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大将张云逸

大将张云逸

新四军第二师和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周骏鸣 肖望东 刘顺元等

  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过去50年了,我们在新四军第二师工作过的同志,对二师的抗战历程和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新四军第二师是皖南事变后,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整编而成的,是坚持华中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在长期尖锐复杂的日伪、顽、我“三角斗争”中,转战在淮南的广大地区,坚持抗日。在抗战中,不但要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还以很大的兵力执行对西防御的任务,反击顽军的破坏和进攻,并协同兄弟部队向东发展,为淮南和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新四军第二师的发展壮大与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在反“扫荡”、反磨擦斗争中,于1940年3月以后创建起来的。它位于淮河以南的津浦铁路两侧,是联接我皖江、淮北、苏北、苏中根据地的枢纽地带,它对南直接威协日伪的指挥中心南京,对西防御桂系顽军(简称桂顽)东犯,是我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前卫,是支援、配合友邻地区创建、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要地。

  我二师在与日、伪、顽反复较量中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由二师部队和淮南地区的特点与条件决定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后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先后设在淮南多年,直接领导和指挥我们抗战;二师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各项抗日方针和政策,正确地处理了日伪、顽、我“三角斗争”的矛盾;淮南地区的党政军民对部队和根据地的建设都很重视;二师部队有较多的红军骨干,战斗力较强;淮南地区临近南京,人民群众长期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共产党有较深的了解,对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衷心拥护;我二师和淮南各级民主政府始终重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对伪军的争取工作做得较好。这些对我二师部队的发展壮大和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回忆我二师的战斗历程,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一、坚持淮南,支援淮北

  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德、意、日法西斯积极准备并猖狂扩大侵略战争。日军为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对蒋介石加紧诱降,对我抗日根据地加紧“扫荡”、蚕食。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以华中为重点,发动了第2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我淮南抗日根据地在日、伪、顽军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和经济封锁下,处于最艰苦、最困难时期。日伪军不断对我进行“扫荡”,在淮南根据地周围增设据点120余个,部署兵力约3万人,常驻淮南地区与周围据点的日军有第十三混成旅团,伪军有第四、六师和警卫二师,“扫荡”时还从第十五、十七、六十一师团和伪军第三、二十四、四十六师抽调兵力。顽军频繁地向我进攻,经常同我对峙的先后有桂顽一三八、一七一师,第十游击纵队和第三、六、八保安团,加上土顽武装共约2万人,向我大举进攻时还有一七二师等部参加。日、伪、顽军有时还默契配合夹击我军。我淮南抗日根据地在此形势下,面临着极端严重的局面。

  (一)整编所属部队,阻止桂顽东犯

  皖南事变后,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反击蒋介石的反共行径,遵照党中央将新四军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的命令,江北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于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副军长张云逸兼师长,郑位三任政委,罗炳辉任副师长,周骏鸣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未到职),张劲夫任副主任,胡弼亮任供给部部长,官乃泉任卫生部部长。下辖3个旅9个主力团,1.5万余人;两个联防司令部和地方部队9000余人。四支队改编为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参谋长詹化雨(后黄序周),政治部副主任张树才,辖第十、十一、十二团;五支队改编为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主任侯政(后祝世凤),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团;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第六旅,旅长兼政委谭希林,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亨,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团;路西联防司令郑抱真,政委谭光廷,参谋长李国厚(后杜国平)。同年底,陈庆先任副司令,吕清任政治部主任,辖独一、独二、独三、独五团,1942年又组建了独四团;路东联防司令杨梅生,政委刘顺元,副司令罗占云,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王敬群,辖独三、独四团。同时,将皖中的巢(县)、无(为)、含(山)、和(县)地区与活动在该地区的江北游击纵队第二团(缺一个营)及地方武装,划归皖江地区和七师。同年9月后,我师又成立了军工部和社会部,吴师盂任军工部长(后王新民),侯政调任社会部长。二师通过整编更加坚强,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置抗战大局于不顾,复令“进剿”淮南区的总司令李品仙率一三八、一七二两个师向我淮南进攻,并限两个月内完成任务。

  根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我二师的任务是,坚持淮南津浦路西,阻止桂顽向我东犯,确保淮南津浦路东,坚持淮南敌后抗战。作战方针是加强对西防御,配合友邻向东发展,随时准备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击退顽军的进攻。针对桂顽在路西对我蚕食、围剿的态势,以最大的决心坚持路西,保障路东,决不让桂顽越过津浦铁路向东进犯。因此,我师以路东为基地,将六旅及五旅第十三团部署于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坚持路西阵地。调四旅到路东整训和机动,并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准备策应路西作战,保卫路东。五旅旅部率第十四、十五团,继续配合兄弟部队向东发展,巩固和发展淮(阴)宝(应)、淮(阴)泗(阳)及皖东北地区。

  时隔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2次反共高潮即被我打退。桂顽经我自卫反击后,士气沮丧,又见我军斗志昂扬,充分地作好了反击的准备,遂停止了对我的进攻,于二三月撤回了向我路西地区进攻的部队,其东犯企图被我粉碎,我在路西反顽斗争的形势暂时有所缓和。

  (二)粉碎日顽进攻,保卫淮南地区

  1941、1942年期间,路东地区的日、伪军加紧了对我蚕食、“扫荡”。在路西地区,不但日、伪军加紧对我蚕食、“扫荡”,顽军也于1941年10月以后又加紧对我进攻。为了坚持路西,确保路东,粉碎日、伪、顽军的“扫荡”和进攻,我淮南党政军民进行了频繁激烈的艰苦作战。

  在路东地区,1941年4月,日、伪军在天(长)、仪(征)、扬(州)地区增设据点,修筑天--仪公路,蚕食我路东根据地。我四旅第十二团、五旅第十五团和路东独四团等部队,在天、仪、扬地区发起了反蚕食作战,在谢家集、铁牌店、十二里岔等地,毙伤敌200余人,击毁汽车3辆。战斗结束后,我十二团转移到金牛山以南地区。日、伪军遭我打击后,恼羞成怒,进行报复,又从扬州、仪征出兵700余人,偷袭我驻金牛山的部队,遭我四旅第十二团迎头痛击,经一天激战,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俘日军2人,伪军30余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迫敌狼狈溃退。

  日军在天、仪、扬地区遭我痛击后,又以5000余人的兵力于5月28日在飞机的掩护下,对我路东地区进行报复性“扫荡”。我师四旅第十一团在来安县张山集、屯仓与敌激战两天,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毙伤日、伪军300余人。6月3日,我四旅第十团在盱眙县车棚击溃了向盱眙县马坝等地“扫荡”的日、伪军,毙伤敌100余人。

  经过这几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与此同时,我积极开展了对日、伪军的争取工作,正确地执行了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使我路东地区的形势,有一年多的时间比较稳定。

  1942年7月,扬州地区的日、伪军企图“扫荡”苏中地区。我师为配合苏中一师反“扫荡”,发起了天、仪、扬公路破击战。六旅第二六、十七团、师部特务营和路东独四团,深入日伪统治的心脏地区,袭击了十二圩、东沟等地的日、伪军,攻克了大仪集伪军据点,共歼灭伪军数百人。在新城消灭日军一个小队。天、仪、扬公路破击战打乱了扬州日伪军“扫荡”苏中的部署。

  在路西地区,我党政军民同心协力,在路东军民的全力支援下,反击日、伪、顽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进攻。

  1941年2月正当桂顽一三八师等部向我进攻最紧张的时候,我军退守中心区定远县藕塘等地坚持斗争。日、伪军与顽军默契配合,乘我处境困难、欢度春节之际,从明光、定远、凤阳、滁县、蚌埠、水家湖、刘府等地,纠集3000余人分路向我路西走远、凤阳、滁县地区进行大“扫荡”。我师六旅第十七、十八团、五旅第十三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殷家涧、朱家湾、靠山集、永康镇、皇甫山、花山、施家集、普益公司等地抗击敌人,奋战半个多月,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

  在路西定远以南的谢圩子等据点,盘据着谢黑头、牛登峰、陈华斌、王华锦等6股土顽恶霸武装,他们与日、伪军勾结,经常袭击我区乡政府,杀害我干部和人民群众,危害极大,路西人民深恶痛绝,我决心扫除此害。6月,我六旅和五旅第十三团,发起对谢圩子等土顽据点的攻坚战。经半个月战斗,毙土顽180余人,拔除了油坊户、谢六巴圩、花张集等土顽据点,打击了土顽的反动气焰,迫使他们不敢恣意出扰,安定了民心,保护了群众利益。

  1941年春,桂顽侵占我路西的企图被粉碎后,其一三八师撤退到古河和淮南路西地区。但到10月,同一三八师换防的一七一师以及第十游击纵队各一部,又侵占了靠近我路西中心区的广兴集和大桥镇。为反击顽军进犯,我师组成路西野战司令部,集中了第四、五、六旅的6个主力团和路西地方部队,于11月16日晚在大桥等地对顽军发起了反击作战。四旅第十一团、六旅第十六团在大桥镇、新张家,经过激烈战斗,一举歼灭顽军五-一团两个营及地方武装共1400余人,收复了被顽军侵占的地区。

  11月底,桂顽一七一师三个主力团和第十游击纵队一部,分路向我藕塘中心区和赫郎庙进攻。我扼守赫郎庙阵地的第十三团顽强阻击,歼顽军300余人。顽军遭重创后溃退。经过这两次战斗,初步稳定了路西地区的形势。

  1942年1月,驻定远县城的日、伪军,为了分割我路西定、凤、怀地区和中心区的联系,蚕食定、凤、怀地区,修通了从定远县城至寿县的公路,并沿途增设了十八里岗、西三十里店、永康镇、清洛涧等据点,经常对我“扫荡”。我路西独三团和定凤怀总队,不断袭扰打击敌人。路西联防部队第十八团为打击敌人运输线,于同年3月在柏家圩伏击了从水家湖往永康镇运输物资的敌人,歼灭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俘日、伪军30余人。

  10月,桂顽乘我精兵简政,部队减少,路西地区只有3个主力团,兵力比较薄弱之机,以一七一师、第十游击纵队和保六团等部共6个团的优势兵力,长驱直入,占领我中心区藕塘镇。我师四旅第十、十一团和路西联防部队第十八团,在罗炳辉副师长的指挥下进行反击,连续10天艰苦奋战,打退了顽军的进攻,歼顽1500余人,生俘了保六团副团长。这次反顽战役,军部首长非常重视,战前,陈毅代军长明确指出,路西地区的得失,对我坚持华中全局影响甚大。战后,陈代军长又来电慰问嘉奖说,击退了桂顽进攻,保卫了根据地,意义甚大。

  (三)配合友邻,向东发展

  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我师五旅等部从1941年到1943年8月,配合新四军第三、第四师向东发展,阻止汤恩伯、王仲廉顽军东犯。巩固与开辟淮(阴)宝(应)、淮(阴)泗(阳)和皖东北的南部地区。

  1941年3月到5月,我师五旅第十四、十五团先后在淮宝、淮泗地区作战。在淮宝县高良涧打退了日、伪军的“扫荡”,扫除了白马湖土顽惯匪,并配合三师九旅,迫使洪泽湖上顽水警大队长陈培华率部投降,建立了洪泽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根据华中局决定,将淮宝县、洪泽县及其所属地方武装划归淮北地区。

  遵军部命令,我五旅旅部率第十四、十五团于7月初进抵皖东北地区,配合三师九旅(后为四师九旅),防止淮北津浦路西和苏北顽军东西对进,掩护四师主力在淮宝地区休整。并视情况,相机发展。到8月中旬,连克苏家圩、罗圩、双蔡圩、旗杆杨、霸王城、草沟等伪顽据点,扫除了这些地区的伪军和同日伪勾结的顽军及土顽武装,恢复了泗县南北地区。

  8月24日,我师五旅第十四团配合九旅第二十五团,攻打对我危害极大、与顽军相互勾结的张海生伪军据点张楼,毙伤敌300余人。正当我继续攻歼守敌时,泗县县城的日军500余人分两批乘汽车来援,先后遭我第十五团一个营和第十四团三营七连的阻击,我七连在连长彭家祥的指挥下,在何宅子(村)与敌顽强拚搏,浴血奋战,激战8小时,打死打伤敌人200多人,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不久,陈毅代军长亲临五旅视察指示,给部队以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五旅在皖东北地区活动中,第十四团协助当地县委恢复了泗县南北地区。第十五团协同泗五灵凤县委开辟了新区,由两个区扩大到10个区。

  1941年7月,在我五旅奉命西进皖东北的同时,四旅旅部率第十、十一团进到淮泗地区,支援友邻部队作战。到淮北后,因淮南地区情况紧张,四旅旅部又率第十一团返回淮南,留下第十团在淮泗地区活动。该团于8月先后袭击了泗阳城北火神庙伪据点,乘胜攻击了泗阳县城,在薛庄反击并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9月,韩顽乘我淮宝地区空虚,不断渡过运河西犯。我第十团一部又奉命返回淮宝,在林家码头打击韩顽,将顽军击溃。10月,配合第三、第四师各一部,在淮泗地区程道口战役中,全歼了韩顽王光夏常备六旅,打通了淮南、淮北、淮海、盐阜根据地的联系。此次作战,我第十团俘顽军300余人。

  1941年底,我五旅在皖东北地区完成任务后,又奉命回到淮宝、淮泗地区,仍然担负巩固发展淮宝、淮泗的任务。1942年1月,该旅第十三团由淮南津浦路西到淮宝归建。在1942年,第十三、十四团在淮宝、淮泗地区先后攻克了陈双庵、三棵树等日、伪军据点,在三岔伏击了日本兵。又奔袭了淮阴城,缴获大洋马30余匹,粉碎了九十月日、伪军9000余人对淮宝、淮泗的“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淮宝、淮泗地区。

  1942年秋皖东北形势吃紧,为支援淮北四师作战,我六旅第十六团北渡洪泽湖,进到淮北泗县半城地区机动作战,不久因津浦路西形势紧张,遂到路东和全旅一起返回淮南津浦路西地区。

  1943年3月,五旅第十三、十四团配合四师参加泗阳地区的山子头战役,反击并歼灭了侵占我淮北中心区的韩顽,韩德勤被我抓获。此役我五旅歼灭顽独立六旅1000余人,顽旅长李仲寰被我击毙。这一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王仲廉、韩德勤东西对进夹击四师,侵占皖东北的企图,使淮北津浦路东根据地更加巩固。

  (四)加强各项建设,坚持敌后抗战

  为了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敌后持久抗战,我淮南党政军民在与日、伪、顽军频繁作战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加强军队、政权和党的建设,深入发动群众,开展统一战线与敌伪工作。

  我二师在抗战中,一贯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阶层爱国进步力量,共同抗日。张云逸、罗炳辉等领导同志在淮南期间,都强调并亲自作统战工作。各级领导和政治机关,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和联络,争取爱国进步人士参加抗日。

  在反摩擦斗争中,我既坚持自卫立场,又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军队的建设中,充分注意吸收旧政权中和社会上的爱国进步人士参军参政,不少人担任了我游击队长,营、团长,参议员,副参议长,其中梅竹樵、谢禄轩、魏立成、夏雨宜、王养吾、胡公球等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根据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决定,协助地方进一步加强了政权建设。早在1940年建立民主政权时,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就相继实行了“三三制”,这样既保障了我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工农群众的政治优势,又团结了各界爱国人士和开明士绅抗日。1941年1月与9月,淮南津浦路东和路西,分别召开了第一届临时参议会,选举了正副参议长。路东参议长邓子恢,民主人士朱雨江、赵坚为副参议长;路西参议长魏文伯,民主人土刘子谷、梅子明先后为副参议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立即着手制定法令、条例、制度,废除苛捐杂税,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和兵源补充,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等。由于人民政权的职能作用和威力日益发挥,使坚持长期抗战有了可靠保障。

  农民是抗日的主力军,为了调动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1942年初,根据党中央指示,放手发动群众,贯彻了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实行“三七分租”、“分半给息”、“退还押板”、“老债停息还本”,减轻农民负担,改善群众生活;另一方面在减租减息的前提下交租交息,保障地主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争取地主参加抗日。从而削弱了封建剥削,缓和了租佃矛盾,加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根据地建设密切相关的军队建设,也始终摆在重要地位。我江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后,为了吸取皖南事变的教训,针对我二师的实际情况,于1941年3月18日在天长县赵庄,召开了历时20天的全师政治工作会议。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对江北部队两年来的政治工作作了总结。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等领导同志作了指示,一致提出要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为建设正规化的党军而奋斗。会议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了部队政治工作的原则、制度和任务,号召加强团结,反对各种不良思想作风。会后,各部队通过召开党代会、政工会、英模会,认真贯彻“3.18”政工会议精神,加强基层建设,逐步建立与健全了工作、生活制度,使部队精神面貌、官兵关系、思想作风、纪律状况和行政管理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各部队除利用作战间隙抓紧练兵外,还有计划地轮流集中整训,针对我军特点和实战要求,加强了近战、夜战、袭击、伏击和射击、投弹等战术技术训练。政治教育除进行中日民族斗争教育外,还特别强调阶级教育、时事政策教育,鼓舞斗争意志,增强胜利信心。文艺宣传工作在政治教育中起了很好的作用。二师抗敌剧团的叶华同志编写的剧本《两肩仇恨》给部队演出后,收效很好。此外,我师还针对部队中文盲多、文化水平低的情况,狠抓了扫除文盲的工作,要求大家过识字关。张劲夫副主任还亲自编写了识字课本。所有这些,对巩固部队,提高部队军政素质,加强正规化党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贯彻党中央的精兵简政政策,使主力部队精干化,加强地方武装建设,1942年2月我师决定,以主力部队的1/3编入地方部队,将3个旅的9个团减为6个团,撤销第十二、十五团,第十八团划归路西联防司令部建制。同时减少机关层次和人员,充实基层和战斗部队。1943年,路东8个县合并为4个办事处,路东地方部队整编为4个县支队,同年6月,又成立了甘泉县支队。路西地方部队的独立团,除淮西独立团外都撤销了,各县武装为县总队(定合县总队由十八团兼)。路东、路西的区有中队、乡有小队,还有不脱产的自卫队(民兵)。这样,便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加强了对敌作战的力量。

  在加强部队建设中,还很重视办好军校,培训干部。早在1939年7月,江北指挥部就组建了教导大队,1940年4月改为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1941年2月又改为新四军第二师干校,5月改为抗大八分校,张云逸、罗炳辉兼正、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高志荣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4月抗大八分校改称第二师教导团。到1945年8月共培训军政干部4期,近3000人,他们分赴抗日前线,为抗战胜利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员的党性,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正规化的党军,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二师认真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加强请示和会议汇报制度,严格党的生活,开展了创造模范党员和模范党支部的运动。在加强淮南地区党组织的建设中,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修养》和《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的两篇著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1942年4月,二师军政委员会在新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罗炳辉、张劲夫同志传达了1~3月在阜宁单家港召开的华中局扩大会议精神。扩大会议提出的关于坚持华中敌后抗战、为争取中国抗战最后胜利的各项任务,对进一步加强我淮南地区和二师的对敌斗争与军事建设,巩固、扩大根据地,准备战略反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壮大抗日力量,准备战略反攻

  1943年特别是下半年以后,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形势逐步好转。为了加强与聚集力量,准备战略反攻,争取抗日的最后胜利,我师满怀信心地加强了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一)实行党的统一领导,加强斗争力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密切党政军民关系,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华中局及军部关于实行“一元化”领导的指示,1943年2月撤销了皖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了淮南区党委、淮南行政公署和淮南军区(由二师师部兼),统一领导淮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区党委书记谭震林兼任二师和军区政委,刘顺元为区党委副书记,方毅为行署主任,罗炳辉师长兼军区司令,韩振纪任二师兼军区参谋长,詹化雨任二师兼军区副参谋长,肖望东任二师兼军区政治部主任,余立金任二师兼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来的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及其联防办事处、联防司令部,分别改为路东、路西两个地委、两个专员公署、两个军分区。路东、路西军分区,分别由五旅和六旅兼任,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路东军分区司令由五旅旅长成钧兼任,地委书记和军分区政委由五旅政委赵启民兼任,专员公署专员汪道涵。路西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政委由六旅旅长谭希林兼任,专员公署专员郑抱真。同年9月,六旅建制撤销,旅长谭希林率十六团加强七师,十七团划归五旅,改为十五团。四旅兼路东军分区,旅长梁从学兼路东军分区司令,路东地委书记陈光兼路东军分区政委。五旅改兼路西军分区,旅长成钧兼路西军分区司令,旅政委赵启民兼路西地委书记和路西军分区政委。原属皖江根据地的巢合县和七师的巢北支队,划归淮南津浦路西地区领导。

  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进一步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增强了党的团结。各级领导同甘共苦,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形成了步调更加一致,共同对敌的斗争力量。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的协同对敌斗争,同时也加强了对工、农、青、妇、文各界抗敌协会和儿童团组织的领导。1941年底,津浦路东地区有组织的群众仅17万余人,路西仅12万余人,到1945年,人民群众绝大多数都参加了各级抗日组织,在各方面的发挥作用,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铜墙铁壁。

  (二)开展攻势作战,巩固与扩大解放区

  1943年特别是下半年后,随着形势的逐步好转,淮南地区的对日作战,由游击破袭战,逐步转入攻击敌占据点,以缩小敌伪区,扩大根据地的攻势作战。在路东地区,加强了边缘区的对敌斗争,经过一系列大小战斗,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在我师五旅兼路东军分区期间,于1943年6月组织十三团和东南支队,在仪征县谢家集打击日伪军,拔除了谢家集的伪军据点,全歼伪军200余人。8月,又组织十三团和特务营在六合县桂子山痛击七八百日伪军的“扫荡”,经过一天浴血奋战,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同年8月,我甘泉支队伏击由大仪集出扰的日伪军,激战3小时,毙敌60余人;不久,又奔袭伪二十四师的黄珏桥据点,全歼守敌,俘70余人。经过这几次作战,扩大了路东根据地,巩固了新建的甘泉县民主政权,使高邮湖以西与路东的东南地区联成了一片。

  1943年下半年至1945年,我师主力都在路西,路东军分区的盯嘉、来六、天高、甘泉、东南5个支队和独立四团,在军分区首长的领导指挥下,独立担负在路东的作战任务,部队越战越强,频繁地向各县的日伪据点出击,扩大了解放区,保卫了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淮南党政军机关和路东地区的安全。

  为打开盱嘉地区的对敌斗争局面,盯嘉支队3次攻打了盱眙县城。1944年1月这一次,盱嘉支队3个连和一个侦察排及一部分基干民兵在支队司令兼政委朱云谦率领下,攻进盱眙县城,全歼伪警察局、伪县政府,搞掉伪保安队一部,共歼200余人,改变了盯嘉地区原来比较被动的局面,振奋了抗日军民的信心,使日伪军龟缩在县城,不敢轻举妄动,下乡“扫荡”。

  1944年2月,我浦六工委武工队,夜袭六合瓜埠镇伪区公所及伪军,歼俘伪区长以下200余人。

  12月,来六支队在六合县城北羊山头伏击日伪军,全歼日军一个分队和伪军一个营,受到军部的通令嘉奖。

  1945年2~4月,罗炳辉师长调集了路东的地方武装3000余人,反击向我天长、高邮、盯眙等地进犯的日伪军,经两个月24次战斗,攻入高邮湖西的黎城、金沟等地,截获敌运输船80余只,毙伤日伪军少佐以下260余人,俘日军4人,伪军525人。粉碎了日伪军打通淮河到高邮湖的交通线、控制高邮湖西和分割淮南与苏中、苏南根据地联系的企图。

  1945年6月,路东独四团攻克六合县东沟镇的伪军据点,全歼伪军一个营380余人。同月,嘉山县总队在师特务营的配合下,发起了黄泥岗战斗,激战两天一夜,毙伤俘敌110人。

  在路西地区,为加强这个地区的对敌斗争,适应局部反攻的需要,1943年9月以后,我师四旅部队部署在东南部的得胜集一带,担负机动作战任务(后方机关在路东);五旅的部队,部署在西南部的宣家岗一带,担负巩固和扩大路西根据地的任务。在我对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的过程中,桂顽仍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与日伪军默契配合,更加频繁地进攻我路西根据地。因此,我路西部队采取了北攻南防的作战方针,对北线的日伪军展开攻势作战;对南线的桂顽,在东自全椒县鸦窝集西到合肥谢圩子一线构筑碉堡工事,分兵进行自卫。

  1943年10月,我五旅第十四团在定远县总队配合下,在北线主动出击日伪军,拔除了定远县东兴集、陈圩子等据点,歼伪军徐郁堂部300余人,击溃了由定远城出援的日伪军600余人。正当我在北线出击日伪军之际,南线的桂顽五一一团和第十游击纵队进攻我五尖山阵地,企图直捣我中心区。我师五旅十五团顽强抗击,将其击退。11月,五旅部队又击退了向我定远县占鸡岗阵地进攻的桂顽2000余人。我在北线、南线的胜利,使路西的形势趋于稳定,由被动开始转为主动。

  10月,为打击驻全椒县平塘(村)的顽军第十游击纵队的一个中队和武装特务“白刀队”,使我根据地不再遭其骚扰破坏,我师四旅十一团奔袭了平塘,全歼顽军250余人,拔除了对我危害极大的一个反动据点。

  12月,为了反击桂顽对我五尖山、占鸡岗等地的进攻,配合七师粉碎桂顽对我皖江地区的进犯,我师四旅十团奔袭全椒县程家市的顽军据点,经两小时战斗,全歼顽军500余人。

  1944年3月,桂顽五一二团一部和第十游击纵队进攻我滁县的枣林集,被我师四旅十团打退,毙伤顽军200余人,俘80余人。

  5月,日伪军3000余人,分3路合击我中心区藕塘镇。我师五旅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法,对敌交通线和据点发动进攻,奔袭并攻克了凤阳县殷家涧等日伪据点,攻进了定远城,给敌以重大杀伤。日伪军在我内线外线的打击下,被迫溃退。

  9月,我师五旅第十三团在定远县总队配合下,在定远县陈家集及其周围伏击徐郁堂部一个支队,支队长以下106人全部被俘。接着,我又攻打徐郁堂的老巢陈圩子据点,全歼了守敌。

  11月,日军第六十一师团一部和伪军近万人分7路“扫荡”我路西根据地中心区。我师四、五旅与路西军分区部队同敌周旋半个月,歼敌700余人。在我反“扫荡”的同时,日、顽默契配合,日伪军在撤退前,将我对顽的防御工事全部破坏。桂顽一七一师四个营及土顽一部乘着日伪军刚刚撤退,我还未得喘息之机,进攻我占鸡岗等地。我师五旅和路西军分区十八团,在占鸡岗地区反击桂顽,奋战2天,全歼桂顽4个营和土顽一部,共2000余人,俘五一二团团长蒙培琼和3个营长以下1000余人。同月下旬,我师四旅十团反击侵占我周家岗的顽军,歼其大部,收复了周家岗。这次反“扫荡”、反摩擦战斗的胜利,进一步改变了路西地区的斗争形势,巩固和扩大了路西根据地,策应了第七师在皖江地区的斗争。

  1945年3月,为支援七师粉碎桂顽对巢县、无为、和县、含山地区的进攻,我师五旅又先后攻克了被顽军侵占的界牌集、肖家圩等10余个顽军据点,歼顽军五一一团一个营及土顽300余人。

  4月,桂顽又企图再度进攻我路西根据地中心区。为了反击顽军和恢复被顽军切断的二师、七师交通联系,军部决定,由谭震林、彭明治同志指挥,进行了淮南津浦路西黄疃庙反顽战役。我师四、五、六旅在师首长的亲自指挥下,协同三师七旅,在肥东的王子城、富旺集、八斗岭等地,打击桂顽一七一、一七二师和土顽武装,经4天激战,我师歼顽军1800余人,生俘了五一三团团长,其中四旅全歼了顽军一个营。在战役进行中,军首长饶漱石、张云逸也来到路西指挥作战。

  7月,桂顽一七二师4个营进攻我肥东白龙厂阵地,我巢北支队三连,顽强抗击,坚守阵地7昼夜,后我师五旅十四团、六旅十八团和巢北支队主力赶到增援,打退了顽军的进攻。

  (三)开展整风、生产运动,加强思想、物质准备1942年6月8日,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1943年4月3日,党中央在《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中,要求在整风的同时,进行一次普遍审查干部的运动。我二师和淮南抗日根据地从1942年秋季开始整风。1943年4月,淮南区党委在盱眙新铺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谭震林同志作了《开展淮南的整风运动》的报告,这次会议对端正部队思想作风,克服不良倾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1945年5月,二师分期分批组织营以下干部到二师整风队学习,团以上干部到盯眙县新铺的华中局党校学习。二师整风队共办3期,每期半年以上,都由领导同志作报告上课,经过深入学习整风文件、自我检查和审查干部等阶段,联系自己历史和思想实际,进行深刻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弄清思想,纠正错误,本着对党忠诚,襟怀坦白的要求,全面交待历史情况。在审查干部阶段,路西地区的部队有一段时间出现过乱抓“托派”、“特务”等扩大化偏向,并涉及到连队,但一经发现,很快就得到了纠正。通过这次整风,加强了党的团结,纯洁了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促进了党的思想建设,提高了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为坚持抗战,准备反攻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整风的同时,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改善部队生活,渡过困难,我师坚持一面打仗,一面生产。过去没有条件搞生产,部队发展快,国民党给我们军饷6饷既少又靠不住,连每人每天1斤粮、5分钱菜金的最低标准都难以保证。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我断绝了一切供给,部队经费更加困难。从1942年开始,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利用战斗间隙,开荒种粮、养猪、养鸡、捕鱼、种菜、榨油、磨粉、做豆腐、帮助农民收种。同时,还组织手工业生产,开办小型工厂,如军工厂、修械所、织布厂、榨油厂、烟厂、纸厂等,除生产被服、绑带、皮带、毛巾、水壶、香烟等生活品外,特别是军工生产成绩显著,可自制枪榴弹、平射炮、手榴弹、迫击炮弹等大批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物资的部分供应。军工部副部长吴运铎就是军工战线上著名的优秀代表。据不完全统计,仅1943年,二师就收获粮食200多万斤。发展生产对改善部队生活条件和武器装备,打破日、顽的经济封锁,减轻人民的负担,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开展敌伪工作,孤立打击敌人

  在开展攻势作战,坚决打击出扰、蚕食我根据地之敌的同时,为了分化瓦解、孤立敌人,扩大解放区,我师采取各种手段,通过地下党组织和统战关系,深入边缘区、敌占区和伪军内部,开展工作,建立“两面派”政权和情报网,组织伪军反正,惩治日伪的爪牙和耳目,获取敌人情报,掩护我军行动和来往人员。如战斗在津浦路南段的铁路工委及所属便衣大队,在争取伪军工作中,建立了连接路东、路西两地区的交通线,变敌伪据点为我之联络站、情报网,变敌封锁线为我“安全走廊”。战斗在长江北岸和南京北大门的(江)浦六(合)工委,插入敌占区,以“两面派”政权为桥梁,利用各种关系和身份,出入敌区,为我办事,掩护我大江南北的交通联系。战斗在淮南根据地东南前沿的(高邮)湖西工委和湖西办事处,深入到长江边,扬州城附近及高邮湖以南地区,从争取地方实力派入手,利用帮会盛行的特点,因势利导,以“洪门”对付“青帮”的办法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便衣武装斗争。到1943年6月,湖西工委和高邮湖南畔的水南工委合并,组成甘泉县。经甘泉支队积极作战,解放黄珏桥等地区,把伪化的“和平模范区”逐步变成了根据地,从而打通了淮南与苏中、苏南的联系,维护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组织的联系。

  此外,被俘日军10多人经过教育,组成了淮南反战同盟,帮助我搜集情况,管教日俘,散发传单,进行反战宣传。在一次反“扫荡”中,还识破了化装民工向我偷袭的一个日军大队,为淮南人民抗日斗争做了有益的工作。

  (五)动员青年参军,壮大主力部队

  1944年12月至翌年初,在华中各抗日根据地逐步巩固和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为准备执行新的作战任务,我师四旅恢复了3个团的建制;五旅免兼路西军分区,准备渡江南进,后因情况变化,南进计划没有实现;重建第六旅并兼路西军分区,旅长兼司令陈庆先,政委黄岩,副司令兼参谋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汪少川。辖十八团、巢北支队、淮西独立团和定远、定凤怀、凤定嘉、滁全、定合等县总队,6月又组建了第十七团。

  为了壮大主力部队,1944年底和1945年初,淮南地区掀起了大规模参军热潮。路东、路西地委和军分区动员青年参军,模范队(基干民兵)上升为主力部队,仅参军的青年就有1.5万余人。到1945年底,二师主力部队发展到3.5万余人,地方武装为1.5万余人。

  两年多来,我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经过艰苦努力,积极对敌作战,日伪被我压缩到津浦、淮南两条铁路沿线和一些孤立据点。顽军的不断进攻被我粉碎,部队得到了加强和发展,根据地得到了巩固与扩大。这一系列的胜利,为迎接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参加战略反攻,夺取和保卫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8月,抗日战争的局势发生急剧转折。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苏联红军开进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我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最后一战》的文告,10日日本发出乞降照会,同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军民向日伪军发起进攻。新四军军部指示我师向津浦铁路南段和淮南铁路沿线出击,迫使日伪军向我投降,并与第三、第四师共同占领津浦线。17日,我二师集中路东部队,组成淮南独立旅,加强反攻力量,旅长罗占云,政委李世焱,副旅长兼参谋长谭知耕,政治部主任王敬群。

  为了反对蒋介石垄断受降权利,夺取和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根据军部的命令,我师一方面向日伪军开展政治政势,发出限期向我投降的通牒;一方面积极对日伪军采取军事行动,各部队分别向津浦、淮南两条铁路和长江北岸的日伪据点进击。四旅向滁县、全椒进击,攻克了陡岗、腰铺等10余处据点。五旅向蚌埠及其外围刘府、炉桥等据点进击,直逼蚌埠城下,歼敌200余人,缴获山炮一门。六旅向淮南铁路沿线进击,攻克了朱家巷、柘塘街等据点,逼近了水家湖,歼敌100余人。独立旅向长江北岸进击,收复了水口镇,消灭日军30余人,缴获步兵炮一门。三师第七、第八旅在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率领下,进到淮南津浦路西定远地区,与我师部队会合、准备与企图向我东犯的桂顽决战,后因情况变化,三师部队又回师苏北作战。各县地方武装向本县境内日伪据点出击。我淮南部队先后收复了来安、定远、盱眙、嘉山、六合、天长等6个县城,拔除了日伪军的村镇据点,使淮南的广大地区连成一片。8月13日,争取了伪警卫三师师长钟剑魂率部3000余人在六合起义。我师还组织了南京支队,曾兵临南京城下,准备配合一师接管南京。我师部队反攻持续了半个月,作战200多次,歼敌(合起义)9000多人,在蒋、日、伪合流的情况下,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蒋介石为了抢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在美帝的支持下,调集部队迅速向被我解放区包围的大中城市开进,并不断进犯我解放区。在淮南地区,1945年8月,桂顽第七军3个师进占津浦、淮南铁路沿线的蚌埠、合肥、滁县等城市。1946年1月,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五十八旅攻占长江北岸的我六合县城,另两个旅进占南京到龙潭一线的长江两岸。因此,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1945年9月19日,党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方针。中央军委遂决定,山东大部主力调赴东北,新四军大部主力调赴山东。我二师师部和第四、五旅于1945年10月由罗炳辉师长率领,北上鲁南,与四师九旅合编为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罗炳辉,副司令员韦国清,参谋长詹化雨,在津浦铁路中段作战,打击北犯之敌。同月,淮南行署分建为华中苏皖边区政府的第三(路东)、第四(路西)两个行政区。二师主力北上后,淮南区党委和淮南军区于1945年12月重新组建,周骏鸣任军区司令,肖望东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梁从学任副司令兼参谋长,余立金任政治部主任,朱云谦任副参谋长,胡弼亮任供给部部长,阮汉清任卫生部部长。辖六旅、独立旅和华中第三(路东)、第四(路西)两个军分区。1946年1月,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称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韦国清,政委赵启民,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邓逸凡。同年5月中旬,国民党调集桂军9个团的兵力,侵占了我淮南津浦路西地区。6月,内战全面爆发,为准备反击蒋介石对路东地区的进攻,我师五旅于7月初由山东回师淮南,组成新二师,师长周骏鸣,政委肖望东、副师长成钧,副政委赵启民,副师长兼参谋长梁从学,副参谋长宋云谦,政治部主任余立金,下辖五旅、六旅、独立旅、特务营和路东、路西两个军分区,共3万余人。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第七十四师五十八旅和新五军等部队大举进攻路东地区,我淮南部队经半个月的奋勇抗击后,于7月底奉华中军区电示,除留下少数部队坚持淮南敌后斗争外,分别转到苏中、淮宝地区作战。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到抗战胜利,淮南根据地拥有人口330万,面积3万平方公里,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我二师在巩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主力部队从其前身算起,由一个支队的3100余人发展到4个旅11个团共3.5万余人;地方部队以一部分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为基础发展到两个军分区15个县总队(独立团)共1.5万余人;民兵20余万人。此外,二师还调给七师一个红军团,抽调了一个旅的各级干部到东北地区工作。二师在坚持淮南敌后抗战的斗争中,牵制和打击了军事上占优势的敌人,保卫了淮南人民。据不完全统计,二师(包括其前身)在抗战中,对日、伪、顽军作战大小3400多次,共歼日、伪、顽军6.1万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与物资。二师和淮南人民在抗战中涌现了大批的英雄人物,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共伤亡2万余人,其中先后牺牲和病故的县团以上干部就有高敬亭、文明地、徐庚、桂蓬洲、田丰、曾昭铭、刘树藩、王少香、何结荣、顾士多、徐世奎、刘景胜、高昆、漆承宏、凌云、纪正、方和平、郑行郯、林英坚、程式、汪立斌、余海青、陈世新、王枫、吴师孟、浦风、汪心泰、王凤岐、陈宗胜、李秉初、童汉章、陈之道、许言希、郑维发、朱茂绪、徐康明、刘述叙、许午阳、何于庆、王福生、桂本奎、梁明伦、王胜凯、彭济五、周传学等同志,他们用血汗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史章。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