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正史新唐书

新唐书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 
              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 
              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 
              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 
              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 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 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 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 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 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 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 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 酒统焉。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
  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緦麻 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 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
  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 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
  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 《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 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 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 《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 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 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 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 《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 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帖,帖三言,讲者二千言问大 义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不及者有罚。岁终,通一年之业,口问大义十条,通 八为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 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 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二百里外给程。其不帅教及岁中违程满三十日,事 故百日,缘亲病二百日,皆罢归。既罢,条其状下之属所,五品以上子孙送兵部, 准荫配色。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 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 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既至省,皆疏名 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 及第。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
  凡《开元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
  散、试官能通者,依正员。凡三传科,《左氏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 谷梁传》三十条,策皆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为第,白身视五经,有出 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凡史科,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 上为第。能通一史者,白身视五经、三传,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三史皆 通者,奖擢之。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 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 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 八为乙第。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 第。凡算学,录大义本条为问答,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然后为通。试《九章》 三条、《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 一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试《缀术》、《辑古》, 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 通。《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 为第。落经者,虽通六,不第。
  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 、《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经史皆试策十道。经通六,史及时务策通三, 皆帖《孝经》、《论语》共十条通六,为第。
  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
  其教人取士著于令者,大略如此。而士之进取之方,与上之好恶、所以育材 养士、招来奖进之意,有司选士之法,因时增损不同。
  自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员,自京师至于州县皆有数。既即 位,又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其后又诏诸州明经、秀 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 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州、县、乡皆置学焉。及太宗即位, 益崇儒术。乃于门下别置弘文馆,又增置书、律学,进士加读经、史一部。十三 年,东宫置崇文馆。自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 遣博士为授经。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 八千余人。
  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龙朔二年,东都置国子监,明年以书学隶兰台, 算学隶秘阁,律学隶详刑。上元二年,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条,进士三 条。国子监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之。试书日诵千言,并日试策, 所业十通七,然后补其禄俸,同直官。通四经业成,上于尚书,吏部试之,登第 者加一阶放选。其不第则习业如初,三岁而又试,三试而不中第,从常调。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 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 文律者然后试策。
  武后之乱,改易旧制颇多。中宗反正,诏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出身, 愿宿卫及任国子生,听之。其家居业成而堪贡者,宗正寺试,送监举如常法。三 卫番下日,愿入学者,听附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蕃王及可汗子孙愿入学者, 附国子学读书。
  玄宗开元五年,始令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国子监谒先师,学官开讲问义, 有司为具食,清资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阅礼焉。七年,又令弘文、崇文、国 子生季一朝参。及注《老子道德经》成,诏天下家藏其书,贡举人灭《尚书》、 《论语》策,而加试《老子》。又敕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 一以下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即诸州贡举省 试不第,愿入学者亦听。
  二十四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 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
  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 曰道举。其生,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官秩、荫第同国子,举送、课试如 明经。
  天宝九载,置广文馆于国学,以领生徒为进士者。举人旧重两监,后世禄者 以京兆、同、华为荣,而不入学。十二载,乃敕天下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 县学者,勿举送。是岁,道举停《老子》,加《周易》。十四载,复乡贡。
  代宗广德二年,诏曰:“古者设太学,教胄子,虽年谷不登,兵革或动,而 俎豆之事不废。顷年戎车屡驾,诸生辍讲,宜追学生在馆习业,度支给厨米。” 是岁,贾至为侍郎,建言岁方艰歉,举人赴省者,两都试之。两都试人自此始。
  贞元二年,诏习《开元礼》者举同一经例,明经习律以代《尔雅》。是时弘 文、崇文生未补者,务取员阙以补,速于登第,而用荫乖实,至有假市门资、变 易昭穆及假人试艺者。六年,诏宜据式考试,假代者论如法。初,礼部侍郎亲故 移试考功,谓之别头。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奏罢,议者是之。
  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然自天宝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永泰中, 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于是始定生员: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太学七十人, 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太 学十五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人而已。明经 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五经取通五,明经通六。其尝坐法及为州县小吏,虽艺 文可采,勿举。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复考功别头试。
  初,开元中,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其后中废。是岁,侍郎钱徽所 举送,覆试多不中选,由是贬官,而举人杂文复送中书门下。长庆三年,侍郎王 起言:“故事,礼部已放榜,而中书门下始详覆。今请先详覆,而后放榜。”议 者以起虽避嫌,然失贡职矣。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 于《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于是立史 科及三传科。大和三年,高锴为考功员外郎,取士有不当,监察御史姚中立又奏 停考功别头试。六年,侍郎贾餗又奏复之。八年,宰相王涯以为“礼部取士, 乃先以榜示中书,非至公之道。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试杂文、乡贯、三代名讳送 中书门下”。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 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时君笃意, 以谓莫此之尚。及其后世,俗益媮薄,上下交疑,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 司之责,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呜呼,乃知三代乡里德行之举,非 至治之隆莫能行也。太宗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员外郎 王师旦不署以第。太宗问其故,对曰:“二人者,皆文采浮华,擢之将诱后生而 弊风俗。”其后,二人者卒不能有立。
  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言:“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 宗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 明经者但记帖括。又投牒自举,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请依古察孝廉,其乡 闾孝友、信义、廉耻而通经者,县荐之州,州试其所通之学,送于省。自县至省, 皆勿自投牒,其到状、保辨、识牒皆停。而所习经,取大义,听通诸家之学。每 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 与出身;下第,罢归。《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其明经、进士 及道举并停。” 诏给事中李栖筠、李廙、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议。栖筠等 议曰: “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然则文与忠敬皆统人行。且谥号述行, 莫美于文,文兴则忠敬存焉。故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也,由辞观行,则及辞焉。
  宣父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谓之“好学”。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 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 乎?是以上失其源,下袭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 长,乱臣贼子由是生焉!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大,是犹以蜗蚓之饵垂海, 而望吞舟之鱼,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目者皆小艺。且夏有天下 四百载,禹之道丧而商始兴;商有天下六百祀,汤之法弃而周始兴;周有天下八 百年,文、武之政废而秦始并焉。三代之选士任贤,皆考实行,是以风俗淳一, 运祚长远。汉兴,监其然,尊儒术,尚名节,虽近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外立, 母后专政,而亦能终彼四百,岂非学行之效邪?魏、晋以来,专尚浮侈,德义不 修,故子孙速颠,享国不永也。今绾所请,实为正论。然自晋室之乱,南北分裂, 人多侨处,必欲复古乡举里选,窃恐未尽。请兼广学校,以明训诱。虽京师州县 皆有小学,兵革之后,生徒流离,儒臣、师氏,禄廪无向。请增博士员,厚其禀 稍,选通儒硕生,间居其职。十道大郡,置太学馆,遣博士出外,兼领郡官,以 教生徒。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见其利。” 而大臣以为举人循习,难于速变,请自来岁始。帝以问翰林学士,对曰: “举进士久矣,废之恐失其业。”乃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行。
  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 权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大和八年,礼部复罢 进士议论,而试诗、赋。文宗从内出题以试进士,谓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 昨自出题,所试差胜。”乃诏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
  是时,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曰: “敦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因得不罢。
  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初,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
  其制,序立西阶下,北上东向;主人席东阶下。西向;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 齿,谢恩,遂升阶,与公卿观者皆坐;酒数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会、题名席。
  至是,德裕奏:“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 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德裕尝论公卿子弟艰于科举,武宗曰:“向闻 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昨黜杨知至、郑朴等,抑其太甚耳。有司不 识朕意,不放子弟,即过矣,但取实艺可也。”德裕曰:“郑肃、封敖子弟皆有 才,不敢应举。臣无名第,不当非进士。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岐,勉强随计, 一举登第。自后家不置《文选》,盖恶其不根艺实。然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 之。何者?少习其业,目熟朝廷事,台阁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 固不能闲习也。则子弟未易可轻。”德裕之论,偏异盖如此。然进士科当唐之晚 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也。
  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 兴,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 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 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 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 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 行幸、封禅太山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材伟论非常之 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
  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 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 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 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



历史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