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 作者: 莺歌 第十二章 天亮时分,李隆基带领的逃亡队伍匆匆地过了渭水上的一座木头便桥。李隆基的队伍刚刚走过便桥,杨国忠担心叛军会追来,就下令御林军点火烧掉大桥。李隆基看到身后忽然升起的浓烟,就向周围的人问明了情况,十分生气,他对杨国忠说:“百姓们也要躲避叛贼去逃命的,他们也要从这座桥上过,你为什么要烧掉桥,为什么要断绝他们的生路呢!”杨国忠狡辩说是为了陛下的安全。李隆基立即命令御林军去灭火,并让高力上留下,监督着御林军把火扑灭,然后他再赶路。 李隆基派宦官王洛卿在前面打前站,去负责准备食物等。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李隆基一行人匆匆到了咸阳的望贤宫。可是,王洛卿已经带着一部分金银逃走了,咸阳的县令也早已经逃跑了。李隆基派宦官们去寻找当地的官吏来迎接他们,但是,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一个官吏出来迎接他们。已经过了中午,李隆基他们还没有饭吃,一个个饥肠辘辘,坐在路边的烈日下,狼狈不堪。周围站着不少看热闹的百姓,一些人还对着李隆基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李隆基十分沮丧,想想几天前,自己住在京城豪华的皇宫里,吃着山珍海味,一呼百应。而现在,自己虽然还是九五至尊,却竟沦落到这种地步,连县城里的小小官吏都敢不来迎接自己,自己这个皇帝也实在是太窝囊了。杨国忠曾经经历过苦难,知道一路逃亡需要干粮,趁队伍停下来,他就派人去买吃的。这时,杨国忠派去的人从附近市场上买回来一些胡饼,杨国忠看到李隆基到了这时还没有饭吃,就把买来的一些胡饼献给李隆基充饥。围观的百姓看到这帮人如此的狼狈,没有饭吃,就纷纷回家拿了自己的粗饭来,献给他们吃。那些妃嫔、妃子、皇子皇孙和大臣们,也早已经饿坏了,到了这种地步,也没有了往日的娇贵,都争着用手拿着百姓们送来的粗饭,狼吞虎咽地争吃着,一会儿就把饭吃没了,一些人还没有吃饱。李隆基让人拿出钱来,把饭钱支付了,并感谢百姓们送来的粗饭。不少跟从李隆基的人都哭了,李隆基也哭了。这时,一位叫郭从谨的老人走到李隆基面前说道:“安禄山包藏祸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也有人进宫向陛下报告他阴谋,可陛下却都把他们杀了,众人就不敢开口了,因而使得他的奸计能够得逞,导致了陛下今天到处流亡。以前,贤明的君王重用忠臣良相,来让自己耳聪目明,识别好坏。我还记得宋璟担任宰相的时候,他经常直言讲谏,因此,那时天下太平。但是后来,朝臣们都不敢犯颜直谏了,而是依靠阿谀奉承来保全自己的乌纱帽,这样,宫门外的许多事情,陛下就不知道了,被人蒙在鼓里了。其实,百姓们早就料到会有今天了,但官廷的警卫森严,百姓们根本进不去,无法向陛下说明情况,表达自己的忠心。可是,如果事情不是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我哪能够见到陛下,和陛下说起这些事情呢!”老人啰里啰唆地说着,李隆基听了,满脸羞愧,他说:“这都是我糊涂啊,我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过了一会儿,给李隆基的御膳终于被送来了,李隆基叫跟随的官员们先吃,然后自己再吃,并传令禁军士卒们分散到各个村落去寻找食物。 将近半夜,李隆基等人疲备不堪地到达了金城。这时,随从队伍里的很多人已经悄悄逃走了,内侍监袁思艺也不知去向。当地县令、百姓们也早已逃往他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百姓的餐具还在,大家借用百姓的餐具,草草地吃了随身带的食物,填饱了肚子,就去休息。晚上睡觉时,驿站馆舍中没有灯火,黑暗中,这些人也无法在分清高贵、低贱,也不能再分等级,只能混住在一起了。 第二天,王思礼从潼关逃跑来了,他向李隆基汇报作战的情况。李隆基这才知道,哥舒翰已经被安禄山俘虏了,二十万大军全部覆没,李隆基不禁长叹了几声,后悔没有听哥舒翰的意见。但李隆基心里明白,当务之急还是要组建部队。于是,李隆基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并立刻前去上任,收集打散的部队,准备向东与安禄山进行作战。 十四日中午,李隆基的队伍到了兴平县西郊的马嵬坡驿站。李隆基和杨玉环等在驿站的里面歇息。随从护驾的御林军将土们,东歪西躺地散落在驿站外面的烈日下。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饥饿难忍,还不知还要走多远的路,一个个牢骚满腹,变得十分愤怒,有不少人嘴中骂骂咧咧的,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禁军首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也同将士们一样,站在驿站外的烈日下。看到将士们这样,他就想火上浇油。他一直认为,叛乱是由杨国忠引起的,他早就对飞扬跋扈的杨国忠看不惯,心存不满。他认为,正是因为杨国忠的专权乱政,才导致了皇上和他们落到了这种地步,吃了这样多的苦,经受如此多的磨难。他早就想杀掉杨国忠,只是还没有机会,他觉着现在机会来了。他知道太子李亨也对杨国忠极为不满,同杨国忠有矛盾。他就到驿站里面东宫太子休息的地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太子最宠信的宦官李辅国,让他去告诉太子,可太子李亨却犹豫不决。 陈玄礼又走出驿站,这是,榆林军将士们的情绪更坏了,有的竟然高声叫骂起来。陈玄里又有了主意,他就明着阻止将士们叫骂,而暗里用话激怒御林军,并把矛头指向杨国忠。御林军的将士本来也对杨国忠不满,受了陈玄礼的鼓动,已经变得一触即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