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清朝清朝历史正说清朝十二王>慈禧懿旨:刨断古树意何在

正说清朝十二王

作者: 刘小萌

慈禧懿旨:刨断古树意何在

醇亲王的园寝位于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在今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乡),俗称“七王坟”。奕譞决想不到,他死后多年,园寝上的一棵古树竟被慈禧太后下令砍去。关于此事起因,要从奕譞亲选园寝谈起。

奕譞选定这块风水宝地时,还不到30岁。此地泉壑幽美、层峦叠嶂,景色宜人,有唐代法云寺遗址。金章宗时,这里又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当时奕譞正在蔚秀园养病,某日到西山响堂庙闲游,该庙距妙高峰不过十里之遥,是醇王旧仆、太监王照禄、王正光修建的。他们带着风水先生李唐和醇王一起到妙高峰勘察。李唐认为该处风水最佳,奕譞喜极,不复狐疑,一言决断。但不久就有人谓此处不可用,奕譞另请风水先生看视,最终拿定主意,在此地修筑了园寝。

为了帮助奕譞置买茔地,慈禧太后和同治帝还拨给了白银五万两。对此他不禁感激涕零,特别赋诗一首,刻碑立于园寝,作为纪念。其中有“何幸平生遭际盛,圣明钦赐买山钱(原注:买山建茔,蒙慈恩圣恩赐银五万两)”之句。

醇王园寝坐西朝东,前方后圆,依山顺势,步步升高。台阶之上,建有碑亭、月牙河、石拱桥、享殿、宝顶。按清朝制度,王公府第、园寝应用绿、蓝色琉璃瓦,而醇王碑亭却覆以皇家专用的黄琉璃瓦。仅此一端,就显示出醇亲王身份的不同凡响。据记载,奕譞过世后,最初运输的碑石比目前竖立在碑亭内的石碑高大许多,因过于沉重,中途无法上山,不得已留在山下,雕刻碑文后就竖在醇亲王同母弟孚郡王奕譓园寝(现称九王坟)的碑亭内,而将孚郡王园寝一块较小的石碑运上了山。

园寝内泉水淙淙,林木茂盛。除了苍松翠柏,在奕譞墓道前,还长着一棵古老的白果树(银杏树),树身八九人合抱,高十数丈,据说是金元时物。然而,就是这棵枝繁叶茂的古树,竟使奕譞死后难安。

关于古树被伐一事,记载最详细的是王照的《方家园杂咏纪事》:内务府大臣英年,素讲堪舆(风水),曾为慈禧太后择定普陀峪万年吉地。他急着想升官,就找机会对太后献媚说:“醇王园寝有古白果树一株,高十余丈,树阴数亩,形如翠盖,罩在墓上,按地理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的白字,加于王字之上,明明是个皇字,于皇家本支不利,应请旨速伐此树。”太后就说:“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他”即指光绪帝。内务府诸臣虽领懿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奏闻皇帝。光绪帝不许,并且严厉下谕:“尔等谁敢伐此树,请先砍我头!”诸臣只好又去请示太后,太后态度如旧。相持月余。一日,光绪皇帝退朝,听太监说,太后已于黎明带内务府人往醇王园寝。光绪帝急忙命驾出城,奔至红山口,遥见亭亭如盖的白果树没了踪影,不禁号啕大哭。连哭二十余里,至园,太后已去,树身倒卧,数百人正围着砍树根。周围还挖了十余丈的深池,用千余袋石灰沃水灌其根,以防止复生芽蘖。光绪帝默然无语,步行环绕墓三周,顿足拭泪而归。

关于此事,在当地村民中还有种种传言。有的说,在挖树根时,从底下钻出了大小蛇数百千条,蛇身大者有一尺多粗,长数丈。还有的说,庚子年间(1900)闹义和团,就是这些蛇精转世报仇。这些传言以讹传讹,显然是无稽之谈。那么,伐树一事究竟有没有呢?

王照为了印证此事,曾亲自去当地考察,与村夫野老谈及白果树事,各道见闻,相对唏嘘。其中有一位姓王的驴夫,自述曾亲自抬着小轿送光绪帝上山。

最可靠的证据,见于光绪帝的师傅、大学士翁同龢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月初七日的日记,上面明确记着:

园寝有银杏一株,金元时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锯去。

翁同龢落笔简单,略去了前因,只记了后果。如果不是有了王小航等人的记载,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慈禧太后为什么对一棵白果树心存耿耿?“风水”之说似乎有些牵强,醇王奕譞生前谨小慎微,对她不敢有丝毫冒犯,死后被追谥号曰“贤”,太后似乎没有必要对他园寝上的一棵古树下此狠手。所以,也有可能,这是她对亲政后锐意变法、越来越不听话的光绪帝日益不满,借此发出一个警告。此事不久,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1898)。光绪帝被太后软禁。而那个搬弄是非的内务府总管英年,也没遭好报。在庚子事变中因“庇护拳匪(义和团)”被斩首于西安。

奕譞一生谨慎小心,处处退让谦和,对慈禧太后更是惟命是从。他死后,却连坟地上的古树都保护不了,实在是很可悲的。通过此事,也可以看出慈禧太后为人阴毒的一面。对此,连太后亲近大臣都身有体会,在戊戌政变中因密告有功而获慈禧太后恩宠的大臣荣禄就说过:“皇上(载湉)性暴,内实忠厚;太后心狠,令人不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