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四节 为优秀人才营造圆梦的地方

硅谷光谷,无非梦之谷。

当一个城市被年轻人认定为是圆梦的地方,它就一定是一个人才高地。因此,要经营人才高地。就是为优秀人才营造圆梦的地方。

一、上海:抢筑国际人才高地

现在有一个概念使用频率很高:"人才高地",追根溯源,这个概念是六年前上海提出的。

1994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人才高地"的概念。此后,这个概念在全国各大城市被广泛应用。现在已经成为全国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而当新世纪到来,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提出建人才高地。

上海对人才高地应有之"高"作了五方面的概括:人才分布的高密度、人才素质的高水准、人才结构的高对应、人才流动的高活力、人才产出的高效益,五高合为一,谓之"人才高地"。

在中国,上海因其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具有名列前茅的劳动生产率。但与国外大都市比,上海的劳动生产率还有很大的差距,以人均GDP计,上海为4100美元,纽约为37958美元,东京为35474美元,新加坡也有24976美元。

上海的人才高地目标是,在2005年要建成亚洲的人才资源高地和全国人才集聚中心,人才总量达到137万。2015年上海要基本形成世界人才资源高地,人才总量达到198万,从而把人口优势变为人才资源优势。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上海提出了自己的六大战略。

战略之一——人才国际化。也就是说人才要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要在国际间流动和跨国使用。近期,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构成国际化,要适当提高外籍人口的比例,力争2005年达到3%——5%,2015年达到7%——10%;人才素质国际化,上海人应当成为"国际人";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科学无国界,人才资源应是全球共有的资源。

战略之二——人力资本提升。目前国际上把资本分成三部分: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土地资本,而且公认的这三部分的比例中,人力资本份额最高,占到60%。人力资本住新世纪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的。

人力资本的提升主要靠教育。上海要实行人力资本的超前投资,到2005年教育投资占GDP比例提高到5%左右,2015年达到7%。在基础教育上试行12年义务教育,"十五"期间上海新增就业人平均文化水平要达到14年(大专),高教入学率达到55%以上。

战略之三——人才资源集聚和辐射。人才的集聚和辐射要靠市场配置,建立市场机制,突破户籍、国籍等政策难点,形成"柔性流动"机制,真正做到"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只管一段,不管一生",从而加大吸引力度,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进出自由(包括择业自由,迁徙自由,出人国境自由)的创业环境,把外国专家、外省市知识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引进上海.

战略之四——人才结构优化。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实施"三二一"产业排序。人才结构也必须照此调整.同时要通过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推动优秀人才进入企业的机制。

战略之五——人才价值实现。在国内最难的可能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尤其是经营者的参与要素分配.上海决心在进一步推进经营者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时,积极探索经营者年薪制、期权股份制、特殊劳动贡献分红等多种要素分配形式。在科研人员分配方面,全面推行期权、期股制度,试行科研成果转化后,发明人限期按比例分享利润制度,以及科研成果转让、发明人按比例提成等具体操作办法。

还要逐步建立市场工资机制,行政不再干涉市场用人主体的工资分配方式。人才的价值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工资报酬按市场机制调节。建立以业绩为取向的分配机制.并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薪。

战略之六——人事改革领先。今后;上海的人才资源开发要取得在全国领先地位,必须扫除影响人才积极性的体制障碍。

二、杭州:人力资本密集型发展战略

杭州市从五个方面展开人力资本密集发展战略:

1、引进潜在的人力资源

杭州市目前正在推行大学城计划。按照大学城建设规划,将在下沙的12平方公里,滨江区的8平方公里,小和山的8平方公里包括萧山市也有8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发展高教园区,最后的目标要使杭州在校大学生达到30万到40万人的规模。

创造"住在杭州"的理念。杭州具有湖边、江边、河边、海边、山边这五边的自然景观优势,在实施城市规划中,这五个组团的特色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杭州提出要创造一流的自然景观、一流的人造景观、一流的物业管理、一流的服务设施、一流的社会秩序,使"住在杭州"的品牌越来越响亮,并运用这个品牌集聚大量的人才到杭州来创业。

2、集聚主导产业的人力资源

杭州人认识到,有资本的企业比比皆是,但高素质的风险资本家非常稀缺,所以杭州提出成立创业联合投资协作网络,一家企业看不准的项目,但在联合投资协用网络中可能有人慧眼识珠,其他企业可以跟进。

3、激活现有的人力资源

首先是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因为网络经济是突破旧经济模式的经济,今天涌现的创意,就可能是明天的财富。杭州在校研究生可以达到二万人,如果有10%的人创业,每年就会产生2000家高科技小企业。

其次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业。人才流动对每个单位来说可能是个损失,但对整个城市、整个国家来说,人力资本合理的配置是提高人力资本效用的最好途径。

第三是鼓励人才流动和人才引进。有学士学位的人来杭州自主创业,可以直接到工商局办理执照。凭执照到公安局办蓝印户口,有了这个蓝印户口就可以享受市民的一切待遇,两年以后证明其有创业能力的,就可以转成为杭州的正式户口。有硕士学位的直接就可办理入户手续,而且其配偶子女也可以直接入户杭州,博士学位的人连父母也可以直接入户。

第四是将现有的国有科技型企业、研究所改革成为产权明晰、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真正企业。机制不同人积极性就不同,人的潜力、人的智力发挥也完全不同。

第五是保护知识产权,确保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第六是要倡导创业型就业。要尽快将政府主导的"下岗分流再就业"转为个人主导的"创业型再就业"。"浙江精神"就是"睡睡地板,当当老板"。许多浙江人在睡地板的时候就想到要当老板,于是奋力拼搏,敢于创新,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个人主导型的创业,一个城市的创业精神就无法培育。

4、善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

如果仍然按照100年来适用的"泰勒"制进行管理、占有、控制人力资本,就如同管理机器设备、货币资本、卷宗、文件等有形资产那样,就会使人力资本丧失创造性和活力,反而降低了企业效率和活力。新的时代对企业管理者是一种挑战,观念要创新。要推进企业组织变革、管理方法变革,要帮助每位高级人才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专业能力的提高、职务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相吻合,助其实现个人梦想,并与公司目标相重合。

5、促进人力资本自我优化

人力资本在一个环境中可以增值,但在另外的环境中也可以贬值。增值的环境就是学习型组织,帮助人力资本增值,它可以使人力资本持续地自我优化,这就是要建立全球化、弹性组合、永不休止、高效能的人才团队。这种趋势不仅适用于一个企业,而且也适用于一个城市。

要让市民在不同的学历、年龄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注重为青年人和中年人提供继续学习机会,利用我市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有利条件,使之成为培养知识型职工的主渠道。

更新市民学习的观念,从单一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少数人学扩展到所有人学;从被动学发展到主动学;从"学会"转向"会学"。  

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平台,形成灵活的学习环境和广泛的学习机会。广泛推行远程教育,让市民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营造有利终身学习的政策环境,形成对全社会学习激励机制。政府制定的创新政策核心,就是进一步体现在对学习的鼓励和支持上,对学习的鼓励和学习成果的应用我们将提供大力的支持。

杭州市市长仇保兴提出,网络经济的到来,必将导致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同样也会导致城市转型、企业转型、个人学习方式转型。谁能适时地实现转型,谁就能把握更多的成功机遇。

三、深圳:八项措施吸引"三高"人才

2001年10月,为继续大力引进"三高"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术人才和高级青年人才和海外留学生,深圳市在人才引进方式上推出8项措施。

这八项措施是:筑巢引才,即利用科技园、高新区产业带等吸引人才;搭台引才,即利用高交会等来吸引人才;腾岗引才,即把一些技术领导岗位腾出来,向国外招聘;项目引才,即通过向市场发布投资目录、政策导向、优惠政策等吸引人才;柔性引才,即绕开户籍制度、人事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制度等体制性壁垒,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共享式引才,即人才聘用国际化,人才可以身兼数职;合作式引才,即与有关机构等联合培养,共同使用;虚拟式引才,即通过网络使人才与人分离,身体与头脑分离,使智力流动化。

四、西部: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

进入新世纪,为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鼓励他们到西部地区创业发展,西部地区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促进人才交流和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

据报道,对东部或其他地区参与西部开发的人才,将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政策,凡自愿将户口迁至西部的,本人及其家属回内地工作或生活时,户口和社会保险关系可以迁回原迁出地或其他同意接收的城镇。

中小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也将进一步改革。到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投资经营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凡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有合法固定居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可办理所在城镇的常住户口,各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

西宁市市委书记李津成在接受"新西行漫记"记者的采访时说:西宁在西部大开发中敞开大门欢迎各种人才。

他在介绍了西宁市的有关方面情况后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宁最缺的是什么?最缺资金和人才。其中人才比资金更重要。我们服这口气:光靠西宁人是建设不好西宁的。西宁人才奇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懂得市场经济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西宁正加大人才交往交流的力度,正探讨如何吸引内地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大学生。西宁正敞开大门欢迎人才。

李津成谈到,西宁需要人才,我们希望他们有奉献精神,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但不强求,欢迎"飞鸽牌"、"候鸟式"的人才。

五、福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力求所用

福建省人事厅向省里建议,制定人才柔性引进办法,积极引进技术和智力。制定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力求所用;建立省外闽籍院士、专家联系办公室,加强与海内外著名专家的联系;实施"人才工作证"和"人才绿卡"。引进的省外人才由人事部门统一办理"人才工作证",与本地人才享受同样政策;海外留学人员、港、澳、台人才和国外人才,由人事部门统一办理"海外人才工作证",享受"国民待遇";建立人才开发专业目录,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辟人才引进的快速通道。对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专业人才实行备案制,即时办理人才引进手续。同时,加强对引进人才的跟踪管理,做好人才引进后的培养和使用。对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引进人才,帮助其在省内流动。

由人事厅课题组提出的这些建议,已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些建议,已经形成决策,付诸实施,从福建省近来的一些动作上看,这个"人才高地"的建设"工地"上,事实上已经是热火朝天。

六、借助外脑,人才高地的另一种体现

上海有一个市长咨询会议,到会的都是来自全世界的城市经济与管理专家。康燕在《解读上海》中列出了市长咨询会议十年间研讨的主题,从研讨主题的演变,可见上海高水准跨越的脉络:

1990年,研讨建设金融中心,工业部门取得高附加值对策;

1991年,研讨建设贸易和物流中心;

1992年,研讨搞活国有企业对策,发展中小企业政策;

1993年,研讨电信、航空运输发展思路;

1994年,研讨城市规划、开发人力资源对策;

1995年,回顾和展望金融业的发展走势;

1996年,研讨建设商贸中心、再就业培训对策;

1997年,研讨上海如何面向21世纪;

1998年,研讨金融风险管理,咨询会议十年回顾;

1999年,研讨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2000年,研讨政府宏观管理、大都市城区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

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曾专门总结咨询会议的收获,认为上海发展的许多思路,都受到了咨询会议成员们真知灼见的启发。

其一,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了领航作用。十年来,共有四次会议专题讨论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问题。至1997年底,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4%,金融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突出的因素之一。

其二,为上海建设贸易和物流中心提出了成功思路。咨询会议先后两次专题讨论了如何成为贸易和物流中心问题。早在1991年就提出要建设第三、第四代集装箱深水港的建议,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又如,较早地提出不能局限于发展大型百货商店,要加快发展连锁商业。正是在这些建议的影响下,上海的连锁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连锁商业网点240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家超市公司的网点都在300家以上,全市已有各类配送中心20多个。一个现代化物流体系正在形成。

其三,为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意见。早在1990年,许多成员就对优化所有制结构提出了不少建议。1992年,又专题讨论了振兴国有企业问题,介绍了世界各国振兴国有企业的经验和做法。

其四,为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对策。比如成员们提出,上海要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必须组织一个稳定和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应确立多中心城市结构,利用绿化带控制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结构。受此启发,上海正在规划发展若干个具有中等城市综合功能的郊区"新城",形成由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中心村组成的城镇体系,并正在规划建设环城绿带,控制中心城发展规模。

总部设在深圳的综合开发研究院,是一间全国性研究咨询机构,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定为全球100家站在时代前沿的"脑库"之一,人称"中国脑库"。1999年和2001年两度与国际机构合作在深圳召开了"全球脑库论坛"。综合开发研究院受我国许多城市委托,为各地开放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旅游发展、教育发展、物流业发展开展专门的研究和咨询。作为研究院的一个研究咨询工作者,我在参加有关课题、为各个城市咨询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今天借助外脑的意识在各地政府中已经是共识,用好外脑对于一个城市在决策领域中迅速掌握必要的信息、把握方向、凝聚全市人民的信心,的确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其它文库首页