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新版《粟裕传》

新版《粟裕传》

作者: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第二十二章 就任总参谋长


一、受命担任总参谋长。毛泽东亲自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命令。 毛泽东说:“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

1954 年 10 月 31 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粟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这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提名任命的。通知下达前,毛泽东主席找粟裕谈话,向他传达 中共中央这个决定。粟裕听了感到很吃惊,马上向毛泽东表示:

“主席!我不能胜任!” 毛泽东肯定地说:“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鼓励他大胆工作。接着毛泽东又 说:“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干吧!”粟裕时年 47 岁。 11 月 9 日,毛泽东主席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决定 公布命令,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这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国家已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人民解放军的现 代化、正规化建设也同时展开。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尚未解放,帝国主义不断在 我国的台湾和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制造紧张局势,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粟裕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他从现代战争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 大背景,从国家、军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研究解决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来战争可能是什么样的模式;二是如何尽快地建立起 必要的防御反击力量和积极防御体系,以对付敌人可能对我的突然袭击;三是制订 军队建设的远景规划和作战计划,以有效地指导军队建设和战备工作。为了实现这 些设想,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工作中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尽管 如此,他仍然兢兢业业工作,为实现这些设想,为军队建设、国家安全尽了他的全 力。

中共中央在任命粟裕为总参谋长的同时,任命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 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为副总参谋长。

这 10 位副总长的实际情况是:张宗逊原管军训、军校,下一步兼任训练总监 部副部长(当时军委设 8 个总部,训练总监部属总部之一);李克农原管 3 个情报部 门分工不变;陈赓 70%力量参加总参工作,30%力量搞军事工程学院;王震仍管 铁道兵;许世友、邓华仍管南京、沈阳军区工作;彭绍辉待西北工作结束后,来京 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张爱萍拟调来总参工作;杨成武拟调来总参工作但现还不 能来;韩先楚现在军事学院学习,要 2 年半后才毕业。如此,副总长中仅李克农、

张爱萍(实际调来是 1955 年春)可以全部力量在总参工作,陈赓大部分时间在总参 工作。其他各位副总长只能在各自单位,多从总参角度考虑一些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与几位能实际参加总参工作的副总长商量作了分工:李 克农仍管情报,张爱萍管军务动员和行政管理,陈赓管作战。粟裕除抓总外,侧重 抓作战和涉及国防、军队建设中的大事。他在工作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和几位 副总长工作协调,团结一致,从不独断专行,有事情找大家商量,尊重大家的意见。 工作决定后放手让别人干,从不于预。他和同事们感情融洽,交往正常。若干年后, 当时的一位副总长回忆那一段时光,非常怀念和赞赏粟裕良好的领导方法和对同志的真诚友谊。 粟裕接着召集总参二级部领导开了一次会,中心是谈总参应该如何领会和实现

军委的意图,并讲了他经过调查和思考对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对敌斗争的意见。 他对我情、敌情的了解和研究,对军事技术、军事地理的渊博知识,使大家深受启 发,深为佩服,鼓舞了大家在粟总长领导下做好总参谋部工作的信心。

二、对未来战争类型和模式的科学预测。 “我们并不怕原子战争,但应积极准备……有备无患”。

1954 年中央军委明确了军事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这就是:建设一支优良 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以保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侵略,并且从当年起 全面开展了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54 年 12 月 22 日,粟裕刚任总参谋长一个多月,便向中央军委上送了一个 《在原子时代关于陆海空军军事建设方针的建议》报告。这个报告中提出军队建设 方针的前提是“原子时代”。粟裕认为“在今后战争中,敌人可能广泛使用原子武 器,不仅使用于战略轰炸,且将使用于战术轰炸和炮击,一旦战争爆发,不分前方 后方,均有遭受敌人原子袭击的危险”。1955 年 2 月,粟裕在《第五次国防工程会 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并不怕原子战争,但应积极准备,加强国防力量,才 能粉碎敌人的进攻,做到有备无患”。同年 3 月,粟裕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 上的发言中又指出:“今后战争不同于以往任何战争的特点之一,战争已从线或面 的形式发展为原子时代的立体战争”。

“帝国主义正在疯狂地准备原子战争,应引起 我们的应有警惕。全世界人民包括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在内,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和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运动正日益开展,但我们的国防建设决不能寄托在这些客观 的辅助因素上”。“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防御原子战争有所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粟裕反复地向中共中央和全党全军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作为 总参谋长,对未来反侵略战争一旦发生,将可能是什么类型的战争,给国家造成什 么样的局面,负责地提出看法,使全党全军对此应有所认识和准备。而这个看法是 粟裕观察研究当时国际形势和探索现代战争所得出的科学论断。

从这个论断出发,粟裕进行了周密思考,思考的重心是,如何在国内有限的财 力、物力条件下,尽快建立起必要的防御反击力量。并据此提出了各军兵种建设的 方针、重点。

粟裕《在原子时代关于陆海空军军事建设方针的建议》的报告中,论述了未来 战争中在敌人使用原子武器的情况下,国家和军队应采取的对策和防护办法;论述 了各军兵种在原子条件下如何发挥作用,进而提出了全军建设的中心和各军兵种建 设的重点。

他说,对付敌人原子袭击的最好办法是以原子对原子,这样可能促使敌人不敢 使用原子武器;在我们还没有原子武器时,我们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以防护的方法来对付敌人的原子袭击,以大大减轻原子袭击对于我们的损害。他提出:“为了比较 有效地对付敌人的原子袭击,保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工业在战时仍能发 展生产和再生产,为了掩护我国的强大陆军有效地进行防御和顺利地开展进攻,以 发挥其应有作用,以及为了掩护海军的作战和活动,均须有足够空军参加作战,为 此建设一支比较强大的空军和国土防空力量,应成为全军建设的中心环节”。

报告根据我国国情和军队实际情况,对海军建设提出了看法和建议。报告说: “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区辽阔,敌人对我进攻主要将来白海上,故建设一定数量的 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和适宜于今后作战的海军力量是完全必要的”。

但由于我国空军数量有限,不可能派大量飞机给海军。而我国工业和技术还比 较落后并受经济和物质条件限制,短期内不可能建设起一支很强大的海军。所以目 前“海军建设应以鱼雷快艇、潜艇和水鱼雷轰炸机为重点”。使我海军在“无足够 空军掩护情况下”亦可“大大发挥其袭击作用”。

对于陆军建设,粟裕认为在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坦克机械化军队在战争中的 地位将更加重要,不论进攻或防御,都要求军队具有高速度的强大的机动突击力量。 如敌于实施原子突击后,以大量坦克机械化军队和空降部队同时登陆与着陆发展进 攻,我仅靠徒步步兵及其配属的少量坦克,将无法迅速堵住由原子爆炸而形成的缺 口。为了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现有坦克部队应作适当调整,再组建一些坦克师团, 作为统帅部的机动突击力量。他在报告中还提出:“为使统帅部握有拳头,能在全 国主要战略战役方向上保持强大的突击力量,必须首先发展统帅部预备队炮兵”, “炮兵必须装备有快速运动力的火炮”,以在战时能“迅速堵住由于原子弹而形成 的裂口,并对付敌人的空降部队”。

粟裕报告的基本思想很明确,就是在原子条件下,从国家和军队现实状况出发, 军队建设突出重点,首先发展那些在反侵略作战中至关紧要的而国家经济力量又能 支持的军兵种;在军兵种建设中又要突出各自的重点,以迅速建立起必要的防御反 击力量。

1955 年 2 月 17 日,中央军委向中共中央呈送了《1954 年的军事工作》书面报 告,把粟裕建议的内容写入了报告:“根据最近期内我国工业建设发展的情况和我 军战略的要求,我国军事建设的重点,主要的应是发展空军和国土防空部队”;“陆 军的建设,则应以发展炮兵、装甲兵和建设若干个机械化师为重点”;海军建设“以 发展潜水艇和鱼雷快艇为重点,并相应地发展水鱼雷轰炸机”。

以上报告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尽管这个军事建设重点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种种 阻力,但这个报告确定的军事建设重点,成为了当时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指导军队 建设的重要依据。

粟裕多次论述原子条件下现代战争的特点,并概括为突然性、残酷性、快速性、 广泛性。从这些特点出发,他对部队训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1955 年 1 月 15 日,

他向中央军委建议:“军事训练应增加对原子、化学的防御问题”。1 月 18 日军委 批复“同意”。以后在全军增加了防原子、防化学的训练。粟裕同时指示空军:1955年空军除防空任务外,要全力以复杂气象条件下和干部训练为主。不久,他给海军 航空兵下达了同样的指示:“以复杂气象作为一个重要课目”。1955 年 3 月,总参 谋部下达了组织战役训练的指示,要求高级干部学习在核、化学武器条件下的集团 军进攻战役和滨海地区防御战役。各军区先后组织了军、师首长司令部野外演习以 及师、团规模实兵战术示范演习。为加强全军防化学战的能力,1955 年 4 月中央 军委批准成立防化学部,指定粟裕负责组建。粟裕积极筹办,防化学部于 1956 年 1 月正式成立,1957 年改称防化学兵部。同年 10 月 8 日,粟裕给《防化杂志》创 刊号题词指出:“防化兵的建立,标志着我军在现代化建设中,又将获得新成就, 因为在原子化学战争条件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兵种,我军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完 满地完成作战任务”。为使部队能适应艰苦的战争环境,他多次提出“部队每年应 搞一次 2—3 个月的野营生活,列为训练项目”。他的这个很有见地的意见,虽然当 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但是引起了一些部队领导的注意。60 年代初中期, 有些部队搞了野营拉练演习,毛泽东给予充分肯定,后来遂在全军普遍推开了这一 训练项目。

1955 年 9 月 27 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于 10 位大将第一名,并荣获一 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5 年 11 月,粟裕参与导演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能体现这一时 期军事特点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这次演习由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叶剑英任总 导演,粟裕、陈赓、邓华、甘泗淇、肖克任副总导演。参加演习的有陆、海、空军 师以上指挥机关 18 个,部队 6.8 万余人。全军高、中级干部 800 余人随演习部队 参观见学,一起作业。并请苏联、朝鲜、越南、蒙古 4 国派军事代表团参观整个演 习过程。

为了组织好这次演习,粟裕参与审定整个演习方案,1955 年 6 月又与叶剑英 一起去辽东地区实地为演习作准备。

演习于 11 月 13 日开始,14 日结束。粟裕于 10 月 29 日即去旅大协助叶剑英 具体组织指导演习。

这次演习着重研究现代条件下歼灭登陆和着陆之敌的有利时机、抗登陆同时抗 着陆、提前实施反冲击和反突击、各军兵种的协同作战等问题。通过演习,丰富了 人民解放军在现代条件下抗登陆作战的知识,提高了军队高级干部组织与指挥抗登 陆战役的能力,取得了组织大规模战役演习的经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 德怀、贺龙、聂荣臻、陈毅等观看了演习,给予高度评价。

1956 年 9 月,粟裕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1 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中共“八大”会议后,中央军委召开了“八大”军队代表和各总部、各军种、 兵种首长座谈会讨论建军方针问题,粟裕因病未能参加。但是粟裕对军队现代化建 设的深层问题和与军队现代化相关的一些问题有若干思考。11 月 4 日粟裕把他的 思考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了书面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对建军方针若干问题的建议》。粟裕认为,我军现代化建设 7 年来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距离真正现代化 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今后决定战争胜负,除政治条件外,物质技术条件也是重要 因素之一。因此,集中力量加速国家工业化和向科学进军,是完全正确的。为了抽 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国家建设,完全同意裁减军队。关于裁减军队问题, 粟裕提出应定出各军种、兵种和部队、学校、机关的适当比例,采取一次确定、分 期完成的方法,免得年年确定编制,又年年变动,并提出了裁军的具体措施。他认 为统帅部总部太多,形成多头领导,政出多门,职责不明。可将总干部部、军事法 院、军事监察院合并到总政治部,总财务部和总军械部合并到总后勤部,训练总监 部和武装力量监察部,至少可以合并为一个单位。各总部下属的部有的亦可以合并, 如总参动员部、总政兵役部、总干预备役干部部、训总军外训练部可合并为一个部。 全军近百所文化学校和预备学校,可考虑全部或大部撤销。他说:“紧缩机关,必 须采取砍头的办法,如舍本逐末,一个人一个人的抠,虽费九牛二虎之力,但收效 甚微”。粟裕在报告里特别强调:“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必须保持和发扬 我军优良传统”。针对部队情况,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抗美援朝的胜利, 强调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一面,但对敌人长处,却未引起应有注意。粟裕认为, 我们在政治上必须藐视敌人,但在军事上决不能轻敌,要从最困难方面来考虑。

1957 年 1 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 决定》。决定将解放军员额裁减三分之一,并调整全军组织编制,把原来的陆、海、 空、防空、公安 5 个军种改为陆、海、空 3 个军种,即防空军与空军合并,公安军 撤销,并精简总部。“决定”中的许多内容都吸收了粟裕的建议。从 1957 年 2 月起 粟裕主持了空防合并、公安军撤销以及总部的裁并、整编等一系列会议。裁并、整 编总部机关对加强军队领导,节省财力、物力,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1958 年 2 月 13 日,粟裕在向毛泽东上送的报告中再次就“机关庞大,某些机构重 叠”及领导机关作风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毛泽东于 2 月 16 日批示“看过,很好”。

粟裕对未来反侵略战争规律的认识,随着他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化。1957 年 10 月,他在全国兵役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要重视战争初期的观点。他说:“今后 的战争是很紧张的,特别是在战争初期”。“我们必须承认今后战争的最初 10 天一 半个月,是决定战争长短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应付不好,那困难就会 更多,战争就要拖长”。后来,他又不断发展和完善了关于重视战争初期的观点。

三、提出重新划分全国军区方案。 协助军委确定战略方针。主持制订作战计划。

1954 年 4 月 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中 央军委决定撤消与各大区相当的军区机构,并确定由粟裕负责,与有关方面研究提 出重新划分全国军区的方案,提交在年底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讨论决定。

从 1954 年 6 月起,粟裕就重新划分军区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7 月 8 日向中央军委呈送了重新划分军区的两个初步方案。11 月 8 日军委第 11 次会议作了研究, 决定由粟裕再邀集有关方面作一次讨论。

12 月初,粟裕召集各总部及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专门讨论大军区撤销及重 新设置问题。粟裕首先讲话,谈了撤销及重新设置军区的目的、意义、依据和方案 制订的过程,然后与会同志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都很关心未来战略区和战场的划 分、后勤机构的设置等问题,粟裕对此作了补充发言。经过几天认真讨论,大家统 一了认识,同意粟裕提出的初步方案。

12 月 14 日,在军委第十七次会议上,粟裕汇报了经过各单位领导同志讨论的 重新划分军区的方案。军委会议认为:“重新划分全国军区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 方面:(一)便于平时进行战场建设,战时统一指挥;(二)便于军委集中领导;(三)

便于抽出一批干部充实军委各机关和进入学校学习;(四)应注意到是否便于指挥, 以及不会将原来的军区划得太乱。因此,基本同意粟裕同志所提的第一方案”。军 委决定由粟裕准备,向军委扩大会作关于全国军区划分的报告。

根据军委会议讨论的意见,粟裕对原方案略作调整。12 月 17 日至 29 日军委 召开扩大会议,粟裕在会上作了《关于全国军区划分的几个初步方案》的发言。粟 裕说:“鉴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今后战争中可能广泛使用原子武器,当帝国 主义者决定发动战争时,可能利用其所谓‘原子优势’采取不宣而战,对我进行闪 击。为了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和今后更复杂的战争情况,要求指挥上的高度集中统 一和各战区、各兵种的密切配合协同……平时组织即须为战时作准备”。

“因此须以 敌人兵力及其可能进攻的方向、地形条件、交通状况以及我军的战略意图、作战方 向和今后战争可能发展的趋势,作为军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为使军区划分符合今后 作战的要求,并力求减少层次,使上级意图能迅速下达到部队”,“精简机构,减少 冗员,使领导机关深入下层,克服官僚主义,统一调配全军干部,充实军委各部和 加强前方部队,同时抽出大批干部入学受训并从目前建军和今后作战着眼,求得战 术思想的完全一致,特提出关于全国军区划分的几个初步方案”。

粟裕介绍了军区划分的 6 个方案。第一方案,建议海陆边防划分 6 个军区,为 准备战区,内地划分 8 个军区,为战略储备区。并将第一方案与其他方案分别作了 比较,认为第一方案利多弊少,以实行第一方案为好。同时还就军区的任务和职权、 各特种兵的机构组成及领导关系提出了意见。

经过会议讨论,一致同意粟裕所提的第一方案,但建议内地军区适当合并,军 区总数减为 12 个。中央军委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关于全国军区划分问题,粟裕同 志根据平时便于进行战时准备的原则,在报告中所提出的第一方案,已获得大家一 致同意”。

1955 年 2 月 11 日,国务院根据军委扩大会议讨论结果,决定建立沈阳、北京、 济南、南京、广州、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疆、内蒙古、西藏 12 个大军区。 实践证明,这次军区设置的重大改革,既便于军委的集中领导和平战结合,又抽出 一批干部充实了军委机关和进入学校学习,同时使军区领导机关在体制编制上基本上成为合成军队的战役指挥机构。 在调查起草重新划分军区方案时,粟裕又从战场划分联系作战方案作了思考。

他认为作战方案决定着战场建设、军队建设、装备的配备和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 规模和顺序。有了作战方案,才能有效地指导军队和国防建设,使军队的战备工作 走上有序的轨道。

制订作战方案问题,早在 1952 年就已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粟裕就任总参谋 长后,立即把这件事提到了议事日程,他首先向总参的几位副总长提出这个问题, 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然后又和各军兵种领导同志交换意见。大家都认为应该有一 个作战方案。1955 年 1 月,粟裕提出再作一些调查研究后,召开一次作战方案问 题的研究会。

这时,中央军委正准备拟制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指示总参谋部先作研究,提 出方案,供军委考虑。为使战略方针更好结合国家和军队的实际,使作战方案更好 体现战略方针,粟裕决定将研究战略方针和作战方案的工作结合起来进行。

1955 年 6 月 15 日,粟裕主持召开了研究拟制作战方针和方案的座谈会,各总 部、各军兵种、各军区主要领导人陈赓、张宗逊、王震、邓华、彭绍辉、杨成武、 杨勇、黄永胜、陈伯钧等参加。会议认真分析国际形势,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军队、 国防建设的情况,统一了对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认识,提出了拟制作战方案 的原则和要求。粟裕在会议总结时指出:“通过座谈,思想统一了,认识更一致了, 对作战方针更明确了”。同时提出:“我们需要拟制作战计划,以便能有计划、有步 骤地安排军队建设各项工作”。并强调说:“拟制作战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计算 各种可能,同时还要考虑国家的现实情况”。他要求总参作战部编写总的作战计划, 其他各单位依此原则拟订出本单位、本地区的作战计划和作战保障计划。

从 8 月起,粟裕分别参加了作战部、各军兵种的作战计划和作战保障计划审查 会议,并在会上对这些计划分别提出和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内容。

从 1955 年以来,粟裕围绕制订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所进行的工作,以及最后 上报中央军委的建议和方案,为 1956 年春召开的军委扩大会制订战略方针,提供 了充分的理论和实际依据,为军委扩大会议作了重要准备。1956 年 2 月上旬,根 据军委领导人指示,总参谋部组织起草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 题的报告》。1956 年 3 月 6 日至 15 日,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彭德怀在会上作 了上述报告,会后经毛泽东主席审阅同意,正式确定了保卫祖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方 针。

会后,总参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又召开有关总部、各军兵种和军区负责人参加 的会议,再次讨论总参拟制的作战计划草案。大家认为此作战计划符合军委扩大会 议精神,所提各项措施切实可行。总参当即将作战计划上报了中央军委。

1957 年,在粟裕主持下对作战计划又作了一次修订,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个较完善的作战计划。

作战计划是执行战略方针、使战备工作走上有序轨道的重要措施。但是这个作战计划一直到 1958 年尚未得到正式批准,因此没有能在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上起 到它应有的作用。在 1958 年夏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许多同志由于不了解内中 情况,批评总参执行战略方针缺乏具体措施,没有作战计划。7 月 18 日,军委秘 书长黄克诚在军委扩大会上发言,为中央军委承担了责任,他说:“在战备工作上, 正如同志们所批评的,对于执行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缺乏具体措施,这就是没有作 战计划,没有建军远景规划,这个缺点,不应由总参谋部负责,而应由我负责”。 “总参有关部门虽多次提议,而我没有给他们以应有的支持。现在看来,规划还是 需要的,即使是不断变化和修改,对军队建设也有好处”。

四、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建议,围绕一个目标: 努力建成积极防御体系。

粟裕在担任总参谋长后,在抓军队建设的同时,还重点抓了国家防务建设,用 他的话说就是建设积极防御体系。他反复强调国家防务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 认识,加强工作:第一,思想上要有准备,要未雨绸缪。第二,组织上要有充分准 备,抓好干部训练,高级干部要学会指挥大兵团作战。第三,提高部队的科学文化 水平。我军如果不能掌握新科学、新技术,就要被动挨打。第四,要搞国防工程, 重点设防。第五,要改善装备,不能只搞人员不搞装备,兵不在多而在精,把节省 下来的钱,用于发展装备。第六,在强调人的因素为前提的条件下,加强后勤保障, 现代战争是打后勤,打钢铁。第七,军队建设服从大局,服从国家建设,如工农业 不发达军队养得再多也不行,军队建设不能削弱国家建设,要结合国家建设,搞平 战结合。第八,加强人民武装建设,要寓兵于民,搞人民战争。

为了落实国家防务的各项工作,粟裕亲自下去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提出了许 多重要建议。

关于国防工程建设 粟裕常说,根据毛主席积极防御的思想和我国的国情,设防要有重点和纵深,

不能分兵把口,搞一线式防御,摆出一副“教师爷挨打”的架势。设防要有统盘规 划,不能这个司令来要挖这里,那个司令来又要挖那里,一个司令一个令。由于缺 乏通盘规划和调查研究,盲目施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1955 年 2 月 25 日,粟 裕参加全国第五次国防工程会议,他在讲话中说,我们的国防工程要做到:“既要 防御周到,又不是到处分兵把口。我们的防御不能像万里长城连成一片,也不能像 做游戏手拉着手,必须有重点”。“必须根据国家经济力量、国防力量、炮火生产情 况等进行”。后来军委正式确定了国防工程要“全面筹划,重点建设”的原则。粟 裕又亲率工作组对沿海设防地区考察,会同沿海军区确定设防部署。他向边防海岛 守备部队指挥员讲解国防工程必须“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道理,消除一些干部 “工事修得越多越好”的错误心理,增强了重点设防的自觉性。

粟裕认为:今后的战争不仅有威力很大的原子弹和超音速的喷气式飞机,而且进一步出现了氢弹,这就加强了我们的任务,怎样在原子时代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 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1954 年 12 月 8 日,粟裕在一个文件上批示:“明年之工 事构筑……必须加入原子防御诸问题”。1955 年 2 月他又强调指出:“国防工程建 设应以防原子着眼,适当加强和改善工事”。接着他指示工程兵进行防爆波试验, 在取得基本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于 4 月 11 日向军委写报告提出了防原子工程的设 计标准和隐蔽伪装问题,得到了军委的批准。从此,在国防工程中增加了防原子设 施,并有了统一的标准。

国防工程的建设原则、标准和要求有了,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建设计划呢?1955 年底,粟裕对军委批准的国防工程计划和当时已完成的工程数量进行了仔细计算, 如按已有年度工程进度计算,完成剩余工程和对已建工程按防原子标准加固改建, 尚须 16 年到 20 年时间。这和当时的形势是极不相适应的。为了应付突然事变,粟 裕认为必须加快国防工程的构筑速度。他设想从 1956 年起每年拿出 30 万部队参加 国防工程的突击建设,以 2 年时间完成××万米的坑道及若干军用公路,到 1957 年底全国坑道工程可基本完成。他向彭德怀当面报告了以上设想,彭德怀当即表示: “你们可以具体部署”。1955 年 12 月 31 日粟裕向军委正式提出了抽调 30 万部队 参加国防工程建筑的具体建议。

1956 年 2 月粟裕在外地休养,2 月 4 日他从广州得悉抽调 30 万部队参加国防 工程的计划尚未落实,即发电报给代他主持总参工作的副总参谋长陈赓,再次建议 采取此项重大措施。次日又给陈赓并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写信。信中说:毛主席“警 告我们要注意防止可能的突然事变。正是为了应付突然事变,就要加快各项建设的 速度。因此,我认为加速国防工程建筑,也是必须积极进行的”。信中指出,“为了 加速此项重要的国防工程建筑,尽可以暂时停止建设其他各项建设的开支,譬如, 机关宿舍、办公楼及其他福利事业等暂时停建或少建,甚至于可以根本停止建设礼 堂”。信中最后提出:“我仍再三建议,今年必须以 30 万人左右(或者 20 几万人)参 加工程建筑,以便争取时间,加强国防,而防万一”。

信写好后,粟裕特派秘书专程送回北京。2 月 16 日,军委办公厅把粟裕这封 信印发中央军委领导及有关同志。

中央军委在 1956 年 3 月举行的扩大会议上,对国防工程建设作出了安排,要 求到 1962 年完成前沿和纵深的基本防御体系。由各海、边防军区有计划地组织施 工。

从 1955 年开始,粟裕亲自抓了第一个指挥防护工程的建设。这个工程是中共 中央批准建设的,任命粟裕为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粟裕深知工程的重要性,必须 做到万无一失。他从地面到空中作了详细勘察,提出了点址选择方案,报经周恩来 总理批准定了点。以后多次召开会议和到现场办公,对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安全、 保密、环境绿化等作出了周密安排,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这一 重要工程的建设顺利地走上了轨道,为后来各地的指挥防护工程作出了榜样。

关于守备和机动1955 年 12 月 31 日,粟裕在向军委的建议中提出:“为使我军主力的绝大部分 能够机动作战,在战时成为强大的突击兵团,不致陷于处处设防、分兵把口而造成 被动,平时必须将国防第一线的守备部队编组起来,其守备兵力一般地不应超过各 该地区总兵力的 X 分之一”。他强调守备人员不宜过多,“主要是加强火炮和工事 构筑,既能节约兵力又有坚强的守备力量”。同时他还强调要明确守备区与当地海 军、陆军野战部队及友邻守备区、要塞的关系及任务区分。要实现战区的统一指挥。

关于机动兵团的组建,粟裕主要强调了机械化部队的建设。他提出:“将国防 前线第一线守备部队编成后,则我军主力绝大部分可以摆脱平时的守备任务,成为 各该军区的机动兵团。但在原子条件下,如单靠徒步的陆军步兵、炮兵部队,是不 能适应战时的紧张情况,特别是堵塞原子突破口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考虑在全军 现有的坦克部队中抽出一定的数量,组成×至×个坦克师,作为快速部队的基础, 到一定时候,附以汽车载运之步兵部队和牵引的炮兵,即可成为机械化部队”。

他在 1956 年 3 月军委扩大会议的发言中又强调了这个观点。他说:

“我要对组 建机动兵团提出一点建议。在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坦克机械化军队在战争中的地 位将更加重要,不论进攻或防御,都要求军队具有高速度的强大的机动突击力量”。 “如敌于实施原子突击后,以大量坦克机械化军队和空降部队同时登陆与着陆发展 进攻,我仅靠徒步步兵及其配属的少量坦克,将无法迅速堵住由原子爆炸而形成的 缺口”。为了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建议将现有坦克部队作适当调整,再组建一些 坦克师团,作为统帅部的机动突击力量”。他最后说:“我们采取这样的编组,可使 统帅部握有拳头,也增强了方面军的机动突击力量,这样也符合毛主席集中主要力 量使用于主要方向的战略指导原则”。

1956 年 11 月 4 日,粟裕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上送了关于军队建设的报告, 再次提出“应在全国主要战略方向,组建一定数量具有防原子辐射和冲击波杀伤能 力而机动性较大的装甲兵团,以便在敌实施登陆作战时进行反击,并迅速堵住由原 子爆炸而形成的缺口”。

1957 年 7 月 11 日,粟裕在研究老铁山水道设防的会议上又一次提出:“原子 战争的防御方向是如何堵住原子突破口,原子突破口要以机械化部队去堵。因此炮 兵也要机械化”。

增建机械化师,1955 年春,中央军委曾列为陆军建设的重点之一。粟裕在任 总参谋长期间多次提出过落实的方案。并在 1955 年 8 月 5 日提出了机械化部队的 装备“原则上不向外订购,在国内统一调剂解决”的具体建议。

这个建议以及粟裕在任总参谋长期间还提出过的建立战略预备队等方面的建 议,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实现。

关于后备力量建设 在建立积极防御体系中,粟裕始终把后备力量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 1955 年春天,中国共产党举行全国代表会议,粟裕在会上发言,全面阐述积

蓄后备力量问题。他说:两三年后,将有几百万经过长期战争考验的复员军人分布全国各地。加强对他们的领导,使他们成为组训民兵、巩固治安和训练预备役的骨 干。战时即可以他们为骨干,迅速动员组织若干个有战斗力的师。粟裕还说:为了 增进人民体质为国防服务,建议大力开展国防体育运动,在全国各大城市普遍成立 国防航空协会或航空俱乐部,开展跳伞、滑翔运动,使我军飞行员的培养有足够的 后备力量。建议民航部门注意培养后备空军人员,船运、水产部门注意培养后备海 军人员,交通、邮电部门注意培养后备司机和无线电通信人员,国营农场和拖拉机 部门注意培养后备坦克人员,同时希望各部门注意在干部中培养战时为军队所需要 的各种人才,更好地为积蓄后备力量打下基础。

1955 年 9 月 19 日,总参谋部召开队列、动员工作会议,粟裕到会讲话,把积 蓄后备力量提到了更高的高度。他指出:“总参谋部的基本工作和任务,在平时是 积蓄武力,在战时是使用武力。在平时,我们要在各方面积蓄和培养武装力量,即 积蓄在额的常备军和不在额的预备役,以及其他对战争有决定意义的各种力量和因 素”。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积蓄了强大的后备力量,一旦发生战争,就能在很 短的时间内,在现有基础上,把部队扩大好几倍。这样不仅能应付突然事变,而且 在突然事变中能争取主动,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粟裕提出必须在农村、国营农场、机关、学校以及其他各个方面来进行预备役 的训练。这个工作如果做得好,就可以花钱少,甚至可以不花国家的钱,而培养出 强大的后备力量。这是现代战争中最重要的工作。必须对已经复员和将要复员的军 人编组训练。他还指出,全国大陆解放后民兵工作较前松懈,内地某些地区有的取 消民兵的组织,今后必须重视该项工作。

1957 年 6 月,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改进兵役工作的指示》,决定将民兵和预 备役合二为一。为了贯彻军委的决定,粟裕根据不同地区的对敌斗争形势提出了不 同的要求。1958 年 3 月 12 日至 4 月 22 日又亲赴华东对兵役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先后到了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的落实。 关于经济建设结合国防建设 1955 年 3 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粟裕在会

上发言全面阐述了国家经济建设如何结合国防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他认为,城市建设中应注意加强城市防空设施的建设,建议在全国大、中城市

建筑地下防空室。新建的多层建筑物应有计划地建筑地下室的设备,首都和某些主 要城市逐渐建筑地下电车道,在城市近郊山区开采石子时,应预先计划将开凿部分 作为将来防空之用。城市规划上宜多留广场、空地、适当加宽马路,以便战时起降 直升机和防止一旦遭受敌人袭击水源断绝,而使火势无限制蔓延。同时建议研究城 市发展规模,并在全国人民中进行原子防护常识的教育等。

他建议在规划建设铁路、公路、港湾、码头和开凿运河时,既照顾经济需要, 又照顾国防需要,修建水库堤坝除用于水利外,应考虑战时便于利用;修建防护林 除用于防风、防沙、调节气候和水土保持外,应考虑战时隐蔽集结军队,并便于就 地取材构筑工事。

1956 年 2 月 5 日,正在广州的粟裕看到中央公布的《1956—1967 年全国农业 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后,立即联想到纲要与国防建设有关的问题,便给副总长陈赓 和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写信。信中说:“农业发展计划纲要草案颁布后,其中有许多 问题与国防有密切关系,譬如:交通道路的修建,通信线路的架设,水利的建筑, 绿化运动的开展,以及拖拉机手的选择和训练,都与我们国防有密切的关系。我们 必须将我们的国防方面有关交通道路、通信联络、水陆运输和水障以及防护林带的 培植,和坦克手预备人员(拖拉机手)的培养等,与农业发展计划有关问题衔接起来。

因此,建议军事系统有关部门即行着手研究,提出计划,并求得与地方计划相衔接”。 这封信阐述的思想和内容,是对他在 1955 年 3 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言的重要 补充。

1956 年 11 月 4 日,粟裕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写报告,再次提出“在国家进 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与国防建设相结合”。他建议国家建设的布局、 工业基地的选择,政府有关部门应多与军事机关商量。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即使 在 40 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很有指导意义和价值。

五、指导华东沿海对敌斗争。踏勘边防海岛。

解放初期,被人民解放军赶出大陆的国民党军队,盘踞东南沿海岛屿,不时对 我进行军事骚扰,妄图卷土重来。1954 年夏,粟裕参与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台湾蒋 军积极斗争的军事计划。8 月 31 日,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对台湾蒋匪军积极斗 争的军事计划与实施步骤》。粟裕领导总参立即作了积极部署。并以相当的精力指 导了华东沿海的对敌斗争。

1954 年 11 月 14 日,浙江前线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击沉国民党“太平号”军 舰。这是人民解放军鱼雷艇部队的首次作战,旗开得胜,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在浙 江一带海面的活动,鼓舞了海防前线军民。

1955 年 1 月 11 日,总参谋部向华东军区发出指示:1955 年应选择闽浙沿海若 干国民党军所占岛屿为攻击目标,集中力量先攻占设防薄弱又距海岸较近之小岛, 取得经验,并继续实施确有把握的攻击。粟裕随即领导总参部署了解放浙东沿海敌 占岛屿的作战行动。确定首先攻击的目标是位于浙江沿海大陈岛西北 10 公里处的 一江山岛。这个岛是大陈岛国民党军的外围重要据点,面积约 1.6 平方公里,有 国民党军 1100 余人驻守,筑有永久性的环形防御工事。解放该岛,大陈岛敌军将 失去坚固的屏障。1954 年 12 月 9 日,华东军区向军委上报了《关于进攻一江山岛 作战计划方案》。12 月 11 日毛泽东主席批示,要彭德怀、粟裕考虑攻击一江山岛 时机。彭德怀、粟裕召集有关军区领导来京汇报,直接打电话向浙江前线了解情况。 粟裕提出,如必要时他可以亲自到前线去看看,后因故未能成行。彭德怀和粟裕根 据各方了解的情况,认为目前可以打这一仗,报请毛泽东同意后,1955 年 1 月 16 日,总参谋部复电浙东前指,同意 18 日开始攻击一江山岛,并指出必须充分准备,要在气象良好确有把握时进行,攻击时间可自行选择。18 日 8 时,战区气象条件 良好,陆海空军部队开始攻击。总参及时向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作了报告,并指示 部队上岛后要利用地形设法固守。部队登陆成功后,粟裕指示登岛部队要加强防空, 构筑工事,挖坑道,疏散隐蔽船只和器材,防备敌海空军反扑;把过去国民党军遗 留在江苏、浙江沿海的活动碉堡运去使用;派部队搜索并占领百夹山。19 日,解 放一江山岛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 1000 多人,缴获火炮 20 多门。这次战役是人民 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实施的联合登陆作战,经过实战锻炼,积累了岛屿登陆作战 的初步经验。

1955 年 2 月 12 日至 14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披山、渔山各岛,并加紧 了对浙江沿海南端的南麂山岛国民党军的围困。2 月 22 日夜及 23 日,浙东前线和 华东军区相继电报总参:南麂山敌军在我军压力下可能撤逃,并提出我军拟采取的 措施。粟裕于 23 日指示总参作战部答复华东军区,原则同意他们所提的处置意见。 2 月 25 日,南麂山岛国民党军撤逃。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从此时起,华东沿海的对敌军事斗争重心转移到了福建方向。粟裕关注的重点 也随着南移到了福建沿海。

1955 年 3 月初,粟裕召集总参、海军、空军有关领导及南京军区许世友、聂 凤智等,就如何加强福建沿海的对敌军事斗争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根据对敌情 的分析判断,提出了具体部署和需解决的问题。3 月 5 日,粟裕将讨论意见书面上 报中央军委。3 月 9 日,中央军委批示同意粟裕的部署。粟裕接着又亲自抓各项部 署的落实。

斗争重点南移以后,华东和中南地区海上作战和护航任务日益繁重。4 月 22 日和 6 月 20 日,粟裕两次给中央军委写报告,建议从空军拨给海军航空兵飞机及 部队。军委批准了粟裕的报告。在空军和陆军等部队的配合下,人民解放军逐步掌 握了浙东沿海的制空权。

1955 年 5 月 12 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写报告说:“福建地区新建机场将于 6 月 底竣工,为配合外交斗争,保护浙闽沿海航线的安全,防止和打击敌机对福建沿海 主要城市的空袭,并为解放金门、马祖创造条件,当上述基地竣工后,我即应进驻 部队”。并对进驻部队的原则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预定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毛 泽东于 5 月 19 日批示:“退贺(龙)、粟(裕)照办”。

根据上述批示,总参研究拟于 6 月底准备完毕,待军委命令再行转场。后因雨 季,拟再推迟准备时限。彭德怀 6 月 3 日返京后,粟裕即将上述情况报告了彭德怀。 彭面示:

“进驻福建空军以 7 月中旬 4 大国首脑会议前后再去为宜”(粟裕 1955 年 7 月 11 日致毛泽东、彭德怀的报告)。据此,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去上海、杭州进行必 要的布置,对有关部队进行动员、审查飞行员及人闽后的作战组织准备等。总参拟 待一切准备完成后,再报军委下令转场。刘亚楼到达杭州,正好毛泽东在杭州,6 月 11 日刘亚楼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问刘亚楼到杭州干什么?刘亚楼说:准备组织 空军入闽。毛泽东问:这么大的问题,为什么中央还未讨论就决定了?谁决定的?在毛泽东批评后,虽然主要责任不在粟裕,粟裕仍主动承担了责任。7 月 11 日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检讨对“敌情估计不足”,对“政治上复杂的外交斗争 理解不深刻”。并检查了自己的“官僚主义”。

8 月 6 日,毛泽东对粟裕的检讨报告作了批示:“我已于 5 月 19 日批示同意你 们的意见,因此你们无不事先请示的责任;只有在后来决定具体部署没有请示的责 任”。

福建沿海对敌斗争涉及方方面面。粟裕亲自出面做协调工作,如一、二线机场 的修建、公路建设、船只及船用主机置备,其中有些项目和重大行动要报经中共中 央、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粟裕亲自写报告请示,保证了华东沿海对敌斗争的顺 利进行。

由于国际国内原因,福建沿海对敌军事斗争的作战部署几经改变。1958 年 7 月 18 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召集会议,决定对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进行惩罚炮击。 7 月 19 日,粟裕即召集海军、空军、炮兵及总参谋部有关领导人,研究炮击金门 及海军、空军人闽的具体部署。经过紧张的准备,8 月 23 日开始了震惊中外的炮 击金门作战行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这个行动一直持续到 1979 年 1 月 1 日才完全停止。

从士兵到高级将领的粟裕,他的工作习惯是力争经常接触部队,了解下面的实 际情况。他到总部工作后,尽管大事繁忙,仍挤出时间下部队考察,特别是多次到 边防海岛实地勘察,指导工作。他说:只有了如指掌,才能作出正确部署。

1955 年 6 月 20 日,粟裕去旅大、辽东半岛及老铁山水道察看地形,研究设防, 广泛听取了当地陆、海、空驻军领导的意见。6 月 27 日返回北京,8 月 5 日向军委 写报告,对防御部署、部队编组以及公路、运河的建设等 5 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意 见。这既是粟裕这次调查后对这个方向我军防御上极为重要的建议,也是他多年思 考国家防务问题的成果。报告上送军委后,引起了军委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在报 告上多处批示:“可以办”、“可以这样办”、“很好,照这样办”等。这个报告对这 一区域后来的防卫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5 年 9 月 8 日至 20 日,粟裕赴天津、河北一带察看了京、津外围地形。北 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副司令员郑维山及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王尚荣等随同前往。粟 裕先后到了通县、杨村、天津、塘沽、唐山、滦县、遵化、喜峰口、古北口、密云、 怀柔、顺义。无论是晴天或雨天,都按计划行动。每到一地都和大家一起徒步踏勘, 攀登制高点,无论是荆棘丛生的高山峻岭,还是泥沙遍地的河床海滩,也不论是旧 的炮台要塞,还是现在的边防驻军哨所,他都要亲自走到,亲眼看一看,仔细向当 地驻军、群众和地方领导询问情况,特别是详细了解那里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战事、 经过和结果怎样。

9 月 14 日,粟裕一行爬上了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长城,并到达险要的喜峰口, 许多人的衣服都被荆棘、树杈挂破了,有的还擦破了皮。粟裕精神抖擞,毫无倦意。 眼观关内关外,感慨无限。他说:“喜峰口是一个英雄的关口,抗日斗争中它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未来的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不同,它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经历过 的任何一次战争,我们须要好好研究它的规律、掌握它的特点,才能取得战争的胜 利”。 这次考察历时 13 天。紧接着粟裕带领空军及北京军区的领导同志乘坐飞机从空中进 行了一次勘察,进一步了解京、津及河北一带的地形地貌。

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及其怀抱的渤海湾,是京、津的前哨和门户,战略地位十 分重要。从 1955 年 11 月 16 日起,粟裕进一步勘察了渤海海峡和辽东、胶东两半 岛的海情、地形。粟裕先到旅大的老铁山,攀登上主峰察看,然后由旅顺乘开封号 军舰考察外长山列岛、庙岛列岛、内长山列岛及老铁山和南北矶等水道,登上北隍 城、砣矶、海阳及北长山诸岛,11 月 26 日到胶东半岛的龙口上岸。接着沿海边勘 察了蓬莱、烟台、威海、刘公岛、成山角、石岛、海阳、青岛一线,既察看地形、 工事,又巡视部队。

一路上粟裕反复强调说,要防止帝国主义走八国联军的老路,必须在易登陆和 要害地段重点设防。他指示:敷设海底电缆,要先敷设北京一××一旅/师的主要 路线。要密切军队与地方党的关系,以保证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做到全民皆兵,使岛 民变成步兵,驻岛部队变成炮兵,妇女成为后方人员。12 月 6 日经济南返回北京。

接着,粟裕就这次勘察发现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渤海海峡防务问题,召开了有沈阳、 济南军区及海军和总部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渤海海峡防务会议。12 月 31 日粟裕向 军委上报了《赴渤海海峡、胶东半岛所了解的情况》和《关于封锁老铁山水道和加 强渤海海峡防务问题的建议报告》。这两个报告同样引起了军委领导的重视,多处 作了批示,认为他的建议可以逐步实行。

1956 年 1 月 4 日,粟裕因病离京去南方休养。他带病考察了湖南、广东一些 地方,特别看了从中山至惠阳一带的海边防地形及邻近澳门、香港地区的地理环境, 前后达一个半月。同年 6 月,粟裕去青岛休养。他把这次休养作为进一步了解胶州 湾地理和海军建设现状的好机会,在长达 70 天时间内,军港码头、潜艇基地、水 上飞机训练场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56 年 11 月 21 日,粟裕赴华东,先后到了南京、无锡、苏州、上海、嘉兴、 杭州,实地看了东海舰队军舰、码头、仓库及陆军第二十七军师、团部队,考察了 上海外围的海岛防御。1957 年 1 月 15 日,粟裕早上 5 点半起床,按照原计划要到 上海外围的佘山岛考察。天突然下雨了,气象预报佘山岛附近有 7 级大风。东海舰 队陶勇司令员、彭德清副司令员劝他改日再去。他坚持按原定计划不变。风浪这样 大,佘山岛海情又复杂,大家一再劝阻,粟裕才同意不去佘山岛,改去大戢山岛。 军舰 9 时 40 分起航,这时气候越来越坏,不仅刮风,而且雨雪交加,视线很差。

陶勇又和粟裕商量,改去铜沙嘴勘察。粟裕冒着风、雨、雪察看了铜沙嘴,返航时 又遇大雾,能见度越来越低,快到吴淞口时军舰不得不临时抛锚,等待大雾稍散才 进港靠码头上岸。这一天,粟裕整整忙了 12 个小时。这次华东之行历时 2 个月, 1957 年 1 月 23 日返回北京。1957 年 8 月 13 日起,粟裕率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等 赴东北勘察地形,先后到了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牡丹江、延吉、图们、 通化、临江、辑安、丹东、旅大等地,察看了图们江、鸭绿江和辽东牛岛沿线地形、 工事,视察了驻军和军事工厂,9 月 7 日返京,历时 26 天。(见图 139)9 月 21 日,

粟裕就这次勘察情况、勘察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向中央军委写了书面报告。报 告根据图们江、鸭绿江、辽东半岛及老铁山地形情况,提出了边境交通建设及设防 的具体建议,并就改进边防警备、加强部队训练及军工建设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 法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缩减边防警备部队。粟裕认为:边防警备工作应以少数部队结合民兵为骨 干,密切依靠群众进行,如单靠部队巡逻,不仅收效不大,徒然浪费兵力。建议中 朝边境之警备部队应予缩减,国境检查站应移交地方公安部门。

2.建议加强部队冬季训练和进行野营训练。粟裕在视察部队时,有的部队首 长反映:

“东北冬季气候严寒,不好进行训练,要求缩短年度训练期限。”粟裕认为: “部队训练必须适应战区地形和气候特点。”

“敌人在冬季作战中虽然也有困难,但 决不会由于我们害怕寒冷而选择在夏季进攻,那种认为寒区部队在冬季不好训练的 想法是错误的。”他根据有些部队存在的问题提出:“目前部队驻营房,干部缺乏严 格军事生活锻炼,有些机关干部吃不得苦,像一个文弱书生,不像一个军人。为了 提高军队素质,养成吃苦耐劳、不畏严寒酷暑的习惯,建议全军部队每年应以几个 月的时间进行野营训练”。并且说:“此事过去也曾向训练总监部建议过”。

3.发挥军工厂潜力,生产先进装备。粟裕在视察中发现,几乎所有工厂非直 接参加生产的人员均太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有个厂共有职工 9500 人,按现 有任务仅须 1400 人即可完成。很多工厂的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鉴于直升机在 今后战争中作用很大,他建议生产性能先进的新型号直升机。

粟裕的这个报告,军委领导审阅后被列为军委会议文件,有些意见和建议被吸 纳到了后来的军队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同年 10 月中旬,粟裕赴济南洛口,在黄河下游河段上检验工程兵 3 个舟桥团 和 2 个工兵团渡河连架设浮桥和漕渡门桥的演习。

1958 年 4 月初,粟裕视察了浙江军区机关及驻杭州的部队,并在军区机关排 以上干部大会上作报告。粟裕指出,我军要建设成为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 队,没有大量的军事专家是不行的。他反复强调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号召各级 军官下苦功夫钻研军事科学技术。

粟裕每次外出,无论是专程去作调查,还是休息疗养,返京以后都要给中共中 央或中央军委写报告,直率反映部队和地方的情况及问题,坦诚提出自己的思考和 建议。粟裕重视调查研究,不仅使自己的认识比较好地符合实际,同时也使中共中 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更多了解到来自部队实际的情况。

粟裕每次外出,都给随行人员规定纪律:不准向当地提出工作之外的要求,不 准收受礼物,不准接受特殊招待,按规定交纳伙食费。粟裕自己带头执行,看电影自己掏钱买票,和大家一起走进电影院观看,谁也不知道这位瘦小的人就是大将粟 裕。

六、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完成的一项特殊使命。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地域闭塞、经济落后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停留在农奴 制、奴隶制社会。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这些地区的民主改革逐次展开,改革 和反对改革的斗争相当激烈。

1955 年 12 月,四川省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少数反动首领发动了对抗民主改革 的叛乱,经过当地政府和驻军的努力,叛乱基本被平息。中共中央为了掌握确实情 况,决定派人深入实际摸清情况,研究如何从军事上保障民主改革的实施,以便中 共中央下决心采取相应措施。中共中央指示总参派一位领导同志前去,要求总参预 作准备。粟裕对此非常重视,他的目光也随着移向大西南。

从 1957 年 3 月 23 日起,粟裕召集总部有关部门开会,他提出了前往四川了解 情况的要点和实地察看的范围。研究了如何从军事方面保证中央对该地区民主改革 的顺利实施。

中共中央认为,派去的领导同志除了解实际情况外,还须能及时处理相应的重 大事宜,及时部署必要的军事行动。3 月底,中共中央决定派粟裕代表中共中央和 中央军委前去西南。粟裕受命即于 4 月 2 日乘火车从北京出发,随行的有总后勤部 张令彬副部长、总参谋部作战部王尚荣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饶正锡部长及总参谋 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干部部的部分干部。途经郑州、西安,由宝鸡南下。 当时宝成线刚刚修通,尚未正式营运,火车在这一段路上摇摇晃晃、走走停停,6 日上午才到成都。

当天下午粟裕即拜会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传达了中共中央意图。李井泉向粟 裕介绍了有关情况。接着成都军区和四川省委召开专门会议,向粟裕介绍情况。成 都军区领导着重汇报川西平叛经过及今后意见,省委领导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主 改革情况。粟裕听了大家的介绍和汇报后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政治斗争 占着很大比重,必须很好地执行政策纪律,重视政治工作。粟裕提出要使军队变成 政治工作队,无战斗情况时都作政治工作,调查研究,发动群众;一旦有了战斗, 连同地方干部在内,又都是战斗队。在平息叛乱、进行民主改革的地区,党政军应 该统一领导。

粟裕还和大家研究了赴川西的行动方案,决定分两路,一路前往西昌、凉山, 一路前往甘孜。

4 月 10 日,粟裕率两路人马从成都乘吉普车出发,下午 4 点抵雅安,住下后 即与地委及军分区领导谈话,了解情况。次日,粟裕一行考察了驻雅安军队医院、 汽车团、速成中学及旧机场等。粟裕在医院看到西昌转来的伤病员 60%为冻伤、

消化不良和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也不少,便对饶正锡部长说:(?)4 月 12 日,粟裕及张令彬、饶正锡等在成都军区参谋长茹夫一陪同下前往西昌,王尚荣率部分 人员赴甘孜。

粟裕等从雅安出发向南,经荥经到汉源即进入大山区,公路一侧绝壁凌空,另 一侧万丈深渊,谷底大渡河涛声震天,汽车在起伏不平的石子路上颠簸,一会冲向 绝壁,一会直朝深渊,令人头晕目眩。粟裕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及脑供血不足诸症, 为了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他早已把 身体健康置之度外。

12 日下午 6 时抵石棉县,粟裕抓紧时间向县领导了解该县少数民族民主改革 和新兴石棉矿开发等情况,当晚在石棉县住宿,粟裕已感心脏不适。次日,天下起 了雨,粟裕决定按原订计划前进。汽车在崎岖的公路上冒雨行进,驶到一个叫菩萨 岗的地方时,雪花从天而降。这里海拔 4000 米以上,空气稀薄,呼吸骤感促迫,

且寒气袭人。粟裕穿上大衣,加了棉裤。大家稍事休息,吃了一点干粮,继续行进, 下午 4 时多抵达西昌。

西昌位于安宁河畔,地势北高南低,南有邛海,气候四季如春,农产品极为丰 富,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到西昌第二天,粟裕召集地委、军分区、专署的领导 人开会,听取他们关于民主改革和军事保障情况的汇报,对军事工作如何配合民主 改革和军事部署作了指示。晚上又找地委、军分区、专署的领导人逐个谈话,抽空 看望了驻西昌的部队。

经过几天调查了解,粟裕对情况比较清楚了。4 月 17 日,粟裕根据中央的意 图和当地实际,向地委、军分区、专署机关干部作了重新加强军事部署配合民主改 革的动员报告。报告就民主改革的意义、改革的方针政策、群众工作等问题,并针 对部队干部的思想状况,详细作了阐述和解释动员,使与会者深受教育。随行同志 考虑到粟裕的身体和连日奔波劳累,再三提醒他讲得短一些,一次讲不完下次再讲。 他却作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长篇报告,连续讲了几个小时。为了便于部队指战员记住 任务、政策、战术要点,粟裕还亲自编拟了口诀共 28 句,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热 烈欢迎。成都军区特地将粟裕在西昌等地的报告和他编拟的口诀,转发给了有关的 军分区。

4 月 19 日,粟裕告别西昌,向凉山军分区进发,途经四开,去看了一个部队 营部。营部住的是茅草小屋,由于昨日刚下雨,室内遍地是水。这里的气候是多雨, 部队生活很艰苦。粟裕交代随行的秘书张剑把茅草营房拍照下来,带回北京去。

19 日午后 1 点多到达昭觉。这里是凉山军分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 解放前城区直径 100 米,仅 8 户人家,海拔 2600 多米。由于地势较高,粟裕感到 呼吸较困难。粟裕知道自己的心脏有病,在高原缺氧地区停留时间长了可能会发病, 影响整个工作部署,所以把在昭觉的工作节奏安排得很紧凑。在昭觉刚刚住下,即 去拜会自治州州长瓦渣、副州长王海民(均彝族)及州委书记等领导同志。次日上午 继续找军分区及州的领导谈话,了解情况,指示工作。下午给军分区及州机关干部 作了加强军事部署、保障民主改革的动员报告。

4 月 21 日上午 8 时半,粟裕一行从昭觉出发回成都。在确定路线时,一是原 路折回,一是走东线,经乐山返成都。东线公路坍方较多,还要翻越大凉山。军分 区及随行的其他领导同志都主张走原路。粟裕考虑走东线虽然困难较多,可是能多 看一些地方,多了解一点情况,吃点苦也值得。他给张令彬、饶正锡同志做工作, 最后确定走东线。

第一天原计划走 300 多公里到确营,但因公路坍方及几处桥梁毁坏,一路逢障 开路,遇水搭桥,加上翻越大凉山,到下午 4 点多才到谷堆,全天仅走了 150 多公 里,决定在这里住下来。这里是凉山军分区、地委前指所在地,虽然盖了一点住房, 但周围一片荒凉,夜里刮大风,飞沙走石。次日大家起了个早,6 点即出发,中午 才到确营,吃了点冷馒头继续前进,晚上 7 时抵达乐山。

4 月 23 日,粟裕从乐山致电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并告总参、成都军区,报告 来川西的工作情况和建议。粟裕估计西昌、凉山两地区年底以前可完成民主改革。 为完成上述任务,粟裕建议从军队中抽 5000 名干部,直接加强到乡,协同乡干部 专门进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及基层政权工作;拨出一定数量的武器、弹药, 加强地方干部的自卫力量,并给基层拨配必要的通信联络器材。电报最后提出:拟 于 5 月初在成都召集四川之茂县、康定、西昌、凉山、乐山,云南之丽江、昭通,

甘肃之夏河、果洛及西藏之昌都等军分区部队负责人到成都开会,交流在少数民族 地区开展群众工作等方面的经验,研究保障民主改革的军事部署及相互协同等问 题。

四川省委见到上述电报,表示完全支持粟裕的建议,于 4 月 30 日致电中共中 央、中央军委称:4 月 23 日给军委和中央的简报中所提有关我省民族地区工作的 几项建议,我们完全同意。如何,请中央军委审批。

4 月 25 日,粟裕由乐山返回成都。经过几天紧张准备,四川、云南、甘肃、 青海 4 省少数民族地区军分区、地委领导及西藏昌都工委书记联席会议 5 月 2 日在 成都召开。会议由粟裕主持,各区介绍了本区民主改革、军事保障改革的基本情况 和主要经验教训。粟裕在会上讲话,论述在金沙江以东地区完成民主改革的重大意 义和几个与军队有关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的正确认识等问题。粟裕指出,今 后从军事上保障民主改革的实施,应彻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5 月 6 日会议结束。

次日,粟裕请李井泉出面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门商讨几个省边缘地区地方工作互相 支援配合问题。这期间,粟裕还抽空为成都军区机关排以上干部作了形势和整顿作 风的报告,并接见了军区系统高级知识分子。

5 月 10 日,粟裕离开成都到重庆,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调查,了解驻渝部队和 军工厂生产情况。由于多日劳累,粟裕于 15 日发心脏病,不得不卧床休息治疗。 病体尚未痊愈,5 月 20 日便给驻渝部队 8 删官兵作形势和整风报告,返回招待所 便犯心脏病晕倒。稍事调养后于 5 月 27 日返回北京。

6 月 24 日,粟裕就这次外出检查工作、部署从军事上保障金沙江以东少数民 族地区继续进行民主改革,以及须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通盘考虑解决的一些问题,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了全面报告。 7 月 31 日,中央军委致电成都军区党委及四川省委,同意粟裕在四川检查川西藏族、

彝族地区部队工作时提出的各项改进工作的意见。 西南之行是一项新的特殊任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军事斗争,

错综复杂地交叉在一起。粟裕善于从政治上、从民族团结的全局上考虑和处理问题, 部署军事斗争,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他提出的许多措施和 建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粟裕不仅是军事家, 也是政治家。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在大西南各族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七、坚持原则,不卑不亢——总参谋长的国格、人格。

50 年代,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在国际上主要依靠苏联。苏联卖给中国武 器装备,提供技术资料,派专家来帮助工作,这对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 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身 居军队领导工作要职的粟裕,时时提醒大家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要尽快 熟练掌握进口的先进装备,把一切先进技术学到手;一方面又不能长期依赖外国, 要建立自己国家的军工生产和武器研制系统。从长远看,后者更为重要。

1955 年 4 月 27 日,粟裕在全军第一次装备计划工作会议上讲话,对这个观点 作了全面论述。他说:(?)。关于聘请苏联专家、顾问,他指出:(?)。这段时间, 粟裕召集各兵种负责人讨论关于发挥苏联顾问作用与搞好关系的会议上又说: (?)。并提出:(?)。各总部、各军兵种、各院校提出 1955 年度要增聘顾问、专 家。他召集有关单位研究了 3 次,将聘请的人数从 366 名削减到 139 名,其中顾问 46 名,专家 93 名。对于一些核心机密部门,粟裕主张既不要依靠外援,也不要去 援助外国,交往中要注意留有余地。他多次给有关部门打招呼,要他们严格把关。 总参某局的一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粟裕能保持清醒 的头脑是难能可贵的。

在对外交往中,特别是处理被称为(?)的苏联顾问的关系,粟裕始终保持坚 持原则、不卑不亢的立场。

1954 年 8 月 4 日,军委发电给各大军区及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对给苏联顾 问提供材料作了规定。规定下发后,有的军区的苏联顾问提出意见,说是不是有些 事情不愿让顾问知道?限制顾问的活动?苏联总顾问团向我方反映了这些意见。10 月底和 11 月初,粟裕两次接见副总顾问,严肃指出:中央军委发的文件并无不完 满之处。你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理解,且亦妨碍了我们之间的关系。粟裕 进一步明确说:顾问要材料要经过一定组织手续,不能随级乱要。各军区、各兵种 顾问所要材料超出本军区、本兵种范围者,则宜经总顾问团批准后再要。下面顾问 如对此规定有意见,总顾问团应予解释,不能以他们的片面意见作为总顾问团本身 的意见。粟裕有理有节的谈话,驳斥了一些顾问的错误意见,指出了总顾问团的不当举措,维护了我军的尊严。苏联副总顾问不得不表示经过粟裕的谈话,他(?)。 事后粟裕将谈话情况报告中央军委,军委各同志一致赞同粟裕的处置。

有的苏联顾问的一些建议和要求,明显地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他们总想搞大规 模、多项目的军事建设,不顾中国的经济技术条件。粟裕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明中 国的情况,从不随声附和。他和顾问团的负责人交谈中常常说:由于旧中国反动派 搞得很糟,目前中国的状况是工业不发达,技术落后。我们军队现在是在有限经费 下进行建设和训练,要把钱用于必要的地方,一个钱当两个钱花,一个人当两个人 用。

1954 年,在海军的苏联顾问提出在较短期间内建设大海军的计划。粟裕指出, 我国现在无重工业、无透平机、无高速柴油机和燃料,在较短期内建设大海军是不 可能的。1955 年 2 月 2 日,粟裕与代总顾问及海军、防空军顾问谈话。代总顾问 一再坚持空军某教学单位要分两摊子,并且说:(?)。粟裕回答说:(?)1923 年 的情况,而有些同志以苏联现在社会主义的尺度衡量我们,我们反对不合乎目前情 况的建设(?)

1954 年第四季度,苏联国防部某领导来我国访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贺龙 副主席及粟裕总参谋长陪同赴外地参观,原定坐火车到上海,谁知临开车前 1 小时, 苏方提出不愿坐火车,要改乘飞机。外事部门感到很为难,便请示粟裕。粟裕毫不 犹豫地让他们告诉外宾说:(?)。给了对方一个不软不硬的回答。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承担国际主义义务,但在对外 援助方面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呢?1955 年 1 月 28 日,粟裕主持有外交部、中央 联络部、外贸部、总后勤部及总参有关领导人参加的研究援×问题的会议。他指出: 过去战争时有求必应,为的是争取胜利,现在要使他们知道物资装备来之不易,知 道节约,促使他们自力更生,逐步由自己解决。2 月 3 日,粟裕将这次会议讨论的 情况向军委和周恩来总理作了书面报告,提出了对 X 军援的三原则。2 月 6 日,周 恩来总理批示:(?)。从此,我国的对外军事援助有了可遵循的原则。

在粟裕主持的外事活动中,有一件事情需要单独叙述。 1945 年 8 月 14 日,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

《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规定中苏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 30 年。新中国成立 后,1952 年 1 月,中苏商定苏军自旅顺口撤军年限不晚于 1952 年。后因朝鲜战争 爆发,推迟了苏军撤出时间。1954 年 10 月 14 日中苏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苏军将 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离回苏联。苏方决定把该基地所有武器、技术装备都卖给中 国,同时苏方还决定将在安东(今丹东市)的部分空军和防空装备也卖给中国。为此 粟裕立即召集有关各方面领导,多次研究接收委员会的组成、接收部队的确定、接 收的原则及接收后部署的调整等问题。

1954 年 10 月 22 日,粟裕写报告给中央军委,提出接收安东装备的具体方案, 建议安东接收委员会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为主任,防空军副司令谭家述为副主任。

10 月 28 日军委批准了粟裕提出的方案和接收委员会人选。

粟裕亲自负责这项工作,就接收旅顺口和安东两处装备的问题与苏联顾问团多 次磋商。粟裕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尽量给国家节省开支。他向苏方表示,我 国对外援助负担很重,军事经费不能突破预算,否则会打乱全国建设计划,所以接 收苏军装备要根据经费来确定,请苏方照顾我们的困难。粟裕还对我方参加接收工 作的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

1954 年 12 月 3 日,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关于接受旅大物资的分配原则及接收 委员会负责人的建议,肖劲光(国防部副部长)、邓华(副总参谋长)为正副主任。12 月 11 日军委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了 12 月 8 日粟裕提出的旅大防卫区接收方案。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1955 年 5 月 24 日,中苏联合委员会举行了接交旅顺防卫 区的签字仪式。接着,粟裕为调整防务部署做了许多工作,使旅大地区与内地的防 卫密切结合,装备配置更趋合理。

粟裕在 4 年的总参谋长岗位上,不负毛泽东的重望,为建设巩固的国防,为国 家的安全,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对 现代战争中面临的许多新课题,进行了艰苦的有价值的探索研究,及时提出了许多 意见和建议。但是他的工作是艰难的。他的工作精神并不为有的领导所欣赏。工作 常常受到掣肘。不正常、不公正的工作处境,使他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和能力; 军事思想上的不同认识,更使他的许多重要建议和努力未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尽管 如此,他仍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于自己职责范围内不懈地努 力,在军队建设、战略方针、作战指导、战场建设和对敌斗争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 献。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