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清朝抗日血肉长城>216. 中国远征军(3)

血肉长城

作者: 王纪卿

216. 中国远征军(3)

24日,中美联合部队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廖耀湘师和孙立人师主力迅速向孟关逼近。美军突击队一星期后抵达瓦鲁班东北面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的南北河渡口。日军发觉自己的后方已被截断,只留下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美军突击队在中国军队第一一三团的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

四天后,廖耀湘师攻克了孟关。田中新一的两个联队大部分被歼灭,只有一部分突围,向瓦鲁班方向溃败。

中国军队当即南下追击。3月8日中午,第一一三团、战车第一营和美军突击队向瓦鲁班发起攻击。下午1点钟,战车第一营从河堤缺口涉水过河,对岸日军根本没想到坦克竟有这种本领,急忙集中火力封锁河面,中美联军更不示弱,大小火炮对准日军阵地,实施压制射击,美国飞机也赶来助战,直打得日军阵地一片火海。半小时后,战车已登上对岸阵地,坦克手们极为兴奋,重踩油门,横冲直闯,勇猛向前。

在战车追逐下,日本兵像兔子一样,四散奔逃。这是用石头对付鸡蛋、用钢铁碾压肉体的较量,这是以血还血、以命抵命的复仇,这是泰山压顶、不可抗拒的胜利进军。土包式的工事里还有日军顽抗,坦克手们就给它一发穿甲弹,立刻叫它底朝天。树丛下还有日军射击,一发榴霰弹打过去,丛林内便是一滩滩肉泥。草丛中有日军藏伏,一发燃烧弹便叫他原形毕露,变成火团 笨拙的日本兵被坦克撵得满地乱跑,坦克手便和他赛跑。跑上一小程,日本兵跑不动了,想往旁边闪,坦克手加大油门,战车“呼”地碾过去……进军路上,横七竖八,躺下具具日军尸体。战到第二天,中美联军攻克了瓦鲁班。日军两个联队死伤过半,余下的那一小半靠工兵在丛林中临时开辟的两条秘密通道,侥幸逃出绝境。

胡康河谷战斗,日军田中师团遭到重创,日本缅甸方面军急忙将第五十三师团调到缅甸北部,增援田中师团作战。同时,日军在缅甸组建第三十三军,由本多政材中将任军长,统辖第十八师团、第五十三师团和第五十六师团 本多把田中师团残部和第五十三师团部署在孟拱河谷,企图据险顽抗。

中国军队攻克瓦鲁班之后,史迪威将军下令向杰布山攻击前进。

杰布山是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的分水岭,全长约十公里,山间只有羊肠小道。狭路两侧高地都有日军的坚固工事。日军田中师团残部退守这里,获得了装备与兵员补充,并配有各式火炮三十多门。

3月14日,中国军队开始向杰布山天险攻击,廖耀湘师从正面佯攻。孙立人师第一一三团在隘阻重重的山区,披荆斩棘,辟路前进。他们历时十四天,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杰布山后方,和廖耀湘师两面夹击,攻占了沙杜渣,突破杰布山天险,进入孟拱河谷。

孟拱河谷长约一百一十公里,平均宽度不到十公里。孟拱城位于南高江与孟拱河、南因河交汇处,地势险要,有铁路和公路通向密支那和曼德勒。每逢雨季,平地一片汪洋,易守难攻。日军为了阻挡中国军队前进,调集原在中国云南西部的两个联队前往增援,全部配置于孟拱河谷,企图凭借山川有利地形,逐次抵抗,以待雨季来临。

4月24日,廖耀湘师和孙立人师分别向加迈和孟拱攻击前进。四天后,中美联合突击队秘密向密支那进发。5月14日,史迪威将军收到中美联合突击队发出的信号,他们距密支那还有四十八小时路程。两天后,这支部队隐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围。

密支那是缅甸北部的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在这里进入终点站,又是中印公路的重要通道。田中新一的第一一四联队主力及第五十六师团一部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5月17日清晨,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密支那进行长时间轰炸。上午10点,中美联合突击队向密支那以西约一公里的飞机场发动猛攻。日军对中美部队的突然出现茫然失措,仓皇抵抗。中美联军经过四小时战斗,完全肃清了机场上的日军。

下午,满载着武器、弹药、给养和增援部队的美国运输机和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降落。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带领十二名战地记者飞抵密支那。随即,“盟军奇袭占领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向各同盟国。自以为是的英军曾断言中国军队无法占领密支那,当丘吉尔得知密支那机场的战情时,马上责问英军的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他们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对此你有何解释?”

密支那的初步胜利,切断了孟拱和加迈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大大鼓舞了对日军正面进攻的中国军队。5月下旬,廖耀湘师在索卡道将日军田中师团主力包围。27日,孙立人师第一一二团渡过狂涛汹涌的南高江,占领了西通;第一一三团向加迈急进;第一一四团向孟拱发展进攻。几天后,廖耀湘师将索卡道的日军全部肃清,消灭日军五千一百零八人,生俘樱井中队长以下日军一百一十二人。接着,这个团挥师南下,向加迈猛进。6月16日,他们和第一一三团在加迈会师,田中新一率领一千五百多名残兵,在第五十三师团主力接应下仓皇南逃。

6月25日,孙立人师第一一四团攻克孟拱,消灭日军一千六百多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