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止笑谭 作者: 朱邦复 章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前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假设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推论 ◆前提-上承章三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注 客观真实1:宇宙本体对孕育于其中的渺小人类说来,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故站 在人的立场,可以视之为「无尽」。 客观真实2:能量为宇宙之基础,由夸子、基本粒子而至物质,进而有世界。 解 老子认为:「道」似虚而不实,运作时却无止无尽,渊大广博是万事万物之本源。 通 ●《易经˙干卦》彖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 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六祖坛经》:『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释 宇宙本体为能量,所有事物之基础皆建立在能量上。 时空、能量之变化,就人类有限之认知而言,实可谓之无穷无尽。其中的排列组合 之一,即为四度空时所成的宇宙。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来看,由哲学思考到 科学应用;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一切都脱不出能量变化的范围。 能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科学上称为「定理」、「定律」。在人的经验中,则为 「概念」、「感受」。前者是客观的,可以重复印证,后者是主观的,只对自 我有绝对的「真实性」。而这一切,老子统称之为「道」。 ◆假设 ┌────────────────┐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 注 客观真实1:在宇宙万象中,同与异原为一体之两面,仅因其坐标位置的不同,使 人在观察时,产生各种变量。 客观真实2:将变量之各极端值,取其总和再折中,则可接近真实。 解 老子认为:道是锋芒尽敛,纷扰毕解,光辉隐遁,混同尘俗。 通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释 事物各有其殊异现象,殊异是偏颇、极端,唯有所有殊异的总和,才是「道」。故 整体为一,分则为亿,见叶不见树,见树不见林,见林不见山,则离真实远矣。 以排列组合的机率而论,根据「熵」的扩散理论,能量偏向「随机数」。也就是说, 组合的机率将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因子亦将随时间的增加而更为复杂。是 以因子单纯之组合遂为少数,成为「极端」。 但凡极端者,在大自然的真实现象中,皆为特例,特例仅可视为「道」之一,「道 之一非「道」,犹如「白马非马」。 是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实为万物之宗,故用之不盈。 ◆推论 ┌──────────────────┐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注 概念分析1:谁之子:何所出。 概念分析2:帝:造物者。 客观真实:宇宙的本体客观存在,然个体具有主观之认知,因立场有异,遂难知宇 宙真相。 解 老子认为:大道明确透澈,似存在于虚无之间。我不知其来自何方,但于天地生成 之前,已经无所不在了。 通 ●《六祖坛经》:『悟念无法者,万法尽通;悟念无法者,见诸佛境界,悟念无法 者,至佛地位』。 释 道成于天地之先,为宇宙万物的基本法则,人生于万物之末。但若人能做到不偏不 倚,不分不辨,则有「道」,人有道,即与天地同在。 人生本为时空汇和之因缘,人心受制于此因缘,动心起欲,遂为心之奴、欲之隶。 所幸圣人弃欲明心,观事察物,而得知人之本,事之因。 人透过反思,先明自我,摒除殊异之私念,返诸『湛兮似或存』的大道,「反朴归 真」,遂同于「帝之先」而存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