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传 作者: 黄波 3.1节 草创淮军的一代名将 1861 年 8 月,咸丰帝驾崩。年仅 6 岁的同治帝继位。11 月,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宣布垂帘听政。早在 1860 年 5 月,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军在长江下游已经失去了最后一支主力。虽说 1861 年湘军收复了上游的安庆,但由于太平军的猛烈攻势,江南的地主和豪绅纷纷逃到了上海。为了自家利益,云集上海的豪绅阶级开始设想种种办法以求自保。他们派出代表钱鼎铭等一行人,前去安庆面请曾国藩派兵援沪。钱鼎铭拿出当年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申包胥请求秦兵援助的招式,每日到曾国藩处痛哭,弄得曾国藩一看见他就头疼。钱鼎铭还提出,上海的豪绅愿意每月筹集军饷 60 万两给湘军。但是曾国藩考虑上海地处偏远,又恐分兵不利,所以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钱鼎铭是个公关的良才,他利用自己的父亲是李文安同年的关系,开始转而游说李鸿章,并终于把李鸿章说动了心。李鸿章劝说曾国藩,说现在湘军军费紧张,上海豪绅肯每月给我们60万两,能帮我们很大的忙。另外保住上海,对我们也是好事,我们何必要将他们拒之门外?于是,曾国藩同意派兵入沪。曾国藩对于入沪人选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开始,他选派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可是,曾国荃一心想拿攻克天京的首功,对上海之事根本没有兴趣。曾国藩又邀请湘军老将陈士杰出山,可是陈士杰以老母需要照顾为理由,拒绝了曾国藩。曾国藩想来想去,最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李鸿章。 1861 年 12 月,曾国藩考虑湘军无可分之兵,于是命令李鸿章招募新兵援助上海。李鸿章想到上海人地生疏,不如直接回老家安徽招募淮勇。其实曾国藩很早之前就有建立淮军的计划,此次让李鸿章担当此任,应了天时地利人和。李鸿章有在安徽帮办团练的基础,加上在曾国藩身边多年,耳濡目染,学习到很多带兵之道,所以信心百倍,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 李鸿章招募淮军,首先想到的是老家合肥东乡的团练,但遗憾的是自己的旧部早已星散了。于是,他想起以前合肥西乡的一些办的不错的团练来。当时西乡三山的一些民办团练比较有名。他们分别是:周公山下的张树生、张树珊兄弟的张老圩;大潜山北的刘铭传的刘老圩;大潜山西南的唐氏兄弟的唐老圩;大潜山南的董凤高董老圩;紫蓬山的周氏兄弟的周老圩。此外还有一些官办的团练,如紫蓬山就有解先亮带领的叶志超等人。在上述团练队伍中,最能打仗的是张氏兄弟、刘铭传和周氏兄弟的三支。先此,他们三人曾效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要做出一点功业来。当听说李文安的儿子李鸿章在辅佐曾国藩,张树生曾写信给曾国藩表达过豪情壮志。当时,曾国藩看完信后,对李鸿章说,此人犹如东晋的祖逖。张树生年龄较大,得过廪生的功名,是三个人中间的老大。 李鸿章在安庆招募的团练中,最早编练的就是张树生统率的树字营,刘铭传统率的铭字营。随后是周氏兄弟的盛字营和李鹤章招募的人。还有三河潘鼎新和庐江吴长庆的队伍分别被编为鼎字营、庆字营。树、铭、鼎、庆等各支队伍到达安徽安庆集合后,曾国藩提出要接见这些团练的头目。在张树生和刘铭传等十几个人来到曾国藩的大厅之后,曾国藩一直躲在屏风后面两个多小时就是不出来,暗中观察他们的反应。这些人当中,刘铭传表现的最为愤怒,一直在大骂,而张树生表现的最有耐心。曾国藩认为这两个都是不错的将才。由于招来的人马大部分是新勇,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人数也不多,自然不足以保护上海。于是,李鸿章又从曾国荃那里挖来了程学启的开字两营,并请求曾国藩从湘军中调拨兵力给自己。这样,淮军初具规模,有了 13 个营,共6500人。李鸿章学习曾国藩训练湘军的方式,训练淮军。 1862年4月,淮军在李鸿章的率领下,分批乘船前往上海。李鸿章从此开始了统率淮军的漫漫征程。湘军和淮军最初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由于曾国藩、李鸿章二人性格不同,带兵策略不同,慢慢地湘军和淮军也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湘军和淮军都是以将领为中心,先立官,然后由官招兵。这样,湘军和淮军慢慢地就成了“曾家军”和“李家军”,别人根本无法指挥调遣。他们各自拥兵一方,势力惊人。 在组建淮军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队伍中成份复杂。李鸿章在任命统领时,看重能力,至于他们是否出身贫寒,是否有文化,都不是很在意。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也不认为出身贫贱就低人一等,他甚至敢于任用盐贩子出身的人和太平军的降将。可见,李鸿章以后形成的最根本的治世思想——“务实”——这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所体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