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将帅传奇大将徐海东

大将徐海东

我们的老军长 八一〇四三部队

  每当我们翻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的时候,就想起了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

  我们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徐海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刘志丹同志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以及由他们组成的红十五军团。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这两支红军在极度恶劣的环境里,转战于鄂、豫、皖、陕、甘、宁、晋等省,坚持和创建了鄂豫皖、鄂豫陕、陕甘三个革命根据地,同强大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进行长征,长途跋涉六千里,冲破敌人重兵的前堵后追,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以劳山、榆林桥两战的胜利,迎接了中央红军的到来,接着,参加了作为奠基礼的直罗镇战役。在抗日战争中,我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首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歼灭日寇精锐部队坂垣师团的平型关大战,尔后开赴晋东南,粉碎敌人九路围攻,转战冀鲁豫,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我旅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开辟和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反“清乡”、反“蚕食”、反“扫荡”的斗争,解放了陈家港、阜宁城和淮阴、淮安等重要城镇。八年抗战,我军纵横驰骋,辗转血战,足迹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七省。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先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九军,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夏、秋、冬季攻势,和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湘南、广西等战役。在零下四十度的东北奇寒中,我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在炎热如火的江南平原上,我军昼夜兼程追歼逃敌,从松花江一直把胜利的红旗插到了祖国南大门友谊关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打响了出国第一仗--首战云山,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号称王牌的美军骑一师第八联队,突破临津江,打过三八线,和朝鲜人民军一道,最先解放了平壤,直取汉城。在阵地守备战中,我军攻打老秃山,创造了坑道作战的范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一九五三年我军从朝鲜回国后,一直驻守在祖国的辽东半岛,担负着保卫祖国、支援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任务。

  回顾我军成长壮大的战斗经历,我们更加怀念徐海东同志。徐海东同志担任过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和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因此,我们总是习惯而亲切地称他是我们的老军长。

  虽然,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至今,在我们部队里,还在传诵着许许多多关于老军长徐海东同志的故事。那一件件、一桩桩生动感人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教材,成为鼓舞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老军长带出过硬的战斗作风

  在我们部队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带有神密色彩的传说:

  在红二十五军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时期,常常和国民党军队遭遇。敌我双方,各自占领了山头。敌人问道:

  “喂!你们是哪部分的?”

  “老子是红二十五军。”

  “你们莫他妈的吹牛!”

  这时,骑在一匹高大枣红马上的徐海东同志,叫出一个班的战士说:

  “打一个排子枪给他娘的听听!”

  “叭!……”十多条枪同一时间开了火,听起来是一个声响,这枪声震得敌人心惊胆战,这枪声使红军战士斗志倍增。清脆的枪声,在静静的山谷里震荡着。敌人吓得不声不响地撤走了。

  敌人如此害伯红二十五军,莫非因为这支红军的兵力超过敌人?不是。他们长征时只有三千人。难道由于这支红军的装备胜过敌人?也不是。敌人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大炮,而红军战士手里只有大刀、梭标、手榴弹和长短枪。那么,为什么敌人闻风丧胆呢?优良的战斗作风,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带出了红二十五军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过得硬的战斗作风。

  早在一九三三年重建红二十五军不久的一次战斗中,国民党汤恩伯亲自率领他的八十九师,向红二十五军阵地猛烈进攻。徐海东同志骑着战马,冒着敌人天上飞机的扫射和地下炮火的封锁,一阵风似地飞奔到前沿阵地,大声说道:“同志们!八十九师是国民党的主力,我们一定要打胜这一仗!”说完,他跳下马来,从警卫员身上拔出一把大刀。雪亮的大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只听他粗壮的嗓门高喊:

  “共产党员站出来!”

  站出来的岂止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站出来了,普通战士也站了出来。红军战士有的端起上好刺刀的长枪,有的紧握大刀片,一双双愤怒的眼睛里,放射着复仇的光芒。

  “同志们!跟我来!”

  徐海东同志带着勇士们一鼓作气地冲向敌人阵地,和敌人短兵相接地进行了殊死搏斗。顿时,喊杀声、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混在一起,打得敌人人仰马翻,国民党八十九师第一线的部队被打垮了。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初,红二十五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革命形势,进行了由皖西到鄂东的四百里战略转移。部队渡过河流,踏着山路,向西行进。这时,敌人五个“追剿”支队紧紧跟在后面追,五个师又在前面构成重重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军长徐海东同志指挥全军选择当面敌人的薄弱部分,出敌不意地突破重重封锁线。十一月七日,部队以急袭战术将驻守在商城以南汤池的敌一〇九师工兵营(四个连)歼灭,通过了敌人从商城到麻城的封锁线。接着,又在商城西南的大柳树遇敌一〇七师两个团堵击,经过激烈战斗,将敌击溃。继而,又打垮了来增援的敌一〇八师先头部队,通过了敌人从商城到新集的封锁线。之后,部队连夜行军,边走边打,先后穿过了敌人从双柳树至新集和潢麻公路两道封锁线,到达河南省光山县城以南的斛山寨休息。

  这就是红二十五军有名的一天一夜跑了二百余里路打了三个胜仗的一段经历,后来传为佳话。红二十五军的老同志,提起这段经历,都引似自豪。

  部队是在八日拂晓前到达斛山寨休息的。休息不到两个小时,大家正熟睡在草堆里,不知是谁大喊:

  “敌人包围上来了!”

  当时,由于警戒分队过度疲劳,疏于戒备,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紧紧尾追的敌人四个师十个团兵力,从东、南两面发动了突然袭击。

  在军部住的院子里,各级指挥员都来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紧张、严肃的神色。徐海东军长站在一个台阶上对大家说:

  “同志们!现在情况非常严重,处境十分危急。包围我们的敌人有四个师,其中两个师是国民党的东北军,武器装备比我们强。我们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已经相当疲劳。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决打垮敌人,突破重围。”

  站在徐海东同志身旁的吴焕先政委接着对大家说:“不管怎样,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打胜这一仗。红二十五军几年来在鄂豫皖苏区建立的荣誉能不能保持,就看这一仗了。”

  很快,他俩向大家部署了这次战斗的打法。

  天已大亮,战斗首先在斛山寨南面的一角打响了。接着,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敌人来势很凶,气焰嚣张。国民党“追剿队”的总指挥上官云相乘飞机在天上亲自督战。敌人凭着天上四架飞机的轰炸、扫射,和他们人多武器好的优势,一时显得非常骄横。可是,这对于经过千百次战斗锻炼的红二十五军来说,早就领教过了。在徐海东军长、吴焕先政委的指挥下,大家准备好了手榴弹,上好了刺刀,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早已由指挥员们选择好了的冲击方向,单等着军部总反击的号令了。

  徐海东同志站在一座山峰上,举起望远镜,居高临下,望着我军一面面映着阳光迎风招展的军旗,终于发出了总反击药号令。立刻,红二十五军的各个阵地上吹起了响亮的冲锋号,红军战士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阵地。由于徐海东同志采用了以一部分兵力占领有利地形,从正面牵制敌军主力,集中我军主力从侧后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术,这样便将进攻和防御巧妙地结合起来,由被动转为主动。全军将士发扬了守得稳、攻得猛的战斗作风,终于将敌人四个师全部击溃,生俘敌四千余人。

  战斗打到黄昏时分才结束。徐海东同志走到俘虏集合的地方,操着一口湖北孝感口音在讲话。俘虏们在下面悄悄地议论起来:

  “喂!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徐海东呀!”

  “嘿!真威风啊!”

  徐海东同志向俘虏们宣传了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红军北上抗日的义举和红军的俘虏政策,并宣布全部释放他们。俘虏们说:“红军长官放了我们,回家种田去,再不替国民党卖命了!”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

  当月二十六日,全军进至河南省许(昌)南(阳)公路附近的方城县独树镇。自从部队过了平汉路,由于敌人前堵后追,几乎每天前后左右都有敌人,好几天没进房子了。这一天,适逢寒潮,气温骤降,全军指战员衣服单薄,十分疲劳。一路之上,冷雨扑面,北风刺骨,雨伞全毁,湿衣贴身,步步艰难。很多同志的军鞋被烂泥粘掉,以致赤脚行军。这时,部队距许南公路只有五十里,过公路就可以进入伏牛山区。为了防止敌人追堵合围,保持部队有回旋的余地,争取顺利通过公路,吴焕先政委和党中央派来的程子华军长率领前梯队走在前面,徐海东副军长率领后梯队拉开距离走在后面。

  下午一时,前梯队到达独树镇准备通过公路的时候,不料,敌人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抢先到达,占领了有利地形,并做好工事。当时,天气异常寒冷,红军战士手冻僵了,拉不开枪栓。凡是铁器,手不能摸,一模就粘掉一层皮。敌人趁机猛烈冲击,并从两翼包围上来,先头部队被迫后撤。形势十分危急。能否击退敌人进攻,突出重围,对于这支刚踏上征途的红二十五军来说,不仅是战略转移成败的关键,而且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在这时,政委吴焕先同志拿过警卫员手里的大刀,高呼:“同志们!这是我们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他和军长程子华同志带领部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冲上去了,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

  突然,风雨中,三个骑兵通信员快马加鞭向后梯队跑去。

  不一会儿,徐海东同志骑着高头大马,向前梯队飞奔而来。二二三团跑步赶了上来。立即投入了激烈的战斗。老军长高举大刀,带领战士们杀声震天地扑向敌群,拚杀起来。敌人被我军的神勇威势惊呆了,死的死,伤的伤,抵挡不住,败退下去。

  部队突出重围,当天晚上,趁风雨暗夜,穿过敌人空隙,不顾饥寒劳累,绕道急行,通过了许南公路。

  翌日拂晓,全军进抵伏牛山东麓。

  徐海东同志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总是站在最前线指挥战斗,在红军队伍里是出了名的。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红二十五军进人陕西省的雒南县。在庾家河战斗中,徐海东同志第九次负了伤。那天中午,鄂豫皖省委正在开会讨论创建新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问题。敌人六十师由鸡关头方问突然袭来。红二十五军在庾家河东面的排哨,由于过度疲累,发现敌情晚了。战斗一打响,省委立即中断了会议,军首长们跑步上了阵地。这时,敌人一个团夺占了东山坳口的有利地形,向我发起了猛攻。徐海东同志当即带领全军最能打的二二三团,勇猛冲入敌群,用刺刀、手榴弹,硬是从敌人手里夺回了东山坳口。接着,二二四团、二二五团跑步抢占了坳口南北两侧的高地,配合二二三团将敌人的进攻打退。但是,敌人又组织了疯狂的反扑。子是,全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忽然,敌人一颗子弹打中了徐海东同志,这是他负伤最重的一次。大家看见他头上缠着绷带,仍然指挥战斗,受到很大的鼓舞,决心和敌人殊死决战。一个团长在和敌人拚刺中,一条腿打断了,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军部司号长下颚挂了花,不能吹号,就利用一个小土地庙作掩护,接连投出几十颗手榴弹,打退敌人几次冲击。敌人集中火力向他射击,他始终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最后壮烈牺牲。一挺机枪在和敌人对射中,第一名射手倒下去,第二名射手接着打,第二名射手倒下去,第三名射手又接着打起来,终于把敌人火力压倒了。就是这样,经过二十多个回合的反复冲杀,一直打到太阳落山的时候,终于把敌人打垮了。

  这一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战。至此,红二十五军在省委率领下,以不足三千人的力量,粉碎了二十余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长驱千余里,胜利地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移。

  徐海东同志在指挥红二十五军无数次的英勇战斗中,培养了这样的战斗作风:进攻时,迅速、突然、勇猛、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难以招架,并且勇于与敌人进行肉搏战,因而解决战斗干脆;防御时,不畏强敌,顽强抗击,能够打退敌人的连续冲击,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并适时地以守为攻,大量歼灭敌人;转移中,能够吃大苦,耐大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且走且战,神速持久,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总之,进攻有强大的突击力,防御有坚韧的抗击力。指战员积极求战,团营连排班以至个人都能各自为战,在任何险恶和危急的情况下,拖不垮,打不烂。

  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带出的这种过硬的战斗作风,在我们部队依然保持着。

  老军长关心下级与群众同甘共苦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无论条件怎样困难,环境如何恶劣,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总是非常关心下级,十分爱护部属。他和干部战士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同甘共苦,患难相助。

  徐海东同志打起仗来,非常严厉,可是平时,却十分和蔼可亲。他虽然长期担任高级领导职务,指挥千军万马行军作战,但他非常接近群众,只要有空,他就坐下来和战士们下棋,讲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干部战士都很愿意接近他,有什么话愿意向他说。

  那时候,不管是在鄂豫皖苏区,还是长征北上入陕,部队经常筹不到粮食,常常以野菜充饥。士兵吃野菜,徐海东同志也吃野菜。有时他亲自带着警卫员和炊事员上山采集野菜,一边采一边亲口尝一尝,把野菜采回来,他又和炊事人员一起研究,怎样做才好吃。

  有时候,徐海东同志的警卫员和供给部的同志们想:首长光吃野菜怎么行,他要指挥几千人行军打仗呀!他们便悄悄地弄点好吃的东西送来,但他总是叫警卫员送到医院去给伤病员吃,或者叫供给部来人拿回去,并且严厉地说:“下次再送可不行啊!”部队偶尔筹到一些黄豆,撒在枯草之上烧,火灭了黄豆也烧熟了。徐海东同志就和大家一起,把烧糊的黄豆从草灰中一粒一粒捡起来,在手心里搓一搓,吃得大家满嘴乌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在战斗频繁、天天行军的日子里,徐海东同志常常爱讲这样两句话:“战斗再激烈,决不丢掉一个伤员;行军再紧张,决不丢掉一个病号。”行军路上,他发现那个病号走不动了,就跳下马来,叫病号骑上他的马往前赶路。有些同志掉了队,看见首长的马让给病号骑,非常感动。徐海东同志和他们一边走一边说些鼓励的话,很快这些同志就赶上了部队。

  独树镇战斗刚刚结束,徐海东同志发现路旁还有一个负伤的战士没有抬走,徐海东同志立即从马上跳下来,叫人找来一副担架,亲自把这个伤员抬到军部医院。这个伤员躺在担架上望着军首长亲自抬着自己,感动地掉下了眼泪。

  红二十五军每到一地,徐海东同志第一件事总是先到医院去看望伤病员。那时,军部医院往往是安置在山林里,住在天然的岩洞里,伤病员就躺在铺草上。医疗条件很差,他来到这里,挨个看望每一个伤病员,问寒问暖,然后他把院长和政委找来,一起研究怎样更好地照顾好伤病员。每次战斗缴获了吃的、用的东西,他都要专门向供给部门交代:多分给连队和医院的伤病员。他说:“打仗是他们,流血牺牲也是他们。他们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多分给他们一些东西,完全是应该的。”

  一九三三年春天,在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省委错误的决定,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战斗开始前,徐海东同志认为兵力不足,给养困难,不能打!战斗开始十天后,全军就断粮了。起初依靠根据地人民群众忍饥送些稀饭,后来因根据地屡遭敌人洗劫,又值青黄不接,群众自己也没有吃的了。部队只得一面调人外出筹粮,一面以野菜、树叶充饥。徐海东同志建议撤围,省委没有采纳。从五月下旬起,全军不得不经常以相当一部分兵力离开阵地,空着肚子去截敌给养。但是,粮食问题仍然末能得到解决。到六月中旬,全军多日断粮,长期露宿,疾病蔓延起来。

  当时,徐海东同志在后方的亲人,从很远的地方给他送来了二十多个用小麦磨碎加上咸菜做的饼子,只有小碗口大,由警卫员詹大南背在身上。徐海东同志舍不得吃,一顿饭只吃一个,还常常掰一半给别的同志吃。一天,他看见两个战士饿得面黄肌瘦,躺在地上,就对跟在身边的詹大南说:

  “把我的干粮给他们一人一个。”

  “首长,剩下不几个了,你自己……”

  “叫你给,你就给嘛!”

  两个战士接过徐海东同志送给自己的饼子,捧在手里,捧了好久好久。他俩望着军首长消瘦的面孔,眼睛里涌出了泪花。

  红二十五军长期在深山荒野露宿,有时搭些草棚住;有时只能在寒风冷雨中就地休息一阵,又继续行军作战;有时连野菜、树叶都找不到,只得剥树皮、挖葛藤吃,忍饥作战,赤脚行军。安置在深山密林中的伤病员,处境更为艰难。没有药品治疗,用野草、树皮和南瓜瓤子敷伤口。斗争生活虽然如此艰辛,但是,由于徐海东同志和其他领导干部关心爱护下级,与群众同甘共苦,加上生动有力的政治工作,全军上下,亲密无间,团结一致,斗志高昂。当时,部队中广泛流传着一首歌谣:

  山沟野坳是我房,

  野菜山果是我粮。

  三天不吃饭,

  照样打胜仗。

  正是因为徐海东等领导同志对待自己的部下亲如手足,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关键时刻,同志们总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英勇杀敌,保护首长的安全。

  行军路上,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常来轰炸、扫射,飞的很低。马伕张金山每当听见飞机的声音,就赶紧招呼:“首长,快下马,敌机来了!”等徐海东同志跳下马,张金山纵身上马,朝马屁股打一鞭子,飞一样跑出去一、二百米。等敌机走了,马(亻夫)骑马回来,徐海东同志再上马继续行军。

  在一次遭遇战中,红二十五军军部被敌人包围了。眼看,敌人骑兵追上来就要抓住徐海东同志。他的马(亻夫),飞快地把马牵到他跟前,让他上了马,用马鞭子朝马屁股狠狠地抽了一下,那匹高大的枣红马,象箭似的飞了出去。徐海东同志伏在马背上,手握双枪,朝追上来的敌人骑兵左右开弓,一眨眼功夫,便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是,那个机智勇敢的马快再也看不见了。从战争年代一直到全国解放后,徐海东同志深深地怀念着这个可敬可爱的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他和他爱人周东屏同志,到处托人打听那个马快的下落,但始终没有找到他。

  老军长教育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在红军的历史上,红二十五军不仅英勇善战出了名,而已秋毫无犯也出了名。这是与徐海东同志对部队的长期教育和严格要求分不开的。

  相传很早以前,红二十五军进入新区时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山寨的群众受国民党反动宣传,不晓得红军究竟如何?红二十五军每走进一个山寨,人都躲了起来。有的人家为了试试红军拿不拿老百姓的东西,在屋子的四个墙角里放上明晃晃的银洋。部队住进了这样的人家,马上报告了徐海东同志。他亲自跑去看了看说道:“只要是红二十五军的人,谁也不许动一动!”停了一会,他又说:“这不仅是纪律,而且是一次教育。”这句话象一道命令,传遍了全军。结果,不管是机关还是连队住在这样的人家,也无论住了好久,屋子里四个墙角放的钱,没有人移动一下。部队撤离山寨后,房子的主人回来了,看到钱还是原样放着;再一看,屋子里铺过的稻草打扫得干干净净,缸里挑满了水,院子里收拾得利利索索,于是,一家人从老到小都发出了惊喜的感叹声:

  “红军!真正的红军!”

  有一次,徐海东同志的马(亻夫)张金山借了老乡的一个旧瓦盆喂马。不留心,让马把瓦盆碰碎了,张金山心想:反正是个破旧的东西,碰碎了就算了。哪知道,徐海东同志却说:

  “张金山,你去找事务长要钱赠老乡。”

  “军长,我不知道多少钱?”

  “叫事务长带你一道去赔。”

  张金山和事务长一起去找到旧瓦盆的主人。老大爷不让赔,“莫说是个旧瓦盆,就是新的也用不着赔。”张金山和事务长解释说:“我们军长徐海东叫赔的。红军损坏了群众的东西一定要赔。这是我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部队就要出发了,张金山正在备马鞍子,徐海东同志走过来问:

  “张金山,赔了没有?”

  “赔了钱,完事了!”

  “我问的不光是赔钱,还要向老乡赔不是才对哩!”

  部队行军路过湖北省枣阳县一带,正是枣子、柿子成熟的季节。队伍经过枣树林和柿树林的时候,徐海东同志组织部队一边行军一边轮流在树林里站岗放哨。树林里,熟透了的枣子、柿子落在地上,干部战士没有捡的。为了不踩坏这些落地的枣子、柿子,队伍绕道而行。听说红军路过此地,群众跑出来看热闹。人们望着这情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几乎都出来了。人们心里不好受,鼻子酸溜溜的,赞叹着红军的纪律严、作风好。队伍走出很远了,人们还恋恋不舍地站在那里目送着,直到看不见了,才默默地走回村子里去。

  红二十五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因此,军民关系一直很好,人民群众虽然在生活极其困难又处在白色恐怖下,仍然拿出仅有的粮食、军鞋、袜底慰劳红军,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情报、当响导,照料和掩护红军伤病员。红军一到,群众纷纷送茶送水,要求部队住下。部队一住下,老人就来问打仗的情况,妇女们自动帮助战士洗缝衣被。许多群众把伤病员安置在自己家里,自己唱稀粥,给伤病员吃干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敌人一到,群众坚壁清野。上山入林,与敌周旋。敌人烧山毁林,群众坚持同敌人斗争。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标语口号:

  树也砍不完,

  根也挖不尽,

  留得大山在,

  到处有红军。

  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五日,红二十五军长征进至甘肃省静宁县的兴隆镇--这是回民聚居的地方。徐海东同志十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到达兴隆镇之前,全军专门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规定了对回民的政策:宿营不住清真寺,保护回教经典,不在回民家里吃大荤,打水要回民经手,不打回族土豪,等等。部队到达兴隆镇以后,徐海东同志督促、检查部队执行政策的情况。那天,天气晴朗,热闹非凡。部队和回民群众排着队,吹洋号,打洋鼓。徐海东等军首长向清真寺的阿訇赠送了匾额和礼品,清真寺的阿訇也捧着礼物到军部作了回拜。全军在兴隆镇住了三天,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教育和感动了当地人民群众。不少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部队离开时,全镇男女老幼齐集街头,给红军送行。

  就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供给部长刘炳华是河南人,他见这一带的“狗尾巴草”长得旺盛,很高兴地叫马佚们放马,结果损坏了回民的庄稼。原来这一带的谷苗未出穗之前长得和河南的狗尾草差不多。事情传到徐海东同志那里,他立刻把刘炳华同志叫去说:

  “刘炳华,你破坏了纪律!”

  “首长,我叫马(亻夫)放马吃的是草呀!”

  “同志,那不是你们家乡的狗尾巴草,那是回族人民的粮食嘛!”

  刘炳华听了吓了一大跳。徐海东同志决定给他严重的处分。消息传出去,回族群众选派几位老人前来求情。老人们对徐海东同志说:“这位长官不晓得是庄稼,不能怪他。千万不要给他处分呀!”求了半天情,徐海东同志才说:“那就这么办,我们牲口吃了你们多少庄稼,你们就要收下我们多少粮食。”他还叫刘炳华带着马夫拿着粮食赔了礼,道了歉。

  “红军纪律真严!”

  “红军作风真好!”

  这是发自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赞语,很快地传遍陇东。此后,红二十五军所到之处,常常遇到群众成群结队相迎相送。

  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是我军卓越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是我们敬爱的老前辈、老首长,我们要学习他忠心耿耿,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学习他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军事才干,学习他热爱人民、关心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

  可是,林彪、江青、康生这帮祸国殃民的家伙,在“文化大革命”中公然抛出了“打倒徐海东”的口号,采取卑鄙的阴谋手段,对他进行残酷的打击和迫害。致使我们敬爱的老军长合恨去世。

  如今,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已被人民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罪有应得的法律制裁。

  我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同志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是永远也抹煞不掉的。他的历史功勋光荣地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永远鼓舞和鞭策我们胜利前进!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