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 作者: 路浩 第26章 “一个小石头和一堆小石头” 是毛泽东在安源煤矿与工人们交谈中一个形象的比喻。 这个比喻说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基本现实,以及由这个现实所折射出的哲理。 一个小石头,人用脚一下子就被踢开了,而且想怎么踢就怎么踢;然而,如果把小石头 堆成一个堆,那么,人就不可能一下子踢开了。说明人----天下的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干事情就会有很大的力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快被工人们所接受。 据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编印的《走进安源》上记载: 1921年7月以后,毛泽东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之后,担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为了贯彻党的“一大”决定,积极地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产业工人最多、最集中且在全国社会经济政治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安源,便顺理成章地纳入了毛泽东的视野,也成了他实地考察工人状况的首选之地。1921年10月下旬,毛泽东以走亲访友的名义来到安源,住在八方井的同乡、在矿上当段长的毛紫云家中。毛紫云找来在井下挖煤的同乡张竹林,嘱咐他陪同毛泽东下矿井看一看。 据张竹林在60年代回忆记载:第二天上午,毛泽东换了短装,手提一盏矿灯,与张竹林一边交谈一边走过总平巷大巷后,确定到张竹林的工作面去看看。张竹林急忙劝阻说: “不能去!小巷道很矮,要伏着身子才能爬过去,有的地方坡度很陡,上面又滴水,怕出事。出了事,我担待不起。” 毛泽东笑笑说: “不要紧,你们天天在里面做工都不怕,我去看看还怕吗?” 张竹林只好带路前行。抵达工作面时,毛泽东全身是煤,满头大汗。张竹林向工友们介绍说: “这位是毛家师爷的客人,湖南来的毛先生。” 毛泽东走过去,在一根坑木上坐下来,一个工人忙解下手巾为他擦灰,毛泽东拉住工人的手说: “不用擦,没关系。”工人们见毛泽东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都很自然地围拢过来。毛泽东问工人们每天要做几个小时的工作,做一天有多少钱?工人们说,除进班出班时间外每天要做12个小时,干一天有8个毫子(铜钱),有的12个毫子。毛泽东同情地对工人们说: “你们的生活真苦哇!” 有的工人在一旁说: “没法子,只怪我们自己的命苦哇!” 毛泽东耐心地启发工人,语气肯定地说: “你这个说法不对。我们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帝国主义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 毛泽东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之中,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工人这么苦得想个办法才是。” 工人们听了,惊喜地问: “有办法吗?” 毛泽东打个手势,坚定地说: “有办法,就是靠我们自己团结起来。” 说到这里,他顺手拣起一个小石头打着比方说: “一个小石头,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小石头堆在一起就不容易搬动了。我们工人只要团结得很紧,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倒。” 毛泽东还讲了很多,工人们越听越有味,越听越来劲,越听越开窍,真舍不得毛泽东走。毛泽东笑了笑说:“以后会有人来的。” 一直到下午三点多,毛泽东才从井下出来。 毛泽东这次在安源住了大约一个星期,走遍了安源矿区。他到工人餐宿处考察,爬到三层床上看工人们破破烂烂的铺盖,亲口尝一尝工人们的粗劣饭菜,处处与工人们剖心交谈,十分同情工人的疾苦,给工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在工人中传开:毛家师爷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先生,叫毛润之。见到工友问寒问暖,问长问短。有的工人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人呐。 可见,毛泽东的比喻,对当时的工人们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在毛泽东对安源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毛泽东为安源工人运动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进而使得安源工人运动开展得一直很好。同时,在安源也留下了一段段传世后人的佳话。 李立三“拜把子”就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那是1922年9月,安源工人大罢工的前夕,工人俱乐部主任、罢工总指挥李立三,为了争取安源洪帮对大罢工的支持,决定连夜去张家湾,亲自登门拜访洪帮头子刘洪大。陪同他的两位工友,一位是已经加入工人俱乐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洪帮码头官周长子,另一位是武艺高强的工人俱乐部部员袁大头。 原来,安源洪帮会有弟兄千余人,是势力最大的一个帮会组织。洪帮大龙头刘洪大,生得五大三粗,颇有些武艺。他身边有四个武艺高强的打手,号称“四大金刚”。平常,他们无恶不作,连矿上总监工王三胡子也得让他们三分。 刘洪大刚刚送完客人出门,见周子长进来通报:“启禀大哥,工人俱乐部主任求见!”听这么一说,刘洪大甚是惊讶。心想,刚才王三胡子派人来以600块大洋相许,要我取李立三的人头,没想到,他马上就送货上门了。于是,他急忙吩咐四大金刚肃立两侧,见他的眼色行事。 布置停当,刘洪大正起身迎接,只见李立三与袁大头满面笑容地走进门,寒暄几句,李立三趁机将带来的礼物送过去,说:“大哥,今日小弟前来拜见,一来看望同乡,二来想与大哥拜个把子。” 刘洪大一听,喜出望外,素知李立三出过国,留过洋,满肚子墨水,在工人中威望很高,竟然屈驾于我一个江湖中人结拜兄弟,真是可敬!于是满脸堆笑,连声说,“不敢!不敢!”但反过来一想,刘洪大又犯孤疑,连忙正色道:“拜把的事好商量,不知李主任深夜驾到,还有何见教?”李立三见状,说:“工人俱乐部有点难处,想请大哥帮忙。”刘洪大说:“有什么事,只要我办得到的,一定帮忙。” 李立三直言相告:“工人俱乐部准备用罢工的手段,向路矿当局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的要求,久闻大哥仗义处事,扶危救困,特意请大哥给予帮助。” 刘洪大心想,刚才别人让我杀你,现在你要我帮你,怎么碰到一块了。但李立三既然给自己说了好话,便不好推辞,只得说:“这事有点不好办,因为我是路局的顾问,不便支持工友们的罢工。” 李立三说:“大哥不必公开说支持,也不必向路矿说什么话,只需大哥在罢工期间不要为难弟兄们就可以了。” 刘洪大听这样一说,只好勉强说:“这不难。” 李立三又说:“罢工期间的社会秩序是个大事,也要请大哥帮忙。” 刘洪大问:“我能做什么?” 李立三说:“罢工期间,第一,关闭妓院、鸦片烟馆;第二,收掉赌场赌摊;第三,不许发生抢劫、斗殴事件。大哥讲义气,定会帮忙!” 刘洪大一听火冒三丈,想不到姓李的竟敢找上门来断我的财路。你小子,真是“生不逢时辰,死不择日子”。你自己寻上门来找死,这就怪不得我不讲情面罗。 他两眼直冒金星,气势汹汹地喊到:“姓李的,你今天到底是来拜把子的,还是来拆台的?”他一杯掷地,刹时从屋内闪出四个彪型大汉,个个手持尖刀,一齐向李立三身边扑来。袁大头眼明手快,一步窜到李立三面前摆开了应战的架势。周长子见了,急忙对刘洪大拱手,调解息事。 刘洪大不理会周长子的相劝,瞪着血红火眼,盯了李立三一眼。但见李立三态度从容地拉开袁大头,说:“袁师傅,用不着这样,我们俱乐部也不是没有菩萨的庙,各位老大也不必如此!”几句话说得四大金刚怔怔站住,不敢再向前一步。 刘洪大见下马威没有震住李立三,他也早知道袁大头的厉害,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四大金刚喝道:“下去!”四大金刚也只好乖乖地退了下去。 李立三拉开袁大头,客客气气地说道:“好了,好了,别伤了和气,我李立三量刘大哥也不会为了几百块大洋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来。”他想起路矿当局悬赏六百块大洋买自己人头的事,就此将了刘洪大一军。 刘洪大一听,心中一怔,但若无其事地问:“此话从何说起!” 李立三见状,便进一步戳穿道:“王三胡子要出六百块大洋买李立三的脑壳,脑壳就摆在我肩膀上,老大,你不想发这个财吗?” 刘洪大见李立三揭了底,知道自己不是这个人的对手,只好赔笑着说道:“李主任,笑话了,莫说六百块大洋,就是六千块大洋,掉在地上,我刘洪大也不会弯腰。” 这时,周子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连忙趁机凑上来,劝说道:“大哥,刚才李主任说的三条,作为朋友,你就讲个义气吧。” 刘洪大见圈子里的人也帮着说了话,只好借机下台,说:“我们订个君子协议,井水不犯河水。你们罢工,我不扰乱,我做我的买卖。刚才这三条,容我考虑考虑。” 李立三见刘洪大还想推辞,又耐心对他说:“大哥,工人罢工对你有好处。” “哦!”刘洪大觉得新鲜,很有兴趣地听着。 “大哥,你忘了,去年县衙把你的赌场封了三天,结果花了大笔钱才算了解么!你知道这件事是谁在后面捣得鬼吗?” “谁?”刘洪大急问。 李立三不慌不忙地说:“王三胡子!” “有何凭证?”刘洪大说道。 李立三便把去年为了开办工人夜校到县衙呈送公文时,恰好碰见王三胡子到县衙,鬼鬼祟祟地商量这件事的情形说了一遍,这时候,周子长也站起来说确有此事。 刘洪大一听想起以前,的确有一件事情得罪了王三胡子,没有想到他这么卑鄙、暗中报复。顿时火冒三丈,领着四大金刚就要冲出门去找王三胡子。 李立三急忙上前拦住,说:“大哥,他们有枪,你这样蛮干,肯定是要吃亏的!大哥,我们罢工,就是与路矿当局和王三胡子作对,只要你助我们一臂之力,定可打掉王三胡子的威风。” 刘洪大收住脚步,定神一想,也觉得在理。于是,他一拍胸脯,说:“李主任,刚才你说的三条,我全包了。” “好!说话算数!”李立三紧逼了一句。刘洪大又拍一下胸脯,说:“大丈夫一言九鼎,拿酒来!” 话音刚落,就有人端上酒碗来,袁大头一刀将雄鸡的脑壳斩下来,殷红的鸡血滴入酒碗,刘洪大端起雄鸡血酒,叫了声:“兄弟,请!”一扬脖子,将一碗鸡血酒倒入口中。 李立三也端起鸡血酒碗,饮了个干干净净。 由于刘洪大听了李立三的话,又结拜了把子。这批洪帮势力也没有给工人罢工带来多大的麻烦,使得工人大罢工顺利进行。 凌晨4点,一声震惊矿山的汽笛响了,安源路矿工人的大罢工开始了。…… 由于李立三身份暴露,为了保证李立三的安全,中央决定派刘少奇来安源工作,继续领导安源的工人运动。刘少奇也真的担当了这个重大任务,而且完成的很好。其中,刘少奇一身是胆地与路矿当局进行谈判,在当地传为佳话,流传后世。 那是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举行了震惊全国的大罢工。罢工已经4天了,资本家还没有答复工人提出的条件。工人们怒火万丈,声明如果不作圆满的答复,连八方井的锅炉也要停下来。八方井的锅炉一停,整个矿井都会被水淹没。这可把资本家急坏了。因而,只得答应跟工人谈判。 中午,总监工王三胡子领着一群士兵来到路矿工人俱乐部,要带一位工人代表去戒严司令部谈判。少奇同志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说服大家的劝阻后,他径直朝谈判地点走去。工人们不放心,紧紧地跟在少奇的后面。 戒严司令部设在矿局公事房的大楼里,军队在楼外边架起了机关枪,大楼走廊两侧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对此,少奇同志不屑一顾,大踏步地走了进去。工人们立刻将戒严司令部紧紧地包围起来。 戒严司令是一个十分狡猾的军阀,他翘起八字胡,神气活现地坐在办公室正中,两边是矿长、路局局长和地方绅士,前面摆着一个“客位”,算是给工人代表坐的,整个屋子布置的像个审判厅。少奇同志一进门,用蔑视的眼光扫视了一周,就坐在那个“客位”上,戒严司令老虎似的眼睛盯着这位20来岁的工人代表。 戒严司令气势汹汹地说:“你们俱乐部为什么要鼓动工人作乱?” 刘少奇同志从容不迫地申诉着罢工的理由,然后严肃地提出质问:“你们究竟是跟我谈判呢,还是审问我?是解决问题呢,还是把问题搞的不可收拾?” 戒严司令听了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这个青年这么厉害,肥胖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后移动了一下。 “如果继续作乱,我就先把代表就地正法!”戒严司令把脸一沉,在桌子上捶了一拳,露出刽子手的本来面目。 少奇同志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这是1万多工人的正义要求,你们就是把我剁成肉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戒严司令狂叫起来:“1万多工人,我也有办法收拾!你有1万多工人,我就有1万多士兵!” 少奇同志指着窗外,厉声说:“那就请你收拾吧。”外面又响起工人们的吼声:“要谈判就到俱乐部里去谈!” “谁敢动刘代表一根毫毛,我们就把路局、矿局打的片甲不留!!” 吼声如雷,连门上的玻璃也震得发响。 一个士兵惊慌失措地跑进来向戒严司令报告:“不、不、不好了!工人冲进来了,挤上楼梯来了,我们用枪也拦不住。” 正在这时,电话铃响了,八方井打来紧急电话,说锅炉房已经停炉,矿井马上有被水淹没的危险。副矿长接了电话,急的团团转。矿长直望着戒严司令,戒严司令无可奈何地望着矿长。 外面工人的吼声更大了。路矿局长急忙拉着矿长跑到走廊上,对着楼下喊:“静一静!静一静!”他们的嗓子都喊哑了,也没有人理他这一套。愤怒的工人只管喊口号,根本不理睬。副矿长害怕了,连忙跑到屋子来。给少奇同志说:“刘代表,请你帮助维持一下秩序,问题好商量,问题好商量。” 少奇同志轻蔑地望了他一眼,走到走廊上向大家招手,他一面招手,一面说:“工友们、兄弟们,大家静一下。现在正在谈判,请大家耐心等一等。”工人们马上静了下来。可是担心少奇同志的安全,接着又高呼: “刘代表,到俱乐部去谈!不要中了敌人的奸计!” “我们要刘代表每隔十分钟与我们工人见一次面!” 工人们这样团结,这样拥护自己的代表,把资本家吓坏了。他们不懂得这个年轻的代表为什么会在工会中有这样高的威信。少奇同志走进屋里,戒严司令想缓和一下气氛,说:“请刘代表下午再来商量。” 少奇同志坚决地说:“不商谈条件我就不来了!”戒严司令和矿长、局长都软了下来,连连说:“好商量、好商量……” 在力量强大的工人们面前,资本家的阴谋被粉碎了,他们不得不答应工人们提出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少奇同志的胆魄。事后,工人们都夸刘少奇同志一身是胆! 其实,彭德怀也因战争的需要与安源有了密切的联系,并在萍乡安源留下了一个动人的传说。 那是1930年的夏天,彭德怀率领红军部队来到大安里,他看到苏区的军民由于没有盐吃,个个没病没痛的却浑身软绵绵的,心里很难过。他想起了湘潭老家没有盐吃,就拆陈年的老屋熬硝盐,苦是比较苦,但总比没有盐吃好。于是,他就发动大家拆一些陈年老屋熬硝盐。果然熬出了白花花的硝盐。 尽管熬出了硝盐,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彭德怀的心里很不平静、很不轻松。他晓得,能熬盐的土墙是有限的。另外,吃了这种盐,时间长了,是会伤身体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带着警卫员在一些财主劣绅的屋前屋后悠转开了。人们见他这里转转,那里看看、走走,都以为他在看地形。就问他:“彭军长,又要打仗了吧?”彭德怀只是笑笑,闭而不答。寻来寻去,终于在东安里的一个大财主家里挖出1000多斤食盐。接着,他又在伪乡公所墙的夹缝里找出了更多的食盐。 这下,人们才恍然大悟。一位白发老翁有板有眼地说:“彭军长,能未卜先知,又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实活神下凡!了不得、了不得呀。” 此话传到了彭德怀的耳朵里,他哈哈一笑,说:“我不是神仙,而是地仙(就是风水先生)。大家应该知道,盐这个东西,怕水浸,易返潮。这几天到处转,发现不该潮的地方潮了。就试一下,果然有货色。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呢,而是地道的地仙吆!” “你怎么晓得这班家伙藏了盐呢?”有些人仍疑惑不解地向彭德怀问道。 彭德怀又是哈哈一笑,说:“我们要吃盐,财主土豪就不要吃吗?他们害怕买不到盐,当然会大量的藏匿。现在,他们都逃到城里去了,金银财宝可能会带走一些,这盐么,总不好也随身带吧!所以,我们就采取了这种办法。” 彭德怀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直点头,人们打心眼佩服他。感到这位军长真会动脑子、真是有办法。从此,彭德怀在安源找盐的事情就成为美谈,成了后来人们传诵的动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