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

经济管理论文


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

作者: 王勇 王伟



Pioneering the Fourth Industry—Innovation Industry
WANG Yo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versity, Si chuan, Chengdu  610031, 2College of Traffic and Ocean Engineering)

    摘  要:本文基于超广义资源的观点提出将创新作为第四产业来发展的思路:提出创新成果是一种超广义资源,对创新应当给予报酬,并且把它当作一种产业来发展。对创新成果的利用应当给以征收超广义资源税,从而解决高科技行业高利润和贫富悬殊,创新工作投入不足,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利于中国企业能够应对WTO的挑战,以及解决减少农业税带来的财政收入空缺。

    关键词:创新,研究与开发,超广义资源,失业

    Abstract: On the viewpoint of super generalized resource, the paper presents the idea that innovation will be the fourth industry. It is thought that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super generalized resource and the employment of innovation should be compensated. It is enormously profitable to develop the innovation industry, for in .this way the lack of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and the unemployment can be well settl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using of innovation should pay tax. That will resolve the injustice of distribution and fill up the decrease of the agricultural tax.

    Keywords: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super generalized resource unemployment

    世纪交接之际,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贫富悬殊,科技实力研发实力不强,因而需要与时俱进,从理论上、制度上深化认识,进一步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在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的情况下,带动绝大多数人共同富裕,转化经济优势为科技优势,使当前经济繁荣转化为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的繁荣与强盛都是很必要的。本文以超广义资源和理论的模糊性为基础,提出了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的观点。把创新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给予扶持,改变过去对于创新的间接支持为直接给予报酬,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能有效解决上述的难题。

    1. 第四产业——创新产业的提出缘由

    创新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想和标新立异。创新目的在于探索新知、推动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要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全面高速发展,创新是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创新的意义是广泛的,本文所指的创新也是如此,包括研究开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发明和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工业和服务业都是在农业产生后相继产生的,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已经蕴含着比较简单原始的工业了,只是和农业相比较显得微不足道而已。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工业突飞猛进,不再依附于农业,而且地位日益显赫,终于脱颖而出。服务业也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从上述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与脱离过程也可以预料今后会有新的产业从三大产业脱颖而出,成为第四产业。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今天,创新(特别是研发)在三大产业中特别是在工业和服务业中的比例和地位日益明显和加强。由于科技的发展原来有形的产品也日趋小型化、虚拟化和无形化,成本下降。三大产业的重要性也趋于下降,特别是在工业和服务业中的许多已经自动化、概念化、抽象化,且为信息技术部分取代。人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进行研发。比如当今流行的软件业,它的主要成本是花费在软件开发中,价值100美元的微软软件,其中生产光盘的成本不会超过1美元。因特网的普及使原来的许多交易、通信更加无形化。因特网上的许多服务如MP3、影音文件、电子图书下载已经可以部分地取代磁带、VCD光碟、书本等等有形的产品,而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因而我们认为第四产业应当是以研发为主导的创新产业。专利法的出现使研发成果的价值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也使研发产业开始萌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专业逐步庞杂,分支不断增加,专业性不断加强。即使创新工作内部,特别是研发工作,也有必要进行分工合作,因此有必要研究相关理论来制定政策使得这些创新工作的分工有良好的经济回报。可见把创新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独立出来,研究如何给予报酬,如何运转,如何形成良好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到实际的产品生产的一条链的交易衔接与运转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在现行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工作的回报都是间接的,在转化为产品带来效益后才能得到回报,虽然有专利法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保护,但是保护的范围是有限的,都是与应用相关的才能得到保护,许多理论成果特别是基础理论成果是不受保护的。与此同时,创新工作是风险性很大的,除了有技术上是否取得成果的风险外,还要应对是否有人和企业愿意投资和采用技术的风险及市场进入的风险。创新工作人员是没有正式的有名分的回报,没有可靠的收入,工作之余还要为生活奔波。由于缺少激励,理论成果的公开仅仅限于高校教师和研究所等等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而且他们是因为有着间接的奖励和强制措施。许多科学家一方面是成果累累,但是仍然为生活犯愁,缺乏经济支持和照顾,使得许多人压力大,身体上严重透支,英才早逝。越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越是难于得到经济上的支持,因为这些成果虽然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却不能很快发挥实际的用途,企业不愿意投资研究。基础理论也不能得到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爱因斯坦的许多理论带来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许多产品都是因为它的理论才得以产生,但是要想这些产品的生产者给他报酬是不可能的。马克思的理论也使得许多人受益匪浅,但是在现行的体制下也不能得到半分回报。因而需要对于无法取得回报的超广义资源的开发,特别是那些从源头和根本理论创新的资源,通过政府评价的方法给予开发资源的报酬,相当于是政府为全民“购买”(但不是说所有权是开发者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给人和人类社会带来长远的、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繁荣和精神上无形的利益,形成良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循环。在纯粹市场作用下,追求眼前短暂经济效益而使得对于个人产生精神上、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负面效果以及对于社会则是牺牲环境、长远利益等等,是不可取的,对于存在的一少部分这样的现象要给予重视,也要进一步加强国家调控。同时科技创新与科技积累有利于提高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加国民对社会主义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科技成果即使不能马上转化为实际产品,但是科技的积累对社会有着长远的利益,有助于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军事实力的增强。而没有军事实力的国家的经济则站在一种不坚实基础上,有着一定的风险概率,可以说是有着折扣的经济。

    哲学社会科学则是有着更加深远意义的学科,它们不仅仅对人类的思想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通过这些作用推动经济、科技、物质方面的发展,同时它们对科学研究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和启示作用,许多科学方面的根本变革都与哲学社会科学等息息相关,可以说哲学等社会科学是对科学和科技的基础的研究开发。虽然它们的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一种是隐蔽的、广泛的、间接的、无形的、深远的、根源性的和难以估量的,但是却是难以评价,报酬。曾经一度因为经济建设而忽视的哲学社会科学,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了,新旧两届政府非常重视: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新一届政府今年也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也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但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等等超广义资源评价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是有难度的。采取繁荣计划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鼓励仅仅限于高校。现行的一些科研基金也是对超广义资源开发的报酬,但是也有许多局限性,科研基金是先申报后出成果,难于保证能开发出相应的成果,对于已经开发出来的成果反而没有奖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基金的申报者,基金的支持范围也是有限的。设立科技成果奖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与鼓励方式,但是也存在着受奖励人员少,能得到奖励的科研成果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而且这些措施始终是一种零散的奖励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可靠和稳定的给予报酬的方式。

    许多应用型行业的高利润和研究型行业的清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究型的行业是真正利用了最前沿的高科技,付出的是高效高质量的劳动,显然这样的对比是不公平的和颠倒的。如何来限制应用型行业的高利润,同时给予研究性的工作以鼓励。把创新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独立出来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利于从长远保持科技的先进性,利于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利于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对于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员也可以变风险为稳定,变没有创造价值的名份为有名份,变间接回报为直接回报,变等待回报为即时回报,变荣誉奖励为经济支付,变零星的奖励为全面的支付。

    2. 超广义资源与创新产业

    资源从现行的税收理论研究的角度,有广义资源和狭义资源两种解释。广义的资源概念包括了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狭义的资源,就是指土地、矿藏、水利、森林等现代人类正在进行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财富,即自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在本文中,则更加深入的推广了广义资源的概念,认为不仅仅上述的是资源,经营方式、市场、职位、风险、国家政策倾斜、地域优势等等能带来经济、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和损失的都是资源,为了区别与已有的广义资源的概念,不妨称为超广义资源。另外带来损失的称为负资源,比如天灾人祸、各种风险。之所以要提出超广义资源是因为任何技术和经营方式等的应用都对社会在造成影响,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别人的得以生存的空间和赖以获取利润的市场等等,而且非常隐蔽。如许多高科技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取代了许多人的劳动,但是也造成许多工人下岗失业,是否这些利润应当归企业所有呢?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工业化和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技术日渐成熟的21世纪,这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说不定有一天电脑会取代人的大脑,机器人会抢占了大部分人的饭碗。本文中超广义资源的概念是模糊,它基于理论的模糊性观点,比如超广义资源是介于资源和非资源之间的。我们认为资源是属于公有的,因而对资源的利用需要徼税。超广义资源的则是介于公有和私有之间的,即超广义资源的问题以不同的隶属程度的隶属于两个理论:超广义资源是公有的和超广义资源是私有的这两个理论。对它的利用的需要根据其对公有性质的隶属程度来给予不同程度地征收税赋,需要指出超广义资源是立体的概念,对不同对象和不同层次它们对应的超广义资源是不同的。

    然而现在超广义资源的开发并不会给予报酬,而对超广义资源的利用也并没有专门征收超广义资源税。由此导致的是许多研究型行业的清贫和应用型行业的高利润。他们之间有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不公平,而且是免费的。如此谁又愿意去辛辛苦苦作嫁衣裳呢?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对于学术上理论上的成果也是有奖励措施的。现在国家在政策上有多种激励措施,包括财政拨款,税收优惠,法律保护等。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部分高附加值的产品都是因为科技含量高。因而在超广义资源中,科技是优秀的、高价值的广义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有赖于创新,可见创新是一种高质量和高科技的工作,开发有价值的超广义资源需要创新。但是长期以来创新工作没有经济基础和经济地位,处于一种对产业经济效益的依附状态。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强化,将创新工作独立出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提出创新产业的意义

    目前全世界的价值,主要部分仅是由地球人类中的1/5所生产。换句话说,其余的80%或4/5地球人口,都是不能创造新价值的。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被弃置不用。有许多人认为,在21世纪,仅启用全球人口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这解释了为什么失业问题一直困扰国人。如果过度重视应用行业,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的工作已经大大被先进技术取代。应用性行业能够提供的职位资源将会下降,而且这些行业的利润也会越来越高。从利润的获得途径来看,高利润的行业是利用了许许多多前人的高科技成果,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在内的众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而不是完全是自己开发出来的成果,从劳动量上,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相对于研究型的行业都不是高质量高强度的,与利润并不相配,而且高利润的获得还与价格不合理、良好的外在条件及市场波动有关系。它们拥有的人力资源是国家对教育投入才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所有的纳税人都进行了投资。显然这些高利润有待分析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仅仅靠三大产业,难以容纳日益增长的人口就业,随着社会进步,必然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人力利用率降低,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有形的和物质的产品的需求最终是有限的。通过创新产业可以将人力利用于开发无形的和精神的产品,也可以将人力有效利用于发展我国科技、军事、政治实力,从而提高综合国力。随着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扩招,他们的就业率也逐年下降,造成高科技人才的浪费。将部分人才转移到创新产业上是很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而且他们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会产生新的行业和就业空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创新产业是一种前人栽树的作为,为后人乘凉之用的,但也会带来短暂的效益,比如利用科技成果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可以通过专利或者其他技术转让的方式出口给国外企业获得外汇。因此,开辟创新产业是解决失业和提高社会产值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更加近距离地面对国外有着先进技术、拥有重要知识产权和有着雄厚资金的跨国公司。在许多行业和领域,中国都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很少,产品质量可靠性难与国外产品匹敌,以计算机为例,软件和硬件最核心的技术操作系统和芯片主要还是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而且这些技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如美国在CPU中作手脚,特别CPU及操作系统采用序号并用远程激发技术,进行信息战,第一可盗窃机密信息,第二可播放病毒,第三可黑客入侵。科技进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在国际上的声誉地位,军事实力。将创新产业独立出来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体现,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利于对创新工作采取直接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热情。只有解除创新工作的依附地位,提高经济地位和经济实力才能使创新工作者安居乐业。开辟创新产业能是我国的科技实力迅速增强,并拥有良好的加速度,保持后劲。也能把中国从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改变为高科技研究开发型产业为主的国家,提高生产效益和利润。

    目前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而创新有利于挖掘富裕一族的消费潜力,从而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拥有雄厚资金者对创新成果进行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把创新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独立出来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带来科技进步,因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文艺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新带来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提高,也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新工作的风险比较大,许多企业都不愿意进行投资,而且在国外企业技术领先、资金雄厚的情况下,风险更大。创新风险还体现在创新投资不一定在短期得以回收。开辟创新产业能够不必担心市场的风云变幻。许多能带来巨大利益的科技相关的超广义资源的开发无法得到回报,如农业方面的某些成果也难以得到专利保护等,但是却能给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的农民带来很大收益。
提出超广义资源和把创新作为产业独立出来也明确了对于公开的科技资源的利用是可以征收税赋的,通过这一措施可以减少收入不公平。政府决定将逐步取消农业税,国家财政收入的空缺可以通过科技资源的徼税来填补。

    有许多创新成果是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保护鞭长莫及的。如专利法规定:对于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是不授予专利权的,而这些极可能对于社会的价值比一个普通专利的价值大得多。可见许多创新成果的付出和对社会的效益和短期的经济效益是不成正比的。另一方面专利申请是有风险的,不能在保护期间转化为生产力的专利,申请人要支付申请专利的年费等费用。有些公司则恶意申请专利,为别的企业开发相关的产品设置壁垒,将其他企业可能开发出来的专利事先申请专利,保持自生的垄断地位。把创新产业独立出来可以给予创新成果开发普遍的支持和可靠的报酬。同时防止有些企业利用专利法来垄断市场。对于知识产权法律无法保护的创新成果也能给予承认和支持。如农业许多方面科技投入是不够的,就是因为除了国家,少有人和企业愿意为无法得到利润的创新投入。这是农业落后的一个原因。

    把创新成果作为资源,有利于国家通过有效管理,分别采取公开成果等方式,利于创新成果最大程度地发挥价值,根据不同成果的性质,对创新成果进行集中管理,统筹规划。对于创新超过投资生产有风险的,可以采取灵活的政策。特别是采取前期扶持,后期提取利润的方法,利于企业稳定。

    创新产业相对其他而言,有节省空间与资源、基本对环境没有污染、并且可以采取虚拟化企业形式,也有着无尽的发展空间。同时科技创新是强国之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此。

    4. 创新成果的支付与创新产业的扶持政策

    实现对创新成果的开发的多样化支付,有着许多方面的困难:难于管理,难于估价,难于对超广义资源税进行定量等等,而且要保证与现有的政策兼容或者无缝衔接以及制定相关法规,与国外的相关政策能和谐相处并且公平。在此建议采取逐步过渡政策,根据现有的政策加大创新产业的投资力度,对创新成果给予多样化的支付方式,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给予多样化的鼓励和政策优惠。加强创新理论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创新产业理论、相关税收政策、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以填补法律的真空和缺陷以及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在超广义资源税实施之前,可以考虑采取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实际上通货膨胀是通过贬值对个人所得进行间接性税收,加大创新产业的投资力度,扩大就业,对于有些为全民所利用或者有长远效益的成果采取国家购买方式给予报酬。把创新产业独立出来,不是不考虑经济效益,创新产业要得到生产方面的回报需要一段时间,因此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有一定的投资。显然在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中国,只要对资金分配和调控的恰当,完全有能力投入创新产业。

    成立相关的部门或者提供岗位,对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和出口,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利用这些经济效益来对付出劳动的创新人员给予补偿和鼓励,也为进一步投资创新奠定经济基础。

    建立良好的创新政策,包括创新方面的合作,由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学科交叉日渐广泛,而创新工作和创新成果往往是不可见的,因此有必要营造良好合作政策和法规的环境,保证公平和诚信。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行业的分工也有必要,如基础性理论、应用性理论和研究开发,保证报酬和利益的合理分割。采取措施鼓励创新成果公开与共享。

    由于创新的风险性,保证行业工作人员的稳定的生活保障,又要通过成果的评估给予报酬。这样工作人员既有一个可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岗位,又能避免吃大锅饭,激励他们努力创新。同时,改善创新的氛围、环境和基础设施,利用马太效应,吸引国外企业进行相关的研究开发的投资。

    加大对于科研院所的科研投入力度,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其他研究所和高校。同时也鼓励全民参与,因为许多发明家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而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确实有取得很大创新成果的可能性。强调体力脑力共同发挥价值,创新工作是可以在随时随地进行的,无论闲暇和繁忙,这样可以依靠低成本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

    创新成果的购买国家对成果直接购买与企业购买,制定相关法规,保证创新相关的理论、法律和政策与已有的法规的和谐性与一致性,对于不利于创新条款给予升级完善。

    制订多样化的税收政策,国家拨款或者贷款支持企业进行不能取得短期效益的大型研究与开发,在日后企业取得利润时,采取征收相应的税赋、收取利息、利润提成及国家控股等方式来平衡企业的投资各个阶段的经济不平衡。

    加大创新成果的推广宣传力度,对于在研项目的公开力度,避免重复的研究开发,在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创新成果的公有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潜在价值。

    建立没有保密要求的技术等等方面的难题公开招标机制,让公众共同参与。培育创新氛围,鼓励全民创新,古人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鼓励提出设想、猜想和假想等,把这些作为创新的“半成品”来看待,也是社会分工在创新产业运用的体现。同时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半成品”分割创新成果利润的保障。提供创新的舞台,让创新型人才有用武之地。举行各种创新比赛等活动,让创新深入人心,让创新活动取代一些打牌赌博的无意义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5. 以创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

    为创新产业提供人才保障,以加强教育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把培养创新思维看作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并且在教学考试中予以体现,重视额外提拔创新型人才。研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创新培训与对创新人才给予认证。加大图书馆投资,鼓励知识公开和版权公有化,对创新型人才提供免费教育保证真正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为创新提供方便,如实施知识整理工程,对所有学科及它们的分支进行整理,对没有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给予规范,将所有的学科学术成果都以便于查询的方式分门别类的纳入这一工程中,清理其中错误的垃圾。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巨大宝库,我们应充分整理这一博大精深的资源结合新世纪有利的各项条件来为创新提供知识与素材。同时西方文化也是源远流长,通过翻译、评价、整理有价值的作品和成果,能大大促进创新效率提高。现代各个学科体系日益复杂。在这个知识爆发的时代,大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涌现,的确这些积累了千百年的知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知识的海洋,令人不知从哪里寻找需要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中还有大量的垃圾,给学习和学术研究都带来不便,而且学科分类整理工作也没有专门系统的进行。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整理有利于创新,也有利于学术上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知识会积累的更多,进行知识整理将显得日趋重要。

    为创新成果推广投入人才、成立相关部门和建立技术推广网站,推广创新成果,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去许多成果的开发者不能够将它们成果推广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因为他们往往精力有限,而且专注于学术与研究,对市场不熟悉,显然进行社会分工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能够提供推广的效率。投入人力整理创新成果,如总结创新方法和技巧,移植创新,对成果分门别类便于查询和检索,也便于成果的推广和再次利用。

    创新对于保持国家经济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保证对研发投入的效率和有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建立部门、成立学术团体和投入专业性的人才,了解市场需求和社会长远的需求,研究国家到底应当在哪些项目上有所倾斜,使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收获。

    6. 结束语

    鼓励和支持创新是许多强国的强盛之道,许多经济强国都是依靠创新发展起来的。本文提出把创新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独立出来的想法,仅仅是本人的一管之见,旨在抛砖引玉,在此提出我的问题: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是否会有第四产业,什么会成为第四产业呢?是不是创新产业呢?望各位专家能见仁见智,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把创新作为第四产业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且能够解决中国现存的一些重要矛盾,特别是对解决贫富悬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以及加入WTO后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在世界形势复杂变幻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鲍克,周卫民著.技术创新与产业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Paul A.Samuelson,William D.Nordhaus著.Economics(Sixteenth Edition)[M],McGraw-Hill Companies,Inc. 1998.
3.McConnell著.Economics:Principles,Problems and Policies,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9.
4.昝廷全,张静.全球变化与广义资源。地球科学进展.1990(1).
5.刘重著.WTO会改变中国经济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陈朝高.2001年国际科技发展报告——欧洲篇.中外科技信息.2002(5).
7.扬仕辉,熊艳,王红玲.吸收能力、研发合作创新激励与补贴政策.中国管理科学.2003(1).
8.杨长桂,邹珊刚.科技发展的经济动力初探.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 (4).

    作者简介:
王勇,男,1977年3月生,湖北天门人,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硕士生 
电话:028-86465877 13548022767  E-mail:  wang197733
yong@sohu.com
通讯地址: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304信箱二班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