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北京的红尘旧梦>张恨水:我与北京的"啼笑因缘"(2)

北京的红尘旧梦

作者: 刘东黎

张恨水:我与北京的"啼笑因缘"(2)


1934年5月,鲁迅人在上海,老母却留在北京,他记挂着老母的这点小小的嗜好,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鲁迅向来对于"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很有些鄙夷,因为它"迎合了小市民的趣味",但他对张恨水本人却从未有过褒贬,只说从未看过。而张恨水如此高产的作家,应该当得上"小说大师"的称号了,其之所以在很长时间内被打入另册,有人说是因为鲁迅给张恨水戴上了"鸳鸯蝴蝶派"的"帽子",现在看来其实不然,张恨水冤,鲁迅也冤,好在历史对此自有公论。

  张恨水在北京当他的编辑,顺带着写他的小说,而把俗世生活看得天高云淡,名利和官位都不入他的法眼,但有时,官位也会自己找上门来。那还是《金粉世家》问世之前。他的成名作是《春明外史》,从1924年4月份起,就在《世界晚报》的副刊《夜光》上连载。在小说的连载过程中,曾经出现读者在报馆门前排成长龙争购报纸的空前场面。当时张学良也在北京,看了《春明外史》后非常欣赏张恨水的文采,竟然自己找上门来,与张恨水交谈许久。后来张学良又多次登门拜访,并且提出了让张恨水去做官的想法。张恨水自然不会答应,就开玩笑地说:"我们本来是朋友,做了官,岂不成了你的僚属?我不是做官的材料,还是当朋友的好。"

  《春明外史》写的是二十年代北平社会的世情风貌,以野史的笔法来描写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平官场,以及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和不公,涉及北平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人物多达五百多人,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上至总统、总理、军阀,下至妓女、流氓、小市民等等,各色人物在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空间中进进出出。

  据人们推测,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是有生活原型的,甚至有人把小说中的人物与当时社会上的风云人物进行了一番对号入座:魏极峰--曹锟,鲁大昌--张宗昌,时文彦--徐志摩,韩幼楼--张学良,舒九成--成舍我,何达--胡适,金士章--章士钊等等。当时北平的许多普通读者,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人人争买报纸,为的是知道个中人物结局如何,作者也从此名扬北京。

  成名后的张恨水继续写他的小说,并继续体味着北京的春花秋月。但张恨水的北京并不像曹雪芹的金陵一样,只是一个虚晃着的背景。他的北京是实实在在的,许多的地理场景都在他的描述中触手可及,地理成为重要的符号。

  比如,在《啼笑因缘》里,天桥是主人公樊家树结识唱京韵大鼓的沈凤喜、卖艺姑娘关秀姑之处。对沈凤喜来说,天桥是热闹的,又是贫穷的,这是她自由恋爱的地方,自有其泼辣的生气。什刹海、陶然亭是充满乡村风味的野游之地,而公园则是浪漫爱情的发生地。在《金粉世家》中,金燕西与冷清秋初遇在公园,次要人物如小怜与柳春江,梅丽与燕西的同学也都是在公园初见。民国初年的北京,公园是一种浪漫的象征。

  在张恨水那里,北京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金燕西冷清秋他们的,是军阀、阔太太和天桥杂耍把式们的,是一个回响着京韵大鼓余音的北京,是民国初年夕阳残照下的北京。

  到了1930年,为了腾出时间专门从事小说创作,张恨水辞去了《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副刊主编的职务,结束了自己的北漂生涯。并且,他还用稿费所得买下了大栅栏12号一处"足资歌哭于斯"的庭院,生活上总算可以安顿下来,有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处所。

  张恨水寓居的庭院并非今日前门外的闹市,而是坐落在僻静的后街。院内树木葱郁,浓荫遍地。张恨水又亲手补种了两棵杨柳,两棵珍珠梅,两株梧桐树,还有两株丁香。他的书斋又兼茶室,室外就是那两株丁香。每到盛夏时节,丁香花芬芳醉人,而室内则是茶香袅袅,分外怡神爽心。

  有时也会应朋友之邀去茶社小聚。当时中山公园内有两家茶社非常有名,即长美轩茶社和上林春茶社。这两家茶社不仅茶好,而且还供应味美价廉的茶点,如长美轩的火腿包子,上林春的伊府面,还有因受到马叙伦先生赞许而名闻遐迩的"马先生汤"。张恨水和报界同仁及文友们经常来这里小坐,每每品茗叙谈及至深夜,才踏着月色欣然而归。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