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九死一生攀高峰>第十章 探险家始终期望新的征服和创举

九死一生攀高峰

作者: 李致新

第十章 探险家始终期望新的征服和创举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就成了各国登山运动员向往一
      试身手的地方。然而直到30年后的50年代,仅有5 年历史的中国登山队,就完成了
      从北坡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为中国现代登山运动揭开了光辉的一页。从此,
      中国登山队跨人了世界强队的行列。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沿用了历史记载中的海拔8882米的
      最高高度。当时,国际上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其说不一:海拔8840米、8882米。88
      64米、8848米,尚无公认的统一数字。1975年,我国测绘部门测量其高度为海拔88
      48.13米,位于北纬27度59分15秒,东经86度55分39秒,坐落在我国和尼泊尔王国
      的边界上,北坡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境内。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附近高峰林立。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洛泽
      峰(海拔8516米)、珠穆伦错峰(又名马卡卢峰,海拔8470米)、卓奥友峰(又名
      乔乌雅峰,海拔8189米),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数十座,形成了世界上极高峰最集
      中的地区。
      
          地质学家的研究证明,大约在两亿年以前,珠穆朗玛山区以至整个喜马拉雅山
      一带,是一片汪洋,被称之为“特提斯”的大海。珠穆朗玛峰是在随后发生的一系
      列造山运动中升起来的。不过,它的南面与北面,长期仍在海水以下。直到离现在
      有7000万年一100 万年的第三纪末,它才逐渐脱离了海洋的范围。珠穆朗玛峰从那
      时起一直在不断上升,它是地球上最年轻、最高的山峰。从第四纪冰期以来,它已
      经上升了约1400米。
      
          不断出现的地震、地壳断裂和温泉等自然现象,表明珠峰的“新构造活动”仍
      在继续。其北坡地震活动异常活跃。据载1932年藏历一月一日傍晚发生的一次地震,
      烈度达8 级以上。当时,位于珠穆朗玛北麓的寺庙——绒布寺的挂钟摇动长鸣,寺
      庙的殿堂屋顶倒塌,在几公里的范围内尘土飞扬,座座山岭间云霞密布。
      
          珠穆朗玛地区的自然环境异常复杂,在5000米以上,坚冰和积雪终年不化,有
      数不清的冰雪陡坡和岩石峭壁,经常发生冰崩、雪崩和滚石现象。这里气象条件极
      为恶劣,即便是在良好的登山季节,也几乎天天刮着七八级的高空风,顶峰的风力
      常达十级以上。珠穆朗玛山区是地球上氧气最为稀薄的地带,峰顶上大气中氧气的
      含量,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山上经常下雪,气温很低,
      一般在摄氏零下30度一40度。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珠穆朗玛峰难攀登。长期以来,人
      们把它与地球上的南北两极相提并论,称之为“第三极”。又因为它的高大,而称
      为“飞鸟也不能越过的山峰”。
      
          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山,当时有东山脊北壁和西山脊3 条路线。沿东北山脊攀
      登顶峰,必须经过“北地”和“第二台阶”两处最艰险的地区。1960年中国登山队
      攀登珠穆朗玛峰,就是沿东山山脊路线登上峰顶的。
      
          它又是一座美丽的山峰。它雄踞于喜马拉雅山之上,气势雄伟,直耸云天,远
      在100 公里之外,肉眼就可看见它那多宝塔形的峰体。珠穆朗玛山区覆盖着万年积
      雪,山谷中发育着巨大的冰川,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现代冰川中心。珠穆朗玛峰
      北坡有东、西、中绒布冰川泄合而成的著名绒布冰川。从海拔5500米一6200米,发
      育着众多的冰塔林,在冰塔林之间散布着冰湖和冰面河流,绚丽多彩,千姿百态。
      
          珠峰以西,是著名的米拉日巴圣迹。米拉日巴生于11世纪,原是一位云游喇嘛,
      具有相当的文字造诣,善于以诗歌和寓言教人。他晚年修行于珠穆朗玛附近,得道
      成圣。藏族人民对米拉日巴甚为崇拜,每年到珠穆朗玛峰朝拜圣迹者,络绎不绝。
      传说女神就是服侍米拉日巴的。
      
          公元1709年一1711年,康熙命令当时的驻藏大臣测制西藏地图,可惜未留存下
      来,图上是否有珠穆朗玛峰很难推测。公元1714年一1715年,清政府从北京派出曾
      在钦天监学过数学的理藩院主事胜住、喇嘛楚尔沁藏布和兰本占巴,专程进入西藏
      地方测绘地图。他们在当时交通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直接深入到珠穆朗玛峰下,采
      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它的位置和高度进行过初步的测量。在康熙五十六年,
      即1717年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便明确地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定名
      为“朱母郎马阿林”。这份地图1719年制成满文铜版,1721年制成汉文木版,1733
      年又在欧洲制成法文地图。在这些地图上,珠穆朗玛峰以满、汉、法等不同文字出
      现确定了它的名称。这份地图,可以说是关于珠穆朗玛峰最早的历史文献。如果说
      对珠穆朗玛峰的发现是指把这座山峰第一次测量并记载标明在地图上的话,那么胜
      住、 楚尔沁藏布和兰本占巴3人,应该最有资格被称为最初的发现者。此外,1744
      年的《大清一统志》上也载有“朱母拉马山”,1761年的《水道提纲》载有“朱母
      郎马”,1760年到1770年的《乾隆十三排地图》上标为“珠穆朗玛阿林”,1795年
      的《卫藏通志》为“珠木朗玛”,1822年的《皇朝地理图》和1844年的《大清一统
      舆图》上都标名为“珠穆朗玛”。
      
          19世纪中叶,英国人开始测量喜马拉雅山,由于他们是在印度平原遥测的,并
      未进入西藏和尼泊尔,从而对这些高峰的名称也一概不知。当时他们只是采用罗马
      数字的排列方法,从东到西,排列号数。珠穆朗玛峰列第十五。1858年,由印度测
      量局局长乌阿建议并经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批准,将他们不知名的珠穆朗玛峰定名为
      “埃非勒士峰”(或“额菲尔士”、“埃佛勒斯”,均为英文EVERST音译),以纪
      念他们测量此峰时的印度测量局局长,英国人埃非勒士上校。殊不知,他们对珠穆
      朗玛峰的测量,比中国的胜住等3人已晚了130多年。
      
          然而在此之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地图,均沿用“埃非勒士峰”这一名称。甚
      至在解放初期,我国编撰的地志舆图,也因袭这个名称。1952年5月8日,我中央人
      民政府内务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曾就珠穆朗玛峰名称等问题发出通报。通报
      指出:“‘埃非勒士峰’应正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或者‘外喜巴
      拉雅山’。”
      
          近代对珠穆朗玛峰的探险与攀登最早始于1893年。但这一次以及1904年、1913
      年英国军队组织的3 次探险登攀活动,均因当地藏族人民的反对而未能真正展开。
      直到1921年,英军登山队才第一次进人西藏进行攀登活动。习惯上都把这一次当做
      珠穆朗玛峰的第一次登山活动。
      
          从1921年开始直到1960年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的正式登山
      活动一共进行过15次。其中成功的仅有两次。第一次是由英国登山俱乐部副理事长
      约翰·亨特率领的9人登山队,在经过两年的人员和物资的准备之后,于1953年4月
      开始了珠穆朗玛峰第14次攀登活动。全队共有正式队员9人,及搬运工400多人。19
      53年5 月29日11时30分,这支登山队的队员丹增(尼泊尔人,后英外交部称他为英
      国荣誉公民)、希拉里(英籍新西兰人)两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他们发表的山峰
      高度为8882米。第二次是1956年4月,由瑞士阿尔卑斯委员会组织,有正式队员5人
      组成的瑞士珠穆朗玛峰探险队进行的第十五次登山活动。他们依然采用英国人成功
      的那条路线,于1956年5 月23日上午10时登上了顶峰。登顶队员共有史密特、玛尔
      敏特、列依斯、贡钦4人。他们发表的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
      
          除了这两次以外,其余13次攀登活动都失败了。而这成功的两次,都是从珠穆
      朗玛峰尼泊尔境内的南坡进行的。英国从北坡攀登的8 次均未成功。英国世界著名
      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虽然到达了北坡第二台阶下高度为8572米处,但却不幸遇
      难。1960年,共有印度、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新西兰、尼泊尔、南斯
      拉夫、伊朗10个国家的12个队在喜马拉雅山区活动,绝大多数登山队的目标是攀登
      珠穆朗玛峰。这时,中国登山队也开到了珠穆朗玛峰脚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