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贞观之治 作者: 刘后滨 赵璐璐 程锦 第一章 起义兵秦王破阵(3) 3、军帐夜哭 且说李渊若要亲领三万人马开向关中,必须先稳住在关东势头正旺的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李渊致书李密,卑辞推奖,说当今能匡救天下者,非公莫属云云。一番话说得李密飘飘然,却不知他专心于中原之时,李渊正趁机进兵关中。 关中乃何等重要之地!可谓是历来兵家必争。隋朝末年,其重要性更是有增无减。一来为长安首都所在,亦是政治影响所在;二来隋炀帝建东都、修运河、征高丽之一系列活动,对关中影响较小,经济基础好,可为稳定的根据地;三则有黄河、函谷关等屏障,进可攻退可守。 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起兵,李密提出上、中、下三策,即以进攻关中为中策。可惜杨玄感眼拙,也是出于无奈,选择了下策:围攻东都。围攻东都失败,李子雄建议直入关中,杨玄感虽采纳,但为时已晚。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柴孝和建议李密西进关中,李密说:“部下皆山东人,见洛阳未下,必不肯西进。”丢掉了进兵关中的机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窦建德与李世民相持于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凌敬建议窦建德威胁关中,未被采纳。结果窦氏失败。 现在的形势:李渊从太原南下,向关中进发,霍邑(今山西霍县)首当其冲。偏偏这时在长安的隋主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带精兵二万屯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屯河东(今山西永济)。格局很明显,李渊西进关中,会受到隋朝方面的有效接遏制。 早在太原起兵时,李渊派刘文静联络突厥,名义上是向突厥借兵,实际上则是为了稳住突厥,解除刘武周联合突厥、威胁太原的后顾之忧。 李渊一面部署进兵霍邑,一面不无焦急地等待刘文静的消息。 夏末秋初的雨,绵绵延延地下了多时,仍然不肯止息。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此时军中又出现了粮食危机! 壬戌日,李渊部众驻扎在霍邑西北五十余里的贾胡堡,准备进攻霍邑。一面派人返回太原,调运粮草。 若刘文静出使突厥成功,李渊即可放心攻打霍邑。霍邑之破,也就不在话下。然而,没有等来刘文静,却等来传闻,说割据代北马邑郡的刘武周联合突厥进攻太原。这恰恰是最担忧的事情!该进,还是退?继续进攻霍邑,还是回救太原? 李渊紧急召集部下,包括两个儿子建成和世民。特殊的经历最能使人成长,经过了太原起兵,李建成、李世民已然进入了乱世争雄的大潮中。 众将齐集李渊军帐,严肃,不安! 裴寂是李渊最为看重的谋臣密友,当初决定要起兵及各项具体部署,很大程度上是听取了此翁的意见。现在,还是裴寂打破沉默:“宋老生和突厥联兵据险,一时难以攻下;一旦迁延日久,又会乏粮。李密虽说与我们联合,实则狡诈难测;突厥贪婪不讲信用,唯利是图;刘武周称臣于突厥,兵势正强。李密、突厥、刘武周都在觊觎太原。太原一都之会,我们的义兵家属都在那里。” 忧虑不安的声音!代表了在座许多人的意向:先救太原! “万万不可后退!”李世民突然站出来,坚决地说,“现在正是粮食收获季节,何必担忧粮食缺乏?宋老生轻浮急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当前的地盘,不会远攻太原。刘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况且刘武周若远入太原,岂能置近在眼前的马邑(今山西朔县,其时是刘武周地盘)而不理?我们大唐起兵,本为行大义于天下,理应奋不顾身以救天下苍生,必得先入长安,才能号令天下。现在一遇小敌就要班师,恐怕起义兵众,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那是反贼,不是义师。若安于做贼,终不可长久。那样将如何自全?” “二弟说得正是!”李建成也站出来,坚决支持世民,“万万不可后退,自陷于一城之隅!无论从形势上、道义上,都要前进才是号令天下的出路。” 众说纷纭。建成、世民二兄弟力争。 然而在李渊的脑子里,何尝不存在着裴寂那样的担忧。最后,他不无沉重地摆摆手:“罢了,传令下去,班师回家!大家不要再说了。” “父王,万万不可!一旦……”任李世民急急阻拦,李渊只是留下一个沉重的背影。 夜幕降临,月暗星乱,四野寂静,却隐隐不安。 命令传到军中,左军已经动身撤营。 贾胡堡的军帐中,李渊已就寝。要安然入眠,又谈何容易? 将睡未睡之间,隐隐约约听到号哭的声音。李渊翻一个身,却觉得军帐外的哭声越加清晰,烦心!李渊皱眉,欲不加理会,却难耐烦躁! “谁人在外号哭?”李渊走到军帐门口,厉声责问。声音中难掩心中的烦躁。 卫兵支吾。 “带进来!” 却是李世民! 李渊很恼火。可是在内心里他也不无犹豫。他不确定,不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此时,他需要安静。又害怕安静? 他看着李世民,他的爱子,年轻、英俊、有活力、也不乏魄力。这个年轻人,这些年来在他身边,一天天长大,开始为父亲分忧,也让父亲为之骄傲。 可是现在,他的脸上挂着未干的泪水。他的明亮而深邃的眼睛中,藏着几多深远的忧虑! “何以如此?”李渊皱眉道,言语间不无疼爱与怜惜。 “父王!”李世民“扑通”跪在李渊面前,“今兵以义兴,进战可克,后退会散啊!军士们散于前,四周这么多敌人乘于后。到时候身死兵败,天地之间,无以援救,后悔都来不及啊!怎么能不悲伤?” 李渊一时顿悟。原来只是先有了裴寂他们一样的担忧,忧思太深,其他的意见都听不进去了。却差点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可是军令已下,军队都开始撤退了,如何是好?”一向稳健的李渊,此时在爱子面前也不掩饰内心的慌乱。 “右军都还没有动,左军虽然已经出发,也还没走远,让我去追。” 李渊看着李世民,的确,这个少年已经长大,能够为自己解难分忧了。 他露出欣慰笑容:“去吧,我派人通知你哥哥一起去。” 李世民得令,迫不及待地告辞而去。 这一刻,云渐渐散去,贾胡堡空旷的夜空,月明星稀。李渊的心平静,并且踏实了许多。 而李世民,一匹骏马奔驰在月夜的路上,内心虽翻江倒海,整个世界却已明朗起来,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 不久,太原军粮运到。八月,断断续续下了二十多天的秋雨终于停歇了下来。 李渊命军中晾晒铠甲行装。辛巳日一早,军队由东南经山脚小道开往霍邑。在距城东五六里的地方,李渊按照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建议:由他先挑阵引出宋老生,并率军与之正面对阵,稍战诈退,李世民率骑兵掩袭其后。交战正酣时,混战中听到欢呼:“宋老生已被抓获!”宋老生军中兵士不知是诈,一时军心动摇,如潮水般败阵。 宋老生逃回城下,被刘弘基一刀挥过去,立时身首异处。刘弘基乃李世民在太原结纳的豪杰之士。 夜幕不觉间已笼罩下来。攻城,立下。 李渊大获全胜,少不得安抚部下以及敌方将士、城中民众。 接着,李渊经临汾(今山西临汾),下绛郡(今山西新绛),到达龙门(今山西河津)。这时,刘文静引康鞘利等突厥兵五百人、马两千匹赶了上来。借突厥兵以张声势,同时解除突厥和刘武周联合进攻太原的后顾之忧。一切皆如计划,李渊不能不喜笑颜开。 喜悦之余,李渊是否想起了当日爱子世民军帐夜哭的情景?否则一念之差,历史便不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样子了。 此时的李世民,在自己的营帐前,遥望天空。从未觉得天空这样开阔、这样明净!李世民自幼爱好弓矢、多读兵书。当年隋炀帝雁门被围,他以一个无名小将勇敢建言,是兵法的修养。攻打西河时,他和兄长将新募之兵破城,是用兵的艺术。这次,在破宋老生一战中,李渊正面进攻、世民奇兵掩袭,又用诈术动摇敌方军心,是巧妙的战术。而在继续进军霍邑还是还兵太原的问题上,更显示了他知兵的境界。年少的李世民显然有了宏大的眼光,他不仅仅看到战争,而且能看到整个的敌与我以及眼下和将来的形势。 然而,这只是李世民戎马生涯的开始。路,还很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