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北京的红尘旧梦>那些人,那些事--眺望远逝的京华烟云(代后记)

北京的红尘旧梦

作者: 刘东黎

那些人,那些事--眺望远逝的京华烟云(代后记)


每一座城都在寻找精神与之契合的理想的人,但不是任何一座历史悠久富含文化的城都能找到那个人,他们也许彼此寻觅,却交臂失之--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中如是说。不过,对于北京这样极有感召力的城市来说,这样的人素来是不缺的。

  数百年来,北京一直是帝王将相熙来攘往,才子佳人趋之若鹜的所在。所以,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北京的地理气候之美,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北京博大深厚的胸襟,北京自由快乐和从容不迫的生活方式,北京的田园景象,北京的梦幻色彩,都是适合人类精神的丰富饱满的养料;但其殊胜之处,尤在人事而非风物。当然使我们挥之不去的,不是那些功利场中的匆匆过客,而是那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是他们构成了北京的旧梦、光影和流年。

  湮灭掉的,是曾经辉煌的身影,历史却记录下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不一定全是兴亡沧桑,亦有平凡岁月的美丽与苍凉。遥想当年,最远甚至可推至辽金元,即有高蹈远翥的天之骄子,在这舞台上纵横捭阖;而自明而清再到民国,多少精英涌入北京,在这里做官,应试,教书,游 行,研究,革命……这些个为官为宦为学为商的南人北人,他们与北京这方水土血肉相连,同时又是属于中国这个大舞台的。

  所以台湾学者王德威就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在这里,广东来的康有为曾号召上千士子公车上书,揭起中国政治改革的又一新页;留德的蔡元培、留美的胡适打造了现代大学的基础;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点燃政治与文化革命的烽火。北京也成为铸造中国现代'有情'主体的舞台。徐志摩、林徽因,鲁迅、朱安、许广平……多少恩怨,留待后人评价,而张恨水更在这里谱下了他的啼笑因缘,梅兰芳台上台下演出动人风情--古城可以是浪漫的。也许正因如此,在一代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北京总有着神秘的牵引。"

  有人说,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剧院,剧院越恒久,台上戏码转换不迭,就越令人唏嘘,有华丽的出场,也少不了沧桑与飘零,当一个时代终场落幕,登台演出者四散而去,又有新一拨人粉墨登场;有人说北京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小气候,有各种各样的小地理,没有真正的主旋律;还有人说北京是混沌的,好像是一座原始森林,各种各样的物种似乎漫无目的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凋落。总之,这样一个新旧融合、古今碰撞、中西会通的北京城,一定会留下了很多灵魂的碎片,供我们重温和解读。

  没有人能够以全知角度综览过去,即使历史重演;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我们对北京往事的检索,让尤其是近百年前那个旧的时代和人群,渐渐地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因为承接着老北京文化精神的遗泽,所以那些文人丛中的旧闻轶事、政界学界里的陈迹残影,平和之中带有诗意,雍容之中包含智慧,温和之中积蓄着狂放与炽热--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先辈的人性历练、社会写照,而那个时代更有着令我们着迷的一份精致和清雅,可说是再也不会有的好时光。

  写作不是为了颠覆记忆,而是为了更直接更精妙地保存并审视记忆。我们希望这部书是文学的,更是历史的。读者可以从中一窥彼时的世态人心,同时让北京城的风貌情状也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我们在历史的观照与寻找中感悟人生,感悟现实,读得解颐一笑或若有所悟。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花架雨如丝。"星移斗转,岁月嬗替,在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城市,我们触及到的永远是历经岁月冲刷的那一部分。更多的已成了一笔糊涂账,消散为传说与记忆之外的烟云。林语堂曾经饱含沧桑地说道:"一个城市绝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并把自己的性格融于整个城市。城市永在,而他们的人生岁月转瞬即逝。"不过当我们穿越云烟雾锁的历史长空,凝望他们的故事时会发现,虽然很多的人与事,都已经沉落在历史的深处,但他们依旧鲜活,并未失掉固有的光泽;甚至能在百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给我们以更为本真和更为理性的观感。我们也从中体验着一些未曾有过的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相遇。每个人与北京的因缘,都是一部个人化的北京史;而整个北京史的本身,则是所有人集体记忆的总和。

  也罢,既然时代在滚动前行,把许多野草闲花碾为泥尘,然而各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和梦境,更有人始终无法忘怀旧时的岁月和情愫,那些关于时光倒转、似水流年的老故事,实在难以一言尽之。且让记忆的一叶轻舟无声滑过吧,闲云野鹤,沧浪浮萍,只载游兴,不载功名。

  北京在你眼中,你在谁的眼中?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