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匡胤 作者: 金舟 第15章 随州暂栖身 董遵诲嘲笑赵匡胤作的诗,便记下来,当成笑料让人看。岂知正因他记了下来,才得使赵匡胤这首诗流传至今。次日早朝,郭威请李太后升殿,群臣朝拜已毕,郭威将刘承佑在佛寺自缢的事,奏报给太后,并说明了一切丧事应办事项,臣已分付鸿胪寺卿会筹办,请太后放心。 太后听了也无别法,只有垂泪而已。 郭威又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请太后下诏,责令众大臣公议,从刘氏宗族中选择贤能,另立新君。”太后听后,下旨道:“依卿所奏。就烦卿召集各位宰相、枢密使等大臣,共同议定后,奏报哀家最后定夺。在新君未立之前,暂令郭威处理朝廷一切日常事务。” 郭威叩首谢恩。须臾朝散,百官各自归衙。不少人心中暗自纳闷,这郭威兴师动众,千里迢迢,节节得胜,进入京城,已完全控制了局势,而却又提出另立新君,难道他就没一点觊觎皇位之心?非也!自郭威举事那天起,他就无时不想着这九五之位,只是时机不到,隐忍不露而已。这是一方面为了保持自己的忠义形象,另一方面为了稳定形势,减少麻烦。什么麻烦?就是刘承佑一死,两眼睁大盯住皇位的人,至少有三个。那就是汉高祖刘知远的两个弟弟,也就是刘承佑的两位叔父:河东节度使刘崇和忠武军节度使刘信;还有一个则是刘崇的儿子,被刘知远生前视如己于,十分宠爱的武宁军节度使刘赟。如果郭威称帝,这三处节镇,必然要同时起兵讨伐,如果再联络其他方面的力量,郭威岂不要四面楚歌。要玩好这场政治魔术,郭威必须拿出他的政治高招,所以,他就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散朝以后,郭威回到军营,立即召集心腹议事。他所以不想回自家帅府,是因他的小妾张氏和儿子青哥、意哥死在那里,去后会触物伤情;所以便一直驻在禁军衙门之中。他的一些亲信将领也都在此。所以,不一刻,王峻、柴荣、魏仁浦、王朴都已来到。 郭威道:“太后已下诏让本帅召集大臣议定立新君事宜,在这之前,要先拿个方案来,诸位可以畅所欲言,先议一下。” 沉默一会儿,王朴首先说道:“愚见应当立徐州节度使刘赟为好。” 郭威拍案叫好道:“正合吾意!” 王朴笑道:“此乃一石三鸟之妙策。元帅至今最为疑虑的,就是怕刘崇、刘信、刘赟三位皇室宗亲的联合一致。立刘赟就可稳住他和他的父亲刘崇,剩下一个刘信,乃一个没头脑的莽夫,就不足为虑了,即使他不高兴,也无所措词,这岂非一石三鸟!”王峻方才明白,不由哈哈大笑,事情便这样定了。下午,廓威又召集宰相和枢密使来议,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还有谁敢提不同意见? 送走几位大臣,已是傍晚,天上却下起大雪来,郭威坐在那里沉思了一会,忽然想起一事,猛然立起,自言自语道:“非此人不可!”立即分付备马,他披上一件紫狐裘,戴了帽罩,不管大雪,带了一队骑兵护卫,竟往翰林学士范质家中走来。 原来这个范质,以文才驰名,郭威在征伐李守贞等三个节度使叛乱时,常接到幼主刘承佑发下来的一些诏书,中间词句十分得体,处理军事的指示,都合乎机宜,郭威不相信刘承情和苏逢吉之流,能有这样的才能。因而询问使者:“这诏书何人所写?”使者回答说:“翰林学士范质。”郭威叹道:“真宰相之才也!” 自此以后,郭威便对范质十分注意。这天想起要迎立新帝,各种诏书应写的颇多,这事非仰仗范质不可。所以便来范质家相访。 那范质闻报郭威来访,慌忙迎出大门,陪同郭威到厅上坐定。郭威将来意说明,让他先起草迎接新君诏书,以及制定新君即位的各种仪注。范质自然点头应允。 公事谈毕,说些闲话,郭威才注意到范质家庭寒素,不仅居室简陋,而且衣服单薄。于是在临走时,范质送出大门,郭威便把自己所穿紫狐裘解下,给范质披在身上,便跨马而去。把范质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天,太后临朝,郭威将昨日与百官议定,立刘济为大于的意见奏报给太后,太后点头首肯。于是郭威又奏说:迎立新君大事,应请德高望重的太师冯道和枢密直学士王度二人前往恭迎。” 太后允奏,即下诏遣冯太师和王度赴徐州迎接新君。 散朝后,冯道拉着郭威,悄悄地问: 郭元帅,你奏请迎立刘赟,可是由衷之言吗?”“本官一片丹心!” “你千万别让老夫此行,做一个撒谎行骗之人!”冯道说着,用眼紧盯着郭威。 “那里话来!老太师信不过我吗?郭威如有半点虚情,让我于乱军之中不得结果!”郭威信誓旦旦。 “言重了,言重了!哈哈哈!” 冯道临行前,哀声叹气,家人问其所以,冯道说: “我生平不撒谎,这次郭威要让我做一个撒谎的人了!” 冯道赴徐州后数日,一日李太后忽接河北奏报:“契丹人入寇,饶阳隐落!” 太后听到消息,十分震惊,急宣郭威入朝,问答道: “契丹入寇,陷杀饶阳守臣,如何是好?” “臣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理所当然!” 太后即下诏:以郭威为南北行营招讨使,范质为枢密副使,领精兵十五万,辽战契丹。 郭威,范质迅即调兵遣将,克日出离京城,望河北进发去了。 郭威大军过了黄河,行至滑州东南五十余里的韦县,王峻等将军、校尉,拉住马头,拜伏在地,郭威惊愕不已: “众位将军,这是为何?” 一位将军说:“我等进入汴梁的时节,抢劫洗掠,今日再立刘氏为天子,如果问罪,我们全军上下,无人能得幸免,跟随元帅,出生入死,至今成了罪人,我们实不甘心!” 郭威说:“有我郭威在,就是立刘氏为天子,也不会加罪诸位。” 王峻说道:“郭大人以往功高位显,仍不免有孟业之祸;这次征战,几次血染征袍。进入汴京,逼死幼主,群奸逃亡,复仇之心不灭,若刘氏重坐天下,你还能自保吗?”史彦超大声呼叫着站起来:“满朝奸佞,与郭大人同心者能有几人?为万全之计,元帅必为天子,方保无虑,不然我们只有反叛一条路了!” 郭威心中欢喜,却故作愁容,想再卖点关子,又怕真的把大家激怒,失去良机,只得作沉思无奈状,长叹了一声:“唉!”以手示意,请大家起来。 那边王峻一跃而起,刺啦一声,把黄旗撕下一片,披在郭威身上。 “万岁!”他声如震雷。 “万岁!”万人响应,声震原野! 郭威挥手示意停止呼喊,王峻回头把一杆大旗一甩,声音马上停止下来,几万人的大队,静得能听见彼此的急促声。“停止前进,就地扎营?” 徐州节度使刘赟接到李太后诏书,知道自己已经当了皇帝,安排了留守徐州的官员,备了銮驾,第二天就和冯道、王度,指挥使张令超等人向汴京而来。一路上仪仗礼乐都按皇帝制度,诸官参见都称他为“万岁”,威风八百,好个风光。这天,銮驾到了宋州,也就是现在的商丘,忽报城外来了一支人马,约有五六百人。刘赟心中一震,忙让紧闭城门,亲自来到楼外看个明白,及问,原来是郭崇威。“郭爱卿来此何事?”刘赟问。郭崇威答道:“滑州发生了兵变,郭元帅特派小人来此宿卫,以保大王安全。”刘赟深信不疑,开了城门,将郭崇威一行安置已毕,徐州判官董威,悄悄地拜见刘赟: “大王,臣见郭崇威举措诡秘,似有反心。我听人传说,郭威已称尊御极,如果这消息是真的,殿下处境可就不妙了。为今之计,需急召指挥使张令超,拿下郭崇威,投奔河东,才保无事。” 刘赟沉思了一阵,说道: “郭威与先王有八拜之交,纵令负我,怎肯负先王之恩!先生关照,本殿下讲了。” 当他们二人谈话的同时,那边郭崇威正和刘赟的指挥使张令超秘密相会。 “张将军,当今天下归心,郭元帅大军即日就开进汴京,皇室改姓,大局已定。我只率轻骑来这里,给公留着进见之礼,千载一时,这机会不可错过!” “多谢将军关照,我所率兵众,现在就归将军统一调遣!” 第二天,刘赟不见了张令超,知道情况有变。忽然郭威又派人来,催冯道完回汴京。冯道脸色阴沉,郁郁不欢地向刘赟告别,刘赟接着冯道的手,满眼泪花地说:“寡人所以放心无虑地前来,就是看重与太师三十年交谊之情,如今危急之中,请太师替我拿个主意。”冯道只瞪着两只大眼,一个字也没有。 刘赟的卫将几次给刘赟使眼色,用手比划着杀人的动作,刘赟将头摇了摇。冯道连忙抽回自己的手,回过头默默走出门去。 卫将贾贞怒目圆睁,拔出宝剑,跟了出来。 “贾贞!”急切之中,刘赟直呼其名。贾贞没有回头,但像钉子一样站在那里,两行泪扑嗒嗒落了下来。 “贾将军,此事实在与冯大师无关,他也是身不由己呀!”冯道身影刚刚消失,就听外边董裔大喊:“你们要造反吗!” 贾贞大步出门,看见董裔已被郭崇威揪住头发,钢刀已经举起,贾贞提剑来救,郭崇威从众一拥而上,刀枪并举,贾贞如何抵挡得住?顿时死于乱刃之下。侍卫官刘福等也都被杀。剩下个孤伶伶的刘赟,只好束手就擒了。接到郭崇威快马报捷,说刘赟已在“安全保护”之中,冯道也已返回京城,郭威的大队人马已经返回汴京,驻扎在七里店。郭威军事家的天才在这些过程的安排上发挥的极为出色,把刘赟、京城、自己三方行动的方向、时间、地点等等预测的准确无误。另外派往许州的将军马锋也差人回报,说蔡王刘信已恐惧自杀,因而事态的发展也就十分称心如意。 左相窦贞固拿着郭威的奏表,急忙来见太后,太后看表,那表大意是:臣郭威受下级军士所逼,承受不义之名,请将汉室宗庙社稷之事交臣掌管,臣将奉敬太后为母,一切均按原有制度办理,望京城官民安心生计,不要惊疑云云。太后看罢奏表,还能提什么不同意见?只说句“就依郭卿所奏”,诏封郭威为监国,便回安乐宫去了。 窦贞固传谕文武朝臣及军民人等,出郊恭迎新天子。人们以为是刘赟到了,及到七里店,才知是迎接郭威。窦贞固等上疏郭威,劝他即皇帝之位,郭威表示为难地说:“冯道已去徐州迎接新天子,不久就可来到,大家不可随便行事。” 郭威入汴京以监国身份主持朝政,传来宋州消息,说刘赟已为变兵所困。内有百官,外有诸侯,都上表太后,请尊郭威为皇帝。于是太后下诏;废刘赟为湘阴公,立郭威为皇帝,授玉玺符宝。 城南郊筑起了登极坛,郭威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拾级登坛,学士院宣告皇天后土书、拜受册命,诸仪式已毕,众臣山呼万岁,拥郭威登上宝。改国号为周。此时是公元951年。 郭威即了帝位,改元为广顺,受百官朝贺已毕。溢刘承佑为隐帝,尊奉李太后为昭圣皇太后。第二天,大赦天下,立柴氏夫人为皇后,追封已故小妾张氏为贵妃。并大封功臣,以王峻为枢密使、同平章事,范质为枢密直学士,史彦超、王殷、郭崇威、曹威、俱为节度使,兼禁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曹威因名犯御讳,令其改名为郭崇、曹英。汉朝旧臣窦贞固等,仍原职留任,不愿为官的,准其退归。随征将官均有升赏。随征士兵,赏以钱粮。封赏已毕,文武俱各谢恩;唯王朴俯伏阶前,推辞不受,奏道:“臣德微命薄,不堪受封,愿陛下放臣归行,以完臣之微志,则深铭陛下之恩也!” 周主郭威再三挽留不住,只好说道: “先生既不肯留,只是朕倘若有了军国大事,需请先生赐教时,望如推诿。” “臣受主上天恩眷念,若有宣诏,即刻来京奉命!” 周主郭威传旨,摆下御宴,命百官相陪,为王朴送行。 河东节度使刘崇听说刘承信已死,汉室一时没了皇帝,郭威称霸朝中,正要准备起兵杀向汴京,他派出到京打探消息的郑一珙恰好返回,说正是郭威极力主张刘赟即位,没有自己取而代之的意思,刘崇十分高兴,说: “我知道郭公素来忠义,必不会背叛我的兄长。如今立了我的儿子,我若起兵,真要坏了大事呀!”他很庆幸自己没有留然行事。 少尹李骧说道:“郭威大权在握,早晚必定自立为帝,如今可趁他立足未稳,速派兵进京,扶殿下就位。殿下皇位安定之后,威就无所施其会了。” 刘崇大喝一声:“住口!饶舌腐儒,我若兴兵再逼反郭威,还有我儿子的皇帝坐吗!你竟想以此诡计,来破坏我家大要!” 说罢,他把手一挥:“斩了!” 少尹李骧大喊:“我负有经天纬地之才,不想今日竞死在庸夫之手!我死不足为俱,只可惜汉室江山完了!” 刘崇和一挥:“斩!斩!斩!把他老婆也一块斩了!”三声炮响,人头落地,对刘崇一片忠心的李骧夫妇,倾刻之间,死于刘崇的刀下。这边刚斩罢李骧,血迹未干、尸体尚温,忽然中军来报:郭威已自立为帝,刘赟被贬为湘阴公,在返回河东的路上,被杀掉了! 刘崇听罢,咬牙拍案,大叫一声:“李骧你是忠臣,我错杀你了!” 刘崇召集属下,同议对付当前事变之策。亲军都指挥副使李存审说道: “大王拥有河东千里沃野,地势险要。可攻可守,应该先称帝,使民心有望,汉室有继;然后,厚积资财、广招英雄,举兵南下,即使不灭郭威,也不失为天子也!” “我儿子没当成皇帝,这皇帝我就当吧!”于是刘崇当时就即了帝位,史称北汉,也不立太庙,仍沿用乾祐年号,拥有宪州、隆州等十二个州的地盘,成为和后周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刘崇称帝的消息传到汴京,周主郭威心中颇为不安。他想到北方、西方一些重要战略之地,必须加强把守,方可无虑。便任命王殷为邺都留守,指挥河北八州兵马,防御契丹;任命韩通为穆陵关防御使,控制河东至关西要道。又任命柴荣为镇宁军节度使,驻地澶州。一方面控制北方局势,一方面照柴娘娘病体,送柴娘娘入京。分拨已定,三将便各自赴任去了。那柴荣回到澶州以后,与柴娘娘及符小姐相见,却见那柴娘娘病体仍然十分沉重,无法前往汴京。于是,便写了奏章,将柴娘娘病情详细地报告给郭威。十余日后,圣旨下来,同时,还派了二位太医一同来到,为娘娘诊治。 又过了月余,柴娘娘在柴荣夫妇悉心照顾,太医调治之下,病体已渐好转。柴荣便又写了奏章,请示郭威,准备择日护送娘娘进京。 那知,不旬日圣旨下来,说娘娘病体初愈,尚不宜奔波,仍令暂时在澶州养病,又因北汉立刘守称帝于晋阳,有兴兵南犯之势,特令柴荣先行巡视潞州、晋州、泽州、隰州及壶口关,穆陵关等战略要地的边防,限期时二月,巡视完毕后,回澶州再偕娘娘一同来京。 柴荣领旨,安排了一番,便带了随身护卫,点了五百马军随行,到各地巡视去了。 且说那赵匡胤和郑恩在随州董宗本任上居住,不觉已过了新年,又是红了樱桃,绿了巴蕉的时候了,在这里一住近半年,董宗本对匡胤极厚,但是那董遵诲,却自恃门第高贵,自己又文武全材,十分骄傲,瞧不起赵匡胤,而对郑恩尤为厌恶,认为粗欲野蛮,不可与交。匡胤看着董宗本的面子,处处忍让,竭力避免与董遵诲发生冲突。所以,日子过得并不十分愉快。 这一天,天气分外晴朗,董宗本领了董遵诲和赵匡胤、郑恩带了十余侍从,一同到野外行军、野游、看地形,这里都是大洪山与桐柏山接壤之处,周围山峦起伏,形势险要,董宗本等走上一座小山之顶,俯视周围岗阜连绵,涢水滔滔。董宗本指着涢水旁边一座山包说:“这个山冈依山傍水,又临着官道,实为通往随州咽喉要地。如有一支兵,扼守此山顶,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假定要进攻此山应如何布置攻击路线;反之,作为防守的一方又应如何设防,以有效阻止敌兵进攻?诲儿,今日为父准备考较你一下,不妨用你胸中韬略,来实地讲说一番,看看究竟如何。” 董遵诲听了后,正想在赵匡胤面前显示一下才华,就指手画脚地讲解一番,先从攻方开始。应如何进兵,从何处可强攻,何处又可以施展偷袭手段。然后又讲防守,如何分兵,何处可设埋伏,何处设弓箭手,控制开阔地带,何处需加拒马鹿角,何处应有炮石擂木,各个隘口需多少兵等等,有条不紊地述说一遍。董宗本听着,不由频频点头,直到他讲毕,董宗本扭头向匡胤道:“如何?望贤侄加以指正,不可客气,因为有关将来作战,生死存亡的大事,帮他提高战术,如果客气而不说,反而害人。”匡胤道:“这道理小倒懂得。遵诲兄讲的十分全面,不愧大将之才,所讲攻防措施都深合兵法,但微有漏洞,如再加强,便十全十美了。”董遵诲听了,不由脸上浮起一丝冷笑。倒要听听匡胤如何说法。只听匡胤道:“先从守方来说,此冈阜左边面临涢水,峭壁高达七八丈,攀登不易,故公于认为只要沿河岸加以鹿砦,再派一队弓箭手,高踞崖上,又对崖敌兵强渡,乱箭射之,足以阻渡。但是却忽略了峭壁是南高北低,而北部还略有崩陷之处可以攀登,如果敌军乘夜,从上游数里处偷渡,沿峭壁下的灌木丛为掩护,抢至悬崖有塌陷处偷袭上来,发现后再反击,就有些迟缓了。所以应将塌陷处加以修整,并派驻一小队士兵把守,准备炮石擂木。灌木丛中也应加鹿障碍。方可保无虑,至于攻方,西北几座山丘,地势险要。在兵书上称之为支形地区,属于不利我出击之地,但也是不利于敌人出击之地,刚才公子讲过了,认为敌人定然以为我必不敢由此冒险,所以主张从此出奇兵偷袭。以小倒愚见,仍然不可冒险,万一遇上谨慎的敌将,在此伏下一支兵马,切断我归路,那么,我方伤亡必然惨重,使元气丧尽。” 董遵诲冷冷地道:“兵者,凶道也。如此畏首畏尾,如何能成大事?此地形不利,我岂能不知,也不怕什么敌兵切断退路,兵书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军无路可退必奋力死战,伤亡虽大,敌人也绝得不到便宜。有所伤亡,何足惧哉,世上那有不流血的战争!” 匡胤道:“公子所说,都是局部的理论,作为将军,首先要怀有一个仁字,要爱兵如子,将士才乐于效命,如果不管士兵死活,只把他们当作战争赌博的工具,必会使军队内部离心离德,此致败之由也。所以当年诸葛武候不同意魏廷出阳平关小道偷袭长安,就是这个原因。” 董遵海还欲反驳,董宗本已开言道:“诲儿,赵公子讲的对,作为大将首先要有仁心,才配称为良将。战国的白起,一夜坑赵国降率四十万,虽然善战著名,但终于因此丧失人心,而不得善终。这种人仍然算不得将才,而被后人万世唾骂。你锋芒过露,以后应多向赵公子请教。方有裨益。” 董遵诲听父亲如此讲,才不敢出声。以后匡胤又指出遵诲的一些不足之处,遵诲也不再驳,唯唯而已。观察地形完毕,一行人走下山来。天已正午,一行十余人纵马赶到随州北关,只见街市繁华,临河有一座酒楼,董宗本领众人下马,让卫士把马牵入河滩,放青饮水,可轮换到此酒楼吃饭,自己却引了匡胤、郑恩和董遵诲进入酒店。那店家见刺史大人来到,真是受宠若惊,立即殷勤招呼董守本等上得楼来,进入一间临河雅座。四人入内坐定,店家打开窗户,只见那楼下一片河滩,距离滩中河水,约五六文远,水势滔滔,河面上不时有小船穿过,对岸则是一行杨柳,掩映着三五渔家。风景绮丽,不由人心旷神怡。店家送上香茶,不久,又摆上筷子,酒壶和杯碟,接着先上凉盘,继之热炒,川流不息地送上来。董宗本只是慢慢品酒,和匡胤说着闲话,董遵诲因有父亲在坐,亦比较拘谨,只有郑恩毫不在乎,只顾低头吃喝,谁也不看一眼,吃菜也不选择,那一盘摆在他面前,他就三口二口吃个盘底朝天,董宗本见了,不由叫好:“真壮士也!” 呼来店家说:“这位将军与众不同,那里吃得饮这些精细小炒,你去切十斤牛肉,大盆装了端来给他吃,也要用大碗筛酒,不用酒杯。店家答应去了。不一会端上来,摆在郑恩面前。郑恩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嚷道:“还是大帅深知乐子的心!” 说毕,又低下头大嚼起来。 只吃到日头偏西,十斤牛肉又被郑恩吃个精光。他拍着肚皮连称:“过瘾,过瘾!”大家吃罢,店家收拾了桌面,又端上茶来消食,董宗本多吃了几杯酒,身上发热,便解开襟扣,倚在椅背上看那窗外江景。一会儿,猛然回过头来,对董遵诲说:“上午已考过你战术,现在试一下你的文才。你就对着眼前这涢河风光,作一诗来。”董遵诲正因为上午讲战术,不如赵匡胤,现在得到这机会,正想卖弄一下文才,把赵匡胤压倒,于是欣然道:“孩儿遵命。”望着窗外,想了一想,便吟出一首七绝来,那诗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吟毕。洋洋自得,望着匡胤,微笑道:“赵兄何不也来上一首?” 匡胤道:“小弟实在不会咏诗,尚祈原谅。” 郑恩跳起来说:“你会,你会嘛,乐子就听你给大哥说过,你在乌玉岭曾作了一首什么邋遢诗。” 遵海一听郑恩说匡胤作过什么邋遢诗,不由一笑,更认定匡胤在文才上肯定不如自己。便加一个劲地逼匡胤作诗。 匡胤只好对遵诲说:“小弟虽然读过几年书,但性爱武艺,读书也不过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哪有那么多墨水,这在随州数月,军中人尽皆知,哪里能够会作诗。” 遵诲道:“可是郑兄却说你作过什么邋遢诗,难道是他胡说吗?” 匡胤道:“这倒不是,确实一时高兴,胡编乱造了几句顺口溜罢了。” 遵诲道:“那你再编几句顺口溜吧。” 匡胤道:“那是看太阳出来,光芒万丈,一时心血来潮,不由自主地作出来说日头的,现在却叫硬编,反而编不出来。” 遵诲说:“那你就把你作过咏日头的顺口溜背诵一下,让小弟见识见识。” 匡胤没法,只得背诵道:
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水如火发。 董遵诲听后“噗哧”一笑,说:“高明高明。赵兄这首诗,使我忽然想起,过去在一本诗选上看到有一种打油派的诗,记载张打油的一首咏雪诗: 江山一统笼,地下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赵兄这首诗:看来是可与张打油相媲美了。” 说毕,一腔洋洋得意,谁知郑恩忽然变了脸色,怒冲冲指着遵诲骂道:“驴毬入的,你笑话二哥,还要骂俺乐子。” 说毕,跳了起来,举起拳头朝董遵诲劈面打来。 董遵诲冷不防吃了一惊,连忙闪过一边。还是匡胤眼疾手快,一把抓住郑恩手,喝道:“三弟不可无理!” 郑恩道:“他骂我啦!” 匡胤道:“董兄在讲诗,那个骂你了?” 郑恩说:“你们讲诗,乐子可不懂,可是他讲打油的和黑狗俺可听得清清楚楚,乐子是打油出身,他却骂成黑狗。” 他这样一讲,真使董遵诲有点哭笑不得。 匡胤对董遵诲抱歉地一笑,说道:“三弟是个粗人,无知得罪,还望老兄海涵。” 董宗本也对董遵诲说:“自古以来,引车卖浆之流,也多隐藏有英雄豪杰,孩儿切不可轻忽,我看你造才出言轻薄,还不快向二个贤倒赔礼?” 董遵诲无奈,只好对赵郑二人作了一个大揖,说道:“小弟说话不慎,多有得罪,只是小弟确实无心失言,绝没有什么污辱郑兄之意。” 说着,又对郑恩躬身一揖。 匡胤也对郑恩说:“董兄说的是从前有个叫张打油的诗人,写了一首咏雪诗,内里说的是雪落到黑狗身上,黑狗也变白了。谁骂你来,你无礼取闹,还不向董兄赔情。” 郑恩这才坐下来,摔开匡胤的手,仍然满腔怒容,坐在那里一声不响。 董宗本看局面尴尬,便说:“天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 先起身穿好衣服,三个年轻人跟着他,一同下楼,招呼卫士,回城去了。 回到住处,匡胤埋怨郑恩胡闹,不计后果,说道:“董老伯待我们很厚道,三弟你怎可任意放肆。” 郑恩道:“乐子又不是没长眼睛,董老伯为人厚道,俺自然看得见,只叵耐董遵诲那驴毬入的,瞧不起二哥,乐子迟早教训他。” 匡胤道:“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咱们在董老伯这里,对于董兄应多忍让一点,千万不可义气用事,伤了感情,你如不听话,我也学着大哥,让你滚!” 郑恩发急道:“二哥,千万不要让我滚,乐子听你的就是了。不过在这里受鸟气,依乐子想法,咱们还是离开这里为好。” 匡胤见郑恩被自己说服,也便不再数说郑恩了。坐下来沉思一会,想道:“郑恩这莽汉,虽一时被说服,但日久天长难免会弄出事来,董公面上须不好看,倒不如带了郑恩出去游历一番为好。” 当下主意已定,预备向董宗本辞行,恰好董宗本因为查处一件案子,要去属县巡视。留下董海守城,匡胤、郑恩送董公走后,也便收拾行李,留书一封给董公,匡胤便单独来见董遵诲,谈了兄弟二人久居此处,静极思动,也想出去游历一番。以后再来相会的话。 董遵诲自然也不想挽留,便只说悉听尊便而已。于是,匡胤留下转呈董守本书信,便回来与郑恩一同上马,出城随大道奔驰而去。 停了旬日,董宗本回到随州,遵诲报告匡胤、郑恩已走,并呈上匡胤留书,董宗本顿生长叹,惋惜不已。责斥遵诲道:“你自以为能文能武,平常骄傲自大,看不起匡胤,为父多次教育于你,你总漫不经心。其实匡胤之才远胜于你,仅就他写的《日出》诗看来,虽不合文人章法,但气魄宏大,非一般人可比,日后必非久居人下之人,其职位将远远超过你,你不可无自知之明,今后再见,必须恭谨事之,你将来前途要靠这人,必定牢记,切不可掉以轻心。” 遵诲见父亲生气,只好低头表示听从教导,永志不忘。 那知这董宗本外出十余日,受了点风寒,回来后,又由匡胤之走,心中忧郁,便病了起来,而且日渐沉重,医治无效,终于撒手归西。 董遵诲痛哭一场,办理丧事完毕,遂代替父亲职务。并上表申报朝廷。 原来自唐代中期以后,各地藩镇势力日益膨胀,中央政令早已形同虚设。节度使等拥兵镇守一方的将军,早已形成父传子,子传孙的习俗。这习惯一直延续到五代。所以董宗本死后,董遵诲自然接替了他的职务,上表朝廷也只是个虚套而已。果然不久,朝廷批文下来,着董遵诲任随州刺史兼防御使,自此以后,董遵诲便在随州任职。不过,他仍不以为然,把直匡胤那首诗记了下来,常拿出来,当作笑料,让宾客们看,岂知,正因为他这一记,才得使赵匡胤这首诗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