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王松山)古今奸海>善于攀龙附凤的汪伯彦

古今奸海

作者: 王松山

善于攀龙附凤的汪伯彦

    汪伯颜,字廷俊,宋朝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进士出身。因向朝廷献河北边防
十策,以直龙图阁的身份知相州(今河南安阳)。
    这一年的十一月,全国因垂涎河北三镇的土地,向宋廷提出以康王赵构为人质进行
议和。十九岁的康王赵构奉旨离京北行,一行人来到磁州(今河北磁县),见到磁州守
臣宗泽,宗泽以为金人一向言而无信,诡计多端,只怕康王到了金国,金人又生出什么
新的伎俩,造成不测,因此竭力劝止康壬继续北行,请他暂留磁州。当时金人充斥四野,
每日都有数百名甲兵来到城下,康王所在也常能看见金人的踪迹,赵构因此对出使金国
心存畏惧。这时汪伯彦也送来帛书,请康王回到相州,并亲率部众一路风尘扑扑远道相
迎。赵构十分感动,当场许诺:“他日小王得见圣上,一定会首先荐公为京兆。”这一
句话便奠定了汪伯颜日后受恩得宠青云直上的锦绣前程。
    再说京城汴梁,金兵的侵袭搔扰更加变本加厉,日胜一日。钦宗无奈,命使臣持蜡
招来到相州面见康王赵构,封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赵构赶快践其诺言,
让汪伯彦与宗泽同为副元帅,然后与众人商议大军去处。众人意见纷纭,各执一端。有
人以为应向北挺进,向金兵决战,有人以为应退至江南,以求保全。赵构当然很害怕打
仗,不愿向北挺进,汪伯颜窥破了赵构的心思,就说:“非出北门济子城不可。”此计
正中赵构下怀,他高兴地说:“廷俊之言有理。”于是引兵渡河,由郓州、济州到南京。
康王又上奏钦宗请封汪伯彦为集英殿修撰。
    这时钦宗又下诏书与赵构,说金人正准备与宋朝议和通好,康王将兵在外不要轻举
妄动。汪伯彦对赵构表示应严格恪守皇帝谕旨,宗泽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金人狂谲不
可信,表面求议和通好,实则想施缓兵之计,如果我们相信金人之言,那么日后悔之晚
矣,我以为应及时进兵。”汪伯彦觉得宗泽总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对自己今后的晋升是
很大威胁,应该把他赶离康王左右,才能使他不再干预朝政。干是对康主说宗泽英勇善
战,可命他领一支人马到开德、卫南一带作战,保卫康王安危。这样宗泽离开元帅府,
康王将黄潜善召到身边,任副元帅,大军安然不动,静观其变。谁知不久传来消息,金
兵攻破京城,徽、钦二帝被俘,张邦昌僭位代主。赵构闻听一时哭得涕泣滂沱,可惜
“落花流水春去也”。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登基称帝,即宋高宗。主子当了皇帝,汪伯
彦又摇身一变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再拜右仆射。
    高宗初登帝位,无疑给中原人民和许多爱国将领士兵带来了一线中兴的希望,于是
万众瞩目,希望高宗能不孚于民望,抗金卫国,收复中原,请归二帝。高宗自己也一度
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汪伯彦与黄潜善之流却十分恐惧,一旦主战派占了上风,朝廷中
将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到那时,无权无位,何得专权自恣、为所欲为。他抓住高宗
也有些害怕请还二帝后自己当不了皇帝的心理,极力怂恿议和。他和黄潜善狼狈为奸,
开始对主战派的中坚人物进行迫害和排挤。
    他们第一个要挤出朝廷的当然是右丞相李纲。李纲一向以驱除金敌为己任。徽宗宣
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败盟城下,他曾刺臂写血书上疏,请徽宗禅位太子,以号
召天下。钦宗即位以后,他也坚决主战,反对迁都。并以尚书右丞为亲征行营使,积极
备战,逼使金军撤退。高宗称帝,他再上奏议国、议巡幸、议僭逆、议伪命、议战、议
守等十议,主张迁都关中,以示不放故都,从而使天下归心;并要求铲除汪伯彦、黄潜
善等奸侫,处死张邦昌,以振民心士气。这一系列主张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汪伯彦的个
人利益,使他寝食难安。他决定先在皇帝身上找到突破口,于是先迎合高宗惧敌的心理,
力主南迁,驳斥李纲建都关中的主张是要把皇帝置于险境,不为天下黎民着想,高宗深
以为是,从此对李纲心怀异意.把握住了皇帝的心思,他又开始一心一意寻找李纲的过
失.
    这时李纲上疏高宗,请求朝廷派命官招抚失地的百姓和一些自发组织的抗金队伍,
从而扩大抗金的战斗力,并举荐张所为河北招抚使,王奕为河东经制使,傅亮副之。汪
伯彦赶快和黄潜善密谋,借此机会弹劾李纲,使他从此一蹶不振。他们先指使党羽馅害
张所,又诬告傅亮不立刻渡河无故逗留,贻误军机。李纲看出两人“醉翁之意不在酒”,
就向高宗申述:“设置招抚司、经制使是里向陛下建议的。张所、傅亮也是巨所举荐而
汪伯彦、黄潜善凭空诬陷张所、傅亮,分明是指斥巨。臣常以靖康年间大臣失和、朝无
定策,以至国败家亡为鉴,遇事先与汪伯彦、黄潜善先议而后决。二人反与臣相逆,臣
举足无地,肯请致仕归田。”高宗向来耳软心活,听了李纲的话也不知如何是好,又与
汪伯颜等二人商议。汪伯彦与黄潜善又攻击李纲招兵买马,心存不轨,应早去为快,高
宗终于坚信不疑,一举罢免了李纲,一时天下大悲而二人独喜。
    赶走了李纲,拔除了汪伯彦的一个眼中钉,他又把目光投到老元帅宗泽的身上。前
面已经说过,汪伯彦曾设计将宗泽赶离了赵构左右。赵构称帝以后,宗泽以为中兴有望,
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昼驰夜奔赶到南京,满怀热忱地向高宗陈述兴国复帮的大计。汪伯
彦唯恐高宗为之心动,立刻和黄潜善巧言游说,百般污蔑,然后劝高宗封宗泽为龙图阁
学士出知襄阳,明升暗降,再次把他还离赵构身边。
    不久宗泽又上疏高宗,请求高宗明察是非,罢黜奸党,勤政保民,中兴王室。汪伯
彦与黄潜善十分惶恐,觉得不除宗泽永无宁日,他们加紧谋划,说宗泽功高盖主,不可
重用,否则蛊惑民心,预谋反叛,则朝廷难以收拾。还派人暗中监视宗泽的行为,利用
职权扣押宗泽的奏折,使这位老英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以至忧愤成疾,最终含恨九
泉。
    李纲被罢,宗泽又去,汪伯彦更加无所顾忌地和黄潜善一道误国专权。继而,金人
攻进陕西,东京、山东一带盗贼猖獗,张遇又焚真州,队伍开到离行车只有六十里处,
天下一片混乱,汪伯彦和黄潜善却粉饰太平、匿而不报。高宗被蒙在鼓里,兀自逍遥取
乐。内侍邵成章上疏论汪伯彦、黄潜善误国,被除名发落;御史马伸也因弹劾二贼被谪
监濮州酒税,在中途身亡。高宗常对辅臣说:“元帅旧僚,往往沦谢,唯汪伯彦实同艰
难。联之故人,所存无几,宜与牵复。”大奸臣秦桧原和汪伯彦共同受馆于王氏,张浚
又是汪伯彦举荐,所以他们二人听了高宗的话都说:“臣等已议日郊思取旨,更得天笔
明书其旧日功劳,那样则内外深信无疑。”
    建炎九年(公元1139年),汪伯彦出知宣州,临行前与高宗话别,这时高宗对秦桧
说:“伯彦是便令之官,免不了众说纷纭。”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说:“伯彦是联未
登基时的旧僚。想那汉朝的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都不能忘却丰沛与南阳的故交,这本
是人之常情,朕又岂能免过?”说罢又做出一副意往情深的样子暗自伤神。汪伯彦感念
龙恩,唏嘘不止。后来他又向高宗献他所著的《中兴日历》五卷,被拜为检校少傅、保
信军节度使。一直到死,都深得高宗宠信,而高宗却不能醒悟,正是这样一位“忠心耿
耿”的故人象一只蚂蚁一样一点点噬毁着大宋的千里之堤,从而加速了它终将塌倒的日
程。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