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之旅 作者: 朱邦复 十、寒露 野人献曝与各种构想 《列子》杨朱篇中记载: “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及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我已经把自己对人生的探讨,写成了百万言的垃圾,今献给读者,当然希望获得重赏。我最期望的收获,是读者能多培养一些理性,或者是社会上多几个有理性的人。虽然什么人扮演什么角色,一切都是定数,如果演来演去,都在自我心中打转,也太乏味了。 记得在第三集<炎夏>中提过想写一本《一千零一个发明》,想想何不就写在这本书里?让这一趟知性之旅,不仅仅只是带走一些抽象的观念。 预先声明,这些构想都已是陈年老酒,说不定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如果有人想生产,务请事先查阅专利公报。再若有人想申请专利,也请改头换面,因为已经公开的观念,是不得申请专利的。 这些观念本身并不重要,我只是想用一些例子来证明只要用用脑筋,想赚钱不是难事。对赚钱不难的人而言,赚钱便成为一种无聊的工作。赚钱不难,神游八荒也不难,只要放得下心头负担,收拾好神智,即可去也。 我们且由身边谈起吧,不拘形式,不限题材,细部保留,各凭想象。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发明。“发明”是人将事物的因果体用关系“发”掘出来,使之大“明”于天下。有人把发明当作“无中生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其实任何事物都只是某种能量形式的排列组合,知道了组合方法,即可发而明之。 所谓的排列组合,是指某一种事物,在某一个时间流程中,有某些因素产生了。发明就是把原来已知的那些因素,与新发现的因素重新混合整理,选取一种新的组合。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就从足下开始吧!鞋是人人必穿的,就质料而论,鞋有草鞋、布鞋、皮鞋、塑料鞋、木屐等等,只要有了新的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某种性质,能符合某种环境,就是一种新的排列组合,也就算是一种发明。 玻璃鞋不错吧?可是玻璃太硬,脚放进去受到限制,很不舒服。玻璃还有另一种存在的形式,就是“玻璃纤维”,为什么不能用玻璃纤维做鞋子呢? 当然可以,玻璃纤维有可塑性,美观,耐磨,耐热,抗电,有多种物理化学上的特点,作为一种工作鞋,正适合于各种危险的工作。这种鞋材料取得容易,生产容易,造形容易,说不定对喜欢新奇的时装市场,也是一种冲击哩! 再以功能而言,鞋有球鞋、雨鞋、拖鞋、便鞋、溜冰鞋、马靴等,有的鞋为了保暖,有的为了防水,只要在新材料上动脑筋,保证你会成为一个足下大王! 只要是鞋,包括拖鞋在内,穿与脱是个很讨厌的手续。为什么这样说呢?鞋子要系带子或扣扣子,否则不会与脚成为一体,不能成一体,就失去了保护的作用。 能不能改善呢?这也是排列组合的功能之一。由结构上考虑,鞋子的改进还有极大的空间,其实,真要认真把鞋子(或者任何东西)当回事研究,大学也可以开上四年的课。这绝非虚语,任何一门学问,弄精了才能当博士,鞋子亦然。 鞋有鞋底,鞋底的材料要耐磨,因为它不断与地面接触磨擦。鞋底与鞋面相连,包住脚背,有保护及美观之作用。在脚与鞋的中间,还有鞋垫,其中也大有玄机在。除此之外鞋跟、鞋带、鞋套等,无不可以大动脑筋。 如何动法呢?先将传统的观念打破,把鞋底固定在下面的观念推翻,使鞋底鞋面一体成型!这样目的何在?生产容易!要知道制鞋业最大的成本支出,就在鞋底与鞋面的结合上。其中学问颇大,有胶合的问题,有剪裁的问题,有曲线连接的问题,有材料衔接的问题,还有式样与功能配合等等讲不完的问题! 再说鞋底与鞋面的关系,又涉及功能,有需要增加鞋底弹性的,如同篮球鞋;有需要增加鞋面控制性的,如足球鞋;有需要增加鞋底滑动性的,如溜冰鞋、舞蹈鞋;有需要整体成型的,如雨鞋、绝缘鞋;有需要穿脱方便的,如拖鞋、便鞋。这些功能目前都有待改进,而且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会财源滚滚来。 更重要的一项改进,是如何避免鞋中的脚气。须知脚承载了人体整个的重量,整日在地心引力中挣扎,人的脚有汗气,密闭在鞋中,就酦酵成脚气。如果能设计一种透气的鞋,穿了脚不臭,真可以用来作香槟酒杯,岂不理想? 如何改进呢?有的在鞋面下打洞,缺点是不美观。有的使用透气的鞋面质材,如帆布等,但这类素材只能作运动鞋用。能不能设计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当脚行动时,自动把一部分空气排出,更换一些新鲜的。这只要在鞋面内部,设计一些凹槽就可以了。 穿鞋的方式也可以改进,我不相信有人把系鞋带当作享受,那么,为什么鞋子始终与鞋带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呢? 当然传统习惯不能不考虑,人不大容易接受新的观念,有人就曾对我说过: “哪有穿鞋不系鞋带的人?” “有,我就是!” “那是因为你懒!” 这话没有说错,所有的发明都是因为一个“懒”! 改进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拉炼、暗扣、明扣、磁铁等,甚至可以把鞋面设计成盖子般,盖上去包住就好了。如果怕失去了勤快的主顾,不妨上面再装饰一些鞋带。 式样也该改进了,所有的人都在服装上打转,鞋子也有“鞋权”呀!鞋子苦了几千年了,总该让人谦虚一下,见了人先低头,向鞋子打个招呼! 为什么一定是尖头、圆头、方头?把自家的小狗挂在鞋头,搞计算机的不妨放一个监视器,再如在溜冰鞋上装一个火车头,那才神气透顶! 简单一点吧!在家里穿拖鞋,目的只是把脚掌与地板隔离。何不仅用一块塑料鞋底,上面设计一个吸盘,脚一踏上去,就不会轻易掉下来。 为了身体健康,也可以设计一种“仿登山”鞋,鞋的前端加厚加高,加处要能依循脚掌的经脉穴道,走起路来,就有登山的效果。这种设计完全符合中医的经脉理论,人走路时,如果脚趾向下方用力,血液循环会加速。 再谈下去,读者一定以为我要改行做鞋匠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例子,证明动脑筋的人,不会活得“无聊”,怕的倒是被“有聊”淹没了。换个题材吧!我戴了五十年的眼镜,天天梦想有人来改进一二。料不到戴眼镜的发明家太少了,所以一直期望到如今。 眼镜的镜片变成隐形的,那且不谈它,只是我不喜欢戴,因为太麻烦了,而且又失去了一分有学问的气质。 眼镜当然有镜片,镜片有很多好处,人的灵魂之窗可以躲在那片玻璃的后面,飞砂吹不过,雨水浸不进。是了,水珠停留在眼镜片上也很麻烦,挡住了视线!有人把汽车上的雨刷搬上去,我迄今没见人用过,大概是带发电机不方便。 一片防水膜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在玻璃上作表面处理,或设计一些细微的沟槽,使水不能聚为水滴,当然,沟宽不能妨害到视觉。更简单的,是一种鸭嘴边,可以盖在眼镜的上沿,像帽子一样。只是这样太简单,自己动手做一个就行。像我这种懒人,只要把手放在头上挡一下,或用报纸一遮。再若出门撑伞,一切都免谈了。 我最希望拥有的功能,是在镜片的两外侧,装两个后视镜,就像汽车一般。这样既可玩间谍游戏,路上偶然惊艳一瞥也可以装作道貌岸然。考试更好,可以不用回头了。 眼镜架一定要架在鼻子上,这是老天设计鼻子的美意,不可不充分利用。只是鼻子也太脆弱了,近视再加墨镜,已经成形的两条深沟,有时会压出血来。我希望有种运动帽,把墨镜设计在前面的帽沿,可作微调,往头上一戴,就是遮阳防紫外线的标准设施。 一双镜脚也是负担,不挂在耳朵上,又挂哪里呢?用夹的,久了会痛,用悬吊的,位置难以固定。当然如果有新的技术发明了,还有希望,比如说,有一种空气聚焦器,能利用电磁场,使某个区域中的空气分子呈曲线分布。再不然,把眼镜材料的重量降低,低到往鼻子上一放,就万事大吉。 那是以后的事,多想无益,既然无法避免,何不多多利用既有的设备呢?镜脚可以作为天线,把“行者风”(走路听的耳机)装在脚架下,正近耳门!再若把行者风改进一下,加一个麦克风在鼻子上,就成为“行者电话”。随时随地,情人们只要一动口,就是情话绵绵,保证把所有的话都塞在信息公路上,见了面反倒词穷了。 在我的梦想中,连电池都需要改良,如果有电线式电池,或者杆状的太阳电池,镜脚便成为发电机了。当然,我一直认为,数十年之内“无线电流”将成为事实,通过微波的发射,一种晶体便可将之转换为电流,到那时世界又是另一种景观了! 有一种东西很重要,人天天要用,却从来没有看到有人发明,那就是“鼻纸”。鼻中有鼻屎,尤其是在都市中,空气中浮游的“娇客”,使得人间充满蒙眬的美,鼻孔是她们留连的风月场所,总会留下一些脂粉余秽。 在西方,几百年的工业生活,早已把“挖鼻屎”这种动作看得倒胃不已。可是倒胃归倒胃,大家居然也乐此不疲。不论在哪里,总会有人光明正大的挖而摇之,再不然偷偷摸摸,挖而藏之,一副无可奈何的德性。我的椅子底下、床头墙壁就有很多库存,沉红莲每次见了,都咒骂不止。 挖鼻孔要用手指尖,相信这种习惯已历经千万年,在拉马克用不用学说下,手指的直径几与鼻孔的内径相等!挖的时候,手指太滑,鼻屎常赖着不走,于是脸上肌肉抽动,歪之扭之,挤之捞之,大作痛苦、爽快之状! 一边要开矿,一边还要运输,鼻屎虽小,却质量不减,往哪里装呢?我们知道有下水道,有化粪池,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鼻屎贮存室”吧?有人用手帕,现在已经落伍了,卫生手纸是富有之民的宠物,谁不在口袋中养上几包? 如果手头没有纸,弹指神功最是常见,好在这种黑眚暗器,附衣不落,沾体不痒,从古到今,未见人受其害。 结论很简单,我曾用手纸做了些“指套”,因为有磨擦力,效果奇佳。作为一种商品,我建议采用高纤维的纸浆,纸要韧要薄,触感好,效率高。诱人的香味,不要太醒目的色彩(怎能让人人看到)?加上适当的宣传,必可大赚一“鼻”! 手纸的材料能不能改进呢?需知手纸的方便是以破坏、污染环境的代价换来的。要砍很多树,浪费一些水资源,增加化粪池堵塞的机会。比如说,上大号前肛门上先涂些油,会干净得多,再不然手纸改用水溶性的物质亦可。 只是手纸与冲水马桶是难兄难弟,要改进,必须同时改,否则不配套。 冲水马桶很浪费水,当今水资源严重短缺,能省最好。既为冲水马桶,就该尽量发挥冲水之功效,设一加压器,就可省下九成的水。再若加自动洗肛器,涂以肥皂,喷以清水,最后吹以干风。如是则一上一下一气呵成,统统有了改进。 手腕戴表,指上有戒,腰间缠包,都是人充分利用空间的好策略。我最讨厌手上有负担,但却不反对挂在身上,所以也有不少幻想。 表只用来计时,太浪费了,所有需要看的听的,而且需要随身携带的,都应该设计在表中。以当今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其实简单易行。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而言,就以每平方英吋一百万个半导体的芯片来看吧,这一百万个半导体能做些什么事呢? 比如说,一只小小的定时器,大约要一百个半导体;加上闹钟要五十个(可兼做提醒吃药的随身护士),计数器要三百个,所有的测量功能如室温、体温、血压、脉搏等,都是探测器,可以利用表的底面,所需的电器不多。至于大气湿度、环境磁力、辐射、紫外线、一氧化碳等,也都与健康有关,值得设计成为随身探测器。 探测是一种技术,只是人们还没有看到它的市场,有谁会去从事不赚钱的事呢?只要有了随身探测器这种产品,尽可放心,各种技术唾手可得。 再将收音机、呼叫器也设计上去,也不过百把个半导体,有了呼叫器,比较麻烦的是要有显示文字的液晶,再加上文字,则相当于计算机了。如果所要的功能不多,大概十万个半导体(自行设计中央处理器)就可以了。 既然有了计算机的功能,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只要有内存做电话本、地址簿(如果没有实时输入装置,亦可以采用无线电传输方式)最恰当不过。如果再加上输入装置,那更像是一台腕上计算机了,表面加大一点,加上手写辨识,美极了! 到现在为止,就算把一平方英吋的芯片全用上,也还绰绰有余。当然,采用更精密的晶圆,表壳当作线路板,再加大腕上计算机的容量,功能将可比美掌上计算机! 在十年之内,每平方英吋一亿个半导体的晶圆可以问世,那将是硬件的极限。到那时语音辨识必然成为产品,手腕上戴的将不再被称为计算机,而是小精灵。它将是每一个人的身份证、工作记录器、个人数据库、身体状况计、通讯联络器等等,它可兼作每一个人的教学师长、私人秘书、工作导师、谈天朋友、专用护士、警卫保镖。 人们不了解人与计算机的关系,一听到计算机,就觉得它高不可攀。错了!计算机的同胞兄弟--微处理器,将是未来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产品。它将无所不在,有一天,它会发展成为一种“印记”,是一种用特殊墨水印刷的标记,连香烟盒子上都会印有一片微处理器!有了它,产品能得到严密的监视和控制,社会上再也看不到泛滥成灾的广告,从预期订单、成本分析、生产运输、管理回收,全部一条龙,自动控制。 虽然如此,并非人人都要改行从事计算机工作,我在前面说过,写程序极容易,而要了解各种工作流程则很困难。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分析自己工作的能力,到时候才能够教计算机工程师如何写程序,这才是上上策。 这样扯下去,又要回到计算机的老本行了,再找个简单的课题吧! 手指头是人身上最好用的部位,戒指则是手指上最方便的设备,我们大可以在戒指上动动脑筋。因为手指是动作的主要机构,所有与控制、表达有关的动作,全都要靠手指来执行。这些行为包括了摸、按、触、敲、打、开、关、写、画等等。 在戒指中置入一个微处理器,加上密码,就可以当作个人的身份证明、健保卡、信用卡等。如果再在各地设置监收站,则可全面监视每个人的行踪。 这样一来,戒指可以当作钥匙、身份证、通行证、存款簿等,不一而足。各位总看过科幻电影吧,未来世界谁还带枪?手一指,激光光就射进胸膛! 再简单点,至少可以设计一支戒指笔,用戒指环装墨汁,戒指的顶端装个笔尖,只要把手指头弯过来,立刻可以写字! 各位总有理发的经验吧!那叫花钱受活罪。有个好点子,设计一个静电罩,罩在头发上。一通电流,保证根根头发倒竖! 头发倒竖做什么?这时再用激光、用水刀、甚至用剪刀,都可以随意剪之割之,造形、处理都容易,而且不会剩下一大堆短小刺人的发渣。 再谈一个大计划吧,大得可以成立一个王国,要是能找到“真命天子”的话!我曾希望有人投资制造一种“自动烹饪机”。如果就商论商,这可是大事业,远比任何家电市场都大,毕竟“民以食为天”! 谁都知道,开饭店是好生意,平均来说,所有的商店中饭店约占二十分之一。但是饭店难开,最大的难处,就在好厨师得之不易。 烹饪机可设计成为各种形式,有单人用的,小家庭、大家庭、学校、机关行号以及饭店专用的,变化无穷! 做菜是种科学实验,只要掌握住色、香、味、触、温五性以及口、舌、齿、喉、胃五感就是。这些因素涉及食物的种类、烹调的火候以及处理的方法等,只要了解其原理,都可以严格的控制,人或许记不清楚那么多,但是利用微处理器,简单明了! 首先是要有提供材料的厂商,以便做食物以及调味料的“前处理”。然后是硬件生产厂商,负责制造烹饪机。最后还要有软件公司,专卖各种食谱。 有了硬件后,到超市买来一包包处理好的食物,把食谱号输入(各人适应的酸、甜、苦、辣、咸、麻度,皆可以定量化)。每份菜输出的速度,当视机器性能及食谱的定义而定。但不论如何,每次调出来的水准,保证与预期的全同。 水准全同不表示没有变化,同一个菜有不同的调配方式,有不同的调味原则,也有应各人要求的口味变化。 如果是餐馆,则可采计算机联机服务,客人上门后,一按电钮,流水线自动送菜到面前。更简单的,先投钱,再选菜,吃完就走。 说起来好象很吓唬人,其实设计起来简单得很。在动力上,单人用的可以采用微波炉式,职业用的则采煤气,着眼点是成本及效果。 烹饪机在功能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原则上烤、煮、蒸、炒(炸)是中国菜的四大法门,基本上都是加热的接口问题。 烤最简单,是直接过火,大致可分触烤或挂烤两种。前者多用铁板或石头,以余热的需求为考量。因此,于透明炉内备一“烤具”,食物置其上,直接加热即可。烤的食物都是在烤前或烤后加料,只要注意烤炉的安全及控制方便即可。 煮最简单,将食物置于容器内,按规定比例调配好即可。因有自动控制,食物煮熟后即自动保温。 蒸是用水蒸气,可在煮食的容器内,再加一放置食物之架子即可。 最麻烦在于炒菜,其实只要知道“炒”可以分成两道手续,分别考虑就容易了。第一道手续是炸,亦即在最短时间内,将食物均匀加热的绝妙方法。因为油的沸点比水高,所以先将油加热后,将欲加热的食物置入即可。 固体进入液体中,其接触面积大,加热又匀。此时处理的温度高低以及时间长短,决定食物“失水”的状况。一般说来,高温失水速度快,加热时间宜短。但是各种食物对热的传导性有异,以致食物内部变化的程度不一,两者要有适当的配合。总之,食谱上应该有使用的步骤说明,再不然,则以软件程序正确的控制。有的食物为了口感,有时要求用不同的温度炸两次以上,这些都不应由使用者操心。 要炒的菜,轻炸即可,过油的时间一般在十秒钟以下。如果炒的菜色多,炸的手续又不同,这都应以包装的格式解决。诸如有一包装的容器,将其中分为数格,使用者将之置于指定的位置,烹饪器即能自动处理。 炸过了,再下一步就是混合,混合的内容不外肉类、蔬菜以及调味料等。食物都“炸过”,已经熟了,调味料也应由烹饪器事先备好,统一搅拌就好了。 现在,我们试着来设计这样一套“不可能”的机器吧。 第一步是入口,当然以在上方为宜,但是职业用的必须有自动传送的功能。既要有此功能,当然要平面置放,而且放法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下文我仅以家庭用的作例子,解释起来比较容易。 把食物放在顶端,顶端一定有个盖子,将盖子拿开,食物放入。 盖好盖子,设定调味级次,输入烹调代号(什么菜,怎样做法),然后激活。 整个烹饪器可分三个空间,一个是只容器,装接口物(水或油),另一个是操作器。操作开始时,便将所需的水或油由容器中移到操作器中。还有一格为备用格,其中放有餐盘,可作临时放置食物之处。 以微波作能源,操作器是密封的,有压力控制装置,将食物分次倾入后,加热至固定程度。再自动将油倒回容器中,将食物移至备用格的餐盘中,如有必要,再倒入第二种需要炸的食物,依相同的手续,直到全部炸完为止。 再将备用格中所有的食物以及备妥之调味品,一次倾入操作器中。此时操作器可以做三百六十度的转动,将食物充分搅拌,直到指示的时间为止。 当然,还有一些细部的小问题需要安排,但无一不能解决。 有了烹饪器后,各位工作族就有福了,随时可以有一盘炒得热腾腾的好菜,在家里等着你往肚子里装。 其实再动动脑筋,有了微处理器,加上各种感应装置,一台“小管家”就可以设计出来了。通过电话,人可以从办公室打电话回家,而在语音输入还不实用之前,不妨用键盘控制,外加各种软件,便可以代做很多家务事。 人生有三分之一(假如把在床上看电视的时间算在内,则可能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活在床上,我们有没有把床当作一个研究的对象呢?没有!可怜!人类从树上睡到地上,再从地上爬到床上,是不得不习惯,不是因为技术改进了。 床有硬板式、弹簧式、海绵式、充水式等等,不论什么形式,一律水平!为什么呢?人的身体表面、内部骨骼都不是平直的!奇怪的是,连世界首富都不得不睡又平又直的床!还向世人夸耀他们多会享受! 平直的床有什么不好?头部要加枕头!直到最近才见到电视上大做广告,说有种科学枕头,睡上去脊椎骨能维持正常。我买了,不错,是有改进,但与事实相差太远。因为这种枕头只考虑到一个角度,而且仅提供一种厚度! 愿意动脑的人,只要研究一下人的头形,与睡倒后的姿势,就知道了。使用平直的床,错误就已经发生了,自作聪明的人不从根本解决,却要来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剩下的问题分成很多段来解决。 我就入境随俗吧!先跟随着他们,一一研究,最后再提出我的方案。几十年来,最初我老怪国人不争气,后来才发觉,大多数的人其实只生活在经验层次中,只能由错误中慢慢理解! 我们先定义几个名称,方便以下的说明。兹以人体垂直站立的姿势为准,理想的原则,是令骨骼保持正直,但因人体表面有脂肪层,所以身体外侧形成曲线。身体曲线与直线有一“差值”,这个差值有几处必须考虑的,分别是“后颈差”、“侧肩差”、“手臂差”、“背腰差”、“侧腰差”、“臀差”、“膝弯差”、“胫弯差”。 真正理想的床,是在身体与床接触的水平面上,必须考虑到各差值的补码。我先以头痛医头的方式,看看有什解决之道。 枕头是解决“颈差”的用具,凹形枕头只顾及到“后颈差”,当人翻身侧睡时,“侧肩差”更大,但解决了侧肩差,就又顾不到后颈差。解决的办法是当人仰睡时,头放在中间,所以中央部分采用后颈差,而翻身时,一定会滚向两侧,枕头两侧可用侧肩差。 每个人的体态有别,所以枕头应有各种不同的尺寸。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几个差数,应该就像买衣服一样,知道衣号就好。有人会说这样多麻烦!买件衣服来穿不过为了蔽体,没有人觉得麻烦,而每天睡八小时,攸关身体的健康,一次解决,却嫌麻烦? 枕头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侧睡时,谁都会感到手臂是个累赘。有时抬向头部,有时交叉身前,有时会塞在枕头下面,也算解决了。所以,在设计枕头时,除了顾及那几个曲线外,也要考虑当手臂弯曲时,预留一些空间在适当的位置上。 很多人睡觉会觉得腰痛,那是“侧腰差”太大的关系。如何设计腰枕呢?只好在床垫上动脑筋了,同样的,麻烦在于仰睡与侧睡的落差太大。但是只要动脑筋,注意问题所在,不愁没有解决的方法。 膝弯的问题不大,但问题是比较性的,主要的问题都解决了,次要的便成为首要。至于其解决方式,则与其它的大致相同。 “胫弯差”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在床的一端,只要注意侧差的不同与人体的高低,也就差不多了。 这样一步一步地,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可是别忘了,人类几万年来,就是东修修,西改改,不这样,人还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我历经了半生的打击挫败,最后我才了解到,我的做法完全不适用于经验层次以下的习惯。我做任何事都希望考虑得尽善尽美,结果则是步步荆棘。因为一个新观念已经让别人疑虑交加,我偏偏一个接一个,连自己都没法说清楚。 我对床的看法,唯有一次解决,否则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一辈子要在床上打转!怎样解决呢?要彻底就得从头来,那么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床能随着人体曲线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则涉及了问题的核心,因为现成的材料中,没有一种具有这种功能。如果得到了这种新材料,则所有的常用物品,都会卷入这场革命! 是什么重要的功能呢?简单的说,叫做“半固体”。在人类所有发明的事物上,真正具有创意的,我认为就是“半导体”!因为自然界的物质对电流只有一种性质,就是让不让电子通过。也就是说,电子在经过物质时,会不会迷失在分子的结构里。 如果迷失的少,就是阻力小,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导体,否则为绝缘体。事实上,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导体,也没有绝对的绝缘体。我们用导体,不过是利用其对电子的控制作用,也就是用电子的特性,达到我们的目的。 半导体完全不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人工调制的排列组合,控制电子通过物质结构时,只能朝一个方向运动。 物理书上说物体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其实这三态只是物体分子活动的状态,当分子间活动能量大,互相分离,便是气态;能量小,相互胶着,便称液态;如果分子间结合稳定,能量不能拆散,便是固体状态。 我见过一种人工合成物,叫做“硅塑体”(Silicon rubber),它具备一种非自然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它是液态的,但是在高速状态下,它的反应有如固体,具有弹性。 那是一九七一年,一位农学院的同学帅荩生,替一家英国化学工厂经销原料。有一次他拿了块硅塑料给我看,放在桌上可以像胶一般缓缓流动,搓成圆球,则可当皮球拍。他问我能做什么用?因为原厂无意中生产了很多,却不知道拿它怎么办。 我一看,就想到了床,它是绝佳的材料,因为平铺时,它会像液体一样,人体压上去,一开始它会产生抗力,但是慢慢地就会随着人体变形。这时唯一要动脑筋的,是如何使它能暂时保持不变,以便承受身体的压力。 它成为固体的原因是受到压力,等压力消失,便回复液体性质。假如能设计一种床垫,当硅塑体的受压均衡时,能提供一种动力,使之继续受力,则可一直保持固体状态。当时我只利用这种观念写了一本科幻小说,现在有了微处理器的认知,才想起来,用作床,倒不失为一种可以努力的方向。 如果用塑料泡绵,为人体定制床垫,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简易方法。有了变形的床垫,当然要考虑床单,一步一步地研究下去,人总会睡个痛快的。 老实说,床还不是最恼人的问题,问题出在被褥上。想想吧,像台湾这种宜人的亚热带气候,一个人要用多少种不同的被褥?要是在寒温带,那还得了? 被褥再多也解决不了问题,天气常常变,被褥体积又大,搬出搬进,岂不媲美陶侃?还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当今科学昌明之际,各种理论、各式调查层出不穷,可是有没有哪位医师发表过论文,气温多少时要用什么被褥,才合乎健康? 像我这种老病号,最怕春天的气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由李清照<声声慢>,可以证得知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虽然情况有点不同,但也说得过去。由十几度到二十几度的气温,白天还好应付,晚上睡胡涂了,年年此时,正是我忙着与飞雁打交道之际。 我特别买了一个温度计,也测量出被褥与气温的互补系数。当室温在二十七度以上,是另一种战场,暂且不提,一个最简单的公式是,在二十四度以下,室温每下降摄氏一度,即相当于增加一床被子。当然,一旦到了摄氏零度以下,本公式不再适用,否则零下五十度,人会被压得气绝。 不过,这个公式并不实用,哪有准备一大堆被子的道理?为了实用,我准备了一床双层的被单,用在二十四度;二十度时则用太空被;两个相加,则又可以降低到十七度;十五度时则用毛毯,三个相加,可以用到十度;再下去,只有把棉被搬出来了。 我不怕麻烦,只怕病,医院那个旧相识一见到我,就会说: “多穿几件衣服,多喝开水!” 他却不知道,昨夜风急,我盖二加一正好。不料夜深风尽,突然气温升高,我出了一身汗,醒来如同醉酒,岂不伤心?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该病的人总有原因! 我想到一个法子,把棉被四角绑在床柱上,身边再放一根木棒。不管气温如何(当然以能应付最冷的状况为度),待我睡得热了,就用木棒把棉被撑起,撑得越高,被子下面就越凉快。再如把四角也放松,让空气透入,就相当于空气调节器。 于是我想到,如果用温度计检测,再利用马达控制,真可设计一个床盖,随着气温上下自动升降。这种做法简单容易,对我这种懒人更有意义,每天连铺床都得免了(其实我从来都不必铺床)。 床被如此,房子里又何独不然?举世有各式各样的名师,所设计的房屋千篇一律。千篇一律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不够科学,屋子里的通风状况不良。 不是吗?让我们分析一下吧!国中理化都教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这叫做常识。人体是个小火炉,所有的电器也都会发热,热气都依照物理定律,一一升到了天花板,然后呢?待在那里,享受它的荣华富贵,打压别的空气,深怕会被挤下来! 为什么建筑师不设计一个出路呢?人说,有窗子呀!一般窗子上沿离天花板还有两三尺,就算有新鲜空气进来,也不过是些半空中下降的部队,影响不了层峰!有谁关心呢?古往今来,中外一律,好不容易上去了,就不大甘心自动下来! 于是现代化的新房子,干脆把窗子只当作采光的信道,反正冷气机口都准备好了,不装冷气就只好住温室! 我记得小时候住过武汉、重庆,据称二者均为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可是我不觉得热。可能是少年不知热吧,还有一个可能,那时住的房子都可以看到屋瓦。而屋瓦通风,热空气都出了窍,做自由神仙去了! 我实在不喜欢吹电扇,把屋子里的暖风,由东墙搬到西墙,再由西墙推到东墙。风打身上过,汗毛直耸,可是汗流如故。所幸读过初中,学过理化,虽不及格,倒还记得一点原理,我把风扇对着外面吹,效果就好得多。 现在社会上人人拼命赚钱,只不过贪图一点生活上的舒适。房子越来越华贵,装潢也越来越复杂。到得最后,家家户户非买冷气机不可!买了冷气机,电费就拼命跟着赛跑,小市民就努力赚钱。这还不说,一到最需要用电的时刻,绝对保证要停电。一停电,最新式的华屋顿时变成了魔火炼狱。于是就有先知倡言,非建核电厂不可! 人生谁不是在跑着马拉松呢?学者专家雄辩滔滔,咸认为科学万岁,繁荣进步就是造福人生!造就了更多的企业,令得人人有工作做,以便随时更换新屋,再买更新的冷气机。有嘘嘘风声的静冷式,有东接西凑的分离式,再买新的还送面包机! 堡垒原为防身,为了安全,人就不能越垒一步。对堡垒的依赖越深,坚固性就越形重要。可是再坚固也有极限,如果把身体缩小,小到像蜗牛一样,身体外就背一个壳子。这么美妙的理论,造物者也曾试过,等到祂后悔了,把壳丢弃了,人还是千方百计要把壳装回来。 <庄子胠箧篇>载: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庄子的意思是说,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为了防盗把珍贵的珍宝锁在箱子里,还怕箱子不牢,绑得紧紧的。结果大盗来了,正好整箱运走,绑得愈紧,对他反而愈方便! 我们小老百姓难道不是作茧自缚吗?人说,不可能!我们上有制度,下有民选公仆,他们难道会骗人吗?那么请问,我们的制度有没有考虑到什么才是人民的幸福呢?我们的公仆是为谁的利益在服务呢? 又有人说,当然有!不然我们的选票会说不!可是,有谁见过会说话的选票呢?哪一个人又不健忘呢?开的都是期票,谁还管它的内容?选前的冲刺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住的房子又有什么例外?我们睡的床为什么会不同?都在一个经济体制之下,早就被大盗(这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精义)们计划好了,让可怜的小民们,辛辛苦苦胼手胝足,把用劳力换来的一点期望,统统都保存在保险柜中。然而,这些真正的聪明人,早就开设好了各种各样的保险公司,一网打尽! 多感激啊!买房子有贷款,买车子有贷款,买什么没有呢?这就是保险呀!贷得越多,绑得越紧,绑物用的绳子就是工作。人拼命工作,只是为了绑住保险。那么贷款的保险由何而来呢?这个问题要由大盗来回答,当然也有失败的大盗,但是成功者却被冠为王!不论为盗为王,他们是从来就不必干苦活的,他们只是用保险作贷款! 更利害的绝招,是失业控制,人一失业就什么都没有了!位子、房子、车子都被保险保了险!所幸!还有失业保险,那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悔过汤”!喝着以苟延残喘,等到悔过的人头脑清楚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等而求其次吧!除非是连保险的保险者都自身难保了,到那一天,正是这个系统的最终极限! 最后,再提供一个软件的构想给各位。须知在未来世界,生产已经不是问题。绝大部分的人都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所以能出人头地者,将是擅于运用文化资源者。 计算机仅为一种硬件商品,而计算机软件也只是信息处理的试金石。一旦观念及技术成熟,人类社会上各种有关生存、生活的行为,都能利用信息器材,全面而完整地满足人性的需求时,才是信息时代的伊始。 人需要生存,需要物质以提供动力,这是第一波农业革命以迄第二波工业革命的重点。然而人又具有求知的心灵,在生存之余,因主观的生活经验,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这些认知便是“信息”。 主观自我宥于时空,犹如井底之蛙。人因知之不全、识之未真,千万年来一直尝试着与外界沟通,以扩展视野。不幸人不仅局限于时空环境,且受制于机体结构。不论是讯息或是资料,唯有透过语言文字,以效率极低的形式,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缓缓流传。 如今拜工业文明之赐,发展出了高效率的信息器材,一举突破了人类时空的极限,将客观世界的真实,传送到每一独立个体的身边。人类心灵的需求因此才有获得满足的可能,是为第三波信息革命的真谛。 由此可知,信息时代真正的主流角色,必将是一具能接受及处理各种讯息及资料的机器。其形式大小不定,但原则上,必然小至由人随身携带,大至传真度极高,功能齐全、应用自如。更重要的则是此一器材必须具有“拟人”的性质以及“超人”的功能,始得达到满足人性需求的最终目的。 或谓我国起步在后,西方国家已有充足的软件,正可大量应用。果真如此,国家民族虽存实亡矣。盖国之为国,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实因传统之文化使然。信息之不同于衣食住行,在于信息系以民族文化为内涵。人心需要信息,信息之内涵正为人心发展之基础。固然人体需要食物,人身需要衣着,但人心却不致为食物及衣着的特性所改变,故此两者实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仅追求硬件技术之精进而忽视软件的实质,或可得一时之经济效益,却必将授外人以可乘之机。尤以当今智能财产权备受重视之际,欧美各国莫不大量制作各种极尽视听效果之软件。长久以往,即令经济上亦未必能得其利也。 更重要的是硬件技术无国籍之别,而软件却因民族文化而异。硬件工业可以轻易地开发、量产,昨日为西方专利,今日我们得之,明日又将流向他国。软件则不同,人才、素材无一项是唾手可得,若不作长期规划,预为之谋,待外国软件大量入侵,人心丕变,观念迥非时再思振作,恐已回天乏力矣。 根据事物进化的法则来看,先进化者其错误率较高,但万一成功,其影响力必更大,知识累进也不例外。虽然西方工业社会信息的发展在先,硬件技术已经成功,但在软件上有待商榷之处尚多。似此不世良机,正有待识者揭竿而起,一举超越其巢臼,为经济前途另辟康庄大道,为文化前途奠定万世不朽之基业。 要做到这一点,首应破除唯外人马首是瞻的心态,将我国厚实的文化资源,化为信息软件产品。进,可以打入国际市场,趁着西方对东方尚抱着好奇的心理,以正视听;退,可以填补国内软件市场之空虚。令青少年以及一般民众在声色犬马之外,尚能认识固有之文化传统,重拾民族自信心。 所谓信息软件系指藉助于某种器材,使人能同时接受动态讯息及静态资料,也就是说具有声光、视听效果的产品。在本世纪初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后有照相机、电影机、电视机接续问世,遂有今日普受大众欢迎的视听节目。 然而,新的技术不断突破,计算机二进制技术、高素质电视、网络传输、身历境感受等,又将信息软件推向另一波高峰。除了信息品质的改进外,最重要的就是应用观念必须突破单向接收式,改为双向沟通式,以符合人类生活的实际需求。 一旦信息软件具备了双向沟通的能力,下一步必将迈向人性认知的领域。然而,在每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之前,势必会有一段产品调适期,在此期间,举凡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都会先趋于成熟,始能引发下一个阶段的到来。 因此,任何人只要愿意,先立定志向、瞄准目标,都有参与这一新时代、新技术开发的机会。下面即提出一些可以发展的信息软件,以及可以探索的正确方向。 这类信息软件宜分为两大类,一为作业软件,一为应用软件。前者由系统主控机构统一开发,置于中央资料系统中,定时透过通讯网路与分散的独立用户(经由高画质的电视机、遥控器、录放机、家电自动控制器等硬件)双向沟通。使用者在收到视讯后,可经由目录自行选择内容,并且在授权范围内,随意控制或处理。 应用软件则应开放,由市场自由开发: 1.操控作业:是使用者与节目间之基本接口,以控制节目的进行。使用者开机后,操控作业程序即透过网络,取得节目的讯息。然后经由屏幕画面的指示,在使用者选择下,以与节目提供机构沟通处理。 2.一般节目:播放传统的单向节目时,无需双向沟通,但应在电视机中加设多窗选择功能,使观众能在观赏主要节目之余,由多窗中略知他台节目之动向,而有选择的机会。若系双向节目,则应依标准接口,提供多种不同之选择机会。 3.资料目录:使用者开机后,主系统首先送出目录内容,以供选择。由于目录是文字资料,可以贮存在用户之终端内存中。在用户选定后,传回主系统,始为双向沟通。除此之外,在节目中亦视设计方式,赋与用户选择权。由于节目内容性质不同,占用通讯线路情况有异,故收费方式宜慎择之。 3-1 新闻类:政治、社会、金融、股票、期货、国际、艺文、体育等 3-2 商业类:百货、食品、工具、车辆、旅游、书籍、玩具、房产等 3-3 服务类:警察局、医院、交通、慈善、宗教、交谊、气象、地图等 3-4 教育类:空中学校,成人学校,教育动态、资料查询等 3-5 娱乐类:各种娱乐节目,益智节目,遥控对奕,图像处理等 3-6 通讯类:透过网络与电话联线,若加装录像镜头,可作影像通讯 3-7 保全类:加设监控系统,可查视及监录各种状况,并自动报警等 3-8 家电类:加设家电控制系统,可作定时或以遥控方式处理家务 3-9 计算机类:个人计算机所有功能 4.应用软件:使用者可经由磁盘将软件加载主机中,进而执行。所应注意者,双向沟通之软件必须设计成为结构模块式,而且要能任意组合。有兴趣的读者请多多研究“生机结构”,始可掌握未来软件之主流。 上述各项中,操控操作系统之设计技术已经成熟,一般节目则无新意,应用软件又将开放。故唯有资料目录一项,值得详加研讨。 新闻类应该分目分项收集资料,以文字资料为主,必要时辅以图片即可。其信息传输量低,以12 Mhz计,每秒可传送高达数十万文字资料,故宜随时更新资料,定时传送,以保持实时的新闻价值。 商业类则应慎选略具规模之商号,由其提供商品样本及牌价,且于一定时限内保证价格及供应无缺。使用者可利用通讯功能,向商号索取清单或直接划拨选购。此类功能宜先立法保障双方权益,各种商品目录因具有广告效益,亦可酌收广告费用。 服务类顾名思义,提供各项生活需要的服务信息。 教育类亦然,提供教育信息以及各种课程。 娱乐类软件涉及变化多端的内容,兼以图像画素的要求极高,故制作难度最高。但其影响及效益也最大,除了提供本地区之需求外,并可行销世界各地。原则上又可分为观赏性、互动性、益智性、创作性等类别,且均能由使用者自行操控。此类节目因占用线路,故应采计时收费方式,以便于整个系统作业的经营发展。 通讯类供信息沟通用,亦以计时收费为宜。 此外,保全、家电及计算机等类皆为服务项目,需配合其它外围器材设计之。此类技术皆属现成,我国毫无优势可言,但亦不可或缺。 根据前述理由,以下将重点集中于“娱乐类双向沟通”的信息软件,且先扬弃一切既有的包袱、成见,假定由无到有,从初步计划开始,进而训练人才、规划产品方向,最后大规模从事信息软件的制作。 基于信息软件之特性,素材之取得为首要课题,美国虽拥有各种技术,却限于历史背景,所能利用之题材有限,故只能称雄于计算机软件以及既有的电影、电视传统节目。在可望的将来,人们生活休闲的需求,将随着工作方式的改变及信息器材的精进而增加。而长期不断地面对各种信息刺激,其变化的多样性以及素材的新奇性,必将令信息软件界穷于应付。 再以人性而论,人对信息的需求,可谓无穷无尽,而且当人吸收越多,其要求越高。所以信息软件市场实相当于一种互为因果的有机体,必须有计划的培养、收获,逐步循序渐进。及至成长茁壮,市场本身又将形成新的回馈,产生另一波动力,如此循环不已。 因此,首先占有此一市场,且具有长程目标及周详计划者,必将获得最大的利益。不仅如此,在信息内涵中,文化意识的影响又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其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更是无与伦比。 由是而论,信息的素材除了广度以外,深度更为重要。吾人虽不该自大,但举目正视客观现实,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确可称为傲世无俦。值此信息软件启蒙之际,理应自珍自重,妥善地整理规划,以发扬光大之。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广人多,各民族杂处,社会制度、文字信息早在三千年前即已奠定统一基础。由于生活安定,遂有余力追求精神文明,历代人才辈出,多有著述,迄今各种信息素材多如山积。然近数百年来,我国一直挣扎于生存边缘,无暇及此,故宝矿深藏,辉光未吐。时值信息软件应运而生,正是信息素材脱胎换骨的良机,冀望识者能剑及履及,共同努力,以创未来。 虽则世界各国无不有其独特的文化,但因限于其环境背景,从信息软件的立场来看,除了少数项目外,尚难与我国相提并论。 ┌──┬────┬─────────────┬─────────────┐ │类别│ 名称 │ 我 国 特 色 │ 西 方 特 色 │ ├──┼────┼─────────────┼─────────────┤ │历史│宫闱故事│有系统,量多,记载详实 │同左 │ │ │战争战役│有系统,量多,斗智斗力 │少有斗智过程 │ │ │制度兴革│有系统,量多,具教育性意义│工业革命后始具规模 │ │ │朝代更迭│量多,属民族大义,可歌可泣│多属贵族之私事 │ │ │章回演义│量多,多影射历史,褒贬不一│无 │ │ │人物游记│量多,与我国山川地理有关 │量少,受地理限制 │ │宗教│经典教义│量多,各种宗教杂陈 │各国多为单一宗教 │ │ │出世传灯│量多,各种行谊,境界各殊 │量少,受宗教教义限制 │ │ │民俗风习│量多,变化大,趣味足 │量少,受社会环境限制 │ │文学│上古神话│量多,各民族皆有其先民传说│同左 │ │ │民间传说│量多,性质不一,内容广泛 │量少,受社会环境限制 │ │ │搜奇志异│量多,变化极大,内容广泛 │内容受宗教所限,贫乏 │ │ │仙侠轶事│道家特具之境界,极有特色 │无 │ │ │侠义小说│量多,为我国文学之特色 │美国西部故事及欧洲骑士故事│ │ │写实小说│量少 │成熟量多,为西方文学之主流│ │ │侦探推理│贫乏 │量多 │ │ │科幻小说│贫乏 │量多 │ │ │诗词歌赋│文字特色鲜明,独特性强 │同左 │ │ │戏曲杂剧│文字特色鲜明,独特性强 │同左 │ │ │舞台话剧│贫乏 │成熟(自英国莎士比亚后) │ │哲理│诸子百家│思想之范围广,内容丰富 │分布在各个国家 │ │ │伦理道德│涵盖之范围广,内容丰富 │仅有宗教约束 │ │艺术│音乐 │贫乏 │丰富 │ │ │写实绘画│贫乏 │丰富 │ └──┴────┴─────────────┴─────────────┘ (表 四) 然而,素材必须经过系统加工,并透过人为的“表演”,方能成为引人入胜的信息软件产品。在这一方面,西方早期有希腊悲剧的传统,后来英国莎士比亚予以发扬光大,待至二十纪电影、电视的相继出现,“戏剧”已成为表演艺术的系统加工手段。 相反地,我国无此戏剧传统,仅有“说书”的观念,所有的素材无不平铺直叙,以求符合说书的客观环境。民国初年曾因新文学流风所及,“话剧”颇受欢迎,嗣后电影业兴起,话剧从业员纷纷跃上银幕。由于电影对民众的影响力极大,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地将电影纳入政治宣传工具,遂形成我国表演艺术的现况。 由于前述各种因果,遂导致我国表演艺术的落后不前。首先是故事内容贫乏,没有堆砌制造的效果;其次是演员表情极度夸张,失去真实感;至于政治的掺入,则养成繁琐、说教的积习,丧失追求、探讨的深度。 可怕的恶性循环于是开始了,电影需要票房支持,急功近利之余,唯有以色情、暴力以及无谓的胡闹逗笑,始能吸引趣味低俗的观众。观众在长时期低俗娱乐的洗脑下,由电影进而电视。制作之技术及观念尚未改进,需求量却直线上升。粗制滥造之余,以致人人虽知其不堪入目,在别无选择之下,久而不知其弊,遂而品味低劣,国民丧失水平。 如今信息软件又将粉墨登场,若我辈不能痛定思痛,有系统有计划地从头做起,此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将彻底摧毁我国固有的精致文化,任由西方思潮席卷我神州大地,空令子孙后代感叹唏嘘。 几经思考,我决定由训练计算机着手,所有一应例行工作,概由计算机负责。诸如将书籍资料经由“视觉辨识”输入计算机中,再经由自行开发之“中文人文系统”,将指定之各段故事或题材,重编成为纲要。经人为筛选定义后,即可自动编译成为可摄制的剧本。 再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此剧本先制成漫画书,出版发行,以资造势。同时又将之摄制成为动画影片,转录到磁带或光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