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论文>斯大林、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比较研究

经济管理论文


斯大林、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比较研究

作者: 赵洋



    摘  要:斯大林对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作用的过分强调,使他对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采取了“限制”的态度。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的论述,构成了斯大林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斯大林虽然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辨证的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的计划与市场思想,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推动了体制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大发展。
 
    关键词:斯大林  邓小平  计划  市场
zhaoya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of th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Summary:  Emphasizing excessivly to the Planned economy and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plan of Stalin, make him take the attitude of " limiting " to the exchange of commodities and law of value. Argumentation of necessity existing and function about the exchange of commodities, law of value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form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market theory of Stalin. Though Stalin admits the existence of exchange of commodities and acknowledge the function of law of value, but he put the exchange of commodities and law of value on the position antagonistic to the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and economic plan thoroughly; Deng Xiaoping regards all the plans and markets as the economic means, dialectical treatment the relation with plan and market,he have proposed clearly the market economy of China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eng Xiaoping's plan and market thought,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constraint of the traditional idea and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it is the great development to the economic theory of Marxism.
 
    Keyword :Stalin  Deng Xiaoping  plan  market
一、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的探索
 
    (一)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探索
 
    第一,斯大林在“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并阐述了有计划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经济计划化之间的关系。斯大林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他“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是当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化的基础上产生的”①。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一方面,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只是在具有国民经济的计划发展所要实现的任务时,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规律本身并不提供这一任务,这个任务是包含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中的。因此,有计划发展规律的作用只是在他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依据时充分得到发挥的。另一方面,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使计划机关有可能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制定经济计划要依据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因此,经济计划化本身并不是经济规律,而是依据规律的主观创造。斯大林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经济计划化的区分,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思想。在1926年11月22日至12月16日召开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会议上,斯大林在专门论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时提到,“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②。这是他的计划经济思想的萌芽。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到1927年12月,在联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发展了他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令性计划”经济的思想。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和无所不包的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计划。应该承认,指令性计划对保证苏联当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突击实现国家工业化,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把指令性计划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和标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不利的。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斯大林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系统论述是在1952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
 
    第一,斯大林关于商品经济问题,主要从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的情况下,国家只能支配国营企业的产品,而集体农庄只愿意通过买卖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方式都不行。“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也像大约三十年以前当列宁宣布必须以全力扩展商品流通时一样,仍是必要的东西。”③由于斯大林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看作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唯一原因,因而把全民所有制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排除在商品的范围之外则是顺理成章的。斯大林指出:“无论如何不能把我国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列入商品的范畴”,它“脱出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时的范围,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计价等等)。”④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上产是特种的商品生产,在这种特种的商品生产中由于不存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因而是不会导向资本主义的,相反,“它注定了要和它的‘货币经济’一起共同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的事业服务。”⑤
 
    第二,由于价值规律的问题,斯大林主要从价值规律的客观性及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方面作了论述。如果说斯大林在这之前要强调要以价值规律的改造形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话,那么,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他批判了这种观点,明确指出规律是不能改造的,改造规律的论点实际上就是“消灭”和“制定”规律这种不正确公式的残余。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有计划发展规律的作用和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的制定,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是受到限制的。斯大林所说的“限制”,主要含义就是: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范围内起调节作用,对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影响作用。显然,斯大林关于价值规律作用范围受“限制”的提法,反映了他对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生产领域中的作用没有予以充分的承认,这也和他关于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斯大林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调节作用,因此,当有人提出价值规律对农业中生产的生产资料有调节作用时,斯大林作出了反驳:“价值规律对农业原料价格的影响无论如何不会是调节的影响。第一,我国农业原料的价格是固定的,由计划规定的,而不是‘自由’的。第二,农业原料的生产规模并不是由自发的力量,并不是由什么偶然的因素来决定,而是由计划来决定的。既然这样,还有什么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呢?其实,价值规律本身也是由社会主义生产所特有的上述事实来调节的。”⑥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的探索
 
    (一)邓小平同志从总结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出发,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进行研究后,于1979年11月提出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⑦的观点。并客观的进行了论证。
 
    第一,从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逻辑中,顺理成章地导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结论。邓小平同志说:“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⑧
 
    第二,从本质上指明了市场的性能,属生产力的方法论范畴,社会主义可以利用。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⑨
 
    第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作了原则性确定。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的相似,但也有不同……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⑩这就严格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区别开来了。
 
    (二)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经济手段”范畴
 
    第一,1979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高市场经济时,就已经把市场“当作经济手段”看待了,1987年提出了定性概念“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⑾。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定论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⑿
 
    第二,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为党的十二大所确认,并写进了1982年的宪法。1985年邓小平在接见美国企业家中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⒀这次谈话,邓小平同志由重申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观点。
 
    第三、深刻地揭示了计划和市场的功能利用二重性。邓小平经济思想中有一个基本观点,即:“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⒁这就从大前提上确定了生产手段、方法的功能利用,均有二重性的特征。计划和市场既然是经济手段,那么,他们的功能利用必然具有二重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⒂
 
    (三)邓小平同志阐明了计划和市场之间优势互补的辨证关系,促成了两者的历史结合
 
    第一,能否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我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如何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成为全党关注的焦点问题。1982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认真地总结研究了几年的改革经验后,指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⒃这就把问题提到了改革成败的高度,引起了全国人民广泛的重视,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计划是市场结合利用,不搞主辅之别,相互占比没有谁多谁少之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以前学习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将以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⒄就是说,两者结合,不能有主辅之别。由于受到老框框的影响,在结合利用计划和市场的过程中,人们总在各占多大比例上绕来绕去,老怕市场经济占比一大,会引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变化。这就影响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深入,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⒅深刻揭示了两者同属经济手段范畴,在结合过程中,谁多点还是少点,都改变不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斯大林、邓小平都能从本国实际出发,非教条地理解计划和市场,但斯大林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邓小平则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斯大林的计划和市场的思想中,计划是主导性的,而市场是次要的,起补充作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关系模式是一种中央集权性的体制,他的突出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不能充分利用价格、利率、汇率、税收等一系列经济杠杆,权责利不结合,企业的经营成果同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不直接挂钩,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不承认竞争,企业外部没有压力。这种体制的必然弊病是统得太死,包得太多,积极性差,效率低,浪费惊人,官僚主义严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在过分强调计划经济思想的同时,对社会市场经济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斯大林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的论述,构成了斯大林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从斯大林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虽然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因此,斯大林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探索并未解决历史上长期争论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然而,应该承认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斯大林的这一探索对进一步探讨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300年的发展,计划经济也经历了70年的发展,把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利用,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了。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对计划和市场的个性功能特征,以及两者结合利用的内在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深刻地分析研究,将市场经济与基本制度剥离,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辨证地处理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了体制的创新,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吴易风、顾海良、张雷声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兵勇.列宁、邓小平的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比较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4期
[3]李万忍.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论断的科学创新意义探讨[J].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第1期
[4]①《斯大林全集》下卷,5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②《斯大林全集》,第9卷,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6]④⑤⑥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2页。41页,11页,43页
[7]⑦⑧⑨⑩⑾⑿⒁⒂⒃⒄⒅《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精装本,第231页, 第236页,第203页,第373页,第192页,第203页,第17页,第203页,第373页
[8]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48页
 
    作者简介:
    赵洋(1980—),男,辽宁省锦州市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作者联系方式: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   邮编: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