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陈逸飞传:视觉人生>媒体时代

陈逸飞传:视觉人生

作者: 杨长勋

媒体时代

 

    第十一章视觉书刊的实验(2001年——2005年)

    陈逸飞在视觉刊物和书籍方面也做了实验和探索,2001年9月,号称国内最厚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面世,取得较好的成绩,只是与电影、服饰、模特、环艺这些产业相比,似乎没有那么辉煌。

    一、媒体时代

    开发书刊产业,除了文化上的使命感,除了产业结构的配套需要,还有陈逸飞本人对报纸、杂志、书籍的那一份感情。他能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报纸、杂志、书籍那里广泛地吸收了文化营养。

    陈逸飞满世界飞来飞去,不论飞到哪座城市,他都离不开当地的报纸。北京是陈逸飞去得较多的地方,他就读当地的《北京晚报》。“尽管我平时在上海比在北京时间多,但是只要来京开会办事、在京停留,我都会读北京晚报。也读到了一些漂亮的彩版,版式更时尚、更靓了,跟画儿一样。”(《北京晚报》2000年11月1日)他到别的城市,则看所在城市的日报和晚报,了解该地区的各种信息。

    陈逸飞关注服饰文化,自己穿的是牌子,后来又经营服饰产业,便坚持阅读各种服饰杂志。《世界时装之苑》就是他常读的杂志。“《ELLE》杂志我非常喜欢,它的确是美的传播者,我几乎每期都买,不在国内时,我就让我的司机买。希望我们今后有更多的机会交流。”(晓戎《大画家的平常心》,《世界时装之苑》1997年第3期)正是这种广泛的报刊阅读,补充了陈逸飞的信息量,使他始终处于文化的前沿,时尚的先锋。

    传媒时代,媒体离不开文化人,文化人也离不开媒体,媒体离开文化人就缺乏文化的含量和厚度,文化人离开媒体就不能及时集散信息。有人说陈逸飞赢在炒作,是个成功的“炒家”。陈逸飞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文化人与媒体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利的关系,互动的关系。

    从阅读别人办的杂志,从跟有关杂志有很多合作,到自己办杂志,让别人观赏自己办的杂志。从买方变成了卖方,这是一个身份的转变,一个角色的转换。

    陈逸飞比较早就有办杂志的设想,他说:“我在5、6年前就想做杂志,一方面是关注,一方面是觉得国内杂志在某些方面可以改善,这次想做本视觉杂志,能够做到与一般的时尚杂志稍有不同的角度看,是有意义的杂志需要几个方面:更多的信息量、新的信息量、可收藏。希望这本杂志像一个课本,可以普及美学教育。”(曾光明《陈逸飞还是个浪漫的人》,《南方都市报》2002年1月7日)现在是落实到行动上了。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