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作者: 任士英 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618)——九年(626)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帝国的开创者。 高祖像然而,多年以来,人们言唐帝必首称唐太宗,特别是由于毛泽东著名词章《沁园春·雪》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吟咏,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倾向。高祖李渊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缺乏应有的印象,在儿子太宗“贞观之治”的盛名下不免有些黯然失色。 殊不知,李渊真正是一个胆略超群、富有权谋的政治家。他不仅善于把握时机开创了一代帝业,而且目光远大,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奠定了大唐帝国的基业。作为辉煌灿烂的唐帝国的奠基人,李渊不仅具备我国历史上所有创业者的杰出政治才干和胆识,而且还拥有很多政治家不曾具备的品格。李渊出生贵胄之家,这既不同于出身泗水亭长的西汉高祖刘邦,也有别于放牛娃出身且作过小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更与以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元朝、清朝的建国者有异。可以说,高祖李渊个人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波折,与大唐帝国的兴衰隆替一样,充满了无限魅力。现在,我们就来拨开李渊身上的层层迷雾,重显这位大唐帝国开创者应有的历史风采。 李唐家世:王公贵胄 李渊在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566)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市)。由于他后来登基建唐,人们把唐王朝称为“李唐”。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对于李渊的家世渊源、出身籍贯,旧史上的记载颇多歧异,疑团不少。比如说其籍贯,宋朝人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人,而同为宋代人修的《册府元龟》和五代时人的《旧唐书》等则记载为陇西狄道人,而到李渊曾祖李熙时定居于武川。有的历史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李唐祖上虽然有一些行踪可考,但“并无移镇及家于武川之事”,至于说其祖上为西汉名将李广之后,后来定居陇西成为太祖(高祖祖父李虎)永陵华表、石虎当地名门大族也是“改托陇西”之姓望,未必确有其事。唐朝人李延寿撰《北史》一百卷,其在全书之后作“序传”,更是盛称其“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zhuān xū)高阳氏。在唐尧之时,高阳氏有个儿子叫庭坚,官居“大理”,因自称为理氏。在商纣之时,其先人以直道得罪逃隐,因为食木子而得活命,遂改理为李氏。周朝时的柱下史李耳是其祖上。这么说,李唐家世有很多粉饰成分,关键是加上了一些耀眼的光环。按照著名史家陈寅恪的说法:“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应该说明的是,南北朝以来,社会上注重门第和家庭出身,李唐家世中存在的这一问题也便属情理之中,不足为怪了。 隋唐波斯银币 不能否认的是,在李渊的祖父李虎时,其家族开始飞黄腾达。李虎因为积极参与后魏权臣宇文泰的政变并获得成功,与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称为“八柱国家”。因为功参佐命成为西魏的开国功臣,官为太尉,还被赐予鲜卑姓大野氏。李唐的祖上显然是依靠军功发迹的,后来又倚赖婚姻巩固了这样的家世门风。以八大柱国为核心的军人之家,历史上往往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由于李虎和宇文泰交情很深,在宇文泰的儿子篡(西)魏建(北)周时,虽然他本人已死,仍被追封为唐国公。至此,李渊的家世就与唐联系起来。所谓唐,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唐尧之唐。李渊的父亲李昞在北周时官居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李渊建国以后,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亲为世祖元皇帝。 在北周时期,李渊的父亲就迁居到长安。由于父亲早死,家中排行第四的李渊7岁就袭爵唐国公。他的母亲独孤氏,是同为八柱国之家的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还有一个女儿是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杨坚的皇后。这么说来,李渊自从祖父以来,家世贵显,不仅是北周皇室宇文氏的姻亲,也是隋朝杨家的贵戚。细论起来,李渊乃是隋文帝的内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 李渊的妻子窦氏,也是鲜卑军事贵族。其父窦毅,在北周时为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自幼聪明,读书能够过目不忘,武帝大加喜爱,将其养于宫中。窦毅见女儿才貌如此,认为不能随便嫁人,要为她善择“贤夫”,遂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约定凡求婚者发给两支箭,能用箭射中孔雀眼睛者才有资格。结果前后有求婚者数十人,均未能如愿。只有李渊连发两箭,各中孔雀一目,窦毅大喜,终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一故事说明在他们生活的北朝时期,武学才艺仍然是贵族子弟的立身之本。李渊能够脱颖而出,反映出他此时的卓尔不群。 李渊任隋郑州刺史时,于大业二年(606)祈求李 世民病愈所刻石碑像记 在隋朝建立之初,李渊还只是因为贵族的出身补为千牛备身。这是贵族子弟的进身之阶,不过,一直到隋文帝在世时,李渊也只是做到地方州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后称为太守)。到隋炀帝大业年间,李渊才调任中央朝廷担任了殿内少监,后来又改任卫尉少卿。在他个人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其妻窦氏发挥过重要作用。李渊任职地方时,她曾经劝李渊迎合隋炀帝对声色犬马的喜好,将自己的数匹骏马进献。李渊开始时犹犹豫豫,结果招致隋炀帝的不满。后来,李渊幡然醒悟,屡屡搜求鹰犬进献,很快便得到了升迁。 在那个极其注重家庭门第出身和姻亲关系的时代,李渊一出场就获得了很多人不具备的极大便利。他自言“承七叶之余庆,资五世之克昌;遂得地臣戚里,家称公室”,正是真实的写照。 隋炀帝像 大业末年,隋炀帝的暴政引起了天下大乱。这不仅加深了隋炀帝统治的危机,也进一步激化了隋炀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隋朝大贵族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起兵造反,有相当多的贵族子弟追随其后反对隋炀帝,进一步加重了隋炀帝对大臣的猜忌。李渊身为隋朝贵戚,也不能幸免。隋炀帝在一次巡幸当中,征召李渊来行宫觐见。李渊称病没有前来,结果招致隋炀帝的不满。隋炀帝曾对身边的宫人说:这病,可得死否?在这样的形势下,李渊除了更加倍小心谨慎以外,必然也要设法自保,寻求出路。 由于隋炀帝出兵高丽、镇压各地的造反者,不能不继续重用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以前,李渊政治上仍然忠于隋炀帝,尽心尽职。到了大业十三年,他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情况发生了逆转。因为,就在这一年,他在太原开始谋划起兵。从此,李渊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太原古城壁 建国立制:奠基大唐 李渊从太原起兵进入关中,一路军纪严明、宋刻唐长安城残碑秋毫无犯。占领隋朝旧都大兴城(即长安,今西安)以后,更以高超的政治手腕与政治谋略展示出一个新王朝开创者的风采。 占据长安,建立唐朝在李渊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下,防守长安城的隋军很快土崩瓦解。李渊大军占领京师以后,“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为稳定局势,立即出城驻扎,完全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占据咸阳以后还军灞上的做法。李渊也严明军纪,“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在政治上完全占据了主动。 李渊按照既定的政治思路,首先立代王侑为新君,历史上称为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这实际上是李渊从政治上确立了代王为正统,取消了早已失去民心的隋炀帝的正统地位,为自己后来的改朝换代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次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杀死隋炀帝以后,此举的政治意义就越发凸现出来。隋朝末年,不仅有很多的割据者称帝称王,隋朝宗室也有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扬州)拥立秦王浩为帝,东都洛阳王世充所立的越王侗(皇泰)等。群雄逐鹿,李渊在长安立代王,当然也就是另树一帜了。 唐长安城下水道铁闸门义宁元年(617)十一月十五日,李渊迎13岁的代王侑即皇帝位于大兴殿。李渊被授为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理军国机务。以大丞相赞辅国政,其实是汉魏以来权臣夺取军政大权的一贯做法。远的像曹操篡汉、西晋司马氏代魏的故事不说,近世隋文帝杨坚的代周,也和此时李渊的身份没有两样。这样做,尽管也是掩耳盗铃的做法,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虽失意于后主(杨广),幸未负于先帝(杨坚)。”就是说,虽然背叛了隋炀帝,他也不想落个臣子谋篡的恶名。既不失忠义,还能够实现改朝换代,当然显示出李渊的政治才干。 义宁二年(618)三月,代王侑以李渊“功德日隆,天历有归,欲行禅让之礼”,朝廷大臣也劝他顺水推舟。但是,由于当时李渊感觉时机还不成熟,没有答应。后来,裴寂等率群臣二千人又三番五次劝进,李渊仍然态度坚决。一直到了五月,他才假装勉为其难,同意正式即位。 唐长安城青龙寺遗址出土的石灯台残段义宁二年(618)五月二十日甲子,李渊在太极殿正式登基,因为其封爵为唐王,故改国号为“唐”,仍然定都长安。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代王将皇帝的宝玺交付李渊,自己逊居旧邸。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大唐帝国。李渊作为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历史上称之为唐高祖。 荡平群雄,统一全国李渊建国以后,面对的是群雄逐鹿的混乱形势。隋末各地掀起的农民起义军基本上形成了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河北窦建德、刘黑闼和江淮地区杜伏威、辅公祏等几个中心,其他各地的割据者大多是隋朝的官吏或者是地方豪霸,有的依附突厥,有的独占一方。这样一来,实现全国统一就成为李渊建国以后的头等重要任务。 为了巩固和稳定关中,李渊首先迫使河东(今山西永济)的隋朝大将屈突通投降,既而又用兵平定了在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果(一作杲)父子,时在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很快,第二年四月,在河西凉州(今甘肃武威)称帝的李轨也被俘虏。巩固了关中根据地,李渊以皇帝的身份传谕郡县,发布政令,依靠政治手段招纳很多地方的隋朝官员归附。对于那些依然拥兵与之抗衡者,自然还是发兵征讨。 武德二年(619)四月,刘武周及其部将宋金刚联络突厥兵马,攻陷李元吉留守的太原,继续连兵南攻。李渊命令李世民率兵反击,大败宋金刚,降其骁将尉迟敬德,刘武周兵败逃到突厥被杀。这样,不仅稳固了太原和河东地区,也解除了关中左右两翼的威胁,唐朝中心地区更加稳固。 于是,李渊又把注意力转到中原。也就是要消灭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洛阳王世充本来是奉隋炀帝之命镇压李密瓦岗军的,李密兵败投降唐朝,李密手下的谋士和勇将也多随之归附,王世充便自己在洛阳称帝,国号郑。唐朝军队与洛阳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的交战最是惊心动魄。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军东进洛阳,唐朝时期的名将如李世勣(徐懋功)、程知节(程咬金)、秦叔宝(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等均参加了这一战役,最终俘获了王世充和窦建德。武德四年七月,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复又再起,次年称汉东王,联络突厥进攻山东,武德六年初,也被镇压。 唐彩绘涂金着明光铠武士俑武德四年,李渊命大将李孝恭和李靖消灭了割据长江中游江陵的萧铣(建国号梁、年号鸣凤)和豫章的林士弘(国号楚、年号太平),既而又经略江淮及东南地区。 李渊荡平群雄,是以巩固关中为战略出发点,首先平定了河陇与河东,稳固了唐朝的根本,然后进兵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及周边地区,到武德七年(624),除了朔方的梁师都(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始毕可汗封他为大度毗伽可汗,即解事天子)继续与唐朝作对威胁着关中和长安以外,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应当说,他的儿子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直接统率大军,冲锋陷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功绩卓著。但是,李渊仍然是统一战争的直接部署和筹划人。他不仅听取有关前线战场的情况报告,而且也直接决定战役的进展。对于不少战役的作战意图与部署,他都有直接的命令。换句话说,李渊是全国统一战争的最高指挥者。 李渊曾经对儿子们说过:“皇帝这个位子,可不是谁想坐就可以坐,也不是谁想坐就可以坐稳的。特别是创业之君,更是如此。从来没有无功而可以得帝王者。我生自公宫,长于贵戚,后来典长州郡,从来都是衣食无忧,笙歌晏乐。过的都是欢娱的日子,饥寒的滋味、下贱的劳役,都是听见而从来没有亲历过;艰难险阻是怎么回事,也都是耳闻而已。”所以要儿子们不能只知道吃喝享受,要学会历经苦难、栉风沐雨,不知懈怠才可以成就帝王的奠基大业。李渊以所谓“霸王之才”,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当时对他就有“拨乱之主”的评价。这是他能够称为大唐帝国奠基者的重要理由。唐朝的统一,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又一次真正大一统的开始,高祖李渊功不可没。 革命维新,设令定律国家政治制度方面,最初基本上是沿用隋朝旧制,并形成了中央以三省六部为主体、地方州县两级区划的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诏令的起草和审核,尚书省负责以所辖六部衙门落实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不过,在武德年间,担任尚书令的李世民因为长期统兵在外,基本上是以专门为他设置的天策上将府和所领的陕东道行台为实体。“随时署置,务从省便”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到武德七年,由于统一战争基本结束,国家体制才以“令”的形式固定下来。 建国初,李渊还积极着手法律建设。他令裴寂、刘文静、殷开山等人在隋《开皇律》的基础上修订律令,即《武德律》,重要的思路就是“尽削大业所用烦峻之法”,废除了隋朝大业年间的酷刑,“务在宽简”。他后来的继承者在修订法律时也基本上是延续了这样的思路。现存的《唐律疏议》作为我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其蓝本正是《武德律》。 唐“开元通宝”铜钱武德二年二月,初定“租庸调”法,到武德七年又加以完善,规定租赋以外不得横征暴敛;并且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均田制,受田者纳税,不受田者不纳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制式钱币,“轻重大小最为折中,远近便之”,这既表示其开国,又统一了货币,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他还兴科举、办学校,培养和选拔人才。李渊建国后,在天下大乱、百事待举的形势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进行了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武德七年定令,是唐朝国家体制确立下来的重要标志。所有这些,不仅逐步实现了在国家制度建设上的拨乱反正,也为他的后继者太宗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鸟尽弓藏,诛杀功臣与历史上的所有帝王一样,在维护其政治地位和统治稳定方面,李渊也暴露出他残暴专横的一面。李渊称帝后,尽管常常引贵臣共榻而食,与臣下均席而坐,并美其名曰不忘“宿昔之好”,但他一时一刻也不曾忽视对大臣的防范。 武德二年(619)二月诛杀刘文静一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刘文静是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为李渊建国立下汗马功劳。刘文静与李世民、裴寂等曾因功得免死的待遇,并担任门下省纳言。但他自恃功高,不满自己的地位而心生怨望,招致李渊的忌恨。当他弟弟刘文起请巫师行厌胜之术(古时一种巫术,谓能通过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被人告发时,李渊就借机把他一起逮捕下狱。尽管李世民和一些大臣都据实力争,李渊也充耳不闻,最终以谋反罪杀之,并籍没其家。刘文静临死前把这一切归于“高鸟逝,良弓藏”,说明了李渊作为大唐帝国的创业垂统之君,与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奠基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交付皇位:做太上皇 高祖李渊在位9年,因为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他的帝王生涯提早结束了。这年八月八日,他传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 初唐瑞兽铭带铜镜 太上皇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为他的父亲庄襄王追尊的称号,所谓太上就是无上,也就是比皇帝还要尊贵的意思。历史上有不到20岁就做了太上皇的,像北魏献文帝;也有85岁做太上皇的,像清朝的乾隆皇帝。李渊退位时已经61岁,他做太上皇既不是高龄者,也不是年轻者。做太上皇倒也无妨,如果不把南宋的高宗看为开国者,以开国之君又做了太上皇的,历史上李渊是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李渊自然也是大唐的第一任太上皇,在他的后世子孙中,做太上皇者还有不少。这似乎也是唐朝皇帝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王朝皇帝的一大特点。 李渊是在贞观九年(635)五月70岁(《新唐书·高祖纪》记载为“七十一”)的时候死去的。从他退位到死,李渊又度过了9年的太上皇生涯。与历史上的太上皇的境遇不同,他做太上皇的9年当中,不仅个人生活平安无事,而且大唐王朝在他的继承者手里也迅速发展、蒸蒸日上。应该说,李渊做太上皇,尽管有不得已的因素,不是主动的行动,但是他能够在面临突发事变时认清形势,能够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避免了在中央中枢政治当中引起更大的政治危机,即使他的后继者没有创造出一个贞观之治那样的辉煌盛世,也足以给他一个应有的正确评价。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太宗举行的一些酒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这里。太宗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贞观八年(634)十月,太宗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五月李渊因病死于大安宫内的垂拱殿,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唐朝后期,这里取代太极宫成为唐朝新的政治中枢所在。 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李渊死后,群臣为他上谥号“大武皇帝”,庙号“高祖”。贞观九年十月,安葬于献陵(今陕西三原县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后祔葬。 献陵南神门石虎 李渊临终前,要求后事“务从俭约”,太宗表示要按照汉高祖刘邦长陵的制度为他营建陵园。由于事起仓促,工期紧张,在房玄龄的建议下,改为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制度,也就是把九丈的封土改为六丈。献陵堆土而成,与后来关中的唐帝陵因山而建在形制上明显不同。不过,献陵陵园中那朴实的华表,巨大的石犀、石虎等至今仍在,现在考古工作者也已经对李寿(李神通)和李凤两座献陵陪葬墓进行了发掘,揭开了千余年前尘封于地下的历史记录的一页。通过这些,我们今天仍可依稀想像高祖李渊身后那被永远定格了的一幕,仍可摹绘这位大唐近300年帝业开创者生前身后的历史图卷。 李渊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渊出生:北周天和元年(566) 属相:狗卒年:贞观九年(635) 享年:70岁谥号:大武皇帝 庙号:高祖陵寝:献陵 父亲:李昞母亲:独孤氏 皇后:窦氏子女:22子,19女 继位人:儿子太宗李世民 最得意:改朝换代,开创大唐帝业 最失意:被迫交出皇位 最不幸:窦氏早死 最痛心:目睹亲生儿子互相残杀最擅长:结交各类人物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牛致功:《唐高祖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 (5)牛致功:《李渊建唐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