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大传 作者: 李约 第29章 指鹿为马 第1节
三十七年八月,始皇车驾经由九原,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继位,号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于骊山。 十月改元,为二世皇帝元年,胡亥年二十一岁。大赦罪人,李斯仍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胡亥年少贪玩,不理政事,多为赵高代行,朝中大权实际落在赵高之手。 元年十月,二世下诏: “始皇帝功过三皇,德超五帝,寝庙祭牲及山川百祀,应将始皇列入,并增重其礼,故令群臣议立始皇专庙。” “古时天子有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虽万世更替,庙却不能毁。如今应单独增加始皇一庙,称之为极庙,四海之内各郡县必须按时进贡,派人供职,祭祀用牺牲,一定要超过所有前王,而且礼数要更加完备。秦国诸先王庙,有的设在西雍,有的设在咸阳,今后天子只要在始皇庙祭祀即可。” 二世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准了这项建议。 始皇葬礼及覆土,再加上建始皇庙,全都是浩大工程,征用徭役及材料无数,黔首叫苦连天。 等到始皇棺椁入穴,赵高为了整肃宫中异己者和敲诈钱财,提出了一项奇特而又残酷的建议。 在准备覆土尚未开始的前几天,赵高启奏二世说: “始皇陵墓范围既大,内里宫室和地上宫殿一样,而且从前六国掳获来的奇珍异宝,大都陪葬地下,其中虽然设置了机关弩矢,可以防止盗墓者的闯入,但这些机关都是工匠所设置,或本身起盗心,或无意间泄漏了机密,都会危害到始皇陵墓的安全。因此臣建议,封穴覆土之际,所有知道机密的官员、监工、工匠及劳改犯,全部封埋在墓穴之内。” 二世未问任何理由,予以批准。 接着赵高又上了第二道奏简: “后宫始皇御幸过的妃姬宫人不下数百,有子者固应留在宫中,按照规定,无子宫人三年应从志愿出宫,但经过始皇御幸过的,再嫁实在不太合适,应该全部用作殉葬。” 自周以来,贤王为了殉葬礼俗太过残忍,多半已改为用陶俑陪葬,赵高这项建议是对宫中来个大扫除。 因为凡是受始皇御幸过的女人,不管得宠与否,身份就与一般宫人不一样,她们自命是主母始皇宠爱,对赵高更是不看在眼中。 赵高这项建议正是针对这些恃宠而骄,常给他气受的女人而来。 这两项建议对赵高来说,还有一种极具经济效益的附加价值,因为二世授权他全权办理,只要他大笔一挥,说谁该殉葬就该谁,他并要心腹传出风声,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命。 这两类要殉葬的人,在事先都遭到囚禁,美其名为优待保护,得到消息的家人和亲朋,莫不极力设法营救。 于是赵高府中门庭若市,这次发的财比上次炒地皮还要来得多。 剩下一些平日与赵高不合,或是宁死也不愿向他屈膝,或是实在没有钱可以赎命的人,数目仍然不少;应陪葬的宫人逾百,该殉葬的官员、监工、工匠和劳改犯,总计超过五千人。 这两种人的殉葬,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举行,宫人是在白天以公开仪式送进陵墓,而后者则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押进陵墓,将陵墓外的石门封死,全部活活地窒息在里面。 第2节
赵高当然忘不掉尚分别囚禁在阳周和代城的蒙恬兄弟,他一再上奏,应该早日加以处决。 胡亥对蒙家总有那么一份感情,再加上幼公主从旁说情,胡亥有了释放蒙恬兄弟之心,赵高大为紧张。 那天,赵高在下朝后对李斯说: “如今大事已定,丞相侯位将世代勿替的子子孙孙传下去。” “这都是赵大人协助。"李斯回答。 现在李斯见到赵高心中所存的那种压迫感,随着赵高的扩张权力,是越来越沉重了。不错,赵高目前还遵守两人事前的约定,赵高管宫内,李斯管外府,但他发现到赵高控制了二世,就等于控制了他这个丞相和全国。 赵高对他态度越和蔼恭顺,他越感到胆战心惊。 “丞相志得意满之际,可曾记得一项心腹之患?"赵高眯起一双鼠眼作鹭鸶笑。 “什么心腹之患?"突如其来的话,李斯一时会不过意来。 “在阳周的蒙恬,在代城的蒙毅!” “哦!"李斯沉默不语。 说实话,李斯并不想杀蒙恬兄弟,反而觉得留着他们可以牵制赵高,到底他和蒙恬兄弟才是同类。 “前次我帮丞相除去扶苏,丞相得长居丞相位,并为子子孙孙保住通侯爵位,这次丞相应该协同我永除这项心头之患。"赵高见他沉默,索性点破了说。 “以郎中令和皇帝如此亲近尚不能说服,老夫隔着一层,说话能够有效吗?"李斯明为捧赵高,实际上乃是推辞之语。 “当然,以丞相一人的话,不会比赵高有效,"赵高居然当之无愧地说:“但合两人之力,效果就足够说服主上了。” “那要如何说法?"李斯怕再说下去赵高会翻脸,不得不应付。 “主上如今想释放蒙恬兄弟,主要是由于众大臣和幼公主的反对,而蒙恬拥兵却没有反叛,使得主上怀念旧日情份。他始终认为蒙恬兄弟是人才,始皇在世时也一再向他提起,他们是他留给他的宰相和将军之材,希望他能善加珍惜运用,”赵高说到这里顿了一顿:“留得蒙恬兄弟在,丞相的位置迟早是蒙毅的!” “老夫老矣,不能当一辈子丞相,当然迟早会交给年轻人。"李斯叹口气说。 “但丞相不要忘记,通侯之位世代勿替,却是赵高为你争取来的,"赵高按捺着不满,反作鹭鸶笑:“更不要忘了,沙丘之谋,蒙恬兄弟早已察觉!” 李斯呆了一下,又长叹一口气说: “老夫但听赵大人的!” “据我所知,主上最恨别人说始皇该立扶苏不应立他。” “真的是这样吗?"李斯听得心头一震,赵高也知道当初他反对立胡亥的事。 “所以,我们只要加蒙恬兄弟这个罪名,主上一定会将蒙恬兄弟治罪。” “赵大人没向主上提过这件事?"李斯吞吞吐吐地说:“据老夫所知,蒙恬兄弟好像没有公开反对过。” “这种事始皇不会问我,所以由我向主上讲,主上恐怕不会相信。你是丞相,在这方面说话比我有力量,再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丞相说他曾反对过,他就是反对过,而且以他们兄弟和扶苏的交情,这样说也合情合理,谁都会相信。” 赵高眯着眼睛,注视着李斯等他答复。 “好吧,"李斯无奈地说:“什么时候觐见主上?” “我赵高见主上还要等待什么时候?"赵高狂妄地笑着说: “现在就随我去!” 第3节
赵高带着李斯去见二世的时候,二世正在抱着女人喝酒。天气虽然已是严冬,但室中壁炉生着熊熊炭火,二世和女人们都穿得极为单薄,这些女人更是只身裹薄纱,曲线玲珑,凸凹分明。 二世左拥右抱,周围还围着一大堆女人,有的为他捶背按摩,有的用樱桃小口喂酒给他喝。 他本人的手脚和嘴巴也一直没空闲过,东摸摸,西捏捏,左咬、右咬,碰到的全是香滑脂腻的肉。 他常感叹,父皇真傻,整天只知埋首奏简伤脑筋,说什么为黔首谋福利,为生民开万世太平,一劳永逸,牺牲这一代,永久造福后世千万代,到头来为天下百姓埋怨。 父皇真笨,不知道女人如美酒,要一小口一小口地闻着香味,然后一点一点地吞下去,让口中随时充满甘醇芳香。 父皇玩女人,就像喝开水,只是为了解渴,完全未体会到真正的女人味道,就像有些人将上好的美酒拿来牛饮,喝完就沉醉如泥,这怎么算得上懂得啤酒?怎么说得上懂得欣赏女人! 正当他对女人们大发这些妙论时,忽然近侍来报: “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赵高求见。” 听到李斯,二世皇帝皱起眉头喃喃地骂着: “这个老家伙这时候来干什么?赵高也真是的,他一个人来,还可以陪朕喝几口酒,哼几阕赵地小调给朕和美人们听听,带李斯来干什么!” 女人们一听到丞相老头到,全都拿着衣裳,掩住暴露部分,嬉笑惊叫地跑了。 二世用袖子擦擦嘴边残酒,整理了一下衣冠,极端不耐烦地对近侍说: “宣!” 近侍走到门口大声喊叫: “主上宣丞相李斯及郎中令赵高觐见!” 李斯和赵高行礼完毕就席落座,李斯看到二世醉眼惺松,闻到室内弥漫不散的女人香味,明白自己来得不是时候,但既来之则安之,而且还不能不说上几句劝谏的话,以示他的忠诚。于是他委婉地说道: “陛下年富春秋,喝多了酒会伤身体。” “嗯,"二世不耐烦地哼了哼,不答李斯的话,反而转向赵高问:“老师带丞相这种时候来,是否有什么紧急要事?” “正是。"赵高对二世没有李斯那样畏缩。 “什么事?"二世惊奇地问。 “据北边传闻,王离军军心不稳!"赵高有意加重语气。蒙恬已被囚禁,事情不是已起定了吗? 赵高不答话,却以目向李斯示意,催他说话。 李斯只得硬起头皮说: “事情难已暂时期定,但蒙恬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而且扶苏公子奉诏自裁,他却一再要求申辩,可见他早就怀疑沙丘之谋。” “管它什么沙丘不沙丘之谋,"二世哈哈大笑说:“如今朕已是二世皇帝,任何人再也无法否认,何况扶苏已死,将他们兄弟再囚禁一段时间,他们自然会为朕所用。父皇在生时常交代朕,他们兄弟都是将相之材,要朕善加珍惜运用。” 赵高先前对他所说的话,现在经由二世亲口证实,李斯听了暗暗心惊,看样子非除去这两个人不可了,否则哪还有他李斯在朝中生存的余地?于是他硬起心肠说谎: “陛下,蒙恬兄弟向来仇恨陛下,绝不会为陛下所用!” “为什么?"二世带点不相信的口吻。 “老臣亲耳听到先皇问蒙毅,立太子该立谁,蒙毅回答应立扶苏。先皇又问立陛下你不好吗?蒙毅的答复很难听,老臣不敢照述。” “说,你只是转述蒙毅的话,朕不会怪你!” 李斯越是不说,二世越好奇。 “他说……"李斯欲言又止。 “快说!他说什么?"二世明知不是好话,怒气已渐渐堆积。 “陛下请恕老臣罪,老臣就照实转述了,"李斯欲擒故纵:他说陛下顽劣成性,好色贪杯,同时,同时……” “同时什么?"二世声色俱厉。 “同时……他说陛下才智资质都属平庸,绝成不了一个好皇帝!"李斯迟疑了一下,也是因为他要争取点时间,对二世下最中肯的评语。本来他想用"低劣"两个字,但他怕太严重,二世真会迁怒到他这个"转述"话的人。 “气死我也!” 二世起立大叫,双手一挥,席上玉盘玉杯乒乒乓乓跌碎一地。 这种暴怒的脾气倒确实像他父亲。 躲在邻室的这些女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全都惊惶地贴着隔门听。 “杀了他们!杀了他们!” 二世愤怒高叫起来,声音也像极始皇,现出狼音豺声。 第4节
胡亥听了李斯的话,就再听不进任何人的谏言。 幼公主见数谏不听,甚至出动了二世最喜欢的侄子公子婴要来说服。 公子婴比二世小不了几岁,但少年老成,喜读书,颇有才智,始皇在世时,也非常喜爱这个孙儿,有意拉近他们的距离,希望能在胡亥继位后,以他的才干辅佐胡亥。奇怪的是,他俩性情完全不同,胡亥却凡事都肯听他的。 公子婴身高八尺,龙眉凤眼,年纪虽轻,却有帝王风采,始皇常开玩笑,为了这个孙儿的长相,他实在应立子婴父亲为太子。 公子婴劝谏二世说: “古来君主听信谗言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故赵王迁杀其良将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用荆轲之谋而背秦之约,齐王建用后胜之议杀故世忠臣,这三位君主都是因为听信奸人之言,失国遭祸。蒙家兄弟为秦的大臣谋士,陛下想诛杀,臣偏偏以为不可。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的人,会使得内臣灰心而在外将士心生离意!” 他所谓的无节行的人,当然意指李斯和赵高。 他胡亥不听,派遣御史曲宫赴代,传诏蒙毅说: “先皇本来准备立朕为太子,你反对而口吐不实诬蔑的批评,丞相认为你不忠,应该灭族,朕念在你先世忠良,实在不忍,乃赐你死,这也算对你宽厚了,希望你好自为之!” 蒙毅向使者说: “先皇册立太子乃国家大事,只会要群臣议论,绝不会私下问某个臣子。何况今上为皇后唯一嫡子,最受先皇宠爱,先皇走哪里就带到哪里,就像最后一次巡行,先皇二十多个儿子一个不带,只带今上一人,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先皇的意思,蒙毅再笨,也不会笨得违背先皇的心意,而对今上乱加妄言批评。” “这个本御史可管不着,"曲宫冷冷地说:“我只是奉命来监督你自裁的!” 蒙毅又叹口气说: “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三位君主都是犯下杀忠良的大罪,所以至今天下人都认为是大失策,最后的结果都是导致祸身殃国!希望大夫明了这一点。” 曲宫虽然听得动容,但二世来时交代,不管蒙毅怎么说,就是要把他的头带回来。于是他诚恳地对蒙毅说: “廷尉执法这么多年,应该知道秦法的严峻,再多说也无益,不过本官会将廷尉这番话带回去转奏主上。” 蒙毅叹口气说: “在下的本意也只如此,并不是想用辩口来活命!” 说完话,蒙毅拔出佩剑自刎而死。 曲宫命人割下首级,带回咸阳覆命。 第5节
二世另外又派使者到达阳周,转告二世的诏命说: “你犯的过已经够多了,现在你的兄弟蒙毅又犯下欺君大罪,连累到内史你,这次内史还是认命,善以自处!” 蒙恬从容地笑着说: “前次在上郡我就有了死的准备,但为了平民怨安军心,才自愿改为囚禁于此,不过,蒙恬在死前有些话要向使者禀明,希望使者代为转奏。” 使者听了面有难色地说: “前次使者颜取为内史求情,现已获罪,丞相和郎中令向主上奏劾,说他懦弱无能,未能达成使命。有辱主上或丞相的话,在下不敢转奏。 蒙恬见这位使者年轻却老实,不忍心再为难他,因此仍然微笑着指点他: “你这次来是要带蒙恬的首级覆命?” “正是。"这位年轻使者为他一言道破心事,不禁有点脸红起来。 “放心,这里是阳周,不会再有军民来阻拦,即使是有,我也一定会自刎将首级交给你。” “多谢将军。” “那能不能转告在下的话给主上?” “将军,请让在下自己选择,能转奏者转奏,不能转奏者省略掉如何?"使者坦白得很。 “使者这样说,我就完全放心了,你一定会将话带到。” “将军请说。” “让我先说个故事给你听。"蒙恬闲情逸致地说。 “将军!"使者高呼:“临死依然如此闲雅,真神人也!只是在下不能转奏主上,岂不是浪费了将军此刻这样宝贵的时间?” “不然,"蒙恬笑着说:“主上最喜欢听故事了,假若你覆命时,主上问你在下有什么遗言,你应说我跟你讲了一个故事,即使你不想转奏,主上也会逼你说出。” “真的?"使者半信半疑:“请讲。” “以前周公辅佐成王时,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担任摄政,每天都背负着成王上朝,最后天下乃大定。成王小时有病,周公自己将手指甲剪下来沉于河水而祭祷说:'王还小,根本不懂事,政务全由旦代为处理,假若有什么罪过,理应由旦来承当灾祸。'这件事由史官记录藏在记府,这是可以查考的。等到成王长大,能够自己亲政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周公旦早就想作乱了,假若陛下不早作防犯,恐怕会有大事发生。'成王一听大怒,周公旦为了避祸逃到楚地。后来成王在记府看到这段记事,感动得流泪说:'谁说周公会造反?'于是杀了进谗言者,而迎接周公返回国都。” 使者亦深为感动地说: “主上不问起,在下亦会转奏这段故事。” 蒙恬又长叹一口气说: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求脱罪,而是希望能因我的死使主上有所反省,以为万民造福。” “将军所言甚对,但在下只是奉命执法,不敢想及其他。”使者有催促的意思。 “自吾先人至于子孙,积功讲信在秦三世了,如今我将兵三十万,虽然身被囚禁,但是说反立刻可反,使者相信吗?"蒙恬注视使者说。 “相信,相信,当然相信,"使者连忙摇动双手:“将军千万不能这样!” “要做早做了,不会等到今天!"蒙恬长叹:“我何罪于天,为什么要无过受罚而死?” 使者在一旁不敢作声。 很久,很久,他才缓慢地说道: “筑长城,自临洮至辽东,城堑万全里,其中免不掉会断绝地脉,也许这就是我得罪于天的过错吧!” 说完话,他自袖口取出毒药吞了下去。 第6节
二世在宫内玩女人游戏生厌,酒池肉林,索然无趣,他有天闲得无聊,烦闷地向赵高说: “朕年少立位,黔首都未能信服,先帝巡行各郡县,表现了声威,使得海内怀德而畏威,朕如今只待在宫中不外出,显得德威都差先帝一大截,无法使黔首信服。” “陛下想显声威还不简单吗?"赵高笑着说:“只要再循先帝巡行路线走一遍,在先帝立的碑上面加刻一笔,陛下的声名就跟先帝一样威盛了。” “这倒是个好主意,"二世闻言大喜说:“那你会同李斯丞相准备出巡事项,准备好就立即出发。” 赵高知会了李斯,商议的结果,决定按始皇旧日路线,车队照旧时编制出巡,李斯、赵高等大臣从。 一路向东,经过原赵、齐等地,由海南下至会稽,二世旧地重游,上次只是有无皆可的小配角,这次却是所到之处万目所视、众口所论的焦点,感受当然与前大为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样。 但二世发现,巡行并不是件好玩的事,除了车船劳顿以外,又要应酬地方父老和意见领袖人物,还要接见官员,解决一些政务上的难题,烦都将人烦死了。虽然凡事都有李斯代为出面处理,他却不能不装出微笑,或是肃容端坐待在现场,听一些鸡毛蒜平民间自认为大事的小问题,不懂装懂,叱责一些失职的地方官员。 最讨厌的是,为了表示和父亲一样开明亲民,他每到一处稍大都邑,都会接受民众陈情,但这些人说的方言,十句中他只懂两句,就是话语晓得,陈情的内容他也无法懂,因为他对一般的风俗民情都茫然无知。因此他无法解答这些陈情事件,有时勉强解答,也是牛头不对马嘴,将陈情人都弄糊涂了。 看人担担不吃力,他只看到当日父亲在会稽表现的神采,书案前跪着数十人,父亲同时问十多个人的话,手上还在不断书写,真的是够威风够刺激,但是轮到他来,单独一个陈情人又哭又喊,又是下跪叩头流血,就会使得他惊慌失措。 最后,陈情的事只有完全交由御史大夫嬴德处理。 民众对这位年轻俊美的皇帝,开始时抱着很大希望,他们都认为快"变天"了。这位新皇帝脸上没有他父亲那股阴沉肃杀之气,应该是个仁德宽厚之君,但经过多次接触后,才发现他只是个"绣花枕头",外表华丽,里面塞的全是稻草。 众随驾大臣原先因二世深居宫中,很少和群臣接触,众臣对他多少有点神秘意味的敬畏,但这次随行,看清楚他只是个傀儡,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上,他们除了担心以后,对二世也起了轻视之心,凡事对二世反而不如对李斯和赵高顺从恭谨。 二世发现到这点,常向赵高发怨言,赵高更加得意,对他的抱怨一笑置之。 最大的后遗症是,因这次出巡显露出二世的愚蠢无能,引发了赵高蛰伏已久的异志。 赵高在内心中常以和始皇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为傲。他一直在想,始皇既然贵为开国的天下之主,他至少也应封王侯。 帝太后将他阉掉,使他失去这项雄心;男性器官被去掉以后,他对为侯为王完全绝望,一心一意只想寻机会对嬴家子孙行报复。但始皇在世时,连这方面的事他都不敢痴心妄想。 因为,不知为什么,在始皇面前,他只能做一条忠狗。始皇一怒,他就浑身颤抖;始皇稍加颜色,他就会打从内心感激得流泪,这不完全是装出来的,真实成分居多。 始皇有股控制他身心意志的魔力! 现在这项魔咒已随着始皇的死而解去,他已是个自由人。 如今蛰伏心中已久的野心蠢蠢欲动,就像惊蛰季节第一声春雷响后,在泥土下急欲出头的冬眠动物! 第7节
巡行到会稽原吴地时,有齐人蒯通求见,自言少时曾得异人传授,精通易理及相人之术。 蒯通来得正是时候,赵高大喜,立即接见,迎入宾馆密室。 两人行完宾主之礼,各自就席落座后,赵高首先问道: “蒯先生此来,有何见教?” 蒯通不说话,先看了看室内侍仆,赵高明白他的意思,向左右宣布说: “这里不用伺候了,没有吩咐不准接近!” 左右退出以后,赵高笑着对蒯通说: “这间密室声音再大也不会外泄,先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有什么顾忌。” 蒯通打量着赵高,赵高也仔细的先为蒯通"看相"。 只见蒯通身高八尺有余,四十多岁,相貌清奇,举止潇洒飘逸,的确有股仙风道骨的韵味,先声夺人,赵高就有了信服之心。最后他忍不住又催问说: “先生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要见在下,还望不吝指教。” “果然如我所料!"蒯通不答赵高问话,反而先自赞叹起来。 “先生所料为何?"赵高好奇地问。 “先师授业时,曾对通说过,当时尚是秦王的始皇,生辰八字为有历史以来的最大奇数,正月正日正时生,理当成为统一天下,为万世开太平的明主,尔后果然证实其言。始皇一统四海,开疆辟土,成为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真正独掌实权的君主,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错,不错。"只要提到始皇,那股魔咒的威力又出现了,赵高端坐肃容,连声称是,但是心里却老大不高兴,老远跑来找他,要谈的却是始皇! 但听到蒯通又说: “在下前不久才知道一件大事!” “哦,什么大事?"赵高插口问。 “郎中令大人你是和始皇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 “不错!"赵高傲然地回答,但接着又紧张地问:“这怎么会是件大事?” “具有这种生辰八字者乃是开国天下之主,怎么不是件大事?"蒯通兴奋地说:“大人想想看,一生下地就受到普天下同庆,这是多可贵的天命!” 虽然明知密室内外无人,但赵高一阵紧张,仍然以手指唇作了一个禁声手势,亲自起立巡视室外,然后再紧闭室门回座。他故作姿态地正色说道: “先生,这乃是灭门大事,不是随便说得的!” “那在下告退了。"蒯通起立欲行。 赵高连忙起立,双手将蒯通按住: “先生真的以赵高为愚鲁,不肯赐教?” “在下素闻郎中令足智多谋,气魄超人,才不辞劳累,千里迢迢赶来,想不到大人如此畏首畏尾!"蒯通气愤地说,音量并未放小。 “先生错怪了,赵高陪笑着,就在蒯通席位对面坐下: “求先生赐教!” 蒯通注目细细地看了一遍他的脸相,然后要他站起来走几步转身,看看他的背,最后请赵高复座。 “先生看到些什么?"赵高岂不及待地问。 蒯通长叹一口气说: “相君之面,不过丞相,相君之背,贵不可言,只是可惜了一点!” “哪点可惜?"赵高身为阉人的自卑感又来了。 “大人生于子时上半时还是下半时?"蒯通不答反问。 “下半时。"赵高说。 “那就无妨了!"蒯通脸上充满喜悦和兴奋,他微闭双目,摇头晃脑地说:“始皇生于子时头,时性属阳,大人生于子时下半,时性属阴,天时运行,阴阳交替,莫非……莫非……"他不再说下去。 “先生!"赵高只叫了一声,却再也说不下去,因为他想起被阉,一切雄心壮志全付诸大海,尽管权势超过所有的人,仍然不能纳入正流。他又喜又悲,声音哽塞,眼泪竟然涌出,滴到脸上。 “大人,不妨,在下说不妨就是不妨,"蒯通暗示地安慰他说:“帝王本属绝对阳刚之命,大人本来阴性时辰还有妨碍,但少去那一点后,以阴滋阴,歪打正着,本来只是丞相命,现在非做帝王不可了!” “真的?"赵高闻言狂喜。 蒯通避席顿首,缓缓言道: “始皇阳刚之气太盛,流于刚愎而不自觉。大人乃属于阴阳性人,故可阴阳调和,在下为天下生民庆贺。” 接着两人又说了一些阴阳命理及政务刑名,赵高发现蒯通真是人如其名,不但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兵法狱政无一不通。 赵高深感敬佩,不禁起了揽才之意,他恳切地要求: “先生留下帮我!” 蒯通微笑,缓缓摇头: “在下是为天下生民求明主而来,并不是为本人谋求一官半职。” “先生留下帮我!"赵高又再重复一遍:“我也是为天下生民代求先生。” “在下闲云野鹤性情,闲散惯了,不惯拘束。” “先生可居任何职务,赵高一定视之为师,视之为友!"赵高又再恳求。 “相君之面,阻碍虽多,但这些阻碍人物去除掉,自有贤士能人来助你成功大业,就如同淘尽石沙,金子自会出现。” “那留下长谈一夜如何?赵高应当设宴款待,以谢先生指点。"赵高谈兴未尽。 “也不需要了,宜谈则谈,言尽则止,再谈下去反而变成多话了。"蒯通微笑拒绝。 说走就走,蒯通起立告辞,赵高亲自送到大门口。蒯通行礼告别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再见之日,当在咸阳朝殿!” 赵高目送蒯通行云流水般的洒脱背影,心中爽然若失。 第8节
送走蒯通以后,赵高一个人又回到密室,兴奋得无法静坐,在室内走来走去。他不断在心里想—— 看来这是天意,也是我命中注定的,帝太后大概也知道我赵高的命好,所以心狠手辣,想用去势来破解,想不到歪打正着,正好成全了我!这是她万万想不到的吧? 正月正日正时生,命中注定要开天下风气之先,我赵高就创下一个阉人——不,这个名字太难听了,今后我要命令宫人称宦者为公公,一般官员民众应称呼太监——当皇帝的先例。 不过将来传位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当个绝代皇帝,当然我也绝不会自称秦三世,开玩笑,秦三世,那不是比胡亥还小了一辈!事成一定要改朝换代,国号到时候再说罢! 那我要传给谁呢?我没有儿子。而且永远不会生儿子,对了,可以传给女婿,我那心爱的干女婿阎乐就不坏,不但生得一表人才,而且才干也是上选,目前虽仅是个咸阳令,当太子当皇帝还是够材料的。 今后是否应该调整一下职务?嗯,还是不动的好,咸阳令掌管京城军政事务,还有县卒可以调配,想办法扩大县卒的编制才是。 再不然传弟赵成也可以,兄终弟及,也是正规道理。 蒯通真是奇人,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意,他看相准,说话也有道理。 他说我前途有重重障碍需要扫除,嗯,让我一一记下来,看看应当如何着手。 于是他坐到书案前面,一面想一面用笔记。 首先他要翦除的是胡亥的基本党羽——同父异母的二十多个公子和十多个公主,尤其是那个鬼灵精的幼公主。 要用的办法是:让胡亥自己动手,他赵高不但不出手,而且还要在中间当好人。 其次是这些宗室大臣,这些人不整死也罢,逼他们放弃军权和政治上的权力。假若他们紧抓住权力不放,那就莫怪他赵高做事太绝,要他们的命,再不然,灭他们的族! 下一步则是要先整掉这些老臣,包括李斯,冯劫,冯去疾。 这些人不除,他赵高永远无法成事,眼前他们虽然和他同伙,但他们是忠于嬴秦的,而且在他们心底根本就看不起他赵高,他当然无法和他们共同举事。 然后是外面的这些郡县令尉监,他要一一过滤,反对他而亲扶苏的死硬派,全部加上罪名予以诛杀,中立派暂时留任,试行争取,再多派些自己的心腹。 对了,蒙毅伏法,廷尉一职还是空着的,由他自己兼是再合适没有了,这要胡亥直接下诏,免得经过廷议讨论,说不定又会出毛病。 然后,再然后,胡亥将成为一只羽毛被拔光而失巢的小鸟,他赵高是凌空飞行的老鹰,他要吞食他,他想逃想躲,都飞不起而无处可逃。 “哈哈!哈哈!"赵高想学始皇的豪迈大笑,但怎样努力,却发不出狼音豺声,最后还是像鹭鸶叫。 第9节
那边蒯通告辞赵高以后,行云流水般穿行在市井人群中,当他走出东门不远,一家小酒肆中走出一位年轻俊秀儒生,老远就喊着说: “蒯先生,等得太久,我真担心你会出事!” 这位儒生不是别人,赫然是张良。 “酒楼不是谈话之所,"蒯通说:“不如买点酒菜,到江边伍子胥祠去谈个痛快。” 张良笑着举起手上大包小包酒菜说: “我早算到先生会有此建议,看,一切都准备好了。” “真是算尽人意张子房,贤弟,我服了你!” 两人先以酒菜拜了拜伍子胥神主,算是见过主人,然后关上祠门,两人相对席地而坐,时值早春,江南地方犹寒,他们找出一些废木,生气一堆火,饮酒吃菜,好不快活。 张良首先问了一些蒯通见赵高的情形,听到最后赵高心动,张良跪起,向蒯通叩首说: “良代天下百姓感激先生!” 蒯通连忙扶起张良,装作不快地说道: “贤弟这样岂不是太见外了!” “不然,"张良一边坐下一边说:“入毒蛇之窟,与蛇谋皮,先生的胆识无人能及,张良一拜,除了代天下生民致谢外,也表示对先生的佩服。” “别人要我去,可能我真的还不敢去,算尽人意张子房要我去,我还有什么不敢的。"蒯通言罢,哈哈大笑,但他突然脸色一整,正色地说:“但有件事我还是弄不懂。” “先生请说。” “贤弟先是立志复国,后又力主协助扶苏登基,现又算计嬴秦,想将它打散弄烂,天下苍生不又要遭到涂炭?贤弟的行事原则,难道是说变就变?” “以变应变,此之谓原则不变,张良以天下苍生为重,"张良笑着说:“协助拥立扶苏,是因为判断他可以成为好君主,造福天下。如今想借由赵高搅局,打散嬴秦天下,乃是想在群雄争起的时候找一明主。原是认为天下久分必合,久乱思治会应在扶苏身上,但看到胡亥登位,扶苏惨死,乃知道合与治不是应在嬴秦,而是另有仆人,所以不管怎么变,张良的原则未变。” “妙论,妙论,佩服,佩服,真想不到贤弟年纪轻轻,看事却如此透彻!"蒯通仰天大笑。 “先生精于看相占卜,不知可算出未来天下走势如何?"尽受别人捧,太不过意,张良也回捧一句。 “哈哈,哈哈,"蒯通笑着说:“未见其人,如何面相?占卜只能问单独一事,无法预测这么多复杂错综的天下大势,这就是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过依我的判断,胡亥愚顽,赵高思动,两者加起来,比嬴政的劳民伤财更会变本加厉,而两者的聪明才智总和起来,不及嬴政百一,天下是乱定了!贤弟的看法呢?” “我的判断是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天下必乱,"张良沉思地说:“我们必须早作准备。” “那愚兄明日就起程回齐,在那边伺时而动,贤弟,你呢?” “我选择回下邳,那里有一批人等候我去率领,同时楚地组织网络中心也在那里。"张良回答。 两人相对无言半晌,突然异口同声感叹: “天下将乱,最可怜的还是百姓!” 第10节
那天,于回咸阳途中,在杜城行宫处,二世又向赵高发牢骚说: “大臣都藐视朕,对朕心怀不服;地方官吏仗有地方残余势力,不太听话,而诸公子见朕无父无母,又无兄弟,互相结党想与朕争位,这些情形要怎么办?” 赵高一听,正中下怀,高兴地在心里想——我正想找机会发动,而你自己送上门来。 不过,他表面装出忧心忡忡的样子,用同情的口吻说: “臣早就看出这些,只是想讲而不敢讲罢了!” “今天我们君臣也是师徒二人,一定要谈个痛快,找出一个彻底解决的办法来。” 二世听到赵高同情他,不像往日那样置之不理,大为高兴,立即命近侍准备酒菜,要与赵高痛饮作彻夜长谈。 君臣二人喝至酒酣耳热,二世命左右退出,向赵高许诺: “老师,我们今夜必须商量出妥善的对策来!” 赵高叹了口气说: “实际上臣的境遇比陛下还惨,先帝遗下的一些大臣,全是天下累世都知名的贵族世家,历代先祖都是建过汗马功劳或特殊功勋的。赵高以贱仆之子,先逢先帝恩遇,再蒙陛下行不次的拔擢,才能居此显位,管领中枢政事。那些大臣表面对臣恭敬,其实阳奉阴违,背后骂臣不知骂得多难听,臣为了报答陛下知遇之恩,也只有认了。” 说着,赵高真的是泪如泉涌,顺着两边脸颊滚下来。 二世这时遗传自始皇的倔强脾气又发作了,他怒吼着说: “我们师徒两人掌握着天下权柄,为什么要效匹夫匹妇的牛衣对泣!” “不错,"赵高借此机会怂恿:“陛下要思振作,展开反制行动。” “但要如何展开呢?"二世茫然地问。 赵高拿起一只象牙筷子,沾着汤水在席案上指点起来: “第一,乘陛下出行之便,先整肃地方官员,除掉那些不听话的,重新安插对陛下忠诚的人。” “但朕对人事方面不熟,是否要找李斯丞相来商量?” “李斯丞相!"赵高冷哼一声说:“他貌似恭谨,其实内心最不服的就是他,他常自夸,追随先帝将近四十年,虽然没有汗马功劳,但庙堂策划,开国法典,甚至是制定全国车同轨、书同文,全都是他一手所为!” “那他将先帝置于何处?"二世气愤地说。 “最要紧的,当初他是反对立陛下为太子最力的人。"赵高乘机又放了一把火。 “先整掉他!"二世双手握拳击案。 “不行,他像棵大树,枝干盘根,植入大秦各国阶层都太深,要拔掉这棵大树,必须先削灭他的枝干。” “不错,先将他放在一边,"二世点点头:“那第二步呢?” “第二步,是对付这些结党想和陛下争位的公子和公主。”赵高胸有成竹地说。 “他们都没有罪证,如何绳之以法?"二世摇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陛下说他们结党成群、图谋不轨,就是最好的罪名,其实他们日夜围猎夜饮作乐时所发的怨言,臣这里都有记录,罪证足够了。” “老师怎么搜集到他们这些罪证的?"二世惊问。 赵高微笑不语,但内心却在好笑——嬴政一生英明,怎么最后生出你这种白痴儿子! “那再下一步呢?"二世倒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奇心。 “公子公主大多与诸大臣有姻亲上的关系,譬如李斯几个儿子都尚公子,而他几个女儿也都嫁的是公子,只要先铲除掉这些想谋位的公子和公主,还可利用株连追究,严办这些大臣!” 赵高说得口沫四溅,二世听得意起飞扬,他兴奋地问: “什么时候开始?” “立即开始!"赵高阴阴地回答。 第11节
于是,二世在赵高的协助和配合下,沿途展开一连串的血腥整肃。 首先,他逮捕了随着出巡的九位同父异母兄弟,罪名是怨怼诽谤,图谋不轨,其中六名立即在杜城处斩。 另将公子将闾同母兄弟三人囚于内宫议罪。这主要是顾虑将闾统率卫卒已久,怕卫卒会发生动乱,但逮捕以后,发现卫卒并没有动静。二世于是派使者传诏给将闾说: “公子不臣,罪当死,著派使者监督执行,希公子善于自处!” 将闾接过诏书后,不服地向使者说: “在朝廷之上,我从来不敢僭越为臣的礼仪;在廊庙祭祀,我从来没失去节制;主上问话,我向来小心应对,从未说错过话,怎么能说我不臣呢?死不足畏,就怕死得不明不白,只希望能见到确切的罪证和恰当的罪名。” “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按诏书奉命行事!” 将闾仰天大叫三声: “天哪!天哪!天哪!——!我没有罪!” 兄弟三人互拥痛哭流涕,全都拔剑自刎。 在杜城一地,二世和赵高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九位同父异母兄弟,十位公主也遭到赐绫缢杀。 赵高借此机会大事株连相坐,有罪的宗室、大臣及地方官吏越来越多,人人自危,只有看赵高的脸色行事。 四月,回到咸阳,又有公子十二人杀戮于市,财产尽没于官。 二世和赵高再循线索连坐牵连,整肃的大臣和宗室不计其数。 宗室和大臣全都惊恐不已,平民百姓看到这种情形,也暗自心惊。 如今始皇留下的众多子女,只剩下李斯家的没有动。 赵高在心里想,暂时不要管你们,到时将李斯这棵大树连根拔除时,覆巢之下无完卵,你们一个也跑不掉。 李斯一位女婿公子高,眼看这情形想逃,但又怕自己一个人跑了以后会遭到灭族。为了维护家人的安全,他主动上书给二世说: “先帝在生时,臣入则赐食,出则坐轿。常赐御府的衣服给臣,也常赐中厩宝马。先帝对臣厚,不能从死,实在是为世不忠,为子不孝,不忠不孝不能立名后世,所以希望主上垂怜,准许臣从死先帝于骊山脚下,臣愿已足。” 胡亥看到公子高这封上书,大为高兴,找赵高来拿给他看,但有点怀疑地问: “他这样做是否有阴谋?” 赵高傲然地笑着说: “这些人现在担心自己的命还来不及,哪有时间搞阴谋!” 胡亥大悦,下诏赐钱十万补助丧葬。 最后,赵高将整肃的矛头指向官内,除了他自己的人以外,大部分的郎官都遇到杀戮和放逐,二世的近侍全都换上他的心腹。 在整肃行动暂时告一段落以后,这时内自后宫,外至各郡重要城邑的守、尉、监、令,全都换上了赵高的自己人。 李斯等大臣已变成了毫无权力的傀儡。 第12节
二世闲来无聊,想找事做,有天他对赵高说: “先帝为了嫌咸阳朝廷太小,所以兴建阿房宫,还未完全建好,先帝就下令停建。接着先帝驾崩,专事丧葬和骊山覆土工作,阿房宫的兴建就完全搁置,如今整肃行动已经告一段落,政局已告安定,骊山工程大致上也已完毕。假若阿房宫未完工就放在那里,乃是在彰显先帝的过失,不太适当。” 赵高听了正合心意,再兴工程,招致民怨,对他将来废二世自立有利。 于是复作阿房宫,一切按照始皇原先计划。 为了表示自己在各方面不输父亲,二世同时也派兵镇抚四夷,军队都派出去以后,咸阳兵力不足,二世下令全国征召五万材士屯卫咸阳,让他们学习射御,并教导他们养狗驯马的技术,以供上苑狩猎之用。 材士再加上建筑阿房宫的工匠囚犯,以及附带而来的人口,咸阳地区突然又增加几十万人,粮食顿告不足。 赵高想出一个绝妙办法,各地征来的材士、工匠和劳改犯,令由派出的郡县负担粮食,轮流换班的人也是如此,咸阳城周围三百里内的粮食不得买卖食用,只能供宫廷及咸阳本地人食用,违者斩首。 这一下弄得天下大乱,因为自带粮食,路上就食用了三分之二,到达地头,所带来的粮食吃不了几天就完了,要等派出的郡县送粮来,又不知要等到哪一天。 于是咸阳附近出现粮食黑市买卖,粮食价格飞涨,当地或外来的穷人连糟糠都吃不起。 到处都有饿死的尸体出现,但咸阳令阎乐是赵高的女婿,他专门报喜不报忧。 民众都摇头叹息,素称富足的关中,除了大饥荒年外,很少有饿死人的现象。 管理皇家钱粮的少府章邯,就曾向二世报告这种饿死人的现象,并提出看法,认为是人谋不善。关中的粮食随军运到外地边塞和在各地的粮仓囤积,在咸阳服役的人却要自带粮食,一来一回 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粮食。 二世不懂也不愿懂,因为他从来没饿过肚子,也未见过挨饿的人是个什么样子,连这一点他都比他父皇差得太远,始皇可是呆过邯郸平民窟的。 他要章邯去向赵高报告,赵高没等章邯将话说完,就露出狰狞的脸孔向他说: “他是看到政局已趋安定,无事找事,危言耸听?看你这个样子,很像是条漏网之鱼,嗯,公子将闾生前好像对你不错!” 章邯连忙告罪,急着辩解,他只是想为主上分忧,所以不禁多话而已。 赵高一对鼠眼炯炯发亮地瞪视他,忽而转作鹭鸶笑说: “为主上分忧?主上本来不忧的,经你这样一说,他反而会忧起来。你要记得,以后有什么事先来找我,知道吗?” “卑职记住了。"少府本不属郎中令管,但章邯知道赵高是实质上的丞相,他不得不讨好自称卑职。 赵高没有设法解决粮荒的事,却用二世的名义下达严格命令,凡是发现饿死者尸首的地方,乡里三老都受连坐处罚。 这样一来,路倒饿毙者是看不到了,可是到处出现月黑风高偷偷埋死人的怪异行动。 饿死没有人管,逼得饥饿的人展开偷抢粮食行为,先是偷抢有余粮的大富人家,抢偷完了,就找只有少数余粮的人,这些人仅够家人糊口的粮食被偷、被抢,被逼也参加抢偷的行列,最后人多势众,竟偷抢器官仓的粮食来。 秦国本部素以男耕女织,市无闲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家家自足,山无盗贼自豪,如今首善之区的咸阳,竟出现饿死人、抢公粮的事,怎不教这些咸阳父老叹息流涕。 先是不管的赵高,现在看到事态严重,他用出最直接简单的办法,派兵镇压捕杀,现场发现者,无论青壮老弱,格杀勿论;事后追捕到的,全发配北边筑长城。 抢风暂时制止住了,偷粮事件却变多了;饿毙者的出现少了,刑场的处决犯却大大增加。 第13节
咸阳附近情况如此,全国各地情形更为恶劣。 田赋徭役重得民众负担不了,只得弃家逃亡,流浪人口增多,社会问题也就增多。 山川大泽充满了盗贼,乃是逃亡者最后的去处。打家劫舍,做无本生意,但代价却要守本价的百姓来付,因此,善良百姓越来越少,盗贼却多如牛毛。 一直在等候复国机会的前诸侯余孽,乘机招兵买马,以抢劫或向地方抽保护税为生,等待时机发动。 素来说恨透了暴秦的儒生,这时是最好最有效的反抗鼓吹者,他们利用谶言、预兆和平日代人行礼或占卦,宣传天下将乱,暴秦必亡,他们创作了很多歌谣流传各地,内容全是预言秦亡之日不远。 大秦内外,京城地方,全都成了鱼腐肉烂状态,只要用指头一点就会支离破碎。 众怨像积薪一样已经堆成,现在就只差一点火种。只需一丝星星之火,整个薪堆就会燃烧起来,整个大秦帝国就会付之一炬,烟飞灰灭! 二世元年七月,戎卒陈胜、吴广为屯长,率九百名戎卒往戎渔洋,驻屯大泽乡时,遇到大雨,道路不通,怎样算都已赶不上戎期,依法,九百人都当斩。陈胜和吴广商量说: “戎期无论如何是赶不上了,要是逃跑,抓到了也免不了一死,假若我们能鼓动众人来一个复楚行动,大不了失败也是一死,与其等死,不如为国而死。” 吴广回答说: “不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个行动计划,以我们两个无名戎卒,号召不了群众,成不了大事。” 陈胜望着驻地祠堂外下着的暴雨和雷电,陷入了沉思。隔了好一会儿,陈胜以拳击掌,高兴地靠近吴广耳边说: “天下人都怨恨暴秦很久,只是没有人领导起来反抗。我听别人说,始皇临死本就遗诏传位长子扶苏,但为二世和李斯、赵高勾结起来掉了包。二世杀了扶苏,只有北边百姓知道一点消息,南方的百姓是完全不知道,但扶苏的贤名却是天下人都景仰的。” “扶苏为公子,乃是文人,总得想出一个武将来辅佐他,否则号召力还是不够。"吴广又说。 “这我也想到了,我有一位名将,不知道你赞不赞成?” “谁?” “项燕!楚名将项燕,甚受士卒爱戴,在昌平一战被逼自刎,但他的一些老部下因为先他离开秦军包围圈,所以到现在还不相信他已死。只要我们提出由项燕辅佐扶苏讨伐胡亥和赵高,楚地和平地的有志之士一定会望风响应。"陈胜侃侃而论。 “不错,这个主意很好,"吴广点头,但他想了想又说: “按照规矩,行大事前,应该占卜一下,但下这样大的雨,要到哪里去找占卜人?” “这个容易,祠堂里就睡了一个。"陈胜指着一个脸如重枣的小老头说。 “唉,"吴广忍不住叹口气:“年轻人都征光了,这种年近半百的老占卜者也拉来充数!” “那不正好,真是合该起事,连占卜人都是现成的。"陈胜笑着说。 他们将小老头喊起来,告诉他心中有事,要他卜一个卦,看事情能否成功。 其实小老头在一旁装睡,他们说的话,他早已听了一个大概。 他从背囊中取出他的维生工具——龟壳和蓍草,将祠堂神桌上原有的香烛点了起来,口中念念有词,经过一番行礼如仪,然后查验结果。他捻着花白的胡子说: “按照卜象,为上上吉,表示凡事可成,但是你所卜的难道是用鬼之名?” 听他这样说,陈胜、吴广更为高兴,信心百倍。 他们商量的结果,除了用这两个鬼魂的名义外,另外还得装神弄鬼一番,才能服众。 陈胜先用帛写好了"陈胜王"的字样,而且是用古体大篆所书。写了多张,偷偷塞在河边渔夫罟网中的鱼腹里,然后再派人买了这些回来加菜,割开肚子一看,好多条鱼腹中都有这种字样。 有些鱼被渔夫卖到小镇上,"陈胜王"的消息由小镇传遍了广大民间。 另外,吴广每当月黑风高、雨势滂沱的时候,便偷偷溜出去,在树林中燃起篝火,然后学狐仙叫着: “大楚兴,陈胜王!” 闹得这些戎卒夜夜惊恐,连做恶梦,跟着兴起闹营情形,就是有数百人,一起从睡中醒来,大叫: “大楚兴,陈胜王!” 到了白天,士卒互相谈论,在陈胜背后指指点点,但陈胜装得若无其事。 传言越来越多,越传越盛。 第14节
吴广待人仁慈宽厚,能得士卒之心。陈胜明白,要挑起事端,必须由吴广来实施苦肉计,因此他和吴广事先商量好计策。 那天,大雨停了,押送戎卒的将尉看看明天即可出发,高兴起来,喝了个半醉,他将陈胜、吴广喊到面前交代: “明天天明时出发,今晚你们要督促士卒做好出发准备!” 陈胜没有说话,吴广却大发牢骚起来: “将尉,出个什么发,简直是驱羊进屠场!算算限期还有几天,我们就是长了翅膀也飞不到戎地了,按律失期者斩,我们不想这样千里跋涉去送死!” “什么?你说什么?"将尉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自己真是喝醉了:“你再说一遍!” “我说,我们不想长途跋涉去送死,要去你一个人去!” 吴广这次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得非常清晰,将尉也完全听到了,却似乎不能完全明白吴广的意思。他醉眼惺忪地问: “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这是什么意思?” 陈胜和吴广还来不及回话,将尉却像突然清醒,跳了起来开骂: “什么?你敢说这种话,是不是想造反?来人!将他们两个绑起来!” 陈胜和吴广不动,周围闻声看热闹的戎卒也没人动手。 “来人!来人!"将尉喊了好多声,最后是他自己的几个侍卫上来,其中有个侍卫还劝告吴广: “你就赶快离开吧,将尉大人喝醉了。” “我走什么走?"吴广不但不领情,反而瞪大了眼睛吼:我说的是老实话!” “你这个混蛋!"将尉上来打了吴广一个大嘴巴:“绑起来!” 吴广被一巴掌打得鼻子流血,侍卫们七手八脚地将他绑在祠堂的大柱子上。 “剥掉他的衣服,给我用力抽!” 侍卫脱掉吴广的上衣,露出肌肉结实的胸膛,敷衍的鞭了几下。将尉嫌不够重,他抡起鞭子没头没脑先抽了侍卫几鞭,口中骂着: “肏娘贼,要你鞭人,怎么是这种鞭法!” 他用力挥鞭,一鞭下去,吴广胸膛就见了血,长长一条鞭痕血淋淋的。 吴广闭眼咬牙忍痛,就是不出一声,围观的戎卒却大声起哄起来。 “吴广的话不错,我们不能千里迢迢赶去送死!"有人喊着说。 “你们想造反是不是?"将尉醉猫似的脚下踉跄不稳,转过身来见到人就乱抽鞭子。 “造反就造反,怎么样?"很多人大叫起来。 有一个戎卒被将尉抽得眼冒火星,怒气上升,不管三七二十一,夺过鞭子反过来狠狠抽了将尉一顿。 这下将尉的酒完全醒了,大叫着: “反了!反了!你们胆敢打朝廷的命官!” “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反就反,怎么样?"众多的人七嘴八舌地喊叫。 戎卒一拥而上,解掉吴广的捆绑,就用绑他的绳子,将将尉绑在殿柱上。挨过鞭子的戎卒,每人赏他几鞭,没有一会儿他就被打得再也不敢骂人。 “大楚昌!陈胜王!"戎卒群中有人如此大喊。 一呼百应,几百名戎卒全都欢呼: “大楚昌!陈胜王!反还可以求生,不反死路一条!” 众戎卒纷纷跪倒在地说: “鱼腹书,狐夜哭,全都倡言陈胜应王,大王就领导我们抗秦吧!” 陈胜推辞再三,吴广和众人一再苦苦恳求,陈胜乃表示答应。 此时在混乱中,已有人杀了将尉和左右两尉,侍卫们亦纷纷投降。 于是,陈胜起称将军,吴广为都尉,以公子扶苏和项燕之名作为号召。 国号为大楚,所有参加起义的人都赤露右臂,设坛为盟,以将尉首级祭旗,开始出发起义。 第15节
陈胜和吴广率领义军首先攻打大泽乡,乡中居民未作抵抗,纷纷投入义军阵容。 攻下大泽乡,夺得民间收藏兵器粮食,义军力量大增。转而攻打蕲县,不久攻克,收编了县卒,更多人志愿从军。 在攻下蕲县后,陈胜命符离人葛婴率兵征讨蕲县以东地区,连下铚、苦、拓、谯等大城。再挥兵围攻陈县,此时陈胜义军兵力已达步卒数万,骑卒千余,战车六七百乘,声势大振。 陈城县令望风潜逃,独有县丞率兵应战,战争失利,县丞殉职,义军一举攻占陈城。 陈胜吴广联名出榜安民,并征求民众参加义军。 数日后,陈胜下令地方三老及各方领袖人物皆来会商议事,与会人士皆一致推崇说: “将军被坚执锐,讨伐无道,反抗暴秦,再造楚国社稷,何必要假扶苏之名,应自立为王。” 陈胜一听这项建议不错,乃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张者,发扬光大也。 就在这个时候,各地诸郡县痛恨秦吏的民众,纷纷起义响应,杀官吏拥兵数千,自称将军及都尉者不可胜数。 函谷关以东,情势一片混乱。 这种情形开始时,地方派使者上报,二世都认为是危言耸听,别有用心,全都交廷尉严审。 从来各郡报急的使者看到这种前车之鉴,当二世再问到时,全都这样回答: “这些所谓义军全都是些盗贼罢了,郡守和郡尉正全力追捕中,不会有大防碍。” 二世大悦,厚赏使者。 但实际情形是,太行山以东地区已闹得天翻地覆,除了陈胜号为张楚王外,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自立为魏王,田儋自称齐王,刘邦起兵沛县,因兵少自称为沛公,项梁和项羽叔侄,则举兵会稽郡。 第16节
直到二年冬(秦以十月为首月,冬季为年初),陈胜所派遣的周章等将领,率军到达函谷关外不远的戏城,号称大军数十万,二世这才紧张起来,急着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如何讨贼。 会议上,李斯左丞相、冯去疾右丞相、冯劫将军等诸大臣全都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解决问题。 大军全派在南北镇抚四夷,长城监工防边三十万,南方新设四郡及镇守五岭要道四十万大军,两处共占用了七十万部队,一时都调不回来。 再说,王翦、王贲父子此时已死,蒙恬自杀,朝中已派不出能征惯战的名将。再加上二世和赵高最近的整肃行动,能领兵作战的将领几乎杀害殆尽。 而且关中以外地区民众都在造反,想征兵没有那么容易,关中百姓饿的饿、逃的逃,一时要组成能对抗数十万大军的部队,也是难上加难。 二世本人更是一筹莫展,凡事他都和赵高商量惯了,见不到赵高他就没有主意,偏偏赵高只是个管理皇宫安全的郎中令,没有资格参加讨论军国大事的御前会议。 将军冯劫首先发难说: “如今山东盗贼争相片来自立为王,想征讨都抽不出兵来,而建筑阿房宫花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实在应该立即停止,将人力和物力转用在讨伐山东盗贼上!” 李斯和冯去疾也相继发言,支持冯劫的建议。 其他的大臣全都是赵高的人,至少也是见风转舵的骑墙派。他们本来想帮二世说话,但自己也拿不出办法来,而且冯去疾等人说的话理直气壮,想驳也驳不倒,于是全都静坐哑口无言。 二世遭到三位言词犀利的老臣轮番攻击,又气又急,差点哭了出来。 列席的少府章邯看到情况不对,深怕二世会老羞成怒闹出大事,他打圆场说: “阿房宫工程可停亦可不停,只看陛下对事情轻重缓急的衡量。” 听到他这么说,三位老臣瞪着眼看人,二世则龙心大悦,终于有人为他解围,他高兴地说: “说说看,除了停建阿房宫以外,你还有什么办法?” 李斯接着发言说: “章少府,本相今日要你来列席的原因,就是想要你禀奏陛下,皇家度支为了修建阿房宫亏空了多少。你不报亏空数字,证实阿房宫再也修建不下去,反而说阿房宫停建不停建没有关系?” 二世不悦,沉默。 章邯只笑了笑说: “丞相别急,请听完卑职的话再说。臣认为骊山陵墓大致上完工,可以暂停或只留少数人整理遗下未完工程。据臣估计,大约可抽调三十万人出来,足够组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二世还未表示意见,将军冯劫却老气横秋地说: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亡命之徒,将他们武装起来,要是和山东盗贼里应外合,那还得了?这个主意不好!” “将军是太多虑了,只要赦他们的罪,保证事完以后恢复他们的自由,有功者按军功行赏,他们一定会拼死作战,而且眼前他们就有严密军队编制,只要略作调整,立即可以上阵杀敌。就因为他们都是亡命之徒,作起战来更可以一当十。” 二世大喜,侧目怒视右丞相冯去疾说: “冯丞相,你认为如何?” “老臣没有意见,但有一个疑问,谁去统领这支由亡命之徒组成的大军?” “冯将军,要派谁领军出征?"二世转问冯劫。 冯劫想了想,一半是气话,一半是幸灾乐祸,他笑着说: “这是章少府出的策略,他领军最好!” 所有参加会议的大臣,数十双眼睛都集中在章邯脸上,想看他惶恐着急的样子。那知章邯从袖内抽出一卷白绫,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还夹着彩色的作战地形图,要近侍转呈二世,他胸有成竹地说: “那是臣多日来拟订的一项转换骊山囚徒为征伐军的计划,并附录消灭山东群盗的作战构想图。” “啊,看来他真是有心人!"大臣之中有人赞叹。 “不但有心,而且有才干胆识。"另一位大臣钦佩地说。 二世看也未看立即裁示: “授卿全权处理,封卿为平东将军,择日拜将,丞相和将军着手配合!” 第17节
回到宫中,二世立即召来赵高,向他抱怨今天御前会议上的情形,这一来正好合了赵高的心意,二世恨恨地说: “这三个老家伙联合起来对付我!” “这也难怪,"赵高安慰他说:“先帝在位日久,对每个大臣的性格和底细都摸得清清楚楚,众大臣当然不敢乱说话,或有所作怪的动作。如今陛下这样年轻,凡事都斗不过他们,何必和他们公开举行什么御前会议?话稍微说错一点,就会自暴其短,天子称朕,朕者沉也,就是要群臣听不到他的声音。今后有事要他们上奏简,臣可协助陛下慢慢思考批复,只有陛下抓他们的毛病,他们再也找不到陛下的错了。” 二世当然愿意这样做,省得天天要见那几个讨厌的老鬼。但是他仍感不满意,孩子气地闹意气说: “朕要那三个老家伙的头!” 赵高连忙安抚他说: “陛下,现在将有事于山东,不能再节外生枝,内部起哄,等山东事毕再说。” 于是,赵高从此不但控制了朝政,也掌握了整个二世与群臣会面的管道,李斯等大臣要见二世,还得由赵高转请,实质上也就是要等他批准。 这以后,二世常在宫中与赵高议事,很少再接见群臣。 另一方面,章邯果然才智胆识过人。他率领三十万亡命之徒改编的部队出关迎敌,在戏城一战击溃了周章号称数十万的大军,然后紧随追击,在曹阳杀了周章,整个义军士气因之低落,秦军声威又复大振。 二世和赵高为了不放心章邯一战成名,会产生异心,又派长史司马欣和董翳到军中监视,但他们佩服章邯的气识,反而成为他的好友兼好部下。 三人同心合力,在城父围歼张楚主力,击杀张楚王陈胜,张楚亡,属下将领各自领军逃散。 章邯乘胜追击,再破项梁军于定陶,项梁阵亡;再灭魏咎军于临济,楚地义军知名首领全部死亡,只剩下项羽和刘邦所率领的少数部队,奉号称为楚怀王之孙的熊心为怀王以示号召。但章邯判断他们短时间内难有作为,于是北渡河水直奔巨鹿,又在当地击溃赵王歇的主力,将赵歇围困在巨鹿。 等到情势好转,前方捷报频传,二世又想起那笔老帐,他和赵高商量以后,由赵高拟稿,下达诏书责备李斯三人,大意是: “古时尧舜的宫殿,梁木的树皮都不刮掉,屋顶盖的茅草都不修剪,台阶只有三级,还是由泥土所堆成。而禹王治水,亲自操劳,连小腿上的毛都磨掉了,但此一时彼一时也。先帝为天子,天下已定,四夷臣服,所以作宫室以彰得意。今朕继位两年,群盗并起,君等不能禁,反而议论起先帝所为,又欲罢先帝开创的建设,真是上不能报先帝,次不能为朕尽忠效力,凭什么要霸住权位不放?” 三人接诏,多次想见二世解释,赵高都为难不予通报,只是说二世不愿见他们。 接着另找罪名要将三人下廷尉审问。 冯去疾和冯劫接诏以后,大喊: “将相不辱!"吞药自杀。 只有李斯自认功大,还想等机会解释,让二世回心转意。 廷尉是赵高的人,按照他的意思对李斯痛加各种刑罚,强按的罪名是他的儿子三川守李由通盗,因为楚盗首陈胜,正是李斯的同乡。 李斯受不了酷刑,只得屈打成招,但他唯一的希望是,丞相身为大臣,皇帝必须在廷尉定罪后亲自派人复验,他希望在那个时候能平反,所以他一直忍耐着不肯自裁。 但赵高早就料到他的心意,他派些心腹御史、侍中装成代表二世复验的使者前去问案,李斯一想翻供,伪装者就露出真面目来,命刑卒狠狠捧他一顿。挨打的次数多了,被打怕了,最后二世派来的真正使者复审,李斯也不敢翻供,于是通盗罪名成立,判决腰斩弃市,灭三族。 正当已经定谳,二世派往三川查案的使者这时刚回来,查明李斯的儿子三川守李由并未通盗,而且已被项梁所杀。赵高警告使者,不得在主上面前乱说话,因为李斯本人已经招供定案。 赵高将审判结果及判决禀奏二世,二世大为高兴地说: “假若不是赵卿,朕给丞相卖掉还不知道!”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身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 第18节
那天,天又是阴阴暗暗的,乌云密布,还刮着一阵阵夹着黄沙的大风,时而远方天际闪起火蛇似的闪电,隆隆雷声从远处传来。 就在同一个刑场,李斯曾任监斩官,斩过多少宗室和大臣,包括刺始皇的荆轲在内。 今天刑场内受刑人特别多,他的父、妻、母三族加起来共有三百多人,排成好几列下跪,每个人背后站有一个手执鬼头大刀的刽子手,个个敞开前襟,挺胸凸肚,露出黑黑的胸毛。 观刑台同样是三座,正中台上坐的是二世,距离太远,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不!连他脸的轮廓都看不清,以往他曾经抱着坐在膝上的胡亥,如今隔他是如此遥远。 他在狱中曾上过三次书给他,连一点反应都没有,这点真和他父亲始皇一样铁石心肠。 左边的监斩台上坐的是赵高,他现在是达成心愿了,不但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中丞相,而且还坐在他惯常坐的位置,亲自将他的三族送上死亡之路。 右边看台上坐的那些宗室和大臣,不知眼前心里作何感想?他们是否在想,下一个又会轮到谁? 检讨他这一生,也许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和赵高这条毒蛇打交道。他自命灵巧机智,能识时务,在别人眼中也被看成是只狡猾的老狐狸。他自认和毒蛇同处,可以不吃亏而占便宜,最多不小心时,准备让他咬上一口两口,却没想到赵高这条毒蛇之毒,无与伦比,咬上一口就会致命! 假若他当初不和赵高改遗诏立胡亥,如今即使他不能再坐丞相的位置,至少也可以优游林下,不会三族三百多口,跪在法场之上,不会身被酷刑,遍身鳞伤。 也许,他错误的第一步还可以往前追溯,他不应该看到厕所里偷吃人尿、见人犬就仓惶逃走的厕鼠,就拿来和米仓的肥胖仓鼠作比较。现在想想,瘦老鼠还不是活得很好?胖老鼠饱食终日,关在仓库里,一年到头见不到阳光,不见得比那些只要吃饱就能在田地里追逐,在阳光下跳跃的厕鼠快乐。 假若他不想当肥鼠,现在应该是读读书,写写作,在著作方面的成就不会比韩非差。 毫无疑问的,韩非的《说难》等著作一定会流传后世,而他为始皇建立的专制独裁制度,又能流传多久?恐怕到胡亥这一代,就会宣告终结,像胡亥这样乱搞下去,大秦的灭亡,只是几年间的事。 他在潜意识中是否在妒忌韩非这种自成一家之言的人,然后才会怂恿始皇作焚书之举?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他帮始皇精简了文字,将大篆改为小篆,今后兆亿人都会用到它,后世会为这事,为他记上一笔功劳。 他抬头看看围在刑场四周看热闹的人,看样子比车裂嫪毐和荆轲时的人还要多些。 大秦法令规定不得有闲人,游手好闲的人都要抓去北边筑城,但为什么每次行刑,总有这么多看热闹的闲人? 他再回头看看身后跪着的一漆黑压压的人群,这都是他血肉相连的亲骨肉! 多年前他单身来秦,几十年的时间,竟繁衍绵延了这么多的人! 生命多奇妙,一粒种子撒在合适的土地上,经过时间的培育,自然而然就会繁殖出更多的种子,但一场严寒、一场干旱或是洪水和火灾,又能将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不过,总还会有漏网之鱼,总有任何灾害都摧毁不掉的种子,他们遇到合适的土壤,又会生生不息再来一次。 想到他早已托人带到楚地的幼子,他不禁发出微笑。 他转脸看看跪在身边的中子,也是唯一尚未结婚的。他问正在啜泣的中子说: “儿子,害怕吗?” “有一点。"中子不好意思地停止啜泣。 “不要想那么多,人生难免这个结局,也许年轻时死是一种福气,不必经过老、病和其他很多烦恼事!” “爹,你现在心里在想些什么?"中子好奇地问。 “我在想,"李斯苦笑地回答说:“我答应过你,明年年初休假,带你回去上蔡老家打猎,牵着黄狗到东门去追逐狡兔,现在恐怕是办不到了!” “爹!"儿子放声大哭。 李斯摇摇头,想伸手抚摸一下儿子的头发,但发觉自己的双手是反绑着的。他只得口头安慰他说: “儿子,想开点,我们父子还有这么多的亲人同时死,说起来还是件难得的事!” “爹!"儿子哭喊着。 午时的三通鼓擂起来,人群开始呐喊。 李斯仿佛听到有人喊着说: “假若这个老家伙不一时被权位迷了心窍,以他对大秦的功劳,将和周朝的周公及召公平美,现在这样,害了自己,又误尽天下苍生!” 李斯蓦然一惊,难道这就是后世对他的定论? 他长叹一声,闭上眼睛。 一阵响雷之后,倾盆大雨下了起来。 第19节
赵高现在掌握了一切权力,包括二世的生活泼居在内。以前,他劝阻二世上朝,避免他和宗室、大臣直接接触。他才能在文武百官面前摆威风。尤其是如今上朝的位置,已改在新完成的阿房宫朝殿,建筑巍峨,气派宏伟,带领着数百文武官员高呼万岁,然后由百官向他问早安,真是过瘾透了。 以前他只是掌握实权的黑牌丞相,如今他不但是名正言顺的正牌,而且是高过任何丞相的中丞相。 虽然朝中的掌权者,清一色全都是他的人,但他还是不放心,他想出一个怪点子,来测试这些人对他的忠诚。 那天早朝后,众臣奏事完毕,二世正要退朝,赵高突然出列启奏: “陛下请慢点走。” “什么?"二世一脸困惑的在心里想——每天四更你就来到寝宫外等我起床、梳洗、更衣,一直看到我上车才走,根本不管我猫头鹰的习性,现在我又烦又倦,只想回去好好睡个回笼觉,你又不让我退朝,要耍什么花样?——但他口里问的是:“丞相还有什么事吗?” “臣有一北边送来的珍奇怪兽,不敢自藏,想转呈送给陛下,还乞陛下笑纳。"赵高躬身说。 “呈上来吧!"二世只有这样说。 赵高向殿前一名郎中做了个手势,郎中向外传令,只见从殿门推来一部栏车,推到殿下,众臣一看,不禁窃窃私语起来。 “明明是只梅花鹿,上苑里多得很,算什么珍奇怪兽?"有人情不自禁说了出来。 赵高狠狠瞪了这人一眼,没有说话,但已暗中记下了这个家伙的名字。 “丞相,这只是一只梅花鹿嘛,上苑兽栏里,就养了很多,也能算是奇珍怪兽?"二世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然,这是林胡献来的林胡马,十万匹当中,难得挑到一匹的异种!” “丞相说笑了,"二世不解地说:“头上长了一对大叉角,细腿短尾,黄色皮毛,再加圈圈白点,明明是只大水鹿嘛!” “不然,陛下的眼睛恐怕出了毛病,"赵高严肃地说:“这匹林胡马乃是异种,但皮色是白的,而且并没有长角,不信可以唤诸臣来看看。” 二世要近侍大声传旨,于是文武百官也就没有了什么朝仪,就像市井中看猴子耍把戏一样,团团将兽栏车围住。 看完以后,又再按官阶排班,赵高点名一个个的问,大部分的人都答是马,只有少数人心直口快,直说是鹿,赵高只冷冷地笑着说: “你的眼睛恐怕和陛下一样有了毛病!” 众大臣问完了,赵高又再躬身启奏: “陛下听见了,除了少数眼睛有病的人,全都看清是马,这些人已该退休治疗眼睛了。” 二世用手擦了擦眼睛再看一次,兽栏里装的明明仍是鹿嘛!他有点神情沮丧,问侍立在身后的近侍,这些少男少女都一口认定是"马"! “朕的眼睛也有毛病了,"二世惶恐地说:“退朝吧,朕也要去治疗眼睛了!马交上厩处理。” 二世退朝,即找来御医看眼睛,所有眼科御医会诊的结论是,皇上的眼睛好得很,就是睡眠不够一点,但也不至于将马看成是鹿。 御医也怕赵高,也将这只鹿认定是"马"。 赵高说: “陛下眼睛既然没有病,那一定是精神有病,说不定是有异物作祟。” 于是找来太卜,命他卜卦问祖先。 太卜行礼如仪,观察卦象很久,才徐徐地说: “陛下春秋郊祀,祭奉祖先,全都斋戒不清,此乃祖先降罪下来也!” 二世听了心中更为惶恐,原来祖先讨厌他在祭祀的前一晚还找女人侍寝,怪罪下来了。 于是传诏,居上林行宫斋戒一月,政务由中丞相赵高暂行代理。 在代理政事期间,赵将那些说鹿是"鹿"的人,全绳之以法。 二世在上林闲不住,仍是每天弋猎取乐,随行侍中都摇头叹息。斋戒期间不近女色不沾荤,但却天天杀生,这叫哪门子斋戒!可是怎样劝谏,都是没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