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清朝共和历史中印之战追秘>05章 24把刺刀对准中国士兵的胸膛

中印之战追秘

作者: 佚名

05章 24把刺刀对准中国士兵的胸膛

在喜玛拉雅山脉的千百条峡谷中,克节朗山谷也许是最美丽的一个了。

每年春夏,冰山上的积雪融化,顺着脊坡流下来,汇成清澈奔腾的克节朗河。受南 季风的影响,河边草木葱茂,百鸟啁啾。沁绿的草坪上,几十种野花,随着气候的演变, 霓虹灯般调换着绚丽的色彩。逗引得千姿百态的蝴蝶,在这儿翩跹飞舞。

这是一个未染红尘的神话世界。

此刻,中国士兵吴元明跨过克节朗河的择绕桥,来到桥西哨位上,正守护着这块原 始的圣地。

他今年22岁,四川江津县人,在这儿站岗已经一年多了。

他由衷地喜爱这个地方。

这儿莫不是家乡的再造吧!瞧,那涂满绿彩的石壁,不就是家乡的翠屏山嘛?哨位 旁那片青葱的毛竹;正是儿时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游乐场呀!

还有那熟悉的长长短短的鸣唱;

还有那闻惯了的草木泥土的青涩的气息。

唯一不同的是,这儿的山大都戴着顶白帽子,一年四季总也不摘。指导员说,那白 绿相间

它不热吗?每年暑季,吴元明一下岗,就爱脱掉衣服,浸到克节郎河里。这水冰冷、 清澈,一会儿就能凉透肺腑。茶道上说:雪水沏茶是上上品,用克节朗河的水冲茶,一 定是世界上最最好的。自己在里面洗澡,是不是太可惜了。

这些天,他不那么悠闲了,印军的飞机,时常在头上转,树林里,也不时闪露出一 张张长满大胡子的脸。前天,他们居然围着桥头,修了3个地堡。他们要抢占这块地方吗? 吴元明的心缩紧了。

在这儿站岗,无疑是站在狼群之中了。

他不怕,他是共产党员了。再说,后边有主阵地,翠屏山后面(他愿意这样叫), 家乡的父老姐妹都在看着他。:

果然,上岗不一会儿,印军从一个个地堡里钻出来了,摆着手、叫喊、端起枪做射 击状。可是吴元明不理睬他们。

一个布巾缠头,黑纱裹须的军官,带着30多名士兵,端着机枪、冲锋枪和上了刺刀 的步枪,一步步逼了过来。

20米、10米、6米。

他们想干什么?吴元明心里有点发毛,端冲锋枪的手也在微微颤抖。’

不能退,一步不能退,这是哨位,祖国的领土,死也不能退。打死我可以,我这板 机一搂,就是倒了,也能赚他们十个八个。可千万不能当俘虏。不能给家乡人丢脸。

印军停住了,印军官不知嘀咕了几句什么,一个铁塔般的大个头士兵,端着上了刺 刀的步枪,走到他跟前。刺刀的尖刃离吴元明的胸膛只有一厘米。

这家伙个头太大了。吴元明只好把冲锋枪口上移,对准大个子兵的胸膛,紧握板机 的手里满是汗水。

双方的目光在对峙。

四只眼睛,便是四柄利剑,在突刺、撞击、劈杀……

这是胆的角斗;

这是力的抗衡;

这是信仰与荣誉的竞赛。

1分钟、2分钟、3分钟……

大个子兵的目光由狰狞、凶厉,逐渐变得犹疑、怯懦了,目光的正锋,避开了直接 的对刺,缓缓下移,最后凝注在黑洞洞的枪口和吴元明紧扣板机的食指上。

吴元明的心坦然了,嘴角浮起一层蔑笑。

敌人的意志垮了。

果然,大个子兵持枪的双手开始颤抖,渐渐地,门板样宽厚的躯体竟打摆子般哆嗦 起来。

上来两个印度兵,把他架了下去。他已经不会走了。

印军官恼羞成怒,一挥手,又上来一个。

这一个块头也不小,谁知更是个草包,刚上来胳膊就发麻,只好由双手端枪变成单 臂挟枪,两手轮替着甩来甩去。

于是换上了第3个、第4个、第5个……

吴元明如钢浇铁铸的一般,一动不动。

印军官亲自出马了。

后面3艇轻枪张开支架,抬起枪托。

20多个士兵“哗啦”围了上来,将吴元明困在中心。

刺刀一层层、一叠叠的布满脸盘、胸膛、肩胛、后背……

有一把刺刀竞对准他的眸子。

阳光下,钢刺的光波晃动得难以睁眼,眼睫毛都感觉得到森森的寒气。

总共24把刺刀。

24把刀,犹如24颗恶狼的撩牙,随着一声呜咽,刹时便会把他撕咬得粉碎。

吴元明右手的板机扣得越紧了。

“不能开枪。”

“绝不能先放第一枪。”

“这是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命令。”

吴元明昂起头来,泰然地望着远处的雪山,飘绕的白云。

他觉得,自己就是翠屏山。

不,绿色的衣领是“雪线”,他是喜玛拉雅山。

在“雪线”之上,还有一颗镶着国徽的“太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