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当节约遭遇市场

经济管理论文


当节约遭遇市场

作者: wobujiang



    我们的一切消费或生产,都是在市场中完成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显然是可以减少浪费的,比如市场中降低成本的行为,会将资源的使用限制在某个范围以内。但是,如果继续减少资源的消耗需要比资源消耗更高的市场成本,那么市场就会选择停止减少资源的消耗,直到降低资源消耗的市场成本进一步降低的时候为止。

    每一个企业都在节能和节能成本之间进行选择;每一个家庭都在水费单和用水行为之间进行选择;每一个农民都在水费和浇灌设施的投资之间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全部加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的能耗比和水资源消耗比。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要倡导节约。然而,市场已经在节约可以降低的成本和投入节约的成本之间做出了选择,进一步节约,势必哟增加市场成本。企业要节能,必须投入设备改造,势必要增加企业成本;农民要节水,同样必须投入灌溉设备,势必要增加种粮的成本。

    节约与市场遭遇了。

    节约,在根本上是为了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并不是为了降低市场成本。如果将节约理解为降低市场成本,那么节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提倡或倡导,因为降低市场成本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市场行为,市场中的人们无时不刻都在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市场成本。节约既然需要倡导,在逻辑上就势必与市场中的降低成本行为相冲突。

    通过生态学家的研究,我们知道,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市场价值。虽然砍树的部分损失可以通过种树补偿回来,但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却无法在人工林中恢复。这样的损失我们并没有计入市场成本之中。其实,根据市场的定价原则,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市场价格为零。我们免费使用空气,但支付了水费,似乎水是有价的,其实并非如此。根据市场的供求规律,只要有人愿意支付取水及水处理的代价再加上合理的利润,就有人愿意从事取水和水处理的工作,于是我们花一点钱就可以免费使用水了。有人要使用煤吗?只要你愿意支付开矿的成本以及运输的成本就可以了,没有人支付“煤”的市场成本。其他资源的定价原理,基本如此。一切工业文明,几乎全部建立在矿物资源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加繁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工业文明使用了更多的免费资源。

    在关于市场的经济学当中,根本不存在“节约”的概念,只有“降低成本”的概念。餐馆使用“循环油”和一次性木筷都是降低成本,前者是为了降低购买食油的成本,后者是为了降低宣传“本店卫生”的成本。同一家企业,你既可以看到公司规定打印纸两面都要用上,也可以看到他们任由公司宣传品被路人直接塞到垃圾桶或遍地乱扔;二者的目的都是一个:降低成本。一旦要在市场中倡导“节约”,往往容易引起混乱也是这个道理,比如,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一面有人主张“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一面却有人建议“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提倡合理适度消费”。遏制了高消费,必然减少总消费;总消费降低,如何拉动增长?

    市场的原则是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是将成本放到市场之外,免费使用自然资源,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外化”。市场的原理非常简单,免费资源使用得越多,市场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能力就越强,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机会也就越大。于是,市场中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一定是“掠夺”(包括污染排放)。这种掠夺,又称为“浪费”。前些年,有些城市的采取了累退制水费,用水越多者,单位水费就越低;而用水量上升,水厂的单位水处理成本就更低,企业摊销固定成本的最佳途径就是“浪费水”。这种“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市场中最基本的矛盾之一,市场参与者必须以浪费自然资源为手段,来降低市场成本。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掠夺资源的后果,但市场无情,如果不是最大限度地将成本外化,在还没有看到掠夺资源的后果之前,早就被市场中的竞争淘汰了。如果有保护资源的企业可以生存下来,那一定不是市场的功劳,而是市场被干预的结果。

    替市场辩护的经济学为人类的自负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假设,只要有了资本,就有了构成物质繁荣的资源。这一假设的前提是:资源无穷。曾经有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打赌,前者认为,后者所预言的资源对增长的限制永远都不会到来,因为新技术可以扩大资源的来源,今天不是资源的废物,在将来也能成为资源,资源是不可穷尽的。直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一直都在庆祝自己的赌约胜利。比如,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解,我们不可能缺水,如果我们真是缺水了,市场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当需要用水的人们愿意支付更高的水价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将海水淡化以后引到沙漠中去。纯粹从市场的角度看,这样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可惜的是,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是相互独立的。面对缺水的压力,我们在海水淡化以前的市场选择是不断地向地下取水。与海水淡化相比,向地下取水的市场成本较低,但生态“成本”却很高。等到市场愿意为生态后果支付成本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来不及了,以市场中的时间尺度为标准,生态后果几乎全部是不可逆的。

    既要发挥市场的增长潜力,又要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这并不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市场规律,一目了然,在市场中节约资源的最佳手段是提高资源的市场价格。只有资源价格提高,资源消耗大户才有动机采用新技术、投资新设备减少资源的消耗;不值得投资的一般用户也会自觉减少资源的消耗。所以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银行、香港以及美国的专家都首先建议调整资源价格。资源提价有两个后果:第一,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会在国际贸易的框架内压迫发展中国家“节约”的原因。所以,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增长拉动将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既然需要内需拉动,限制高消费就不可取。第二,是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某种形式的累进制收费制度应该是个思路。

    由于资源提价会产生上面的两个问题,参加“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的内地专家一般都慎言资源提价。来自水利部的思路类似于配给制,其中制定规划、确定指标、水权交易等本质上都与配给有关。当资源短缺的时候,如果价格不能上涨,剩下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配给。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专家提出了九条措施,其中虽有“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但这个政策显然不是提高资源的市场价格,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了提高资源价格的政策,其他大多数措施基本就不需要了。他的措施建议基本属于计划指令性的措施,比如落实节能工程、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加快淘汰落后等等。

    对资源涨价的谨慎态度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以为采取配了给手段或是指令手段就可以在不涨价的情况下解决节约问题。但我们知道,虽然如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也许会在短期内有效,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反,这种手段还有可能造成新的浪费,我们有很多污水处理设施成为摆设就是很好的例子,没有利益驱动做保证,庞大的节约计划很可能成为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同样的摆设。第二个原因,而且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资源涨价不被社会所接受。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无论政府处于什么样的良好愿望,任何政府主导的涨价都不会被社会接受。(其实,政府是否会有良好的愿望,舆论都持怀疑态度。)可以预见到的责难是这样的:“节约资源,为什么让老百姓买单?”可是我们如果真的要节约资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让全社会来买单。是人类使用了自然资源,造成的后果,当然由人类来买单。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回避资源涨价的节约计划是不可能奏效的。节约需要支付代价。我们不可能永远毫无代价地掠夺自然。当我们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的时候,我们应该付出一些代价了。

    既然涨价不可避免,又要考虑低收入社会成员的承受能力,唯一有效而可行的方法就是累进制收费制度。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之浚先生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说,“要搞好节约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改善人的生存方式认识和生态伦理的认识,不要以为人类中心。”其实,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节约是为了人类的长期生存。节约型社会放弃的并不是人类中心的生存方式认识,而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生存方式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