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北京的红尘旧梦>袁克文:负尽狂名的末世王孙(3)

北京的红尘旧梦

作者: 刘东黎

袁克文:负尽狂名的末世王孙(3)


"苍凉一曲万声静,坐客三千齐辍茗。英雄已化劫余灰,公子尚留可怜影。"在《审头刺汤》中,袁克文又饰演了一个与建文帝角色完全不同的丑角--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势利小人汤勤,也颇有讽喻之义。"翻覆人情薄如纸,两年几度阅沧桑",一切都是这样触及自己身世,所以他唱得越发的沉郁凄清、回肠荡气。空无一物的舞台上,京华名士袁克文分花拂柳,翻山越岭,道尽自己半生的辗转,观者时有潸然下涕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的数年间,袁寒云票京剧就票成大家,他为梅兰芳修改戏词,梅颇为赞赏,当时著名的梨园名角,他差不多都同台合作过。而上面的两出戏,后来就成了"名票"袁寒云在京剧界留下的绝唱。

  落拓江湖的袁寒云,以其固有的一种旷达继续着自己的生活。离开了京城后,他先后在天津、上海居住。不见他有愤懑与仇恨,依旧爱好冶游唱曲,放浪形骸。袁世凯死后,袁克文分得了两份遗产,遗产由徐世昌分派,每份八万元。因袁世凯之妾沈氏无后,袁克文曾被过继,所以多得了一份。

  但他身上不可有钱,有钱即随手而尽,最后终于山穷水尽。不过他倒是不焦不躁,他说自己"守得贫,耐得富",淡眉静目之间,确有一份从容笃定的气度。不久他就开始变卖收藏,随后又卖文卖字,凭本事挣生活。这不打紧,他的才华自此也一一显露于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个浪荡公子文采风流的一面。

  他用字换钱,有时卖不动,就登报减价,有一次大减价后,一日书联四十副,一夜之间就卖光了。不过他是尝过富贵浮云滋味的过来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他手上有十块钱,他就不肯再写。有人见过他躺在烟铺上提着笔悬肘写对联和扇子。他给张宗昌写一个极大的"中堂",那张大纸又宽又长,袁克文干脆就把纸铺在弄堂外面,脱去了鞋,提着个最大号的抓笔站在纸上写。

  他是在世道中打过滚来的人,因此学会平淡处之。他老子跟日本签署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到"五四"时受全国的强烈反弹,他也愤然以之为国耻,做诗云:"炎炎江海间,骄阳良可畏。安得鲁阳戈,挥日日教坠。五月九日感当年,曜灵下逼山为碎。泪化为血中心摧,哀黎啼断吁天时。天胡梦梦不相语,中宵拔剑为起舞。誓捣黄龙一醉呼,会有谈笑吞骄奴,壮士奋起兮毋踌躇。"他把这首诗写一百幅扇面,部分送人,部分出卖。

  因为在辛亥首义中立功不小,江湖上的青帮当时在社会上很是张扬招摇。袁克文早在洪宪帝制之前,就慕名拜青帮头领张善亭为师,正式入帮,列"大"字辈。青帮排行按二十四个字排辈分,民国前排到元、明、兴、礼,民国后多为大、通、悟、觉。所以年轻的袁大公子,早就已经是帮里名高望重的大哥了。可见他对这个人世并不隔膜,也懂大势所趋,也懂顺应潮流,毕竟是一个入世极深的人。

  在北京、上海一些报纸、杂志上,袁克文开始用笔记的文体,记录1911年至1916年间的政界掌故,清末民初的前尘影事、故园故人夹杂其中。他的文字透着一种沧桑的温润,闲闲淡淡一派消沉的智慧。袁克文的文字透着古典文学气息下打磨出的亮色,且文中确有许多外界闻所未闻的珍闻,所以一经刊出,大受欢迎,刊载其专栏的报纸均销量猛增。

  这些笔记大致有《辛丙秘苑》、《新华秘记》、《三十年闻见行录》、《洹上私乘》,以及其日记著作,人称《寒云日记》。追忆过往遗事,必多感喟。然而他看人看事都很是清醒,无论自省、抑或是旁观,身世的沉浮已令他更能看懂历史的轮回。晚清与民初的那一页页往事,在他的笔下灵动地缓缓浮现。

  他的白话、文言都写得不错,作品里还有一些小说,走的是倚红偎翠、精美旖旎一路。他笔下的人物有如绣像,带给人一种安静苍远的心境。他笔下的女子多袅娜淑丽,读起来令人有低徊不已的怜惜之感。可见其在小说创作的领域也是有天分的,只可惜至今只能见到四篇作品,不然或许可以在民国小说史上留下一笔。

  袁克文毕生寄情粉墨,他走马灯式的娶姨太太以及和一批女人先后姘居。原配夫人是河南老家的。在北京期间,袁克文身边的妻妾前后有过一二十人,如无尘、温雪、栖琼、眉云、小桃红等等,但这批妾侍不是同时娶的,一般是此去彼来,他自己说:"或不甘居妾媵,或不甘处淡泊,或过纵而不羁,或过骄而无礼,故皆不能永以为好焉。"

  在天津的时候,他总是夜不归宿,有时是住旅馆,有时就住在"班子"里,对于天津河北地纬路的家,他能不回就不回。有的时候偶尔回去,原配夫人刘氏会给他制造一些可想而知的冲突,他只是温和地笑笑,笑完了,就又出门往"班子"里去。他的心是一座宽敞的宅院,任由身边俗世的各种声音进进出出,只是不会让它们稍做驻留。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