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北京的红尘旧梦>八旗子弟的颓废美学(3)

北京的红尘旧梦

作者: 刘东黎

八旗子弟的颓废美学(3)



他们本就很有艺术感觉,如今更是津津有味地讲起养鸟、养蝈蝈与蛐蛐的经验,于是忘了正在遭受的磨难。被讨债的打破门板时,他们也表现得谦和豁达,随遇而安。平心而论,这真是一群不会杀风景的人物。他们懂礼貌、知情理、重风度。久而久之,这个没落的人群普遍养成了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天性,而这一点尤以京城旗人为甚。

  从清末民初一直到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城里确实可见这样一些没落贵族。他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好的修养,他们豪爽大方,举止娴雅,事事讲究。虽然一眼可以看出他们事实上的窘境,残酷的命运已经把他们折腾得一败涂地了,但他们仍然尽力维持着旗人曾有的清高与桀骜,以及那份闲适、优雅的风度。

  当然,他们已经精神萎缩,提不起精神去做一点有意义的挣扎和上进,甚至也懒得去为稻粱谋了。他们沉醉于所曾扮演的社会角色中,自我意识与自我现实发生了严重的错位,明明已经破落到食不果腹的份上,还以拿手艺换钱为"丢人"。"窝囊废"、"废物"是他们的自喻和自嘲。他们的确是某种情境中的废物,不过看得出来,他们并不以"窝囊"为耻,这是他们保持内心清高与优雅的一种安慰。清末皇族爱新觉罗奕赓,是一个有名的大才子,就曾将自己的作品署名"天下第一大废物"。

  在历史废墟间,这些精神"阔绰"经济"贫困"的末世旗人,久久徘徊着,不忍离去。当然他们都是普通人,无力从其中反思历史律动、文明兴颓的意义,他们只能对过往生活的细节变本加厉地摩挲思辨。

  八旗子弟的没落,给北京添上了一层伤感与怀旧的情调。这种占了主导与统治位置的文化,在长久的时期里,无疑地成了北京市民的榜样。旗人文化的诸多特质,也被大量沦为贫民的八旗子弟传递到了市井民间。流风所被,北京市民那些玩蛐蛐、养鸽子、栽花、喂猫的生活情趣,说书、唱戏、弹弦子、玩八角鼓的艺术品味,大多与旗人曾经的生活方式有关。在相当程度上,北京城独具的那份风雅,正是系于晚清贵族社会的习尚。北京人的闲逸,他们的享乐意识,他们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艺术,也间接源自清末以来八旗文化在市井中的传播。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罗素与杜威依旧会为雕梁画栋的老北京那缓慢节奏与考究的吃穿而吃惊。作为农业文明城市形态顶峰的北京,极富贵族气质的优雅与奢侈,那是一种由太多无所事事之人所造就的"熟透了"的文化氛围,也大抵与精致优雅、体现着尚文风范的京城八旗文化有关。

  如今在北京的书画界,还很活跃着为数不少的爱新觉罗氏的书画家,宛然形成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一景。当然在他们充满书卷气的生活中,已难觅昔日祖先勇武的神姿,而只能作为对某种历史文化的最后见证了。

  晚清旗人除了将儒文化所倡导的艺术式生活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自己也越来越像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汉族士人。金寄水就是一个例子。他本是多尔衮的后裔,但在他身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多尔衮的蛮勇残暴了。相反,他呈现给我们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典型的书卷气很浓的文人,一个在京城八旗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文人。

  对于自己的家族和血统,他完全是一种漠然甚至回避的态度。伪满洲国曾拉拢过金寄水,但被他严词拒绝了,并表示自己决不做石敬瑭儿皇帝的臣子。这样的心性与做派,完全是很汉化的。这个八旗旧王孙的所作所为,为汉民族文化的魅力提供了新证。

  金寄水在去世前曾自作了一副对联:

  人世已无缘,漫云宿业难逃。过眼云烟休再梦;

  他生如有约,纵使前因未了,伤心旧地莫重来。

  八旗子弟的"堕落"是从头就开始的宿命:他们用了三百年的时间,为自己筑造了一座淫靡虚浮的末世天堂。的确,不论往日的传奇多么绚丽动人,也不过是已经过去的风景,是死掉了的故事,生命是如此嬗递紊乱,照道理说,已经看到生命另一面风景的八旗后裔们,还有什么心情斤斤计较浮世人生?纵使前因未了,伤心旧地莫重来--他们一意孤行地将自己放逐在了时间的逻辑之外,他们的魂魄也随之消散。我仿佛听到了阵阵歌哭之声,从那副对联悲凉的字里行间传来。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