总高级步校主要训练团、营干部,高 级步校主要训练副营级干部;步兵学校主要训练连排干部。报告建议学校的整编和 今后学校的管理分别由总参军训部和各大军区负责。

因毛泽东主席身体欠安,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当时未呈送这个报告。5 月 17 日,毛泽东才对这个报告作了批示:“同意。退聂粟”。

1952 年 4 月,粟裕召集各军兵种司令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开会,继研究各 步兵学校整编之后,又研究了特种兵学校的整编问题,确定将各军兵种学校整编为 24 所,并明确了各校的分工及领导关系。接着对后勤所属的各类学校也进行了相 应的整编和整顿。

粟裕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在于做好当前工作,还要深谋远 虑地预见与关注未来。他在领导对已有学校整编和整顿的同时,着眼于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未来战争的要求和人民解放军长远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新建一批军事院 校的建议。

粟裕首先考虑办一所全军的军事工程学院。他认为,我军技术兵种发展较快, 但发生事故也比较多,除了纪律不严外,技术不高也是重要原因。而各技术兵种技 术人才缺乏,应该办一所全军的高水平的工程学校,以培养军兵种建设所需的技术 人才。粟裕把这个想法先和军训部肖克部长和有关部门作了探讨。大家都支持他的 想法。随后,他又当面向周恩来副主席汇报。周恩来同意粟裕的意见。

1952 年 3 月 18 日,粟裕正式写报告给毛泽东主席,朱德、周恩来、林彪副主 席,提出建立军事工程学院。报告说:“两年多以来,我军各特种部队发展甚快, 成绩亦大,其装备正日益增加和复杂。唯在技术上尚落后于部队的发展和不能满足 部队的要求”。“长此以往,则势必影响特种兵部队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且各特种 兵武器的供应,不宜长期依赖苏联的帮助,必须从建设国防工业、培养自己的技术 人才上着手”。为此,“有即着手建立军事工程学院,藉以培养军事工程技术干部之 必要”。报告对该学院部系的设置、学制及校址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周恩来看了这个报告,即于 3 月 19 日批示:

“请林彪同志审阅或约粟裕同志一

朱德、林彪阅后均批示:“同意”。 毛泽东于 3 月 26 日阅后批示:“同意。退粟裕办。”

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各项事宜,又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粟裕肩上。粟裕想到的第 一件事,就是选一个好的校长。他深知,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校长,是难以 办好的,何况这是全军技术院校的首府,更需要一个政治、文化素养高,实践经验 丰富,在全军有威望的领导。粟裕想到了黄埔军校毕业当过红军学校校长的陈赓。 解放战争中他们在一起配合打过仗,陈赓很善于开创局面,有他去当军事工程学院 的院长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是这时陈赓正在朝鲜战场,能否调他回国,必须由中共 中央决定。粟裕将他的想法首先报告了周恩来,经周恩来与毛泽东商量,决定调陈 赓回国,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1952 年 6 月陈赓从朝鲜返国,即对军事工程学院 进行具体筹备。为保证军事工程学院有足够的师资力量,粟裕报请周总理准予从政 府系统教育部门延聘一批教授。

在粟裕统一筹划和领导下,空军、防空军、海军和各大军区都根据需要,增建 了一批院校。

粟裕对新建军事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了周密的考虑。为了使军事院校的教 学与新装备接轨,他建议拨出一个步兵师的进口装备,分配给各军事院校供教学用。 他亲自同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商谈说:目前部队少一辆坦克影响不大,从长远打算, 拨一部分技术装备给院校教学、研究是合算的。在他的关心下,满足了军事工程学 院和一些军校对技术装备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全国军校的管理领导,粟裕提议成立 了专门的军校管理部。

1952 年 6 月,粟裕根据基本确定的军队院校整编、整顿和新建方案,草拟上谈,如觉可行再送主席批办”。

报了《调整全国军事学校命令》稿。6 月 23 口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以中央人民政 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颁布。至此,军队院校教育初步形成了初、中、高相 衔接,专业门类齐全的培训体系。

学校教育是人民解放军培养提高干部的重要路子,但每年进学校学习的毕竟是 少数。因此,粟裕积极提倡在职学习,要求有条件的单位组织在职干部集训,学习 现代化知识。1952 年 6 月,在粟裕倡导下,总参组织各总部、各军兵种主要领导 干部共 128 入学习现代化合成军队作战知识,每周在中南海居仁堂请专家来讲一次 课,严格规定上课期间不安排其他工作,无特殊原因不准请假。粟裕以身作则,带 头听课,并且给各部队提出:“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个战斗人员,都必须精通自己手 中的武器,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每一个指挥员更要精通战术,善于组织和指挥战斗, 提高战术素养和指挥艺术,而且不仅要精通自己兵种的战术和武器性能,同时还要 熟悉其他兵种的战术和武器性能,以便诸兵种协同作战”(粟裕:《加速我军现代化 建设》,载 1954 年 7 月 31 日《人民日报》。)。各部队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和训练, 以较短的时间掌握了新装备新技术,初步学会了诸兵种联合作战。

粟裕脑海里又在考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建立军队的正规制 度。他和军训部领导及军校首席顾问谈话,强调建立条令条例的必要。他说:过去 我们的战士从农村入伍,为应付战斗情况,不能按部就班地搞正规教练,而是入伍 就学战斗动作,或未经学战斗动作即拉上战场,部队基本教练未打下基础。现在我 军虽已成为强大的正式兵团,但无正规制度习惯。粟裕认为,我军政治上已打下巩 固基础,但军事生活、工作制度不严格,军事纪律不如党的纪律,工作效率低。这 种现象如不改正,会成为走向现代化的障碍。

1952 年 1 月在总参及军训部领导的会议上,粟裕提出:为加强部队的管理教 育,要重新审修条令。2 月,粟裕通知军训部准备成立机构,进行条令的统一编写。 他和肖克反复协商,决定成立条令局。粟裕特别提出要把内战、抗战、解放战争和 志愿军在朝鲜的战争经验包括进去,要选调文武兼备的干部来担负条令的编写工 作。他亲自参加共同条令的审定,结合自己从士兵、基层干部到高级干部的经历, 及执行条令的切身体会和带兵经验,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意见。

经过总参谋部与有关总部 1 年的努力,编写出了内务、纪律、队列和警备四大 条令。1953 年 5 月 1 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颁布修改过的共 同条令,即:

《内务条令》、

《纪律条令》、

《队列条令》,人民解放军在实行统一编制、 统一装备、统一训练、统一纪律、统一制度的正规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力主利用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战争锻炼部队。 提高海军出海作战能力。

对于军队来说,战争是最好的锻炼机会。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在这 场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当时除原子弹以外所有的现代武器。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粟裕认为,我们既要千方百计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又应不失 时机地运用这个现代化战争的实践场所锻炼部队,吸取现代化作战的经验。

1952 年 5 月 7 日,粟裕与空军领导谈话时说,正在进行的朝鲜战争就是锻炼 部队很好的机会,空军要利用朝鲜战争求得锻炼,为此而损失一些人员、装备应在 所不惜。5 月 15 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周恩来副主席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空 军歼击机部队“加打一番”(即空军所有歼击机部队赴朝再轮番实战锻炼一次),抓 紧实战锻炼的指示。6 月 12 日,粟裕提出了空军在朝鲜作战的方针建议。根据敌 我友空军装备、技术、补充对比情况及作战实践,粟裕提出,空军“目前作战方针, 仍以锻炼为主”,“作战目标,以打小机群、中机群为主,避免与敌大机群决战”。 “如实行大决战,即或能歼敌过半,然敌补充快(估计 1 个月内又可能增加新的前 来),我则非一年半后,不能恢复元气。”粟裕还从建军的角度提出:“空军建设与 陆军建设,仍有很大的区别。在陆军建设来说,战斗作风好的,以新兵补充,可带 起新部队,保持作风。在空军来说,则主要是飞行员锻炼与飞行员补充问题。加以 我空军新建数量还少,故仍需采取轮番实战锻炼与新的建设结合”。粟裕建议各军 区空军司令员及所属司令部人员,“分别派到安东(即今丹东)轮番参加实战指挥学 习”。

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在朝鲜空战中积极稳妥地使用空军,不与敌人拼 消耗,不争夺前线战场的全面制空权,但要协同友军夺取并保持局部的制空权。在 兵力使用上,采取轮战形式,使更多的部队得到锻炼,战斗力迅速提高,取得了锻 炼提高和较好战果双丰收。

鉴于朝鲜战争有长期化的可能,毛泽东提出赴朝作战部队“采取轮换作战的方 针”。粟裕非常拥护毛泽东主席的指示,1952 年 8 月 6 日写报告给中央军委,对陆 军步兵轮换入朝作战提出了“以军为单位”、“以师为单位”轮换等几个方案,“使 国内 80%以上部队,均能取得对美帝国主义作战的经验及使在朝多数的军得到休 整改装”。对于兵团机构的轮换,鉴于国内各大军区之兵团机构均已取消,重新组 成进行轮换确有困难,粟裕提出以“干部交流”和“多设副职”的办法,达到干部 轮换休息的目的。

毛泽东主席于 8 月 11 日批示,同意粟裕的报告,并指出“应从今年 8 月起, 在 12 个月内轮换完毕”。此后,人民解放军的大批干部、战士得到了与美军进行实 战锻炼的机会。

粟裕很重视组织国内机关干部赴朝参观。只要时间允许,参观团出发时,他都 亲自作动员,回来时亲自听汇报,指导干部吸取更多的现代战争经验,作为建设现 代化国防军的重要参考。他要求参观团在了解敌方情况时要注意:不仅了解敌人使 用的兵力,而且要了解敌之战术,了解敌兵力部署配备的方式和敌军指挥上的特点, 以及其炮兵如何配合步兵,进攻和防御采取什么方式及特点;海上和空中如何配合, 对我危害最大的手段和我们对付的办法等等。对于我方情况,粟裕提出要了解步兵、 空军、防空军以及司令部机关的作战经验及我之长处与不足。还要联系到今后部队和训练上如何改进,提出意见。

1952 年 5 月 3 日,粟裕听取西南赴朝参观团汇报后指出:高级领导机关应从 敌人、自己两方面出发思考问题,如单方面看会得出片面经验。粟裕发现有的赴朝 参观见学人员,只注意观察在朝部队的缺点,不注意学习在朝部队的长处,批评他 们说:“让你们去取宝,你们这样做不对么!等于没有完成任务”。以后他又建议将 赴朝参观见学改为去朝部队代职,直接取得亲身实践的经验。

在这一个时期,粟裕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具体指导了援越抗法的 斗争。应越方的邀请,我国在越南派有军事顾问团。粟裕十分注意研究越南的地理、 气候条件和法军的特点及越南人民军作战的实际情况,指导顾问团的工作和越南抗 法斗争,并从中吸取对我有用的经验。1954 年春越南举行奠边府战役,他对战役 部署、攻击重点及战术运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战役发起后,粟裕又于 5 月 3 日致电中国援越顾问团建议:可考虑以最精锐部队先控敌心脏,分裂其肢体而 后逐个歼灭;抽调必要兵力加强后方,防敌空降伞兵截断后方交通补给线。越南军 民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于 5 月 7 日完全解放奠边府。此后粟裕参与了越南建军方 针和作战方针我方建议方案的制订工作,承办了为越方办学、代训部队和支援物资 装备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在支持越南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进程中,作出了应 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粟裕对成立不久的海军如何到大海中去锻炼,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 系列重要建议。

人民海军诞生在粟裕领导的华东战区,1949 年 4 月 23 日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 成立,当时叫华东海军。粟裕随即要他们出海去锻炼。华东海军的舰船大部分由原 国民党江防舰队的舰船组成,多数是平底,刚刚从陆军改装为海军的指战员不敢出 海,或者出去不久就回来。粟裕反复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指出海军出海对保卫海防 和提高技能的意义,动员他们下决心出海锻炼,不要动辄上岸。军委海军正式建立 后,少数人员中也存在着只愿蹲在大城市不愿出海的思想。已经担任副总长的粟裕, 从各方面做工作纠正这种倾向。1952 年 8 月 2 日,他与海军领导同志谈话说:“过 去国民党防守上海主要设防黄浦江口。我们设防与其相反,依靠自己,依靠大陆, 面向海洋,设防尽量往前伸。要克服海军不愿下海,不愿上岛的思想”。同年 9 月,

粟裕在海军军事、文化教育会议上讲话指出:“海军是应该出海还是应该在岸上呢? 海军当然应该出海,否则就不能叫海军。有一部分同志不愿出海,是不对的。海军 不出海就得不到锻炼,就不能完成保卫海防的任务”。

“只有将防线推到海防前线去, 才能保卫我们的领海与领土,保卫我们的大城市和工业区。蹲在大城市里只是被动 挨打的”。

粟裕从保卫海防前线与发挥海军现有作战能力着眼,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对海 军基地与指挥位置作了较大调整,将吴淞基地移至定海,黄埔基地移至湛江。这样 既可以避免为敌封锁,又便于支援和指挥海上作战。

1953 年 6 月 15 日,粟裕利用在苏、浙、闽休养的时间,对海军情况作了一次实地调查。他参观华东海军军舰、海军基地、岸炮阵地、造船厂,乘军舰出吴淞口 到舟山,看了沿海岛屿并视察海军部队。他把调查情况上报毛泽东主席并中共中央, 对目前海军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粟裕认为,3 年多来的海军建设,从无到 有,已初具雏形。目前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保守思想,认为把现有力量保存起来, 待进一步建设后才能与国民党海军作战。这种想法,与我军历来的建设方针不相符。 为改善这种状况,求得海军实战锻炼,打击敌人的窜扰和支援浙、闽沿海渔民,粟 裕建议:华东海军应轮番派遣小队舰、艇至浙闽沿海作游击活动,打击蒋海匪之扰 乱,保护沿海治安。华东海军主力应尽早向穿山港推进,以求坐镇与领导建设该港。 南海及北海舰队亦应不时派小舰队进出海面,以求得实战锻炼。

粟裕认为:“只要我们海军在活动上有周密的部署计划,适时地协同动作和坚 强的政治保证,某些意外的损失能够减少和避免,而所获得的实际经验,对于提高 海军战斗力来说,其收获将是很大的”。

粟裕的这个报告和他多次陈述的看法和建议,引起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 视。1954 年 3 月 12 日,中央军委召开第五十四次例会,作出了“同意海军‘关于 组成练习舰队的建议”的决策,以加强海军的海上锻炼。明确规定“各种舰艇人员 每周均应下海活动几天,以便逐渐使所有人员都能在五六级风的海上执行任务”。

后来的实践证明,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是正确的。 从 1954 年 3 月 18 日起至 5 月 20 日,华东海军在浙东沿海猫头洋进行了一场

护渔战,先后出动 6 艘护卫舰、10 艘炮艇和 1 个团的航空兵,在海防部队密切配 合下,击伤蒋军舰艇 9 艘,击沉与截获帆船各 1 艘,击落飞机 9 架,击伤 3 架,并 解放了东矶列岛。部队经历了实战锻炼,提高了战斗能力。首次出击的胜利,大大 鼓舞了海军官兵出海作战取胜的信心。

1954 年 5 月 18 日粟裕又向毛泽东提出了《加强海军训练与实战结合》的报告, 建议“华东海军主力推进到定海石浦地区”;将一批防空部队和“水陆坦克教导团 拨给海军”;并“从空军抽调 1 个歼击机师和 10 架杜—2 轰炸机加强宁波、岱山的 海空战斗力量”。5 月 19 日毛泽东批示:“照办”。

1954 年 6 月 22 日粟裕向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副主席写报告,提出为加 强浙江沿海空军警戒活动,求得实战锻炼,建议调一两个空军师到浙东,并在路桥 修临时机场,以加强海、空军配合,适应当前斗争。

这个报告同样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 从通过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不失时机地吸取现代化作战的经验,到海军要出

海锻炼和加强沿海攻势作战,粟裕一系列被中共中央及时采纳的重要建议,充分显 示他在人民军队建设新阶段积极活跃的国防战略思想。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